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以“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探究出发点,以实验为探究突破口,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点尝试。

1探究问题一:向上运动超重吗?

学生在初次认识超重和失重概念时,通常会得出向上运动——超重;向下运动——失重的错误观点。针对这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设计在超重失重情况下,探究运动方向与超重失重有无必然关系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认识超重失重的概念,自己发现规律。

实验器材选择:选择1m长的木条或米尺一把;5g的钩码一个;50cm长的单股橡皮筋(要求50g钩码能让它伸长30cm左右为宜)一根;图钉一颗。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1所示,把单股橡皮筋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1m长的木条上,另一端系上50g的钩码。放手后,以竖直悬挂伸长至80cm长为宜,过长或过短应适当调节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探究方法:首先用手握住木条使其处于竖直位置,并保持静止,同时记下钩码的位置,此时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等于钩码的重力G(F=G);然后用手握住木条使其住竖直方向运动,若实验中出现悬绳的长度变短,则说明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小于钩码的重力G(F,即出现失重现象;若变长则F>G,即出现超重现象。学生可利用这样的简单关系,探究在怎样的运动状态下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规律。

2探究问题二:失重超重时压力真的变了吗?

显示压力的变化是说明超重失重现象最直接的实验,本实验使用简易的装置产生对比度较为强烈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建立超重失重的概念。实验器材选择:准备一根长约1m,直径约为4cm的空心塑料管:高弹性橡皮膜一块;一段长约40cm的细线;一烧杯水。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2所示,用橡皮膜包住塑料管的一端,再用细线将橡皮膜固定(注意密封性要好)。将烧杯内的水从空心塑料管另一端倒入,直至灌满。

实验探究方法:首先用手握住塑料管使其竖直,使包有橡皮膜的一端向下并距地面约1m 处,保持静止,观察橡皮膜形状,此时塑料管中的水由于重力作用给橡皮膜一个压力使橡皮膜成半球状;然后静止释放塑料管,在塑料管即将落地前接住它,观察塑料管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橡皮膜的变化,发现橡皮膜由半球状变小至塑料管未灌水之前的形状,说明在整个装置自由下落时塑料管中的水不再给橡皮膜压力,水的重力好像没有了,即出现了失重现象。如果用手握住塑料管使其竖直,使包有橡皮膜的一端向下并距地面约20cm处,保持静止,再用力将塑料管向上加速提升约1m,观察塑料管在上升过程中橡皮膜的变化,发现在加速上升时橡皮膜由原状变成更大的圆球状,说明在整个装置加速上升时塑料管中的水给了橡皮膜更大的压力,水的重力好像变大了,即出现了超重现象。

3探究问题三:完全失重时还会有浮力吗?

学生在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后,对于浮力——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会产生新的思考,特别是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压力应为零,该情况下浮力还存在吗?针对学生的疑问,设计该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学会应用规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验器材选择:准备透明较大的塑料瓶(如大可乐瓶)一个;能在水面上浮起的泡沫塑料块和带孔的金属块(如金属螺帽)各一块,大小以能从瓶口放入为宜;10cm的单股橡皮筋(选择50g钩码能让它伸长30cm左右为宜)一根;适量清水。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3所示,将泡沫塑料块和金属块用橡皮筋连接起来,使橡皮筋的长度控制在瓶高2/3左右,并放入瓶内,然后在瓶中加入清水,以将泡沫塑料块浸没为宜。为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尽可能调节泡沫塑料块和金属块的总重量,使它们在水中接近悬浮状态,但铁块必须沉入水底。

实验探究方法:用手握住塑料瓶让其在竖直方向运动,观察在不同的运动情况下,泡沫塑料块和金属块的相对位置变化。如果让瓶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会发现,金属块将离开底部向水面运动,泡沫塑料块将离开水面向瓶底运动,两者相对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完全失重情况下,浮力大小为零的这一特殊现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超重和失重的典型例题

