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出席情况评析

“一二一”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出席情况评析
“一二一”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出席情况评析

“一二一”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出席情况评析

作者:于化民文章来源:《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更新时间:2010

年06月03日

内容提要:西南联大教授群体在“一二一”运动中的作用,一直广受研究者的关注。从惨案发生到学校恢复正常秩序,西南联大教授会先后召开过9次会议。教授会会议的出席率,是反映联大教授参与运动程度的可以参考的标尺。本文依据现存的联大教授会出席签到名单,对5个学院100多位教授出席会议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出席率一般在40%到50%之间,与运动前后相比没有大的变化。这一现象反映了教授会的内部情形相当复杂,也为准确认识和评价教授会在运动期间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主题词:学生运动;西南联大;教授会

西南联大教授会是联大组织架构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二一”运动期间教授们开展活动、发表政见的主要平台。从1945年11月29日到12月26日,西南联大教授会共召开了9次教授会会议[1],时间上贯穿了“一二一”运动从罢课到复课的过程。教授会的各项决议和以教授会名义发布的文告,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以往的论著均有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但是,这些决议和文告是在什么情形下产生的?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教授们的想法和意愿?围绕着这些决议和文告,在教授会内部有过怎样的争论和妥协?仅仅依靠现有的文献资料回答上述问题显然是困难的。幸好,完整的保存在教授会记录中的9次会议出席者名单,至少让我们知道教授会的决议和文告通过时,有哪些教授作为当事人在场。虽然会议记录的内容过于简略,无从了解会议的细节和每位教授的具体态度,可通过对会议出席名单的对照分析,仍能够得到有关教授会内部情形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依照1938年10月西南联大常委会制定的《教授会组织大纲》,校一级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校常务委员和常委会秘书主任为当然成员。开会时以常委会主席为主席。也就是说,联大编制内的所有教授、副教授,都是教授会的成员。本文选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4册所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十四年度教职员名册》中的教授、副教授名单为基数,以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为基本单位,对教授会出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至于有联大常委、学院院长在系内兼任教授,各学院教授在师范学院兼职,均未重复计算。按照这个名单,当时联大共有在编教授、副教授191人,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1945年西南联大各学院教授、副教授人数统计[2]

单位实有教授、副教授人数占全校教授、副教授的

百分比

联大常委 3 1.6%

文学院52 27.2%

理学院51 26.7%

法商学院30 15.7%

工学院35 18.3%

师范学院18 9.4%

体育部 2 1%

合计191 100%

需要说明的是,另有一件《34学年度第一学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员数报告简表》[3],载明文学院有教授、副教授57人,理学院44人,法商学院26人,工学院29人,师范学院11人,体育部2人,全校教授、副教授总数为166人(未含联大常委)。[4]这组数字与表1略有出入。从时间上看,此表中的数字所反映的是1945学年第1学期的情况,也就是“一二一”运动发生时的情况,应当更为接近实际。遗憾的是表中只有数字,没有详细的教授、副教授名单,无法与出席名单对照,故无法采用。再者,由于新聘、解聘、出国研修等原因,联大教授总数本来就是变化不定的,在统计上也常有疏漏[5],很难确定一个精确的绝对值。因为我们考察的重点是教授总数与教授会会议出席人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即使本文采用的教授总数是一个近似值,并不致于影响到分析的可靠性。下面结合“一二一”运动的进程,对9次教授会会议的出席情况逐一进行考察。第1次教授会会议是在1945年11月29日召开的。11月25日晚,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四校学生自治会在联大新校舍举办反内战时事晚会,以李宗黄为首的国民党云南省军政当局派出军警进行武装骚扰。次日,中央社发出消息,诬称学生的正当集会为“匪警”,激起爱国学生的愤慨。联大学生自治会通过罢课决议,率先进行罢课。28日,昆明市学联组成由31所大中学校参加的罢课联合委员会,发表《罢课宣言》,提出制止内战、组织联合政府、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等的政治主张。还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一、追究射击联大的责任;二、取消禁止集会游行的非法禁令;三、保障同学身体自由,不许任意逮捕;四、中央社改正诬蔑联大之荒谬谣言,并向当晚参加大会之人士道歉。[6]学生罢课后,联大立即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就军警袭击时事晚会一事向地方当局提出抗议,同时劝告学生复课。29日上午,联大教授会在清华大学办事处召开会议,讨论事态的发展。因梅贻琦、傅斯年、张伯苓三常委均不在校内,代理常委、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主持会议,书记为闻一多,共有82人出席会议,会议决议:向云南省军政当局提出抗议书,同时劝说学生复课。决议在“加强抗议”一项下特别注明是“全体通过”。随后的抗议书也是用联大全体教授名义发出的。这次会议的出席情况见表2。

