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2008-2020年科研与学科建设发展定位规划

上海师范大学2008-2020 年科研及学科建设发展定位规划

一、目前现状

学校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 个、博士后流动站 4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93 个、学士学位专业 79 个。学校有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 个、上海高校 E-研究院 3 个、上海市重点

学科 8 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15 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7 个、上海市创

意产业园区 1 个。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 932 项,科研经费总额 4.15 亿元,发表论文11811 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102 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78 项,专利 55 项。

二、建设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020 年整体建设目标是:力争到 2020 年,使学校在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科

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上海市高素质师资和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基地。

第一阶段:

1、科学研究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每年达到 40 项左右。同时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及其他各类项目,每年达到 200 项左右。“十一五”期间每年科研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二五”期间在

此基础上每年增长 10%~20%。

争取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数每年增长 10%,其中发表在各学科领域 top 杂志的论

文数每年增长 20%。每年推出精品学术专著 5-10 部,培育对上海社

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与对策研究成果3-5 项。争取在哲学社会

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与技术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增长10% 以上。

2、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新建5~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

学科达到 8 个左右;新建 25 个左右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二

级学科达到50 个左右;新建3~ 5 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8 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 个以上,使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超过

20 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 个,使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总数达到120 个,同时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争取再获得 1~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2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 2~4

个教育部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力争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建设 1~ 2 个上海高校 E-研

究院、2~3 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 10 个左右上海市重点学科,

10个左右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形成若干个上海领先、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的优势

学科。

第二阶段:

文科学科专业规划表(国内top : 50%)

学科2008~2014 2015~2020

国际国内主干支撑国际国内主干支撑

中国语言文学35 20 √20 15 √

历史学40 20 √30 18 √

哲学50 25 √40 20 √

教育学50 15 √40 10 √

心理学50 15 √40 10 √

马克思主义理论50 25 √45 15 √

外国语言文学70 40 √50 20 √

艺术学55 40 √45 30 √

体育学50 30 √30 25 √

新闻传播学80 50 √45 15 √

工商管理80 50 √70 30 √

政治学70 40 √40 30 √

社会学70 50 √50 30 √

公共管理80 50 √70 45 √

1、主干学科是指( 1)符合我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学科历史悠久、学校拟重点发展

的学科专业,如体现师范大学特色的师范类和教育类专业等。( 2)学科专业基础比较强,

如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高职称、年龄分布合理等特点,拥

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或上海市、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高校 E-研究院,或者承担过市级以上研究项目,或者是上海市教育高地等,如中文、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支撑学科一般是适应社会需求新开设的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对学校学科发展起支撑作用,但是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是社会需求的学科专

业。

2、关于表中的“国内 top :50% ”的来源。 top 比例主要参照国务院学位办等公布的

数据、各类大学排名(如网大、武书连等)数据、征求有关专家和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意见,

得出的综合 top 数据。

三、拟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

遵循上海市教委“扶需” 、“扶特”、“扶强”的原则,根据学校 2008-2020 年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按照学校“倾力保持文科在国内的优势、快速提升理工科的实力和整体水平、凸现教师教育学科特色” 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结合学科现有水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课题研究的基础

上,确定了我校拟请教委重点支持的四个学科群:资源与环境(需要学科群)、教师教育(特色学科群)、科学计算(特色学科群)、都市文化(强势学科群)。其中,资源与环境学科群主要服务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和综合利用

等国家战略,教师教育学科群主要服务于上海基础教育和各类教育;都市文化学科群主要服

务于现代服务业中的文化产业;科学计算学科群主要服务于先进制造业。

(一)教师教育(特色学科群)

1、学科构成

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支撑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艺术学。

2、学科现状

学科带头人是国内最早提出“教师教育” 的理念、从事教师教育研究三十年、在该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陈永明教授。其专著《中国和日本教师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得到日本文部大臣资助出版专著(日文版),被评为“研究比较教育、教师教育、现代中国教育的一流研究书”。该学科群主干学科现有教授 23 名、副教授 39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10 名,硕士生导师 43 名。

主干学科拥有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 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 14 个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

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基础心理学、发

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学位点覆盖了从学前教

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有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情感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 5 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一个