超重和失重 问题 超重和失重是两个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g 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下面通过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有关问题。 【例1】竖直升降的电梯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根弹簧秤,如图1所示,弹簧秤的秤钩上悬挂一个质量m =4kg 的物体,试分析下列情况下电梯的运动情况(g 取10m/s 2): (1)当弹簧秤的示数T 1=40N ,且保持不变. (2)当弹簧秤的示数T 2=32N ,且保持不变. (3)当弹簧秤的示数T 3=44N ,且保持不变. 解析:选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 和竖直向上的拉力T 的 作用.规定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当T 1=40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1-mg =ma 1,则 0/410440211=?-=-=s m m mg T a 由此可见电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T 2=32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2-mg =ma 2,则 2 222/2/44032s m s m m mg T a -=-=-= 式中的负号示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当T 3=44N 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 3-mg =ma 3,则 2 233/1/44044s m s m m mg T a =-=-= 加速度为正值表示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与所选的正方向相同,即电梯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小结: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亦即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例2】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m/s 2)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kg 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 =m 1g =120×10N =1200N , (1)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 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对于重物:F -m 2g=m 2 a 1,则 2 2221/2/10010001200s m s m m g m F a =-=-= (2)当升降机以a 2=2.5m/s 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失重.对于重物, F mg 图1

超重与失重现象

考点一超重与失重现象 1. 2.情景拓展(如图所示) [诊断小练] (1)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小.() (2)物体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一定向上.() (3)减速下降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4)加速度大小等于g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5)站在台秤上的人下蹲过程,台秤示数减小.() 【答案】(1)×(2)×(3)×(4)×(5)× 命题点1非竖直方向超重、失重的判断 1.(2018·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综合)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4 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上端的小柱上,整个装置保持静止,斜面的倾角为30°,被固定在测力计上,如果物块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以后,当细线被烧断物块下滑时,与稳定时比较,测力计的读数(g=10 m/s2)()

A.增加4 N B.增加3 N C.减少1 N D.不变 【解析】对物块和斜面体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时,有 N-(M+m)g=0① 加速下滑时,再次对物块和斜面体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竖直方向:(M+m)g-N′=ma sin 30°② 对物块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30°=ma③ 由①②③解得: N-N′=ma sin30°=mg(sin 30°)2=0.4×10×0.25 N=1 N. 【答案】 C 1.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即a y≠0,物体就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当a y方向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a y方向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尽管整体没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 命题点2超重、失重法的灵活应用 2.一木箱静止在地面上,木箱连同固定在箱子上的杆总质量为M,有一质量为m的环套在杆上,给环一初速度,使其沿杆向上减速运动,试求环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多大时,才使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为零? 【解析】解法一:如图所示,以小环为研究对象,设其与杆间作用力为f,加速度大小为a,则:mg+f=ma 再对箱子分析受力列平衡方程: F N+f′=Mg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问题,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法和类比法,总结归纳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过程】 场景1真实体会分析特点

观看录像片《神州六号上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展示了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在 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给出了超重和失重现象现象的基本特点。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经历,谈谈自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 学生1:经过教师提示,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他寒期游玩时,在凤凰山公园玩过山车过程中,当过山车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超重。 学生3:介绍他从电视看到现在很流行的一项运动蹦极,当人跳下来做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有失重的感受。 这是三位同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体会,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现在,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再体会一把超重和失重的感受,我拿出准备好的电子体重计,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模特”,让他站在体重计上,让大家记录下他的体重,然后让他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动作,请一位同学来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变小),发生失重现象,然后再让他在体重计上做站起的动作,观察体重计的 示数变化(变大),发生超重现象。给学生真实的体会。 教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 学生:(教师提示)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教学总结1】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生活实例的真实体会,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体会和初步认识,而且体会很深刻,特别是学生上台体会,班级气氛相当活跃,而且过程中

“超上失下”巧记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上失下”巧记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同学对超重到底是加速度向上还是向下经常模糊。为便于记忆,向大家介绍四字诀“超上失下”来帮助记忆。即: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超重与失重,现具体展开如下: 1概念理解 理解超重与失重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两个概念:实重和视重。 实重:指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它不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但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地方物体的重力G = mg (g是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视重:指物体对实际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当物体的视重大于实重时,我们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比如说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的视重小于实重时,我们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比如说加速下降的电梯里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的视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说超重与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而只是物体的视重发生改变,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因为万有引力并没有改变。

