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一、背景介绍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在这

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

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因此,留守

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

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

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

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

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

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

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

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

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

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

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

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

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和玩耍。同时,学校还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其他留守儿童也逐渐打开了心扉,表达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接受了专业的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学校可以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工作;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照顾孩子的同时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里的亲属或孩子自己独自生活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个案背景: 小明(化名)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由外公外婆照顾。他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注意,表现出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他在学校中表现得比较沉默寡言,交流能力较差,经常因为小事而愤怒。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常常被人孤立和排斥。 教育目标: 1.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帮助他建立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 3.教授他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教育措施: 1.个别心理辅导:为了了解小明的内心世界和问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通过聆听、倾诉、关心和理解,帮助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体系。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进行,确保他能够适应和接受。 2.心理训练课程: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训练课程,以提高小明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冲突解决和积极心态训练等。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讨论等互动方式,帮助小明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3.家庭教育工作坊:与小明的外公外婆和其他关心他的亲属开展家庭 教育工作坊。通过提供父母教育知识和亲子沟通训练等活动,帮助他们更 好地理解并与留守儿童建立亲密关系。家庭教育工作坊可以提供互动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以帮助家庭成员获取实用的育儿经验和技巧。 4.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助小组:组织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参加互助小组 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小明可以与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儿童建立互助和支 持的关系。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分享故事、解决问题、合作游戏等形式,以 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育效果评估: 1.通过定期与小明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家长会谈,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 况的变化。 2.观察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与情绪反应变化,以评估他是否在 课程和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成长。 教育效果与改进: 1.小明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所提高,可以更主动地进行社交和与同学 交流。 2.在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的互助小组中,小明获得了情感支持,并建 立了愉快的人际关系。 3.小明在冲突解决和情绪调节方面取得了进步,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 压力和困难。 改进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教育反思 蔡甸区陈家学校:祝军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比较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的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遇到这样一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是蔡甸区西部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9个班级,共有学生265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多数。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学生有三种:一是家离校较近,就住圩镇的,父母在家做生意的占10%;二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占40%;三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寄宿在亲戚家的的留守儿童占50%。其中单亲家庭占18%。担任这个班的教学真是感到无比的辛苦。不仅是因为学生常规差、成绩差,而且还有一些“问题小孩”。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大多数是留守孩,并且这么小,就离开了父母。在心理上,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没有依靠,感到比较孤独、胆怯,尤其是学习压力更令人感到焦虑,还有在人际交往和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他们心理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个案例和教育反思。 案例

“我当官了”班里小A,家境较好。但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他也没少被家长打骂,但都无济于事。其英语、数学成绩徘徊在及格边缘,语文成绩中等。由于爱贪玩,写字速度慢,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因此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破罐子破摔。老师拿他没办法。一次,笔者在日记本上发现了他写的一篇日记(其实他很少按时交日记)“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还没到家的我,边跑着边喊着。“当了什么官呀,看把你喜的?”“课代表吗?还是……”妈妈迫不及待的问道。“你猜!”我故意卖官子。“语文课代表?”“不是。”“劳动委员?”“不是。”“值周班长?”“也不是。”…..妈妈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说,“我猜不着。”我自豪地说:“我当上‘室长’啦!’“那有什么了不起呀,我还以为是多大的官呢”我不服气地说:“室长难道不算‘官’吗?”妈妈连声说“是!是!”,我得意地笑了。 教育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小A当上了室长,竟然让他如此的激动不已。由此,我想在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弱势群体中,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地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小A,这篇日记写得好,很有真情实感,并在全班读了他的日记,他更是格外的兴奋。课后,我和他约定,“只要你日记好好写,平时作业按时交,有三次语文成绩达到优秀,我就让你当语文课代表。”他高兴地说:“我一定会努力。”后来,他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尤其是语文学科。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及教育初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 探 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案例剖析及教育初探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初中,跟着我国乡村节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停扩大,在我们身旁出现了一群特别的集体——留守少儿,这群少儿父亲母亲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的关爱,感情缺乏因此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乡村留守少儿是一群“感情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少儿在幼年期间假如没父亲母亲的教育、抚育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遇到影响,除了遗传要素外,感情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品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少儿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伏的,大家一般不易觉察,其实造成了好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少儿和父亲母亲在家的少儿,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别明显。留守儿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觉、人生理想、协作求援、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阻碍的比率呈显然上涨趋向。这使乡村留守少儿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种少儿,亲自感觉到教育这种少儿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联合两个详细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少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领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当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认识到他不单是个留守少儿,仍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余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常常迟到或逃课。坏习惯也许多,交友不谨慎,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出错后不敢肩负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嘴。他也不可以接受老师的责备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检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交流,同时我也想认识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展开工作。在经过与其监护人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别的出身。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以后他母亲也改嫁异乡,孤傲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听话,自然获取父亲母亲的喜爱,但他总感觉挨打挨骂的不过自己,感觉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此心理失衡。他感觉自己可怜没人喜爱,因此自卑,甚至自轻自贱。他率性,爱发性情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裸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调,不是拳打就是脚踢,并且紧抓不放,一出错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一、背景介绍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在这 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 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因此,留守 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 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 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 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 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 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