上海市教师教育高地。支撑学科拥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数学等11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34 个硕士点。

主干学科成员在品德心理、中国古代心理学史、情感教学心理学、比较教育、

学科教学论、中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产

生了较大影响。近五年(2002-2007)共拿到 16 项国家级、 36 项省部级及105 项其他项目,科研经费累计 799.13 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包括市教科市教委级)

政府部门颁布的科研奖项31 项。

3、需求分析

《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上海要在 2010 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教师现代化。但从上海市教委 2007 年公布的《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来看,上海

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国际大都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高水平、高

素质的骨干教师、校长数量不足,缺少有影响的领军人物;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

盾突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为此,《纲要》明确提出要明显提高教师队伍

中高层次学历者的比例,“小学和初中新增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水平,高中新

增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10%以上。到 2010 年,幼儿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

学历占比提高到30%以上,专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90%以上;小学教师中本科及

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40%以上,专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90%以上;初中教师中研

究生学历占比提高到3%以上,本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95%以上;高中教师中研究

生学历占比提高到6%以上。”从上海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现状来看,未来上海教

师学历提升的任务非常重,如果考虑到非学历提升的教师进修、骨干教师培训、

校长培训,以及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不断发展后对师资的需求,未来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内,上海对教师教育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一所有着50 多年办学

历史的师范大学,理应为上海的教育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为上海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的同时,为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

4、建设目标

(1)获得心理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成教育学和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产

出一批具有原创性、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使本学科点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教师

教育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

(2)设立教师教育 E- 研究院,并力争成为上海市高校E- 研究院;

(3)突破目前国内较为单一的教师教育研究视野,促使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共

同聚焦教师教育,创建“教师教育学”新二级学科,实现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的突破,

形成中国“教师教育学”基本理论新体系;

(4)完善“ 3+3”教师教育创新模式,加强“教育领导学”高水平特色项目建设,创

新校长、教师研修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培养一批具有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和未

来校长;

(5)把徐汇校区东部打造成为职前培养、职后进修为一体的“上海市教师教育基地”,形成教师教育服务系列品牌,打造具有新世纪特征、中国教师教育特点、国际大都

市特色、上海师范大学特长的现代教师教育服务体系。

5、学科特色

教师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和教师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上海师大的特色:强化小学教育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引领我国小学教育发展;探究教师情感教学实践,开发应用于情感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体系,构建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在内的情感教学评价体系;完善“ 3+3”教师教育创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新型骨干教师;打造“教育领导学”精品课程,构筑上海市教育领导人才高地;组建教师

教育 E-研究院,拓展教师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利用学校艺术类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

社区群众文艺体育活动提供优质的师资。

(二)都市文化(强势学科群)

1、学科构成

主干学科为都市文化学;支撑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旅游管理等。

2、学科现状

都市文化学及其支撑学科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分布合理、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和社会影响的学者,拥有孙逊、潘悟云、郑克鲁、孙景尧、李进、

唐力行、苏智良、陈卫平、齐沪扬等一大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青年学科成长较

快,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上海市曙光计划 8 人、上海市晨光学者 2 人。拥有中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哲学、对外汉语 4 支校级创新团队。

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含“都市文化学”)、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哲学一级

学科硕士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硕士点。

拥有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3 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拥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6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

对外汉语、中国哲学、中国语言文学; 4 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

代史、应用语言学、古籍整理研究; 2 个上海市高校 E- 研究院:都市文化 E-研究院、比较

语言学 E- 研究院。

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 30 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20 多项、其他部委项目 20

多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 50 多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 2 项。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语文》、《哲学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受到国内外关注。近年来每届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 10 多项,多次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

3、需求分析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明确提出要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为“十一五”期间的

发展主线,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引领服务业

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其中文化产业被列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

业。文化产业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产业需要都市文化学研究作为其理论支撑。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

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交叉建构、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世界性

的前沿学科。作为一门国际性与跨学科的新兴前沿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主要涉及都市文化基础

理论与学科体系建构、当代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都市形象研究、国际

都市文化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汉语汉文化国际推广与传播研究、古代城市

文化和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关系研究等等。总之,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

