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教育反思

蔡甸区陈家学校:祝军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比较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的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遇到这样一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是蔡甸区西部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9个班级,共有学生265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多数。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学生有三种:一是家离校较近,就住圩镇的,父母在家做生意的占10%;二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占40%;三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寄宿在亲戚家的的留守儿童占50%。其中单亲家庭占18%。担任这个班的教学真是感到无比的辛苦。不仅是因为学生常规差、成绩差,而且还有一些“问题小孩”。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大多数是留守孩,并且这么小,就离开了父母。在心理上,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没有依靠,感到比较孤独、胆怯,尤其是学习压力更令人感到焦虑,还有在人际交往和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他们心理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个案例和教育反思。

案例

“我当官了”班里小A,家境较好。但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他也没少被家长打骂,但都无济于事。其英语、数学成绩徘徊在及格边缘,语文成绩中等。由于爱贪玩,写字速度慢,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破罐子破摔。老师拿他没办法。一次,笔者在日记本上发现了他写的一篇日记(其实他很少按时交日记)“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还没到家的我,边跑着边喊着。“当了什么官呀,看把你喜的?”“课代表吗?还是……”妈妈迫不及待的问道。“你猜!”我故意卖官子。“语文课代表?”“不是。”“劳动委员?”“不是。”“值周班长?”“也不是。”…..妈妈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说,“我猜不着。”我自豪地说:“我当上‘室长’啦!’“那有什么了不起呀,我还以为是多大的官呢”我不服气地说:“室长难道不算‘官’吗?”妈妈连声说“是!是!”,我得意地笑了。

教育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小A当上了室长,竟然让他如此的激动不已。由此,我想在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弱势群体中,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地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小A,这篇日记写得好,很有真情实感,并在全班读了他的日记,他更是格外的兴奋。课后,我和他约定,“只要你日记好好写,平时作业按时交,有三次语文成绩达到优秀,我就让你当语文课代表。”他高兴地说:“我一定会努力。”后来,他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尤其是语文学科。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

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感到自卑,没有信心。如果老师长期地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的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后患。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个案基本情况: 王强(化名),男孩,11岁。该生上学期学习成绩都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品质优良。但在四年级下学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性格也一反常态。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不交。下课后还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女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二、家庭走访探究: 过家访得知:王强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因关系不和虽未离婚,但已分开好几年了,他们都还是在王强他三岁时回来过。现在是由76 岁的奶奶照顾。与其交谈,奶奶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自从今年春节,他的爸爸一个人回来后,不知咋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也很少做作业了,每次叫他做作业,不是说老师没有布置,就是说在学校已经做了。

三、个案原因分析: 根据王强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小沉强缺少关爱,缺乏自信。主观上,小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因为小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且关系紧张。尤其是小强偷听到爸爸与奶奶的谈话,知道爸爸这次之所以是一个人回来,是因为妈妈跟另一个男人跑了的消息后,对他的打击太大了,才使他精神一蹶不振,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且沾染了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这一切又直接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小强不但不以它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所致。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沉强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里的亲属或孩子自己独自生活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个案背景: 小明(化名)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由外公外婆照顾。他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注意,表现出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他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沉默寡言,交流能力较差,经常因为小事而愤怒。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常常被人孤立和排斥。 教育目标: 1.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帮助他建立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 3.教授他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教育措施: 1.个别心理辅导:为了了解小明的内心世界和问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通过聆听、倾诉、关心和理解,帮助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进行,确保他能够适应和接受。 2.心理训练课程: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训练课程,以提高小明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冲突解决和积极心态训练等。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讨论等互动方式,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3.家庭教育工作坊:与小明的外公外婆和其他关心他的亲属开展家庭 教育工作坊。通过提供父母教育知识和亲子沟通训练等活动,帮助他们更 好地理解并与留守儿童建立亲密关系。家庭教育工作坊可以提供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帮助家庭成员获取实用的育儿经验和技巧。 4.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组织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参加互助小组 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小明可以与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儿童建立互助和支 持的关系。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分享故事、解决问题、合作游戏等形式,以 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育效果评估: 1.通过定期与小明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家长会谈,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 况的变化。 2.观察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与情绪反应变化,以评估他是否在 课程和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成长。 教育效果与改进: 1.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所提高,可以更主动地进行社交和与同学 交流。 2.在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的互助小组中,小明获得了情感支持,并建 立了愉快的人际关系。 3.小明在冲突解决和情绪调节方面取得了进步,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 压力和困难。 改进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教育反思 蔡甸区陈家学校:祝军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比较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的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遇到这样一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是蔡甸区西部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9个班级,共有学生265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多数。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学生有三种:一是家离校较近,就住圩镇的,父母在家做生意的占10%;二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占40%;三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寄宿在亲戚家的的留守儿童占50%。其中单亲家庭占18%。担任这个班的教学真是感到无比的辛苦。不仅是因为学生常规差、成绩差,而且还有一些“问题小孩”。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大多数是留守孩,并且这么小,就离开了父母。在心理上,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没有依靠,感到比较孤独、胆怯,尤其是学习压力更令人感到焦虑,还有在人际交往和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他们心理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个案例和教育反思。 案例

