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了解空气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上册了解空气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实在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刻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情愿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打算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漂亮的地球,这奇妙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神秘等着我们去探究、去发觉。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了解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局部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了解哪些?

学生自由致辞。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刚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方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商量,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学生说一说

师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方法!

师生商量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方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打算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刚表现得真好,老师太快乐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答复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实在是一张一般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商量、做记录

〔3〕教师巡视,援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答复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认真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局部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竟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了解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打算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方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商量、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比照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了解爱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觅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了解空气〞是“空气〞单元的第—个专题,本专题安排两个课时,本课为“了解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等属性。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目标

在深刻认识教材的根底,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我校的实际,从科学探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研究“空气〞问题。

〔2〕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情愿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了解空气占据着空间〞。

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曾经玩过气球、拍过皮球,也曾经看到过水中的气泡……对“空气〞有浅薄的认识。但学生并未有意识地去观察过、研究过空气。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泼,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三、说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奇的、漂亮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地,让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开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制造丰富的问题情景。在每个活动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头脑有的知识与眼前的“奇异〞现象产生碰撞,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科学观察与探究的活动中去。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究,才会获得新知。因此我在本课中采纳了“设疑激趣法〞让学生在一个

个的的问题情境中从猜测——观察——发觉——提出问题——验证猜测的活动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依据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从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活动感知知识〕出发,我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采纳了“实验教学法〞,强化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感知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

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无异于让他们手中有了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采纳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看、摸、按、听等多种观察方法感知空气的各种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气,原来观察起来还有那么多的神秘。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开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根底好的带动根底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舞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精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开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放开、制造性的探究。但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指导

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标准化操作。标准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标准化操作和精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猎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制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偕的培养和开展。

因此,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本课在设计上力图在指导学生学会标准化操作的根底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学探究时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感知,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表达课程课改的精神。落实(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师生探究〞;“运用知识,思维提升〞;“总结延伸,拓展视野〞四个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2、提出问题,师生探究

本课以“怎样才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怎样用感官来感觉空气——纸为什么不湿——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感知空气

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人人经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

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究活动及以后课时的探究活动打下根底。

〔2〕纸的奇遇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打算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肯定经验根底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自选材料、合作设计出:把杯子斜着放进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等实验。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实在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

〔3〕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实验对于三年级学生有肯定难度,但学会这个实验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制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我从学生思维训练出发,在学生前面认知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先思考“有什么方法赶走杯中的水?〞采取先思维后实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标准化操作。感知到空气不但可以占据空间还能够流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这就是科学实验的魅力所在。

〔4〕探究研讨,整理事实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师生合作探究研讨,整理事实,为本课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课后应用打下根底。

3、运用知识,思维提升

组织学生比赛。利用两个空瓶子一个没有盖,另一个带盖,让两个学生分

教学文档

别踩,看谁能把空瓶子踩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4、总结延伸,拓展视野

我们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我交给学生一个课外探究的任务:“寻觅空气在潜水艇的沉浮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任务完成的同学请及早向同学或老师来报喜〞。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进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2020-04-22 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一、我确定的教学方向——三目标一重点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二、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

存在的。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活动三:转移空气。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三、我采用的教学理念——三突出一提高 1、突出探究这个中心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讨时间,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本课的三个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猜测、观察和研讨,让学生亲历猜测——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突出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其实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观察、实验、交流方式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应该支持。学生的眼光是独特的,教师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观察比较结果,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应该鼓励。 3、突出实验这种手段实验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实验更能为课堂创设出浓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课开展的三个活动和一个讨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敢猜测、肯合作、肯交流,将动手、动口、动脑融于一体,学习兴趣高昂。 4、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观察、推理、实验的能力。以上一些,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谢谢。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空气章节中的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主要介绍了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的存在、组成和特性,以及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组成。 -掌握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理解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和描述空气的特性。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 -空气的存在和组成。 -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体的性质和变化等。但对于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和片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空气的注意,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它,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你们猜猜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和猜测。 -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自己在户外活动时感受到的一些现象,如风、空气的味道等。 2. 知识讲解 -通过简单的实验或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存在和组成,告诉他们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例如,可以使用一个空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他们思考气球内部是什么使其膨胀。 -讲解空气的特性,如无色、无味、有质量、可以被压缩等。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倒满水,然后将一个纸片紧紧贴在杯口上,再将杯子倒置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解释这是因为杯子内部有空气,空气的压力支撑住了纸片。 -用手指捏住鼻子,闭上嘴巴,然后用力吹气,学生会感受到鼓胀的感觉,解释这是因为吹气时空气被压缩。 3. 实验探究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吸管吹气球、用吹风机吹灭蜡烛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观察实验现象。例如: -实验1:用吸管吹气球 -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吸管,让学生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膨胀,解释这是因为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1.感受空气教案+反思

