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与云门舞集系列《薪传》之所感

林怀民与云门舞集系列《薪传》之所感

薪传,是云门舞集系列的一部作品,由林怀民担任制作人。从故事情节来看,它叙述了一位中国传统舞蹈家,藉由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中国传统舞蹈传承下去,及其对传统舞蹈文化的热爱,激发了观众的共鸣。

看完这部作品,我感到非常感动。薪传深刻地表达了林怀民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他通过视觉特效和音乐的结合,传达出舞蹈的精髓,让观众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灵魂和美丽。他在拍摄过程中,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观众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薪传不仅仅是一部舞蹈作品,它更是一部关于传统舞蹈传承的故事,让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蹈师的努力和坚持,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观众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林怀民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尊敬和热爱。

薪传是一部情感丰富的作品,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叹的视觉效果,更是一种感动和激励。它教会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永不言弃,用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浅析云门舞集的创作特色 陈燕敏 【摘要】@@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rn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0(000)005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陈燕敏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管理与舞蹈系 【正文语种】中文 云门舞集是林怀民先生创办的享誉国际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有自身鲜明的创作特色,对世界当代舞蹈贡献极大。 林怀民像 风·影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1973年由

林怀民先生创办。“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相传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舞究竟如何人们已不得而知,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三十年后,云门舞集成为重量级的国际舞团,使传奇的“云门”在21世纪再度成为一个美丽的传奇。林怀民这位明星级的编舞家多年来创作了许多融合中国舞蹈与剧场传统、西方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炉的作品,影响和丰富了世界当代舞蹈。本文将简单介绍林怀民先生的背景,并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云门舞集创作的特色。 一、林怀民先生的中西教育背景 林怀民先生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父母都是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的高材生。“我小时候放学回来不能玩耍,母亲要我跪在榻榻米上,听贝多芬。而我隔壁家的婶婶却是北京来的老派人,常常带我看戏。”家中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使中西文化在林怀民先生身上融合,继而体现在云门的作品中。 1973年之前,人们认识的林怀民先生是一个小说家。他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 岁出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当他留学美国时,人生开始发生转变。25岁从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时,他弃文从舞,正 式献身从小就在内心深处喜爱的舞蹈事业。1972年,林怀民赶往纽约玛莎·葛兰姆现代舞蹈学校学习,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这也是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团。二、中西结合的云门舞集作品 (一)云门舞集早期作品 云门早期的作品有1975年的《白蛇传》、1978年的《薪传》、1983年的《红 楼梦》、1993年的《九歌》,很多都改编自京剧或古典文学。舞蹈弱化了故事情节,一切简化,用隐喻说话。在早期作品中,林先生尝试以西方方式呈现作品中东西文化的经典意义,中西结合的特征非常明显。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

云门舞集《九歌》的民俗反思 屈原的《九歌》以其特有的祭祀对象、迎神方式和娱神礼仪,演绎了原始初民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特质,给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门舞团化用屈原《九歌》所展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资源,以其包容东西方技术磨练出来的舞蹈艺术,演绎了享誉国际的云门舞蹈《九歌》。众所周知,云门舞集是由台湾林怀民先生在1973年创办的第一支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该舞团通过对东西方传统文化与审美资源的深度融合,使其演绎的舞蹈作品携带着独特的美学风格与鲜明的创作者理念,并在国际舞蹈届得到很多人的赞美,实现了很多人的共感。 一、舞剧《九歌》中的服饰民俗寓意 纵观云门《九歌》演绎的“若人”般的神祗世界,已不再是自然和社会的模糊解释,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统治符号[1]。相反,云门舞团赋予这些符号新的现实意义,以摩登的手法使其现实意义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使源于民俗的作品又再一次回归到普通的现代人的世界。这种演艺效果的实现,首先源自云门《九歌》舞台角色所穿的服饰民俗给予象征寓意: (一)红衣绿纹的色彩象征

