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黏病毒属麻疹病毒科

副黏病毒属麻疹病毒科
副黏病毒属麻疹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1、麻疹病毒属

“病原学特征”、

“临床症状”、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 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实验室检测”、

(一)麻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麻疹病毒可以用前驱期、出疹期及疹后期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由于病毒分离的成功率非常低,这种方法不能作为麻疹实验室诊断的首选方法。B95-8细胞可作为临床标本中麻疹病毒分离的备选材料。病毒引起的CPE具有合胞体特性,提示分离的病毒由融合蛋白,根据这种结果,结合临床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病毒是麻疹病毒。

从麻疹患者分离到的副黏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直接看到,但由于所有副黏病毒属程苑形态类似,这种检查不能做出精确的诊断,麻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多核,许多感染细胞可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融合细胞是麻疹的病理特征,鼻咽洗液中细胞或外周血单核细胞若具有这种特征细胞,可视为是麻疹病毒感染的指征。

用红细胞吸附试验可以检验病毒的存在,但是非特异性的,进一步验证应用特异性抗体。

(二)血清学诊断

单的血清标本中存在特异性抗体说明过去或现在有麻疹病毒感染或面议。间隔7~14d的双份血清标本中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增加,提示有急性感染。若只有一份标本,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一种快速病毒感染诊断方法。

麻疹病毒分离提示患者体内有病毒复制,是基本的特异的病毒诊断方法。HI是评价个体免疫状态的首选方法。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的检测室临床上首选的快速诊断方法。所有一般麻疹患者在出疹期后期至4~6周以后这段时间内都可以检测到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由于类风湿因子的存在和IgM抗体有可能与非病毒抗体结合而使检测出现假阳性。

“流行病学”

麻疹病毒可以引起急性全身性感染,麻疹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威胁儿童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典型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发生于春季的暴发疾病,传播迅速。在发达国家,其流行高峰常与学年相一致。麻疹疫苗问世以前,在人口稠密地区,麻疹2~5年流行一次。目前,一些国家广泛的儿童免疫接种已经消灭了本地的麻疹。发达国家已接种人群中偶发个别病例或小规模流行,但大多说感染病例属于未接种人群。麻疹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明显降低。在北美洲和欧洲,麻疹很少致命,但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可高达20%。营养不良和不良卫生条件是致死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麻疹依旧是低龄儿童的多发病。

2、副黏病毒属

(1)人副流感病毒

人类四种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可引起儿童和成人的上呼吸道疾病,尽管PIV-2、PIV-3和其他感染因子也可引起喉气管支气管炎症(哮吼),但PIV-1是引起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特征”

PIV属于副黏病毒属,PIV-1和PIV-3是副黏病毒,而PIV-2、PIV-4A和PIV-4B 是Rubulavirus。病毒呈螺旋对称,含单股负链RNA基因组。毒粒包膜由宿主细胞的质膜芽生而来,不同的副黏病毒均具有6种结构蛋白,神经氨酸酶(HN)和融合蛋白(F蛋白)是糖蛋白,分布在包膜上,神经氨酸酶比融合蛋白大,对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是必需的。吸附后,融合蛋白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细胞培养中,融合蛋白作为合胞介质,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细胞的明显形态变化有关。其他结构蛋白是大核衣壳蛋白、核蛋白、磷酸化蛋白和基质蛋白。四种PIV及腮腺炎病毒、新城疫病毒、仙台病毒(小鼠PIV-1)、牛PIV-3和猴病毒5有共同的抗原。根据型特异性抗血清,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可以区分出人PIV。

“临床症状”

人类四种副流感病毒可引起儿童和成人的上呼吸道疾病,其中PIV-1是引起喉气管支气管炎症(哮吼)的主要原因。除引起呼吸道疾病外,PIV-3亦可从有脑膜炎感染症状患者和无症状迁延期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到。

“实验室检测”

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离培养。原代人胚肾细胞及原代猴肾细胞(PMK)是培养PIV最敏感的细

胞。

2、抗原检测。如免疫荧光分析、壳状小管检测以及酶联免疫实验等。

3、核酸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还不是检测PIV的常规方法,只有当其他检测技

术由于方法的繁杂或花费太高,或处理PIV感染标本特异性差时,才采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PIV。

4、血清学方法。常用于检测PIV抗体的技术有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免疫荧光分析、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实验。一些具有与PIV或其他副黏病毒,特别是腮腺炎病毒相同的特性,在血清学试验中交叉反应是常见的。异源反应也常发生在患者身上,这给PIV感染的血清诊断带来困难。EIA和IF可以检测到各种PIV的IgM抗体,并且IgM抗体比IgM抗体更少发生异源反应。

临床标本中病毒的分离或病毒抗原的确证是最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再次感染相当普遍,在评价保护性免疫状态时,抗体的存在没有很大意义。所以,血清学对PIV急性感染的诊断价值较小。

“流行病学”

平均每年医院的哮吼报告病例达41,000例;18,000多例哮吼住院患者与两年一次的PIV-1流行有关。由PIV-1、PIV-2引起的最严重的疾病常发生于小于5岁的儿童,PIV-1引起的严重疾病常发生于小于1岁的婴儿身上。PIV-3是仅次于呼吸道合包病毒感染的引起婴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重要病原体。PIV-4包括A和B两种抗原亚群,能引起轻微的上呼吸道疾病。

PIV的再次感染很常见,但一般较初次临床症状轻微。PIV感染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及成人常表现为无症状或仅引起轻微的症状,与伤风症候群相似。

PIV-1和PIV-2有隔年流行的特性,秋季和早冬高发,奇数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PIV-1流行有关,而PIV-3在地方性流行中起主要作用,但没有明显的季节性。PIV随感染性呼吸道分泌物经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和空气传播。病毒在外界可存活数小时,但在手上迅速丧失感染性。

