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如下:

1.笔触独特:萧红的笔触宽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张扬性,她敢于

直面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而这也成为了她写作的独特特点。

2.真实性与感性:萧红的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描述真实生活中的细节

和情感,这样的真实性与感性恰好弥补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

3.关注社会问题:萧红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她通过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等方面的揭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4.重视人性:萧红的作品无不牵扯到人性问题,她善于用亲切的笔触

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刻画出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发展。

5.抒发疾苦:萧红的作品抒发疾苦,她通过作品向外界表达出自身的

痛苦和不满,这也是她的写作风格之一。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充满了现实生活的力量,她用真实又感性的笔

触描绘生活的繁华和痛苦,向社会呈现出了一个细致呈现、情感真挚的现

实世界。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 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 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 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 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 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 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 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 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 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 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 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 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 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 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 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萧红作品语言艺术

于语言艺术 别林斯基曾说过:“有文体,这本身就说明了有才华,并且就是不平凡的才华。”萧红小说创作的成功,关键就是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体。而萧红小说文体的支柱点首先又表现在她那极其简洁、自然、富于抒情性的优美行文上。萧红的文笔之美曾得到了许多作家与评论家的赞赏,鲁迅以“明丽与新鲜”称誉《生死场》的文字;骆宾基形容《呼兰河传》“文笔优美,情感的顿挫抑扬如小提琴名手演奏的小夜曲”,葛浩文则以“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称赞《商市街》的行文。笔者则认为,萧红的行文有如优美的舞姿一样潇洒。萧红的文笔之美,最重要的就是她行文简洁、不雕琢,如行云流水。正如葛浩文先生所说:“她这种优美精炼的文笔,当读者初读时很易被忽略,原因就是她的行文太流畅,太自然的。”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就是与萧红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以及自传性的文体分不开的,萧红在小说创作上很少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写与戏剧场面上下功夫,萧红就是一位善于描写她私人经验的作家,因此,她自身与作品关系越近,她便越能在小说中进入配合书中的角色,与书中的景况相吻合,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相应地文中的语句也就自然、流畅,反之,她个人与作品关系越疏远,那么这部作品失败的成份越大,相应地叙述语句就达不到自然,真实的目的。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构,萧红乡土小说基本都就是自传体的,因此,她的乡土小说的语言就是自然亲切的。我想,凡就是读过萧红乡土小说的人,也都有同感吧。 萧红乡土小说语言的第二特点就是象诗一样。萧红“就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与散文家” , 她虽不以诗名,但的确别具诗心。她文学才华最早被人发现就是因诗句《春曲》,她告别这世界时留下的就是“我将与碧水蓝天同在……”这样悲伤的诗句。这种气质与天赋表现在其小说的行文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具有散文诗韵味的诗章。萧红乡土小说的诗的意境,没有着意的雕琢,也完全的自然流淌。《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中有一小段文字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顿,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就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她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就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有谁能说这不就是诗呢?简短的文字、流淌的语言,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这才就是大自然令人向往之处,也就是萧红心绪的驰驻之境。 萧红乡土小说的语言就是自然的,正如当代作家刘恒所说:“萧红讲故事有一个特点,她总喜欢用‘了’,‘了’这样一个虚词,一个尾音,被萧红用得十分醒目,十分有韵味”, 从而倍增了小说的亲切感。如“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接着我。……”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自然。当然,我们强调萧红乡土小说语言的自然、流畅,并不就是说她对语言一点也不作垂炼与修饰。相反,她在小说中也运用了排比、反复、对偶、比拟等多种辞格,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新鲜感与艺术感染力。诸如《呼兰河传》中“除了我家的后园,还有街道。除了街道,还有大河。除了大河,还有柳条林。除了柳条林,还有更远的,什么也没有的地方,什么也瞧不见的地方,什么也听不见的地方。”“那终年生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有“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 《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小说的语言尽显女性的温婉但又隐藏着属于北方的阳刚美,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用词及其精准,句法灵活多变,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具有魅力。鲁迅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初读《呼兰河传》的人会发现:小说的言语表述会带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很难扑捉到萧红心里的悲哀,而恰恰是这