众所周知,传统服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2]。云门舞团深谙此道。他们在舞台上,有意识地设置多种角色,并给他们穿上不同色彩的服饰,使色彩既兼备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二者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俗美学的艺术品位[3]。 1.女巫的红衣——狂野生命的激情表达。细品屈原《九歌》,其歌词弥散着浓厚的初民祭神仪式。在祭祀活动开始之先,应该有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女巫,默默地沟通众生和众神,可屈原将其活动身影和服饰淡化。云门《九歌》则有意识地将女巫的迎神活动凸显出来。她披头散发,舞动时鲜红的长裙随着手足不断飞舞,在一群穿白袍的舞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选择鲜红的颜色,除视觉美感外,更具深厚的象征意义。据人类学家分析,初民祭神要用活生生的血肉——牺牲,而红色则是血的献祭的象征。《九歌》是在“牺牲”的鲜血与肉体中吟唱出的原始乐章,而女巫是仪式里的引导人,她以血祭献于神,诉说着生命最原始的本质。云门借此传递来自原始初民那单纯的、非理性的原始崇拜。透过狂乱的舞蹈,观众看到的是如鲜血般的翻滚和流淌,是一种原始生命对抗灾难和残暴的狂野生命力与创造力。这样的视觉冲击是可以触及观赏者内心原始的对于生命的感知的,从而产生一种本能般的感动和冲动。

林怀民与他的云门舞集

古今天地魂为舞独树一帜创云门 ————记林怀民与他的云门舞集 我是从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开始认识云门舞集和它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 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窦文涛和梁文道来到台湾台东一个叫池上的乡村,偶遇到了大名鼎鼎的林怀民先生。他们在一所乡村的寓所会面。这间寓所外表非常普通,与周边的乡民民房无特别之处,但走进去却能闻到了一股浓郁的中国书法的墨香味。原来这里是林怀民先生特意从一位书法家手上买下来的一处云门舞集学习体验生活的场所。从房屋往外望去,周围一片片婀娜摇曳着青苗的稻田,静静的远山依偎在点缀着朵朵白云的蓝天里,整个景色美极了。 一身朴实装束、表情和蔼的林先生,咋看真很难将他的形象跟世界著名的现代舞蹈大师联系到一起。他毫无架子地和大伙一起,席地而坐,兴冲冲地聊起了台湾农村的生态建设情况。从他们聊天的话语当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冲突,但崇尚回归田园的生活方式已经悄悄地开始影响着大多数较早进入城市化的台湾民众。他们从台湾的田间生活聊到了乡村文化,从乡村文化聊到了云门舞集。 每年秋天,作为云门舞集的艺术总监林怀民先生都要带着云门创作人员去到池上的田间,参加那里农田的稻谷收割。林先生说,他是想通过收割劳动的训练,让学员透过劳动启发,认识天地、自然,认识植物、阳光、风雨、认识自己的身体,最终体验到那种“自然生命的律动”。 边听着他们聊天,我边不知不觉地想象着在大片金黄的稻田里,一个搭起的舞台上,几名舞者附和着远古韵律的鼓点,带着面具,摆动着身形,或祭祀或欢歌,透着愉悦感谢宇宙之神…… 1973年春天,林怀民以「云门」作为自己创办的舞团的名称。「云门」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蹈表演团体。 「云门」一词来自中国古代文献《吕氏春秋》中“黄帝时,大容作云门……”。据说,「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但舞容

