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光气法合成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

非光气法合成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
非光气法合成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

六亚甲基四胺(乌洛托品)

4、六亚甲基四胺(Hexamine) 4.1标识 别名: 乌洛托品、四氮六甲环,胺仿,环六亚甲基四胺,促进剂H,海克山明,Hexamethylene tetramine, Acceleralor H, Amino- form, Cystamin, Cystogen, Fermine, Hexamethylenamine, Methenamine Urotropine 分子式:(CH 2) 6 N 4 相对分子量:140.2 4.2危规分类及编号 按GB13690归类为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危规分类及编号:GB13690 4.1类“易燃固体” 危规号:41528 UN No. 1328;IMDG CODE 4150页,4.1类。 4.3规格、用途 规格:工业级(GB 9015-88)含量≥优等品99.3%,一等品99%,合格品98%。试剂级(GB 1400-78)含量≥分析纯99%,化学纯98%。 用途:用于医药、炸药、橡胶、塑料的促进剂和发泡剂。也用作纺织品的防缩剂和发泡剂,光的气体吸收剂。 4.4物化性质 无色或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甜而苦。在空气中吸水,有潮解性。相对密度1.27,加热至260~263℃即升华。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溶于醇。不溶于汽油、丙酮。微溶于醚。与稀硝酸和乙酸反应能生成盐,与稀硫酸作用放出甲醛。。 4.5危险特性:遇明火有燃烧危险,接触皮肤稍有腐蚀性。 4.6应急措施 消防方法:用砂土、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急救:应使患者移至有新鲜空气的场所休息并保暖;皮肤沾染用大量清水冲洗,严重者送医院诊治。 4.7储运须知 包装标志:易燃固体。 包装方法:(Ⅲ)类,麻袋、编制袋内衬塑料袋。

HDI--简介

HDI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的简称。 【CAS】822-06-0 【中文名称】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1,6-亚己基二异氰酸酯;1,6-二异氰基己烷 【英文名称】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结构分子式】OCN-CH2-CH2-CH2-CH2-CH2-CH2-NCO 物化性质 HDI无色或者微黄色的液体,有特殊刺激性气味。微溶于水,在水中缓慢反应,与酯、酮、醚、芳香烃和脂肪烃等有机溶剂完全混溶。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68.19 【密度】1.05 g/cm3(20℃) 【沸点(℃)】255(101KPa),120~125(1.33KP),112(0.67KP) 【自燃点(℃)】454 【凝固点(℃)】-67 【闪点(开杯℃)】135 【折射率(20℃)】1.4530 【水解氯】0.03%以下 【黏度(25℃)】约3mPa.s 【比热容(25℃)】 1.75 J/(g.K) 【毒性】本产品有毒,对眼、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器具 制备 HDI可由己二胺经光气化值得。光气化反应式如下: H2N—(CH2)6—NH2 + 2COCl2 = OCN-(CH2)6-NCO + 4HCl 可采用非光气法制备HDI:在乙酸钴催化下,己二胺、尿素、乙醇反应,在170~175℃生成一种二氨基甲酸酯,这种二氨基甲酸酯在260~270℃时在薄膜蒸发器中分解,可得到HDI。 特性及用途 1、HDI 为脂肪族异氰酸酯,做成的树脂有明显的耐黄变的特性; 2、反应活性较芳香族二异氰酸酯的小; 3、由于HDI不含芳环,聚氨酯弹性体的硬度和强度都不太高,柔顺性较好;

光气法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与设备

光气法聚碳酸酯的生产工艺与设备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08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150119 康颖指导老师:张少华教授 摘要:本文主要是介绍利用光气法来生产聚碳酸酯。 关键词:光气法聚碳酸酯双酚A 通用工程塑料 一、前言 聚碳酸酯结构式: 常用缩写PC(Polycarbonate)化学名:2,2-双(4- 羟基苯基)丙烷聚碳酸酯,它是一种无味、无毒、透明的无定性热塑性材料,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链一类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聚碳酸酯可分为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等几大类[1]。双酚A 型聚碳酸酯是目前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聚碳酸酯,也是发展最快的工程塑料之一[2]。本文所述聚碳酸酯即为双酚A 型聚碳酸酯。 PC(Polycarbonate)与PA(尼龙,Polyamide,聚酰胺)、POM(Polyacetal, Polyoxy Methylene,聚甲醛)、PBT(Polybutylec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改性PPO(Poly Phenylene Oxide,聚苯醚)一起被称为五大通用工程塑料。聚碳酸酯由于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尤其以耐冲击强度高而被誉为塑料之“冠”,是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性能优异、备受欢迎的主要热塑性工程塑料品种之一。聚碳酸酯是五十年代末开始发展的合成材料。聚碳酸酯树脂的可见光透过率在90﹪以上,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尺寸稳定性好及耐化学腐蚀性,耐热、吸水率低、无毒、介电性能优良,还有自熄、易增强阻燃性等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于电

