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陈燕敏

【摘要】@@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rn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0(000)005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陈燕敏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管理与舞蹈系

【正文语种】中文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

林怀民像

风·影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

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三十年后,云门舞集成为重量级的国际舞团,使传奇的“云门”在21世纪再度成为一个美丽的传奇。林怀民这位明星级的编舞家多年来创作了许多融合中国舞蹈与剧场传统、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炉的作品,影响和丰富了世界当代舞蹈。本文将简单介绍林怀民先生的背景,并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云门舞集创作的特色。

一、林怀民先生的中西教育背景

林怀民先生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父母都是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的高材生。“我小时候放学回来不能玩耍,母亲要我跪在榻榻米上,听贝多芬。而我隔壁家的婶婶却是北京来的老派人,常常带我看戏。”家中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使中西文化在林怀民先生身上融合,继而体现在云门的作品中。

1973年之前,人们认识的林怀民先生是一个小说家。他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

岁出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当他留学美国时,人生开始发生转变。25岁从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时,他弃文从舞,正

式献身从小就在内心深处喜爱的舞蹈事业。1972年,林怀民赶往纽约玛莎·葛兰姆现代舞蹈学校学习,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这也是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团。二、中西结合的云门舞集作品

(一)云门舞集早期作品

云门早期的作品有1975年的《白蛇传》、1978年的《薪传》、1983年的《红

楼梦》、1993年的《九歌》,很多都改编自京剧或古典文学。舞蹈弱化了故事情节,一切简化,用隐喻说话。在早期作品中,林先生尝试以西方方式呈现作品中东西文化的经典意义,中西结合的特征非常明显。

作为一名编舞家,林怀民先生曾以葛兰姆技巧入舞,并将京剧和武术技巧衍发的动作融入舞蹈。从这些早期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林怀民中西左右逢源的动作编排。戏曲的“甩发”、“乌龙绞柱”等身段和西方现代舞肢体语言相结合,为中国传统肢体表现生活与现实提供了范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林先生寻求现代舞的中国本土

文化定位,以汉人移民历史为主轴编排了《薪传》,舞者身体直接回到大地,在泥土、石砾中练出一种力量,也因此使云门舞集的舞蹈语汇不再只是从技巧形式出发。(二)云门舞集后期作品

90年代以后,林先生的舞蹈得到了世界性的赞赏,环球巡演的云门舞集有了更宽

广的发展空间,林杯民找到了“人”的原点。他超越了京剧和玛莎,使人的身体回到实践与空间的初始状态。古老的太极和印度菩提树下的静坐使他悟道,林先生在美学中树立了一种东方精神。

从1994年的《流浪者之歌》开始,云门的舞蹈更关注舞者身体的呈现、动感、韵律和呼吸。林先生说:“我发现京剧的程式化给观众熟悉感,但沟通感不好,于是开始尝试用身体说话。舞蹈与文字的表意不同,舞蹈关乎身体,无关于文字,这是云门发展的第二个境界”。他从玛莎的动作技巧,到东方的身体运动,最终找到了人的呼吸。

1998年的作品《水月》,舞者柔韧的身体宛若挥洒的墨迹,时而缓缓宕开,时而如笔走龙蛇,最为人们称道。《水月》的灵感来自“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动作则根据“太极导引”的原理发展成形。舞台背景是巨大的镜子,台上是倾泻的水,营造如梦如幻的情境。舞者的身体像花一般在舞台上绽放,舒展、婉约,完全没有编排的痕迹,让你发现原来人的身体可以那么美。

行草

作品《行草》就是在表达中国传统书法之美,创作于2001年。之后林怀民先生又创作了《行草2》和《狂草》,“行草三部曲”被欧洲舞评家们评选为最佳舞作。

在《行草》一开头,观众会看见一个身着黑衣的女舞者在白色的舞台上用身体表现王羲之“永”字的书写,有如宣纸上的墨迹走笔。身体居然可以用来惟妙惟肖地写字,很不可思议。林怀民先生谈到他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中国书法,“我很喜欢王羲之的《奉橘帖》,也喜欢苏东坡的《寒食帖》,我喜欢张旭的行草,也喜欢怀素的狂草。历代书法家尽管风格各有千秋,但都同样以专注的精力,飞墨行舞,字里行间,尽是他们运气的留痕。我们将《行草》看作是21世纪的年轻舞者与千百年前的书法进行的交流与对话。”