根植于生活与土地的舞者 新闻深度报道范例

根植于土地与生活的舞者 —台湾编舞家林怀民先生做客我校“师说三人行?和老师一起喝咖啡”访谈会 黄腾 9月23日下午,台湾著名编舞家林怀民先生携弟子郑宗龙、布拉瑞扬做客我校“师说三人行?和老师一起喝咖啡”访谈会。访谈会上,三位老师就舞蹈的创作、对艺术的认知向现场观众进行了介绍与讲述,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年过六旬的林先生虽然头发已经斑白,但还是保持着专业舞者良好的身材,黑色的体恤衫配上深灰色的休闲裤,显得儒雅而干练。林先生一出现在台上,现场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的掌声。此次座谈打破了“师说三人行”惯有的程式,主持人在介绍林先生出场后便退到台下,林先生并没有坐下来边喝咖啡边聊天,另两位嘉宾也没有立即出现在台上,大部分时间是林先生一个人,拿着麦克风站在台上,面向台下观众,侃侃而谈。 舞蹈可以是时代的印记 “昨天晚上我就看了丝路花雨,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丝路花雨》。我觉得非常的感动,怎么说呢,这个舞像是一个时代的歌剧。这个舞首演是在1979年,1979年,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啊。这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大戏,它结合了敦煌的历史,也体现了当年在政治上、外交上的一些东西。舞蹈是一个肢体上、动作上的活动,但是有些时候它就像印记一样可以记录下一个年代,要是没有《丝路花雨》,我们也许就会忘了那个时候了。”林先生讲话时,右手持麦克风,左手插进裤兜里,显得洒脱而自在。 真正让林先生所感动的,是兰州人拥有自己的舞蹈。他说书本和绘画都是静止的艺术,只要完成了,它就静止在那里了。“但是表演艺术瞬间即逝,它发生了,就过去了,只有一演再演,这个城市才拥有自己的舞蹈。这个舞蹈所散发出来的空气,沉淀为文化,沉淀为大家共同的记忆,兰州人有《丝路花雨》,就像北京人有《茶馆》一样。艺术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演出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它能够为让多少人高兴,让多少人感动落泪。我昨天看到满满的观众,每个人都在议论这个舞,他们会在一个对的时候鼓掌,我相信他们不是第一次看这个舞,但是他们仍然在看,因为这里面记载着他们的精神,反复的看,就是在温习熟悉的东西。团长告诉我,这个戏33年来有四百万人观看。这个戏的属性流传下来,我觉得兰州人民很了不起,之所以它能够留下来,是因为有观众在呵护着它。我更希望兰州有超越它的作品流传下去。” 舞蹈是没有故事没有角色的 林先生认为舞蹈就是舞蹈,它是视觉上的享受而不是文字上的享受。欣赏舞蹈不应该带

质朴的生命颂歌——舞作《稻禾》的多层舞蹈语言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9341469.html, 质朴的生命颂歌——舞作《稻禾》的多层舞蹈语言分析 作者:鲍思蒙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 ; 要:本文以林怀民先生创作的舞作《稻禾》[ “《稻禾》是林怀民于云门舞集建团40 周年创作的作品,2013年首演于台湾。舞作《稻禾》舞作《稻禾》共分为八个部分:‘泥 土’‘风’‘花粉Ⅰ’‘花粉Ⅱ’‘日光’‘ 谷实’‘火’‘水’,林怀民称之为“向土地致谢”、“与土地和解”的作品,从结构到动作、影像、声音……舞台元素无不从对自然谦逊、顺应的原则上发展出来,最终让人看见、察觉,稻子从生长到熟成是美的;人的舞蹈动作是美的;风起风停是美的;天地偶有狂暴,偶有晴煦——活在世间,领受到的所有自然生息都美。”为例,以舞蹈呈现的多项语言性为切入点,通过舞蹈中动作的语言、服装的语言、道具的语言、多媒体及音乐的语言等多层面元素来综合分析云门舞集舞作《稻禾》中的多维度语言性传达。 关键词:林怀民;动作语言;服装语言;道具语言;多媒体与音乐语言 中图分类号:J722.4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88-02 林怀民是云门舞集的创始人,从1973年建团至今40多年以来创作舞作甚多,他带领舞团在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等200多个剧场里边演出了1600多场。他的一些户外演出,每一场平均人数是几万人,可想而知几万人同时观看演出,这已然达到了艺术影响力的巅峰,是多么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感染力。云门舞集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经常创造一种想象不到的奇迹。美国的《时代周刊》认为他是世纪的英雄,世界各国的舞蹈杂志在评论他的时候,都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舞蹈家”。林怀民先生当时创办“云门舞集”时便提出了“由中国人来跳中国舞,跳给中国人看”的艺术理念。 然而在历经多年的实践编创中这个艺术理念正在逐步实现,首先是对“中国舞”的艺术探索。“中国舞”里面一定是要有“民族性”概念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标识、文化符号、艺术象征,是一种来自于本体的自我证明。这个民族性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地理环境、民族生活、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心理等等一系列的条件下凝聚而成的民族特性。在创作中林怀民先生一直在民族性的指引下跳“中国舞”。 其次是“跳给中国人看”的艺术理念实践,一方面要从中国审美的意识出发观照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创作符合但不一味迎合中国式审美的舞蹈作品;一方面要将创作视角适当回归人民,从最朴实的人民角度出发关照生活,用最真实的艺术感悟表现生命。在舞作《稻禾》中就切实的将艺术的创作视角贴近了质朴的生活,不仅将舞蹈作品的人物视角回归到了生活,而且

