高中地理 第1章 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情景导入

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

新华社北京2006年6月13日电 :6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他强调,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要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和治理工作,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规划,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要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思考:在防沙治沙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提示:看上文内容。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举例说明】亚洲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日本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尽管面积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很大,自然灾害却较少发生。

【学生活动】作教材P.5活动题。

【点拨】(1)分析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并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特殊,是飓风多发区②湾口呈喇叭口朝向印度洋③沿岸地势低平④人口密集(2)孟加拉国多水灾的原因

①地势低平②是两条大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入海口,地势低洼,易积水③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在西南季风强烈的一年会形成较大的水灾④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水流迅即⑤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举例说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却是不确定的。

阅读图1-7,明确:

自然灾害的次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举例说明】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次;60年代至70年代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只有4次;到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明显增加。【学生活动】作教材P.6活动题。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表现在区域之间和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举例说明】南美洲西海岸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如火山活动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学生活动】作教材P.7活动题。

点拨: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例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接连发生了7.7级、7.8级、8.5级三次大震,而在瑞尼赫湖区则引起了300万方、600万方和3000万方的三次大滑坡;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在智利附近的海面上浪高达30米。海浪以每小时600-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抵达日本时仍高达3-4米,结果使得1000多所住宅被冲走,20000多亩良田被淹没,15万人无家可归。由这次地震所引起的海啸、水灾则构成了另一个灾害链。

以上这两个灾害链,是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还有一些接连发生的灾害,虽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或在成因上是同源。或在空间分布上是同地,也有人称之为灾害链,如在太阳活动高潮期,旱灾、洪涝、地震、矿井突水突瓦斯等自然灾害常接连发生,则构成了并发型灾害链。

第五,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举例说明】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

【学生活动】作教材P.7活动题。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举例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可以进行减灾防灾,通过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因此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学生活动】作教材P.8活动题。

【点拨】材料一:区域性材料二:联系性材料三:周期性材料四:严重性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属性和特点。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如何区分自然灾

害和自然变异以及自然灾害的六个特点(广泛性与区域性、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及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能在我国地图上指明我国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类型。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灾害种类多: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发生频率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24.5次,其中旱灾、洪涝灾害、台风、冷冻灾害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干旱;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干旱,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地震;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多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风暴潮等。 4.地域差异大: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思考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哪些? 答案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自然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空间分布上,在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带往往形成自然灾害带。 2.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 思考 2.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答案东部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

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探究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读“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问题。 1.①地霜冻灾害比②④地频繁,试简析原因。 答案①地与②地相比,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①地与④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2.②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局部地区仍有洪水发生,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受气温升高影响,4~5月(春季)形成融雪洪水;7~8月(夏季)形成融冰洪水。3.③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地区,与这里的哪些气候特点有关? 答案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4.图中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答案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且地域差异大。 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幅员辽阔,各种天气系统对我国都有影响;

高中地理 第1章 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情景导入 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 新华社北京2006年6月13日电 :6月1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他强调,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要突出抓好土地沙化预防和治理工作,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规划,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要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思考:在防沙治沙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提示:看上文内容。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讲解】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举例说明】亚洲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日本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尽管面积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新品推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学考要求 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 2.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后果⎩⎪⎨⎪⎧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旱涝灾害加剧沟谷: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 (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生态破坏及其危害 1.土壤侵蚀的危害 [方法技巧]土壤侵蚀成因的分析方法 分析土壤侵蚀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强度,是主要原因。分析时可采用框图法: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 [特别提醒]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 ②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 ④规定合理载畜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2)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全球气候变暖 (1)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和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2)影响:①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1详细示范教案(15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1详细示范教案(151 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1详细示范教案 教案概述 该教案主要针对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1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示范。全文共有151页,包含教案的制定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案制定目的 该教案的主要制定目的是为了在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1课程的教学中提供详细的指导和示范,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课程教学要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该教案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湖南地理特点和地理环境 -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 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和现象的兴趣和理解