探索以都市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中国城市文明建设与中国都市文化发展之路,对于上海发展文化

创意产业,树立上海国际化都市形象,应对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

推动上海城市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建设与良性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4、建设目标

(1)以全国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

海市高校都市文化 E-研究院等平台为依托,把我校建设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建设的

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和决策咨询中心;

(2)进一步建设好作为新兴学科的“都市文化学” ,完善其学科性质、基础理论、研

究对象等学科理论建设,扩大其作为新兴学科的国际影响,建设好“都市文化学”这全国惟一

的博士点和硕士点;

(3)在“都市文化”这个学科群中再建设 2-3 个国家重点学科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哲学、宗教学等,再建设 3-5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再申请 1-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或 3-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4)通过引进和培养,逐步建设一支由长江学者、东方学者、申江学者、教育部跨世纪

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等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在校级创新团队的基础上

建设 2 支上海市学术创新团队和 1 支国家学术创新团队;

(5)在国家级和市级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获奖、权威期刊论文发表等方面,力

争每年有 10%的增长;

(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力争全国优秀百篇

博士学位论文的零的突破。

5、学科特色

“都市文化”是国际上新兴学科,在我国刚刚起步,是体现上海师大特色、国内及上海

市其他高校惟一的学科,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在以下几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都市文

化学”是我校在国内的首创,我校是国内第一家以“都市文化学”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的大学,在国内率先培养都市文化学博士生和硕士生;“都市文化学”体现学科交叉综合的

特色,有许多优势学科专业作为其支撑,发展迅速;强调都市旅游文化的研究、传播与运用;强调都市艺术形式的研究、传播与运用。

在确定上述四个学科群的基础上,我们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两个层次,需要学科

( A)、特色学科( B)和强势学科( C)三个建设层面,确定了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

需要学科专业多数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且新近发展快速,它们虽然实力不是最强的,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学校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特色学科专业是学校形象和品牌的重要表征,学科实力较强,与同类高校相比具有错位竞争的优势。师资队伍队伍结构合理,有较好的学科带头人,承担了一定层次的科研项目,或者具有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校重点学科、校重点实验室,获得过教学科研奖励,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在学科建设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上升趋势。特色学科的 top 在国内一般在30—40%左右,因而具有较好的学科发展前景。

强势学科专业是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主要力量,其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学术团队实力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承担了多项市级以上的教学和科研项目,大多数都获得过市级以上的教学科研奖励,半数以上的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都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这些学科目前都是我校的主干学科,有的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或者是上海市

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强势学科的 top 在国内多数在 25-30%以内。强势学科专业内部的排名依照 top 等级、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基础等来排列。

【表一】需要学科发展指标(博、硕)

指标

需要学科

法学

舞蹈学

2008~2014 2015~ 2020

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发展特色

发展水平

地位

发展水平

地位(top%)( top % )

国际国内主干支撑国际国内主干支撑60 45 √50 40 √60 50 √40 35 √

相关说明:

法学学科拥有 2 个硕士点,培养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及实践的中高级人才。我校通过人

才引进聚集了一批法学学科研究人才,教学科研实力明显加强,多次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学学科培养的人才将为社会紧缺人才。

舞蹈学学科以培养舞蹈编导、表演、理论和教育人才为特色,依托我校舞蹈

团为多种实践平台,与完全培养表演人才的同类专业进行错位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使该学科成为上海综合性舞蹈人才和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需要学科,使舞蹈学成为硕士点。

【表二】特色学科发展指标(博、硕)

指标

2008~2014 2015~ 2020

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发展特色

发展水平

地位发展水平

地位

特色学科

( top%)(top%)

国际国内主干支撑国际国内主干支撑思想政治教育50 35 √45 15 √

艺术学70 35 √50 30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

60 40 √50 30 √

语言学

相关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二级学科硕士点。该学科旨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

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高级专业人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托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博士点以及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的力量,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显示

出明显特色和上升趋势,希望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发展为博士点专业,成为上海

市乃至全国的强势学科。

艺术学学科包括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广播电视艺术、电影学、舞蹈学等多个学科,拥有 4 个硕士点。我校艺术学科尤其是艺术教育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出大量艺术教育人才,