子电气、电动工具、交通运输、汽车、机械、仪表、建筑、信息存储、光学材料、 医疗器械、体育用品、民用制品、保安、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预测我国聚碳酸酯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2%,至2010 年工程塑料需求 量将接近400 万t。聚碳酸酯产量年增长可能达到9%,销售量年增长将达10%[3~6]。物理性质: 密度:1.20-1.22 g/cm 线膨胀率:3.8×10 cm/cm°C;热变形温度:135°C。 化学性质: 聚碳酸酯耐弱酸,耐中性油;聚碳酸酯不耐紫外光,不耐强碱。 二、生产工艺 [7~10] 聚碳酸酯(PC)树脂生产工艺分为有溶液光气法、酯交换熔融缩聚法、界面缩聚光气法以及非光气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四种。 2.1溶液光气法 溶液光气法是以光气和双酚A为原料,在碱性水溶液和二氯甲烷(或二氯乙烷)溶剂中进行界面缩聚.得到的聚碳酸酯胶液经洗涤、沉淀、干燥、挤出造粒等工序制得聚碳酸酯产品。此工艺经济性较差,且存在环保问题,已完全淘汰。 2.2酯交换熔融缩聚法 酯交换熔融缩聚法简称酯交换法,又称本体聚合法.是一种间接光气法工艺。以苯酚为原料,经光气法反应生成碳酸二苯酯(DPC);然后在微量卤化锂或氢氧化锂等催化剂和添加剂存在下与双酚A在高温、高真空下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低聚物;再进一步缩聚制得聚碳酸酯产品。该工艺流程短,无溶剂,全封闭,无污染,生产成本略低于光气法;但产品光学性能较差.催化剂易污染。副产品酚难以去除,产品相对分子质量低,应用范围有限;再加上搅拌、传热等问题的限制,难以实现大吨位工业化生产。 2.3界面缩聚光气法

六亚甲基四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六亚甲基四胺化学品安 全技术说明书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六亚甲基四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六亚甲基四胺? 化学品英文名称:,hexamethylenetetramine? 中文名称2:乌洛托品 英文名称2:Urotropine 技术说明书编码:484 CAS No.:100-97-0? 分子式: C 6H 12 N 4 分子量: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 六亚甲基四胺 100-97-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生产条件下,主要引起皮炎和湿疹。皮疹多为多形性,奇痒,初起局限于接触部位,以后可蔓延,甚至遍及全身。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接触可引起皮炎,奇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雾状水、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粉尘浓度较高的环境中,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白色细粒状结晶,味初甜后苦。 pH: 熔点(℃): 263(升华) 沸点(℃):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常见的有机化学基团名称翻译

有机化学基团名称翻译 A 伸乙烷合萘基;伸二氢苊基 acenaphtheneylene 亚乙烷合萘基;亚二氢苊 基 acenaphthenylidene 醋酰胺基;乙酰胺基 acetamido; acetamino 乙炔基 acetenyl;ethynyl 乙酰乙酰基 acetoacetyl 丙酮基 acetonyl 亚丙酮基 acetonylidene 乙酰氧基 acetoxy 乙酰基 acetyl 乙酰亚胺基 acetylimino 酸硝基 aci-nitro 吖啶基 acridinyl 丙烯酰基 acrylyl; acryloyl 己二酰基 adipoyl; adipyl 脲[基]羰基;脲甲酰基 allophanyl; allophanoyl 烯丙基 allyl 甲脒基 amidino; guanyl 酰胺基 amido 酰胺草酰基;草酰胺酰基 amidoxalyl; oxamoyl 胺基 amino 戊基 amyl; pentyl 伸戊基 amylene 亚戊基 amylidene 亚戊基 amylidene; pentylidene 苯胺基 anilino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苯亚甲基;对甲氧亚苄 基 anisal; anisylidene 甲氧苯胺基 anisidino 大茴香酰基;对甲氧苯甲酰基;对甲氧苄酰 基 anisoyl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亚苄基;对甲氧苯亚甲 基 anisylidene; p-methoxybenzylidene; anisal 邻胺苯甲酰基;邻胺苄酰基 anthraniloyl; anthranoyl 蒽基 anthranyl; anthryl 蒽醌基 anthraquinonyl 伸蒽基;次蒽基 anthrylene 精胺酰基 arginyl 亚胂酸基 arsinico 胂基 arsino 胂酸基 arsono 亚胂基 arsylene 细辛基;2,4,5-三甲氧苯基 asaryl; 2,4,5-trimethoxyphenyl 天[门]冬酰胺酰基 asparaginyl; asparagyl 天[门]冬胺酰基 aspartyl 阿托酰基;颠茄酰基;2-苯丙烯酰基 atropoyl 壬二酰基 azelaxyl 迭氮基;三氮基 azido; triazo 偶氮亚胺基 azimino; azimido 次偶氮基 azino 偶氮基 azo 氧偶氮基 azoxy B 苯亚甲基;亚苄基 benzal 苯甲酰胺基;苄酰胺基 benzamido 苯亚磺酰基 benzene sulfinyl; phenylsulfinyl 苯磺酰胺基 benzenesulfonamido 苯磺酰基 benzenesulfonyl 次苄基 benzenyl; benzylidyne 二苯甲基 benzhydryl; diphenylmethyl 二苯亚甲基 benzhydrylidene; diphenylmethylene 联苯胺基 benzidino 亚苄基;苯亚甲基 benzilidene 二苯羟乙酰基 benziloyl 苯并咪唑基 benzimidazolyl

