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

理学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独特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强调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分别阐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学科发展。

经济地理学是理解和解释地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它以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地理学到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全球化等阶段,在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属性和中国特色的独特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学科定位。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地理,其特点是强调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和地方性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地域经济空间结构和地域差异分析,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将经济发展与地域环境、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多个因素关联起来,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学科作用。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帮助其制定可行的规划和发展策略;

2.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3.加强对中国特有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适合中国特有的发展战略;

4.为学生提供反映地域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地理学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地理学学科的综合发展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 理学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独特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强调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分别阐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学科发展。 经济地理学是理解和解释地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它以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地理学到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全球化等阶段,在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属性和中国特色的独特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学科定位。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地理,其特点是强调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和地方性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地域经济空间结构和地域差异分析,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将经济发展与地域环境、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多个因素关联起来,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学科作用。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帮助其制定可行的规划和发展策略; 2.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3.加强对中国特有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适合中国特有的发展战略; 4.为学生提供反映地域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地理学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地理学学科的综合发展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济地理学学习心得(2020新)

经济地理学习心得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专业课,经济地理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它还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到地理与经济的密切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为背景,从经济活动主体的位置,分析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从各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并注重结合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关注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当然,这是一个理论知识要求很强的学科。它其实是缺乏乐趣和枯燥的,所以在学习时,我还是更多的去结合实际,这样才不会使学习的过程枯燥,而是变得更加有趣一些。这种方法便于我理解课本,对课本中的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便于我掌握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在研究中,我们知道经济地理学是人类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的类型和发展过程。以生产为导向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主要过程是货物、商品、人口和信息流把城乡住区、运输地点、商业服务设施和金融经济中心相互联系组成的经济活动体系。这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是在特定的地区进行的。因此,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过程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取决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有三种观点,一是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二是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是客观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生产力的地理组合。三是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和经济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我们学习了解到了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地域指的是地表的面积多大,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必须在一定的地域内实施,即地域性。经济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除了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外,欧美国家与前苏联学术思想的交替输入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一般来说,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可以说是学科的“任务”。也就是说,学科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动力是满足国家的需要,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实践任务。这种直接面对政府需求的研究工作,使经济地理学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经济地理学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认可。在这方面,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地理学家远远落后。然而,正是这种工作使得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制度变迁也分离了该学科理论积累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一些理论和知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力。这只能说明我国经济地理学在制度改革时期处于理论重构阶段,不能认为该学科缺乏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一方面,它已成为土地开发与规划、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所创造的理论知识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点—轴”系统等空间结构理论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土地规划、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也催

中国经济地理

1、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示: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强烈,现代人地关系正处于激烈对抗状态,协调人地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了人地关系发展的需求,也提出了人地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且“人地共生”是人地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而人地关系则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生态论”三个阶段。1人得靠天(天命论)在远古时代,人类要生存,大多只能听天由命 2人定胜天(决定论)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类已能战胜大自然,并逐渐改造大自然与发展社会 3人应顺天(生态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地矛盾激化,并处于激烈对抗状态,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论成了人地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代的四个阶段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 A.肤浅,被动适应环境 ②农业革命以后 B.地理环境决定论 ③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 C.人定胜天 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 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基础,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地理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伴随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人类在受自然的作用时,通过自身具备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改造利用自然,在改造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手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正在进行中的信息革命。它促使人与地的相互关系发生四次异化,历经顺应自然—认识改造自然—掠夺自然—可持续利用自然四个阶段。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地关系发展史,亦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发展历史,展望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它要求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同时,它要求全人类共同参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地理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济地理学论文篇1 20xx年,我国第一次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分析研究。如今,我国已经专门开设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委员会,实现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快速发展。随着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快速发展,该学科研究的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分析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该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是值得大力发展的学科。 一、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一)人和海洋的关系研究 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洋资源研究, 二是陆地和海洋结构的差异性, 三是海洋和人的关系等。 海岸带是人类和海洋相互交汇的地方,也是海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海洋带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给海岸带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人类生活垃圾流向海洋,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地理学可以为治理海洋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减少外界因素对海洋的污染。 (二)海洋结合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分析 如今,海洋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 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二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的自由分析研究。

海洋经济地理学先从海洋结构和海洋产业入手进行分析研究。 该学科首先研究了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海洋结构的特点以及海洋结构的变化方向。 其次,该学科把海洋结构的特点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研究分析海洋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最后,海洋经济地理学结合海洋结构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海洋结构的优化对策。虽然我国已经展开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人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三)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 海洋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海洋资源也是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海洋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海洋被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被无度浪费,导致海洋资源开始短缺。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开展可以更好的保护海洋资源,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只有合理控制海洋资源的开采,才能真正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展望 (一)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 吴传钧曾经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领域还需要不断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海洋经济地理学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研究管理体系,研究经验不足等等。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建立和完善学科研究体系,扩展研究领域,才能实现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价值。 (二)加强海洋经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虽然我国在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缺乏理论支持。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该学科研究人员还应该加强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该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其他学科可以为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奠定基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分布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了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网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地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经济地理学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起着重要作用。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资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经济地理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例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找到资源丰富的地区,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经济地理学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不同地理空间上,产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比如,一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另一些地区适合发展工业。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此外,通过对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研究,经济地理学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定位和业务拓展的指导。