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特色和上升趋势,希望在未来

的学科建设中发展为博士点专业和上海市的特色学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为二级学科硕士点。该学科旨在培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经过多年几代学人的努力,该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特色和上升趋势,希望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发展为博

士点专业和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特色学科和强势学科。

【表三】强势学科发展指标(博、硕)

指标

2008~2014 2015~ 2020

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发展特色

发展水平

地位发展水平

地位

强势学科

(top%)(top%)

国际国内主干支撑国际国内主干支撑中国语言文学35 20 √20 15 √

历史学40 20 √30 18 √

教育学50 15 √40 10 √

哲学50 25 √40 20 √

相关说明: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 9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包括都市文化学)和

硕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我校建设最早、基础最为雄厚、师资力量最强、科研水平最高

的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

4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2 个上海市人文重点研究基地、两个上海市高校 E 研究院等科学研究基地。希望通过未来十年的学科建设继续保持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的势头,成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和学科建设基地,成为全国的强势学科。

历史学学科设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拥有上海市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社会效

益等方面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声誉。希望通过未来十年的学科建设继续保持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的势头,成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和学科建设基地,成为全国的强势学科。

教育学学科拥有 2 个博士点和 10 个硕士点,拥有 5 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和上海市

教育高地,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教育学学科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和实践

的支持。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等二级学科已经在国内

外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希望通过未来的学科建设继续保持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的势头,成

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和学科建设基地,力争申请成功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全国的强势学科。

哲学学科拥有 1 个博士点和 8 个硕士点,拥有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研究基

地,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学科,哲学学科尤其中国哲学、

宗教学等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声誉。希望通过未来的学科建设继续保持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的势头,成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和学科建设基地,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强势学科。

保障措施

对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上海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兄弟院校的发展态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在综合实力方面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也存在一

些明显的不足。提高水平和强化特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办学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重大创新突破和标志性成

果还不多,可持续发展瓶颈不少;师范特色的个性化质量标准和教师教育人才模式有待深化;学校发展空间不足,资源合理配置任务艰巨等。鉴此,

为了实现建设“国际化、综合性、高水平” 师范大学的目标,尚需在制度、队伍、资金、硬件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一)制度保障

瞄准学校定位目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重大发展决策的咨

询机制,逐步形成“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办校”的新体制。

坚持学科引领,以发展定位规划为指导,不断明晰学校发展的重点内涵。建立校内协

调机制,整合全校资源,确保学校内涵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专家论证和评价制度,组织专家对新申报的学位点和本科专业

的可行性和建设效果进行充分论证,对在建的学位点和本科专业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价,根据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二)队伍保障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每年投入3000 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完善

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制度,设置申江学者、资

深教授等岗位,使更多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

“东方学者”岗位申报和设置向需要、特色和强势学科倾斜。以“申江学者”为

平台,加大招聘海外高水平师资的力度。提高访、留学人员的待遇,鼓励教师到

国外学习、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积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

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工

作规律和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通过更合理的政策导向,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

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更多教学科研优秀业绩。

(三)资金保障

在全力争取上海市财政和上海地方“重点建设工程” 大学专项经费支持的同时,积极开拓资源渠道,通过以下途径,努力实现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

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努力开拓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等经费渠道;

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的特色,扩展资金收入来源;利用学校科研等优势,大力发展

产学研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建“教育基金会”,充分利用国内外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组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

同时,增加学校收入。

围绕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特色和强势学科和专

业的投入力度,彰显学校特色。以项目库建设为抓手,确保对急需、特色和强势学科和专业的投入落到实处。

(四)硬件保障

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和上海社会发展的水平,整合学校硬件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

用率。加强图书资料尤其是科研信息资料库的建设,建设 300 个以上图书文献数据库,达

到“ 211 工程”大学的水平。进一步加大实验设施尤其是科研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为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抓手,提高信息系统整体服务能力,实现

资源真正共享,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需要教委提供的支持

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委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为了确保学校 2008-2020 年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拟请教委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校给予大力支持。

1、希望教委支持和帮助上海师大进入教育部“ 211 工程”或上海市地方“211 工程”建设行列;希望教委联合有关委办局,搭建项目平台,支持和帮助地方院校承接社会经济重