种陌生感才让我们有了想去进一步了解萧红的动力,也唯有这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才能将萧红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力量化为陌生供我们 解读。 秦林芳曾说过:“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在小说中,作家对语言的陌生化颇为广泛。初读小说会觉得措辞太过口语化,精简朴素,既不细巧也不优美,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觉其间的美妙,这实际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呼兰河传》第三章在提到“我”的祖父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呼兰河这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成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岁了。这段话看起来有些重复啰嗦,但恰是这种反复才能加强情感的抒发,徐缓的节奏中夹杂着淡淡的哀伤情怀,充分体现了萧红内心的孤寂和对祖父的怀念。萧红的祖父是她童年的心灵依靠,是祖父教会了她对人世间满怀着爱和向往。通过这“反复”和“多余”的语言,将萧红对于祖父的缅怀及如今的凄凉感受流露的一览无余。正如茅盾所说的那样: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感。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小说的语言力求精简,对字词的精辟使用让人叹为观止,更为让人推崇的是她对修辞手法多样化、诗意化氛围的营造上。尤其是比喻和对比的灵活转化,使小说笼罩着浓浓抒情色调,修辞手法多样化的运用是功不可没的。譬如《呼兰河传》中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小说艺术特点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小说艺术特点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小说艺术特点 内容摘要:身处20世纪的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从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写作特点:运用儿童视角,将小说散文化,思考国民性,关注小人物命运。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 萧红,身逢乱世,几经波折,走完了她短暂的31年的人生历程,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的确当得起“30年代文学洛神”这个美誉。《呼兰河传》是广为称赞的作品,也最能反映萧红的小说艺术特点。 一.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就是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孩子的不经世俗影响的眼光来观察与透视生活,发掘出成人因为受到道德伦理的限制而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创作主体主要以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来选择材料与组织写作,以另一种叙事方式来审视和表现世界。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以一个四五岁的孩童的视角来展开叙事的,写了呼兰这个小城的风土人情,包括东二街上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这样特殊的景象,放河灯、跳大神、野台子戏等民间习俗以及诸如卖豆芽菜的王寡妇、漏粉工、拉磨工、小团圆媳妇等一系列卑微的小人物。因为叙述者的年龄特征,所以文中有许多儿童式的充满天真和稚气的描写,如: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① 同时,小说的视角又是不完全的儿童视角,因为它时常带有成人的影子,有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 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 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她的代表作品如下: 1、《呐喊》

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 3、《生死场》 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三、萧红的价值 1、文学价值

试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试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试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一、抒情化 萧红,一个集小说、散文、戏剧及诗歌等多种文学创作样式的作家,用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字来向读者传递不一样的萧红内心世界。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其小说成就是全部当中最高的。因为在其小说当中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也就不难发觉她的鲜亮的独特的创作独特。我们可以在她任何一部小说当中找到很多抒情性的语言,对于人物的描写、景物描写都注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萧红的笔下,一切的描写对象都带有深厚的感情色彩,沉醉在一种诗的气氛之中。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独特的抒情性风格的缘由,首先是受到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就以她的小说的特点、风格而言,应当是属于抒情小说的。这种小说最重要审美特征是"明显地融入诗歌、散文因素,具有鲜亮的艺术意境,偏重于表达人的情感美、道德美、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氛'。抒情小说把"情'放在首位,用它的激情或深情去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人物、景物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服务的,它与传统的小说讲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有明显的不同。在三十年月,抒情小说又经过郁达夫、沈从文等人的进一步的进展,日趋成熟。吸取前人的长处,运用自己擅长捕捉详情和色彩改变的特长,用自己带有感情的笔描绘人生,形成自己的"萧红体'小说。《小城三月》的女主人公翠