表2:第1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0 0 0

文学院26 31.7% 50%

理学院18 22% 35.2%

法商学院14 17% 46.7%

工学院15 18.2% 42.9%

师范学院8 10% 44.4%

体育部 1 1% 50%

合计82 100% 42.9%

表中的实际出席率,系指各单位实有教授数与实际出席会议人数之比。其中文学院的出席率最高,达到50%,其次是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工学院,最后是理学院。如果各学院出席人数占出席总人数的比例排序,仍以文学院为最高,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次之,最后是师范学院。如果以表1为参照系对此表,可以看出,文学院教授出席会议的比例高出占全校教授比例数近5%,工学院、师范学院大致持平,理学院、法商学院则明显偏低。第2次教授会会议是在“一二一”惨案发生后的第2天召开的。12月1日上午,在李宗黄、关麟征、邱清泉的精心策划下,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和三青团省团部、第5军政治部便衣队和军政部军官总队的数百名暴徒,分头袭击联大新校舍、联大师院、联大工学院、联大附中和云南大学、中法大学、南英中学等学校。血案造成南菁中学教师于再、联大师院女学生潘琰、联大师院学生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遇害,25人重伤,30余人轻伤。地质系教授袁复礼、电机系教授马大猷、钱钟韩,在制止暴徒行凶时亦被殴致伤。当日下午,联大校务会议决定于2日上午召开教授会会议,研究当前事态与对策。2日上午,第2次教授会会议召开,出席者84人,仍由叶企孙主持。叶企孙、查良钊、袁复礼、马大猷等分别报告了联大各处遭袭情形与损失。会议决定:选派代表参加死难学生入殓仪式,慰问伤者;建议学校在校园内安葬死难学生;组织法律委员会,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事端。闻一多在会上提议,全校教授应以罢教来声援学生,但教授会内部对此意见不一,此议被暂时搁置。会议出席情况见表3。

表3:第2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0 0 0

文学院28 33.3% 53.8%

理学院18 21.4% 35.3%

法商学院16 19% 53.3%

工学院14 16.7% 40%

师范学院8 9.5% 44.4%

体育部0 0 0

合计84 100% 44%

按常理推测,这次会议召开于血案发生之后,应该会有更多的教授参加会议,可事实上却非如此。出席会议的总人数与第1次会议基本持平,法商学院的出席率增加了将近7%,文学院增加近4%,占全部出席教授的三分之一,理学院、师范学院的出席率没有大的变化,工学院的出席率还有所下降。云南省军政当局的暴行激起全国舆论的同声讨伐,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援昆明学生的抗暴斗争。2日,联大讲师、教员、助教及联大附中教员表示一致罢课,直到学生复课时为止。3日,联大学生自治会发表《致教师书》,希望教授们用罢教来表示对学生的支持。[7]联大教授中关于是否采取罢教行动的争论也渐趋公开化。12

月4日的教授会第3次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召开的。会议仍由叶企孙主持,89位教授到会。与会者围绕罢教问题激烈争辩6个多小时,“气氛相当紧张”[8]。张奚若、钱端升、闻一多等力主罢教,多数人仍主张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分歧明显。最后表决,赞成停课者61票,赞成罢教者19票。[9]会议决议:从即日起停课7天,“对地方当局不法之横暴表示抗议”[10];委托校务会议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以书面材料说明惨案真相;督促法律委员会加紧工作,务期早日办到惩凶及取消非法集会之禁令;由校务会议迅速设法劝导学生复课。

表4:第3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0 0 0 文学院26 29.2% 50% 理学院23 25.8% 45.1%