(2)sendai病毒

“病原学特征”、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是副粘病毒属,呈球形,直径125~250nm,有包膜,单股RNA,有4个型,4型又分为A、B两个亚型,在原代猴肾细胞或原代人胚肾细胞中均可分离到本病毒。

仙台病毒是乙型副流感病毒属中最早分离到的(M.Kuroya),(1953)。毒粒为多形态,直径150~600nm,有包膜,其中含有分子量为6~7×106Da的负链RNA。不耐热,几乎可凝集所有种类的红血球,而且有溶血性。在鸡胚、各种动物肾脏培养细胞的细胞质中增殖。被感染的细胞株很易引起继发感染。因为具有融合各种细胞的能力,所以被广泛地用来进行细胞的异核体形成和培育杂种细胞。

“临床症状”、

副流行性感冒潜伏期3~6天。

1、原发感染起病较急,大多有发热、流涕、咽痛,1、2型以哮吼为特征,有犬吠样痉挛性咳嗽,声嘶及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有的并发吸气性喘鸣,体征可见胸壁凹陷,X线见声门下狭窄的特征性“尖塔影(steeple sign)”,可危及生命。3型在1岁婴儿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1~3岁为哮吼,年长儿为支气管炎,病初常有约4天发热。小儿有下呼吸道病变的30%。火罐网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小儿,该型发生率很高,可形成巨细胞肺炎。4型属轻型感冒或无症状,不发热,通常不求医。副流行性感冒可诱发哮喘和使哮喘加重,也有并发腮腺炎、中耳炎的可能火罐网

2、再感染多见于学龄儿童及成人,可在初次感染数月或数年内反复受感染发病,一般为轻型普遍感冒,常健康搜索不求医。老年人可引起肺炎。

“实验室检测”、

1、病毒分离早期作咽拭子分离病毒,以原代猴肾细胞或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阳性率高,通常培养10天(再感染者需15~20天,4型病毒生长慢需20天或以上),用豚鼠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证明病毒存在。

2.血清学检查取病初及病后3~4周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或中和试验测抗体效价,若4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流行病学”

病毒由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可持续3~16天。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及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季为多,重复感染较普遍1、2型多见于8~30个月鶒的婴幼儿,症状重;3型多见于1~24个月婴儿,病情较轻;4型多见于6岁以下幼儿;6岁以上及成人多数已获免疫,但也可有再感染健康搜索。

(3)腮腺炎病毒

腮腺炎(Mumps)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系统性疾病,人类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有机溶剂、非离子去污剂、加热、氧化剂和甲醛能使腮腺炎病毒丧失感染性。

“病原学特征”、

腮腺炎病毒是副粘病毒科,Rubulavirus病毒属的一员,是具有多种形状的有包膜病毒,其毒粒直径为100~600nm,核衣壳螺旋对称,由单链RNA和三种衣壳蛋白组成(L、NP、P)

“临床症状”、

约1/3感染者无症状,大多数引起双侧或单侧腮腺炎,伴有发热、倦怠。此外并发征包括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多关节炎和胰腺炎。肾炎、甲状腺炎、乳腺炎、前列腺炎、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和耳聋是腮腺炎偶发的并发征。

“实验室检测”、

腮腺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的分离、病毒抗原检测、RT-PCR检测病毒基因组或进行血清学实验。症状出现钱9天到出现后8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症状出现后2周也可从尿液中检测到,有脑(脊髓)膜炎症状患者脑脊液中、腮腺导管处的擦拭子也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应用RT-PCR技术,可从鼻咽部抽吸液、咽拭子、唾液、CSF以及尿中扩增处腮腺炎病毒基因组。对于血清学诊断,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标本。对于腮腺炎病毒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中若发现有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G,即可作出明确诊断。“流行病学”

大多数腮腺炎患者为儿童及16~19岁青少年。自1967年以来,由于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使发病率降低99%。病毒的潜伏期为14~25天,一般16~18天。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中复制。尽管有腮腺炎疫苗,但在免疫接种人群和非免疫接种人群中时常出现暴发。

3、肺病毒属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婴儿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原体。

“病原学特征”、

RSV的核衣壳较小(直径13~14nm),缺少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RSV是一种小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呈线性,分子质量为5×106Da,单个RSV毒粒具有多形性,大小约100~350nm,外有包膜,其上有12~15nm的棒状突起,外表面由F、G糖蛋白组成,毒粒呈球形,双层脂膜包绕核衣壳,RNA呈无间断的人字形螺旋结构,一个螺旋周期约65~70nm,电镜负染发现,其糖蛋白与其他副黏病毒相似。

“临床症状”、

RSV引起的常见综合征包括支气管炎和肺炎。前者是一种喘息相关疾病,前期有3~5d的上呼吸道症状,喘息和胸廓过度膨胀显著。肺炎患者亦在前期有上呼吸道症状,胸部听诊可听到捻发音,这两种综合征常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婴儿RSV疾病的另一个表现是窒息,伴随有或不伴有呼吸道症状。

“实验室检测”、

1、直接检测,如免疫荧光分析、酶联免疫实验以及PCR反应。

2、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RSV最好在人上皮细胞系培养,如Hep-2和Hela细胞,一般

接种3~7天出现CPE,其特征是出现合胞体,胞质内可见嗜酸性颗粒,但也可能不出现合胞体。

3、血清学方法。如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检测、免疫印迹法以及融合蛋白抗

体等方法。

中和抗体是抗RSV再次感染的保护性抗体,中和试验在检测血清RSV时相当敏感,是重要的血清学研究工具。免疫荧光试验及EIA技术与中和试验同样敏感,但过程简捷,而且可以检测IgM特异性抗体,是重要的快速诊断方法,可以取代中和试验。在诊断RSV感染时,血清学诊断技术较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技术和快速诊断技术敏感性差,额热切没有统一的标准及广为接受的方法,免疫印迹法分析和融合抑制抗体也可以作为检测RSV的基本试验方法。