姨是一个并不美丽但却感情细腻的女人,萧红在小说中,把翠姨的感情悲剧放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三月里,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小说的结尾翠姨因为得不到爱而难过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文章中有这么一些话,"街上有提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通过她们的欢乐来衬托出翠姨的悲伤。又是一个春天,还是那样生机勃勃,可是物是人非啊!把悲伤和抗议融入到这种春天的调子中,使读者在观赏春天的美景时,又带有一丝的哀愁。或许在哀愁的背后,埋藏的是这位叛逆女性的严重抗议。萧红擅长通过文字来表现心情,使小说的语言带有饱满的情感。如在《呼兰河传》尾声里有几段话: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或许还是年年照旧,或许如今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或许还是年年的种着,或许如今根本没有了......这些文字很好地表现了一种生命体验,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祖父'多次出现,蕴含着萧红对祖父无限怀恋之情。列举了后花园里的很多景物,表现了她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她对人生的眷恋和渴望。 二、散文化 小说的基本文学手段是叙事,但萧红的小说经常是通过一些素描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场景的创设,通过对生命的深刻而又独特的体悟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_写作技巧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 的女性意识而闻名于世。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强烈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扮演 被压迫的角色,或是在社会中面对各种困境。然而,这些女性并不是无助的受害者,而是带有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人物。她们在不公正的环境中奋起反抗,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萧红对女性力量的赞美和对平等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也常常描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命运。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 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被束缚和被压抑。她们被要求顺从于男性的意愿,被限制在狭小的家庭空间中,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然而,萧红并没有将女性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角色,她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斗争,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和勇气。她们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的斗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她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让读 者深刻感受到她笔下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她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她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她的笔触温暖而坚定,给予读者力量和勇气。 同时,萧红的作品也反映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作品中常常 出现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由的向往。她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股自由的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她通过塑造 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她的作品充满温暖和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她的作

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浅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浅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 色 萧红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斐声文坛的作家。也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著名的青年女 作家。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无不渗透着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萧红作品的乡土情怀不仅仅表现在自然景物、地域环境的描写上,而且表现在题材选取、艺 术形式、表现手法、人物性格、风土习俗、人文景观等多方面。 《小城三月》这篇小说充分表达出了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这篇小说是萧红在1941年7月1日发表在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上的短篇小说。 有谁知道,这篇乡土奇葩问世后的半年多(即1942年1月22日)作家竟与世长辞了。所以,《小城三月》不仅成了萧红的遗作,也成了她结束痛苦人生的信号弹。 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能在她结束生命的前夜,能用高度忍耐的毅力写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她通过对乡土环境意象的提取,大大加强了对北方乡土环境的描写:“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 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从这些语言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北方原野的细微观察。她用缠绵的笔触描写出旧中国北方衰败的春光。描 写中没有虚构,没有夸张,这是自然界景物融汇的真实再现。 但“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杨花满天照地飞,像棉花似。人们出门 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草和牛粪横在道上,放散着强烈的气味。远远的有用有石子 敲打船的声音。空空……的大响传来”。这精粹的抒情诗章,又是《小城三月》全篇作品点题 的“文眼”。 萧红在《小城三月》中用乡土环境描写衬托着乡土人情的出场,通过抒情表现人物情感世界 为主艺术途径,塑造了丰富的乡土人物形象,丰富了警策乡土人生,唤醒民族灵魂,激励争 取自由光明的优秀篇章。小城三月,春不像春的描写之后,她单刀直入地介绍了小说主人公: “我有一个姨(指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相恋了。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行得 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深怕被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这多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既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却又蕴含弱不禁风之体态。” 萧红作品中,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不多,而《小城三月》是萧红爱情故事小说中写得最出色的 一篇。它以别致、缠绵、凄婉的格调塑造出以翠姨为代表的这一旧时代,旧家庭里觉醒起来 的少女的真实的形象。她出生在北方某一小城中(其实就是呼兰城)的小康人家。翠姨性格 文静、含蓄矜持,是个聪明、可爱的姑娘,她热爱生活、向往爱情与幸福。但是生活现实却 给予她的是痛苦与不幸。纯洁、真挚的爱情幼芽刚在这位少女的心田萌发,就被封建的包办 婚姻所指残,生活的孤寂、爱情的破灭,使她那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枯萎了。虽然有巨大的 反抗力,但怎能禁得起封建礼教的束缚,在那巨大的黑暗势力的吞噬下,一个孤立无援的弱 女子只是默默忍受,在痛苦中等待悲剧最后的一幕。 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更为捉襟见肘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语道破了人物的特性:“翠姨与堂 妹妹本该在一起玩耍解闷的。但是,因性格的相差太远,一向是水火不同炉的过着日子。”同样是亲姐妹俩,而妹妹先订了婚,于是妹妹马上阔气起来,婆家以上万吊的聘礼使妹妹不得 了起来,今天买这,明天又买那,耳坠子,洋手表样样都有,“关于妹妹的订婚,翠姨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理。妹妹未来的丈夫没什么好看,个头很高,穿着蓝袍子黑马挂,好像商人似的,又像一个小绅士”,翠姨的思想是开放的,她对妹妹的婚事不表示赞同。相反的,她用激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是不是一个人结婚太早不好?或许是女孩子结婚太早是不好的!”

