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综述课题名称: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综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名:禹荣飞

学号:

指导老师:王治红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号

目录

摘要

本文回顾了原油破乳剂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国内外原油破乳剂的产品类型、结构、国内外现状及研发情况, 提出了目前原油破乳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破乳剂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的研发情况。

关键词:乳状液;破乳剂;发展历程;新进展;发展方向

前言

近年来,随着原油的不断开发,原油储量越来越低,促使采油技术和合成乳化液技术不断发展,大量高级乳化液的应用,使原油乳状液变得更加稳定,导致采出的原油含水量逐年上升,加重了乳化原油破乳脱水的任务,这也加大了原油存储、

运输、精炼过程中的设备负荷,增大了加热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量,含有盐类、硫化物和其它物质的水会对管线设备造成腐蚀和结垢,这使得原油的破乳脱水任务大大加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考察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的原因及破乳机理,并不断开发新的破乳剂。

1原油乳状液与原油破乳剂

1.1原油乳状液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是一种或多种液体以液滴形式分散在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多分

散体系,分散的小液滴一般在~100μm 之间,以液滴形式存在的一相称为分散相(内相或不连续相);另一种相称为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

原油中含有沥青质、胶质、石蜡、脂肪酸、环烷酸、有机氮和硫、粘土等天然乳化剂,其中大部分乳化剂对形成油-水乳状液有促进作用。原油在地层内是油水分离的,当油-水混合物沿油管向地面流动时,压力不断降低,原油中溶解的气体陆续析出,导致气体体积膨胀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对油、水产生混合和搅拌作用。通过井口的油水气混合物,压力迅速下降,而流速急剧飙升,使油和水充分混合,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此外,随着采油技术的发展,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油乳化现象更加严重。

原油乳状液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热力学性质、流变学性质、电性质和稳定性,其中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破乳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界面张力、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原油粘度与分散度、原油中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固体颗粒、温度、无机盐、pH 值等。原油乳状液中含有的水、有机物、无机盐等对原油的开采、原油输送、存储和精炼过程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使液流的体积增加,存储设备和输送管道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2)使加热过程中的燃料消耗大量增大;

(3)使输送过程中的动力消耗大幅增加;

(4)对金属管道、换热器等设备造成腐蚀和结垢;

(5)影响炼化加工过程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对原油进行破乳脱水处理,而且越彻底越好,以保证油田开发和后续炼化加工过程的正常进行。

乳状液类型

原油乳状液是指以原油作为分散相或分散介质的乳状液,分为油包水型乳状液(W/O)和水包油型乳状液(O/W)两种类型。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必需满足三个条件:(1)存在互不相溶的两相;

(2)有乳化剂存在,以形成并稳定乳状液;

(3)具备强烈的混合力或搅拌力。

原油破乳剂

能使乳化原油破乳脱水的化学剂叫原油破乳剂。破乳剂的性能是否良好,主要看它对原油乳状液的破坏程度如何,破乳剂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药剂的扩散吸附性、药剂的润湿成膜性、药剂的絮凝聚结性和固体的润湿性

(1)扩散吸附性能

破乳剂的扩散吸附性能是指破乳剂分子进入乳状液中向油水界面膜上的扩散

速度和吸附能力。药剂的吸附性能好,对膜的破坏作用彻底。具体表现为:加入的药剂量少、药剂脱水速度快和原油脱出的水量多。不同或相同药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强弱不同,正是由于破乳剂在扩散吸附性能方面对不同的原油乳状液有较大的差异。影响破乳剂分子扩散吸附性能的因素有:药剂分子的官能团、分子构型、两亲结构的分配、分子量大小和表面活性等。当然,原油物性不同、乳状液特点不同,使得药剂扩散速度也不一样,对乳状液的破坏程度也不同。

(2)润湿成膜性能

破乳剂分子进入油-水界面后,破坏原来的界面膜是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的关键。具体体现在对界面膜上的沥青质、胶质、石蜡及其它固体颗粒的润湿反转能力。如果该破乳剂脱水效果好,其分子会顶替原来的界面膜,形成新的弱界面膜,使界面膜强度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下降。所以,润湿性能越强的破乳剂,脱水性能越好。

(3)絮凝聚结性能

絮凝聚结作用主要是指破乳剂对乳状液中细小水珠的絮凝聚结。乳状液含水量越低、分散度越高,破乳脱水过程中液滴的聚结越难。因此,破乳剂的絮凝聚结性能非常重要。药剂絮凝聚结作用越强,其脱水能力就越强,脱水的水越多,净化油含水量越低,破乳性能越好。

(4)固体的润湿性

在许多乳状液中有一些纤细的固体小颗粒,如:硫化铁、泥沙、粘土、泥浆、石蜡等。这些可以作为乳状液的稳定剂。因此,破乳剂通过改变这些固体的润湿性和它们在油中或水中的分散性来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

破乳剂类型

破乳剂的分类方式有两种,按照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破乳剂有低分子量破乳剂、高分子量破乳剂及超高分子量破乳剂;按溶解性分为水溶性破乳剂、油溶性破乳剂。在原油破乳剂的实际使用中发现,破乳剂的脱水效果会随着其相对分子质量的提高而提高。而油溶性破乳剂在多级脱盐过程中可以重复发挥作用,利用效率高,因而可以降低破乳剂用量,而水溶性破乳剂会随着脱出水的排出而带走,利用效率低于油溶性破乳剂,还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当今,油田上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原油破乳剂,大多是是非离子型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其脱水效果各有所长。就其分子结构来说,主要是用不同的起始剂或引发剂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进行聚合,增加其分子量。

由于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原油性质各不相同,原油开采、利用、发展时间不一致,所以不同的地区慢慢形成了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破乳剂。国外原油破乳剂的类型主要有:

(1)烷基酚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这是文献报道很多的一类破乳剂, 包括胺

基改性型, 即在合成烷基酚醛树脂时加入乙醇胺、多乙烯多胺等, 生成胺基改性烷基酚醛树脂, 作为聚醚化反应的起始剂。

(2)聚硅氧烷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硅原子数为3~50 的甲基、苯基等取代聚硅氧

烷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嵌段共聚物, 分子量为500~4000 。

(3)聚磷酸酯通式如下的线型聚磷酸酯:

式中OA 为氧烷基链节, Z 为H 、氧烷基、氧芳基等,n=5~130 。

(4)高分子量、超高分子量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用作破乳剂的聚醚, 分子量一般为5×103 ~ 1×104 , 分子量达5×105 ~ 3×106 的聚醚, 破乳速度极高, 破乳效果惊人。

(5)聚醚的改性产物以醇、胺等含活性氢的化合物为起始剂制得的嵌段聚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或丁烯)醚] 在有机溶剂中与甲苯二异氰酸酯或六次甲基二异氰酸