2产生条件 超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如:物体在升降机中向上的加速度为a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F = m( g + a) > mg ,产生超重现象。 失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如:物体在升降机中向下的加速度为a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F = m( g - a) < mg ,产生失重现象;此时,若a = g ,则F = 0,出现完全失重的现象。 3记忆口诀 由以上分析可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及方向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当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浓缩为四个字即“超上失下”。解答超重与失重问题时,首先要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从而确定物体是超重还是失重。 4实例分析 【例】有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在弹簧台秤上,容器内有一只木球被容器底部的细线拉住浸没在水中处于静止,当细线突然断开,小球上升的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与小球静止时相比较有()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C。根据“超上失下”,当细线断后小球加速上升时处于超重状态,而

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题目: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验器材:弹簧秤2,长约2米的细线,铁架台,钩码6,纸带2,重物 操作步骤: 图4-7 演示1:如图4-7所示,将两个定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用近2 m的细线与弹簧秤相连,弹簧秤上各挂3个钩码,调节两边平衡,使两边弹簧秤静止不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这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三个钩码的重力之和。当左边再挂上一个钩码时,这时左端钩码加速下降,右端钩码加速上升。观察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发现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增大。 再恢复两边挂三个钩码时的情况,这次将左侧的钩码摘掉一个,这时左侧的钩码加速上升,右侧的钩码加速下降,观察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发现右侧弹簧秤的示数小于其下的钩码的重力之和。

图4-8 演示2:如图4-8所示,在一个平板C上放一个较重(不小于500 g)的重物P图4-8,把一张薄纸条A的一端压在重物和平板之间,纸条尽量薄并不结实,一只手把纸条的一端按牢在桌子B上,另一只手托住平板C,第一次用手托平板和重物慢慢下降,纸条被拉紧,接着就断裂。第二次,同样的纸条,仍像第一次那样,纸条的一端用手压牢在桌子上,另一端压在重物P下,手突然放开,使平板和重物同时自由下落,可以看到,纸条完好如初,这是因为自由落下的重物不受平板的支持力,重物对平板的压力也为0,所以纸条受到的摩擦力也为0了,因此纸条可以顺利抽出。 注意事项: 1.演示1至少需两名学生来完成这个实验,一是保证读数的准确性,二是保证实验器材的安全。 2.演示2让学生来操作,至少需一名学生来接住重物,以防损坏或伤人。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 (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 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 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 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超重与失重的实验 教具报告

河北zzzzz学院2013—2014学年度第 1 学期物理系物理专业技能训练(Ⅱ) 班级: 姓名: zzzzz 学号:

一、教具研究的项目 小球超重与失重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要求 1:了解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2:知道怎样的情况下小球是处于超重与失重的状态。 3:理解并研究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4:实践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的应用。 三、实验所需仪器 小铁球、改造后的台称、弹簧、电源、木板等。 四、实验观察的现象 1、开始前,台秤上未放任何东西,表盘指针指在720克的位置 2.、将小球挂于弹簧下端时,处于平衡位置,表盘指针处于980克的位置、 3、接通电源,将小球和托盘天平接触(由于托盘天平经过改造通电后可以吸引铁性物质)。此时表盘指针处于中间位置约980克处。 3、断开电源,小球与台秤的底座脱离,开始上下振动。。 4、当小球刚刚释放,小球处于最下端是表盘指针指向大约1120克。竖直向上运动,到达平衡位置前,表盘指针读数比980克偏大。超过平衡位置后,到达顶端前读数都比980克偏小。到达最顶端时指针读数为约840克 5、竖直向下运动,顶端到平衡位置过程,表盘读数都比980克偏小。从平衡位置到低端,表盘读数比980克偏大。到达最低端读数约为1120克。

五实验分析 1、当小球挂在弹簧下时,弹簧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指针读数为小球的重量值。 图1 2、当小球刚刚被释放时,处于最下端,开始竖直向上运动,此时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与弹簧拉力,方向相反。未达到平衡位置时,指针数值也大于小球重力的数值,即弹簧拉力F大于重力G。那么小球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超重。 图2 3、小球向上运动未达到平衡状态时,由于拉力大于重力,所以小球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此时的小球处于超重状态。所以我们说,当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物体超重,这就是超重的条件。 4、当小球竖直向上运动,刚刚超过平衡状态时,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上的弹簧力F和竖直向下的重力G。表盘指针读数偏小,即弹簧力F下于重力G,那么小球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失重。、 图3 5、小球超过平衡状态但弹簧仍处于拉伸状态时,拉力小于重力,此时小球有向下的加速度,小球失重。我们说,当物体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时,

