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

一、自然灾害

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2

地质灾害

(一).地震概述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60km浅源地震、60-300km 中源、>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远震。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微震(1-3级)、小震(3-4.5级)、中震(4.5-6级)、强震(6-7级)、大震(≥7级)、特大地震(≥8级)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我国划分为12级。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各地的破坏程度不同。B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C等震线往往是同心的椭圆形,而非圆形,其长轴往往是地表断裂处。

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5、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

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浅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

⑤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⑥发生的时间,逃生机率;

⑦震区交通影响灾后救援;⑧是否有余震,震区地质构造是否稳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

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政府灾后救援和应急预案机制等

6、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7、减轻灾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3

滑坡、泥石流灾害

1、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库容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

(3)多发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

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差。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

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3、中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淤塞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击,造成人员伤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6.中国滑坡泥石流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

7.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成因:①这些地区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

②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

③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

④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8.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 (一)干旱 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三)台风——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 一、自然灾害 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2 地质灾害 (一).地震概述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60km浅源地震、60-300km 中源、>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远震。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微震(1-3级)、小震(3-4.5级)、中震(4.5-6级)、强震(6-7级)、大震(≥7级)、特大地震(≥8级)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我国划分为12级。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 破坏的突发性事件。地理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等。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地理自 然灾害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 一、地震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 地震是地壳中发生的振动现象,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 震主要由地震波引起,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严重后果。为了 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地震的防治知识点: 1. 建筑物抗震设计:在建造建筑物时应采用抗震结构设计,例如设 置地震吸震器、增设加固筋等措施,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承受较大 的冲击和震动。 2. 疏散和避难措施: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迅速疏散到开阔的地方,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压埋。寻找坚固的桌子或者门框等可以提供 防护的避难处进行避难。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地震演习、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 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灾害防治意识。 二、洪水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

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水位上涨等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洪 水会造成城市内涝、农田浸泡等严重后果。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了解以下洪水的防治知识点: 1. 河道导流和堤坝拦洪: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河道等措施,将洪水 引导到安全区域,减少洪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良好的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防止城市 内涝。同时,在农田中建设排水沟,增加排水能力,减少农田浸泡。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洪水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降雨情况和河流水位,提前发布洪水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台风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 台风是海上形成的强气旋风暴,具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特点。 台风会造成沿海地区的严重破坏,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台风的防治知识点: 1. 做好防风准备:在台风来临前,应及时加固房屋、固定外部设备,并清理院落和屋顶上的杂物,减少风灾损失。 2. 隔离风暴潮:在台风来临时,应及时关闭闸门、设置临时围堰等 措施,防止风暴潮侵袭沿海地区。 3. 加强预警和撤离: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引导人们转移到安全 地区,避免人员伤亡。 四、旱灾的特点和防治知识点

初一地理重要知识总结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类型归纳

初一地理重要知识总结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类 型归纳 初一地理重要知识总结: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类型归纳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它也经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 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对其类型进行深入的了解。本文将对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 类型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由大气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引起的,包括暴风雨、龙卷风、干旱、洪水和台风等。这些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并且对人 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破坏。比如,洪水会导致河流泛滥,破坏 土地和建筑物;干旱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干旱地区 人们的生活困难。 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 和地质滑坡等。地震是最常见和破坏力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它由地 壳运动引起,造成了地面的震动和地震波的传播。火山喷发是地球内 部岩浆和气体的释放,产生巨大的喷发能量,造成火山口周围地区的 破坏和火山灰的降落。地质滑坡是由坡面岩土松软、水土流失以及大 雨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会导致土地的塌方和建筑物的损毁。 三、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是由大规模降雨、积雪融化和河流泛滥等水文过程引起的灾害,包括洪水、山洪和冰雪灾害等。洪水是指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线,使河岸和周围地区被水淹没。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引起的水量过大、下泄过快而产生的洪水。冰雪灾害主要指冰雪堆积、冰雪融化等情况引发的灾害,如雪崩、冰封等。 四、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疫病传播和有害生物的入侵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虫灾、鼠灾和疫病等。虫灾是指昆虫对农作物和植被造成的破坏,如蝗灾、森林虫害等。鼠灾是指大量的鼠类对农田和粮食库存的损毁。疫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在人类和动物中传播,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五、火灾 火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它可以导致林木燃烧、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很多火灾是由于干旱、高温和大风等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燃烧物质失去水分和高温下的易燃性。 总结: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每一种灾害都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我们每个人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表面上突发的、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灾害。这些灾 害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等。它们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之一。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了解 自然灾害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将汇总初中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内容。 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形结构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常见的地质灾 害有地震、火山爆发和滑坡等。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发生的震动,其原因是地球板块移动或地壳变形。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幔中的岩浆涌出地表引起的,它会释放出大量的热和火山灰,给周围的生命和建筑物造成危害。滑坡是地表松软土壤或岩石沿着坡面滑动的现象,通常由于重力作用、地势变化、降雨等因素引起。 2.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造成的自然灾害。常见的气象灾 害有台风、龙卷风、洪灾和干旱等。台风是一种强烈的气象系统,通常伴随着高风速和强降水,给沿海地区和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力。龙卷风则是一种强大的气旋风暴,其独特的旋转气流可以摧毁高楼和破坏大片区域。洪灾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泛滥或上游山区泥石流等原因导致的水域溢出,使周围的地区被淹没。而干旱则是指长期缺乏降雨,导致水资源紧缺,使农作物生长受阻,生态环境恶化。 3. 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是由于地表水的异常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常见的水文灾害有洪水、 旱灾和冰雪灾害等。洪水指的是河流、湖泊或海洋溢出其原本的容量,泛滥至周围

