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理想课堂的10条基本要求

新课标下,理想课堂的10条基本要求

基于理想课堂的四大愿景:

(一)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

(二)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

(三)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组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

01、建设良好教学关系,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私密领域

这一条强调,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学从建立良好教学关系开始。可以观察的点:

绝大多数同学能从老师的目光和活动范围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亲近,这是对教师关注范围的要求,相应地也是对教师课堂站位、走动路线的建议;在接触和关注学生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被接纳,没有学生被歧视和被放弃;学生的真诚的学习和交流是安全的;学生的生命状态是舒展、相对自然的。

02、有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有基础性,一方面是对本次教学中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等进行了理性分辨和梳理;

二是能清楚地说明“学生要学的东西是什么”,并能在教学中体现和实现教学的主要内容。

03、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合理性和内在的感召性

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当下学生具有合理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当下的学生有较大价值,能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要求;学习内容对学生构成了挑战并且适合他们学习,这是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和难度要求。

同时,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表现对学习者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性,学生体会或理解了学习该内容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主要是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为了学生生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处理:一方面要来源于生活使学习内容“有根”,另一方面要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使知识“有用”;整个学习过程有学习结构、思维过程的展示和梳理,学习“有法”,能体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04、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关联性、递进性、结构性、发展性

在充分研究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关注和体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递进层次、结构跃迁。

这是要求执教老师在更广大的视野中审视教学内容,做有结构的教学,有学科前后关联、跨学科关联和教学与生活关联的教学,有生活逻辑和有学科逻辑的教学,面向未来发展、面向生活的教学。

05、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

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学习过程的发生,这一条首先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理念,教学要努力促进思想而不仅仅是提供思想,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学习主体。但尽量少讲或不讲不是完

全不讲,当讲则讲,教学要把握平衡,教师的进出、为与不为的理想境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教学需要多样化,学生需要得到多样的学习方法实践。

06、学生在活动前对学习活动的对象、要求、方法清楚明白

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增强活动有效性的操作策略,教学要侧重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这一策略的有效方式是用多媒体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习活动。

07、课堂氛围、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性质、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要关注学习内容的类型和风格,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学习内容匹配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更融洽地统一。进一步,要研究和追求学习方式和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匹配,体现因材施教的理想追求。

08、学习活动对多数同学构成了适度紧张的能力(智力或体力)挑战

提出这个要求是我们对教学效率有这样的认识: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合理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教学所用(投入)时间。

这是以“登山课程”而不是以“阶梯课程”的理念,追求和实施对学生成长有促进、对发展有帮助的教学,所强调的是以过程谋质量,“人因思而变”。

提高教学效率的抓手在于“同学”、“们”、“合理教学内容”、“智力活动”、“适度紧张”等关键词。

这个公式主要适合以智力活动、情意活动为主、以智力情意发展为目标的课程。

09、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的态度、行为和方法

这是对课堂评价有效性的思考,也是对课堂评价公正性进行反思以后提出的建议。课堂上无论奖惩,指向都应该是真诚、具体、富有建设性的,以评价促进学习,以评价改善学习。

10、学生有审视和感受自己成长变化的机会

这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回顾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活动的回望和审视中形成学习经验,并从中增强学习效能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注重教学活动小结和课后小结,培养反思能力,把学习经历转化为学习经验,学习迁移和运用。

新课标下,理想课堂的10条基本要求

新课标下,理想课堂的10条基本要求 基于理想课堂的四大愿景: (一)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 (二)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 (三)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组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 01、建设良好教学关系,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私密领域 这一条强调,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学从建立良好教学关系开始。可以观察的点: 绝大多数同学能从老师的目光和活动范围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亲近,这是对教师关注范围的要求,相应地也是对教师课堂站位、走动路线的建议;在接触和关注学生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被接纳,没有学生被歧视和被放弃;学生的真诚的学习和交流是安全的;学生的生命状态是舒展、相对自然的。 02、有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中有基础性,一方面是对本次教学中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等进行了理性分辨和梳理;