超重和失重现象

A B C D 第8题图 第9节 超重和失重现象 1.2011年理综天津卷 9.(1)某同学利用测力计研究在竖直方向运行的电梯运动状态,他在地面上用测力计测量砝码的重力,示数是G ,他在电梯中用测力计仍测量同一砝码的重力,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小于G ,由此判断此时电梯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解析】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方向向下,故而可能是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2.2015年江苏卷6. 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 a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 a 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 AD ) (A)t = 2 s 时最大 (B)t = 2 s 时最小 (C)t = 8.5 s 时最大 (D)t = 8.5 s 时最小 解析:由题意知在上升过程中F-mg=ma ,所以向上的加速度越大,人对电梯的压力就越大,故选项B 错A 正确;由图知,7s 后加速度向下,由mg-F=ma 知,向下的加速度越大,人对电梯的压力就越小,所以选项C 错D 正确。 3.2018年浙江卷(4月选考)8.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 图像能反映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C ) 解析:下蹲时先加速下降,后减速下降,故先失重,后超重,F 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C 正确。 4.2012年理综山东卷 16.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t 图像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前3s 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 B .最后2s 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 C .前3s 内与最后2s 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 D .第3s 末至第5s 末的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 答:AC -1

超重与失重(高考题及答案详解)

集备:管日权纪殿荣授课日期:2018年5月 超重与失重专题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 教学目标:掌握超重失重规律及应用 预习案 1匀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 B.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2匀减速下降加速度方向()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 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 3匀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3.(11四川19)如图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的示意图,假定其过程可简化为: 打开降落伞一段时间后,整个装置匀速下降,为确保安全着陆,需点燃返回舱的缓冲火箭,在 4匀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火箭喷气过程中返回舱做减速直线运动,则 A.火箭开始喷气瞬间伞绳对返回舱的拉力变小 5平抛运动物体()重B.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减速的住要原因是空气阻力 C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可能做正功 6竖直上抛物体()重D.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4.(10浙江14)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 7人浮在水中不动()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A 探究案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对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v B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5.(10海南8)如右图,木箱内有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顶上。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A.加速下降B.加速上升 1.(09广东8)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 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 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5所示,电梯运行的v-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 正) 2.(08山东19)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页 1 第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 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 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物理 知识讲解 超重和失重 提高篇

第1 页共29 页 物理总复习:超重和失重 【考纲要求】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会解决应用问题; 2、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会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解决具体超重和失重。【考点梳理】 考点: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1、超重 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包括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两种情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重力的现象。 2、失重 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包括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两种情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自身重力的现象。 3、完全失重 物体以加速度a=g向下竖直加速或向上减速时(自由落体运动、处于绕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里或竖直上抛时以及忽略空气阻力的各种抛体运动),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没于液体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水银气压计失效等,但测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弹簧测力计是根据F=kx制成的,而不是根据重力制成的。 要点诠释:(1)当系统的加速度竖直向上时(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发生超重现象,当系统的加速度竖直向下时(向上减速运动或向下加速运动)发生失重现象;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正好等于g时(自由落体运动或处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里面)发生完全失重现象。 (2)超重、失重、完全失重产生仅与物体的加速度有关,而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无关。“超重”不能理解成物体的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能理解为物体的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不能理解成物体的重力消失了,物体超重、失重以及完全失重时重力是不变的。 (3)人们通常用竖直悬挂的弹簧秤或水平放置的台秤来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用这种方法测得的重力大小常称为“视重”,其实质是弹簧秤拉物体的力或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 例、在探究超重和失重规律时,某体重为G的同学站在一压力传感器上完成一次下蹲 动作。传感器和计算机相连,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下列图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doc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周运琼【教学内容】 高一《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流程】 【研究提示】 1.预习教材“超重和失重”内容,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①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②超重和失重是不是指物体增加和减少了重力? ③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是什么? 2.课外探究完成下列任务 ①观察、体验、调查、收集生活中出现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自行设计一个演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任务,教师检查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课前按老师要求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这节课我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让我们对超重和

