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舞集观后感300字

云门舞集观后感300字

我很早就听说过林怀民先生和他创办的云门舞集。也是因为我本人对于现代舞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我也并没有期待有一天真的去看他们的表演。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我竟然在芝加哥第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演出:《关于岛屿》(Formosa)。

这提醒了我时常会忘掉的乡土中国。这种惯常的遗忘固然是和某种集体性的“大一统的中国”的历史想象有密切的联系,也似乎和我从小长大所受到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同样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从小就是这个城市的小孩,而且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强烈的虚无主义的(无)意识。在这部戏的倒数第二部分,两伙人进行了激烈的打斗,随即都被更强烈的外力所消灭,继而再生。导演在这里似乎提醒我们,乡土并不是世外桃源,只是它的独特性也会随着历史中发生的更大的事件而不断发展。这让我想起了人类学家Marshall Shalin’s对我们的教诲,地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地方文化会借助更大的政治经济趋势自我生产。

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草》为例

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 草》为例 云门舞集是以当代舞为主要形式的一家台湾舞团,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云门舞集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其中《行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表演艺术形式探究了中国文化的意蕴。 《行草》是云门舞集前艺术总监林慈音创作的一部舞剧,于1995年首演。作品以杂技为基础,融入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和审美价值。以下将从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探究《行草》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首先,舞蹈动作是《行草》中表达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和、静谧和内敛的特征。他们的舞姿常常模仿中国古代书法的笔迹,舞者的肢体展现出了中国书法中的行草体和草书体的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艺术美感。此外,《行草》中的舞蹈动作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元素,通过舞者的身体力量和控制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力量和坚韧,展现出中国文化中“以柔克刚”的思想。 其次,舞台美术是《行草》中展现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环节之一、整个舞台设计以简约、典雅为主,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含蓄。舞台上常常设置有墨水、纸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道具,这些道具不仅与舞剧的主题相呼应,还通过独特的艺术安排赋予了舞剧一种诗意和哲理的表达方式。此外,舞台背景的灯光设计也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光影的柔和和审美追求,营造出一种飘逸的氛围。

最后,音乐是《行草》中传递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媒介之一、舞剧的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等的演奏,通过这些乐器的音质和旋律,将观众带入一种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氛围中。舞剧中的音乐还融入了传统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综上所述,《行草》作为云门舞集的一部舞剧,通过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表演艺术手法,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舞剧中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中国书法和武术的形式,传达出中国文化中的柔和与力量的思想;舞台美术以简约、典雅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含蓄;音乐通过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和民间乐曲,营造出一种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氛围。通过这些艺术手法,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拓宽了舞剧的艺术内涵。

云门舞集来观后感

云门舞集来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前往观赏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云门舞集演出。云门 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坛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 深邃的表现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次的演出更是让我对云门舞集 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演出开始的一刹那,舞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一群身着简约白衣的 舞者从舞台的四个角落缓缓走来,仿佛消失在时空之中,展现了一种 虚无、悠远的美感。他们的舞姿优雅而独特,舞台上呈现出一幅幅流 动的画卷,既有细腻的内心情感的展露,又带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气息。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云门舞集的舞者们以其娴熟的舞蹈技巧和精彩 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独特的舞蹈世界。舞蹈形式的多样性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他们时而舞动如行云流水的动作,时而展示出力量与柔韧并存的极致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云门舞集在其演出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这 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也为他们的创作赋予了更深厚 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比如,我看到了一支名为《山居即大旨》的舞蹈,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宁静和宜居的理念。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们的表演力度和气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用动作的精准和舞蹈的连贯,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当他们舞动的身影与乐曲完美融合时,我仿佛看到了舞台上的舞者们 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观众的掌声在演出结束时炸开,人们长时间的欢呼与喝彩表达了他 们对云门舞集的赞赏与敬意。我相信,这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将成 为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云门舞集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每一位舞者都是一个 艺术家,他们用舞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们在舞台上与 他们共同感受艺术的力量。 通过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个人情感与 大众感受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舞蹈作品。他们的舞蹈不 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传递。 云门舞集的演出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舞者们以其极致的专业素 养和艺术造诣,将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不仅为观众带 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和情感。 这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让我对舞蹈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 欣赏,也让我对云门舞集的创作和演绎能力有了更高的评价。我相信,云门舞集将会继续在舞蹈领域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为观众们带来更 多精彩的舞蹈作品。期待与云门舞集再次相见!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陈燕敏 【摘要】@@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rn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0(000)005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陈燕敏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管理与舞蹈系 【正文语种】中文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 林怀民像 风·影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