二是能清楚地说明“学生要学的东西是什么”,并能在教学中体现和实现教学的主要内容。 03、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合理性和内在的感召性 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当下学生具有合理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对当下的学生有较大价值,能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要求;学习内容对学生构成了挑战并且适合他们学习,这是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和难度要求。 同时,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表现对学习者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性,学生体会或理解了学习该内容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主要是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为了学生生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处理:一方面要来源于生活使学习内容“有根”,另一方面要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使知识“有用”;整个学习过程有学习结构、思维过程的展示和梳理,学习“有法”,能体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04、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关联性、递进性、结构性、发展性 在充分研究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关注和体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递进层次、结构跃迁。 这是要求执教老师在更广大的视野中审视教学内容,做有结构的教学,有学科前后关联、跨学科关联和教学与生活关联的教学,有生活逻辑和有学科逻辑的教学,面向未来发展、面向生活的教学。 05、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 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学习过程的发生,这一条首先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理念,教学要努力促进思想而不仅仅是提供思想,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学习主体。但尽量少讲或不讲不是完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浙大附中李烈明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师生生命的交融;学生获得的也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震撼;教学活动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科学与艺术的光芒,还有人性的魅力。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1.体现课标精神和学科教学思想。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因此,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使其身心素质和谐发展。 2.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处理得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做到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简易性、知识性与实效性、健身性相结合,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既要执行新课标精神,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也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以及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学生必需的、基础的、后天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技能,使学习成为学生有趣的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3.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体育与健康》新教材,理清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的认识层次、能力培养要求、情感教育要求等,熟悉本节课教学的认知内容及认知内容的发生过程与教材编写思路,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学习本节课铺垫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认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在本节课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合理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体育学科的性质和学生实际。 4.教学策略体现有效性。教学策略设计包括课的类型、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方法

2022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2022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英语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堂教学准备 (一)理解课标要求 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 1. 发展语言能力,逐步形成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进 行有意义的沟通与交流。 2. 培育文化意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比较中外文化的 异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3. 提升思维品质,在语言学习中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4. 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保持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会反思和评价学习进展,调整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乐学善学。 (二)分析教学实际 1. 学生情况分析 备课时需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及家庭可能对其学习产生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语言点,包括话题、词汇、语法、功能;单元重点、难点及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3. 教学条件分析 课时安排,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平台。 (三)确定教学计划与实施策略 1. 教学计划 制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计划要以充分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一、二级的总体目标要求为基础,熟知执教教材整册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听说训练为主,中、高年级逐渐增加读写训练。教学难度应适合大多数学生。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讲和练的时间。

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

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能产生哪怕一次课堂笑声的课就是好课。——本书作者 我认为,对一堂课如果提出过高的、过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教育不缺乏理论家,更不缺少理想主义者。在个别所谓专家的眼里,教师不是人而是“神”。因为,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只有“神”才能够做到,我想他们自己也做不到。对于一堂课,越是理想化的标准,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越是不可行的。只有不求全面、不求完美的标准;只有让老师一目了然、容易做到的标准,才是有效的的标准。我想,上好每一堂好课是教师的永恒追求。对于评价者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以下任何一条(这种貌似简单的要求似乎更容易让教师接受与尝试),这样的课都要给予鼓励,都能算得上好课。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 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上看到“有效学习”的提法,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学习”。既然称得上学习,怎么会无效呢?关键是学习效率的高低之别。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称为高效;只要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