法商学院18 20.2% 60%

工学院14 15.7% 40%

师范学院8 9% 44.4%

体育部0 0 0

合计89 100% 46.6%

从签到名单看,出席人数最多的仍是文学院,有26人。出席率最高的则是法商学院,达到60%,其次分别是文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工学院。其中理学院的出席率增加了10%。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仍未采纳闻一多提出的公开“罢教”,而是决定实行“停课”,实质没有差别,听上去却稍微委婉,表明大多数与会教授还是不愿采取激烈的对抗方式,而是保留一定的转圜余地。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昆明全市大中学老师298人在6日联名发表罢教宣言。潘光旦、闻一多、费孝通、向达、费青等联大教授和一些青年教员、助教都参加了宣言的联署。为迅速平息罢课风潮,蒋介石派教育部副部长朱经农,联大常委、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来昆,协助新任云南省主席卢汉办理惨案善后,并于7日发表《告昆明教育界书》,要求学生“重视课业,遵守纲纪”,教职员“应导学生于正轨,为社会作表率,切不可任令罢课风潮再有迁延”。

[11]蒋介石还密令卢汉,如学生拒绝复课,准备作“最后处置”,即解散联大,三校提前复员。罢联方面针锋相对,除重申《罢课宣言》中的各项要求外,还进一步提出:一、严惩12月1日的主谋关麟征、李宗黄、邱清泉。二、当局应负担死难同学之抚恤费、受伤同学医药费。三、赔偿一切公私损失。[12]傅斯年急于打破在复课问题上的僵局,在教授中放风说:这次罢课,蒋很怒,你们要叫学生赶紧结束,不然的话,蒋要派霍揆彰武力解散联大,把学生都编入青年军。[13]这无疑使教授们感到了来自重庆的巨大压力。在傅斯年主持下,联大教授会于12月10日召开第4次会议,作出数项决议:要求政府严惩惨案凶手及主使人,对负行政责任者先行撤职;接受法律委员会草拟的致监察院呈文;教授会应即劝告学生复课。担任书记的闻一多在第一项下还记有“此项函件请本会推定之赴渝三代表面致朱次长,并口头说明内中所谓凶犯及主使人特别指李宗黄、关麟征、邱清泉三人”[14]的文字,被傅斯年以“未付表决”为由删去。但当天以教授会名义发表的《为此次昆明学生死伤事件致报界的公开声明》,仍直指惨案“实为兼代主席兼党务主任李(宗黄)、警备总司令关(麟征)、第5军军长邱(清泉),明目张胆所共同指使。”[15]

表5:第4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 1 1.1% 33.3% 文学院27 31% 51.9%

法商学院15 17.2% 50%

工学院13 14.9% 37.1%

师范学院9 10.3% 50%

体育部0 0 0

合计87 100% 45.6%

会议出席情况是,出席率最高的是文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有半数教授与会,理学院、工学院偏低。各学院与会教授占与会总人数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这次会议,教授们的立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16]闻一多在会后曾焦灼地对民青负责人说:教授们从学校利益考虑,都希望早些复课。你们下一步打算怎么办?罢课不要拖得太久,过去我们在教授会上说话,多数人都支持,现在会上我们成少数派了。[17]此时,罢课学生与学校方面的矛盾也突显出来。14日,傅斯年主持召开校常委会议决定:联大从17日(星期一)起一律照常上课,要求教师劝导学生复课。[18]这一决定遭到学生的强烈抵制。15日,罢联发表《致各校师长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坚持七项复课条件。刚刚从北平返回的联大常委梅贻琦,主持常委会与学生代表谈话,要求17日复课。然而到17日,几乎没有学生到教室上课。下午,梅贻琦召集教授代表谈话,表示自己要辞职。鉴于这一突然情况的发生,参加谈话的教授代表遂于下午5时半临时召集了教授会第5次会议,法商学院院长周炳琳任主席,90人出席[19]。为“加压力于学生”[20],傅斯年在会上提出,如果学生不复课,教授就全体辞职。有40余位教授同意傅的提议,闻一多、张奚若、钱端升等表示反对。闻一多还与傅斯年当面争辩起来。会议作出决议:教授会于18日上午9时召集学生自治会代表,劝导学生复课;各系全体教授18日下午3时与本系全体学生谈话;劝导学生时说明本星期四务必复课,如不肯复课,教授同人只好辞职。会上闻一多等提出反建议,即要求政府将李宗黄立即撤职,如办不到则教授全体辞职,但此项未列入会议记录。[21]17日的教授会会议,标志着教授会内部两种力量对立的公开化。这次会议,法商学院有半数教授出席会议,其他学院出席率均不足50%,具体情况见表6。

表6:第5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 1 1% 33.3% 文学院25 27.8% 48%