三、云门舞集创作的特色

(一)不中不西,不古不今

不中不西,不古不今——这是林怀民先生自己对云门舞蹈的评价。他努力去打破

传统舞蹈的程式,为中国的题材配上西方的音乐。但是当你欣赏了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水月》的音乐是巴赫的大提琴组曲,但西方的音乐并没有影响到舞蹈中国化,观众完全醉心于美妙的编舞,与舞者共同呼吸,忽略了音乐的存在。在林先生的脑子里没有中西之分,舞蹈和音乐能够相遇也是缘;他认为好的舞蹈不应该听到音乐,而是要通过舞者的姿势去感受音乐。

然而“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是“即中即西,即古即今”。林先生由“借洋开中,借古兴今”开始,不因循西方已有的创作观念,停留在以西方的认知方式解读东方题材的层面上,而是在传统文化的本体中寻找创作动机赖以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符合民族性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既具现代特征,又有独立文化品格的现代舞蹈观。“今之法即古之法也”,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性的演绎,被赋予了时代特征,使观众能够更深切地感悟到文化艺术本身的永恒与价值。同时,这也非常符合海内外华人的欣赏与认知习惯,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云门舞集不仅拥有广大的观众层面,同时也引领着台湾文化风尚的主流形态,更成为本省文化精神的象征与骄傲。而“云门”独立的民族性艺术品格达至全世界,具有中国气质的

现代舞获得了全球性的赞誉,既为发展中国风格现代艺术提供了较好的范例,也为世界树立了现代舞蹈的中国风格。

(二)云门舞集的舞蹈美学——气

云门舞集所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精神:内省、静止,回归原始。而由舞蹈体现的是“气”。“气”乃中国独有的哲学范畴和审美范畴。云门舞集对“气”的诠释源于1995年熊卫老师的太极导引肢体训练。林怀民先生用太极导引训练使舞者摆脱西方技术影响,动作品质舒畅沉缓、收放自如,把意义还给了肢体,回到了舞蹈的本体。这种舒畅而沉缓的动作品质在《水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中国传统的静坐与太极导引为中心,云门舞蹈突破了西方技术与中国传统戏曲的限制,同时超越了玛莎,使观舞者忘却舞者的身体,陷入了对整个生命乃至宇宙的思考。

《水月》剧照

(三)传统文化是借鉴而非依赖

林怀民先生也承认传统文化是“不知拿它怎么办的庞然大物,时间极长而丰厚,让人非常振奋和悲哀。我创作时听到它的呼唤,就是不知道在哪儿”。“现代”与“传统”似乎是一对矛盾的词汇,这种矛盾的不断冲突与融合成为贯穿“云门”艺术历程的主题。在云门舞集早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林怀民先生以西方现代舞来诠释中国传统戏曲的意图,而从这样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舞蹈的技巧难以溶入东方血液里,而林怀民先生对于东方意识的表现仅仅是以传统道具来呈现。而到了后期,我们渐渐发现在云门舞集的舞蹈中出现了中国传统舞蹈中的舞蹈技巧,太极、书法、静坐等常见的中国文化元素也出现在云门舞集中,并与西方的音乐、舞蹈技巧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

对林怀民先生来说,“传统文化这个巨人有时候是妈妈,有时候又可能压死人,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运用它。”对于他的编舞生涯,传统文化是借鉴而非依赖。