异氰酸酯的性质及危害

异氰酸酯的性质及危害 单异氰酸酯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可制成一系列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也用于改进塑料、织物、皮革等的防水性。二官能团及以上的异氰酸酯可用于合成一系列性能优良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橡胶、弹力纤维、涂料、胶粘剂、合成革、人造木材等。 目前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是有: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 Diisocyanate,简称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ethylenediphenyl Diisocyanate,简称MDI)。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无色有强烈刺鼻味的液体,沸点251°C,比重1.22,遇光变黑,对皮肤、眼睛有强烈刺激作用,并可引起湿疹与支气管哮喘,主要用于聚氨酯泡沫塑料、涂料、合成橡胶、绝缘漆、粘合剂等。根据其成分,甲苯二异氰酸酯属含氮基的有机化合物。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分为纯MDI和粗MDI。纯MDI 常温下为白色固体,加热时有刺激臭味,沸点196°C,主要用于聚氨酯硬泡沫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革、粘合剂等。根据其成分,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也属含氮基的有机化合物。 还有非黄变型的HDI 理化性质 品名:HMDI; (1,6-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六亚甲基-1,6-二异氰酸酯

CAS NO.: 822-06-0 品名:MIC Methyl isocyanate; Isocyanatomethane; 异氰酸甲酯; 甲基异氰酸酯; CAS:624-83-9 分子式:C2-H3-N-O 分子量:57.06 相对密度:0.9599(20/20℃) 沸点:39.1℃ 闪点:<-15℃(闭杯)。自燃点:534℃ 蒸气密度:1.42 蒸气压:46.39kPa(348mmHg20℃) 15℃时水中溶解度:1%;20℃时6.7% 无色清亮液体, 有强刺激性。 除不锈钢、镍、玻璃、陶瓷外其他材料与其接触均有被腐蚀危险。 尤其不能使用铁、钢、锌、锡、铜或其合金作为盛装容器。 容易与包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 胺、水、醇、酸、碱发生反应。 与水反应生成甲胺、二氧化碳; 在过量水存在时, 甲胺再与MIC 反应生成1,3-二甲基脲, 在过量MIC时则形成1,3,5-三甲基缩二脲。这二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纯物在有触媒存在条件下, 发生自聚反应并放出热能。

综述非光气法制备碳酸二甲酯

非光气法制备碳酸二甲酯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世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碳酸二甲酯(DMC)作为非毒性、“绿色”新型化工原料,已在国内外引起重视。DMC结构中含有甲基、甲氧基、羰基、甲氧基羰基,因而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酚、醇、胺、肼、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许多具有特殊性质的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作为甲基化剂与羰基化剂替代剧毒、致癌的硫酸二甲酯及光气。除了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异氰酸酯、合成新型润滑油等, DMC还是良好的溶剂及清洗剂,在涂料、医药、电池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此外,DMC作为汽油添加剂,可提高辛烷值,增加氧含量,提高燃烧效率,降低尾气污染。因而, DMC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DMC的非光气合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甲醇氧化羰基化、酯交换、直接合成等路线,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合成DMC的催化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发高效DMC催化剂提供借鉴。 1、酯交换法 酯交换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易得的酯合成较难制备的酯,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方法。在CO2和甲醇反应体系中,引入环氧烷(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为耦合物,以碱金属氢氧化物、醇盐或碳酸盐为催化剂,通过环加成和酯交换两步反应合成DMC。以环氧乙烷为例,反应式如下: 由反应式可看出,酯交换法可联产乙二醇或丙二醇,这也是提高该方法效益的主要方面。酯交换法中所用原料均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价格较低,且整个反应过程无毒,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简单,对设备没有腐蚀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生产方法。目前所报道的酯交换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主要包括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两类。碳酸乙(丙)烯酯和甲醇之间的酯交换反应最早采用的催化剂主要为均相催化剂,包括有机金属化合物和可溶性酸碱催化剂。例如德国Bayer 公司和美国Dow 化学公司开发无机碱为催化剂,如碱金属烷氧化物、碳酸盐、氢氧化物等;美国Texaco 公司开发有机碱为催化剂,如叔胺等。然而,由于均相催化剂存在与产物分离困难的缺点,因此目前对于酯交换反应,非均相催化剂的利用成为研究的焦点。文献报道的非均相催化剂主要有碱土金属硅酸盐、离子交换树脂及分子筛等。酯交换法具有产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简单、对设备无腐蚀等优点,但酯交换法的突出弱点在于其两步反应,且反应可逆,从而造成分离过程复杂,反应物循环量大,操作费用高,生产成本较高。 2、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1966 年Fenton 发现采用一氧化碳和醇在气相催化氧化偶联的条件下可制得碳酸酯和草酸酯,此后这方面的研究日渐活跃,成为DMC 研究开发的主要方向。甲醇氧化羰基化法是以甲醇、CO、O2为原料合成DMC,其反应式如下: 氧化羰基化法是最早出现的非光气法,该方法原料易得,毒性较小,副产物为无害的水,且原子经济性高,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甲醇氧化羰基合成工艺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分为液相法和气相法两种生产工艺,工艺的关键之处在于催化剂的选用和产品的分离。所用催化剂以VII、IB、IIB族金属化合物为主,分为铜系、钯系、硒系及复合体系。另外,许多研究者通过加入助剂,如吡啶、聚乙烯吡啶、碱金属溴化物、碱土金属溴化

