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DE-新凯恩斯模型-ch3

Lectures on Monetary Policy,In?a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The Basic New Keynesian Model

by

Jordi Galí

February2007

Motivation and Outline

Evidence on Money,Output,and Prices:

The Long Run

Short Run E¤ects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i)persistent e¤ects on real variables

(ii)slow adjustment of aggregate price level

(iii)liquidity e¤ect

Micro Evidence on Price-setting Behavior:signi…cant price and wage rigidities

Failure of Classical Monetary Models

A Baseline Model with Nominal Rigiditie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sticky prices(staggered price setting)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s,closed economy,no capital accumulation

Households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solves

1X t=0 t U(C t;N t)

max E0

where

C t Z10C t(i)1 1 di 1 subject to Z10P t(i)C t(i)di+Q t B t B t 1+W t N t T t

for t=0;1;2;:::plus solvency constraint.

Optimality conditions

1.Optimal allocation of expenditures

C t(i)= P t(i)P t C t implying Z10P t(i)C t(i)di=P t C t where

P t Z10P t(i)1 di 11 2.Other optimality conditions

U n;t U

c;t =

W t

P t

Q t= E t U c;t+1U c;t P t P t+1

Speci…cation of utility:

U(C t;N t)=C1

t

1

N1+'

t

1+'

implied log-linear optimality conditions(aggregate variables)

w t p t= c t+'n t

c t=E t f c t+1g 1 (i t E t f t+1g )

where i t log Q t is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and log is the discount rate.

Ad-hoc money demand

m t p t=y t i t

Firms

Continuum of…rms,indexed by i2[0;1]

Each…rm produces a di¤erentiated good

Identical technology

Y t(i)=A t N t(i)1

Probability of being able to reset price in any given period:1 , independent across…rms(Calvo(1983)).

2[0;1]:index of price stickiness

Implied average price duration11

Aggregate Price Dynamics

P t= (P t 1)1 +(1 )(P t)1 11

Dividing by P t 1:

= +(1 ) P t P t 1 1

1

t

Log-linearization around zero in?ation steady state

t=(1 )(p t p t 1)(1) or,equivalently

p t= p t 1+(1 )p t

Optimal Price Setting

1X k=0 k E t Q t;t+k P t Y t+k j t t+k(Y t+k j t) max

P t

subject to

Y t+k j t=(P t=P t+k) C t+k

for k=0;1;2;:::where

Q t;t+k k C t+k C t P t P t+k

Optimality condition:

1X k=0 k E t Q t;t+k Y t+k j t P t M t+k j t =0 where t+k j t 0t+k(Y t+k j t)and M 1

Equivalently,

1X k=0 k E t Q t;t+k Y t+k j t P t P t 1 M MC t+k j t t 1;t+k =0 where MC t+k j t t+k j t=P t+k and t 1;t+k P t+k=P t 1

Perfect Foresight,Zero In?ation Steady State:

P t P t 1=1; t 1;t+k=1;Y t+k j t=Y;Q t;t+k= k;MC=

1

M

Log-linearization around zero in?ation steady state:

1X k=0( )k E t f c mc t+k j t+p t+k p t 1g p t p t 1=(1 )

Equivalently,

1X k=0( )k E t f mc t+k+p t+k g

p t= +(1 )

Flexible prices( =0):

p t= +mc t+p t

=)mc t= (symmetric equilibrium)

Particular Case: =0(constant returns)

=)MC t+k j t=MC t+k

Log-linearization of optimality condition around zero in?ation steady state: p t p t 1=

1X k=0( )k E t f(1 )c mc t+k+ t+k g(2)

= E t f p t+1 p t g+(1 )c mc t+ t(3) where c

mc t mc t mc=mc t+ ,and log 1.

Combining(1)and(3):

t= E t f t+1g+ c mc t

where

(1 )(1 )

Generalization to 2(0;1)(decreasing returns)De…ne

mc t (w t p t ) mpn t

(w t p t ) 1

1

(a t y t ) log(1 )

Using mc t +k j t =(w t +k p t +k ) 1

1 (a t +k y t +k j t ) log(1 ),

mc t +k j t

=mc t +k +

1 (y t +k j t y t +k )=mc t +k

1

(p t p t +k )(4)Implied in?ation dynamics

t = E t f t +1g + c mc t

(5)

where

(1 )(1 )

1 1 +

Equilibrium

Goods markets clearing

Y t(i)=C t(i)

for all i2[0;1]and all t.