法商学院15 16.7% 50%

工学院15 16.7% 42.9%

师范学院8 8.9% 44.4%

体育部 2 2.2% 100%

合计90 100% 47.1%

由于持续罢课造成了教授和学生的对立,并有可能使运动遭受挫折,罢联接受中共云南省工委的指示,决定改变斗争策略,准备在一定条件下实行“停灵复课”。学生代表请闻一多出面做梅贻琦的工作。得知学生不再坚持先惩凶后复课,梅贻琦表示,愿意就有关问题向当局进行交涉。19日下午,梅贻琦主持召开教授会第6次会议,94人出席。会议作出决议:由教授会发布公告,劝告学生星期四一律照常上课;教授会决吁请政府对此次事变之行政首脑人员从速予以撤职处分,务期达到目的;教授会推举代表与云南省军政当局洽商,由现地方军政当局发表声明,对合法之自由决予尊重。[22]当晚,教授会发布《告同学书》,提出要“以去就力争”当局将李宗黄撤职,同时也表示同学如不复课“只好辞职”。会议出席情况见表7。

表7:第6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 2 2.1% 66.7% 文学院32 34% 61.5% 理学院27 28.7% 52.9% 法商学院12 12.8% 40% 工学院11 11.7% 31.4% 师范学院10 10.6% 55.6% 体育部0 0 0 合计94 100% 49.2%

从实际出席率看,文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较高,都超过了半数,法商学院和工学院较低。按出席人数排序依次为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12月20日,梅贻琦主持召开第7次教授会会议,研究学生会提出的修改后的复课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惩凶;二、取消禁止集会游行之非法禁令;三、保障人身自由;四、要求中央社更正诬蔑教授及同学之荒谬言论,请教授会会同罢联将事实真相交《中央日报》等报刊公布;五、由政府负担安葬、抚恤、治疗费用,赔偿公私损失。[23]教授会决定,由梅贻琦将教授会对于学生会函陈事项之意见,即告自治会代表。是晚,梅贻琦对学生自治会代表发表谈话,对复课条件的解决逐项说明,实际上接受了复课条件。同日,联大教授会发出指控李宗黄、关麟征、邱清泉、周绅等惨案主谋的《告诉状》。《告诉状》列举确凿事实证据,指控李宗黄、关麟征、邱清泉等“此等人犯,罪大恶极”,“苟不严惩,国将不国”。[24]

表8:第7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 2 2% 66.7%

文学院30 30.9% 57.7%

理学院27 27.8% 52.9%

法商学院13 13.4% 43.3%

工学院15 15.5% 42.9%

师范学院8 8.2% 44.4%

体育部 2 2% 100%

合计97 100% 50.8%

这是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达到了97人,占全部应到人数的50.8%。各学院的出席率排序依次是:文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12月22日,教授会召开第8次会议,听取学生自治会代表对罢课条件的说明。梅贻琦主持,80人出席。闻一多缺席,由刘崇鋐临时代理书记。教授会决议,接受闻一多在第5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政府将李宗黄立即撤职,如办不到则教授全体辞职”的提议,并补充为“从今日起,以两个月为求此事实现之最大限度”。同时要求校常委酌定惩处阻止学生上课行为的办法。[25]随后梅贻琦发表书面谈话,对教授会决议作出解释和说明。会议出席情况见表9。

表9:第8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 1 1.3% 33.3%

文学院24 30% 46.2%

理学院24 30% 47.1%

法商学院10 12.5% 33.3%

工学院12 15% 34.3%

师范学院8 10% 44.4%

体育部 1 1.3% 50%

合计80 100% 41.9%

此次会议出席人数比上次明显减少,其中文学院和理学院各占了30%。会议前后,梅贻琦多次就学生复课条件向卢汉、霍揆彰交涉。23日,李宗黄被调离昆明。傅斯年也因对梅贻琦的做法不满返回重庆。在梅贻琦等的多方努力下,昆明《中央日报》等刊登了梅贻琦和熊庆来对记者的书面谈话,使“一二一”惨案真相大白于天下。至此,罢课学生提出的5项条件基本得到满足。罢联代表大会于25日通过《复课宣言》,宣布自27日起“停灵复课”,在“一二一”惨案祸首李宗黄等得到惩处后再为死难烈士举行公葬。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罢课宣告结束。联大教授会于12月26日下午召开第9次会议。会议仍由梅贻琦主持,刘崇鋐代理书记,出席者仅61人。梅贻琦向教授们报告了各报发表“事实真相”的经过和全校学生上课的情况。由于学校秩序已渐次恢复,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复课后的一些具体问题及处理办法。[26]会议出席情况见表10。