第六章--聚氨酯树脂

第六章 聚氨酯树脂 x9o4 第一节 概 述 1937年,德国化学家Otto Bayer 及其同事用二或多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通过聚加成反应合成了线形、支化或交联型-聚合物,即聚氨酯,标志着聚氨酯的开发成功。其后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促进了聚氨酯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最初使用的是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60年代以来,又陆续开发出了脂肪族多异氰酸酯。聚氨酯树脂在涂料、黏合剂及弹性体行业取得了广泛、重要的应用。据有关文献报道,在全球聚氨酯产品的消耗总量中,北美洲和欧洲占到70%左右,美国人均年消耗聚氨酯材料约5.5kg ,西欧约4.5kg 。而我国的消费水平还很低,年人均不足0.5kg ,具有极大发展空间。 聚氨酯(polyurethane)大分子主链上含有许多氨基甲酸酯基( NH C O O )。它由二(或多)异氰酸酯、 二(或多)元醇与二(或多)元胺通过逐步聚合反应生成,除了氨基甲酸酯基(简称为氨酯基, NH C O O ) 外,大分子链上还往往含有醚基( O )、酯基( O O )、脲基( NH C O NH -)、 酰胺基( NH C O )等基团,因此大分子间很容易生成氢键。 聚氨酯是综合性能优秀的合成树脂之一。由于其合成单体品种多、反应条件温和、专一、可控、配方调整余地大及其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特点,可广泛用于涂料、黏合剂、泡沫塑料、合成纤维以及弹性体,已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以及高新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多品种、多系列的材料家族,形成了完整的聚氨酯工业体系,这是其它树脂所不具备的。 第二节 聚氨酯化学 一、异氰酸酯的反应机理 异氰酸酯指结构中含有异氰酸酯(-NCO ,即-N==C==O )基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活性适中。一般认为异氰酸酯基团具有如下的电子共振结构: R N C O O C N R O C N R 根据异氰酸酯基团中N 、C 、O 元素的电负性排序:O(3.5)>N(3.0)>C(2.5),三者获得电子的能力是:O >N >C 。另外:—C=O 键键能为733kJ/mol,-C=N-键键能为553kJ/mol,所以碳氧键比碳氮键稳定。 因此,由于诱导效应在-N=C=O 基团中氧原子电子云密度最高,氮原子次之,碳原子最低,碳原子形成亲电中心,易受亲核试剂进攻,而氧原子形成亲核中心。当异氰酸酯与醇、酚、胺等含活性氢的亲核试剂反应时,-N=C=O 基团中的氧原子接受氢原子形成羟基,但不饱和碳原子上的羟基不稳定,经过分子内重排生成氨基甲酸酯基。反应如下: 二、异氰酸酯的反应 异氰酸酯基团具有适中的反应活性,涂料化学中常用的反应有异氰酸酯基团与羟基的反应,与水的反

六亚甲基四胺

六亚甲基四胺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六亚甲基四胺化学品英文名称hexamethylenetetramine 中文名称2 乌洛托品英文名称2 Urotropine 分子式C6H12N4分子量140.18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六亚甲基四胺100-97-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4.1类易燃固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生产条件下,主要引起皮炎和湿疹。皮疹多为多形性,奇痒,初起局限于接触部位,以后可蔓延,甚至遍及全身。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其粉末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具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 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雾状水、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 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 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易制毒化学品名称对照表