从现代舞身体语源看林怀民舞蹈动作的编创特点

从现代舞身体语源看林怀民舞蹈动作的编创特点 作者:肖璐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11期 【摘要】善于观察的舞蹈编导会思索语言问题,探寻适合的属于自己的舞蹈身体语言样式,而这往往需要一个认识到领悟的过程。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在这一点上便显示其优势。本文将从现代舞身体语言来源角度分析林怀民舞蹈作品中动作的异域性、生活性、历史性以及独有的身体本源性,以此来了解林怀民舞蹈作品中其对身体的认知,阐述林怀民舞蹈在动作编创上的特点。 【关键词】林怀民;舞蹈动作;异域性;历史性;生活性;本源性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异域动作的融合 异域的身体语源多指空间范围内的收纳,它与人类学的文化圈理论相关——即不仅相同文化内的舞蹈身体语料可以相互吸收容纳,而且不同文化地方的舞蹈语料也可相互融合。这里所谓的“异”是相对的,东方与西方的身体是异的,东方的中国与印度是异的,中国的北部与南部也是异的。 林怀民作为云门舞集的领导人,他说:“西洋舞蹈的训练使我随时提气,肌肉紧张。格雷姆要我们打败地心引力,抗拒四周的空间。”然而西方现代舞文化发展出的语言模式与训练体系,制造的是身体的分裂与对抗、收紧与放松,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成为舞蹈身体表达的牢笼,这样的技术并不是林怀民舞蹈所要表达的精神,他要找到自己的身体语言。就此,林怀民从东方的古典美学得到启示,在利用玛莎的现代舞技术和效仿前苏联古典芭蕾程式的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身体语言,将中西异域的动作语言进行提炼与创造,从而形成了林怀民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式”美学特色的现代舞动作语言风格。如林怀民早期作品《白蛇传》(1975),他将中国戏剧的表情的精粹,神经末梢的运动(如颤抖手指和甩动头发),与西方玛莎·格雷姆腹部伸缩为主的肢体语言融合一体,通过异域肢体动作融合形成新的身体动态,表现了白素贞的愤懑、伤痛和绝望;小青的嫉妒、争风和挣扎;许仙的恐慌、懦弱与无主。林怀民不仅将舞剧叙述模式改变,同时在动作语言形式上也突破了中国在特殊时期被“模式化”了的固有的创作形式。“中西合璧”的身体动作语料创造产生了新的独具特色的动作特点,这不仅给观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也使当代中国舞蹈发出了东方与西方文化挣扎交融问世的新声。 二、历史动作的承接