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 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 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 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 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 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 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恐惧感和情感失落等。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本文将以“李明”为例,从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其心理变化及教育对策。 李明是一名留守儿童,早年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从上小学起,李明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儿童不同,家中没有亲父亲母来疼爱他,身边的伙伴也因此与他隔阂重重。李明的家庭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身份给了他超常的期望压力。他对待学业过于紧张,在考试发挥不佳时,屡屡出现哭闹和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李明摆脱心理困扰,学校选派专业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与李明进行心理咨询,听取其内心的价值观和感受。由于李明缺乏安全感和感情联结,老师注重建立与他的情感连接,以促进其信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老师用一些关心的语言来照顾他的情感需求,并用积极的反馈来增加他的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其次,老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李明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通过游戏模拟和角色扮演,李明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交往和表达。此外,老师还帮助李明了解他内心的痛苦,指导他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来带给李明正能量和信任感。例如,老师鼓励他与同学交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李明的心理状态,使他变得安全、自信、创造性和乐观。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既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用心和态度,多方面帮助了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讨,同时也看到心理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 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 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 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 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①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1.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留在农村家乡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其他亲属照顾的儿童。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2. 现状分析 2.1 心理压力与焦虑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亲情关爱和心理支持的环境中,往往感受到孤独、焦虑和恐惧。父母的缺席使他们无法获得及时的安全感和情感依赖,容易产生抑郁和情绪波动。 2.2 自尊心受挫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了自尊心的受挫。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他们可能因为出身背景的差异而受到歧视和排斥,进而产生自卑感。

2.3 学习压力与发展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在学习方面面临着困难,他们缺乏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都受到了影响。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他们与 务农社会的脱节,学业发展受阻。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家庭结构变化 父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家人的交流受限,家庭关 系紧张。而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中,亲属、邻里和父母的关系也可 能产生矛盾,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3.2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学校条件差,教育质 量低,这加大了他们获取优质教育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压力。 3.3 社会支持体系薄弱 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实中,社会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仍然存在不足,导致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心 理援助和支持。 4. 对策建议 4.1 家庭和亲属关系的改善 家庭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石。父母应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留守儿童,在华夏大地已是一个偌大的群体。对其进行热情的关注业已开始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因为留守儿童的名字也叫“今天”。不少学校,不少教师都在进行着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考。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名字也叫“今天”的教育策略,给人们颇有借鉴意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每接手一个教学班级,总要迎来新的一批留守儿童,从相关教育教学情况看留守儿童就变成了相关行为不良的代名词,也就变成相关不良心理的代名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留守儿童也是我们所忽视不得的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做到这样的几个方面。 点赞是一个QQ空间进行交往互动的术语,用之于对留守儿童应当也是比较恰当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老师点赞的多是学习优秀且又比较安分守己的学生。得到老师点赞的往往很少有着留守儿童的份额,即使有留守儿童能够得以点赞,那也是相当的极少数,那也是相关留守儿童的偶遇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偶尔。从这样的教育环境看,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当其冲的应当让其能够得到老师的点赞,或者就是经常意义上的得到点赞。也许人们都这样以为,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