Letting Y t R10Y t(i)1 1 di 1,Y t=C t

for all https://www.360docs.net/doc/429793710.html,bined with the consumer’s Euler equation:

y t=E t f y t+1g 1 (i t E t f t+1g )(6)

Labor market clearing

N t=Z10N t(i)di

=Z10 Y t(i)A t 11 di

= Y t A t 11 Z10 P t(i)P t 1 di T aking logs,

(1 )n t=y t a t+d t where d t (1 )log R10(P t(i)=P t) 1 di(second order). Up to a…rst order approximation:

y t=a t+(1 )n t

Marginal Cost and Output

mc t=(w t p t) mpn t

=( y t+'n t) (y t n t) log(1 )

= +'+ 1 y t 1+'1 a t log(1 )(7) Under?exible prices

mc= +'+ 1 y n t 1+'1 a t log(1 )(8)

=)y n t= y+ya a t

where y ( log(1 ))(1 )

+'+ (1 )>0and ya 1+'

+'+ (1 )

.

=)c

mc t= +'+ 1 (y t y n t)(9) where y t y n t e y t is the output gap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t= E t f t+1g+ e y t(10) where +'+ 1 .

Dynamic IS equation

e y t=E t

f e y t+1

g 1 (i t E t f t+1g r n t)(11) where r n t is the natural rate of interest,given by

r n t + E t f y n t+1g

= + ya E t f a t+1g

Missing block:description of monetary policy(determination of i t).

Equilibrium under a Simple Interest Rate Rule

i t= + t+ y e y t+v t(12) where v t is exogenous(possibly stochastic)with zero mean. Equilibrium Dynamics:combining(10),(11),and(12)

e y t t =A T E t

f e y t+1

g E t f t+1g +B T(b r n t v t)(13) where

A T 1

+ ( + y) ;B T 1

and 1

+ y+

Uniqueness()A T has both eigenvalues within the unit circle Given 0and y 0,(Bullard and Mitra(2002)):

( 1)+(1 ) y>0

is necessary and su¢cient.

E¤ects of a Monetary Policy Shock

Set b r n t=0(no real shocks).

Let v t follow an AR(1)process

v t= v v t 1+"v t

Calibration:

v=0:5, =1:5, y=0:5=4, =0:99, ='=1, =2=3, =4. Dynamic e¤ects of an exogenous increase in the nominal rate(Figure1): Exercise:analytical solution

凯恩斯模型(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一、思考题 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 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 6.什么是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 7.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推导? 8.IS—LM模型怎样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同时决定?如出现不均衡说明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 9.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如何影响均衡收入与利息率? 10.简述开放的IS—LM模型及怎样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1.对IS—LM模型的分析与借鉴。 二、计算题 1.假定货币供给量为M,价格水平为P,货币需求L=ay-br,(1)求出LM 曲线的表达式;(2)试从表达式分析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 2.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是C1=1000+0.8Y,I=500。求出(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若实际为8500,非自愿存货如何变动?(3)若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4)若消费函数变成C2=1000+0.9Y,投资仍为500,收入、储蓄是多少?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3.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四部门为: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G=200,t=0.2,L=0.8Y-2000r,M S=800。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双重均衡时r与Y;(4)双重均衡时,C、I和NX。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合事实,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只有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强调《通论》中的“通”字。凯恩斯指出:“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 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 首先,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其次,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新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 最后,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宾逊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按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