“流行病学”

世界各地都有RSV感染的爆发,时间流行特征明显,在温带地区冬季和早春高发。在热带地区,常在雨季发生流行。爆发持续约2~5个月,大多数病例集中在1~2个月内。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对RSV易感,大多数RSV住院患者为2~6个月龄的婴儿。婴儿初次感染RSV 时,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发生率高达24/1000。男性似乎病情更严重,来自工业区的婴儿和父母吸烟的婴儿病情亦较重,患者亲属及医护人员感染RSV的危险性增加。约有50%的人在1岁时初次感染RSV,2岁时,几乎所有人都曾患过RSV疾病,尽管感染后,机体有RSV 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再次感染也是常见的。学校和托儿所是易感者传播病毒的理想场所。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可在人群中广泛、快速传播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根据膜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特性的差异,又可将甲型流感病毒进一步分为多个亚型。迄今已鉴别了15个HA和9个NA亚型。

两种典型的抗原性变异出现于流感病毒并使其得以逃避既有免疫。第一种是抗原转换(antigen shift),它与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的出现有关,这种免疫原性的突然改变与大流行密切相关。抗原变异的第二种类型称为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它的出现比较缓慢,是通过一个亚型内HA和NA点突变的积累而形成的,这种类型的抗原性变异造成了流感的周期性流行。

目前,控制流感流行的主要手段是使用三价灭活疫苗进行年度免疫接种。盐酸金刚烷胺和盐酸金刚乙胺已被美国批准用于甲型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新型流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和NA抑制剂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病原学特征”、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为有包膜病毒,含有5种非糖基化蛋白(NP、M和3种聚合酶)以及3种跨膜蛋白(HA、NA、M2/NB)。这两型病毒在形态学上是不可区分的,其毒粒均具有多形性,通常外周粗糙,多次传代后直径为80~120nm。一次传代后呈拉长的丝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形态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其表面长约8~12nm、直径4~6nm的刺状突起,它们由HA和NA构成。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长约30~110nm。丙型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则为网状。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含有8个与m RNA互补的单链RNA节段,即负链RNA,编码至少10种多肽,其中8种为结构蛋白,其余2种见于感染细胞(NS1、NS2)。每一RNA节段的3’、5’端核苷酸互补而形成锅柄环状结构。

丙型流感病毒与甲、乙型相似,但它只含有7个RNA节段和一种具有凝集红细胞活性、脂肪酶活性及融合活性的表面糖蛋白。丙型流感病毒无NA活性,且其受体结合特异性也和甲型、乙型流感病毒不同。

“临床症状”、

经1~4天的潜伏期后,流感开始发作,表现为急起发热并可能伴随有咽喉痛、干咳、头痛、肌痛、不适以及食欲不振。通常高热可达38~40℃,一般持续1~5天。大部分体征和症状将在1周内消失,而咳嗽和不适可持续更长时间。儿童感染流感后经常并发中耳炎;而经常造成死亡的下呼吸道感染是流感最严重的并发征,主要包括病毒性肺炎、病毒和细菌混合性肺炎以及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实验室检测”、

流感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技术是用培养的细胞或鸡胚分离和繁殖病毒,然后用HAI实验

阐明病毒的特性,若恢复期血清于急性期相比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则证实为流感病毒感染。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可以很快地得到诊断结果。快速培养试验兼有标准病毒分离方法的灵敏性和病毒感染直接诊断方法的快速性。

鉴于可获得的诊断方法范围很广,每一实验室必须选择最能满足每日常规工作的方法。由于临床或流行病学原因,若要很快得到结果,应采用不依赖培养的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方法。对于抗原变异株或全新的病毒亚型的早期检测和它们在人群中的传播的监测等目的而言,对实验室来讲不断分离流感病毒毒株并将其送交专门实验室进行抗原性和遗传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流行病学”

自1889年以来,有记载的人类甲型流感流行和大流行仅有HA的H1、H2、H3三种亚型引起,且三种亚型的流行轮番出现。H2大约于1889年出现、H3于1899年出现、H2于1918年出现,随后它们又分别于1957年、1968年和1977年出现。通常,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流感流行交替发生,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的局部爆发流行。

在气候温和的地区,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相当高。在南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每年流感的典型流行期分别是5~8月和12~3月;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感流行的季节性并不明显,但是流感病毒可在这些区域经年传播,并在夏季或雨季达到高峰。当流感在一个社区流行时,学校和居民区的罹患率普遍很高,通常可持续3~8周。

丝状病毒科

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只有一个属,即丝状病毒属(Filovirus)。它包括两种病毒,即马尔堡病毒(Marberg virus, MBV)和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马尔堡病毒(Marberg Virus)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线状病毒。

1、马尔堡病毒

“病原学特征”、

马尔堡病毒结构为典型的丝状病毒,形似丝线,直径通常一样,但长度介于800至14,000nm,通常感染力最强时长度约为790 nm。病毒物质由七种已知蛋白质组成。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包括N蛋白(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35 (VP35)、病毒蛋白30 (VP30)、病毒蛋白24 (VP24)、糖蛋白4 (gp4)、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主要成分糖蛋白7 (gp7) 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 (VP40)。

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35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

本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培养,其中包括Vero细胞、Vero E6细胞和Hela细胞等。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约3~9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出血倾向。病人突然发、畏寒、头痛、全身疲乏、大量出汗、肌肉酸痛、咽痛、咳嗽、胸痛。最初的症状很像流感,随后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全身皮疹,最后出现口鼻出血、尿血、阴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发生休克。不同地区的医疗设备及支援对生还率影响很大,部分发达国家出现时死亡率只有25%,但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却可以高达100%。