在云门舞集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林怀民先生对于舞蹈的不断创新。云门舞集早期作品中随处可见的中国符号,如《白蛇传》中的藤窝与竹帘,《红楼梦》中象征十二金钗的身著12种花卉披风的女子,在后期的作品中已经不复存在了。林怀民先生抹去了这些鲜明的中国符号,不断地探索创新,追求表达中国韵味的意境而非形态,所以云门舞集舞者的训练方式与其他舞团截然不同。芭蕾、现代舞、京剧动作、太极导引、静坐、拳术与书法,都是云门舞集的重要训练内容。舞者经过多年训练,已摆脱西方技术的影响,把意义还给了肢体,回到舞蹈的本体。林怀民先生说:“在创作后期,我们有意识地给做减法,古装、云手、兰花指,全部不要,完全是现代的。但西方人看了说这些他们做不来,还是中国的。为什么?因为有留白,有虚实,中国的美学味道去不掉。”

云门舞集的求新求变或许就是其三十年来屹立于国际舞台的重要原因,也是林怀民先生编排的舞蹈永葆新鲜活力、令人惊叹的秘密所在。

参考文献:

[1]林怀民.云门舞集与我[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2]刘青弋.动感空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美]玛莎·葛兰姆.血的记忆[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3

[4]约翰·马丁著.欧建平译.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5]杨孟瑜.飙舞:林怀民与云门传奇[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

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草》为例

探究云门舞集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意蕴———以舞剧《行 草》为例 云门舞集是以当代舞为主要形式的一家台湾舞团,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云门舞集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其中《行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表演艺术形式探究了中国文化的意蕴。 《行草》是云门舞集前艺术总监林慈音创作的一部舞剧,于1995年首演。作品以杂技为基础,融入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和审美价值。以下将从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探究《行草》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首先,舞蹈动作是《行草》中表达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和、静谧和内敛的特征。他们的舞姿常常模仿中国古代书法的笔迹,舞者的肢体展现出了中国书法中的行草体和草书体的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艺术美感。此外,《行草》中的舞蹈动作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元素,通过舞者的身体力量和控制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力量和坚韧,展现出中国文化中“以柔克刚”的思想。 其次,舞台美术是《行草》中展现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环节之一、整个舞台设计以简约、典雅为主,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含蓄。舞台上常常设置有墨水、纸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道具,这些道具不仅与舞剧的主题相呼应,还通过独特的艺术安排赋予了舞剧一种诗意和哲理的表达方式。此外,舞台背景的灯光设计也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光影的柔和和审美追求,营造出一种飘逸的氛围。

最后,音乐是《行草》中传递中国文化意蕴的重要媒介之一、舞剧的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等的演奏,通过这些乐器的音质和旋律,将观众带入一种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氛围中。舞剧中的音乐还融入了传统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综上所述,《行草》作为云门舞集的一部舞剧,通过舞蹈动作、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表演艺术手法,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舞剧中的舞蹈动作通过模仿中国书法和武术的形式,传达出中国文化中的柔和与力量的思想;舞台美术以简约、典雅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含蓄;音乐通过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和民间乐曲,营造出一种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氛围。通过这些艺术手法,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拓宽了舞剧的艺术内涵。

云门舞集来观后感

云门舞集来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前往观赏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云门舞集演出。云门 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坛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 深邃的表现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次的演出更是让我对云门舞集 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演出开始的一刹那,舞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一群身着简约白衣的 舞者从舞台的四个角落缓缓走来,仿佛消失在时空之中,展现了一种 虚无、悠远的美感。他们的舞姿优雅而独特,舞台上呈现出一幅幅流 动的画卷,既有细腻的内心情感的展露,又带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气息。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云门舞集的舞者们以其娴熟的舞蹈技巧和精彩 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独特的舞蹈世界。舞蹈形式的多样性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他们时而舞动如行云流水的动作,时而展示出力量与柔韧并存的极致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云门舞集在其演出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这 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也为他们的创作赋予了更深厚 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比如,我看到了一支名为《山居即大旨》的舞蹈,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宁静和宜居的理念。他们用身体的语言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们的表演力度和气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用动作的精准和舞蹈的连贯,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当他们舞动的身影与乐曲完美融合时,我仿佛看到了舞台上的舞者们 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观众的掌声在演出结束时炸开,人们长时间的欢呼与喝彩表达了他 们对云门舞集的赞赏与敬意。我相信,这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将成 为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云门舞集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每一位舞者都是一个 艺术家,他们用舞蹈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们在舞台上与 他们共同感受艺术的力量。 通过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个人情感与 大众感受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舞蹈作品。他们的舞蹈不 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传递。 云门舞集的演出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舞者们以其极致的专业素 养和艺术造诣,将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不仅为观众带 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和情感。 这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让我对舞蹈艺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 欣赏,也让我对云门舞集的创作和演绎能力有了更高的评价。我相信,云门舞集将会继续在舞蹈领域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为观众们带来更 多精彩的舞蹈作品。期待与云门舞集再次相见!