萧红散文的创作特点和风温暖和爱

萧红散文的创作特点和风温暖和爱 在萧红的散文作品中,透过她在题材、主题、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诸方面的种种特点,可以不断感受到的是她那忠实、细致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实、坦白地表现内心情感的创作个性,是作品中饱含着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和真切质朴而又热烈的感情色彩。 深深地执着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萧红的散文大都是叙事性的,其中尤以自传性和追忆性的作品为多。在她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由想象构造出来的幻景世界,也没有渺远难及的古人古事,而常常是真切可感的现实生活。 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使得许多追求光明而又寻觅不到出路的作家,往往喜爱在散文创作中建造出一个美好的想象世界,以表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以及对现实的厌弃、批判或逃避。萧红的散文创作则深深地执着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个人的生活经历、熟悉的人物以及印象深刻的素常见闻,经常成为她创作的主要题材。尽管取材的范围不算广阔,没有跨出她个人生活的界限,但也没离开过现实的土地。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历史发生剧变的年代,现实生活呈现出风云多变、动荡不息的状貌。萧红本人的生活也并不平静,接触到的地域,

从东北角的小县城呼兰到最南端的大都市香港,在这遥远漫长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她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耳闻目睹了许多重大事件。然而,她的散文所摄取的却是那些非常普通甚至平凡无奇的生活小事。 她两部最得好评、代表着她散文创作成就的《商市街》和《回忆鲁迅先生》,写的都是普通的生活事件。特别是后者,很能见出她选材的特点。 鲁迅逝世后,颂悼和缅怀文章很多,大都是赞扬鲁迅的功绩或追述他在一些重要事件中的活动。而《回忆鲁迅先生》却单单选取了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情,从平时的衣着、言谈乃至举手投足都纤悉无遗、活灵活现地被描绘出来。 萧红的足迹遍布半个中国,还到过日本,她的散文却多取材于她的东北故乡的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反映东北生活的作品不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只是浮光掠影的观感游记。像萧红那样观察细致,感受深切的描述和叙写,那样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作品史是少见。 截取生活的一个断片,抓住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发微探幽,以小见大,揭示出非同寻常的深刻道理,这是中国现代散文中比较常见的描写现实生活题材的运用方式。 萧红却不同于此。虽然在她的散文中也能见到对某些细小事件的意义的开掘,也有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写,但她并不以开掘生活的深刻见长,也不以借题发挥、酣畅淋漓地抒发感受取胜。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呼兰河传》 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最后完稿成书。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辛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思念自己的故土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拟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表达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 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曲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土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对待故土。故土,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长远。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土。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土的血肉联系的笔调。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土、与呼兰河的关系。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呼兰河传》第三章写祖父与“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体很安康〞,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爱与温馨的萧红而言无疑是不幸的,然而对于作家的萧红却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一泓汩汩不息的生命泉源。在她寄居南国异乡的生命后期,在对男性与男权社会的彻底失望之后,她开场在现实的废墟上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记忆中的故土成了这个精神家园的投射和外化。借助对故土和童年的诗性回忆,来化解内心的忧郁和寂寞。现实社会未能给萧红提供飞翔的天空,她以自己的艺术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寻觅到一片高远的蓝天,于文学和想象的精神世界中构筑起生命的伊甸。 网上一个帖子对萧红的寂寞这样写道:萧红本身就是寂寞的,她的生,她的情感,她的生活,甚至她的死。萧红出生在##,十年漂泊,呼兰河是她的起点,##是她的终点。去逝时,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真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孤独地离去。在弥留之际,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从图书馆里淘到一本页面已经泛黄的《呼兰河传》,那气味仿佛是