第二章 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习题答案2011

习题答案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5、有效需求 凯恩斯把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出的需求量称为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经济学中通常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看作有效需求。 6、消费函数 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假定除收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记作:C=С(Y) 7、消费倾向 又称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8、边际消费倾向 收入每增加每一单位,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为消费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MPC。 9、储蓄函数 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假定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储蓄被视为是收入的函数,这就是储蓄函数。 10、平均储蓄倾向 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重。 11、边际储蓄倾向 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储蓄的增加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为储蓄函数的斜率。 1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在凯恩斯看来,无论是从人的本质看还是根据日常观察到的通常的具体事实看,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将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的份额将加大,如果没有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出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并存的有效需求不足。 13、凯恩斯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根据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与萨伊定律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使供给(生产)增加。简而言之就是需求可以自发地创造供给。这被凯恩斯主义者称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14、投资 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 15、重置投资 指用来补偿消耗掉的资本的投资,通常是以折旧的方式进行。 16、净投资 指扩大资本存量而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他是为了弥补实际资本存量与理想的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而进行的投资,可以为正值、负值和零。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为理解宏观模型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乘数原理,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了解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教学重点:乘数理论及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难点:乘数理论、平衡预算乘数及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堂讨论 计划课时:6课时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假设条件: (1)经济部门为两部门,为居民户和企业; (2)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3)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4)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GDP=NDP=NI=PI 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均衡产出---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Y = C + I Y--实际收入,E—实际总支出(C+I) C+I--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而不是名义消费与名义投资。 --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 = Y E=C[计划消费]+I[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 = S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第二节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个由凯恩斯提出的概念,以这样一个假设为前提,即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居民收入。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一因素单独分析。 消费函数可用方程来表示: c=c(y)=α+βy 这里,C 代表实际消费支出,y代表实际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这里的实际值是相对于名义值而言的。一个变量的名义值除以价格水平就是这个变量的实际值。α和β都是大于零的常数。叫做参数。α代表收入y等于零时的消费,叫做自发消费。βy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其中β的经济含义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消费增加量,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2.消费倾向 1)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收入中所占比例。 3.线性消费函数 C =α+βy 自发消费α等于纵轴截距, 边际消费倾向β等于消费曲线的斜率。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概念 储蓄是收入中末被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是表明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 的函数关系。其公式是:

第三章 简单收入决定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第三章简单收入决定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第三章简单收入决定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核心! 短期波动理论的三代模型: 1.第一代:简单凯恩斯模型(1930’s) ——在商品市场,总需求决定收入和就业。 2.第二代:IS-LM模型(1940-1970’s),属于凯恩斯主义 ——(商品市场+货币市场),总需求决定收入和就业理论。 3.第三代:AS-AD模型(1980’s-) ——(AD理论+AS理论)=总收入决定论+总价格决定论 一、基本假定 1.假定经济是萧条经济: 生产过剩或需求不足,即AS(潜在)>AD,也即是非充分就业。

2.假定价格和工资是刚性的(P ,W ),总供给线和劳动力供给线Ls 线是水平的。 3.假定暂不考虑金融市场,只考虑商品市场——“简单模型”。 即货币的供给量Ms 和利率r 水平是一定的。 4.假定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 所以GDP ≈NNP ≈NI ,即国民收入=GDP 。 二、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四部门经济的均衡: AS=AD C+S+T=C+I+G+NX (AS 总供给,总收入即GDP ):Y= C+I+G+NX 若AS>AD ,即Y> C+I+G+NX ,则要使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就要刺激AD 。 (失业与通胀是相互独立的,分界点在f f Y L 、) f Y —潜在GDP 水平 f Y f L L W s L W Y AS 0P P f L —充分就业水平

C =f (d Y )(收入、利率、税率、年龄、性别…) d Y =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Y -T (忽略折旧) 分为两种: 1)Keynes 当初的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C/△d Y ) (一阶导数为正,二阶导数为负) 2)现代的消费函数 线性C =0C +c ?d Y =α+β?d Y 基于美国的经验 c =0.93,中国0.6 其中: 0C 0C 即α:短期中的自发消费(当Y =0) 不依赖收入,是其它因素的影响, 但在长期中,0C =0,C =c ?d Y c : 边际消费倾向(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 MPC=△C/△d Y =d C/d d Y c 为常数,0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 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力图对经济变量做最准确的预期,避免行动盲目性。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充分,预期未必准确,随着时间的拉长,信息会越来越多,在长期,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量,根据预期到的总供给量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机制会是实际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改变了总需求,而总供给不变,后果是价格上涨,而产量不变。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由于人们的信息不充分,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使总供给量变动,就业量、产量可能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即使这样,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奏效,因为,政府的信息也不充分,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刚性,认为两者的刚性根源于资本主义体制和行事通则,完全符合理性预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为它的宏观经济学找到了微观基础。在外界力量冲击下,产量和就业量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使社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低于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在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避免长期的偏离。 可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接的管道,但外来冲击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的泥沙把管道给堵上了,如果听其自然,需要水流长时间冲刷恢复;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来疏通管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第十章 凯恩斯模型 答案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答案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前提和内容做了全面的批判,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新篇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收入与产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IS一LM模型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考察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的情况,IS 一LM模型是短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本章重点: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及二者的关系 (2)投资、乘数和加速数 (3)二、三、四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4)IS一LM模型 习题 1、名词解释 萨伊定律、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效应、投资乘数、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加速原理、摩擦失业、非自愿失业、IS曲线、LM曲线、 2、单项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 (2)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 (3)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B )。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4)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 A ) A.边际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5)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1,那么,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水平为( D )。(300+400)*(1/0.1)=7000 A.770亿元B.4300亿元C.3400亿元D.7000亿元。 (6)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第三章 简单收入决定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第三章简单收入决定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核心! 短期波动理论的三代模型: 1.第一代:简单凯恩斯模型(1930’s) ——在商品市场,总需求决定收入和就业。 2.第二代:IS-LM模型(1940-1970’s),属于凯恩斯主义 ——(商品市场+货币市场),总需求决定收入和就业理论。 3.第三代:AS-AD模型(1980’s-) ——(AD理论+AS理论)=总收入决定论+总价格决定论 一、基本假定 1.假定经济是萧条经济: 生产过剩或需求不足,即AS(潜在)>AD,也即是非充分就业。