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三十年后,云门舞集成为重量级的国际舞团,使传奇的“云门”在21世纪再度成为一个美丽的传奇。林怀民这位明星级的编舞家多年来创作了许多融合中国舞蹈与剧场传统、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炉的作品,影响和丰富了世界当代舞蹈。本文将简单介绍林怀民先生的背景,并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云门舞集创作的特色。 一、林怀民先生的中西教育背景 林怀民先生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父母都是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的高材生。“我小时候放学回来不能玩耍,母亲要我跪在榻榻米上,听贝多芬。而我隔壁家的婶婶却是北京来的老派人,常常带我看戏。”家中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使中西文化在林怀民先生身上融合,继而体现在云门的作品中。 1973年之前,人们认识的林怀民先生是一个小说家。他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 岁出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当他留学美国时,人生开始发生转变。25岁从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时,他弃文从舞,正 式献身从小就在内心深处喜爱的舞蹈事业。1972年,林怀民赶往纽约玛莎·葛兰姆现代舞蹈学校学习,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这也是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团。二、中西结合的云门舞集作品 (一)云门舞集早期作品 云门早期的作品有1975年的《白蛇传》、1978年的《薪传》、1983年的《红 楼梦》、1993年的《九歌》,很多都改编自京剧或古典文学。舞蹈弱化了故事情节,一切简化,用隐喻说话。在早期作品中,林先生尝试以西方方式呈现作品中东西文化的经典意义,中西结合的特征非常明显。

云门舞集行草观后感

云门舞集行草观后感 云门舞集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舞团,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闻名于世。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他们的一场精彩演出,名为《行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的舞台布置简洁大气,整体以黑白为主调,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舞台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具和装饰,只有一个简约的悬挂物,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神秘而温暖。整个舞台显得空灵而神秘,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舞蹈的开始,几位舞者以柔美而独特的动作进入舞台。他们的身姿柔美而有力,舞步流畅而均衡。他们身着黑色的衣裳,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引人注目。他们以舒展的动作展示出舞者们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给人一种身心融合的感觉。 整个演出中,舞者们的动作流畅而灵活,一气呵成,仿佛他们的身体和空气融为一体。他们似乎追求的是一种舞动的自由,无拘无束,身体与舞台之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们的舞蹈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内心情感。 《行草》这个舞蹈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行书艺术。行书是一种充满力量和动感的书法艺术,而云门舞集将其转化为舞蹈语言,成功地展示出了行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整个演出中,舞者们的身体姿势和舞步都与行书的笔画相呼应,仿 佛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纸上书写一样。他们以独特的动作语言传 达出行书的力量和美感,带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 不仅如此,舞者们在舞蹈中还展现出了极高的舞蹈技巧和身体控制 能力。他们的舞蹈动作精准而协调,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有力。他们 以惊人的身体灵敏度和柔韧性展示出了舞蹈的极致魅力,给观众带来 了震撼的视觉享受。 除了舞蹈技巧的完美展示,舞者们的表演力量也是令人难忘的。他 们通过动作、表情和眼神的交流,将舞蹈中的情感和内涵传递给观众。他们的肢体语言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每一个眼神和微笑都能让观众感 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 整场演出中,音乐的选材和运用也是非常出色的。舞者们以悠美的 音乐为伴,将舞蹈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的旋律和舞者们的 动作相互呼应,共同打造出了一幅美丽的艺术画面。 通过观看云门舞集《行草》这场演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舞蹈艺术 的魅力和力量。舞台上的舞者们通过独特的动作语言,向观众传达出 了内心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用身体的力量和灵敏度,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云门舞集《行草》这场演出是一次艺术的盛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 灭的印象。他们用现代舞蹈的形式,展示了行书艺术的美感和力量。 他们的表演充满了激情和才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云门舞集观后感