1、发热初期症状很像流感,发病急剧,首发症状多为突然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疲乏、大量出汗、肌肉酸痛。体温在发病后3~4天达峰,可达40℃以上。发热极期,患者表现为极度衰竭和消瘦。

2、皮疹患病5~7天时出现皮疹,从面部向躯干及四肢扩展,起初为针尖大小的丘疹,24小时后发展为斑疹,并逐渐融合为暗红色的斑疹,皮肤无痒感。幸存病例的皮疹持续3~4天后消退,随后发生脱屑。

3、出血症状皮疹出现的同时,患者呈现出血倾向,如鼻衄、齿龈出血、尿血和阴道出血等,严重者可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死亡。

4、其他症状①消化道症状:患者在发热同时会出现恶心、大量呕吐、水样腹泻、弥漫性腹痛,约持续7天。发病1~2天内,呕吐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血液。严重病例可并发肝炎,出现黄疸。②呼吸系统症状:发病初期可有咽痛、咳嗽、胸痛,随着疾病的进展,肺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可发生肺水肿。③泌尿系统损害:早期可出现蛋白尿,晚期可发生肾衰。④眼部症状:患者的眼结膜充血,可发生眼睑或眼结膜炎。

5恢复期并发症幸存病例发热持续7~10天后体温开始下降,但患者极度衰弱,经12~14天一些患者的体温可再次升高,完全恢复大约需要5周时间。恢复期并发症有睾丸炎、复发性肝炎、横贯性脊髓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

“实验室检测”、

马尔堡病毒属于生物安全4级病原体,病毒分离培养和研究工作都必须在P4级实验室内进行。其特异性诊断方法有:①血清学检测: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ID)等。IFA可测定IgG和IgM两类抗体。IgM抗体在发病后7天即可出现,并很快达峰,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IgG抗体在感染后30天达峰,并持续较长时间。检测抗原的方法有: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②电镜检查:在急性期,可取患者或猴的血液和尿或死亡人或猴的肝脏等标本,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诊断。③病毒分离:病毒的分离可取上述标本接种Vero细胞,3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即可检出细胞内的病毒抗原;也可将上述标本接种豚鼠、乳鼠或猴,动物发病后,可采用电镜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查血液或组织器官中的病毒抗原。

“流行病学”

历史上共有5次马尔堡病毒流行。1967年,德国和南斯拉夫,31人(7人死亡),因接触了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而感染;1975年,在南非诊断的3例中的死亡指示病例源于津巴布韦;1980年,肯尼亚确诊了两例,l例死亡;1982年,津巴布韦发生1例;1987年,肯尼亚发生1例死亡。

1、传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3、人群易感性

人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病人尸体者,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人在感染2周后可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1985~1987年在几个非洲国家的一般人群中进行病毒性出血热抗体检测发现,抗马尔堡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0.39%。

4、流行特征

至今,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如刚果、安哥拉等,无明显的季节性。在1998年刚果发生马尔堡出血热流行前,本病多为散发,但在家庭、医院及社区内也可暴发。

2、埃博拉病毒

“病原学特征”、

EBOV属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其分子量为4.2×106,根据病毒抗原不同分为4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莱斯顿及埃博拉-科特。

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nm,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nm。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

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2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因为缺少相应的蛋白,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 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临床症状”、

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最少摄氏38.8度或华氏101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低于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弥散性全身坏死, 及蛋白尿。由病发开始到死亡(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或脏器衰竭) 通常为7至14日。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

一开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一般的感冒患者没什么两样。病人只感到发热、头痛、喉咙痛、胸闷。但是仅仅几小时后,病人就会开始全身出汗,胸痛、皮疹、出血、腹泻、呕吐、肌肉和关节酸痛等,半数病人于发病后第5天出皮疹,大多数则在第5至7天七窍流血不止。出血者占71%。最严重的是皮肤粘膜、鼻、齿龈、内脏均出血,粪便呈黑色,出血往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再过一天,病人将感到

难以忍受的痛苦,就连睁开眼都会感到疼痛,脑袋像是要爆炸。即使在这个时候,医生仍无法确定患者得了什么病。直到几天后,病人开始体内外大出血,连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医生才敢确定病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实验室检测”、

快速灵敏准确地诊断EBHF是防治关键。由于急性期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相当低,其诊断价值远不如抗原或核酸检测高。为此,Towner等采用EBOV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方法,测定了急性期病人的EBOV和病毒载量,快速诊断为苏丹埃博拉病毒,敏感性较高。同时发现病毒载量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病例RNA的复制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病例。研究者还指出,监测EBOV亚型至关重要。

“流行病学”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

直至现在,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 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可延长至3~4周。 (一)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症所致的卡他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部分年长儿童可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在病程2~3天,约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它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

麻 疹

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u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及皮肤斑丘疹。自从婴幼儿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该病的流行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us)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是该病毒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电镜下病毒呈球状或丝状,直径150~200nm,中心为单链RNA,其基因组有16000个核苷酸,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有3种结构蛋白。其中血凝索(hemagglutinin,H)是表面主要蛋白,能够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融合蛋白(fUSIONprotein,F)在病毒扩散时使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与组合病毒成分及病毒繁殖有关。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耐寒及耐干燥,室温下可存活数日,-70℃可保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为麻疹病毒唯一宿主,因此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无症状带病毒者和隐性感染者较少,传染性也较低。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甚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目前成人麻疹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在局部地区有小的流行。其主要原因为幼时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后未再复种,使体内抗体的水平降低而成为易感者。 (四)流行特征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20世纪前50年,世界各地均有麻疹流行。60年代麻疹疫苗问世以来,普遍接种疫苗的国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我国自普遍接种麻疹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麻疹病毒经飞沫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口咽部或眼结合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后进入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增殖。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由血白细胞携带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约病程第1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致病毒被清除,临床进入恢复期。感染麻疹病毒后,人体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前者为IgM,表示新近感染,后二者为IgG,表示对