活,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去进行点赞的呢?这就是大错而特错了。留守儿童就没有值得点赞的地方?有!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有!作为我们老师需善于发现留守儿童值得点赞的地方,或者就是值得点赞的东西。在平时经常和留守儿童一起拉家常,当谈起留守儿童和父母亲分居两地,常年得不到父母亲生活上的照顾时,就对其以充分的点赞。如说:孩子,你相当的勇敢,你将来一定会相当的有出息,因为你从小就是十分的自立自强。当一些孩子也在拉家常中感到相当苦闷时,我们可以这样去点赞:你显得相当的坚强,你就好比战争年代的英雄,坚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生活上你显得没有其他伙伴们幸福,但你们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甚至就是许许多多的困难,你是学生中生活强者的榜样,现在的老师因有你这样的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学生而感到十分的自豪。当一个个学生得到老师的点赞后,一个个便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应当说留守儿童心理存有不太健康的问题是肯定的,譬如不少留守儿童在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上是那样的毫无顾忌,一些留守儿童的为所欲为在相当多的场合里可以说是令他们的祖辈就是我们许许多多的老师都感到哭笑不得的。如有的孩子因犯错而躲藏起来,家长们东寻西找,有时需要找到个半夜三更的。如果对其进行鞭打,这些留守儿童也是毫不在乎的。应当说留守儿童也是具有一定法律意识的,动不动就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和你较真。平时对其进行教育,老师们的眼睛瞪不得,喉咙粗不得,嗓音高不得,也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体罚了。对这些留守儿童是否就是那样的束手无策?如果真是那样的具足无措,这样的老师也许就是太无能了。窃以为针对如此的留守儿童,我们需要多考虑的是对其进行点拨。点拨于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的老师,要力求能够与其心心相印,点拨的语言应当力求得体到位,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去比较乐意地接受。譬如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都显得比较马虎,课堂上的听讲不是那样的认真,课堂的发言也不是十分的踊跃作业的完成不仅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 及其教育反思 长堰小学:王翠芳2015年9月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应该说社会各界都应对留守儿童教育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教师首当其冲。令人不安的是,在处理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个案时,许多教师还是“凭着感觉走”,以管理惩治取代教育疏导,这必然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要么变得不堪一击,要么变得孤僻叛逆。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可以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双关键的“慧眼”,才能透过现象表面,探究问题实质,才能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才能变得更加科学、客观、高效。 一、透视暴力行为多发的表征,抚慰孤寂稚嫩的童心 个案简述男孩汪星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进入高年级后,他成了班级里有名的“暴力狂”。课间追打同学是家常便饭,每天我都会收到来自同学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每次两位老人都是含着泪水恳请我多多教育帮助。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有一次他“犯事”后,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他的父母亲和孩子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都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当我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居然主动提出让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告状!真让我感到意外。后来我了解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经常给自己打电话,没有将号码告知汪星,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反思单从表面看,汪星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透过他暴力行为多发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汪星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备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1:赵某某是初二学年的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国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就是他在国内的监护人,奶奶年纪已经70多岁了,孩子想要什么奶奶就尽量满足,使孩子变得饭来伸手,水来张口,在学校不喜欢学习,每天上课的时间就是他听音乐,看小说的时间,任何老师对他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他说:你们别费心了,我就是不想学习,更有甚的是,老师上课他就想尽各种办法捣乱,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他随便下地走动,老师说他,他说:我坐累了下地放松放松,老师说:你想过此时你的父母正在国外辛苦的工作,为了你,他说: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何干? 案例2:李某某是初二的学生,平时上课非常消极,甚至一堂课下来,他能够一句话不说,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同学的招呼,对他来讲就是沉默,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课间居然和小班女学生发生冲突,没多大点小事就要课后找人两伙对打,好在班主任知道的早,避免了事情的扩大化,后来知道这是个父母在国外且父母已经离异的孩子,现在随母亲生活,叛逆的性格,让他对母亲的爱采取反叛的态度,你不是就让我好好学习吗,我就不按照你说的去做,看你能把我怎样?这是两个典型的关于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我听后心里也是感到异常的沉重,二十几年的教学中也经历过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至于这些留守儿童为什么都会有不同水准的心里问题,我想首先应该想到的是: 案例分析 一)父母之爱的缺失:我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才十四或十五岁,正是成长中的青春期,这样的时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一年才见到父母一次,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很大水准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爱,和父母有效的监护和管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有的问题没有人去倾诉,或者根本不愿意向人倾诉,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卑,其次是自我,同学中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比如:有时学生之间闹着玩,不注意就说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个留守儿童吗,这样小小的一句话就会勾起他们对父母的恨,为什么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而我却没有,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即时得到纠正,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无情,对父母是这样,对同学,对老师,对他身边所有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自我,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里,他都会以为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能够染指,如果别人和我抢,我就会不择手段的对付对方。另外他们认为我说的话,无论是谁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拳脚相加。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由于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薛紫瑾,五年级学生。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做作业拖拉散漫。课堂上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在座位上干自己的事情,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控制不住自己,属于多动症。但他也有可取之处,就是捡到东西能主动上交。 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穿校服,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 3、上课经常在那儿玩,注意力很不集中。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教学背景: 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孩子太过溺爱,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听奶奶的话,奶奶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经常撒谎,而且每天放学后丢下书包就到处去玩,天黑才回家。现在是奶奶管不了,交由姑妈管教。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母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

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 采取的措施: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于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于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姑妈的帮助,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一般资料: 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 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实践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实践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自我封闭、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三港乡地处武义县最南端的贫困山区,与丽水、松阳相邻,总面积45.36平方公里,距县城61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4964人。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很多家庭都以种植农作物为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于是,一些青壮年便外出寻求新的出路,其中在外开超市有1109人,还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外出的父母无法照顾孩子,只得将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代管,三港乡中心小学2008年秋学期有学生142人,其中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106人,占74。6%,隔代监护的82人,寄住亲戚家的3人,寄住在邻居家2人,事实上常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这