舞蹈艺术论文参考文献[Word文档]

舞蹈艺术论文参考文献[Word文档] 舞蹈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舞蹈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下面是舞蹈艺术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 [1]朱济光.林怀民舞蹈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探析[J].齐鲁艺苑.2012(02) [2]蒋玺.情?意?气在舞蹈《行草》中的完美结合[J].剧影月报.2011(02) [3]袁艺.静观参禅,澄怀悟道--论林怀民舞蹈中的传统追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黄礼孩.舞:镜花水月舞毕竟总成空(外一章)[J].青年文学.2011(03) [5]石剑侠.从舞剧《我的乡愁我的歌》中试探现代舞的文学行为[J].黄河之声.2011(02) [6]陈燕敏.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J].美与时代(下).2010(05) [7]郭勇健.论台湾舞蹈家林怀民舞蹈艺术的美学特色--中国的元素、生命的动作与纯粹的存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8]林怀民,余秋雨.舞蹈与文化的对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2) [9]赵洁.论林怀民融汇中西文化创作舞蹈的美学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S1)

[10]庄点.谈《流浪者之歌》中的禅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02) [11]张珂.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丁娟.禅宗美学及其舞蹈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8 [13]孙庆龙.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4]李夏.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15]金曼.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对话"[D].延边大学2012 [16]刘小萌.海峡两岸舞蹈创作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17]郑慧贞.莆仙戏曲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8]曲立聪.舞蹈创作的原点[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9]王玉."教学性"舞剧对舞蹈创作影响的新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0]陈妍.王玫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1]高原.不即不离若即若离[D].山东艺术学院2012 [22]原以婧.行草书与舞蹈的共通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3]陶琳.中国当代舞剧舞蹈动作语言的审美理念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4]孙庆龙.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5]陈妍.王玫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6]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7]丁娟.禅宗美学及其舞蹈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8 [28]黄威.云门舞集的艺术特征[D].厦门大学2008 [29]陈哲.我国高校现代舞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参考文献二: [1]杨宝康.佤族木鼓文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02)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陈燕敏 【摘要】@@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rn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0(000)005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陈燕敏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管理与舞蹈系 【正文语种】中文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 林怀民像 风·影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

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三十年后,云门舞集成为重量级的国际舞团,使传奇的“云门”在21世纪再度成为一个美丽的传奇。林怀民这位明星级的编舞家多年来创作了许多融合中国舞蹈与剧场传统、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炉的作品,影响和丰富了世界当代舞蹈。本文将简单介绍林怀民先生的背景,并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云门舞集创作的特色。 一、林怀民先生的中西教育背景 林怀民先生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父母都是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的高材生。“我小时候放学回来不能玩耍,母亲要我跪在榻榻米上,听贝多芬。而我隔壁家的婶婶却是北京来的老派人,常常带我看戏。”家中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使中西文化在林怀民先生身上融合,继而体现在云门的作品中。 1973年之前,人们认识的林怀民先生是一个小说家。他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 岁出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当他留学美国时,人生开始发生转变。25岁从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时,他弃文从舞,正 式献身从小就在内心深处喜爱的舞蹈事业。1972年,林怀民赶往纽约玛莎·葛兰姆现代舞蹈学校学习,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这也是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团。二、中西结合的云门舞集作品 (一)云门舞集早期作品 云门早期的作品有1975年的《白蛇传》、1978年的《薪传》、1983年的《红 楼梦》、1993年的《九歌》,很多都改编自京剧或古典文学。舞蹈弱化了故事情节,一切简化,用隐喻说话。在早期作品中,林先生尝试以西方方式呈现作品中东西文化的经典意义,中西结合的特征非常明显。