表10:第9次教授会会议与会情况统计

单位与会教授、副教授

人数占与会总人数的百

分比

实际出席率

联大常委 1 1.6% 33.3% 文学院19 31.1% 36.5% 理学院20 32.8% 39.2% 法商学院8 13.1% 26.7%

工学院 5 8.2% 14.3%

师范学院7 11.5% 38.9%

体育部 1 1.6% 50%

合计61 100% 31.9%

这次会议是运动期间的最后一次教授会会议,出席人数也是最少的。各学院的出席率均未超过40%,历来出席率较高的文学院只有19人出席,而工学院仅5人出席。尔后,“一二一”运动逐渐接近尾声。尽管也陆续举办过一些活动,如2月17日的庆祝政协会议闭幕、抗议重庆校场口“二一○”事件和重新任用李宗黄的万人大会,3月4日为抗议任用“一二一”杀人犯李宗黄和要求迅速拨发丧葬费而举行的一日罢课,3月17日为“一二一”四烈士举行的盛大出殡游行及安葬仪式,但这些事件并未引发更大的波澜,教授会也未在为此召集会议或以教授会名义发布文告。表2至表10列出了联大各学院出席教授会的具体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各学院教授的实际出席率和在总的出席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每次会议上述数字都有一些细微的变化。由于材料的匮乏,我们无从知道每位出席会议的教授所持的立场和态度,也不了解每次作出决议时赞同、弃权或反对的具体情况,因而很难凭藉这些变化推导出有重要意义的结论,但也能大致反映教授们对出席各次会议的积极性,反映出各学院在教授会制定和通过相关决议时所起的作用。当然,还有必要把上述统计作进一步的综合考察。先来看第1至第9次教授会会议出席人数统计情况。

表11:出席第1~9次教授会会议总人次统计:

单位出席9

次出席8

出席7

出席6

出席5

出席4

出席3

出席2

出席1

合计

联大常

0 0 0 0 0 2 0 0 0 2 文学院10 7 6 1 4 2 2 2 3 37

理学院 6 7 7 3 2 4 0 1 1 31

法商学

1 1 3 6 3 4 4

2 0 24 工学院0 2 2 4

3 6 5 2 1 25

师范学

5 0 1 0 2 1 1 1 3 14 体育部0 0 0 0 0 1 1 0 0 2 合计22 17 19 14 14 20 13 8 8 135

此表所反映的是各学院教授出席会议次数的情况。全部出席者中,出席9次的22人,出席8次17人,出席7次19人,出席6次14人,出席5次14人,出席4次20人,出席3次13人,出席2次8人,出席1次8人。再来看9次教授会会议的平均出席率,如表12所示。

表12:第1~9次教授会会议的平均出席率统计

单位占全校教授总

数的百分比平均出席率出席教授会人

占总人次的百

分比

联大常委 1.6% 29.6% 8 1%

文学院27.2% 50.6% 235 31%

理学院26.7% 44.2% 206 26.7%

法商学院15.7% 44.8% 121 15.8%

工学院18.3% 36.2% 113 14.7%

师范学院9.4% 45.7% 74 9.8%

体育部1% 38.9% 7 0.9%

合计100% 44.4% 764 100%

从统计数字看,五个学院中出席率最高的是文学院,超过50%,其次是师范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全校的平均出席率只有44.4%,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27]根据表11的统计,全校共有135人出席过会议,如以全校教授为191人计,占到教授总数的70.7%。除有的教授因出国研修或生病、出差、休假等客观原因缺席外,肯定也有为数不少的教授从未参加过教授会会议。即便是出席过会议的135人,应该是在校并有条件出席会议的,但也有很多人多次缺席。至于具体的缺席原因则不敢断言。从表12中还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即各学院出席人次占出席总人次的比例,与各学院教授人数占全校教授人数的比例,大致相当,这或许表明出席情况基本正常。其中文学院偏高,后者高于前者3.8%;工学院偏低,后者低于前者3.6%。如果我们假定出席7次会议以上的教授为对政治问题和学校事务热情较高者,单独进行统计,则可看出,上述结果得到进一步印证,仍以文学院为最高,工学院最低,且各学院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见表13。