-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 该教案涵盖了以下教学内容: 1. 湖南地理特点和地理环境的介绍 2. 湖南地形、水系、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分析 3. 湖南的资源与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4. 湖南的环境与保护问题的讨论 5. 湖南地理景观的鉴赏和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观察等方式,主动探索地理知识; -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案例。 教学评价 教案中设定了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包括:

-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地考察,并撰写相关报告,评估其对湖南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小组项目展示: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项目研究,并通过展示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成果。 该教案细致全面地展示了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1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教师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教学指导。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讲义)

1. 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规模大: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强烈爆炸,大量沙土尘埃颗粒弥漫在地球大气中,造成恐龙销声匿迹等。 2. 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 社会的消费力程度由低向高开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效劳业经济为主开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开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开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变异影响到人类消费生活,即更多种类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逐渐扩大。3. 自然灾害随社会开展的阶段性变化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开展程度、灾害种类〔强度〕、减灾才能。一般而言,经济开展程度、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才能与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的不同开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典例精析】 例题〔新课标全国卷〕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列图〕。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思路导航:从试题材料和剖面图可以分析出黄土覆盖在基岩上,与基岩的接触面就成为了土坡的滑动面,且在基岩上黄土厚度不均,呈现出坡顶和坡麓黄土层薄、坡中间厚的特点,这就容易出现一旦有人工切坡〔如图中所示〕,加上雨水下渗,基岩与黄土之间会形成滑动面,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滑坡。黄土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人工开挖边坡,就会破坏坡面地形的稳定性,容易导致黄土崩塌。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随堂练习:江西省中南部地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答复〔1〕~〔3〕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风化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 滥伐森林 B. 开山取石 C. 过度放牧 D. 环境污染 〔3〕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A. 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 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 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 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1.1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学案(无答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学习目标】 1.理解灾害和自然灾害的概念,能从自然灾害的两个属性上说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学习重点】 1.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灾害的概念: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和。 2.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3.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地球各圈层的。 4.自然灾害的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的;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1.具有广泛性与。 ①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很广; ②区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征是由自然环境的决定的。 2.具有和不确定性。 ①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②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有不确定性。 3.具有一定的和不重复性。 自然灾害的不重复性主要是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具有联系性。 ①一方面是具有联系性;

②另一方面是具有联系性。 5.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 6.具有和。 【达标检测】 1.下列现象或过程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坠落B.月球上的火山爆发 C.大桥设计不科学导致大桥垮塌D.山洪冲毁道路和村庄 2.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都是自然灾害 B.自然变异现象都是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D.目前,人类遇到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 3.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78名矿工遇难 B.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一起重大车祸,至少造成7名中国游客死亡 C.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已确认遇难者达到452人。 D.某一地区出现连续性暴雨 4.冰岛火山时隔近1个月再度喷发,释放出上次喷发时10到20倍的能量。冰岛火山所处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A.岩石圈B.大气圈C.水圈D.生物圈 5.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日本面积不大,自然灾害频发;巴西面积很大,自然灾害较少发生;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B.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减轻的 C.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就是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D.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6.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A.广泛性B.区域性C.频繁性D.不可避免性 7.阅读下列四则案例,分析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特点? (1)日本神户在1955以前的几十年中有记录的赤潮仅5次,而10年后的1965年,一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随堂巩固自测自评湘教版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对点练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 B.2017年7月26日,G80广昆高速岑兴段发生车祸,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 C.2017年7月6日,,造成2人死亡,至少72人受伤 D.2016年4月22日,黑龙江双鸭山市双桦煤业公司三井发生瓦斯爆炸,造成4人死亡 2.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 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可知,C项既有自然变异的诱因,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因此属于自然灾害,B、D两项属于人为灾害。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属并列关系。 对点练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3.2017年7月,浙江杭州、金华、丽水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最高气温将达40 ℃。与形成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有关联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B.风暴潮 C.干旱D.寒潮 解析:选C。形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应是反气旋,受其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形成干旱。 4.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旱、洪水的发生都有严格的周期性规律 B.“百年一遇”指的是每10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