大项目。

2、希望教委全力支持和帮助我校把徐汇东部校区建设成为上海教师教育基

地。支持和帮助徐汇校区修建性详规项目的获批和建设;支持和帮助我校获得更

多的教师教育市级任务。

3、希望教委支持和帮助我校学位点布局及学位点申报;支持和帮助我校申报社会需

求的本科目录外专业;支持和帮助我校办学质量好的专业进入一本招生;以及在人才引进

和遴选、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教育高地、资产开发与利用及相关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

持。

4、希望教委支持和帮助我校编制核定和正高职数核定。 94 年以后,师专、行知和师资培训中心先后并入我校,但我校编制基本没动,编制紧张及由此带来的正高职数紧张制约了学科建设发展。

5、希望教委进一步加大对我校的经费投入力度,减轻债务负担的压力;教

育费附加中切一块用于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点项目;协调经费使用的财政年度与学年度的矛盾。

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085600材料与化工

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 学位点简况 我校“材料与化工”类别工程硕士学位点在原“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基础上发展形成。2008年我校获批“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为我校第一个工程硕士点,2009年开始与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联合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和上海市学位办有关专业学位授权点调整通知要求,2019年原“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调整为“材料与化工”类别专业学位点。 办学定位及研究方向: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和上海市学位办要求及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学科优势与特色,我校“材料与化工”类别专业学位点定位及研究方向如下: (1) 结合我校资源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势,发展资源化学工程,主要涉及低质化工资源高质化转化、化工废弃资源高效化利用过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中涉及的催化机理、传递过程及热力学等科学问题;(2)结合我国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目标,强化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发展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领域的研究;(3) 紧扣我校环境化学优势和环境科学博士点发展环境化学工程,重点在光催化、水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4) 结合我校生物材料研究开发优势,发展生物化学工程,主要涉及生物检测、生物材料、抗肿瘤纳米材料等领域研究;(5)结合我校有机学科及科创中心平台发展精细有机化工,开发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合成及工程化应用技术;(6) 利用我校电化学传统优势,发展电化学工程技术,主要涉及化学传感器、电化学检测及工业产品的质量控制等领域。培养目标 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材料与化工领域应用研究,主要是为本领域覆盖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等有关单位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材料与化工类别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胜任企事业单位需求,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推进技术进步。首先,在思想上应拥护党的基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 上海已经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上海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不包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不包括一级学科授权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涵盖了《专业目录》89个一级学科中的69个,占77.5%,硕士学位授权涵盖了80个一级学科,占89.9%(学位授权空白的学科主要是受上海地理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的限制,如兵器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军事学等)。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设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主要分布在数字媒体、金融工程、信息安全、影视艺术及会展经济、文化产业、航空航天工程等新兴学科专业领域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急需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目前,上海高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0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6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8个。上海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已经覆盖了上海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2.倡导“三区联动”,完成“2+2+X+2”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 “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顺应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推进在空间上完成了形态布局调整,目前已基本完成了“2+2+X+2”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参见表二)。其中,第一个“2”是指南北两个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高校集聚地,即杨浦大学城和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第二个“2”是指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即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教园区;所谓的“X”是指建设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特色高校,如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校区,

上海师范大学2008-2020年科研与学科建设发展定位规划

上海师范大学2008-2020 年科研及学科建设发展定位规划 一、目前现状 学校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 个、博士后流动站 4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93 个、学士学位专业 79 个。学校有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 个、上海高校 E-研究院 3 个、上海市重点 学科 8 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15 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7 个、上海市创 意产业园区 1 个。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 932 项,科研经费总额 4.15 亿元,发表论文11811 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102 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78 项,专利 55 项。 二、建设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020 年整体建设目标是:力争到 2020 年,使学校在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科 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上海市高素质师资和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基地。 第一阶段: 1、科学研究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每年达到 40 项左右。同时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及其他各类项目,每年达到 200 项左右。“十一五”期间每年科研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二五”期间在 此基础上每年增长 10%~20%。 争取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数每年增长 10%,其中发表在各学科领域 top 杂志的论 文数每年增长 20%。每年推出精品学术专著 5-10 部,培育对上海社 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与对策研究成果3-5 项。争取在哲学社会 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与技术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增长10% 以上。 2、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新建5~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 学科达到 8 个左右;新建 25 个左右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二 级学科达到50 个左右;新建3~ 5 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8 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 个以上,使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超过 20 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 个,使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总数达到120 个,同时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争取再获得 1~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2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 2~4 个教育部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力争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建设 1~ 2 个上海高校 E-研 究院、2~3 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 10 个左右上海市重点学科, 10个左右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形成若干个上海领先、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的优势 学科。