地区。旱灾则是由持续缺水和干旱气候引起的。冰雪灾害包括冰雹、冰冻等,它们通常会破坏农作物、建筑物和交通运输设施。 4.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由于生物种群异常增长、物种入侵和传染病爆发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常见的生物灾害有疫病、害虫和入侵物种等。疫病是指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危害的传染性疾病,如流感、疟疾等。害虫是指对农作物和森林等生态系统产生危害的昆虫,如蚂蚁、蚱蜢等。入侵物种则是指外来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对其中的原生物种带来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如外来植物和动物的入侵。 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对于我们学习地理和保护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的发生。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更多的破坏,以减轻自然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希望以上初中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到你,同时也希望你能够根据这些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 (一)干旱 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

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三)台风——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四)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距沙源地近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挖发菜等。 (五)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发生的由于地壳运动、地理环境变化等自然原因而导致的各类灾害事件。它们以其猛烈的破坏力和无情的攻击力,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了解和掌握自然灾害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还能提高我们应对灾害的能力。下面将对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它们通过地壳运动而相互碰撞、挤压、摩擦。当地壳内部的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力时,就会发生地震。地震的强度用里氏震级表示,它分为7个等级,每升一级的地震强度增加了10倍。地震还会引发其他的灾害,如地震海啸和地震火山。 其次,台风是一种带有强热带气旋的气象灾害。台风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独特的环流和强大的风力,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破坏。台风的强度按照最大持续风速来划分,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四个等级。台风还伴随着暴雨、洪涝和风暴潮等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外,洪水是一种因降水量过多或河流、湖泊泄洪不畅导致的自然灾害。洪水可以分为山洪、江河洪水和城市内涝等类型。山洪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地区域,陡坡和强降雨是山洪的主要形成原因。江河洪水主要是由于河道容量不足、降雨过多和上游集水区来水过多等原因引起。城市内涝则是指城市排水系统不畅,导致降雨无法及时排出和积水的现象。洪水是灾害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一种类型,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此外,干旱是一种地理气候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表水分供应不足的现象。干旱的程度和范围与气候、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干旱给农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等方面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应对干旱,人们可以通过节水、人工降雨和改善农业灌溉等方式来减轻其影响。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整理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整理 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身的自然力量引起的、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被认为是地球系统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初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起因、特点、防范和减灾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以下是对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的整理。 一、地震 1. 定义:地震是地壳发生破裂和地表震动的自然现象。是地球表层结构演化的结果。 2. 特点:地震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 3. 预测与防范: - 预测方法包括地震仪、人工预警和地震预报等。地震预测尚不准确,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 防范措施包括加固建筑物、开展地震疏散演习、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和推广地震知识等。 二、台风 1. 定义:台风是一种大规模的热带气旋,具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特点。 2. 特点:台风具有强风、大雨和风暴潮等特点,可能导致水灾、风灾和海啸等灾害。 3. 预测与防范: - 可通过气象卫星、雷达和气象预报等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和监测。 - 防范措施包括加强海洋监测、加固基础设施、疏散居民和提前储备物资等。