易制毒化学品名称对照表

条例附表名称其他名称 CAS号 第一类 1.1-苯基-2-丙酮苯基-2-丙酮;苯基甲基酮;甲基苄基(甲)酮P2P;BMK;(苯基丙酮;苄基甲基酮) 103-79-7 2.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胡椒基甲基酮;3,4-MDP2P;PMK;1-(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5-烯;3,4-亚甲二氧基苄基甲基(甲)酮 4676-39-5 3.胡椒醛 3,4-亚甲二氧苯甲醛;(洋茉莉醛) 120-57-0 4.黄樟素 5-(2-丙烯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4-烯丙基-1,2亚甲二氧基苯;烯丙基邻苯二酚亚甲醚;(黄樟脑) 94-59-7 5.黄樟油 68153-14-0 6.异黄樟素 1,2-(亚甲二氧基)-4-丙烯基苯;5-(1-丙烯)-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异黄樟脑) 120-58-1 7.N-乙酰邻氨基苯酸邻-乙酰氨苯甲酸;2-乙酰氨苯甲酸 89-52-1 8.邻氨基苯甲酸邻-氨苯甲酸;1-氨基-2-苯甲酸;维生素L1;2-氨基苯甲酸;邻-羰基苯胺;(氨茴酸) 118-92-3 9.麦角酸 9,10-二脱氢-6-甲基-麦角灵-8-羧酸 82-58-6 10.麦角胺 12-羟基-2-甲基-5-α-(苯甲基)-麦角-3,6,18-三酮 113-15-5 11.麦角新碱右旋麦角酸;左旋-2-丙醇酰胺 60-79-7 12.麻黄素类 第二类 1.苯乙酸α-甲基苯甲酸;(苯醋酸) 103-82-2 2.醋酸酐乙酐;乙酰化氧;AA;(醋酐;乙酸酐) 108-24-7 3.三氯甲烷氯仿 67-66-3 4.乙醚 1,1’-氧代二乙烷;乙氧基乙烷;(二乙醚) 60-29-7 5.哌啶五亚甲基亚胺;(六氢吡啶;胡椒环) 110-89-4 第三类 1.甲苯甲基苯;苯甲烷 108-88-3 2.丙酮 2-丙酮;二甲基酮;β-酮基丙烷;(醋酮;木酮) 67-64-1 3.甲基乙基酮 2-丁酮;乙基甲基酮;2-羰基丁烷;甲基丙酮;MEK;(丁酮) 78-93-3 4.高锰酸钾(灰锰氧;过锰酸钾) 7722-64-7 5.硫酸发烟硫酸 7664-93-9 6.盐酸氢氯酸(氯化氢) 7647-01-0

水溶性异氰酸酯..

1.一种制备包含异氰脲酸酯基团的水溶性乳化的多异氰酸酯的方法,其中使: (A)(环)脂族二异氰酸酯, (B)合适的话至少一种其它异氰酸酯,和 (C)至少一种烷氧基化一元醇 在至少一种能够加速由异氰酸酯基团形成异氰脲酸酯基团的催化剂(D)存在下同时相互反应,在达到所需转化率时停止反应并从反应混合物分离出未反应的二异氰酸酯(A)和合适的话(B),其中反应结束并且除去未反应的(A)和合适的话(B)之后烷氧基化一元醇(C)的量基于羟基与组分(A)和(B)的所有NCO基团之和的比例为至少 1.0mol%。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二异氰酸酯(A)选自六亚甲基-1,6-二异氰酸酯(H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4,4’-和2,4’-二(异氰酸酯基环己基)甲烷。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不存在二异氰酸酯(B)。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组分(C)为下式的聚醚醇: 1 个O-[ Xi-] k-H 其中 1为C1-C20烷基,可以任选被一个或多个氧和/或硫原子和/或一个或多个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间隔的C2-C20烷基,C6-C12芳基,C5-C12环烷基或5或6元含氧、氮和/或硫的杂环, k为5-40,优选7-20,特别优选10-15的整数,和 对于i=1-k,各Xi可以独立地选自-CH2-CH2-O-、-CH2-CH(CH3)-O-、-CH(CH3)-CH2-O-、-CH2-C(CH3)2-O-、-C(CH3)2-CH2-O-、-CH2-CHVin-O- 、-CHVin-CH2-O-、-CH2-CHPh-O-和-CHPh-CH2-O-,优选选自-CH2-CH2-O-、-CH2-CH(CH3)-O-和-CH(CH3)-CH2-O-,特别优选-CH2-CH2-O-,其中Ph为苯基且Vin为乙烯基。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R1选自甲基、乙基、异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和叔丁基。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排除包含金属离子的催化剂作为催化剂 (D)。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催化剂(D)为下式的季铵盐: 其中 Yθ=羧酸根(R13COO-)、氟离子(F-)、碳酸根(R13O(CO)O-)或氢氧根(OH-), 其中 9-R12为相同或不同的具有1-20个碳原子且可以任选被羟基或苯基取代的烷基,和13为氢、C1-C20烷基、C6-C12芳基或C7-C20芳烷基,它们各自可以任选被取代。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基团R9-R12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和正丁基且R12可以额外为苄基、2-羟乙基或2-羟丙基。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借助选自无机酸、羧酰卤、磺酸、磺酸酯、间氯过氧苯甲酸、磷酸二烷基酯和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化合物的去活化剂使催化剂(D)去活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通过加热到90℃以上的温度使催化剂 (D)去活化。 11.由上述方法之一得到的水溶性乳化的多异氰酸酯在制备聚氨酯和聚氨酯表面涂料中,在制备单组分、双组分、可辐射固化或粉末涂料体系中,以及在用于涂覆各自可以任选被预涂覆或预处理的木材、胶合板、纸、纸板、卡片、膜、纺织物、皮