云门舞集观后感 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云门舞集的演出,这是一次令我难以忘怀的艺术体验。云门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蹈团体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表达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与关注。这次观赏的演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的美与力量。 整场演出以优美、流畅的舞姿令人陶醉。舞者们的身姿矫健灵活,仿佛化身舞蹈的精灵,在舞台上留下了美丽的身影。他们用身体的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韵律感。他们的舞姿优雅而准确,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们的舞步也变化多样,有时悠扬而宁静,有时快速而激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意境独特的舞蹈世界。 云门舞集的作品富有深意,常常从人性、社会等诸多层面出发,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与深刻。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情感的思考和反思。例如,我印象深刻的一场作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呈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依赖。舞台上,舞者们融入了自然元素,仿佛成为大地和风、水、火的一部分。他们以独特的舞蹈语言,将自然的力量和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演出中也有许多跨文化的元素,舞者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舞蹈风格和动作,展示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美学和情感。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通之处。这

也正是云门舞集一直以来的风格与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舞蹈将不同的 文化进行融合,打开观众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对于世界多元的思考。 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除了舞蹈本身的魅力外,我还感受到了云门 舞集对于舞者的要求和对于艺术的追求。在演出中,舞者们不仅需要 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准确的技巧,更需要能够将情感和内心的表达运用 于舞蹈中。他们需要通过身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这对 于舞者的内心素质和自我认知要求极高。舞者们对于舞蹈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们对于舞台的专注和投入,让我深深地感动。 云门舞集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艺术盛宴让我对舞蹈 产生了更深远的理解和兴趣。舞蹈作为一种非言语性的艺术形式,它 具备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能力,可以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 感悟。云门舞集的作品正是将这种优秀的舞蹈艺术展现到了最高境界,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让观众深感 震撼和启发。 通过此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我深切体会到了舞蹈艺术的无限魅力。舞蹈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跨越国界和文化 的隔阂,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灵的沟通。云门舞集的成功也证 明了舞蹈作为艺术的力量和价值,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使其 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总之,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是一次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体验。在舞者矫健灵动的身姿中,我感受到了舞蹈的美与力量。在作品深思 熟虑的主题中,我领略到了人性和社会的多种层面。云门舞集的演出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 屈原的《九歌》以其特有的祭祀对象、迎神方式和娱神礼仪,演绎了原始初民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特质,给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门舞团化用屈原《九歌》所展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资源,以其包容东西方技术磨练出来的舞蹈艺术,演绎了享誉国际的云门舞蹈《九歌》。众所周知,云门舞集是由台湾林怀民先生在1973年创办的第一支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该舞团通过对东西方传统文化与审美资源的深度融合,使其演绎的舞蹈作品携带着独特的美学风格与鲜明的创作者理念,并在国际舞蹈届得到很多人的赞美,实现了很多人的共感。 一、舞剧《九歌》中的服饰民俗寓意 纵观云门《九歌》演绎的“若人”般的神祗世界,已不再是自然和社会的模糊解释,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统治符号[1]。相反,云门舞团赋予这些符号新的现实意义,以摩登的手法使其现实意义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使源于民俗的作品又再一次回归到普通的现代人的世界。这种演艺效果的实现,首先源自云门《九歌》舞台角色所穿的服饰民俗给予象征寓意: (一)红衣绿纹的色彩象征

众所周知,传统服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2]。云门舞团深谙此道。他们在舞台上,有意识地设置多种角色,并给他们穿上不同色彩的服饰,使色彩既兼备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二者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俗美学的艺术品位[3]。 1.女巫的红衣——狂野生命的激情表达。细品屈原《九歌》,其歌词弥散着浓厚的初民祭神仪式。在祭祀活动开始之先,应该有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女巫,默默地沟通众生和众神,可屈原将其活动身影和服饰淡化。云门《九歌》则有意识地将女巫的迎神活动凸显出来。她披头散发,舞动时鲜红的长裙随着手足不断飞舞,在一群穿白袍的舞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选择鲜红的颜色,除视觉美感外,更具深厚的象征意义。据人类学家分析,初民祭神要用活生生的血肉——牺牲,而红色则是血的献祭的象征。《九歌》是在“牺牲”的鲜血与肉体中吟唱出的原始乐章,而女巫是仪式里的引导人,她以血祭献于神,诉说着生命最原始的本质。云门借此传递来自原始初民那单纯的、非理性的原始崇拜。透过狂乱的舞蹈,观众看到的是如鲜血般的翻滚和流淌,是一种原始生命对抗灾难和残暴的狂野生命力与创造力。这样的视觉冲击是可以触及观赏者内心原始的对于生命的感知的,从而产生一种本能般的感动和冲动。