麻疹

(一)名词解释 1 异型麻疹 2.中毒性麻疹 3.出血性麻疹 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二)填空题 1.休克性麻疹:除具有中毒症状外,出现或的表现。 2.麻疹病毒是属于病毒科,病毒基因组成分为。 3.传染源是自发病前天至出疹后天内有传染性。主要通过传播。感染后表现以多见。病后免疫力 (三)选择题 1.A1型题 (1)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 A.发热 B.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C.口腔粘膜科普利克斑 D.耳后,发际,头面部,胸腹部顺序出现的皮疹 E 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等结合膜炎表现 (2)麻疹的皮疹特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发热第3~4d出疹 B.出疹与退疹都按同样的顺序 C. 多为充血性皮疹 D.疹间多有正常皮肤 E.皮疹消退后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3)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麻疹病毒引起支气管肺炎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B.麻疹病毒直接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C.预防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D 典型病例不需要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E.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 (4)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多数病人无麻疹的接触史 B.第二次麻疹常见 C 皮疹与免疫致病有关 D.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助于病情恢复 E 粘膜科普利免斑持续时间长,可至热退后 (5)下面哪项是麻疹确诊的依据? A.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B.流行季节,有麻疹的接触史 C.病程第5天血清抗麻疹抗体阳性 D.血白细胞数减少 E.眼、鼻分泌物测定麻疹抗原阳性 2.A2型题 (1)患者男性.20岁,大学生,3月17日入院。因发热5天伴皮疹、咳嗽、咽部疼痛1天入院。体检:体温39.6℃,皮肤有淡红色,部分为暗红色的斑丘疹,以耳后,头而部,胸腹部为多,结膜红肿,浅表淋巴结未及。肝脾肋下未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3.8×lO9/L,N30%,L65%,红细胞为4.5×1012/L,血小板为15×109/L。尿蛋白(+)。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登革热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钩端螺旋体病 E.麻疹

麻疹病毒分离株N基因序列分析

麻疹病毒分离株N基因序列分析 探讨四川省目前流行的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采用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456 bp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2011年四川省分离到10株麻疹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与H1基因型代表毒株的同源性为97.1%~98.9%。结论H1a基因亚型仍为四川省本土流行病毒株的优势亚型,近年来四川省流行的麻疹病毒无较大变异,优势病毒的持续传播与麻疹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引起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基因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有6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H)、RNA聚合酶(L)6个结构蛋白。麻疹病毒一直被认为是遗传稳定的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国内外通过对麻疹病毒的基因分析,已发现有8个基因组(A-H),共24个基因型在人类中流行或曾经流行[1~3]。从2009年以来四川省的麻疹疫情有所上升,进入2011年麻疹疫情继续攀升,局部地区发生麻疹暴发流行。随着2012年消除麻疹的临近,今年为控制麻疹的关键年,为掌握四川省流行的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及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2011年上半年分离的麻疹病毒的核蛋白N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参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4]。 各市(区、县)CDC采集疑似麻疹患者(出疹5d内)咽拭子,标本保存在病毒标本运输液中。-20℃或以下温度保存,冷冻运输。标本用终浓度各为1000 U/ml的青霉素和1000μg/ ml的链霉素处理后,置4℃保存备用。 1.2病毒分离培养将处理后的咽拭子标本接种于在培养管中生长良好的Vero/SLAM单层细胞上,置5% CO2培养箱,37℃连续培养7d,逐日观察细胞病变(CPE)。当75% 以上的细胞呈现明显麻疹病毒特异性的巨细胞融合病变时,收获和冻存细胞培养液。若未见病变需连续盲传3代,仍无病变出现则为阴性。 1.3麻疹病毒RNA提取采用Promega公司的Maxwell? 16 Viral Total 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Kit,用Maxwell? 16 Instrument(Magnetic Particle Processor AS2000)按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病毒RNA,-20℃保存备用。 1.4 逆转录反应(RT-PCR)采用QIAGEN公司OneStep RT-PCR Kit进行逆转录反应。引物NP3seq(TTG CTG GTG AGT TAT CCA CAC TTG)和MVN8(TTA TAA CAA TGA TGG AGG)[5]为上海生工公司合成。体系为:10 μl 5 x缓冲液,2 μl dNTP(10 mM),引物NP3seq、MVN8各2 μl(10μM),2 μl酶,4 μl模板RNA,加无核酸酶的水至终体积为50μl。使用ABI 2720 PCR仪进行反应,反应条件为50℃30 min,95℃15 min;94℃30 s,50℃30 s,68℃1.5 min,35个循环;68℃10 min。扩增产物经1 % 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 1.5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取RT-PCR阳性扩增产物,用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Promega)按说明书进行纯化。纯化产物分别用NP3seq和MVN8引物进行标记,标记试剂为Big Dye Terminator Cycle Sequencing Kit(ABI),反应条件为:96℃ 1 min;96℃10 s,50℃5 s,60℃4 min,共25个循环。标记产物用Big Dye XTerminator

副黏病毒属麻疹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1、麻疹病毒属 “病原学特征”、 “临床症状”、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 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实验室检测”、 (一)麻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麻疹病毒可以用前驱期、出疹期及疹后期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由于病毒分离的成功率非常低,这种方法不能作为麻疹实验室诊断的首选方法。B95-8细胞可作为临床标本中麻疹病毒分离的备选材料。病毒引起的CPE具有合胞体特性,提示分离的病毒由融合蛋白,根据这种结果,结合临床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病毒是麻疹病毒。 从麻疹患者分离到的副黏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直接看到,但由于所有副黏病毒属程苑形态类似,这种检查不能做出精确的诊断,麻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多核,许多感染细胞可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融合细胞是麻疹的病理特征,鼻咽洗液中细胞或外周血单核细胞若具有这种特征细胞,可视为是麻疹病毒感染的指征。