第二单元 1.感受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感受空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的各种特征,并且知道人们对空气这些特征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教学准备】 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哨子、气球、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空气特征与作用的气泡图。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传递空气。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游戏过程。 (2)学生参照教学课件与教材做空气的传递游戏。 (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可以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 (4)学生观察实验汇报。 2.感受空气的其它特性。 (1)实验前,明晰实验方案。 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生活中,有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二是在使用这些物品时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哪些特征? (2)实验中,学生自主观察记录。 教师展示感受空气的教学课件,并提问:根据教学课件中的实验操作,你能总结出空气的哪些特征?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科版新三上科学。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很软、很轻,空气有弹性、会流动。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和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物体的相同与不同。 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石头、水相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呢? 2.学生根据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它们都有质量,都能占据空间。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怎样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板书设计】 感受空气 把空气装入塑料袋→空气能占据空间 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很轻、很软 吹哨子→会流动 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充满空气的气球→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感受空气》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第1节《感受空气》,主要介绍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b. 掌握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 b. 能够描述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b. 培养学生对空气质量的重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空气

质量。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如水的存在和重要性。他们对于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正在逐渐发展。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a.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询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空气! b.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 -教师:对的,空气就是我们呼吸的东西,那你们能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感受到空气存在的呢? 2. 知识讲解: a. 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空气的存在。 -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描绘大自然风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风、云等元素,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都与空气有关。

b. 介绍空气的特点,如无色、无味、无形等。 -教师:空气是无色的,就像我们看不见它一样,但它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 c. 讲解空气的作用,如供给我们呼吸、风的形成等。 -教师:空气不仅供给我们呼吸,还可以形成风,吹动树叶、风车等。 3. 感受空气: a. 在教室或户外选择一个较为开阔的地方,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感受一下我们周围的空气。 b.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变化,如风的吹动、树叶的摇摆等,与空气的关联。 -教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周围有没有一些变化,比如树叶在风中摇摆,这些都是空气在起作用。 4. 实验探究: a.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吹气球、吸管等演示空气的存在和压力。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吹气球和一个吸管,让学生观察吹气球和吸管的变化。 b.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学生可以轮流吹气球或用吸管吹气,观察气球的膨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内容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3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你能让乒乓球沉下去吗?目的是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到空气会占据空间。增加的第三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另外我将教材中的活动顺序进行了调整,把活动一放在了第三,顺序调整为:一、创设情景,激起探究兴趣;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活动一:杯底的纸巾会湿吗?活动二:你能让乒乓球沉下去吗?活动三: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活动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并与水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道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四、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科版三上《空气》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1.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空气》单元的第1课。作为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起到了解学生前概念、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再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空气和液体、气体的相同点,为持续研究空气奠定基础。 本课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从“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两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再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更多空气的特征。通过感受,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最后通过游戏后的研讨,让学生对固态、液态和气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空气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但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这对于三年级孩子直观观察空气的特征,特别是与石头、水两种物质相同点的认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但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观察到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初步知道如何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感受空气和传递游戏,认识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并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科学思维:在传递游戏中,能归纳空气与液体、气体的相同特征。 探究实践:能借助身边的材料,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并以文字、图画、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态度责任: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感受空气和传递游戏,认识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并具有多种特征。

《认识空气》说课稿

《认识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科学教师XXX,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说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 二、说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几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说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说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本课中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让学生在一个个的问题情境中从猜想——观察——发现——提出问题——验证猜想的活动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2.实验教学法——我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采用了“实验教学法”,加强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感知科学概念。 六、说实验材料: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七、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

三年级科学《认识水和空气》优秀教案

三年级科学《认识水和空气》优秀教案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 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 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 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 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 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 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 的理解。 Word文档 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吸管、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Word文档 2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2、用多媒体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有自由流淌的风,有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做一个深呼吸…… 3、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哪里有空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 2、交流,师帮助整理,填好记录单上的大气泡图。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填好记录单的表格两张。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Word文档 3

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说教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