酯等二异氰酸酯反应, 一般得到油溶性破乳剂, 文献报道很多。

(6)含氮破乳剂包括以胺类为起始剂的嵌段聚醚, 季铵化聚醚、脂肪胺盐酸盐(如前苏联的АНП-2 , 脂烃链平均碳数为15)及高碳数烷基咪唑啉类。

(7)磺酸盐及醚硫酸盐包括早期使用的烷芳基、脂烃基磺酸盐, 以后研发的分子

量800~1 000 的烷基苯磺酸钙、石油磺酸盐、氧乙基化脂肪醇醚硫酸盐[ 通式

RO(C2 H4O)n ·SO3Na , R =C12~13烷基, n =3~] 。

(8)其他如用环氧丁烷代替环氧丙烷的聚醚破乳剂、薄膜扩展剂、以及天然盐水等。

(9)复配破乳剂二元及多元复配物, 破乳效果好于任一单剂

而国内的原油破乳剂的类型主要有:

1)以胺类为起始剂的嵌段聚醚所用的胺主要有多乙烯多胺、乙二胺等, 产品品

种多, 生产量大,在上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油田用于原油脱水的主要破乳剂2)以醇类为起始剂的嵌段聚醚, 所用的醇有十八碳醇、丙二醇、丙三醇、季戊四

醇等, 产品品种多,生产量也大, 在上世纪70~80 年代是我国油田原油脱水、炼厂脱盐的另一类主要破乳剂

3)烷基酚醛树脂嵌段聚醚合成起始剂时常用的烷基酚为壬基酚或以C9 为主的

混合烷基酚

4)酚胺醛树脂嵌段聚醚即胺基改性酚醛树脂嵌段聚醚, 起始剂为烷基酚、乙烯

胺类化合物和甲醛的缩合产物

5)含硅破乳剂由以多乙烯多胺为起始剂的嵌段聚醚与聚烷基硅氧烷反应制得,

研发工作开始于1977 年, 其目的是寻求破乳性能好、适应性广、能低温破乳的破乳剂。

6)超高分子量破乳剂采用三乙基铝-乙酰丙酮-水三元催化体系, 通过阴离子配

位聚合得到的环氧烷类聚合物, 分子量高达5×105 ~5 ×106 , 破乳效果极好。

7)聚氧烯烃醚与三氯磷酰(POCl 3)、五氧化二磷(P2O5)的反应产物。

8)嵌段聚醚的改性产物作为破乳剂的嵌段聚醚, 分子量一般为2×103~1 ×

104 , 为增大这种聚醚的分子量, 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法:①用二异氰酸酯(多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扩链;②用环氧氯丙烷与聚醚反应;③用不饱和单体如丙烯酸、马来酸酐等与聚醚反应, 再使生成的反应产物聚合

9)其他功能的破乳剂包括协同脱水剂、预脱水剂、反向破乳剂(污水除油剂, 侧

链含季铵基团的聚醚)以及咪唑啉破乳剂等, 用于解决与原油脱水有关的种种问题

10)目前油田使用复配破乳剂即两种或多种破乳剂的组合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

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而在油田上常用的破乳剂主要是以下几种:

(1)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是以醇类为引发剂的聚醚,所用醇有十八醇、丙二醇、丙三醇、甘油等,代表性物质是SP169。

(2)多乙烯多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多乙烯多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是指以多乙烯多胺为引发剂合成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多枝型的聚醚。AP、AE 型破乳剂都是属于该类聚醚,但两者分子结构不同。

(3)烷基酚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烷基酚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是由烷基酚醛树脂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合而成的。所用的烷基酚有壬基酚或混合烷基酚,AR 型破乳剂属于该类聚醚。

2原油破乳剂的发展历程

国外原油破乳剂发展

国外用表面活性剂作原油破乳剂是从上世纪 20 年代(1914年)开始的。在此之前,原油乳状液只是用最简单的沉降破乳

表1 破乳剂的发展史

20 世纪 40 年代之前使用的破乳剂统称为第一代破乳剂。20 年代用无机物和普通有机物,破乳脱水效果差,脱水率低。30 年代开始采用磺酸盐型、羧酸盐型、硫酸酯盐型表面活性剂如土耳其红油,双烷基苯磺化物,苏联的黑色接触剂等。

20 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逐渐使用以低分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的第二代破

乳剂。主要是由环氧乙烷、环氧丁烷或其它碳数少于或等于4的环氧化物,同具有活泼氢的烷基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聚合反应而成。相比于第一破乳剂,此类破乳剂有了不少进步,可耐酸、碱、盐,但脱水效果依旧不佳。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逐渐使用第三代破乳剂,即以高分子非离子型聚醚破乳剂,它是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的嵌段共聚物,这类破乳剂现在都在使用。70年代,国外研制的破乳剂主要特点是低温和快速破乳,可以节省热能和提高设备效率,大多是聚醚的改性产物。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逐渐开发多种类型的高效破乳剂。其中第一、第二代破乳剂都是水溶性破乳剂,第三代破乳剂既有水溶性破乳剂也有油溶性破乳剂。

至今油田上使用最多的还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醚或其改性产物。如前西德的破乳剂 Dissolvan4411,以丙二醇为引发剂,接连分子质量为 2000 的聚环氧丙烷作为亲油基,再接连45%~50%的聚环氧乙烷,适应性广、效果好。

国内原油破乳剂的发展

我国的原油破乳剂研究与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关,开发较晚,始于20世纪

60年代中期,但发展很快,是以山东大学和大庆油田于1968年研制SP一169成功解决了大庆油田跑油问题为标志的。国外的很多破乳剂,我国都进行过研制和生产,并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如改动催化剂、起始剂、扩链剂等方法加大其分子量,增强其破乳效果。如AE型、AP型、AR型、AC型、AF型、BP型、BH型等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破乳剂都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目前。我国原油破乳剂已有40余

个牌号、上百种产品,年产量达3万吨,解决了各种原油脱水的问题。我国的原油破乳剂与国际水平相当,有的型号甚至超过国际水平。而关于破乳剂的研发思路,基本上遵循着魏国晟等人曾提出的一个五条十字技术路线——可概括为改头、换尾、加骨、交联、复配的五条十字技术路线。

改头主要是对起始剂进行改性,设计、合成活泼性高、具有较好破乳特性的引发剂。我国科研人员用化学结构相似理论作指导,按照此技术路线对破乳剂进行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换尾是指利用化学方法,用其它有机物质改变或替代嵌段聚合物的端基。换尾是增大破乳剂分子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加骨是指在破乳剂分子中接入新的有机物,合成一种新的破乳剂。这类破乳剂不但改善了脱水效果,还可以降低破乳温度,另外具有防蜡、降粘作用。交联是利用交联剂或催化剂(如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与分子量低的嵌段聚合物进行反应,得到分子量更大的化合物。由于研究表明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破乳效果好,为了合成分子量更高的聚合物,采用交联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复配是将两种或多种破乳剂单剂混合,使药

剂发挥各自性能,利用复配后总计的综合性能提高破乳剂的脱水效果。复配是建立在前四条的基础之上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破乳剂专一性强的特点,扩大了药剂的适用范围,是提高破乳剂性能的一种最经济、快捷、有效的方法。

3原油破乳剂破乳机理

破乳机理

破乳剂的作用机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论断,大多数都集中在对乳状液油水界面膜的研究。一般认为,乳状液的破乳经历分层、絮凝、膜排水、聚结四个过程。向原油乳状液中加入破乳剂后,破乳剂分子会吸附在界面上,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天然乳化剂,形成低强度的界面膜,这样就破坏了界面膜,界面膜中的水也被不断的释放出来,小水滴不断碰撞聚结形成大水滴,沉降到乳状液底部,使得油水分离,导致破乳。过去人们对破乳剂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Hartland 等人从界面张力梯度角度描述了破乳剂的膜排液破乳机理。乃曼等人从胶体的性质角度分析,描述了破乳剂的润湿增溶作用机理。Kotsaridou 等人对水溶性破乳剂和油溶性破乳剂的顶替置换和反离子作用机理分别进行了研究。张红艳等对水驱、聚驱乳状液破乳剂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目前公认的破乳机理有:

(1)相转移反向变型机理

该机理认为破乳剂使乳状液发生了相转化,如由油包水型乳状液转化为水包油型乳状液,使原乳化剂失去了乳化性。

(2)碰撞击破界面膜机理。

该机理认为乳状液的破乳是破乳剂不断碰撞界面膜的结果。在加热或搅拌条件下,破乳剂分子运动加快,增加了与界面膜碰撞的几率,进而击破界面膜,降低了乳状液的稳定性,发生絮凝聚结,最后破乳。

(3)增溶机理

该机理认为破乳剂可以润湿成膜物质,其分子形成的胶束可以使乳化剂分子溶解度增大,导致原油破乳。

(4)褶皱变形机理

该机理认为油包水型乳状液有双层或多层水圈,在加热搅拌作用下,向乳状液中加入破乳剂后,液滴发生褶皱变形,各层水圈相互连通,使液滴聚结而破乳。破乳方法

乳化原油的破乳方法有热法、电法和化学法。在实际生产往往采用两种或三种结合的方式:

(1)热法

使用升高温度破坏乳化原油的方法。升高温度可以减少乳化剂的吸附量,减少乳化剂的油溶化程度,降低分散介质的粘度,因而有利于分散相的聚并和分层。(2)电法

电法是通过外加高压电场的方法破乳。电脱水只适用于油包水型乳状液。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水的导体,油是绝缘体这一物理特性。乳状液中的水滴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聚集合并成大水滴从乳状液中分离出来。

(3)化学法

化学法是用加化学药剂来破坏乳化原油的方法,通常用表面活性剂来破乳,称之为破乳剂。国内常用的破乳剂是聚氧乙烯与聚氧丙烯的嵌段共聚物或无规共聚物。4原油破乳剂的新进展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开采技术的进步,原油中重质油的比例增加,乳状液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原油的破乳难度也越来越大。原油破乳剂需要向强适应性、强破乳能力、低破乳温度的方向发展。

(1)改性烷基酚醛树脂聚醚破乳剂

将胺基改性的聚醚,用一元酸或二元酸将其酯化,制得良好的低温破乳剂,用于沥青基原油的破乳效果很好。GD-2、聚氨酯型破乳剂 PPG、OX-932、OX-9584都属于改性烷基酚醛树脂聚醚破乳剂。

(2)含硅聚醚破乳剂

含硅聚醚是硅氧烷-环氧烷的嵌段共聚物,该类型的破乳剂对原油乳状液不敏感,而且破乳能力高。我国研制的SAE型破乳剂就是一种含硅聚醚破乳剂。此类破乳性能好,适应性广,破乳温度低,还有一定的防蜡降粘性能。

(3)聚磷酸酯型破乳剂

该类破乳剂是聚氧烯烃醚、三氯磷酰、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产物,用于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的破乳,同时还有一定的缓蚀防垢作用。

(4)烷基萘磺酸的咪唑啉盐型破乳剂

这类破乳剂具有缓蚀作用。

(5)以黄原胶为起始剂的聚醚型破乳剂

该类破乳剂是以黄原胶为起始剂,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反应合成的聚合物。黄原胶分子量大、活泼氢多、具有分支结构,在油-水界面所占的面积大,合成的

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破乳性能好。

(6)两亲性破乳剂

以含多活泼基团的星形聚合物为起始剂,经油水两亲的两性化合物改性,得到聚醚破乳剂。该破乳剂分子量高,主要针对新疆克拉玛依九区稠油研制的。

(7)硅树脂型破乳剂

该破乳剂是“绿色”破乳剂,既环保,又有较好的破乳效果。

(8)脲类破乳剂

脲类破乳剂是将氨基醇或其混合物进行缩聚反应后的产物做起始剂,用偏磷酸或亚磷酸做催化剂,与脲或脲的衍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得到的聚合物。该破乳剂对水包油型乳状液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

(9)超高分子量聚醚破乳剂

超高分子量破乳剂,其相对分子质量高达 50 万—500 万。破乳速度极高,破乳效果惊人。这类破乳剂有德国产的 Dissolvant4490,我国研制的 UH 型原油破乳剂,ZDPR 超高分子量破乳剂。

(10)复配型破乳剂

不同性能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破乳剂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破乳剂强于任何一种单剂。如 RAK-5复配后的破乳效果非常好。

(11)稠油破乳剂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和蒸气热采技术、乳化降粘技术的应用,稠油的开采量越来越大,稠油属重质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高沥青质含量等特点,胶质、沥青质是以胶体粒子状态存在于原油中,因而稠油的水乳状液稳定性好,许多常规破乳剂对其破乳作用明显减弱,效果很差。通过对常规破乳剂进行交联改性可获得适用高含水期稠油的破乳剂。

(12)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剂

随着复合驱的广泛应用,开发适合复合驱采出液的化学药剂及破乳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13)反相破乳剂

是依靠其分子中的阳离子基团带有大量的正电荷,有效中和O/W界面膜上的负电荷,从而破除0/W型乳状液。

5原油破乳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世界原油破乳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世界石油经过150 多年的开采,常规原油的储量呈明显递减的趋势,剩余的可采原油品质正在逐步变差,原油劣质化和重质化日趋明显。因此随着采油过程的展开,所采的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和组成越来越复杂,这对破乳剂的性能和组成结构提出更多的要求。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开发不断地向提高破乳能力,降低破乳温度,减少破乳剂使用浓度和增强适应性方向发展。其开发的基本路线是通过改进破乳剂的化学结构和提高分子量,以及加强复配等途径来实现的。

(1)超高分子量聚醚破乳剂的开发

近年逐步发展起来的超高分子量聚醚分子量高达50~300 万,其主要类型有三种:

②烯烃类的聚合物为起始高分子聚合物做破乳剂;

②环氧化物自聚物,包括单一环氧化物的自聚体和不同环氧化物的嵌段共聚物。高聚物合成采用的催化剂多为烷基金属—鳌合剂—水组成的多元催化剂;

③用二元活泼基团化合物交联制备超高分子量破乳剂,最常用的交联剂是二异氰酸酯类。这些高分子量破乳剂用量小,适应性好,破乳能力强,是一类比较有前途的破乳剂。

(2)O / W 型破乳剂的开发

随着三次采油的开展,如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等,使得采出的原油中会混入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采出液多为O /W 型乳状液,其破乳脱水问题日益突出。

国内外均在研制O / W 型原油的有效破乳剂。美国采用五亚乙基六胺衍生物与丁基酚醛树脂聚醚的复配物对O / W 型原油乳状液进行破乳已获得成功。国内的CW-01 破乳剂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 复配型破乳剂的开发