表13:出席7次以上教授会会议人数统计

单位出席人次占总人次的百分比

联大常委0 0

文学院188 40.3%

理学院159 34%

法商学院38 8.1%

工学院30 6.4%

师范学院52 11.1%

体育部0 0%

合计467 100%

这个统计并不绝对精确,但大致可以推断,文学院的教授比工学院的教授从总体上说对政治和校务要更敏感一些,出席教授会会议更踊跃一些。通过上面对9次教授会会议出席情况的考察分析,似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一)“一二一”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共召开9次会议,共有135位教授先后出席过会议,总人次达764次。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表达对学生的同情和声援,期望通过法律程序惩办惨案主凶,保障集会自由等民主权利;一方面是不愿看到事态扩大,要求学生尽快结束罢课,恢复学校正常秩序。这些决议无疑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

(二)会议的总体出席率不高,全校教授平均出席率只有44.4%。约有30到50位教授没有参加过一次会议。

(三)五大学院出席率从高到低的排序是:文学院、师范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院。这说明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教授,比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专业的教授,参与教授会活动的积极性要高。

(四) 各学院出席会议人数占出席总人数的比例,与各学院教授人数占全校教授总人数的比例,大致相当。换句话说,教授多的学院出席人次亦多。这表明出席情况基本正常。

当然,实际情形往往比统计数字所能反映出来的内容复杂得多。关于运动期间的教授会,仍有许多历史悬疑有待破解,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值得作进一步探讨。作者只是期望本文对教授会出席情况的考察,能够为更加全面精细地判断联大教授会在“一二一”运动中的作用,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佐证。

[1]依西南联大教授会会议的排序,为中华民国34学年度第2至第10次教授会会议。本文为行文方便,一概简称为第1至第9次教授会会议。联大教授会会议通常中不定期举行的。联大8年教授会共召开过31次会议,以学年计,1938年1次,1939年3次,1940年1次,1941年5次,1942年3次,1943年2次,1944年4次,1945年12次。总的看来,一般情况下开会次数不多,惟有“一二一”运动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教授会开会9次,几占全部会议数的三分之一,足见教授会对运动的关注。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177~189页。

[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385~387页。

[4]原表计算有误,各院部教授、副教授合计人数应为169人。

[5]如有些出席教授会会议的教授、副教授的名字就未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十四年度教职员名册》中。

[6]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云南师范大学委员会编:《一二一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出版, 82~84页。

[7]《一二一运动》,116页。

[8]《朱自清全集》第10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378页。

[9]《一二一运动》,116~117页。

[10]《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554页。

[11]《一二一运动》,437~438页。

[12]《一二一运动》,124页、236~237页、242页。

[13]《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298页。

[14]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年谱长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943页。

[15]《一二一运动》,138页。

[16]国民党联大党部主任、历史系教授姚从吾12月11日写给陈雪屏、郑天挺的信中说:“教授会无形中分成两个系统。一是国民党左翼,以枚荪(周炳琳)、西孟(杨西孟)、自昭(贺麟)为代表。一是C.P.,以一多为代表(一多不是C.P.,但他站在最左的一边,公然反对政府,又说是可以指挥学生会)。吴辰伯(吴晗)只能引起大家的反感,而实毫无能力。”见《一二一运动》,413页。

[17]《闻一多年谱长编》,945页。

[1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408页。

[19]出席名单为89人,其中没有傅斯年的名字,但据曾参加会议的朱自清当日日记,傅斯年确实出席了会议。有可能是他忘记在在签到簿上签名。

[20]《一二一运动》,409页。

[21]《闻一多年谱长编》,947页。

[2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558页。

[23]《一二一运动》,246~247页、501页。

[24]《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215页、225页。

[2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562页。

[2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564页。

[27]这是按全校教授总数为191人推算出来的数字,如以全校教授数为169人计,则全校平均出席率可提高到50.2%。

《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 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 信息学院 10D 高晓金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

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

浙江省宁波市2018届高三3月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18年3月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 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完成1、2题。 1.该气象卫星 A.处于高层大气 B.位于地月系 C.属于自然天体 D.不受太阳风影响 2.下列属于“风云4号”卫星遥感功能的是 ①监测天气变化②观测地表形态③记录太阳活动④探索宇宙生命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01 7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新区位于北京南部,区内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完成3、4题。