林怀民与他的云门舞集

古今天地魂为舞独树一帜创云门 ————记林怀民与他的云门舞集 我是从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开始认识云门舞集和它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 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窦文涛和梁文道来到台湾台东一个叫池上的乡村,偶遇到了大名鼎鼎的林怀民先生。他们在一所乡村的寓所会面。这间寓所外表非常普通,与周边的乡民民房无特别之处,但走进去却能闻到了一股浓郁的中国书法的墨香味。原来这里是林怀民先生特意从一位书法家手上买下来的一处云门舞集学习体验生活的场所。从房屋往外望去,周围一片片婀娜摇曳着青苗的稻田,静静的远山依偎在点缀着朵朵白云的蓝天里,整个景色美极了。 一身朴实装束、表情和蔼的林先生,咋看真很难将他的形象跟世界著名的现代舞蹈大师联系到一起。他毫无架子地和大伙一起,席地而坐,兴冲冲地聊起了台湾农村的生态建设情况。从他们聊天的话语当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冲突,但崇尚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已经悄悄地开始影响着大多数较早进入城市化的台湾民众。他们从台湾的田间生活聊到了乡村文化,从乡村文化聊到了云门舞集。 每年秋天,作为云门舞集的艺术总监林怀民先生都要带着云门创作人员去到池上的田间,参加那里农田的稻谷收割。林先生说,他是想通过收割劳动的训练,让学员透过劳动启发,认识天地、自然,认识植物、阳光、风雨、认识自己的身体,最终体验到那种“自然生命的律动”。 边听着他们聊天,我边不知不觉地想象着在大片金黄的稻田里,一个搭起的舞台上,几名舞者附和着远古韵律的鼓点,带着面具,摆动着身形,或祭祀或欢歌,透着愉悦感谢宇宙之神…… 1973年春天,林怀民以「云门」作为自己创办的舞团的名称。「云门」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蹈表演团体。 「云门」一词来自中国古代文献《吕氏春秋》中“黄帝时,大容作云门……”。据说,「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但舞容

【观后感】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关键字】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在看演出之前,我对云门舞集了解甚少,只知道林怀民,知道来自台湾,只是喜欢“云门舞集”这四个字,后来又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如是我闻。不旅行的人绝无快乐,罗希塔!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那么,流浪去吧!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修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随身和他一起移动。那么,还是流浪去吧!(大神梵天晓谕一个名叫罗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罗门书》)这样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迫切的想看一场传说中让观众泪流满面的《流浪者之歌》。 终于,舞蹈赏析课的老师满足了我的愿望,让我看到了这场绝世舞蹈。坐在漆黑的课室里,眼前的屏幕开始展现出金色的场景和深色的背景。接着,舞蹈开始了。 第一段:痛苦 僧人:大幕缓缓拉开,一位僧人装束的舞者在舞台一侧站立,双手合十,双目紧闭,面容安详,一束追光映照在他白色的僧袍之上,金色的稻谷从天幕缓缓撒落,似一股清泉突如其来,每一粒稻谷都经由这位舞者的头顶,画出优美的弧线溅落在地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有的手持棍子,在痛苦中挣扎。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观照。 黄金稻谷: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然而,这些米却绝不简单,不仅特别选择了台湾的圆润米种以保护舞者,还特意为它染上了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与稻米为舞,舞者的姿态演化出万千变化。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建筑学院何慧灵201236150068 摘要:林怀民带领的云门舞集所演绎的《九歌》,是对屈原所做的祭祀歌舞表演诗歌的再创作。在本文中详细分析了舞剧的一个舞蹈片段——山鬼这一形象。舞剧不仅丰富了原著诸神的人物形象,形成了极富张力的舞台效果,通过添加现代元素使古老的祭典舞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怀民;九歌;舞台效果;现实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其中的诗歌是楚国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后和《离骚》《天问》《九辩》合称为《楚辞》。然而对于《九歌》,或许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印象。事实上,作为已经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其本身的影响力,却远不如《红楼梦》《白蛇传》这些林怀民曾经处理过的经典。或许是因为那古老的楚地离我们太远,那原始的祭典仪式在现在看来虽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却早已被文明的发展抛弃,因为那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变得如此陌生,而千年来文人学者的各路解读如同层层的迷雾笼罩,反而让我们看的越来越不真切…… 或许冥冥之中,我和《九歌》的邂逅,就在这学期的舞蹈欣赏课程上实现了。原本喜欢古典音乐的我,自以为有了“赏析”的底子,欣赏舞蹈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当沉重晦涩的经典和我之前完全没