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工艺

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工艺 路辛 编译 摘 要:2002年6月,旭化成公司成功开发出以二氧化碳(CO2)为原料的非光气法聚碳酸酯(PC)生产工艺,并在合资企业旭美化成投入商业化运营。这种新工艺可以降低CO2排放量,而且过程中不产生毒性极大的光气,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制造出高纯度、高性能的PC。本文根据旭化成公司福冈伸典博士的论文,简要介绍了该公司开发的PC工艺。 关键词:聚碳酸酯;光气;二氧化碳;工艺 PC树脂是具有耐热性、抗冲击性、尺寸稳定性、透明性等优良性质的工程树脂,用途广泛,常用于汽车、电器、光学显示仪器、移动电话等领域。1959年拜耳首次实现PC的工业化生产以来,世界只有6大公司拥有PC工业化生产技术,包括通用塑料(GE)、拜耳、陶氏化学、帝人、三菱工程塑料和出光石化。目前全球总产能约为270万t/ a,而且PC产量在工程塑料中最大。PC树脂中的碳酸酯结构由一氧化碳(CO)生成,全球总产能中的约248万t/a采用以CO和氯为原料的光气法生产。 2002年6月,世界第一套以CO2为原料的非光气法PC生产装置,在旭化成和奇美石化的合资企业旭美化成实现商业化运营。新工艺集旭化成多年PC研究的成果,不但克服了光气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缺点,而且可以生产高纯度、高性能的PC 树脂。另外,新工艺将原来需要向大气排放的CO2气体作为原料,每万吨PC约消耗1730吨CO2,因此减少了向大气排放CO2的数量。 由于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贡献,新工艺获得2003年日本第2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和第1届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奖。由于在技术进步和发展化学工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新工艺获得第35届日本化学工业协会综合技术奖。 1 光气法简介 光气法也称为表面聚合法,是以二氯甲烷和水的悬浊液作为聚合溶剂,双酚A(BPA)和钠盐与光气进行反应,生产PC的方法。光气法存在6大缺点: ?大量使用剧毒光气 ?大量使用低沸点(40℃)易挥发的二氯甲烷 ?需要处理含大量二氯甲烷等有机化合物的工艺废液 ?回收二氯甲烷的成本较高 ?光气、二氯甲烷和氯化钠(NaCl)等含氯化合物严重腐蚀装置 ?氯等杂质会残留在PC树脂中 光气法的上述缺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加装置成本,影响产品性能。 随着社会对环境与安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业界对化学工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理解,近年来,各企业、研究机构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开展非光气法工艺的开发和研究。但由于单体合成和聚合等关键技术方面的问题,基本上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2 旭化成非光气法PC工艺及特点 旭化成非光气法新工艺以CO2、环氧乙烷(EO)、BPA为原料,生产高纯度、高性能的PC 树脂,以及高纯度一乙二醇(M EG)两种产品。 在旭化成工艺中,以CO2中的CO作为PC中碳酸酯结构的来源,剩余的一个O成为M EG的一部分,成功地将原来要排放到大气的CO2转化为通用工程塑料产品,并且首次实现了工业化。旭化成工艺中,中间产品碳酸乙烯酯(EC)、二甲基碳 ? 7 ? 《国际化工信息》2004年第3期 行业述评