C.自然灾害的过程、损害结果具有不重复性 D.不重复性是指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具有周期性 解析:选C。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干旱、洪水、地震,但没有严格的周期性规律;自然灾害的过程、损害结果具有不重复性。 下图为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自然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 B.火山喷发、台风、泥石流、洪涝 C.滑坡、寒潮、风暴潮、洪涝 D.泥石流、地震、飓风、干旱 6.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 A.寒潮→低温→霜冻 B.台风→暴雨→洪水 C. D. 解析:第5题,自然灾害中,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地震持续时间最短。第6题,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与暴雨有关,C选项中干旱诱发泥石流的表述错误。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练习湘教版选修5(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题时间:15分钟) 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 山崩 C. 滑坡 D. 泥石流 2。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 A. ①处的物质组成 B. ②处的光滑程度 C. ①的体积和质量D。②处水流的大小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1997~2006)年图”,回答3~5题。 3。图中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地震、洪涝、干旱 B. 泥石流、风雹、风暴潮 C. 风暴潮、火山爆发、干旱 D。风雹、洪涝、滑坡 4. 图中所示自然灾害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干旱④泥石流⑤火山爆发⑥滑坡 A. ① B。②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⑤⑥ 5。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原因是( ) ①破坏面积广②突发性强③防御难度大④社会影响深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吉林高中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当地时间2010年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悉,地震造成多人受伤,其中只有2人伤势较重,但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新西兰总理将此次“零死亡"大地震称为“奇迹"。 材料2: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海地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万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新西兰每年发生万余次地震,说明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 (2)对比分析新西兰南岛此次地震“零死亡”而海地地震造成如此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 7. (高考上海卷)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1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部分地震 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2: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3: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时间震级震源深度(km)首都距震中 距 离(km) 伤亡情况 海地 2010年 1月12日 7.3级10 16 伤亡约55 万 智利 2010年 2月27日 8.8级60 320 伤亡近千 人 (

2020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情景导入先思考———————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思考探究:诗中描写了哪种灾害的发生?属于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旱灾。气象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1.气象灾害的概念 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 2.最为重要的气象灾害 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3.干旱 (1)原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可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还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3)分布: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4.洪涝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5.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干旱的类型及分布 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而引起。根据成因,可以将干旱分为副热带型干旱和温带型干旱两种类型。 (1)形成及危害: [易误辨析]

干旱不一定只发生在干旱气候区,湿润气候区也有可能发生干旱。从干旱的定义看,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就能造成干旱,在湿润地区也有可能因气候异常变化而长期无降水,如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等热带雨林气候区也会发生干旱。从气候类型看,那些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的气候,即使是湿润地区,也有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而酿成旱灾,如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夏季风的强弱和影响时间的长短,夏季风势力弱、影响时间短的年份就会出现干旱。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 ———————应用体验不可少———————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 2.读全国高温预报图,回答问题。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常见的天气系统 【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充分结合希沃白板的特点,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与电子屏幕的互动教学,从优美的诗歌中的地理认知开始,复习了检测了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各种天气系统的特征辨别,重点分析及我国锋面雨带移动,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本节课包括4部分: (1)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2)气压系统(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 【学情分析】 高二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学习旧知识容易乏味无趣,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复习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度不够,因此本节课采用希沃白板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于旧知的新理解以及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意义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区分气候和天气 (2)锋面的概念 (3)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天气特点 (4)气压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诗句的归类,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2)通过我国锋面雨带分布和相应诗句分析,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清楚地理的诗意性。 (2)通过我国锋面与带移动及相应的诗句学习,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锋面系统的天气特征和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