第三,经济地理学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城市 和区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 和速度。经济地理学可以揭示城市和区域发展背后的地理因素和规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方向。比如,经济地理学可 以指导城市的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和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有 序配置和利用。 此外,经济地理学还可以为城乡发展和贫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 往往有地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城乡空间结构和贫困地区的研究,经 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找到改善城乡差距和贫困问题的有 效途径。 最后,经济地理学还可以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支持。全 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需要将业务拓展到全球各地。而在国际化过程中,地理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各国 市场的地理特点和发展趋势,提供市场定位和商业布局的建议,帮助 企业降低国际化风险。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重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在经济地理学第三版中,根据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 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产业地理学、城市与区域发展、全球化 与经济地理等。 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在 第三版中,强调了对基本概念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了经济地理 学的定义、核心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内容。 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空间、地理位置、区域、地域、地理 环境、地理条件等。它们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市场联 系等密切相关。 在方法上,经济地理学主要运用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方法可 以帮助经济地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2. 产业地理学 产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各类产业在地理空间中 的分布、演化和影响。第三版中,产业地理学被强调为一个重点内容。

产业地理学探讨了不同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的定位和集聚现象。 它研究了不同产业的空间集聚原因、集聚效应以及产业集聚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影响。例如,科技产业集聚带动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汽车产业的集聚则形成了一些汽车制造中心,这些都是产业地理 学的研究内容。 3.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与区域发展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之一。第三版中,城 市与区域发展在重点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了地理空间内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它关注城市化、城市扩张、城市体系等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联系起来。比如,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功能转变,都会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发 展格局。 4.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 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 要内容。在第三版中,全球化与经济地理成为重点。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学研究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全球价值链 的形成与重构、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地理布局等问题。全球化加速 了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资源配置,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并对地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

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旨在理解经济 系统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演变和相互作用。通过对经济地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理解区域经济差异、探索资 源配置方式等。本文将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 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作用。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土地、气候、水资源、地形地貌等与地 理空间相关的自然要素。这些地理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发展 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切产出 和交换行为,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3. 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理单元和地理现象 的组合,在经济地理学中常以国家、区域、城市等空间单元进行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在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空间变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以下是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古典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主要关注工业 化和城市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以阐明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地理格局。 2. 区位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区位理论成为经济地 理学的核心内容。该理论研究了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即企业为了降 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选择何处开展生产活动。 3. 结构功能派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结构功能派研究从宏观与 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经济地理学问题。宏观层面关注地域经济的发展模 式和格局,微观层面关注企业和产业的空间组织与布局。 4. 新经济地理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地理空间的变化 和经济活动的新特征。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模式和影 响因素,探讨城市群、经济走廊等区域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 产业组织与空间布局:研究不同产业的组织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探索企业为什么选择某个区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3. 土地利用与资源配置:研究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对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影响,探讨资源配置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现象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加深我们对区域发展的理解。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贡献 经济地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和方法,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其中,核心-边缘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石之一。该理论主张,核心地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而边缘地区则面临相对劣势,这种双重差异将推动经济的空间重组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通过核心-边缘理论的分析,我们能够理解为何一些地区相对繁荣而其他地区相对落后,从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此外,经济地理学还提出了区位理论。该理论关注地理位置对企业和产业布局的影响。它认为,地理位置决定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市场接近度和资源可及性等要素,进而影响了其竞争力和发展。通过区位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为企业的选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经济地理学的实践应用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区域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首先,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地域经济结构和资源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地区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相关利益方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向更具优势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根据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制定针对不同区域的政策,促进与区域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例如,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区域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而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则可以推动物流、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对外交往和区域一体化水平。 最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例如,一些地区可能面临经济衰退、资源枯竭或自然灾害等困扰。通过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合适的转型策略和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我们理解区域发展的机制和路径至关重要。它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区域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地理学的发展与学科特点