1. 定义:洪水是河流、湖泊等水域超过一定水位进入低洼地区的自然现象。 2. 特点:洪水具有迅速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和破坏范围广等特点。 3. 预测与防范: - 可通过气象预报和水文监测等手段进行洪水预测和监测。 - 防范措施包括修筑防洪堤坝、加强排水设施、加固河道和提高居民避险意识等。 四、干旱 1. 定义:干旱是指某个地区降水量长期严重不足的自然现象。 2. 特点: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农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预测与防范: - 预测干旱的方法包括气象预报、水文监测和植物指数等手段。 - 防范措施包括节约用水、开展人工降雨作业、植被恢复和建立灌溉设施等。 五、火山喷发 1. 定义:火山喷发是火山内部岩浆由于地壳运动而喷发到地表的自然现象。 2. 特点:火山喷发具有喷发物质、烟尘和火山灰等的喷出,可能引发熔岩流、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爆炸等灾害。 3. 预测与防范: - 预测火山喷发可通过火山地震、地热变化和气象预报等手段。 - 防范措施包括制定疏散预案、提高公众风险意识以及加强火山监测和研究。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地理是高考科目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其中自然灾害是地理学科中的 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对于高考备考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将对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进行解读,帮助广大考生更 好地应对高考。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地震、火山 喷发、风暴潮、洪水、干旱、台风、暴雨、雪灾等多种形式。按照其 发生的地理范围可将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 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地球的构造、构造运动和地表过程引起的灾害,包括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是由地壳内部潜能的释放造 成的地面震动现象,是地质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火山喷发是指火 山口喷发火山岩浆、火山灰、火山气体等物质所产生的现象。滑坡指 地面上的土层、岩石或冰雪等沿倾斜面相对于坡面顶部失去平衡而发 生的快速下滑。泥石流是一种由高山、山间或冰川融水等引起的冲击 巨大的含有大量泥沙的流体流动。 2.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由各种气象要素引起的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雪灾、 干旱等。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系统,具有强风、大雨、暴潮等特点。暴雨是指降水过程中雨量较大,降水量达到一定

程度的降水现象。雪灾是由于大范围下雪或冰雪天气造成的灾害,包 括大雪、暴雪等。干旱是指在长期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条件下,地区 内水分供给短缺的气象过程。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1.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洪水、暴 雨等自然灾害常常导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农田损毁等,给人们的 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伤害,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火山喷 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气体和岩浆,对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洪水和泥石流会冲毁植被,破坏土地资源。暴雨和干旱会导致生态系 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和减灾措施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应对和减灾措施。 1. 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立 及时准确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是进行应对和减灾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的预警和监测体系非常重要。通过地震台网、气象卫星、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上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并给人类及其活动 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的突发性、局部性、无法抗击或难以应对的现象。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 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 台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都与地球的自然 力量密切相关,是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一种反应。 1. 地震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地震 的震源位置在地下的地震带,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导致的应力积累和释 放所引起。地震会造成土地破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火山岩熔融并喷出地表的过程。火山活动主要 分布在板块运动边界和地幔热柱上,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出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气体、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 动造成威胁。 3. 洪水

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或水库泄洪等原因,河流、湖泊、水库等 水体的水位突然上升,超过了堤防或容量限制,进而造成周边区域的 淹没。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农田水土流失、建筑物损毁等灾害。 4. 干旱 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土地干燥、作物 枯死等现象。干旱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或水资源过度开采 等原因引起的。干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困难,对经济和社会造成 巨大影响。 5. 风暴 风暴是指风力较大、狂猛的气候现象,通常伴随有暴雨、雷电和强 烈的气象灾害。风暴常常造成树木倒伏、房屋被毁、交通中断等情况,对人类安全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6. 台风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的形式,是指在海域上以强风、暴雨和巨浪为 特征的天气系统。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 严重威胁。台风可以引发海啸、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7. 滑坡 滑坡是指山体、岩土体等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 运动的现象。滑坡通常是由于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引起的,会导致 土地塌陷、山体崩塌等严重后果。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大全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大全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的突发性事件。这些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海啸、飓风、台风、洪水、干旱、土地滑坡和森林火灾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增加对地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下是关于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大全的介绍。 1.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是地球自然界最猛烈的震动。地震发生 的原因主要是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地震波可分为主震和余震,主震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较强的震动,余震则是主震之后的震动。 2. 海啸: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或陨石撞击等原因引发的海浪。海啸通 常在海底地震后产生,并在接近沿海地区时迅速增大。海啸具有很高的破坏性,可以造成海岸线的淹没、建筑物的倒塌和人员伤亡等。 3. 飓风/台风: 飓风和台风都是指热带气旋,是一种巨大而猛烈的风暴系统。当飓风或台风形 成时,其风力可达到每小时119公里以上,并带有暴雨和风暴潮等天气现象。飓风和台风对沿海地区造成的破坏通常很严重。 4. 洪水: 洪水是河流、湖泊、海洋水位上涨导致的大规模涝灾。洪水可由暴雨、积雪融化、冰湖汹涌破裂等原因引发。洪水对农田、城市地区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 5. 干旱:

干旱是指长时间的缺水状态,导致土地、植被和农业遭受严重损害。干旱通常 由气候变化、季风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干旱威胁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人口的生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6. 土地滑坡: 土地滑坡是指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地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土地滑坡 可能由地下水位上升、降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引起。土地滑坡常常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封闭和人员伤亡。 7.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指在森林地区的大范围火灾。森林火灾由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和 火源引发。森林火灾可以烧毁大片森林,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系统。 以上是初中地理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 界的力量,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例如,我们可以建立地震避难所,在沿海地区建造防洪堤坝,推广节水和节能的意识,以减少干旱和火灾的发生。 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预防灾害,并为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做好准备。初中生们可以通过学校和社区的活动,提高自己的应急意识和灾害防护能力。 总之,了解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 环境中的不可预测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和对地球的感悟,从而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地理自然灾害是初中地理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掌握自然灾害知识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变迁以及如何防范和减少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 1. 大气灾害 大气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等。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有强风和大量降水,带来洪水、风灾等。龙卷风是一种剧烈的气象现象,呈漏斗状的高速旋转气流从地面竖直上升,可造成极大破坏。暴雨和干旱则分别指降雨量异常偏多和偏少的气候现象。 2. 水灾 水灾主要包括洪水、海啸、风暴潮等。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水位上升,超过容纳能力而泛滥的自然灾害。海啸是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引起的海浪,在海岸沿线造成极大破坏。风暴潮则是由于风力和海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巨大海浪,会淹没沿海地区。 3. 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地壳运动,其主要表现为地面的摇晃和震动。地震的破坏性较大,会导致房屋倒塌、山体滑坡以及引发次生灾害如地震海啸等。 4.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喷发物包括岩浆、火山烟尘、火山灰、火山石等。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热能和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威胁。 5.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滑坡指山体、岩石、土壤等因 受到重力作用而沿着陡峭坡面向下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引起的大量泥沙和岩石沿山体流动而形成的灾害。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矿井开采或地下水开采引起地下空洞而导致地表下陷。 二、地球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 1. 成因 地球自然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地表的气候变 化和人类的活动。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面塌陷等,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气候变化主要导致了大气灾害和水灾的发生,如暴雨、台风、洪水等。人类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滥伐森林、城市过度扩张等,也可能引发一些地质灾害。 2. 影响 地球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首先,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其次,灾害可能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平衡。此外,灾害还可能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断和停滞,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长期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措施 1. 防灾意识教育

五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灾害归纳

五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灾害归纳 1. 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破坏的突发性自然事件。它们通常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并且常 常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和人员伤亡损失。 2. 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 - 地震:地震是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地滑坡等严重后果。 - 暴雨和洪水:暴雨和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造成河流、湖 泊等水体水位上升,泛滥成灾,给区域带来严重淹没和破坏。 - 飓风:飓风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带来严重的风暴、暴雨和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 - 干旱:干旱是指地区长时间缺乏降水,导致植被枯萎、农田 干涸等严重后果。 - 台风:台风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在海洋上形成并向沿海地区 移动,带来狂风暴雨和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重大影响。 3.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它们可能 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甚至会引发社会紧张局势。此外,自然灾害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 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4.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和伤亡,防灾减灾措施至关重要。这包括加强监测预警系统、改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制 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资源利用等。此外,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 防御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也是重要的。 5. 自然灾害的应对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恢复和重建变得至关重要。在应对自然灾 害时,应通过紧急救援和物资调配来拯救被困人员、提供医疗救助 和基本生活保障。此外,还应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以实现灾后重建 和社会恢复。 以上归纳了五年级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 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汇总 自然灾害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人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和应对策略。下面将对初中地理中涉及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点进行汇总。 1. 地震防治知识点 地震是地球地壳内部岩石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地球震动现象。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害,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 增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研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 在设施规划中合理分布人口和城市建设,避免人口密集区发生严重灾害; - 加强监测体系,提前预测地震; -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组织有效的逃生和救援工作。 2. 水灾防治知识点 水灾是指由暴雨、山洪、洪水等引起的水体过剩,导致陆地被水淹没的自然灾害。为了有效应对水灾,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利设施,防止水体过剩; - 加强气象监测,及时预测暴雨和洪水的发生; - 制定应急预案,合理安排人员和物资,保障灾区的基本需求; - 加强堤防和护岸的建设,提高水防能力;