“我当官了”班里小A,家境较好。但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他也没少被家长打骂,但都无济于事。其英语、数学成绩徘徊在及格边缘,语文成绩中等。由于爱贪玩,写字速度慢,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破罐子破摔。老师拿他没办法。一次,笔者在日记本上发现了他写的一篇日记(其实他很少按时交日记)“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还没到家的我,边跑着边喊着。“当了什么官呀,看把你喜的?”“课代表吗?还是……”妈妈迫不及待的问道。“你猜!”我故意卖官子。“语文课代表?”“不是。”“劳动委员?”“不是。”“值周班长?”“也不是。”…..妈妈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说,“我猜不着。”我自豪地说:“我当上‘室长’啦!’“那有什么了不起呀,我还以为是多大的官呢”我不服气地说:“室长难道不算‘官’吗?”妈妈连声说“是!是!”,我得意地笑了。 教育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小A当上了室长,竟然让他如此的激动不已。由此,我想在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弱势群体中,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地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小A,这篇日记写得好,很有真情实感,并在全班读了他的日记,他更是格外的兴奋。课后,我和他约定,“只要你日记好好写,平时作业按时交,有三次语文成绩达到优秀,我就让你当语文课代表。”他高兴地说:“我一定会努力。”后来,他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尤其是语文学科。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 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跟着我国乡村节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停扩大,在我们身旁出现了一群特别的集体——留守少儿,这群少儿父亲母亲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的关爱,感情缺乏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乡村留守少儿是一群“感情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少儿在幼年期间假如没父亲母亲的教育、抚育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遇到影响,除了遗传要素外,感情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少儿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伏的,大家一般不易觉察,其实造成了好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少儿和父亲母亲在家的少儿,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别明显。留守儿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觉、人生理想、协作求援、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阻碍的比率呈显然上涨趋向。这使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种少儿,亲自感觉到教育这种少儿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联合两个详细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领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当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认识到他不单是个留守少儿,仍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余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常常迟到或逃课。坏习惯也许多,交友不谨慎,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出错后不敢肩负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嘴。他也不可以接受老师的责备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交流,同时我也想认识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展开工作。在经过与其监护人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别的出身。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以后他母亲也改嫁异乡,孤傲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听话,自然获取父亲母亲的喜爱,但他总感觉挨打挨骂的不过自己,感觉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此心理失衡。他感觉自己可怜没人喜爱,因此自卑,甚至自轻自贱。他率性,爱发性情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裸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调,不是拳打就是脚踢,并且紧抓不放,一出错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对策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绝大多数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已经占据教育的先机,这些在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身边萦绕着爱,他们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成长;但是对于一些家庭环境特殊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就可能存在着缺失,所以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关注这些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是我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注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心理行为有了问题,会表现在各方面,从而引起与他密切接触人的注意。作为一线的老师,一定要重视各方面的信息,综合采纳,不能置之不理,就这样,XX 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孩子。大班才从乡下转来,父母又因外出打工把他寄养在大伯家,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大伯大妈带。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画面一: 孩子们排队去洗手时,全班小朋友都去了,他还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我走到他跟前温和地对他说:“你快去排队洗手吧! ”他这才慢慢起身,来到自来水龙头旁边,看着小朋友你争我抢地洗手,悄悄地躲在了一边,不敢靠前,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他才慢慢地、很小心地走到自来水龙头边, 洗手时,他的手在水中泡一下就回到位子上。 画面二: 跳绳训练的时候,孩子们拿着绳子一到楼下,便开心的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的练跳绳,XX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XX,你怎么不跳绳啊?要认真练习的呀。”他看着我,还是不动,没过一会儿,眼睛里就含着泪水了。我蹲下身去,看着他,问到:“你是不是还不会?”。XX不说话,只是点点头。我摸摸他的头,说:“不会老师也不会怪你的,很多小朋友现在也不会,练练就会了。”他拿手臂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但是依旧拿着绳站在那。 画面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措施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天气干旱对农民种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1 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一、背景介绍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在这 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 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因此,留守 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 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 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 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 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 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