聚碳酸酯的非光气合成法

第27卷第8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Vol.27,No.8 2011年8月 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ug 2011 聚碳酸酯的非光气合成法 荀红娣,王小梅,周宏勇,王家喜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130) 摘要:以双酚A(BPA ),碳酸二丁酯(DBC)为原料,制备出双酚A 单丁基碳酸酯(I )和双酚A 二丁基碳酸酯(II),用核磁共振波谱表征其结构。通过I 、II 的熔融自缩聚及I I 与BPA 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双酚A 型聚碳酸酯(PC),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热失重法(T GA)对PC 的分子量和热力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I I 自缩聚更易得到高分子量的PC,II 在230 自聚6h 后产物的 M w 可达3 1 104,其主链降解温度(50%)已达475 ,开拓了一种非光气合成聚碳酸酯PC 的途径。 关键词:双酚A;碳酸二丁酯;双酚A 聚碳酸酯;非光气法;环境友好过程 中图分类号:T Q 3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555(2011)08 0013 04 收稿日期:2010 07 14 通讯联系人:王家喜,主要从事绿色催化及功能高分子研究,E mai ll:jw ang25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6514607838.html, 双酚A 型聚碳酸酯(PC)是一种无定型、高抗击、具有良好透明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工业上通常采用双酚A(BPA)和光气缩合聚合反应制备PC,由于这一过程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发展一种环境友好的聚碳酸酯合成方法,成为绿色化学的需要[1,2]。Desi moned [3] 等以BPA 和碳酸二苯酯(DPC)为原料制得PC 缩聚物,Su 等报道了碳酸二甲酯(DM C)和BPA 反应制备聚碳酸酯[4]。由于DPC 大多采用光气与苯酚反应制备,BPA 与DM C 反应活性较低,提高反应温度后很难保持合适的原料配比,制备的PC 分子量较低[5]。考虑到丁醇沸点相对较低及碳酸二丁酯沸点较高,有利于提高BPA 与碳酸酯的反应温度进而提高反应的转化率,本文以高沸点的碳酸二丁酯(DBC)代替DMC 和BPA 反应制备PC,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形成高分子量的PC 的影响。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和试剂 双酚A:化学纯;碳酸二甲酯:分析纯;正丁醇: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碳酸钾:分析纯,天津大学科威公司;二丁基氧化锡:分析纯;单丁基氧化锡: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研究所。 1.2 仪器 GC:山东鲁南瑞虹化工仪器有限公司SP 6800A 型气相色谱仪,SE 30毛细管柱,内径0 25mm,长30m,数据处理采用N2000色谱数据工作站,浙江大学智能信息工程研究所;NM R:瑞士布鲁克公司A VANCE400型核磁共振谱仪;T GA:美国TA 公司SDT 2960热重分析仪,升温速率10 /min,氮气流速为40mL/min,20 ~600 温度范围内记录样品的失重曲线;FT IR:德国BRUCK 公司Vector 22型红外光谱仪;GPC:美国SSI H PLC 公司CS4000;GPC 柱为Agilent PLg el 10 m MZXED B,流动相为THF,温度为30 ,UV 监测器波长259nm 。1.3 DBC 的合成 按文献[6]方法制备DBC 。1H NMR (CDCl 3,400MH z, ):4 16(t,4H ,-OCOOCH 2),1 66(m,4H , -OCOOCH 2CH 2), 1 42 (m, 4H, -OCOOCH 2CH 2CH 2),0 94(t,6H,-CH 2CH 3)。1.4 双酚A 单丁基碳酸酯I 的合成 常压下,将BPA (11 4g,0 05mol),DBC (43 5g,0 25mol),催化剂二丁基氧化锡(0 55g)和三苯基膦(0 55g)置入到三口瓶中,油浴加热190 反应,用GC 跟踪馏分中丁醇的量来计算双酚A 与DBC 酯交换反应的反应程度。当馏分中的丁醇与双酚A 物质的量相等时(10h 后),降低温度,将过量的DBC 蒸出,得到淡黄色粘稠物(16 3g,91%)。1H

有机合成方法大全(第二章p1-12)

操作过程 在1000mL带有搅拌的高压釜内加入3,3’-二氯联苯胺盐酸盐32.5g,氯化亚铜1g,铜粉0.3g,七水合硫酸亚铁2g,碳酸铵0.3g,28%的氨水155mL,密闭高压釜,通入氮气置换三次。向釜内通入约22g液氨,升温于200~210℃,控制釜内压力为4~5Mpa(s),搅拌反应18小时,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打开高压釜,加入10g九水合硫化钠,密闭高压釜,升温至120℃保温1小时,降至室温,向其中加入约42mL浓盐酸调PH=2,过滤出少量沉淀,滤液减压浓缩至结晶析出,加入100mL浓盐酸,冷冻结晶,过滤,烘干得产品约40g,紫白色的固体,收率:90% 3-amino-2-methyl-4-(methylsulfonyl)benzoic acid 分子式C9H11NO4S摩尔质量229.25合成反应式 操作过程 在1000mL带有搅拌的高压釜内加入93.76g的原料,氯化亚铜1g,氧化亚铜1g,28%的氨水500mL,密闭高压釜,升温于180℃,搅拌反应18小时,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打开高压釜,将溶液减压浓缩干,残余物经稀盐酸酸化到酸性,加入乙酸乙酯萃取,干燥,减压浓缩干,加入正己烷过滤出固体,烘干得产品约50g,浅褐色的固体,熔点:197-198℃,收率:68% 其它反应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Jack(Jianhua)Cao unpublished result [2]Chand,Pooran;Kotian,Pravin L.;Morris,Philip E.;Bantia,Shanta;Walsh,David A.; Babu,Yarlagadda S.;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13(7),2005,2665-2678 2.1.8用六亚甲基四胺(乌络托品)制备 (4-bromophenyl)methanamine 分子式C7H8BrN摩尔质量186.05合成反应式 操作过程 向500mL反应瓶内加入15.4g乌络托品和120mL的氯仿,油浴升温于50℃,开始滴加25g的对溴溴苄,搅拌反应24小时后,反应结束后,冷至室温,过滤,得中间体,将中间体加入250mL反应瓶内,搅拌下加入73mL的浓盐酸,升温回流并蒸出,收集馏出物,向其中加入约50mL的40%氢氧化钠水溶液,分出油层,水层用THF 萃取,合并干燥,减压浓缩干,得产品约15.8g,黄色的油状物,收率:85% 2.1.9二苄基胺为胺化试剂 N,N-dibenzyl-2-chloro-5H-pyrrolo[3,2-d]pyrimidin-4-amine 分子式C20H17ClN4摩尔质量348.83 合成反应式 操作过程