麻疹的表现及图片

麻疹临床表现预防及图片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流行病学】 天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 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

【并发症】 (一)喉、气管、支气音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由于<3岁的小儿喉腔狭小、粘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气管切开术。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AIDS病人合并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四)神经系统 1、麻疹脑炎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脑脊液改变为:轻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呈球形,直径只有100~250纳米(1纳米=0.000001毫米)。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算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没有抵抗力。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就失去活力;在室温下仅存活2小时,56℃时30分钟即被破坏。能耐寒不怕冻,4℃可存活5个月,零下15℃能存活5年。所以总是冬春季节出来发作。 中医学名 麻疹病毒 英文名称 measles virus 主要症状 皮丘疹,发热,呼吸道症 多发群体 儿童 传染性 有传染性 分类 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简介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麻疹的病原体,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愈后良好。我国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儿童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天花灭绝后,WHO已将麻疹列为计划消灭的传染病之一。另外,由于发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ts,SSPE)与麻疹病毒有关。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麻疹病毒为球形或丝形,直径约120nm~250nm,核心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基因组全长约16kb,基因组有N、P、M、F、H、L 6个基因,分别编码6个结构和功能蛋白: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磷酸化蛋白(phosphoprotein,P)、M蛋白(membrane protein,M)、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large polymerase,L)。 麻疹病毒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包膜,表面有两种刺突,即HA和溶血素(haemolyxin,HL),它们的成分都是糖蛋白,但性质各异。HA只能凝集猴红细胞,还能与宿主细胞受体吸附。HL具有溶血和使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的作用。HA和HL均有抗原性,产生的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麻疹病毒包膜上无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有关于麻疹病毒抗原性变异的报道。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麻疹病毒存在着基因漂移。 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一)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不适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 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二)出疹期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咳嗽、结膜炎、口腔粘膜斑为主要特征。麻疹容易引起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并发症,并且年龄越大,危害越严重。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发病主要在婴幼儿,麻疹引起的死亡率在传染病中占居首位。自我国开展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较以前降低了95%以上,低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近年麻疹发病有增长及向大年龄组人群后移的倾向。由于麻疹危害严重,我国以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发病率在0.10/10万以下)。 二、应急处理要点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疑似病例的监测要求,一旦出现发热、出疹性症状病人,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 (一)相关定义 1. 麻疹定义:发热、出疹或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2. 麻疹疑似病例暴发:麻疹疑似病例暴发是指一定地区

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麻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暴发的定义是相对的,随麻疹控制各阶段目标的不同可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暴发。具体定义如下:村(街道居委会)或一个集体单位10内发生2例或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10内发生5例或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即为暴发。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屯、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的麻疹病例。 (二)疫情发现 1.在下列情况下,学校、托幼机构、自然村屯福利收容羁留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尽快向所在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符合麻疹疑似病例定义; (2)本单位诊断或接获校外医疗机构诊断,短期内出现多例发热、出疹性病例,调查发现其中有聚集性或有流行病学关联时; (3)监测发现麻疹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 (4)学校、托幼机构等因病缺勤短期内异常增加;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以早期发现疫情。

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在麻疹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可以引发麻疹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损伤的人群或者重度营养不良的人群(如维生素A缺乏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开始广泛使用,现在世界上70%左右的儿童通过国家儿童免疫规划能获得麻疹疫苗接种。目前,在那些发达国家,麻疹已得到很好控制,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实现了消除麻疹。综合的免疫策略,包括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定期开展补充免疫活动(SIAs)和强化监测工作,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麻疹病毒的高传染性意味着较少的易感者感染就足以造成病毒在数以十万计的人群中传播。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仍然很低,这些国家的麻疹死亡病例在全球的死亡病例(2002年约为61万例)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其中大部分是婴幼儿。更多的人还受到麻疹并发症的侵害,如营养不良和永久性的神经系统紊乱。 目前在全球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可以被用于免疫规划。 在麻疹-风疹疫苗(MR)或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1等联合疫苗中,其中含有的各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没有发生变化。无论从后勤供应还是从接种程序来看,使用联合疫苗都是合理的;因此,在腮腺炎和风疹高发地区,如疫苗价格适中且风疹免疫接种率能维持在80%以上,建议使用联合疫苗。 有初步研究称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MMR与自闭症或慢性肠炎的发生有关,但几项精心开展的研究并未证实这种结论。 建议所有易感儿童和无疫苗接种禁忌证的成人开展麻疹的免疫接种。疫苗应该1详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风疹疫苗的立场文件(No. 20, 2000, pp. 161–169) 和关于腮腺炎疫苗的立场文件(No. 45, 2001, pp. 346–355).