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第二、课堂指令清晰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 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而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第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 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时就强调,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就是集体性。这也正是课堂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班级课制与因材施教对立起来,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课堂的第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如果一位教师至今还不能认识到学生差异性所蕴藏的巨大作用,那他还不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阐述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是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其中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根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根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根本根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根据,也是国民素质到达国家期望要求的重要保障。对教材和考纲的过度依赖,各学科课程标准被搁置一边,造成了教学工作包含教学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造成了根底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偏向,甚至还造成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偏离,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新课标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的意见和要求,明确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检测学生、怎样评价和改良教学,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的目的定位 对于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我,在研究物理课程标准时,要清楚物理教学的目的定位是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才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浸透和引导,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事物的好奇心理,养成科学探究的才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消费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物理课程的实用性。 新课程各学科教学都强调不能简单传授知识,而要注重才能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浸透,在教学价值定位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在知识与技能中,认识和掌握声、光、力、热、电等现象和内容,且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和处理数据的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经过观察和实验,进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概括和信息交流的才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可以保持对自然和生活的好奇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优化 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开展很快,中小学教学既要保存必要的经典内容,还要及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音乐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音乐课堂 作者:刘爱忠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02期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音乐课堂?这是每位音乐教师实施新课程时都应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承载着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时也引领着教师的教学实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及质量。笔者以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音乐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 一、学习氛围宽松、和谐 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宗旨的音乐课堂里,教师需要营造的是一种紧张高效、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抑制学生的个别需求与随机活动,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要求上去,并通过种种奖惩手段来维持纪律。试想,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怎能主动、愉悦地学习?而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音乐课堂所追求的是和谐、活跃、民主而平等的理想氛围,具体表现在:其一,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者与教师各有区别的共同发展与教学相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其二,学习者感到安全,能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积极主动地实现认知或情感深处的碰撞与融合,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0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其三,课堂中处处充盈着尊重,尊重每个学生的参与权利,尊重差异,尊重多样选择,尊重每个生命体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学生都在一个关系融洽、大家都不必掩饰的环境中思考,人人都在急于参与表现和创造的心理环境中学习。 二、学习方式自主、多样 传统音乐教学的每堂音乐课都是先练打节奏、发声练习,接着唱歌谱、读歌词,最后演唱歌词、处理歌曲。学生们对这种传承式的音乐教学,尤其是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音乐课堂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通过听、唱、奏、创、跳、画为一体的音乐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感受、鉴赏、合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实现学生多途径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一、课堂教学准备 (一)理解课标要求 认真研读课标,准确解读课标,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熟悉课程内容,内化课程实施建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通读全套教材,理解教材整体编排思路,熟读执教年级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把握整册教材内容的编写逻辑。 (二)分析教学实际 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班级状况等,充分把握学情。教师结合实际,对客观条件以及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判。熟悉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科普图书、信息环境,

了解周边科普场馆、科普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熟悉当地气候、地质、生物、环境等自然资源。在尊重教材编写逻辑、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结合当地资源、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改编、重组、置换等,受天气、环境影响较强的内容可按实际情况对教学进程进行适当调整。(三)制定教学计划与实施策略 结合课标、教材、学情及教学条件,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树 立大单元备课意识,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理清单元整体框架及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本单元教学所需学具和教具,列出不足或缺少的学具和教具,提出解决的办法并落实解决;细致安排教学进度,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依据学段特征,使教学目标体 现学科课程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宗旨和学科育人的功能。教师要先分析课标对所授内容的要求,挖掘与所授内容对应的核心素养,充分研读课标、教材,结合学情准确定位,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表述要具体化、可测量、可操作,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力水平确定学习重点与难点,分析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每个课题教学目标要为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服务,要善于把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科学、合理地分解为教学环节目标。

实施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1)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即指对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等三方面的要求提得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符合学生实际,即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教学的广度、深度适当,能为学生所接受。 二、教学内容 (1)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科学性即教学内容无错误,实验操作规范。系统性即要注意本节内容在本章及本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把握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要渗透德育,注重思想教育。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能力。教学要能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演示、分组实验及小制作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难易适中,结构合理。教学内容不能超纲,教学内容的展开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 (2)教学过程要认真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的“五主”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具有四个特性:一是计划性。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二是先导性。就教材而言,教师比学生先了解一步,是先知者,而学生还处于未知状态。教师要善于引路,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与探索,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让学生盲目地乱闯。三是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切忌照本宣科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四是激励性。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点拨、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应具有“三性”;一是积极性。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也就产生了。二是主动性。学生有了求知欲,具有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就能不断发现问题,并善于探索研究问题。三是绩效性。每一次教学,都应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形成新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有效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习惯、情操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特殊功效。一是要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的重点;二是要疏通好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四者之间的对话渠道;三是能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延伸拓展,使教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因此,必须围绕解决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把学生引进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氛围之中。