学院体育运动中心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及单位情况 (1) 1.2项目概况 (1) 1.3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2) 4.1土地利用 (20) 4.2征地拆迁补偿 (20) 第五章建设方案 (21) 5.1 设计依据 (21)

5.3 项目定位与设计要求 (22) 5.4 建设规模的确定 (23) 5.5 总平面布置 (26) 5.6 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27) 7.1环境保护法规及标准 (88) 7.2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88) 7.3环境影响评价 (91) 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计划 (92) 8.1项目建设管理 (92)

第九章建设项目招标 (94) 9.1 招标依据 (94) 9.2招标组织形成 (94) 9.3招投标范围 (94) 11.3 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101)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 (104) 12.1综合评价 (104) 12.2结论 (104) 12.3建议 (105)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单位情况 ××学院体育运动中心 ××学院 ××经济开发区明珠大道以东,三台河以西,新校园以南,××中学以北。 1.2.2建设规模及内容 新建体育运动中心总用地面积29653.56㎡,总建筑面积22596.92㎡。体育运动中心分主馆、附馆、游泳馆和乒羽球馆等四个功能区:主馆总建筑面积为6359.06㎡,设计看台座位数为3960个(其中固定坐席3000个,活动坐席960个);附馆总建筑面积为5545.08㎡,包括健美操场馆、体操场馆、武术场馆、

体育舞蹈场馆和体能训练馆等;游泳馆总建筑面积2848.62㎡,建设有50m×25m 八泳道标准泳池一个、男女更衣室、淋浴室、消毒池等若干;乒羽球馆总建筑面积2985.94㎡,建设有48片(台)标准乒乓球馆一个、12片标准羽毛球馆一个;办公、库房及其他建筑面积4858.22㎡。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3编制的依据与范围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关于批准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通知》(建标[1992]245号);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5篇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5篇 按照公司管理层的设想,我们需要认真书写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要做到细致、深入。经过收集,我们为您献上高校科研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新学期,学校将坚持以德育为首,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坚持以全面提高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学生德育体系,以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师德教育、体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重点,深入推进“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努力形成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的优良校风,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不断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围绕一个中心――“以服务教学为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校园常规管理”,凸显三个亮点―“主题班会特色化、学生主题活动多样化、宿舍管理规范化”,坚持以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师德教育、体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重点,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模式,彰显我校德育工作特色,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三、开展工作措施 (一)德育队伍建设持续化 1、以师德建设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重点抓好教师群体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此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规范教师行为,在本学期与每位教师要签订《师德承诺书》,加大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②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严格抓学习、

纪律、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大力提倡情感教育,防止教师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科研,提高工作实效,以教研促教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在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上要上新台阶,认真抓好新课改,大胆尝试和探究新教法、新模式,总结推广课改经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3、做好我校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注重过程研究,结合当前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研究,力争出成绩,早结题。 4、开展学校优秀论文评比工作,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论文,参加市级以上的论文评比,努力争取好成绩。 6、抓好学校教科室的资料建档工作,整理学生成果集和教师成果集。 三、工作措施 (一)、营造科研氛围,提高科研实效。 (二)、抓好课题研究,加强规范管理 1、抓好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本学期,我们将对学校现有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强化课题过程管理的同时,做好《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工作。 2、抓好现有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要继续以正在开展的课题为抓手,出成果、出影响。对目前学校承担了二个立项课题和三个待立项课题,组织课题承担者按实施方案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并上升为理论,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三)、健全参与机制,促进学科科研全面化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21年第19期 学校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2019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19个学院,88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2个,专业学位硕士點16个;9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拔尖人才辈出,办学资源丰富。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建在学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是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日本福山大学和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建有两所孔子学院。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情系教育的理念,在“厚德、博学、求是、笃行”校训的引领下,传承弘扬“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大家。同时,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