云门舞集观后感

云门舞集观后感 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云门舞集的演出,这是一次令我难以忘怀的艺术体验。云门舞集作为台湾当代舞蹈团体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表达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与关注。这次观赏的演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的美与力量。 整场演出以优美、流畅的舞姿令人陶醉。舞者们的身姿矫健灵活,仿佛化身舞蹈的精灵,在舞台上留下了美丽的身影。他们用身体的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韵律感。他们的舞姿优雅而准确,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们的舞步也变化多样,有时悠扬而宁静,有时快速而激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意境独特的舞蹈世界。 云门舞集的作品富有深意,常常从人性、社会等诸多层面出发,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与深刻。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情感的思考和反思。例如,我印象深刻的一场作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呈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依赖。舞台上,舞者们融入了自然元素,仿佛成为大地和风、水、火的一部分。他们以独特的舞蹈语言,将自然的力量和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演出中也有许多跨文化的元素,舞者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舞蹈风格和动作,展示了不同国度和民族的美学和情感。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通之处。这

也正是云门舞集一直以来的风格与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舞蹈将不同的 文化进行融合,打开观众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对于世界多元的思考。 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除了舞蹈本身的魅力外,我还感受到了云门 舞集对于舞者的要求和对于艺术的追求。在演出中,舞者们不仅需要 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准确的技巧,更需要能够将情感和内心的表达运用 于舞蹈中。他们需要通过身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这对 于舞者的内心素质和自我认知要求极高。舞者们对于舞蹈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们对于舞台的专注和投入,让我深深地感动。 云门舞集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艺术盛宴让我对舞蹈 产生了更深远的理解和兴趣。舞蹈作为一种非言语性的艺术形式,它 具备了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能力,可以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 感悟。云门舞集的作品正是将这种优秀的舞蹈艺术展现到了最高境界,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让观众深感 震撼和启发。 通过此次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我深切体会到了舞蹈艺术的无限魅力。舞蹈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跨越国界和文化 的隔阂,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灵的沟通。云门舞集的成功也证 明了舞蹈作为艺术的力量和价值,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使其 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总之,观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是一次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体验。在舞者矫健灵动的身姿中,我感受到了舞蹈的美与力量。在作品深思 熟虑的主题中,我领略到了人性和社会的多种层面。云门舞集的演出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 屈原的《九歌》以其特有的祭祀对象、迎神方式和娱神礼仪,演绎了原始初民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特质,给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门舞团化用屈原《九歌》所展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资源,以其包容东西方技术磨练出来的舞蹈艺术,演绎了享誉国际的云门舞蹈《九歌》。众所周知,云门舞集是由台湾林怀民先生在1973年创办的第一支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该舞团通过对东西方传统文化与审美资源的深度融合,使其演绎的舞蹈作品携带着独特的美学风格与鲜明的创作者理念,并在国际舞蹈届得到很多人的赞美,实现了很多人的共感。 一、舞剧《九歌》中的服饰民俗寓意 纵观云门《九歌》演绎的“若人”般的神祗世界,已不再是自然和社会的模糊解释,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统治符号[1]。相反,云门舞团赋予这些符号新的现实意义,以摩登的手法使其现实意义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使源于民俗的作品又再一次回归到普通的现代人的世界。这种演艺效果的实现,首先源自云门《九歌》舞台角色所穿的服饰民俗给予象征寓意: (一)红衣绿纹的色彩象征