失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更丰富一些。 二、进行新课 1.体验交流,分析特点 师:有没有同学亲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先请这些同学介绍他们的体验经历。 生1:(介绍他暑期旅游时,在香港海洋公园玩“极速之旅”游戏的经历,并讲解“极速之旅”过程为自由落体运动,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失重。) 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生3:(通过向家长调查,他介绍了农民挑重担时,为了减轻对肩部的压力,让担子上下振动,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即利用了失重。)师:前三位同学结合体验和调查,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失重 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

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以“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探究出发点,以实验为探究突破口,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点尝试。 1探究问题一:向上运动超重吗? 学生在初次认识超重和失重概念时,通常会得出向上运动——超重;向下运动——失重的错误观点。针对这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设计在超重失重情况下,探究运动方向与超重失重有无必然关系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认识超重失重的概念,自己发现规律。 实验器材选择:选择1m长的木条或米尺一把;5g的钩码一个;50cm长的单股橡皮筋(要求50g钩码能让它伸长30cm左右为宜)一根;图钉一颗。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1所示,把单股橡皮筋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1m长的木条上,另一端系上50g的钩码。放手后,以竖直悬挂伸长至80cm长为宜,过长或过短应适当调节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探究方法:首先用手握住木条使其处于竖直位置,并保持静止,同时记下钩码的位置,此时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等于钩码的重力G(F=G);然后用手握住木条使其住竖直方向运动,若实验中出现悬绳的长度变短,则说明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小于钩码的重力G(F,即出现失重现象;若变长则F>G,即出现超重现象。学生可利用这样的简单关系,探究在怎样的运动状态下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规律。 2探究问题二:失重超重时压力真的变了吗? 显示压力的变化是说明超重失重现象最直接的实验,本实验使用简易的装置产生对比度较为强烈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建立超重失重的概念。实验器材选择:准备一根长约1m,直径约为4cm的空心塑料管:高弹性橡皮膜一块;一段长约40cm的细线;一烧杯水。

太空授课物理知识点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

太空授课物理知识点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 1.超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情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的重量增加和减小吗?】 答:不是。 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用弹簧秤测出物体的重力,因为此时弹簧秤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拉力)的大小恰等于它的重力。假若系统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那么弹簧秤的示数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了,大于mg 时叫超重小于mg叫失重(等于零时

叫完全失重)。 注意: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无变化。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V方向无关,只取决于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在完全失重(a=g)的状态,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比如单摆停摆、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 另外,超重或失重状态还可以从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性(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对应的加速度)上来解释。上述状态中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无变化,自然其产生的加速度(通常称为重力加速度g)是不发生变化的,自然重力不变。 考生们只要加油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片蓝天在等着大家。以上就是查字典物理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太空授课物理知 识点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高考题与答案详解)

集备:管日权纪殿荣授课日期:2018年5月超重与失重专题 教学目标:掌握超重失重规律及应用 预习案 1 匀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 2 匀减速下降加速度方向() 3 匀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 4 匀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 5 平抛运动物体()重 6 竖直上抛物体()重 7 人浮在水中不动()重 探究案 1.(09广东8)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 t0 至t 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 5 所示,电梯运行的 v-t 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 正)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 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 B.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 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 3.(11四川19)如图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的示意图,假定其过程可简化为: 打开降落伞一段时间后,整个装置匀速下降,为确保安全着陆,需点燃返回舱的缓冲火箭,在 火箭喷气过程中返回舱做减速直线运动,则 A.火箭开始喷气瞬间伞绳对返回舱的拉力变小 B.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减速的住要原因是空气阻力 C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可能做正功 D.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4.(10浙江14)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 A 对 B 的压力一定为零A B. 上升过程中 A 对 B 的压力大于 A 对物体受到的重力v B C. 下降过程中 A 对 B 的压力大于 A 物体受到的重力 D.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 A 对 B 的压力等于 A 物体受到的重力 5.( 10 海南 8)如右图,木箱内有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 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顶上。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A.加速下降B.加速上升 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 2.(08山东19)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 班级姓名批阅时间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郝丽丽