论萧红散文的创作特征——以《商市街》为例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一生历经坎坷,穷困潦倒,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与她的小说一样,萧红的散文也具有其鲜亮的个人特色,因而在文坛也享有相当高的地位。萧红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童年生活和她跟萧军之间的爱情的这两段经历,成为她散文的主要创作素材。其中,在萧红所有散文作品中,《商市街》是其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商市街》可以说得上是萧红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式散文,是萧红对自己于一九三二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在哈尔滨度过的一段困苦挣扎却又不失拼搏奋斗的日子的回忆。 本文试图从文学的时代大潮中,以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为例,分析其散文创作,探求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深入研究萧红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作家史中做出的奉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萧红及《商市街》,意在通过动荡复杂的中国近代史,追踪萧红的散文创作历程,探究《商市街》的形成历程,以求深入了解萧红的创作语境。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商市街》中的作品,归纳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从自叙传性质、女性主题色彩和小说化的结构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通过相关分析,对萧红散文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第三部分,小结。 关键词:商市街、萧红、创作风格 Abstract Hsiao Hu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female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siao

original ideas for literary contributed a lot of outstanding works, left a par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Hsiao Hung has been reputed as a well-deserved " literary goddess ". Like her novels, Hsiao Hung's prose has its distinc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njoys a high status in the literary world. Hsiao Hung's life is full of legend, and her childhood and her love with Hsiao Jun have become the main material of her prose. Among all the works of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is a fairly representative work. Shang-shih chieh can hardly the Hsiao Hung's prose a memoir with a nature of biography type. It is Hsiao Hung to the winter solstice in 1932 in Harbin in the spring of 1934 but a poor and struggling and memories of the days of the struggle. This paper is from an era of literature in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t" as an example, analyze the prose creation. And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Hsiao Hung prose style, the further study of Hsiao Hung and modern woman writer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contribution. 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the Hsiao Hung and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is intended to through the turmoil complex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siao Hung's prose creation course tracking,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context in order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 The second part: Giv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works in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also includes Hsiao Hung prose style, from capitalism on properties, the theme colors and novel structure of the female in three aspects,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It is tended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s prose. The third part: Summary. Key Words: Shang-shih chieh Hsiao Hung Creation Style 前言 在现代文学的殿堂里,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并不算长,细算下来不到十年,但就是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纵览萧红的作品,不难发觉,萧红虽然凭借以《生死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闻名于世,但她的散文在文坛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与她的小说一样,萧红的散文也具有其鲜亮的个人特色。萧红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童年生活和她跟萧军之间的爱情的这两段经历,成为她散文的主要创作素材。鲁迅非常赏识萧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