难点: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 【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诗歌导入本节课《常见的天气系统》,让学生着眼分析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迅速进入课堂。[复习课程] 一、诗词与天气系统 将下列诗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情却有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分别归类到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和气压系统(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中,两个学生PK.,教师引导评价。 二、锋面系统 1、锋面结构介绍 2、冷锋和暖冷特点 利用表格从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气压状况)区分冷锋和暖锋。 3、准静止锋介绍 利用题目昆明准静止锋形成的原因引出我国四大准静止锋,即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和天山准静止锋,归纳成因区别。 4、我国锋面雨带推移

高中地理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选修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

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湘教版5

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概述1 1.2 自然灾难的类型与分布 [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明白了:自然灾难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专门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难。每一种自然灾难都有各自的形成缘故与地域分布规律。而气象灾难是全球各类自然灾难中最严峻的灾难,那么什么是气象灾难?气象灾难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伙儿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难 [引入]:大气圈中,高低压的强弱及其操纵范畴的大小、连续时刻的长短和移动路径的不同,都可能引起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的频繁波动,产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截了当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难。要紧的气象灾难有台风、暴雨、洪涝、洪涝、寒潮等。下面我们第一来了解一下洪涝这种气象灾难。 (一)洪涝 1.洪涝的概念 投影 [点拨]:从以上材料中能够看出洪涝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洪涝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洪涝的危害 [点拨]:洪涝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阻碍经济进展和社会安定。 3.洪涝的分布 读“受旱灾和缺粮威逼的非洲”图

[点拨]: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固的洪涝、半洪涝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峻的地区。 (二)洪涝 1.洪水灾难 [点拨]:洪水灾难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解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缘故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难。 2.雨涝灾难 [点拨]:指因大雨、暴雨或连续降雨使低洼地区埋住、渍水的现象。雨涝要紧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进展。 [引申]:洪水灾难和雨涝灾难的区别 雨涝要紧由大雨、暴雨引起,因此常和洪水灾难有紧密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难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难;雨涝是指因渍水、埋住造成的灾难。雨涝要紧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 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因此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现在统称为洪涝灾难。 热带气旋也是危害人类的一种严峻的气象灾难。 (三)热带气旋 1.我国民间适应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投影: [设Array问]:那 么台 风是 如何

2018秋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学案湘教版选修52018083011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学考要求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其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方法技巧]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看其是否由自然变异引起,如大气圈变异引起的龙卷风、台风灾害,水圈变异引起的海洋灾害等都属于自然灾害。如果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不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则不属于自然灾害,如人为纵火、交通事故等,都不属于自然灾害。 二是要看其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即看其是否有受到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如果自然变异现象没有对人类构成危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虽然是一种自然变异,若发生在月球等天体上或发生在无人区,就不能称其为灾害。只有当自然变异现象造成的影响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时才能被称为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1.广泛性和区域性 (1)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 (2)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1)频繁性是指发生次数多,近几十年来发生次数呈增加的趋势。 (2)不确定性是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1)“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描述的是自然灾害的周期性。 (2)不重复性是指发生的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 (1)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2)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5.严重性:是指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地质灾害

课时40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的曲线。 ③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难以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阶段防避措施 震前防震:树立防震意识;明确逃生路线;掌握自救和互救方法;准备应急救援包 震中避震:平房或低层楼房,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高层建筑内就地躲避,防止被坠物砸伤;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震后自救与互救: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保护好呼吸系统,减少体力消耗;有顽强的毅力、强烈的求生意识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泥石流的比较 滑坡泥石流 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 体滑动的现象 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 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 流体