2.假定价格和工资是刚性的(P,W),总供给线和劳动力供给线Ls线是水平的。 3.假定暂不考虑金融市场,只考虑商品市场——“简单模型”。 即货币的供给量Ms和利率r水平是一定的。 4.假定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 所以GDP≈NNP≈NI,即国民收入=GDP。 二、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四部门经济的均衡:AS=AD C+S+T=C+I+G+NX (AS总供给,总收入即GDP):Y= C+I+G+NX 若AS>AD,即Y> C+I+G+NX,则要使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就要刺激AD。

C =f (d Y )(收入、利率、税率、年龄、性别…) d Y =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Y -T (忽略折旧) 分为两种: 1)Keynes 当初的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C/△Y 2)现代的消费函数 线性C =0C +c ?d Y =α+β?d Y 基于美国的经验 c =0.93,中国其中: 0C 即α:短期中的自发消费(当Y 但在长期中,0C =0,C =c ?d Y c : 边际消费倾向(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 MPC=△C/△d Y =d C/d d Y c 为常数,0

GSDE-新凯恩斯模型-ch3

Lectures on Monetary Policy,In?a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The Basic New Keynesian Model by Jordi Galí February2007

Motivation and Outline Evidence on Money,Output,and Prices: The Long Run Short Run E¤ects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i)persistent e¤ects on real variables (ii)slow adjustment of aggregate price level (iii)liquidity e¤ect Micro Evidence on Price-setting Behavior:signi…cant price and wage rigidities Failure of Classical Monetary Models A Baseline Model with Nominal Rigiditie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sticky prices(staggered price setting) competitive labor markets,closed economy,no capital accumulation

Households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solves 1X t=0 t U(C t;N t) max E0 where C t Z10C t(i)1 1 di 1 subject to Z10P t(i)C t(i)di+Q t B t B t 1+W t N t T t for t=0;1;2;:::plus solvency constraint.

dou2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习题

第二章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一、名词解释 1、萨伊定律 2、“两分法” 3、费雪方程 4、剑桥方程式 5、有效需求 6、消费函数 7、消费倾向 8、边际消费倾向 9、储蓄函数 10、储蓄倾向 11、边际储蓄倾向1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13、凯恩斯定律 14、投资 15、重置投资 16、净投资17、均衡产出 18、非意愿存货投资 19、充分就业 20、乘数 21、投资乘数 2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23、税收乘数 2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25、平衡预算乘数 26、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27、通货膨胀缺口 28、通货紧缩缺口 二、选择题: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在() A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B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实际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2、设C=a+bY为消费函数,a、b〉0,平均消费倾向()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C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3、在消费——收入图形上,消费曲线向上移动意味着消费者() A收入减少了不得不减少储蓄 B收入增加导致储蓄增加 C储蓄的增加不是收入增加引起的 D储蓄减少了不是收入增加引起的 4、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发支出乘数值应该是()A 4 B 2.5 C 5 D 1.6 5、如果投资支出突然下降,则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A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小于投资的下降,下降的趋势将很快减缓 B 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大于投资的下降 C GDP将持续下降,但最终下降将小于投资的下降 D GDP将开始持续下降,知道下降量大大超过投资的下降量 6、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 A消费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水平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C消费水平不变,国民收入增加 D储蓄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7、若实际的GDP高于均衡水平,则说明() A从收入流量中漏出的储蓄大于注入收入流量的投资 B计划投资的总额和计划消费总额之和超过现值GDP水平