由于原油的组成复杂,其中的天然乳化剂和稳定剂含量变化大,特性不尽相同,加之原油物性的影响,不同原油形成的油包水乳状液界面膜的组成、结构和强度有很大不同。一般针对某一含水原油筛选出的单一破乳剂,很难在热化学脱水的每一阶段都具有相应的优异特性.将数种各具特色的破乳剂复配起来,使各单剂的优势互补,是提高破乳脱水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国外广泛应用的破乳剂多为复配型产品,品种单一组分的破乳剂都可以作为复配单体使用,往往多个组分复配之后会产生协同效应。寻找最佳的配比可以得到效果更好的破乳剂。在开发新结构的高效破乳剂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破乳剂的复配应用研究。一般除了破乳剂与破

乳剂的复配外,还可以将破乳剂与其它功能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或无机添加剂进行复配,以提高破乳效果,节约破乳剂用量。

(4)生物破乳剂

随着油田产出的原油含水升高,大多数破乳剂多为油溶性破乳剂。但油溶性破乳剂有很大的缺点:对人体毒害较大,特别是用作溶剂的苯毒害更大,与目前推行的H S E 安全管理模式相抵触,对现场施工人员的伤害也较大。因此人们开始了研究生物环保型的破乳剂。它是利用非连续相的乳状液液滴在具有活性的细菌细胞表面接触、润湿、铺展,进而聚结的原理破乳的。

此外,破乳剂根据溶解性分为油溶性破乳剂和水溶性破乳剂,不同的破乳剂有着不同特性、适应范围和发展方向:

(1) W/O型破乳剂发展方向

a.相对分子质量继续增高,并解决溶解性问题;

b.由水溶性转向油溶性。这主要是由于油田采出液中水含量越来越高,水溶性破乳剂主要分配在水中因破乳效果越来越差,而油溶性破乳剂主要分配在油中因而能延长其作用时间,提高破乳效果。

c.由直链线型转向支链线型及多分支结构;

d.高分子原油破乳剂存在专一性强的缺点,通过在分子结构中引入硅、氮、磷、硼等元素可以增强破乳剂的适应性;

e.保持对聚醚类破乳剂不断创新。

(2)O/W型破乳剂发展方向

a.研制开发阳离子型反相乳剂是主要的方向;

b.研制开发一剂多用的水处理剂,最好是将破乳剂杀菌等多功能集于一身。

当今国内原油破乳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各大油田的破乳脱水工艺主要有两种,电脱和热脱,即用电化学法或热化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脱水和单独用热化学法脱水,大多数区块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但为节能降耗,单独用热化学法进行脱水的工艺也越来越多。仅用热化学法脱水,则需要破乳剂要高效的脱水能力。我国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在脱水效果、脱水温度和药剂用量上,与其它国家的破乳剂性能水平相当。

当前,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破乳剂牌号有 200 多个牌号,年产量 2 万多吨,主要用于油田的原油脱水和炼油厂原油脱水。但我国研制生产的破乳剂也存在一些问题。尽管破乳剂的牌号有 200 多个牌号,但从结构类型上看,只有 40 多个破

乳剂单剂,大多数的破乳剂是通过这些单剂产品复配的,由于对产品没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同一个复配配方,可能有多个名称,导致产品牌号混乱,同时给产品检验带来了不少麻烦。复配是提高破乳剂性能的有效地手段和方法,多年来,很多技术人员通过对破乳剂单剂的复配,解决了很多油田区块原油破乳难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对复配的热情高,使得对新型的破乳剂单剂的研究开发进展缓慢。所以,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必须加大加快新类型、新化学结构破乳剂的研究。另外,破乳剂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需特别重视。虽然与过去相比,破乳剂产品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在不同时间、不同批次生产的同一种配方的产品,在实际使用时会有差别。

针对我国现阶段原油破乳剂的使用和研究现状,以及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新的破乳剂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迫切。今后破乳的研究方向为:

(1)针对三次采油的脱水脱聚破乳剂研究。随着三次采油技术得大量应用,采出的原油乳状液中含有表活剂、聚合物的含量增加,乳化现象严重,加大了脱水难度。新的破乳剂需要对脱水脱聚方面都达到理想效果。

(2)低温破乳剂研究。为降低采油成本和能量消耗,原油的脱水温度应逐步降低,这就需要低温破乳剂。

(3)超高分子量破乳剂研究。超高分子量破乳剂用量小、适应性好,破乳能力强,是比较有前途的破乳剂。

(4)环保型破乳剂研究。油溶性破乳剂在油田中的用量不断加大,但该类破乳剂对人体毒害性较大,长期使用操作人员的健康不利,因此必须重视药剂的环保。(5)复配破乳剂研究。现阶段,复配是解决原油脱水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复配方法仍是各科研单位对破乳剂研究的方向之一。而且随着将来单剂品种的增加,复配的方法依旧有效。

结语

通过对原油破乳剂的发展历程回顾、现状分析、发展展望,随着采油过程的展开和不断进行,新型高效的研究和应用显得愈来愈紧迫,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开发应不断地向提高破乳能力,降低破乳温度,环保,减少破乳剂使用浓度和增强适应性方向发展。而其开发的基本路线是通过改进破乳剂的化学结构和提高分子量,以及加强复配等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董敏. 乳化原油破乳剂综述[J]. 今日科苑, 2009(06):68.

[2]胡刚. 大庆油田原油破乳剂应用现状[J].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1(03):85-87.

[3]胡玉国.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0(05):13-14.

[4]荆军航, 韩学军. 新型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应用[J]. 四川化工,

2014(04):20-22.

[5]梁保红. 破乳剂及其改性技术的发展[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9(11):102-105.

[6]苗志超, 李娟, 郭海军, 等. 海洋油田破乳剂应用综述[J]. 化工科技市场,

2010(09):30-32.

[7]孙吉佑, 李艳辉. 我国原油破乳剂研究进展: 第十五次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发

展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发展研讨会, 杭州, 2004[C].

[8]王学会, 朱春梅, 胡华玮, 等. 原油破乳剂研究发展综述[J]. 油田化学,

2002(04):379-381.

[9]吴结丰, 郭海军, 吕仁亮, 等.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J].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

子材料, 2009(01):28-30.

[10]尹晓刚.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D]. 吉林大学, 2013.

[11]翟炜. 应用于稠油的破乳剂研究进展[J]. 中国化工贸易, 2013(4):220-221.

[12]张新勃, 王晓辉.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概况

[13]何佳,邓大智,郑凯.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发展[J]. 青海石油.2009(4):101-108.

[14] , , , , . and Interface Sci. 166(1994) 43.

[15] Al-sahhaf T, Elsharkawy A, Fahim M. Stability of water-in-crude oil

emulsion, effet of aromaticity, resins to asphatene ratio, an pH of water[J]. Perol Sci Technol, 2008, 26(17): 2009-2022. [16] Elsharkawy A M, Yarranton H W, Al-sahhhaf T A, et al.

Water-in-crude oil emulsions in the Burgan oilfield, effects of oil aromaticity, resins to asphatene content(R/(R+A)), and water pH[J]. J Disp Sci Technol, 2008, 29(2): 224-229.

[17] Hartland S, Jeelani S A K. Colloids and Surfaces, 1994, 88: 289-302.

[18] Stephenson W. K. Alkoxylated vinyl polymer demulsifiers for

crude oil emulsions[P]. US: 4968449, 1990.