麻疹(measles)发病机理

【病原学】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粘液病毒(paramyxoviridae),与其他副粘液病毒不同点为不含神经氨酸酶。电镜下呈球形或多形性,较大直径100~250nm.病毒中心为核糖核酸(RNA)和对称螺旋形衣壳体组成,外包双层含脂蛋白囊膜,表面有小突起含血凝素,麻疹病毒主要具有6种结构蛋白;3种与核糖核酸结全,F蛋白作用与多聚酶有关,N蛋白起稳定基因作用,P蛋白起多聚酶作用;另3种结构蛋白与外部囊膜结合,M蛋白为膜蛋白,功能与病毒装配、芽生、繁殖有关,H蛋白为病毒表面血凝素,于病毒吸附于敏感宿主细胞时与受体结合,F蛋白具溶合特性,使病毒细胞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在人胚和猴肾细胞中培养,5~10天后可引起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等病变。麻疹病毒只有一个型,在患者出疹时,血内可测出特异抗体。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过酸或过碱(pH<5及>10)均可使之灭活。蛋白质可保护病毒不受热和光的损伤。病毒在室温中大多只能存海参36小时,加热56℃15~30分钟即可灭活。能耐受干燥和寒冷,在-70℃可保存活力5年以上,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发病机理】麻疹病毒随飞沫颗粒侵入人体后其感染过程根据动物实验如表11-11所示。表11-11 麻疹感染过程接触后日数感染过程~1日麻疹病毒接触鼻咽或眼粘膜上皮,引起上皮细胞感染和病毒繁殖2~3由淋巴扩散至局部淋巴组织2~3初次病毒血症(少量,由白细胞携带)3~5病毒到达局部及远处网状内皮细胞内繁殖,原发病灶-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病毒继续繁殖5~7第二次病毒血症(大量)7~11病毒到达皮肤粘膜、结合膜、呼吸道及全身引起感染11~14病毒量在全身各脏器到达高峰,麻疹全身感染15~17病毒血症渐减而终止,各脏器中病毒也相应减少,进入康复期麻疹病毒侵入原发病灶,在该处繁殖,并迅速扩展至局部淋巴组织,由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携带,经血液循环(初次病毒血症0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在该处广泛繁殖,引起第二次大量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麻疹病变。在感染过程中,除了病毒直接侵犯宿主细胞引起病变外,机体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病毒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分化繁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当其与病毒抗原接触时,释放淋巴活性因子,引起病变处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甚至细胞组织坏死。这种受病毒致敏的淋巴细胞主要具有致胚细胞样转变(blastogenic)及产生细胞毒(cytoxicity)作用,使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大、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使细胞发生中毒病变,故有人认为麻疹过程是一种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患麻疹后正常人都有免疫反应,病程第14天即可出现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和中和抗体等,抗体效价逐渐升高,至4~6周达高峰。补体结合抗体消失较快,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一年内下降至1/4,有人报道自然感染后如未再接触麻疹,则抗体滴度在15年后下降到1/16,大多终身可保持低水平。IgM出现早而最多存在6周,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测出SIgA,血中IgG可持续较久。对不同的病毒结构蛋白机体大多可产生相应抗体,H蛋白抗体阻止病毒吸附,出疹时也可查到,2~3周时上升显著,F抗体阻止病毒在细胞内扩散,但始终维持较低水平,NP抗体出疹时就阳性,水平上升快,而滴度高,M抗体则早期仅半数阳性,滴度低。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麻疹感染的恢复过程与血液、分泌型抗体的增高、干扰素的出现(约在第6~11天)及细胞免疫的增强都有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免疫。有细胞免疫缺陷或低下者(如白血病、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先天免疫缺陷等)不能将病毒消除,故易患重症迁延型麻疹而致死,即使注射大量被动免疫抗体也毫无用处;另一方面患丙种球蛋白缺乏者如患麻疹,都可顺利恢复,提示抗体对麻疹恢复并不重要,但特异抗体对防止麻疹感染却有肯定效果。在麻疹病程中非特异免疫力有所下降,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降低,中性粒细胞活动力也差。T、B淋巴细胞、补体C1q、C4、C3、C5及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结核菌素试验在出疹2~6周内可转阴,常使原有结核病灶恶化。免疫反应降低可使湿疹、哮喘症、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得到暂时缓解。

麻疹试题及答案

麻疹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_____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__ ___或口腔粘膜出现_______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________ 疹。 二、选择题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 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 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 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 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 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8、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行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 A、5天内 B、7天内 C、10天内 D、12天内 E、14天内 9、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措施是【】 A、应用免疫球蛋白 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C、应用胎盘球蛋白 D、应用成人血浆 E、应用维生素A 10、一般麻疹病人应隔离至【】 A、出疹后3天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7天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14天

2019麻疹培训试题

传染病培训资料 发布日期:2010-6-13 2010年东城区AFP培训考试题(北京医院) 姓名工号科室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1、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 c) (单选) a、流脑 b、白喉 c、脊灰 d、乙脑 2、我国已经消除了c(单选) a、脊灰 b、野病毒脊灰 c、本土野病毒脊灰 d、以上都是 3、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b(单选) a、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b、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c、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d、以上都不正确 4、关于AFP病例的定义下列哪种是正确的?( a )(单选) a、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 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b、任何年龄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c、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d、以上都不正确 5、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是( b、d )(多选) a、硬瘫 b、软瘫 c、中枢性瘫 d、周围性瘫 6、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属于(b) a、疾病监测 b、症状监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50分) 1、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不能明 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 (原因待查)”等其他诊断。 2、医务人员在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后应在12小时内进行电话报告,在报告时要报告 麻痹日期,描述麻痹情况(包括部位、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同时要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还要进行网络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择‘ 其他疾病疾病’,在‘备注’中填写‘AFP’,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外地病例还需报告进京的来京。 3、一般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应在麻痹14天内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临床高度疑似脊 灰病例、高危病例和“0”剂次AFP病例,需采集3份便标本和脑脊液 1-2mL。

麻疹防控知识

麻疹防控知识培训 一、概述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为其特征。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特别是免疫规划实施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与其他副粘液病毒不同点为不含神经氨酸酶。电镜下呈球形或多形性,较大直径100~250nm。病毒中心为核糖核酸(RNA)和对称螺旋形衣壳体组成,外包双层含脂蛋白囊膜,表面有小突起含血凝素,麻疹病毒主要具有6种结构蛋白;3种与核糖核酸结全,F蛋白作用 与多聚酶有关,N蛋白起稳定基因作用,P蛋白起多聚酶作用;另3种结 构蛋白与外部囊膜结合,M蛋白为膜蛋白,功能与病毒装配、芽生、繁殖 有关,H蛋白为病毒表面血凝素,于病毒吸附于敏感宿主细胞时与受体结合,F蛋白具溶合特性,使病毒细胞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进入宿主 细胞。麻疹病毒只有一个型,在患者出疹时,血内可测出特异抗体。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过酸或过碱(pH<5及>10)均可使之灭活。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低,对干燥、日光、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没有抵抗力。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就失去活力;在室温下仅存活2小时,56℃时30分钟即被破坏。能耐受干燥和寒冷,4℃可