第十章 凯恩斯模型 答案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前提和内容做了全面的批判,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新篇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收入与产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IS一LM模型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考察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的情况,IS一LM模型是短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本章重点: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及二者的关系 (2)投资、乘数和加速数 (3)二、三、四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4)IS一LM模型 习题 1、名词解释 萨伊定律、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效应、投资乘数、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加速原理、摩擦失业、非自愿失业、IS曲线、LM曲线、 2、单项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 (2)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 (3)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B )。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4)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A ) A.边际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5)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1,那么,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水平为( D )。(300+400)*(1/0.1)=7000 A.770亿元B.4300亿元C.3400亿元D.7000亿元。 (6)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B.边际消费倾向为0.1 C.边际消费倾向为0.4D.边际消费倾向为0.3 (7)如果投资增加15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收入水平将增加( C )。150*[1/(1-0.8)]=750 A.150亿元B.600亿元C.750亿元D.450亿元 (8)已知某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收入是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是3800亿元。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为25%,增加100亿元投资将使经济( C )。100*(1/0.25)=400, 400-(4000-3800)=200 A.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B.出现5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C.出现20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D.出现50亿元的紧缩缺口 (9)消费者储蓄增加而消费支出减少则( C)。 A.储蓄上升,但GDP下降B.储蓄保持不变,GDP下降

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一、名词解释 消费函数 储蓄函数 投资乘数 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平均消费倾向(APC) 边际消费倾向(MPC) 自主消费 引致消费 平均储蓄倾向(APS) 边际储蓄倾向(MPS) 自主储蓄 引致储蓄 总投资 重置投资 净投资 资本的边际效率 投资函数 自主投资 引致投资 二、简答题 1、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即为什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而不是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 2、能否说明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反之,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3、有时候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4、什么叫消费倾向?能否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一般是大于零而是小于1? 5、有得学生问:“我难以理解宏观经济学,有时收入变化似乎引起消费变化,有时消费变化似乎引起收入变化,不知哪个对?” 6、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三、计算题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GDP或收入)为800,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是多少?(3)若投资增至100,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位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试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均预算乘数。 3、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净税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口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求: (1)均衡收入;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10年第33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照系。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又焕发了新的生机。目前的研究普遍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为微观基础,以此来获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垄断竞争,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有完全灵活性。这种方法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sian Phillips Curve,简称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当归结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凯恩斯主义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强调价格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侧重分析供给,认为供给是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Goodfriend和King(1997)将这种理论倾向称为新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该模型假设价格是粘性的,以边际成本代替对实际经济活动(产出缺口或失业)的测度。近来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这种假设的经验有效性的验证,核心问题是前瞻型(forward looking)或后顾型(backward looking)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货

新老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比较

新老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比较 九九级经济学基地班王景祥 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颇有重振凯恩斯主义昔日雄风之势。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不同于沉缅于非真实世界抽象思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不同于“空中楼阁”式的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试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于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并在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以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尤其是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就导致新老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本文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对新老凯恩斯主义作一比较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老凯恩斯主义那里都占有重要地位。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的财政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政策已经从单纯的扩大公共开支、克服经济危机发展到对经济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调节,以维持长期发展。这在财政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体现。 1.新老凯恩斯主义基本财政思想的差异 新老凯恩斯主义都信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希望借助财政收入、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其内在逻辑的一致之处。但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他们的财政思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调节。在经济衰退时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用繁荣时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的赤字,这样就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维持经济长期发展。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可以看出,无论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还是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增长性的财政政策,都把总需求视为调节的主要目标。他们认为,只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随意“创造购买力”、调节社会总需求,就不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滞胀”无情地惊醒了萨缪尔森等人的美梦,菲利普斯曲线描绘 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不复存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濒于瓦解,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 与老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更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经济波动的关键。他们认为,由于存在着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完全的自由放任会引导经济达到一种非效率的均衡”,也就是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在财政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又一特点在于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新凯恩斯主义没有提出对“滞胀“的系统理论解释,但他们显然认同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对经济过度频繁的干预导致了滞胀”的观点。他们加入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假设,比老凯恩斯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对经济进行“粗调”。 与老凯恩斯主义仅注重对经济进行“数量”上的调节,而且缺乏对微观经济运行的了解相比,新老凯恩斯主义则把财政政策的调节延深到经济运行的内部,并强调调节的“质量”。这不能不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