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 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 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 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 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 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走访调查活动报告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 三、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 人际关系1,6,14,23,30(5) 心态2,4,7,19,22,28,29(7) 自我意识15,18,25,37,38(5) 控制力3,5,24,26,27,31,32(7) 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 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 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注:调查问卷附于后)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 (一)研究方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恐惧感和情感失落等。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本文将以“李明”为例,从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其心理变化及教育对策。 李明是一名留守儿童,早年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从上小学起,李明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儿童不同,家中没有亲父亲母来疼爱他,身边的伙伴也因此与他隔阂重重。李明的家庭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身份给了他超常的期望压力。他对待学业过于紧张,在考试发挥不佳时,屡屡出现哭闹和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李明摆脱心理困扰,学校选派专业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与李明进行心理咨询,听取其内心的价值观和感受。由于李明缺乏安全感和感情联结,老师注重建立与他的情感连接,以促进其信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老师用一些关心的语言来照顾他的情感需求,并用积极的反馈来增加他的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其次,老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李明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通过游戏模拟和角色扮演,李明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交往和表达。此外,老师还帮助李明了解他内心的痛苦,指导他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来带给李明正能量和信任感。例如,老师鼓励他与同学交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李明的心理状态,使他变得安全、自信、创造性和乐观。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既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用心和态度,多方面帮助了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讨,同时也看到心理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 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 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 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 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①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 一、问题表现: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

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一般资料: 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 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 及其教育反思 长堰小学:王翠芳2015年9月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应该说社会各界都应对留守儿童教育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教师首当其冲。令人不安的是,在处理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个案时,许多教师还是“凭着感觉走”,以管理惩治取代教育疏导,这必然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要么变得不堪一击,要么变得孤僻叛逆。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可以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双关键的“慧眼”,才能透过现象表面,探究问题实质,才能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才能变得更加科学、客观、高效。 一、透视暴力行为多发的表征,抚慰孤寂稚嫩的童心 个案简述男孩汪星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进入高年级后,他成了班级里有名的“暴力狂”。课间追打同学是家常便饭,每天我都会收到来自同学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每次两位老人都是含着泪水恳请我多多教育帮助。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有一次他“犯事”后,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他的父母亲和孩子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都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当我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居然主动提出让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告状!真让我感到意外。后来我了解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经常给自己打电话,没有将号码告知汪星,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反思单从表面看,汪星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透过他暴力行为多发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汪星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备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朝鲜族学校张波 案例1:赵某某是初二学年的学生,因为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国内的监护人,奶奶年纪已经70多岁了,孩子想要什么奶奶就尽量满足,使孩子变得饭来伸手,水来张口,在学校不喜欢学习,每天上课的时间就是他听音乐,看小说的时间,任何老师对他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他说:你们别费心了,我就是不想学习,更有甚的是,老师上课他就想尽各种办法捣乱,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他随便下地走动,老师说他,他说:我坐累了下地放松放松,老师说:你想过此时你的父母正在国外辛苦的工作,为了你,他说: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何干? 案例2:李某某是初二的学生,平时上课非常消极,甚至一堂课下来,他可以一句话不说,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同学的招呼,对他来讲就是沉默,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课间居然和小班女学生发生冲突,没多大点小事就要课后找人两伙对打,好在班主任知道的早,避免了事情的扩大化,后来知道这是个父母在国外且父母已经离异的孩子,现在随母亲生活,叛逆的性格,让他对母亲的爱采取反叛的态度,你不是就让我好好学习吗,我就不按照你说的去做,看你能把我怎样?这是两个典型的关于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我听后心里也是感到异常的沉重,二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至于这些留守儿童为什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里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爱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岁,正是成长中的青春期,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个留守儿童吗,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可以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增加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子女留守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认为,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留守儿童现状 据中国妇联今年二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笔者通过对所在地老厂乡进行调查,全乡在读中小学生共有留守儿童887人,占学生总数的22.26﹪.。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监护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一)安全问题。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镇打工经商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总体来说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溺水、触

