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德阳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

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

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盛唐气象的最强音

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诗之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四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

李白在追求人生理想中不断遭受挫折,但他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即使安史之乱也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起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希望。他在《独漉篇》中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诗人想效法搏击九天的神鹰,一击成功,歼灭敌人,报效国家。

即使诗人愤激不平,惆怅。但是他的愤激惆怅里体现的是个性独立斗志昂扬,绝不是消极避世,自叹自怜。《古风》: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又《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中诗人看到官场的黑暗,他虽然不满,但没有失望。他只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后,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

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他写了很多的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诗《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适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及《庐山谣》: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

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壮丽山河的展现,气势磅礴,又有一种青春的旋律,给人一种无限的展望,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盛唐自由解放个性

李白诗歌当中体现的神仙道教信仰。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

“风格即人”。(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在诗中,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诗歌鲜明体现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这些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在诗中,李白喜好大胆想象夸张。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虚拟仙界的俊逸飘忽,实是表明诗人的超凡脱俗。正当诗人沉浸在仙气缭绕、变幻莫测的画面中神志俱忘时,“忽魂悸以魄动”,诗人心悸梦醒,惊坐长叹。诗的境界陡然剧变,诗的情绪急转直下。充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由此全诗进入第三部分。诗人梦醒低徊失望之余吟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

人嶙峋直立的傲志,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合于世的一腔怨愤。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等,情思流动,以气夺人,变化万端,显示出豪放飘逸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体现了盛唐气象。

五古体诗——气势凌厉蓬勃奇伟,丰富强化盛唐气象

李白喜欢用古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创作,他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创作中,他好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曲尽拟古之妙。在诗中他用古题反映现实,体现了时代精神;或是因旧题乐府蕴涵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就某一点引发其感触联想,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受。他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之于字句音节,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如《侠客行》、《蜀道难》、《行路难》、《将敬酒》等,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其《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诗中强烈的不平和愤懑并未减弱其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气概,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悲感之极而以豪逸出之,更加慷慨激昂。他竟能将失意的哀感,也表现得如此淋漓酣恣,如此气势凌厉,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又感到振奋。这是他超于常人的不可及之处。

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但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诸如《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少年行》、《古朗月行》、《江上吟》、《玉壶吟》、《染园吟》等,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新唐书·李白传》)因这三者都是盛唐艺术追求浪漫个性的典型代表。

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都是他人难以达到的,他一生追求理想,向往自由,成名于诗酒。他以脱俗的浪漫精神,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雄踞我国古典诗歌颠峰。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苏轼陆游等都受到他的影响。叶燮在《原诗.外篇》中说:“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历观

千古诗人,有大名者,舍白之外,孰能有是气者乎!”这是说得极中肯的。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讲解学习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关于酒,关于月光,关于仗剑走天涯的李白,也许我们说得太多以致疲倦了。余光中老先生在《寻李白》中对其人其诗的切割可谓尽得诗仙真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小小几个数字“七”、“三”、“一”、“半”,就将李白简约成一个由酒、月光和剑气笼罩的世界。每个诗人都有一个秘密宇宙,都有一套自己

的话语,李白也不例外,他用来编织诗歌之布的经纬正是数字这条丝线。本文试图从数字的装饰色彩和文化意义切入诗的神秘国度,以此凸现数字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被这块美丽面纱遮蔽的暗地。 一、数字的装饰之美 (一) 简约 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文学用文字说话,而诗歌则是用最节制的语言做减法。诗歌的这一留白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之《七月》篇。全诗凡八章八十八句,每一节均以数字领起,讲述农夫在一年中的农事劳作。“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述罗敷的夫君“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数字的简约之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亦有记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李白数字的简约集中体现在《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①诗人将一位女子的童年嬉戏,妙龄青春,初婚时的甜蜜与别后的苦涩都浓缩在几组数字中,数字成为漫长时间的标识和空间变幻的风向标。毫无疑问,叙事的简约与流畅背后则是大片丰富的空白,留待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去开垦。 (二) 对比 诗歌中的数字有时是单独出现,更多的时候则是成双成对存在,以此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封闭自足,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韵律美。首先是数量上的对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万”言极多。剑门关栈道固若金汤,易守不易攻的特性一目了然。相同的例子还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在《望天门山》中用了两个数量词“两”和“一”,两岸之青山与前句的天门相呼应,其形态宛若两扇徐徐开启的大门,同时也与后面的一片孤帆形成动静对比。正是这“两”与“一”让我们洞见了此诗独特美丽的视角,而且在数量上的对比也让自然界的山山水水都具有了人的灵性:孤独感。帆之冷清与两岸青山和日光一片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其次是时空对比。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就有对数字的妙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中“千”是作为空间距离的遥远来装饰浩渺的长江水,反之“一”则是相对较短的时间长度。在短短的一行诗中,诗人就完成了时空的对比:如此漫长的道路却用如此短暂的时间飞越,诗人在流放中遇赦的愉悦心情不言而喻。用数字来装饰时间空间使之形成呼应与对比,这在汉乐府民歌中早有记载。如《十五从军征》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人对65年的戎边生涯只字未提,却用两组数字的对比将漫长的时间跨度显现出来,使青春少年与苍白老者的形象对比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冲击。毫无疑问,这种冲击是由两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十五”和“八十”来完成的。由此可见数字在诗歌语言中特有的张力不容小视。 (三) 夸饰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夸张艺术比喻想象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01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浅淡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浅淡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他的诗歌,充满了发兴无端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即有气势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绝句清新飘逸,乐府狂放浪漫,歌行脍炙人,创作风格独特,韵味深长,本文将从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形成原因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还当首推李白,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创作。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诗人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他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即有气势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创作风格独特,韵味深长。 一、创作风格 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评价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一)绝句清新隽永、明快自然。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和七绝并至极境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天性豪放洒脱的李白擅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基本篇目】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金陵酒肆留别》、《子夜吴歌》、《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秋浦歌》、《赠汪伦》、《早发白帝城》 【补充篇目】 《赠张相镐》、《大鹏赋》、《侠客行》、《南陵别儿童入京》、《月下独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留别》、《临终歌》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一、少年---逸(意气风发仗剑任侠心雄万夫) 1、漂泊家族,异域生活----形成独特性格 公元701年,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在西域碎叶城,诞生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李白。在这地广人稀的异域游牧民族中,顽强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异族血液所渗透,五年的异域生活,給幼年的李白影响是巨大的。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冲撞揉合成了:天性酷爱自由,洒脱飘逸,清风朗月般纯净心境的李白。生在西域、来自西域"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樽酒行》)的李白一生从蜀中出游,栖隐求仙、交游,过着四方游历的生活,与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异域生活息息相关。有着胡儿豪放洒脱的李白,从碎叶入蜀、入楚,入鲁,入大唐各地。他这种独特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浮萍般的生活。 2、良好家境,蜀中道教----影响人生取向 李白五岁那年,举家内迁西蜀陇叶,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严格的家教,他"五岁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案 教学目标 .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

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为此,我们建议:.《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月下独酌四首》是李白狂放风神的典型写照,教师在指导学生吟诵的同时,应仔细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鲜明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学生可以借助注解读懂此诗。教师主要应抓住诗歌中形成对比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哀伤的情感基调。 4《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学习指导 【“品读与探讨”指导】 .最能展示李白这首诗歌奇妙瑰丽诗境的是描写梦境的那一段:飞渡镜湖,湖月照影,谢公宿处,渌水荡漾,猿猴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 (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导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