基础教育的一线,其中有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小学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卓然的成绩,不断拓展深化着师大教师教育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 新增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是上海师范大学积极对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推进艺术学与管理学学科交叉,打造的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专业,是扎根于新文科土壤中的艺术类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结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特色,以培育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聚焦培养影视产业管理及演艺项目管理人才。 录取原则 学校认可教育部和各省招办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考生的全国性加分政策。学校原则上认可考生具备的所有加分项中最高分一项,且最高不超过20分。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秋季统一考试)成绩录取的规则: 一、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批次的投档模式和相关政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调档比例。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二、在学校调档线内,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取,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专业级差分。 三、同分考生的排序规则,参照各省市平行志愿投档同分排序规则(上海考生若仍有同分则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四、对考生所填的专业均不能满足,且志愿表上注明愿意调剂,并符合调剂专业的相关要求的考生,将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上海考生并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调剂录取到计划未满的专业中(不再征求考生意见)。 五、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在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按照投档成绩择优录取。若符合条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将征集志愿。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未完成的计划也将征集志愿。征集志愿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省份完成招生计划。

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第一篇: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东北电力大学关于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做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强化科研实践为原则,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科学规划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制订与之相匹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根据本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定本学科研究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从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本着科学、系统、优化的原则,对本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突出系统性、前沿性,特别注意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 (二)培养方案应加强基础,同时能体现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开设一些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 对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按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方向模块”制定;对于二级学科,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前身为1954年设立的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1983年9月,原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发展为三个各自某某某的机构,即 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管理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部。1997年3月24日,合并成立教育科学学院。 2002年6月18日,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 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新的教育科学学院。2023年10月16日,撤销 教育科学学院行某某某建制,成立教育学院。 学院现有教育学和心理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教育学;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的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 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教育学、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硕士点(学术型):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 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3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应用型):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教育硕 士(小学教育)、应用心理硕士;4个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 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已具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研究能力。有1个上海市重点 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2个市 级本科教育高地: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教育;1个某某某特 色专业:小学教育;1个“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市级“专业综合试点” 项目:学前教育;2个校级重点学科:高等职业教育学、基础教育与发展。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 教师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作为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东师大瞄准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战略,从2005年开始,在分析研究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深入总结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充分借鉴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开展了本科阶段教师教育课程群的系统规划、建设与实践。 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与实践以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为先导,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为目标,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立足于拓宽师范生知识视野,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发挥教育学科与文理基础学科的综合优势,系统规划了面向全体师范生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由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类、教育研究与拓展类、教学实践与技能类和学科教育类课程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群,课程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以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积极打造隐性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教师的综合养成教育模式。 一、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想 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在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转变,我们开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分析传统的以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和教育实习等必修课程为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识到,由于比较重视客观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对忽

视教师个体自身的经验性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充分适应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世界各国都将教师教育改革视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升教师教育课程专业化水平,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其中,尤其强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促进教师的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和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坚持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办学宗旨,我们明确提出,要把国家教师教育的战略导向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要求,转化为我们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具体目标,系统地规划和建设一个新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整合,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加快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变,全面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 二、教师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1、组建领导机构,举全校之力建设教师教育课程 2005年10月,学校就开始酝酿改革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成为一个首要讨论的领域。进入2006年,为全面推进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俞立中担任主任的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计划》。4月,为率先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上实现突破,学校成立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开售着手讨论、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06年9月,学校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明确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列为首个重点建设项目,并设立“教师教育实践与教学实验研究”重点研究方向,着力整合全校教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关于2018年度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的通知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关于2018年度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8.07.30 •【文号】外专发〔2018〕81号 •【施行日期】2018.07.3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外国专家,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 关于2018年度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的通 知 外专发〔2018〕81号各有关高等学校: 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研究,批准山西大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效应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5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名单见附件)。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依托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教技〔2016〕4号)要求,强化管理责任,保障建设条件,支持新建基地面向世界一流学科目标开展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国际合作和联合科研,有效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各高校要围绕“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协调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并按要求于