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影响因素 自然 因素 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 覆盖度较差;④降水的润滑作用;⑤地震、 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①地势陡峻;②含有大量的松 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 流;④地震等破坏坡体稳定性人为 因素 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等)的触发作用 危害 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 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 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 很大危害 不同点 山地斜坡上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较大运动物质的体积较小有水、没水均可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体向下运动; ③由外力作用导致;④突发性;⑤破坏力极强;⑥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2)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1.滑坡的发生机制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有利于泥石流的贮集、运动和停淤。 ①沟谷形态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地质灾害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地质灾害 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危害。 地震 【自主学习】 1.地质灾害 (1)概念: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2.地震 (1)概念: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 (2)量度指标: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 (3)危害 ①直接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 ②次生灾害:引起水灾、火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4)烈度 ①概念: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确定依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距离震中越远,烈度总的趋势越低;地质条件越稳定,烈度越小;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强,烈度越小。 (5)分布地区:相当不均匀,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1.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有几个烈度? 提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地震? 提示:环太平洋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会处,这些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核心归纳】 1.地震的相关要素

(1)震源是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3)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4)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5)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它并不是一个同心圆。 (6)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概念计量和单位影响因素 震 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 身强度大小的“尺 子” 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出来 的,它的单位是“级”,同一次 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释放能量 的多少一般情况 下,震级越 高,烈度越 大 烈 度 烈度是反映地震活 动所造成的地面和 建筑物破坏程度的 指标 是根据人的感觉、建筑物的破坏 程度及地面破坏现象等综合评 定出来的,同一次地震有多个烈 度 震级、震中距、 震源深浅、地质 构造和地面建 筑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用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如下:

新2020-2021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二节 课时1 气象灾害学案 湘教版选修5【下载】

课时1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能判断自然灾害的类型。2.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分布、成因、危害。 1.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2.干旱 (1)干旱的概念与危害: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干旱可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干旱还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2)干旱的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3.洪涝 (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3)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陆地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往往是雨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4)雨涝灾害等级划分 雨涝等级轻涝中涝重涝 积水深度(厘米) <3 3~5 >5 积水时间(天) <1 1~2 >2 4.热带气旋 (1)概念: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强烈的热带气旋,不但形成狂风、巨浪,而且往往伴随发生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3)等级划分:热带气旋可以划分为4级,填写下表: 名称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8~9级10~11级12级或以上 (4)分布: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三个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判断 1.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生产也不会出现干旱。( √) 2.干旱区发生的干旱不是干旱,湿润区发生的干旱才是干旱。( ×) 3.一般来说,达到干旱标准的干旱都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对干旱和旱灾没有必要进行严格区分。( ×) 4.干旱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城市火灾及农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 √) 探究点一干旱 非洲是世界上旱灾分布广、危害最严重的大洲之一。读“非洲旱灾多发国家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非洲旱灾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分布之间的关系及分析旱灾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非洲旱灾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

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湘教版选修5

【步步高】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湘教版选修 5 [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掌握并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2.掌握并分析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3.掌握并分析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4.掌握并分析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5.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及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微专题一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与分布 疑难剖析 1.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变异都会成为自然灾害,只有当它超过一定限度,对人类造成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气象灾害 项目干旱洪涝热带气旋 成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连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 雨引起低洼地积水、水流冲 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 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受低气压影响 危害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 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 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 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 交通、电力设施,造成人员 伤亡 强风、暴雨、风暴潮,冲 毁农田、房屋、建筑,中 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 伤亡 分布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 气候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孟加拉湾 北部及沿海地区、美国东部、 欧洲西部等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 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 国东部海岸、孟加拉湾北 部及沿海 防御兴修水利、节水、绿化、 生物改良使之耐旱 加强预报、绿化、防洪工程加强预报、营造防护林等 (2)地质灾害 灾害表现分布危害 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 发生破裂,内能强烈释放, 引起地面震动 集中于板块交界处, 如环太平洋、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摧毁建筑物,造成人员伤 亡,危害最严重 火山地球内部的岩浆、气体、 碎屑物从地壳深处喷出 与地震相似的断层地 带 破坏附近的建筑和生态环 境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山区 毁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道路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 块的特殊洪流 降水丰富的地区 阻塞江河,摧毁建筑物,破 坏森林、农田和道路 (3)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类型成因 风暴潮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海啸由海底突然变动(如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等)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