- 提高公众水难自救的能力,加强水性安全教育宣传。 3. 土壤侵蚀防治知识点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雨水、融雪或风等因素侵蚀、剥离的过程,导致土壤 质量的下降。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 合理利用土地,科学安排种植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翻土、掏沟等操作; - 加强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增加土壤固持力; - 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 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和休耕,减少土壤的连续耕作; - 加强土壤肥力的综合管理,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气象灾害防治知识点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 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止气象灾害的发生和降低其损害,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加强气象监测,及时预测和预警气象灾害的发生; -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合理控制风险,真正做到防患未然; - 推进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 加强气象灾害防治的应用技术研究,提高防灾减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加强气象灾害保险的推广和应用,降低灾害损失。 总结起来,自然灾害的防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能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和社会的破坏。同时,我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1500字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多种形式。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高考地理考试中常见的考点。下面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1. 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地震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坏、基础设施破坏等。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及断裂带有关。 2. 洪水: 洪水是指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线引起的涝灾。洪水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农田淹没、城市内涝等。洪水的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下垫面等因素有关。 3. 干旱: 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偏少,导致地表水资源不足的气候现象。干旱灾害的影响包括农田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表蒸发等因素有关。 4. 台风: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具有强风和暴雨的天气系统。台风灾害的影响包括狂风肆虐、暴雨引发洪水等。台风的发生与地球自转、热带海洋的海温等因素有关。 5. 海啸: 海啸是指地震、海底滑坡等原因造成海洋中的大规模海浪,可引发沿海地区的灾害。海啸灾害的影响包括海水侵蚀、房屋被摧毁等。海啸的发生与海底地震、大规模海底滑坡等因素有关。

6. 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旋风暴,具有旋转的狂风、破坏性强。龙卷风灾害的影响包括房屋被摧毁、树木被拔起等。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热带气旋的形成有关。 在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时,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防御措施。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灾害事件,了解其影响和教训。此外,还应掌握一些灾害监测、预警和救援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监测、洪水预警和救援组织等。 以上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预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与梳理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与梳理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威 胁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和破坏性的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下面将对初中地理课程中涉及的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梳理。 1.地震 地震是地壳或地幔内部的地质断裂和极其周围地区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地震分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造成的破坏较大。地震的强度由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因素决定。地震带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防治地震的方法主要包括建筑物结构设计与抗震设防、地震监测与预报、地震 应急救援等。在地震区,建筑物应采用抗震设防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监测与预报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地震监测站进行,提前掌握地震活动的信息,及时采取预警措施。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环节,有效组织应急救援力量,提供及时的救援服务。 2.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指在热带海洋上空形成的一种强烈而巨大的暴风雨 系统。台风具有旋转的风暴眼、刮风暴雨和风力强大的特点。台风分为发育期、成熟期和消散期。在台风路径上的陆地上,会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防治台风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报预警、避免居民滞留、加固房屋和设施、增加警 示标识等。通过气象部门的的预报和预警,人们可以提前得知台风的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台风来临前,要及时疏散居民,避免滞留在危险区域。建筑物和设施可以采取防风加固措施,增加其抗台风能力。同时,在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可以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 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地理重点知识讲解: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 滑坡、泥石流灾害 1、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库容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 (3)多发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 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差。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 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3、中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

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淤塞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击,造成人员伤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6.中国滑坡泥石流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 7.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成因:①这些地区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 ②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 ③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 ④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8.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2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

授课主题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 授课目标第六章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 学习重难点掌握各种灾害形成因素以及影响 教学内容 【知识点一】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1定义:是因或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1.2影响因素:主要受因素和因素影响 1.3分布地区: 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来看,主要分布在、地区。 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会收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1.4危害: (1)对人员及财产的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引起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如2021年7月河南郑州洪涝灾害) (3)经济损失程度: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损失越大。 【即学即用】下图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的是() A.冰雹 B.洪涝 C.台风 D.干旱 2.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春季有时 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试分析主要自然原 因。 2.干旱灾害 2.1 干旱:因或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2 干旱灾害: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3 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的旱灾最为严重。 我国:(降水季节变化、年季变化大);华南、华北、西南和江淮地区(最为频繁、最严重) 2.4 危害: (1)对种植业的危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对畜牧业的危害: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对水资源的危害: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引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4)引发其他灾害: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台风灾害 3.1台风: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涡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已上。 3.2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 3.3台风的结构 3.4危害: 狂风——吹到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 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3.5我国台风灾害: 分布地区:地区 多发季节: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