28种易制毒化学品名录

28种易制毒化学品名录1、麻黄碱分子式 2、麦角新碱分子式 3、麦角胺分子式C33H35N5O 4、麦角酸分子式 5、1-苯基-2-丙酮(1-Phenyl-2-分子式 6、伪麻黄碱分子式 7、N-乙酰邻氨基苯酸(N-Acetylanthranilic A分子式 8、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分子式C10H10O3 9、胡椒醛分子式C8H603 10、黄樟脑分子式 11、异黄樟脑分子式 12、醋酸酐分子式C4H6O3;(CH3CO)2O 13、丙酮分子式C3H6O; 14、邻氨基苯甲酸分子式C7H7NO2;NH 15、乙醚分子式C4H10O; 16、苯乙酸分子式 17、哌啶分子式C5H11N 18、甲基乙基酮分子式 19、甲苯分子式 20、高锰酸钾分子式 21、硫酸分子式 22、盐酸分子式 23、三氯甲烷分子式 24、氯化铵分子式 25、氯化亚砜分子式 26、硫酸钡分子式 27、氯化钯分子式 28、醋酸钠分子式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 序号中文名称 化学名别名 1 氰氰气 2 氰化钠山奈 3 氰化钾山奈钾 4 氰化钙 5 氰化银钾银氰化钾 6 氰化镉 7 氰化汞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8 氰化金钾亚金氰化钾 9 氰化碘碘化氰 10 氰化氢氢氰酸 11 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 12 丙酮氰醇丙酮合氰化氢;2- 基异丁腈;氰丙醇 13 异氰酸苯酯苯基异氰酸酯 14 甲苯-2,4-二异氰酸酯2,4-二异酸甲苯酯 15 异硫氰酸烯丙酯人造芥子油;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烯丙基芥子油 16 四乙基铅发动机燃料抗爆混合物 17 硝酸汞硝酸高汞 18 氯化汞氯化高汞;二氯化汞;升汞 19 碘化汞碘化高汞;二碘化汞 20 溴化汞溴化高汞;二溴化汞 21 氧化汞一氧化汞;黄降汞;红降汞;三仙丹 22 硫氰酸汞硫氰化汞;硫氰酸高汞 23 乙酸汞醋酸汞 24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醋酸甲氧基乙基汞 25 氯化甲氧基乙基汞 26 二乙基汞 27 重铬酸钠红矾钠 28 羰基镍四羰基镍;四碳镍 29 五羰基铁羰基铁 30 铊金属铊 31 氧化亚铊一氧化(二)铊 32 氧化铊三氧化(二)铊 33 碳酸亚铊碳酸铊 34 硫酸亚铊硫酸铊 35 乙酸亚铊乙酸铊;醋酸铊 36 丙二酸铊丙二酸亚铊 37 硫酸三乙基锡 38 二丁基氧化锡氧化二丁基锡

剧毒品名录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院令第344号)的规定,现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确定的《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予以公布。 二00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 说明 一、剧毒化学品的判定界限 1、剧毒化学品的定义 剧毒化学品是指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含农药)和天然毒素。 2、剧毒化学品毒性判定界限 大鼠试验,经口LD50≤50mg/kg,经皮LD50≤200mg/kg,吸入LC50≤500ppm(气体)或L(蒸气)或L(尘雾),经皮LD50试验数据,可参考免试验数据。 二、本目录为2002年版,共收录335种剧毒化学品。本目录将随着我国对化学品危险性鉴别水平和毒性认识的提高,不定期进行修订和公布新的目录。 三、1、"序号"是指本目录录入剧毒化学品的顺序。 2、"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是指剧毒化学品的中文和英文名称。其中:"化学名"是按照化学品命名方法给予的名称;"别名"是指除"化学名"以外的习惯或俗名。 "*"表示该剧毒化学品含量来源于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品名表》(GB13368-90) "※"表示该剧毒化学品会含量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检验报告。 3、"分子式"是指该剧毒化学品的元素组成。

4、"CAS号"是指美国化学文摘社为一种化学物质指定的唯一索引编号。 5、"UN号"是指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在《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桔皮书)中对危险货物指定的编号。在目录中标注2个UN号是指该剧毒化学品2种不同形态危险货物指定的编号。 6、"受限范围"是指该剧毒化学品受到中国政府的限制范围。 "Ι"表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化学品 "П"表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Ш"表示在蔬菜、果树、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的农药。 四、本目录是以化学品毒性指标作为判定界限而收录,不改变现行有关危险化学品的分类。运输部门可以从管理实际出发,按现行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分类,制定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 序号化学名别名 1 氰氰气 2 氰化钠山奈 3 氰化钾山奈钾 4 氰化钙 5 氰化银钾银氰化钾 6 氰化镉 7 氰化汞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8 氰化金钾亚金氰化钾 9 氰化碘碘化氰 10 氰化氢氢氰酸 11 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