一、设计思想 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师生评价(提问)、生生评价(组间交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谈谈我学到了什么?)等现场的动态反馈,针对反馈情况,及时做出适切性评价和教学调整。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四、教学目标

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吉林长春市十一高中于龙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 (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 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衡水中学物理最经典-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现象 1. 2.情景拓展(如图所示) [诊断小练] (1)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小.() (2)物体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一定向上.() (3)减速下降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4)加速度大小等于g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5)站在台秤上的人下蹲过程,台秤示数减小.() 【答案】(1)×(2)×(3)×(4)×(5)× 命题点1非竖直方向超重、失重的判断 1.(2018·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综合)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4 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上端的小柱上,整个装置保持静止,斜面的倾角为30°,被固定在测力计上,如果物块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以后,当细线被烧断物块下滑时,与稳定时比较,测力计的读数(g=10 m/s2)()

A.增加4 N B.增加3 N C.减少1 N D.不变 【解析】对物块和斜面体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时,有 N-(M+m)g=0① 加速下滑时,再次对物块和斜面体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竖直方向:(M+m)g-N′=ma sin 30°② 对物块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30°=ma③ 由①②③解得: N-N′=ma sin30°=mg(sin 30°)2=0.4×10×0.25 N=1 N. 【答案】 C 1.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即a y≠0,物体就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当a y方向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a y方向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尽管整体没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 命题点2超重、失重法的灵活应用 2.一木箱静止在地面上,木箱连同固定在箱子上的杆总质量为M,有一质量为m的环套在杆上,给环一初速度,使其沿杆向上减速运动,试求环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多大时,才使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为零? 【解析】解法一:如图所示,以小环为研究对象,设其与杆间作用力为f,加速度大小为a,则:mg+f=ma 再对箱子分析受力列平衡方程: F N+f′=Mg

“超重和失重”课外小实验的改进

“超重和失重”课外小实验的改进现行高中物理课本(试验修订本)中不少章节正文后面有提供学生课外做的小实验“做一做”,这些小实验简单易行、生动有趣,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习物理兴起大有好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有些小实验改为课堂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本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章“超重和失重”内容后面,安排了一个“观察失重现象”的小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容器靠近底部的侧壁打一小孔,里面装上水后,水从小孔中射出,放手让容器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孔中射出。我们将该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因落地的时间很短,学生观察的效果总是不够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该实验作了以下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用塑料的矿泉水瓶或类似的饮料瓶作为实验容器,预先在瓶的底部和瓶盖上各打一小孔。瓶盛水后水从瓶底的小孔中射出,瓶盖上的小孔是为了让瓶内空气和大气相通。演示的时候,先用手指按住下面的小孔,让瓶中装上大半瓶水并盖上瓶盖。移开手指,水就从底下的小孔中喷射出来,然后将瓶竖直向上抛出,让瓶子作竖立上抛运动(尽可能不让瓶子翻转,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

在瓶子上升和下落的整个过程中,小孔中都没有水射出。瓶子下落到桌面附近时,用手接住,这时水又从下面的小孔中喷射出来。让学生观察整个过程,现象非常明显。如果学生一次没有看清楚,老师接住瓶子后,可重复操作几次,非常方便。为让喷出的水尽量少洒在教室地面上,可预先在地上放一水盆,老师就在水盆上方操作,这样瓶下面小孔喷出的水可基本落在水盆中。 此实验经过这样的改进以后,最大的优点是较大地延长了可观察的时间及提供了极好的观察时机。因为瓶子作竖立上抛运动,在空中的运动时间是同样高度的自由落体运动时间的二倍。同时,瓶子在上抛到达最高点前后,速度都比较小,在这段时间及这个高度上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明显。 其优点之二,是实验现象充分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只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速度方向无关,这恰恰是学生易犯的错误之一。实验前我让学生思考,瓶子上抛后在空中运动时小孔中会不会有水喷出,就有不少学生认为上升过程有水喷出,下落过程无水喷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其错误想法自然得到了纠正.将小孔从侧壁改为开在瓶的底部,目的是使小孔中喷出的水方向向下,绝大部分落在下面的水盆中,这样既可以保持教室清洁,又避免在实验中将水喷到学生身上或黑板上. 选自《物理教师》2002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