[19] Kotsaridou Demulsifying water-in-oil emulsion through chemical

addition[J]. Erdoel Erdgas Kohle, 1996, 112(2): 72-79.

原油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原油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原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Crude Oil CAS No.: 8030-30-6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技术说明书编制日期: 2013-1-5 生效日期: 2013年1月1日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或混合物: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原油 有害物成分:原油 含量:无资料 CAS No.: 8030-30-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原油蒸气可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浓度过高,几分钟即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爆危险: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 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1)小量泄漏——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

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 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 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然后收集运至空旷的地方掩埋;蒸发、或焚烧。 (2)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 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戴安全防 护眼镜,穿相应的防护服,戴防护手套,工作现场严 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 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 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 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 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 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 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废弃: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 有关法规。废物储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 焚烧法处置。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1)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肖稳发X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200065) 摘 要:论述了原油破乳剂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破乳机理、复配破乳剂、稠油破乳剂、新型破乳剂、反相破乳剂、低温破乳剂。原油破乳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原油的脱水温度将在25~35e 或更低的温度、高效低耗、一剂多用的高效破乳剂。 关键词:原油;破乳剂;破乳机理 Research Progress in Demulsifier for Crude O il XI AO Wen -f a (School of Chemistry &Chemical T echnolog y,Shanghai U niversity of Eng ineering Science,Shang hai 200065,China)Abstract:T he research trends of demulsifier for crude oil ar e discussed including demulsificatio n mechanism,built demulsifier ,demulsifier for highly viscous crude oil,new demulsifiers,reversed demulsifier and low temperature demelsif-i er.T he demelsifiers serv ing many purposes w ith hig h effect and less dosage or with dehydration temperature at 25~35e or mo re lower ar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crude oil;demelsifier;demulsification mechanism 破乳剂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破乳剂的分子结构由最初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为单体的嵌段共聚物以及现在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和各种均聚物,破乳剂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随着三次采油技术、重质油的开采技术和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使用,破乳剂除了要满足传统破乳剂的基本性能外,还要具有快速、高效且低温条件下也能满足脱水工艺的要求,因此,研究新型原油破乳剂非常必要。 1 破乳机理研究 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有着较强的针对性,至今人们还没找到一种能够适合各种原油破乳的破乳剂。研究破乳剂的破乳机理,首先必须研究乳状液稳定的界面膜特性及在破乳剂作用下界面膜的变化情况,而膜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因此对界面张力的研究是了解界面膜变化的最 直接方法。 长期以来,通过系统地研究原油乳化液的油-水界面张力与破乳剂的分子结构及破乳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破乳剂的破乳效果与原油乳化液的油-水界面张力密切相关,破乳剂降低界面张力能力越强,破乳效果越好。破乳剂的破乳过程包括顶替作用和胶溶作用,在低破乳剂用量下,以顶替作用为主,界面张力随破乳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较高破乳剂用量下,以胶溶作用为主,界面张力随破乳剂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同一原油的油-水界面膜对破乳剂HLB 值的要求有一定的确定性,只有当破乳剂的HLB 值处于或接近最佳值时,才能形成最大的界面吸附,此时界面张力下降得最低。 2复配型破乳剂 由于原油的组成复杂,其中的天然乳化剂和稳定剂含量变化大,特性不尽相同,加之原油物性的影响,不同原油形成的油包水乳状液界面膜的组成、结构和强度有很大不同。一般针对某一含水原油筛选 # 18#X 收稿日期:2004-10-2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肖稳发(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已公开发表论文45篇。 Vol.12,No.24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第12卷第24期Fine and Specialty Chemicals 2004年12月21日

原油破乳剂

BNT和AFTNC系列破乳剂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摘要:以伯胺为起始剂,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合成了BNT系列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多嵌段聚醚和AFTNC系列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多嵌段季铵盐型破乳剂。在一定温度下对陕北子长和河庄坪原油进行脱水实验。实验发现BNT2020脱水速度快、脱水率高、脱出水清、界面较齐。 关键词:伯胺;原油;破乳剂;乳状液;乳化水;环氧丙烷;环氧乙烷 Synthesis and pe rformance testing of BNT and AFTNC Demulsifie rs Abstract:To start with primary amine agent, potassium hydro xide as a catalyst of the BNT series of propylene o xide, ethylene oxide and multi-block polyether AFTNC series o f propylene oxide, the multi-b lock quaternary ep ichlorohydrin - Demulsifier. Under certain temperature and the Zi Chang in northern S haanxi He Zhuang P ing crude o il for dehydratio n experiment. It was fo und that BNT2020 dehydration speed, high rate o f dehydratio n, emerge water clearness, interface more ho mo geneous. Key wo rd: Primary Amine; crude o il; Demulsifier; emulsio n; emulsified water, propylene oxide, ethylene oxide 前言 破乳剂是当今油田和炼油厂必不可少的化学试剂之一,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破乳剂的需求量增加,对其性能要求也更为苛刻,为此,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使破乳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暂时的阶段。 原油中所含的水分是以乳化状态存在的,水和油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乳化液,其中的水很难自动沉降下来,为了破坏它们这种稳定的乳化状态,在脱水工艺中采用了加入原油破乳剂的方法。 原油开采过程中,由于存在油水两相间的剧烈搅动,采出的原油多以乳化水的形式存在,目前世界上开采出的原油有近80%是以原油乳状液形式存在。由于原油乳状液含水会增加泵、管线和储罐的负荷,引起金属表面腐蚀和结垢,因此原油乳状液在外运之前都要破乳脱水。原油破乳脱水的方法很多,比如超声波法、微孔过滤法、微生物法、超滤法、研磨法等,

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说明书(最新版).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液化石油气 化学品英文名称:Liquefied petroleum gas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代码: 产品推荐用途:用作民用燃料、发动机燃料、加热炉燃料以及打火机的气体燃料,亦用作乙烯或制氢原料、化工原料。 产品限制用途:无资料。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底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造成低温,引起皮肤冻伤。

环境危害:是空气污染物质。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及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易燃气体(类别1);加压气体–液态气体。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含压力下气体,如加热可爆炸。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1、密闭操作,注意通风。防止皮肤接触。仅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操作。 2、避免接触眼睛、皮肤。 3、避免吸入气体。 4、作业场所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5、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护服,戴劳保手套。 6、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7、在阅读并了解所有安全预防措施之前,切勿操作。 8、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事故响应:

原油破乳剂技术研发概述

原油破乳剂技术研发概述(上) 2009年09月17日星期四 10:13 从油田送往炼油厂的原油往往含盐、带水,且盐分主要存在于水中,而水则与原油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乳化液,如果不能通过破乳就很难达到脱水脱盐的目的,也就必然导致生产设备的腐蚀,并造成容器管道壁结垢等现象。油品乳化问题可以说在原油储运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尤其是随着日益明显的原油劣质化趋势,因此如何高效解决原油乳化问题已经成为提高炼油厂工艺运行效率的一个首要问题。 原油破乳最常用的办法是加破乳剂和水,使油中的水集聚,并从油中分出,而盐份溶于水中,再加以高压电场配合,使形成的较大水滴顺利除去。在原油生产过程中,首先就是找到一种适合所加工原油性质的破乳剂,当然最好是广谱型的高效破乳剂。 1.原油乳化的理化实质 一种乳化液由至少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组成,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相通常为水。油有可能极细地分散于水中,这种情况称为水包油型乳化液。反之如果油为连续相而水是分散相,就称之为油包水型乳化液。原油中的乳化液就属于油包水型。 水分子之间相互吸引,油分子之间也是如此,但单个水分子与油分子之间则存在明显的排斥力,并在油和水的界面发生作用,此时油水便在各自表面力作用下将接触界面的面积降低到一个“最低值”,形成水滴、油滴或油包水、水包油等毫米级的液滴。实践证明,当往原油中加入某些特定的化学品之后,这种发生在界面上的排斥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抵消,从而大大降低表面力。 有些物质既含有亲水基团,也含有疏水基团,如果混合液中含有这类物质便极易发生乳化现象。原油乳化就是因为其中含有此类天然的乳化物质,如羧基或酚基等等极性基团就是原油中的乳化物质。与此相应,破乳过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2.原油破乳剂原理、类型与技术研发状况 2.1.原油破乳剂原理

长庆油田陕北区原油破乳剂的筛选和复配

长庆油田陕北区原油破乳剂的筛选和复配 作者:张谋真, 郭立民, 刘启瑞, 付锋, 张东瑜 作者单位: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付锋(延安大学化工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张东瑜(延炼实业集团公司,陕西,延安,727406) 刊名: 油田化学 英文刊名:OILFIELD CHEMISTRY 年,卷(期):2003,20(3)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6条) 1.张鸿江油田原油脱水 1990 2.王彪原油破乳剂研究新进展 1994(03) 3.魏国晟.张宗愚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期刊论文]-油田化学 1995(02) 4.苑世领.徐桂英原油破乳剂发展的概况[期刊论文]-日用化学工业 2000(01) 5.何庆奎复配破乳剂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油田地面工程 1985(01) 6.刘佐才.崔秀山.高照连复配原油破乳剂研究[期刊论文]-油田化学 20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艾宏承.王俊梅.钱梅原油破乳剂评价及工业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甘肃科技2006,22(11) 2.曲富军.QU Fu-jun油田原油破乳剂的复配研究[期刊论文]-化工矿物与加工2005,34(12) 3.解立春.赵金玲.韩东.王雪萍.崔跃奎安塞油田X集中处理站高效低温破乳剂的筛选与评价[期刊论文]-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8,37(6) 4.李时宣西峰原油化学破乳脱水特性研究[期刊论文]-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23(10) 5.徐家业.陈和平.王晓玲己二酸扩链改性聚醚的破乳性能与结构的关系[期刊论文]-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18(2) 6.陈妹.杨小龙.万浥尘丙烯酸改性破乳剂合成和性能[期刊论文]-油田化学2002,19(3) 7.李杰.李翠勤.林蓉.王俊.戴淑娟树状聚酰胺-胺对模拟乳液破乳的影响[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3,27(4) 8.王建军.WANG Jian-jun多胺破乳剂的微观破乳性能研究[期刊论文]-化学工程师2010,24(10) 9.梁劲翌.Liang Jingyi溶剂对油溶性破乳剂脱盐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10,27(3) 10.吴宇峰.罗先桃.张林.杜荣熙复配型原油破乳剂的研制与工业应用[期刊论文]-精细石油化工2004(5) 引证文献(5条) 1.王小琳.唐彬.高春宁.赵伟.任志鹏.罗运柏陕北长4+5层原油用破乳剂的应用性研究[期刊论文]-油田化学 2013(2) 2.郝坚.嵇文涛.王东.马建东浅析数值修约在原油破乳剂闪点测试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7) 3.张谋真.郭立民.李继忠.刘启瑞.王潇.张东瑜AFTN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期刊论文]-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9(4) 4.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白荣.郭亮.刘志鹏.杨延刚AE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期刊论文]-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0(12) 5.石斌龙.张谋真.程蝉.刘启瑞.郭力民AP44原油破乳剂复配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化工 2012(11)

几类常用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

几类常用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 荐 661 常治辉原创 | 2010/3/13 18:19 | 投票 关键字:原油破乳剂 、相破乳机理 早期使用的破乳剂一般是亲水性强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此早期的破乳机理认为,破乳作用的第一步是破乳剂在热能和机械能作用下与油水界面膜相接触,排替原油界面膜内的天然活性物质,形成新的油水界面膜。 这种新的油水界面膜亲水性强,牢固性差,因此油包水型乳状液便能反相变型成为水包油型乳状液。外相的水相互聚结,当达到一定体积后,因油水密度差异,从油相中沉降出来。 Salager用表面活性剂亲合力差值SAD(Surfactant affinity–difference)定量地表示阴离子破乳剂的反相点: SAD将所有影响破乳剂的诸因素归纳在一起,当SAD=0时,乳状液的稳定性最低,最容易反相破乳。 2、絮凝–聚结破乳机理 在非离子型破乳剂问世后,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阴离子破乳剂,因此,出现了絮凝-聚结破乳理论。这种机理并没有完全否定反相排替破乳机理,而是认为:在热能和机械能的作用下,即在加热和搅拌下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破乳剂分散在原油乳状液中,引起细小的液珠絮凝,使分散相中的液珠集合成松散的团粒。在团粒内各细小液珠依然存在,这种絮凝过程是可逆的。随后的聚结过程是将这些松散的团粒不可逆地集合成一个大液滴,导致乳状液珠数目减少。当液滴长大到一定直径后,因油水密度差异,沉降分离。 对于非离子型破乳剂,SAD定义为: 研究表明:在低温下,非离子型原油破乳剂中环氧乙烷链段以弯曲形式掉入水相,环氧丙烷链段以多点吸附形式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在高温下,环氧乙烷链段从水相向油水界面转移,而环氧丙烷链段则脱离界面进入油相。

石油醚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石油醚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石油精 化学品英文名称:Petroleum ether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地址邮件: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技术说明书编码: 生效日期:2018年4 月 3日 国家应急电话:(86)-(0532)-()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 液体,高度易燃,其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被吞食,可能造成严重的肺部损伤。对水生生物有毒。对水生生物造成长期有害作用。 GHS危险性类别: 易燃液体,类别2 吸入危险,类别1 生殖细胞至突变性,类别1B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毒性,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慢性毒性,类别2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高度易燃液体和气体,吞食或进入呼吸道可致命,可能导致遗传性缺陷,对水生生物有毒,对水生生物造成长期持续影响。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远离火源、热源、火花。保持容器密闭。使用不产生火花或静电的工具。操作

时佩戴防护手套、防护面具、防护服、防护眼罩。 事故响应:皮肤接触:脱去污染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 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食入:立即呼叫急救中心,不得诱呕吐 安全储备: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保持容器密封。远离火种、热源。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建议燃烧处理 物理化学危害:高度易燃物,其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健康危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对皮肤 有强烈刺激性。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极度易燃,具强刺激性。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最新版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说明书范文

最新版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安全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 -2 SDS编号:LBPC-M-003 产品名称:液化石油气版本:LBPC-M(2)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液化石油气 化学品英文名称:Liquefied petroleum gas 企业名称:日照岚桥港口石化有限公司 地址: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潘家村西首 邮编: 276808 电子邮件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技术说明书编码:LBPC-M-003 产品推荐用途及限制用途:主要用作民用燃料、发动机燃料、制氢原料、加热炉燃料以及打火机的气体燃料等,也可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或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点火源会着火回燃。 健康危害: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液化气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昏、头