众所周知,传统服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2]。云门舞团深谙此道。他们在舞台上,有意识地设置多种角色,并给他们穿上不同色彩的服饰,使色彩既兼备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二者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俗美学的艺术品位[3]。 1.女巫的红衣——狂野生命的激情表达。细品屈原《九歌》,其歌词弥散着浓厚的初民祭神仪式。在祭祀活动开始之先,应该有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女巫,默默地沟通众生和众神,可屈原将其活动身影和服饰淡化。云门《九歌》则有意识地将女巫的迎神活动凸显出来。她披头散发,舞动时鲜红的长裙随着手足不断飞舞,在一群穿白袍的舞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选择鲜红的颜色,除视觉美感外,更具深厚的象征意义。据人类学家分析,初民祭神要用活生生的血肉——牺牲,而红色则是血的献祭的象征。《九歌》是在“牺牲”的鲜血与肉体中吟唱出的原始乐章,而女巫是仪式里的引导人,她以血祭献于神,诉说着生命最原始的本质。云门借此传递来自原始初民那单纯的、非理性的原始崇拜。透过狂乱的舞蹈,观众看到的是如鲜血般的翻滚和流淌,是一种原始生命对抗灾难和残暴的狂野生命力与创造力。这样的视觉冲击是可以触及观赏者内心原始的对于生命的感知的,从而产生一种本能般的感动和冲动。

林怀民与他的云门舞集

古今天地魂为舞独树一帜创云门 ————记林怀民与他的云门舞集 我是从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开始认识云门舞集和它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 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窦文涛和梁文道来到台湾台东一个叫池上的乡村,偶遇到了大名鼎鼎的林怀民先生。他们在一所乡村的寓所会面。这间寓所外表非常普通,与周边的乡民民房无特别之处,但走进去却能闻到了一股浓郁的中国书法的墨香味。原来这里是林怀民先生特意从一位书法家手上买下来的一处云门舞集学习体验生活的场所。从房屋往外望去,周围一片片婀娜摇曳着青苗的稻田,静静的远山依偎在点缀着朵朵白云的蓝天里,整个景色美极了。 一身朴实装束、表情和蔼的林先生,咋看真很难将他的形象跟世界著名的现代舞蹈大师联系到一起。他毫无架子地和大伙一起,席地而坐,兴冲冲地聊起了台湾农村的生态建设情况。从他们聊天的话语当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冲突,但崇尚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已经悄悄地开始影响着大多数较早进入城市化的台湾民众。他们从台湾的田间生活聊到了乡村文化,从乡村文化聊到了云门舞集。 每年秋天,作为云门舞集的艺术总监林怀民先生都要带着云门创作人员去到池上的田间,参加那里农田的稻谷收割。林先生说,他是想通过收割劳动的训练,让学员透过劳动启发,认识天地、自然,认识植物、阳光、风雨、认识自己的身体,最终体验到那种“自然生命的律动”。 边听着他们聊天,我边不知不觉地想象着在大片金黄的稻田里,一个搭起的舞台上,几名舞者附和着远古韵律的鼓点,带着面具,摆动着身形,或祭祀或欢歌,透着愉悦感谢宇宙之神…… 1973年春天,林怀民以「云门」作为自己创办的舞团的名称。「云门」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蹈表演团体。 「云门」一词来自中国古代文献《吕氏春秋》中“黄帝时,大容作云门……”。据说,「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但舞容