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安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控,或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四是有一个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在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诱奸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 (二)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 (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国城市化进程带动一批农村劳力流入城市,他们的孩子留守在农村,这类特殊儿童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究其原因,这些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情的陪伴,在学校又得不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加上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有些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如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父母、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配合。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委托其他亲人帮忙照顾,孩子处在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这类孩子就是留守儿童。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加入城市建设中,很多父母因为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方面无法带孩子进城生活,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让亲人照顾。目前这部分留守儿童成为儿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孩子的成长必须要有父母的参与陪伴,农村孩子本该同样在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下幸福成长,享受童年快乐时光。但是在孩子最需要在父母呵护下接受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技能时,父母却因为生活问题离开了孩子,外出务工了,甚至有的一离开就是几年。孩子在这最关键的心理期时容易感到孤独、胆小不合群或任性随意哭闹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就随即出现[1]。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多种心理问题 (一)认知偏差,具有消极情绪 孩子在幼儿期也有叛逆期,大概当孩子在3到6岁之间,这是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需要父母的关爱,而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外出,孩子又不能随身带去,隔代教育势必让孩子在行为认知上存在偏差。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偏差越发明显。当孩子到了小学阶段,也就是7到8岁时,这种偏差高于非留守儿童。儿童时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1:赵某某是初二学年的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国内的监护人,奶奶年纪已经70多岁了,孩子想要什么奶奶就尽量满足,使孩子变得饭来伸手,水来张口,在学校不喜欢学习,每天上课的时间就是他听音乐,看小说的时间,任何老师对他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他说:你们别费心了,我就是不想学习,更有甚的是,老师上课他就想尽各种办法捣乱,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他随便下地走动,老师说他,他说:我坐累了下地放松放松,老师说:你想过此时你的父母正在国外辛苦的工作,为了你,他说: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何干? 案例2:李某某是初二的学生,平时上课非常消极,甚至一堂课下来,他能够一句话不说,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同学的招呼,对他来讲就是沉默,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课间居然和小班女学生发生冲突,没多大点小事就要课后找人两伙对打,好在班主任知道的早,避免了事情的扩大化,后来知道这是个父母在国外且父母已经离异的孩子,现在随母亲生活,叛逆的性格,让他对母亲的爱采取反叛的态度,你不是就让我好好学习吗,我就不按照你说的去做,看你能把我怎样?这是两个典型的关于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我听后心里也是感到异常的沉重,二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至于这些留守儿童为什么都会有不同水准的心里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想到的是: 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爱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岁,正是成长中的青春期,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很大水准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有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个留守儿童吗,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即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能够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由于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胜利村是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现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迁户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满14岁的留守儿童74人,占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爷爷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独立生活。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情况比较突出。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表示一般他们放学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很少出去,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这主要是10岁左右的孩子,更大点喜欢到网吧去打发时间。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他们认为没有多少话讲,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讲。这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通常比较静,调查显示,他们很羡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讲笑话的小孩,而他们只是人群中的一个观众。长期的这种生活形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前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们对 们 学校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一 指导教师:陈健全毛贵茂 一、个案情况: 姓名:李佳航 年龄:13岁 性别:男 民族:藏族 班级:2014级三班 现监护人:爷爷、奶奶 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李佳航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李佳航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