痛、咳嗽、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等;重者失去知觉、小便失禁、呼吸变浅变慢。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可对水体、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2,吸入危害-4,皮肤腐蚀/刺激-3,水生环境危害-4。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极易燃液体。吸入有害,皮肤接触有害,对水生生物有害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防范说明:工作场所严禁烟火,应远离热源、火花、明火。采取防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连接装置,防止静电的积聚。使用防爆电机、通风、照明等设备,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操作现场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预防措施:生产、储存、使用液化石油气的车间及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建议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可能接触液体时,应防止冻伤。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储罐等设置紧急切断装置。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生产、储存

破乳剂概述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论文题目:原油乳化剂概述 所在院系:理学院 课程名称:精细有机合成与工艺 考生姓名:于欣 学号: S100061380 班级:应化10级研 指导教师:郑晓宇 完成日期:2011年6月24日

原油破乳剂的概述 摘要:对目前常用的非离子破乳剂进行归类介绍,分析乳状液稳定的影响因素,概述破乳剂的破乳机理,并对目前常用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醚类破乳剂的合成原理和破乳剂改性的研究思路进行介绍,并举例说明梳型破乳剂的合成方法。最后概述破乳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破乳剂;破乳机理;合成机理;梳型破乳剂 原油从地下采出多以油水乳状液状态出现。据了解,如今国内陆上多数油田原油综合含水率达80%以上,如果不及时脱水,会增加泵、管线和贮罐负荷,引起金属表面腐蚀和结垢;而排放水中含有的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原油浪费,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均需对原油进行破乳脱水。由于化学破乳剂具有活性高、见效快等优点,投加破乳剂是目前最常用的破乳方法。 一、油田常用破乳剂的种类 破乳剂的破乳效果与原油的性质有关,对某一种原油有效的破乳剂,对另一种原油就不一定有效,因此如何根据原油的性质去选择合适的破乳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原油破乳剂,品种繁多,但多是非离子型的破乳剂,破乳效果也各有千秋。但就其分子组成来说,主要是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共聚物。目前油田中常用的非离子型破乳剂主要有以下几种[1]: l. SP型破乳剂 SP型破乳剂的主要组分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十八醇醚,理论结构式为R(PO)x(EO)y(PO)z H,式中:EO-聚氧乙烯;PO-聚氧丙烯;R-脂肪醇;x、y、z-聚合度。 SP型破乳剂外观呈淡黄色膏状物质,HLB值为10~12,溶于水。SP型非离子型破乳剂对石蜡基原油具有较好的破乳效果。其疏水部分由碳12~18烃链组成,其亲水基是通过分子中的羟基(-OH)、醚基(-O-)与水作用形成氢键而达到亲水的目的。由于羟基、醚基亲水性较弱,所以只靠一两个羟基或醚基不能把碳12~18烃链疏水基拉入水中,必须有多个这样的亲水基,才能达到水溶的目的。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综述课题名称: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综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名:禹荣飞 学号: 指导老师:王治红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号

目录 摘要 本文回顾了原油破乳剂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国内外原油破乳剂的产品类型、结构、国内外现状及研发情况, 提出了目前原油破乳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破乳剂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的研发情况。 关键词:乳状液;破乳剂;发展历程;新进展;发展方向 前言 近年来,随着原油的不断开发,原油储量越来越低,促使采油技术和合成乳化液技术不断发展,大量高级乳化液的应用,使原油乳状液变得更加稳定,导致采出的原油含水量逐年上升,加重了乳化原油破乳脱水的任务,这也加大了原油存储、

运输、精炼过程中的设备负荷,增大了加热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量,含有盐类、硫化物和其它物质的水会对管线设备造成腐蚀和结垢,这使得原油的破乳脱水任务大大加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考察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的原因及破乳机理,并不断开发新的破乳剂。 1原油乳状液与原油破乳剂 1.1原油乳状液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是一种或多种液体以液滴形式分散在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多分 散体系,分散的小液滴一般在~100μm 之间,以液滴形式存在的一相称为分散相(内相或不连续相);另一种相称为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 原油中含有沥青质、胶质、石蜡、脂肪酸、环烷酸、有机氮和硫、粘土等天然乳化剂,其中大部分乳化剂对形成油-水乳状液有促进作用。原油在地层内是油水分离的,当油-水混合物沿油管向地面流动时,压力不断降低,原油中溶解的气体陆续析出,导致气体体积膨胀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对油、水产生混合和搅拌作用。通过井口的油水气混合物,压力迅速下降,而流速急剧飙升,使油和水充分混合,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此外,随着采油技术的发展,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油乳化现象更加严重。 原油乳状液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热力学性质、流变学性质、电性质和稳定性,其中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破乳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界面张力、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原油粘度与分散度、原油中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固体颗粒、温度、无机盐、pH 值等。原油乳状液中含有的水、有机物、无机盐等对原油的开采、原油输送、存储和精炼过程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使液流的体积增加,存储设备和输送管道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2)使加热过程中的燃料消耗大量增大; (3)使输送过程中的动力消耗大幅增加; (4)对金属管道、换热器等设备造成腐蚀和结垢; (5)影响炼化加工过程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对原油进行破乳脱水处理,而且越彻底越好,以保证油田开发和后续炼化加工过程的正常进行。 乳状液类型

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说明书最新版

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说明书最新版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液化石油气 化学品英文名称:Liquefied petroleum gas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代码: 产品推荐用途:用作民用燃料、发动机燃料、加热炉燃料以及打火机的气体燃料,亦用作乙烯或制氢原料、化工原料。 产品限制用途:无资料。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底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

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造成低温,引起皮肤冻伤。 环境危害:是空气污染物质。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及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易燃气体(类别1);加压气体–液态气体。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含压力下气体,如加热可爆炸。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1、密闭操作,注意通风。防止皮肤接触。仅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操作。 2、避免接触眼睛、皮肤。 3、避免吸入气体。 4、作业场所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5、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护服,戴劳保手套。 6、得到专门指导后操作。 7、在阅读并了解所有安全预防措施之前,切勿操作。 8、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事故响应: 1、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2、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换不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 3、眼睛接触:不适用。 4、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 难, 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5、食入:不适用。 安全储存: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2、远离火种、热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3、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 4、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废弃处理:处理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石脑油:原油:粗汽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石脑油:原油:粗汽油 标识中文名:石脑油;原油;粗汽油英文名:Grade oil 分子量:0 CAS号:8030-30-6RTECS号:DE3030000 UN编号:1256危险货物编号:32004IMDG规则页码:3264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红色、红棕色或黑色有绿色荧光的稠厚性油状液体。 主要用途:可分离出多种有机原料,如汽油,苯、煤油、沥青等。 熔点(℃):无资料沸点:120~200 相对密度(水=1):0.78~0.97相对密度(空气=1):无资料饱和蒸汽压(kPa):无资料燃烧热(kj/mol):无资料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18自燃温度(℃):350 爆炸下限(V%): 1.l爆炸上限(V%):8.7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 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禁忌物: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包装与储运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包装类别:Ⅰ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寓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 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 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废弃: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 物储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 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毒性危害接触限值: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美国TWA:未制定标准;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毒性:LD50:500~5000mg/kg(哺乳动物吸入) 健康危害: 石脑油蒸气可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浓度过高,几分钟即可引起呼吸困难、紫 绀等缺氧症状。 急救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 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就医。 防护措施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 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 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 收集运至空旷的地方掩埋;蒸发、或焚烧。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 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品安全 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危险品规定[1996]劳 部发423号)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 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类中 闪点易燃液体。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聚醚型破乳剂的合成及改性方法