2022年版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2022 年版最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应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规范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 认真研读课标。学科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准备要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及学段目标,领会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把握语文课程评价的要义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 2. 深入探究教材。学科教材是学科教学的主要载体。探究教材是教学准备的重要功课。初中语文教材主要包括教科书及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师要通过个人钻研、合作研讨、自觉培训等多种渠道探究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体系结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依据课程标准构建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准确把握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明确单元“人文主题”,梳理单元“语文要素”,领会“双线组元”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教材所构建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领会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不同教学要求,探

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教材的写作专题,明晰各类文体写作及实用类文本写作的教学要求,探究写作专题与单元阅读教学重点的相互联系,树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观念;研究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专题,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及其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特点,领会三类专题学习活动的侧重点,探究其不同的教学要求;研究教材的口语实践内容,梳理七年级教材“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实践内容和八、九年级“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口语实践内容,与八、九年级“口语交际”专题内容整合,形成全套教材的口语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把握初中阶段应分项训练的常见口语交际类别;研究教材的“名著导读”内容,理解名著阅读教材的编写理念,探究名著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与课堂结构;研究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编写意图及基本设计思路,探究“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基本课型和课堂结构。 3. 全面分析学情。分析学情是为了因材施教。它发生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由小学升至初中,教师要通过调查、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小学阶段所形成的语文素养,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级、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与认知偏好,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开始新知地学习,教师要通过谈话、观察、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此,确立不同学习阶段教学的起点。同时,教师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探究其成因,籍以确立教学的难点。 4. 科学规划教学。教学规划即对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是有序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在研读课标、探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开展研究,根据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和主要

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六度

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六度 苏州蓝缨学校曾经做了一项调查,一位曾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老师,课堂教学满意率竟然不到50%。尽管学生们充分肯定他的“态度热情投入”(66.3%)、“师德责任心”(93.4%)、“言行为人师表”(76.7%)、“上课准备充分”(76.7%)、“授课条理清晰”(56.7%),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满意率也高达76.7%,作业处理认真的满意率为70%,但是,在衡量课堂氛围的指标上,却非常不尽人意:“善于启发引导”的满意率为26.7%,“体现学生主体”的满意率为16.7%,而“教学气氛活跃”和“表达简明生动”的满意率只有可怜的10%。 这个案例的启示: 我们的老师教了许多年的书,却不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究竟如何,是否受学生欢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满意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 朱永新老师对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和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自由度、拓展度)。下面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理想课堂六个度”的看法。

一、参与度 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朱老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二、亲和度 亲和度指的是教师从情感因素与非情感因素入手,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提升课堂亲和力。(一)从“真诚笑容”中散发亲和力。(二)从“亲切目光”中表现亲和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把目光投向学生,用眼神与孩子接触、交流。(三)从“教学语言”中渗透亲和力。(四)从“专业素养”中折射亲和力。 三、自由度 自由度是师生互动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师能用激情点燃学生,同时也被学生的激情、热情、浓烈的参与欲望感染,使课堂民主、和睦、融洽、自由,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十项要求

课堂教学十项要求 教务处严格查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严把备课关,备课簿由教研或备课组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要求一课一签。要有提前一周的备课量。 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 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教师讲授课不得超过全课堂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小学不得超过15分钟)。 学生课上违纪,要求课后处理。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2 0秒钟,避免矛盾激化,不能因此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下课前,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要有总结(师生均可)。 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杜绝惩罚性作业。 下课后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 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成功或失败之处)。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根据总体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四年级下册英语教材。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听做: 1.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指认图片或实物; 2.能听懂课堂简短的指令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能根据指令做事情, 4.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作出反应; 说唱: 1.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英语; 2.能相互致以简单的问候; 3.能相互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4.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5.能够根据表演猜测意思、说词语; 6.能唱英文儿童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 7.能根据图、文和说出单词或短句; 玩演: 1.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2.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 3.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 读写: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