有接触过的舞蹈,特别是现代舞结合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林怀民的《九歌》,给我带来了太多冲击,同时也引发了我无数的困惑。为什么舞者的动作如此迟缓而又不知所云?为什么舞者是近乎赤裸地出现,却又穿插着西装的混搭?舞台上的水具有什么意义吗?虽然老师曾经说过,欣赏现代舞的时候,不需要太在意每一个动作的具体含义,而要去体会这些动作带来的感觉。可是,感觉,这种包罗万象又虚无缥缈的东西,该如何让人抓住呢?我的感觉,和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会有多大的偏差呢?我认为这些困惑,不能仅仅用一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能够笼统地回答的。 带着一种奇妙的感觉看完《九歌》后,为了寻找心中的答案,我上网各处搜索相关的资料。可是,无论是百度百科的介绍,豆瓣上的剧评与观后感等等,不仅信息量不够大,而且也不足以解答我的困惑。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学者蒋勋的著作《九歌:诸神复活》。或许这只是一家之言,但这本书仍然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对这部舞蹈作品,以及屈原所作的《九歌》原著的很多认识都来源于此。 纵观整部舞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充满了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这和在阅读屈原的《九歌》时的体会完全不同。虽然《九歌》原文对于我而言过于晦涩难懂,但是它读起来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则是一种富有文人诗意的浪漫想象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林怀民的《九歌》,像是一种混搭:有体现士大夫阶层审美的荷花池和白袍,有身着西装的现代角色,更重要的,是透过演员的造型与动作中体现的野性与粗糙本质。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林怀民,

中国舞蹈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舞蹈史读后感1000字 一、强化舞蹈的教化和政治作用 周朝建国初期,即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宫廷设置了相应的乐舞机构,掌管各种礼乐事宜。历史上著名的《六舞》(或 称《六代舞》)、《小舞》(或称《六小舞》)都是在这时集中、整理、加工 编排的。 《六舞》包括:《云门大卷》(或作《云门》)、《大咸》(或作《咸池》)、《大韶》(或作《韶》、《九韶》、《箫韶》等)、《大夏》、《大濩》、《大武》六个乐舞。除《大武》外,其余五个舞都是前代遗存的,是以 歌颂各氏族首领为内容的乐舞。《大武》则是以歌颂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为内容 的“武舞”。 《大武》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舞蹈。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1)武王伐纣是为推翻商纣王的统治而进行的战争。《大武》的主题思想,正是歌 颂武王领导的这场战争。(2)《大武》是手执武器的战舞,从原始时代“刑天氏之乐”等,到历代歌颂战功的“武舞”,这种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已经存在,而《大武》则发展了这种舞蹈形式,并有所创新。 《大武》从内容上看,反映了武王伐纣的征战生活。从艺术处理上看,这 个人数众多的男子群舞结构比较严谨,队形、动作、情绪有变化,有起伏,以 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刺击动作和复杂的队形变化,把舞蹈推向高潮;以整齐、 规范、平稳的队列表示取得完全的胜利,国家得到统一、安定。音乐有鼓声作 为前奏,舞段伴随着歌唱以烘托雄浑的气势。 周初制定的《小舞》(又称《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贵族少 年子弟)的必修课,由“掌国学之政”的乐师任教。《小舞》同时也是周代著 名的祭祀舞蹈。 如果说《大武》是继承原始时代的“干戚舞”发展而成,《六小舞》则是 对某些原始舞蹈形式更直接地继承。手执牛尾、羽毛,头戴羽饰而舞,与原始 狩猎生活和图腾崇拜关系极为密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