现代舞的灵动与追求1

现代舞的灵动与追求1 舞蹈意味着解放,解放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舞蹈让我们身体真正拥抱我们的灵魂。 因此,它需要一个轻盈的城市。 文景:中国的现代舞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广州现代舞团在其中做了 很多重要的工作。 曹:中国是卧虎藏龙之地,我们搞现代舞的很多出去了,已经很出名的, 比如沈伟啊,刑亮啊,斯旋啊,在世界各地他们都很出名,没必要担心他们会走向 什么方向,会达到什么高度,人才都在这。广州现代舞团,我是把它做成一个发电机,作为中国艺术一个启发点的基地。可能我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一个团发展那么简单,而是在想着北京,上海,广州,想着整个现代舞的覆盖。 文景:因为有每年一次的现代舞周,看起来广州成了中国现代舞中心。 曹: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还在为一件事情努力:一种多元和包容的精神。我很开心,我感觉在广州有这样的一个氛围能够慢慢地形成。 文景:你为什么选择在广州做现代舞? 曹:广州是一个很轻盈的城市,它有种种的可能性,它的思想很活跃,所 以现代舞在这里生根是比较合适的,它比较容易去接受现代舞这个概念,包括我 们每年搞的现代舞周。我一直在北京搞了四年,才搬来广州。最早1999年在北京做,20XX年就搬来广州。比如外地去的湖南啊,广西啊,山东啊,他们来广州是特 别开心,他们来广州没有什么压力,他们去北京感觉是矮一截。 文景:“现代舞的多元的包容的发展”这是艺术管理者的事,但是艺术 家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曹:我觉得自我和自大是一线之隔。我们中国,过去封闭太久了,很多时候所做的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是微乎其微的。我记得我1987年开始来教现代舞的时候,我拼命鼓励学生要坚持自我。但很多时候遗憾培养了很多怪物出来。说怪物是因为他们自我意识一膨胀的话,就只有自我,没有其他。这也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因为真正的现代艺术常常充满了自我,可是当它在阐述 自我的时候,他那么重视自我,所以他跟别人时,也会重视别人的自我,从而形成 了多元发展的基础。可是很多人都是自我的,就变成了自己最好,其他都是垃圾。可能是由于我们过去发展的时候观察不够敏锐。 文景:过去我们总是强调总体性,然后就是个人的解放,现在发现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舞剧《薪传》中西文化元素融合

舞剧《薪传》中西文化元素融合 编导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嘉义的书香门第,在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4岁开始在《联合报》上发表小说,20岁出头出版了自己的书籍《蝉》。正因如此,成为当时文坛瞩 目的作家,名气直升。在1965年,在家人的期望下考入了台湾政治大学,并开始习舞。1969年前往美国攻读文学,之后又系统的学习了玛 莎格雷姆的现代舞理论,顺利获得文学硕士后回归祖国。1973年,林 怀民以“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口号, 成功地创办了台湾地区第一个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取名“云门”是向古中国仪式舞致敬。现编舞作品有《白蛇传》《薪传》《红楼梦》《九歌》《家族合唱》《水月》等近150部作品。其中《薪传》是云 门舞集较早的一部作品,艺术评论家何怀硕如此写道:“这部作品充 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具有相当的时代意义。云门自开始以来,就表 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感。”[1] 一、创作源泉 云门舞集《薪传》是第一部以台湾历史为主题的剧场作品,舞剧由序幕、唐山、渡海、拓荒、野地的祝福、死亡与新生、耕种与丰收和节 庆八段舞蹈结构构成的,真实地再现了明末清初大陆人移民台湾的艰 辛历程。1978年12月16日首演于台湾嘉义体育馆,恰逢美国宣布与 台湾“断交”,林怀民老师能创造出这么辉煌的舞剧,其灵感来源于 自身的那想念家乡、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民族情怀。“他的这部已扬 名于海内外的舞剧《薪传》,是生命力的赞礼,是民族魂的讴歌”[2]。1977年底,林怀民因为跳舞受伤必须暂停演出,获得了亚洲基金会资助赴美进修。再度离家的他乡愁倍增,在国外回想起自己的家 乡新港,开台先民“笨港十寨”的所在地,想起明末从福建沿海一带 渡海来台的移民故事———“柴船渡乌水,唐山到台湾”。先民为了 子孙万年之业,决心排除万难,乘风破浪,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拓荒定居,直至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回台后,林怀民带领着云门的舞者走