浅析书法在“云门舞集”《行草三部曲》中的运用

浅析书法在“云门舞集”《行草三部曲》中的运用 引言 近代以来,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逐渐在各个层面开始验证和其他艺术品类之间的关系。而舞蹈和书法一样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近年来也被多次拿来与书法相考量以及研究其中的共通性。由云门舞集所出品的《行草三部曲》,将书法里面的笔触的虚实、墨色的浓淡以及笔法上的破与立都十分精确的运用在了舞者的身上,而这则正是使得《行草三部曲》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以及准确的表现形式的原因,同时这也是使得《行草三部曲》的飘逸感以及流畅性与其他的舞蹈大不相同的一大原因。这个时候若是从一个舞者的角度来观看的话,就会让人有一种更有千年之前韵律美的感觉。而本论文则通过云门舞集出品的《行草三部曲》作为分析对象来对舞蹈与我国的书法艺术之间的结合进行分析。 一、云门舞集与行草三部曲的概述 (一)云门舞集 云门舞集,是台湾艺术家林怀民先生于1973年春天所创办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在36年来已经积累演出了160余部作品,这也导致了它在国际上尊享"世界一流现代舞团";以及"亚洲第一当代舞团";的殊荣。云门舞集尝试了很多的前卫观念,也融合了很多民间故事,古典文化的内容来进行改变和演绎。而且很多云门舞集的作品因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一演再演,从而变成了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云门舞集创办的四十多年里从社会现象到台湾历史的衍化发挥的一系列的演绎也让它在文化产业的浪潮下越来越显眼,在成为焦点的同时也让它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二)行草三部曲 在2001年的时候,林怀民创作了《行草》,随后在2003年时创作了第二部曲《行草贰》,时隔两年又创作了第三部《狂草》,《行草》三部曲就是这三者的合称。古时候的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就是林怀民的创作灵感之来源。"毛笔就可以直接将书法表示出来,而书法中的美学则是我需要吸取的,因为我要用之来使舞蹈变得更加丰富。";林怀民始终认为,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和舞蹈动作里面有很多内容是相辅相成,并且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 二、书法与行草三部曲的关系 (一)相似性 草书之美,美在其动势。线条的千变万化构成了书法独有的美,在整部舞剧里面,云门舞集则将这纸上的龙飞凤舞之态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企图在舞蹈世界里完整再现经典书法家的身体神韵,因为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之美,云门舞集的舞者们在行草书舞蹈中将书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建筑学院何慧灵201236150068 摘要:林怀民带领的云门舞集所演绎的《九歌》,是对屈原所做的祭祀歌舞表演诗歌的再创作。在本文中详细分析了舞剧的一个舞蹈片段——山鬼这一形象。舞剧不仅丰富了原著诸神的人物形象,形成了极富张力的舞台效果,通过添加现代元素使古老的祭典舞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怀民;九歌;舞台效果;现实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其中的诗歌是楚国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后和《离骚》《天问》《九辩》合称为《楚辞》。然而对于《九歌》,或许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印象。事实上,作为已经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其本身的影响力,却远不如《红楼梦》《白蛇传》这些林怀民曾经处理过的经典。或许是因为那古老的楚地离我们太远,那原始的祭典仪式在现在看来虽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却早已被文明的发展抛弃,因为那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变得如此陌生,而千年来文人学者的各路解读如同层层的迷雾笼罩,反而让我们看的越来越不真切…… 或许冥冥之中,我和《九歌》的邂逅,就在这学期的舞蹈欣赏课程上实现了。原本喜欢古典音乐的我,自以为有了“赏析”的底子,欣赏舞蹈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当沉重晦涩的经典和我之前完全没

有接触过的舞蹈,特别是现代舞结合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林怀民的《九歌》,给我带来了太多冲击,同时也引发了我无数的困惑。为什么舞者的动作如此迟缓而又不知所云?为什么舞者是近乎赤裸地出现,却又穿插着西装的混搭?舞台上的水具有什么意义吗?虽然老师曾经说过,欣赏现代舞的时候,不需要太在意每一个动作的具体含义,而要去体会这些动作带来的感觉。可是,感觉,这种包罗万象又虚无缥缈的东西,该如何让人抓住呢?我的感觉,和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会有多大的偏差呢?我认为这些困惑,不能仅仅用一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能够笼统地回答的。 带着一种奇妙的感觉看完《九歌》后,为了寻找心中的答案,我上网各处搜索相关的资料。可是,无论是百度百科的介绍,豆瓣上的剧评与观后感等等,不仅信息量不够大,而且也不足以解答我的困惑。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学者蒋勋的著作《九歌:诸神复活》。或许这只是一家之言,但这本书仍然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对这部舞蹈作品,以及屈原所作的《九歌》原著的很多认识都来源于此。 纵观整部舞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充满了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这和在阅读屈原的《九歌》时的体会完全不同。虽然《九歌》原文对于我而言过于晦涩难懂,但是它读起来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则是一种富有文人诗意的浪漫想象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林怀民的《九歌》,像是一种混搭:有体现士大夫阶层审美的荷花池和白袍,有身着西装的现代角色,更重要的,是透过演员的造型与动作中体现的野性与粗糙本质。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林怀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