地理学的发展与学科特点 地理学是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与人文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领域。它通过对地球各个部分的地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揭示地球 表面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以及地球空间的组成和变化 过程。本文将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测量地势和描绘地图,对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以下是地理学主要的 发展阶段: 1. 古代地理学 古代地理学主要以地图制作和地方地理的研究为主。古希腊学者荷马、赫西俄德等人的著作中对地球形状、地理区划和地球环境的描述 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2. 近代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的出现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的探 险家们通过航海探险,积累了大量地理数据。同时,地理学家开始运 用科学方法,探索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荷兰的伽利略、德国的洪 堡等地理学巨匠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现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从19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 和方法论。不同分支的地理学逐渐形成,例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应用也为地 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二、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以下的学科特点: 1. 综合与整体性 地理学关注地球上的各个要素和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植被等,也研究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经济等。地理学 通过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规律,揭示地球系统的运 行机制。 2. 区域性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地球表面由各种地理要素组成,而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表现出的特点各异。区域研究是 地理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研究,可以了解其自然环 境和人文特征。 3. 空间分析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经常使用空间分析的 方法。地理学家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如地图制作、遥感、GIS等,对地理现象进行测量、观测和统计,得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变 化趋势。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主要是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其中重点说明中国经济地理学 的各个发展阶段。指出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总结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及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作用问题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作为地理学两大分支的学科----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都经历了漫长的资源积累和科学形成的发展阶段。十八世纪初,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则形成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它在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又收到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特点,经济地理学在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1.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前经济地理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1.1史志描述(17世纪以前) 在经济地理作为学科出现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多为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这些记述大多出自历史学家之手,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尽管并非是经济地理名著,但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这两本书,前者叙述山的毛罗和所蕴藏的矿物,后者以一千多字的篇幅记述了当时中国疆土九州的各方面的情况,都是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春秋战国之后,随着人类居住和经济的发展,更加详细。典型巨著如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极其重要的经济地理史料。 欧洲的经济地理记述传统,随着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而逐渐向商业和贸易方向侧重。欧洲的部分学者,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开始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活动等调查研究。从而,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商业地理学的产生。 1.2商业地理研究(17世纪至18 世纪中叶) 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来时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文中他认为,地理条件的优势决定特定产品的生产,生产趋于在这些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而交通运输条件又为这种集中生产的销售提供了可能性。他的这种观点,对以后经济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由俄国著名科学家M.B.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来的。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文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理学中具有很高理论与应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发展相对较快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已广泛涉及到自然和经济社会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利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城镇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企业区位、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 其研究对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揭示这种关系的内在规律性,考察和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2、经济地理学研究一定地区的经济结构,重点探讨经济活动的区位表现和空间类型。 3、经济地理学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区域布局的差异性。 4、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生产、利用和再生产,重点是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人为物质条件。 5、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在地方、国家和世界尺度上的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生产、交换和销售货物及服务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差异。 6、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或生产力、或经济)布局,即探讨各种经济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并重视利用这种规律去调整已有的分布与组合格局,使之趋于优化状态。(前苏联、我国) 7、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总之,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由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两部分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学科发展的基础。 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有相关的资源和经济要素依据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而组合在一起。而资源和经济要素的分布往往受地理空间的约束,表现在空间上的异位或不完全同位。 而且,有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不能发生位移(如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有的则可以在空间上移动(劳动力、技术);有的则要改变一下形式(水能变电能)才能进行空间流动。 此外,有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在效用上可以替代(如建筑材料可以因地选材),有的则不能替代(如水源)。 因此,如何把相关的资源和经济要素按照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如生产工艺、数量比例等),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组织起来,形成一项相应的经济活动,就要克服和利用地理空间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我们把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按照相关资源和经济要素之间所存在的技术经济关系,进行资源和经济要素配置的过程称之为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所形成的各种有形物质实体,称为经济空间组织实体。如工业点、农业区、经济增长中心、交通网络 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形式

3.经济地理学 简答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经济地理学?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地理环境相关系的学科。 2、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答: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区位、空间组织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g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1)区位条件是指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或者说是不同场所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2)区位条件是场所提供给区位主体选择的条件,区位因子是区位主体选择区位时考虑的因素。区位因子也可理解为用生产成本衡量区位条件的优劣,在这个意义上区位因子可定义为衡量区位条件优劣的指标。 3、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区位因子通常可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两大类。经济因子可进一步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其中成本因子是韦伯为代表的区位论者关注的重点,又被分成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两部分,而收入因子则是廖什为代表的区位学派的分析重点。非经济因子主要包括决策者的行为、决策者个人的偏好、决策者的出生地,以及区位决策的模仿、区位政策、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军事上的考虑等。 4、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区域的影响主要有四大方面。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起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能够提供平等竞争、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利于有效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三、产业环境。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持。四、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聚集的因素之一。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由于随着距中心城市的距离的增加,导致不同农作物品种间的圈层替代和同一种农作物不同耕作方式的圈层替代,即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形成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圈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这种同心圆结构即为杜能圈。 3、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1)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为,一般在城市(市场)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大或者运费成本想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剧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的价格运费叫小的作物。在城市周围,形成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2)距城市越近,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程度越高。 4、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韦伯工业区位的最小运费原理即运费指向定律:在消费地的规模和区位及原料地的位置已知的情况下,如果只有重量和距离是仅有的两种因素,那么运输成本将引导工业到运费最低的地方去,在那些生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 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

经济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 1.1 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 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 (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 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 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 (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臵、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 (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 (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 (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 (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2 学科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 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组分(元素)、结构、状态、过程称为系统构成的四要素 元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小部分或基本单元。 结构看作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 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化、消亡表现为过程。 系统持续运行中表现出来的状况或态势,称为系统状态。 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集中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即是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的集成。 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时,要充分认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把握好决策的三个重要环节:(1)分析决策的背景(2)排列组合出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系统结合的可能方案(3)评价决策,优选合理方案。 §2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 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主要研究客体、局限性 4、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经济地理学教案(李小建第二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区位研究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