聚醚型破乳剂的合成及改性方法 摘要:介绍了聚醚型原油破乳剂的合成方法,通过改头、换尾、加骨、扩链、接枝、交联和复配等改性技术合成新的聚醚型破乳剂,根据目前原油破乳剂的合成和应用情况,提出了原油破乳剂研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破乳方法 聚醚是利用分子中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作为起始剂,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发生聚合反应得到的一类嵌段共聚物,是一类典型的两亲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醚的结构有着丰富的可设计性,如合成中可以控制各链段的长度、EO 百分含量、起始剂与PO 的比例等。以聚醚型破乳剂为代表的非离子型破乳剂是目前油田应用最为广泛的原油破乳剂,近年来,聚醚型破乳剂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介绍了聚醚型原油破乳剂的合成及改性方法,并提出了目前原油破乳剂研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聚醚型破乳剂的发展历程 20 世纪40 年代以后,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逐渐被用于原油破乳,合成了以低分子聚醚型表面活性剂为主的油包水(W/O)型原油破乳剂,使聚醚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54 年,美国Wyandotte 公司报道合成了Pluronic(以丙二醇为起始剂)和Tetronic(以乙二胺为起始剂)两种嵌段聚醚;1959 年,Witro chemical 公司开发了直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0 年代初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对聚醚表面活性剂的反应机理、合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各种高性能的聚醚表面活性剂相继被开发出来,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等工业领域。20世纪60 年代以后,随着采油技术的全面提高,开采出的原油乳状液脱稳难度加大,要求设计和合成新型原油破乳剂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于是开发了以高分子聚醚型表面活性剂为主的W/O 型原油破乳剂。这些破乳剂的优点是用量少、破乳效果好。 二、聚醚型破乳剂的合成与改性 聚醚型破乳剂的合成过程简述如下:起始剂和一种环氧化物(如PO 或EO )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聚合后,再加入另一种环氧化物加成聚合生成嵌段共聚物。在传统聚醚型破乳剂的基础上进行改性是破乳剂的主要合成手段,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改头、换尾、加骨、扩链、接枝、交联、复配”等。 1.破乳剂改头改性 改头是指选择、设计和合成具有活泼氢的起始剂。不同的起始剂将合成不同结构的线型或空间网状结构的破乳剂。通常采用的起始剂有醇类、脂肪酸、脂肪胺类、酚类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采用的起始剂由原来的单一化逐渐转为多样化。通过改头后,破乳剂分子中疏水性基团的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改变,从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

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综述 课题名称: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现状综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名:禹荣飞 学号:33 指导老师:王治红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号

目录

摘要 本文回顾了原油破乳剂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国内外原油破乳剂的产品类型、结构、国内外现状及研发情况, 提出了目前原油破乳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破乳剂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的研发情况。 关键词:乳状液;破乳剂;发展历程;新进展;发展方向 前言 近年来,随着原油的不断开发,原油储量越来越低,促使采油技术和合成乳化液技术不断发展,大量高级乳化液的应用,使原油乳状液变得更加稳定,导致采出的原油含水量逐年上升,加重了乳化原油破乳脱水的任务,这也加大了原油存储、运输、精炼过程中的设备负荷,增大了加热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量,含有盐类、硫化物和其它物质的水会对管线设备造成腐蚀和结垢,这使得原油的破乳脱水任务大大加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考察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的原因及破乳机理,并不断开发新的破乳剂。

1原油乳状液与原油破乳剂 1.1原油乳状液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是一种或多种液体以液滴形式分散在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多分散体系,分散的小液滴一般在~100μm 之间,以液滴形式存在的一相称为分散相(内相或不连续相);另一种相称为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 原油中含有沥青质、胶质、石蜡、脂肪酸、环烷酸、有机氮和硫、粘土等天然乳化剂,其中大部分乳化剂对形成油-水乳状液有促进作用。原油在地层内是油水分离的,当油-水混合物沿油管向地面流动时,压力不断降低,原油中溶解的气体陆续析出,导致气体体积膨胀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对油、水产生混合和搅拌作用。通过井口的油水气混合物,压力迅速下降,而流速急剧飙升,使油和水充分混合,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此外,随着采油技术的发展,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油乳化现象更加严重。 原油乳状液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热力学性质、流变学性质、电性质和稳定性,其中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破乳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界面张力、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原油粘度与分散度、原油中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固体颗粒、温度、无机盐、pH 值等。原油乳状液中含有的水、有机物、无机盐等对原油的开采、原油输送、存储和精炼过程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使液流的体积增加,存储设备和输送管道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2)使加热过程中的燃料消耗大量增大; (3)使输送过程中的动力消耗大幅增加; (4)对金属管道、换热器等设备造成腐蚀和结垢; (5)影响炼化加工过程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对原油进行破乳脱水处理,而且越彻底越好,以保证油田开发和后续炼化加工过程的正常进行。 乳状液类型 原油乳状液是指以原油作为分散相或分散介质的乳状液,分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说明书.doc

液化石油气 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 液化石油气 化学品英文名: Liquefied petroleum ges 生产企业名称: 西双版纳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景洪市景仑公路三公里处 邮编: 666100 传真号码: 公司主要存在的是火灾事故隐患。 虽然公司不储存、 运输所经营的危险化学品, 但有义务向承运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的办法和措施。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登记号: 4-780 生效日期:国家应急电话: 0 □ 第二部分 成分 / 组成信息 混合物 □ 纯品 × √ 有害物成分 浓度 CAS No. 丙烷 74-98-6 丙烯 115-07-1 丁烷 106-97-8 丁烯 106-98-9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类 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本品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 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麻醉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气体比空气重,能在低凹处流动和滞存,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遇火源会着火回燃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

QSH0236-2008《原油破乳剂技术要求》

原油破乳剂技术要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 Ⅰ

Q/SH 0236—2008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采油助剂与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金林 周海刚 王亭沂 隋林 杜灿敏 张娜 张志振 II Ⅰ

Q/SH 0236—2008 原油破乳剂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原油破乳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原油破乳剂的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1 石油产品闪点测定法(闭口杯法) GB/T 1884 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SY/T 5329 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 SY/T 5402 石油含水量的测定 电脱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轻质原油 本标准中的轻质原油是指脱水原油20℃密度ρ≤865kg/m3的原油。 3.2 中质原油 本标准中的中质原油是指脱水原油20℃密度为865kg/m3<ρ<916kg/m3的原油。 3.3 重质原油 本标准中的重质原油是指脱水原油20℃密度ρ≥916kg/m3的原油。 3.4 含聚原油 本标准中的含聚原油是指聚合物驱采出原油。 4 技术要求 原油破乳剂应符合表l的技术要求。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