3.对于白洋淀的利用,下列做法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是 A.发展航运业 B.建设湿地公园 C.适当围湖造陆 D.发展养殖业 4.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新区用水紧张的有 ①南水北调②海水淡化⑨价格调节④开发深层地下水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图示四类沉积物影响局部土壤特征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B.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元素 C.影响土壤的质地特性 D.影响土壤的微生物含量 张蔓菱在《西南联大启示录》中写道:“步行团刚进云南,一过胜景关(云南与贵州的交界处),公路马上变宽了,并且路已经平了,感觉像北方平原一样。天有点奇怪,贵州天天不是阴天就是下

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教育的反思与自省:有感于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精选 看到朋友转来的这篇演讲,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在这个名利日盛的时代,我们的教 育有着太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和我们自己超越弥 漫在我们身边如“浓重雾霾”一样的名利,仰望星空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做的人多了,这世界才真的变得有意义。其实这也正是九年来我和国内外同 行不遗余力推动iCAN大赛的源动力,希望每一个人都早点儿觉醒并开始相信自己并走 向成功,相信:Yes,iCAN! 张曼菱北大演讲: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 2015-04-05五道口书院五道口书院 张曼菱(194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电视制作人、 社会活动家,北大才女。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 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年在大学 生竞选中作为北大代表,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候选人之一。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到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 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 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她 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认同,为中国高等教 育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是2014年3月29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实录,张曼菱先生观点犀利独到, 极具穿透力,值得您耐心读完。

蒙自西南联大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蒙自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一:西南联大对蒙自人文影响浅谈 西南联大对蒙自人文影响浅谈 朱晓武 西南联大在滇8年(1937~1945年),其文法学院驻蒙 半年(1938年4~8月)。这一史事对蒙自人文的影响,笔者以为并不逊于?五〃四?运动之于中国的影响。它给这片红土地和这片红土地上生息的人们留下来的决不仅仅是街头巷 尾晒太阳的那几个耄耋暮垂的老人记忆深处的破残碎片,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意识融合在当地人们的血液和意念之中,以基因的形式一代又一代承传着。 谈及对蒙自人文物事的影响,有两大历史事件最为深重。一是清〃光绪十三(1887)年蒙自被辟为商埠。清〃光绪十五(1889)年,清政府在蒙自设立云南第一个海关,法、德、美、意、日等国分别在蒙自设立领事馆,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商人在该地区开设洋行、银行、公司、酒店等,再到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二是时隔

半个世纪之后的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驻足蒙自。前者 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冲击,它使闭关自守的世居民族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生产力水平的极大的促进与提升。后者是民主与科学思想,即?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封建守旧文化的一次强烈的冲击。前者主要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后者则是对人们灵魂、意识的洗礼和涤荡,是对民族心灵的一次深度震撼。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二十世纪初前期(?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始到中共建政之前)是中国文化最开放、最活跃、大师辈出、成就最丰的年代,尤以文学艺术甚盛,真可谓? 百花齐放?。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其时思想之自由、精神之 独立、言论之开放、举贤之不拘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梅贻琦(1931—1948年任清华校长,被誉为?清华之名片?,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被公认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先生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大学乃是?大师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教?的学府,无学识渊博学艺精湛师德高尚的大师不能成其为合格的大学,无大师而不求其大师之有、有大师而不能使之展其大师之能,不会办成真正的大学。蔡元培提出?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

运动描述教案.doc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什么是机械运动? 5.什么是参照物?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5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5篇 篇一: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大楼中学 董开颜 2010年7月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 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上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 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 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如学生在试卷第2小题“对温度的估计”与 第6小题“对半导体材料的认识”两题答对率只有58%。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透镜的应用、热学知识理解难度较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是而非。从考试结果来看,学 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缺失。 4、实验探究训练不够。对学生课外小实验利用不好,以致学生对实验观察、动手、分析、

归纳、概括、探究能力比较缺失。教学中我对实验中相关现象、规律、问题都进行了引导分 析、详细讲解,而且也进行了与考题类似的练习。可是考试结果看来答对率仍不高,只有50%。 由此反映,教师“填鸭式”教学远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现 象中归纳、概括规律的探究式学习效果,而且单纯的演示、填鸭式讲解、机械化训练也束缚 了学生的想象、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 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 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 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 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 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篇一:观西南联大观后感 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遗址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 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