【观后感】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关键字】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在看演出之前,我对云门舞集了解甚少,只知道林怀民,知道来自台湾,只是喜欢“云门舞集”这四个字,后来又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如是我闻。不旅行的人绝无快乐,罗希塔!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那么,流浪去吧!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修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随身和他一起移动。那么,还是流浪去吧!(大神梵天晓谕一个名叫罗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罗门书》)这样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迫切的想看一场传说中让观众泪流满面的《流浪者之歌》。 终于,舞蹈赏析课的老师满足了我的愿望,让我看到了这场绝世舞蹈。坐在漆黑的课室里,眼前的屏幕开始展现出金色的场景和深色的背景。接着,舞蹈开始了。 第一段:痛苦 僧人:大幕缓缓拉开,一位僧人装束的舞者在舞台一侧站立,双手合十,双目紧闭,面容安详,一束追光映照在他白色的僧袍之上,金色的稻谷从天幕缓缓撒落,似一股清泉突如其来,每一粒稻谷都经由这位舞者的头顶,画出优美的弧线溅落在地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他身后是群舞,有男,有女,着素衣,有的手持棍子,在痛苦中挣扎。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无论是喜是悲,这个僧人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如如不动,是世间变幻的观照。 黄金稻谷: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然而,这些米却绝不简单,不仅特别选择了台湾的圆润米种以保护舞者,还特意为它染上了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与稻米为舞,舞者的姿态演化出万千变化。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舞蹈欣赏——《云门.九歌》 建筑学院何慧灵201236150068 摘要:林怀民带领的云门舞集所演绎的《九歌》,是对屈原所做的祭祀歌舞表演诗歌的再创作。在本文中详细分析了舞剧的一个舞蹈片段——山鬼这一形象。舞剧不仅丰富了原著诸神的人物形象,形成了极富张力的舞台效果,通过添加现代元素使古老的祭典舞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怀民;九歌;舞台效果;现实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其中的诗歌是楚国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后和《离骚》《天问》《九辩》合称为《楚辞》。然而对于《九歌》,或许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太多的印象。事实上,作为已经流传两千多年的经典,其本身的影响力,却远不如《红楼梦》《白蛇传》这些林怀民曾经处理过的经典。或许是因为那古老的楚地离我们太远,那原始的祭典仪式在现在看来虽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却早已被文明的发展抛弃,因为那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变得如此陌生,而千年来文人学者的各路解读如同层层的迷雾笼罩,反而让我们看的越来越不真切…… 或许冥冥之中,我和《九歌》的邂逅,就在这学期的舞蹈欣赏课程上实现了。原本喜欢古典音乐的我,自以为有了“赏析”的底子,欣赏舞蹈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当沉重晦涩的经典和我之前完全没

有接触过的舞蹈,特别是现代舞结合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林怀民的《九歌》,给我带来了太多冲击,同时也引发了我无数的困惑。为什么舞者的动作如此迟缓而又不知所云?为什么舞者是近乎赤裸地出现,却又穿插着西装的混搭?舞台上的水具有什么意义吗?虽然老师曾经说过,欣赏现代舞的时候,不需要太在意每一个动作的具体含义,而要去体会这些动作带来的感觉。可是,感觉,这种包罗万象又虚无缥缈的东西,该如何让人抓住呢?我的感觉,和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会有多大的偏差呢?我认为这些困惑,不能仅仅用一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能够笼统地回答的。 带着一种奇妙的感觉看完《九歌》后,为了寻找心中的答案,我上网各处搜索相关的资料。可是,无论是百度百科的介绍,豆瓣上的剧评与观后感等等,不仅信息量不够大,而且也不足以解答我的困惑。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学者蒋勋的著作《九歌:诸神复活》。或许这只是一家之言,但这本书仍然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对这部舞蹈作品,以及屈原所作的《九歌》原著的很多认识都来源于此。 纵观整部舞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充满了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这和在阅读屈原的《九歌》时的体会完全不同。虽然《九歌》原文对于我而言过于晦涩难懂,但是它读起来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则是一种富有文人诗意的浪漫想象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林怀民的《九歌》,像是一种混搭:有体现士大夫阶层审美的荷花池和白袍,有身着西装的现代角色,更重要的,是透过演员的造型与动作中体现的野性与粗糙本质。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林怀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