2018年12月31日前组织建设论证,进一步细化未来5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基地建设任务和考核指标。 二、各新建基地要全面落实未来5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引智和创新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引智工作效益。要根据立项申请书内容和建设论证意见,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任务、学科发展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凝炼并落实研究任务。要不断完善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统筹外国专家团队来华期间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访问交流活动,发挥外国人才在学科创新中的独特作用。每年按要求上报基地年度工作报告。 三、基地建设所需费用由国家外国专家局、所在地方政府及依托高校共同筹措。国家外国专家局支持经费通过各地方外国专家局划拨。各高校要积极筹措资金,设立专项配套和发展经费,全面保障外国专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基地经费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外国专家经费管理规定。 四、各新建基地请于2018年8月31日前填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信息表》(附件2),并通过“外国文教专家项目管理系统”上报。 五、为充分发挥“111计划”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扩大“111计划”在地方高校中的影响力和受益面,鼓励地方高校积极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对于此次申报未予立项的基地,请相关高校将其列为“111计划”培育基地,继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专家团队构成,完善基地建设方案,自行开展培育建设,待条件成熟后鼓励其再次申报国家级“111基地”。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联系人: 郑心舟蔡顺康 联系电话:(010)68948899-50522 电子邮箱:****************.cn 教育部科技司联系人:何立芳余玉龙

上海师范大学数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学自其建校125年来,一直是逻辑严谨、理论完备、有深度有境界的一门学科。在这里,每一位数学专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研究的理论能够帮助人们深入洞察自然界的秘密,以揭开自然界的原理与规律,使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建立一种完美的科技社会。 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几何、数论、分析、拓扑、应用数学等众多方面,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常特殊的专业领域,比如生物力学、大数据分析等。该系研究有利于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发现几何、数论及其与建筑、机械制造等科学技术之间的重要关联,为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其他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借助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数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日益增加,已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并且其贡献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重视。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还在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能力,设立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度学习和发挥潜能的学习环境。因此,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上海师范大学数学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未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将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努力建设数学的核心素养,提高科学素养,提升科研实力,促进科技发展,为中国科技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在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一直在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努力达成自身的宗旨: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在过去的125年中,经历了无数坎坷,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使它成为中国数学史上最著名的学科之一,这对中国科技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是上海师范大学拥有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关注人类心理学的研究,明确认识到心理学在社会科学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塑造出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民族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并为社会具有较大的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以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为重点,建立了两个重点方向;一个是共同培养成果,即艺术与认知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语言学、民族心理学研究;另一个是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即社会心理学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和教学,以及国际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从各个方面对本学科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质量,有六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系里拥有众多顶尖学者,在国内外工作,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各大学术期刊。系里的学术研究着眼于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研究领域广泛涵盖艺术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国际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国内重要的心理学研究中心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积极参与学科建设,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该系致力于以国际视野推广心理学的教育,以及推进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创建多元实践应用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开设以临床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为重点内容的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的

实践能力。 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将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学科平台,发挥学科优势,构建卓越的发展环境,加强学科交叉,拓展学科领域,深化学科内涵,推动学科发展,为社会课程、临床实践及共同培养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将以良好的教学质量、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实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社会发展和创新技术服务。

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胡久贵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5期 摘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对于学习的需要,高校必须尽快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本文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发展,中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针对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社会,新媒体快速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传统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需要,高校必须尽快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更先进、更全面、更专业化的知识,培养更专业的人才,为社会服务。 一、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 共享即分享,高效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将优质教学资源与其他学生、其他院系、其他高校共同拥有,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全部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组织和建设,搭建低成本、高效能的高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公共平台,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跟国外相比,我国的云计算开始的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注重云服务在教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方面的应用,比如早在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就开始关注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着力研究教育云的架构设计与建构。上海师范大学注重将云计算服务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实践,例如GoogleApp、好看簿等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广东电子研究研院建成国内首个自主规划建设的云计算平台,并开展相应的教育云的应用与研究。2016由华为主办的“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暨高校信息治理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会议指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是高等教育信息化重中之重。2017年高等教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