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日晒三竿,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明明每天都没干什么,却觉得很累,身体越来越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会这么问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确该反省反省,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残害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教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不断地消减至无。国民素质直线下滑,就在今天,在西南联大旧址里便有一个女生看到那里有架船,毫不犹豫的跳进去叫他的男朋友帮她拍照。西南联大里的一切物品我认为都是十分珍贵稀少的,我们作为观观者应该做的是小心保护,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拍摄背景! 因此,我觉得为了更好地保护西南联大旧址的文物,我们的政府应该将它与州博物馆合并,加以保护! 篇二:《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

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口语交际练习(10分) 1、食堂是学校的一个公共场所,这里能很好的反映同学们的修养。有个同学洗好盆子后转身走了,一任水龙头哗哗淌水。请你说句得体的话劝其要节约用水,自愿去关水龙头。你会这样说: 。(要求:简洁、得体、有说服力、易接受)(2分) 请为食堂水池边设计一幅图文并茂的广告,告诉大家要节约用水。(3分) 2、校运会中,你们班的张明同学在4×100m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当第3个同学跑完后,你们班位居小组第三,大家都对张明寄予了厚望。果然,张明接棒后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奇迹般的追上第二名,眼看就要追上第一名了,却在离终点10米处一个趔趄,失去重心,跌倒在地……请你迅速写一份不超过80字的广播稿,通过校电台说些心里话,表达你的看法和感情。(5分) 二、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12分) 妇rú()皆知仰mù()()xiǎn为人知zǎi()割 潜心guàn()注心会神níng()()lì尽心血( )chóu划 ()shuāi微一拍jì()合马革guǒ()尸元xūn()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的民族。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风小心翼翼的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杰出人物,请写出你最崇敬的人,并说说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4分) 4、请写出两则关于读书的名言、格言。(4分) 5、《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写到了众多著名作家,请各写出他们的一部代表作。 (4分)福楼拜:歌德:屠格涅夫:左拉: 6、判断正误。(4分) (1)《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共产党员。()(3)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4)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长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11分)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 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的第一章,也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节内容,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说,难度稍微大一点,我用了 10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了本章教学。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这几个方面学生出 问题的几率比较高: 1、第一节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节的内容比较直观、具体,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但是由于以前测量、记录时的错误习惯,很多知识点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错。比如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对于每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具体使用,很多学生就是茫然的,特别是新接触的微米和纳米,还有比较小的毫米,认识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记为“mm”或者“cm”。 2、第二节是“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3、第三节是“运动的快慢”。这一节的内容有点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虽然教材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讲了的,而学生没有学习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4、第四节是“测量平均速度”。这是一节实验课,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掌握得还不错,无论是对于实验的原理,器材,还是步骤,都还是比较清楚。 初二的学生才开始接触物理,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处理物理知识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错误习惯,在学习第一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单元复习,平常小测验等多种手段加以解决,相信只要用心,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正能量电影观后感五篇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她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坚持精神自由的治学态度,在战争年代仍然主张常态

教育,这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学习空间。历史证明,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神话,是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应以一个新的面貌与姿态,塑造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学,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运动的描述 备课班级八年级上间执教人 课题:运动的描述 1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知道机械运动,能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教 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引用大量的机械运动实例,表明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说明运动和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材举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的例子,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用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和静止。 我们生活中运动实例到处可见,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只是不知如何用物理知识来描述,学生对此有极大的兴趣。 课时教 学目标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法学 法 指导 通过观察图片和身边实例,讨论描述本节内容。 教具 准备 图片、文本。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仔细观察,引发思 考什么是机械运 动。 通过展示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眼中的运动, 学生观察思考物理学家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引出机械运动概 念 教学过程一、机械运动的概念 物质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注意:位置的改变包括距离和方位的变化 二、参照物 通过火车刚使出站台情境图片展示,学生思考 为何火车上的人说站台上的人后退,而站台上人 说火车开动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研究一个物体是否运动, 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否则就不能说明 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没运动”。 通过图片和生活 实例,学生能够 更直观的理解什 么是运动。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气氛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憧憬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出色的才华,挽救水深炽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对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率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制,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芒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辛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本身,坚决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运动的描述教案

课题:运动的描述 一、教案背景 关于运动,学生刚刚接触,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 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 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最普遍现象、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的知识,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等概念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2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

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3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教学目标】 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 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 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但要独立完成: 1.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 什么是机械运动? 5. 什么是参照物? 7 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 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 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 正。 1.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 ________________ 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7分钟。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 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 叫做机械运动。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阅读答案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也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最新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