存活5个月,零下15℃能存活5年,在-70℃可保存活力5年以上,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所以总是冬春季节出来发作。 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因此当患者离开病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传染性很低。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粘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藉手的污染而传播。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潜伏期较规则,约10±2日。 (三)易感者: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人对麻疹普遍易感。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含麻制剂疫苗者,一旦接触麻疹病人后可以感染或发病。 初生儿大多已自母体经胎盘获得被动免疫抗体。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9个月时抗体水平已测不出,但认为15个月之前此种免疫力仍可干扰接种麻疹活疫苗的效果。因此,在普种疫苗之前,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高;但自广泛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

儿科学:麻疹及出疹性疾病

档文该
请,示提该掉去想果如 / / : pt th
是FDP速极
成生器辑编

载下并问访

ww https://www.360docs.net/doc/5c8522272.html,/
麻疹及出疹性疾病

麻疹(Measles)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 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 样脱屑为特征

传染病的分类
甲类(2种) 鼠疫、霍乱
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猩红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 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 伤风、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除甲/乙类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手足口病

2008年传染病发病率排名
病种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 梅毒 新生儿破伤风 麻疹 淋病 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疟疾
发病率(1/10万) 106.54 88.52 23.65 19.49 10.00 9.95 9.90 2.10 2.10 1.99

病原学特点
核衣壳(RNA、蛋白质) M蛋白 双层脂质膜 糖蛋白H和F 缺乏神经氨酸酶

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麻疹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 关键词:麻疹麻疹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麻疹疫苗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 麻疹感染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那是麻疹病毒在鼻咽局部黏膜快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在这一期,麻疹病毒突破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 前驱期又称:疹前期,实际上是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的阶段,一般为3~4天。病人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部特殊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汪汪、羞明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再加上口腔颊黏膜上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柯氏(Koplik)斑。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 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 神经氨酸酶活力。麻疹病毒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 对较大,镜下一般呈球形,径150~300nm,形态多变,有时 可呈丝状。病毒中心由核糖核酸和对称的螺旋形衣壳组成,外 盖脂蛋白包膜,上有短小突起带血凝素,可凝集猴红细胞。对 最早分离的麻疹病毒Edm株进行基因测序,已知其基因组不分 节,长度约15893bp,共有六个结构基因,编码六个结构蛋白, 从3'端开始依次为:核蛋白(N)分子量60×103、磷酸蛋白(P)分子量72×103、膜蛋白(M)分子量37×103、血溶素(F)分子量60×103、血凝素蛋白(H)分子量78×103~80×103以及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分子量210×103,其中N、P、L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而另外三种M、H、F蛋白则与病毒包膜结合。N蛋白为麻疹病毒的主要蛋白,以磷酸化形式存在,在基因包装、复制和表达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还参加RNA的结合,核膜结构的形成等。P基因可编码三种长度不同的蛋白,即P、C、V蛋白。P蛋白为磷酸化的聚合酶结合蛋白,与N及mRNA结合成复合物,参与RNA的包膜和调控N蛋白的细胞定位。V蛋白和C蛋白可能具有调控复制与转录的功能。L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一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相同。P与

麻疹调查处理

麻疹调查处理 一、暴发定义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随控制麻疹各阶段目标的不同,麻疹暴发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认为是暴发。 二、暴发调查处理步骤 地区(市、州)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负责本辖区麻疹暴发的调查和处理,病例的调查主要由县级从事麻疹控制工作人员完成,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参与调查和处理。省级接到报告后,视发病情况和地、县要求及时派人协助调查,给予指导。要强调的是,在调查的同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一)及时报告 一旦发生暴发疫情,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以最快的方式,按规定的渠道报告疫情,在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调查处理前的准备 一旦确定要赴某地调查处理麻疹暴发疫情,出发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成立调查处理小组,小组的成员应包括卫生行政人员,从事麻疹控制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其次初步确定调查处理方案,要准备好各种调查表格和采集标本所需要的实验室器材,还要联系好参与调查处理的车辆和司机;最后通知当地初步行程和安排。 (三)听汇报,初步了解疫情 到达目的地后,要及时听取当地的汇报,了解疫情发生经过,及已经采取的措施。然后与当地协商下一步调查方案。 (四)核实疫情,确认麻疹暴发 县级从事麻疹控制的人员首先要采集暴发开始时前5~10例麻疹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送地区(市、州)级麻疹血清诊断实验室,检测麻疹IgM抗体。调查小组到达后,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麻疹病例定义核实疫情,采集部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送地区级或省级麻疹实验室检测。麻疹暴发最好有省级麻疹实验室的确认。另外要采集适当数量麻疹病例咽拭子或尿标本,以便开展麻疹病毒分离工作。 (五)确定和调查麻疹疑似病例 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填写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或《麻疹暴发病例调查一览表》,重点要调查病例的出生日期、出疹日期和麻疹疫苗的免疫史等。 (六)描述暴发 1. 麻疹暴发情况 包括以下内容:确诊病例的总数;年龄分布;曾发生过麻疹病毒传播的地区(地图);暴发持续的时间(绘制流行曲线);首发病例发病情况;麻疹确诊病例中免疫状态;传播速率;可能的危险因素:年龄别免疫状态;到麻疹流行地区的旅行史;职业(例如:医生、导游等);到过学校、俱乐部、幼儿园等人口聚集地;曾经到卫生机构就医等。 2. 分析暴发来源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社会活动范围、日常交通工具、在社会活动中与其它病例的传播关系,绘制传播链。 (2)分离麻疹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七)麻疹暴发原因调查 1. 评价麻疹疫苗接种率 (1)通过常规免疫报告系统了解麻疹疫苗报告及估计接种率获取最近的人口和年龄别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