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在行为举止上与正常孩子无异,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问题却相当严重。据笔者调查,三港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中,有90%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有80%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65%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还有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逃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笔者在对三港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时发现,有47%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教好,只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 2、孤僻自闭. 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周宗奎[1]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闭,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三港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女生苏苏,平时活泼开朗,每当外地工作的父母回家探亲时就特别兴奋,表现也很好。一到了父母要走的时候,她就开始哭闹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 一、问题表现: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

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3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3篇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农村地区特有的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关爱留守儿童心系特困学生 家庭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执教35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担当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我都坚持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的优良传统,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只有心灵的对接,智慧的碰撞,才能创造绚丽多彩的人生。 关键词:走进心灵;关爱学生;留守儿童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集体流转承包,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涌入城市,充当着新型劳动大军。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单亲家庭的孩子自暴自弃现象尤为突出,困难家庭的孩子自卑心理更是令人担忧,如何让他们消除心灵的阴影,走出逆境,是我执教期间一直坚持以真情打动真心,最终赢得了童心。 一、真情点亮留守儿童心灵的灯 去年冬天,我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有一天放学时下大雪,天色很快就变黑了,班上的李晓丹同学和她弟弟焦急地在学校大门口等奶奶,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见奶奶的身影,外面寒风凛冽,两个孩子急得默默掉眼泪。正在这时,我备完课正准备下班,快走到大门口时,看到了他们俩焦急的样子,于是我上前问清了来龙去脉,安慰着他们说:“别急,奶奶今天肯定是有事情耽误了,不行我打车送你们俩回去!”于是我叫来了车子,送姐弟俩回家,十五分钟后,车子开到了山区的一个村庄,左弯右转到了她家门口。经过一番了解后得知,她奶奶准备骑电瓶三轮车接他们放学,但是下雪路面湿滑,不小心在一个拐弯处翻车了,奶奶右手也骨折了。两个孩子年龄小,生活也不能自理,父母又都在外地打工,一时也不能回家,照顾两个孩子的问题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精选文档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随着新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欠佳,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问题.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谨,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具有逆反心理,缺乏安全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监督管理孩子,而年迈的监护人又管不了,这就使孩子们几乎在一种无约束的环境中生活,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盲目反抗、粗暴野蛮的行为.同时,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为一件小事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

喜欢与人对着干,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看着其他同学有父母接送,与父母一起吃饭、过节,而自己却得不到那种快乐,眼里充满了期待和羡慕.这种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容易让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进而更容易反叛. (3)具有厌学心理,甚至怨恨父母。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4)缺乏沟通,交际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带来的问题 (1)由于留守孩子父母的“缺席"影响其人格的正常成长.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使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缺少父母的关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安康教育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虽然很关心,但,造成他们被父母和社会“遗弃〞的现状,从而导致他们人格开展不健全,养成孤僻自卑性格,没有平安感;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厌学;不善交往;懒散、茫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在处理事情时很极端,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安康成长。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根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才能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平安感、自卑、学习动机缺乏、厌学、游戏成瘾等问题。 2、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是介于成熟和幼稚的人生转型期。在思想上处于动乱期,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假设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安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解决留守儿童在留守状态下出现的问题为试验导向,以留守儿童为主体,根据留守儿童的共性问题,集中在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营养安康和平安等五个方面开展试验,以活动为载体探究建立了留守儿童的“4+1〞培养形式。“4〞就是从四个方面进展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活动方式营造气氛,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埋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树立远大理想。 分班级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组织学生开展读古今中外经典文章、讲励志成才小故事、传颂格言警句等;每月组织学生观看1—3场爱国主义电影;建立红领巾播送站,利用早、中、晚餐时间播放校内外好人好事和时事新闻;在楼道悬挂张思德、刘胡兰、雷锋等英雄画像,营造校园文化气氛;还建立了信箱、校报编辑部、阳光话剧团等文化阵地。 人格品质教育: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艰辛朴素、吃苦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多孩子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的“空巢”中,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家长也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所以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来看,我们做了调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29%,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目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抚养人没能力辅导孩子,所以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在家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作为一名教师,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摆脱 心理障碍,调节自我,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界定: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生活中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的占85.6%。因此,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个群体。 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严格而清晰的定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孩子托

付给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经常不与父母见面的孩子。留守儿童一直被看作缺乏来自家庭的“爱”的象征,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留守 儿童进行测查,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要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让孩子摆脱心理障碍,让其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3,通过研究,探索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情况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2、通过观察,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给予解决。 3、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方法。 二、课题研究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