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 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 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STSE ): 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8课。作为《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空气的特点,发现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对空气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的调查和查找资料,让学生课前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继而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总结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在相互探讨、层层递进中不断完善对空气的认知。此外,在深入了解后,让学生明确空气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整体感知了空气,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气、空气能被压缩、空气有质量且质量很轻、热空气会上升、空气流动会形成风等性质。然而,空气具体是如何分布的?只有空中有空气吗?空气是怎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紧密联系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是非常模糊,只有少数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动画节目等方式知道一些信息,因此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总结、梳理空气的特征,并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空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从而拓展提升学生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①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能说出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③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学生能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空气与生活”调查记录表》; ②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用表格、气泡图等形式对空气特征进行整理和分类;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教案 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 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4)学生汇报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灌水入瓶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 (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认识空气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思想: 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老师从讲台下端出一个神秘的盒子,面带微笑。 师: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很重要的礼物,就装在这个神秘的盒子(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谁愿意上来摸摸看。 生(1)(摸出了一支新的铅笔,面带兴奋的微笑) 师(举起这支铅笔):大家说,铅笔是我们的学习用品,重要吗, 生(齐答):重要~ 师(对生1说):为了鼓励你的勇气,老师把它送给你,喜欢吗, 生(1)(带有满足感):喜欢~(其余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上台) 生(2)(上台经过一番仔细摸索,皱眉说):没有呀。(另外学生还要上台) 生(3)(上台也经过一番仔细摸索后说):没有了~(其余学生一片狐疑) 师: 真的没有了吗,大家想不想仔细瞧瞧, (学生齐声赞同,老师慢慢掀去黑纸,将蛋糕盒子内部朝全班同学倾斜,几乎全班学生发出一阵唏嘘声:真的没有了。) 师(加重语气追问):真的是任何东西都没有了吗,~(几乎全班学生,先是一惊,随后有部分学生恍然大悟,兴奋地举起了手。) 生: 盒子里还有空气~(其余学生马上认同) 师: 对呀,这盒子里还有一种被我们经常忽略的东西,那就是空气。那老师刚才为什么说它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东西呢, 生(1)(略带兴奋地说): 没有了空气,我们人就不能活了。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版苏教版

3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5.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6.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猜想,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教师讲述】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答复。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平安教育〕 1.学生猜想。

指名学生答复。 2.谈话:刚刚,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答复。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教师提问】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想、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步骤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教师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感受空气》说课稿

科学《感受空气》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感受空气》。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这一科学概念。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空气和石块、水一样,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流动。当然,空气还具备其他两种状态的物质不具备或不明显的特征,比如可压缩。在本课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关于空气特征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本单元后续的内容做好概念、认知上的铺垫。 二、说学情 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了空气、木块、水三种物质,既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他们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也有了感性认知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他们能用各种简单材料开展研究、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 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1.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研究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

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氛围具有易泄露、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触感染活动,知道氛围总会充满各处。 1 科学探究目标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

说 课 稿 作品名称:《我们周围的空气》学科或课程:小学科学 姓名: 学号: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五课,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态和体积,密度很小,而且无法用眼睛看到,手摸到的一种物质,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为此,要让学生认识了解空气,就要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的了解。另外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的知识之后,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观察、喜欢上科学的实验课,但是,在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他们对于空气的了解是很少的。因此,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测、想象、猜想,并且用实际的行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很有必要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标准,我提出了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1、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2、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1、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借助一些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 2、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科学的观察能力,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通过互动式、体验式、讨论式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探究 新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因此,本课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一、空气存在吗?让学生借助身边的材料,比如说塑料袋、水槽、气球、吸管等,验证空气的存在。活动二、比较空气和水。先回顾水的知识点,在将空气与水比较,得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活动三、空气的流动。用吹泡泡的方式让学生们看到空气的流动,或者将学生的身上洒上一点花露水,让其在教室里走动,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了解空气》 教学实录

了解空气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 识空气教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 《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一,认识什么是占空间。第二,通过三个活动验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一样占据空间。第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时,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这节课通过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1.能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有空间;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科学立场: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紧缩空气有关的手艺使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紧缩,紧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教师活动 1.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几个 小朋友在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 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 学糊口动探究意图 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这时,将1.学生思考解决的方 准备好的小球放进锥形瓶里)同学法。 [设计意图:利用 一个童年的小故 事激发学生的兴 趣,用“水占满了 树洞的空间”引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