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

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
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

《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总第65期)

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Ξ

黄锡惠

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代的肃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地涵容着周边诸多部族,最终形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共同体。由于与汉族频繁密切的交往,两个民族之间长期杂居共处,特别是清初大批满人“随龙入关”,以及与之对应的汉人大量移入东北边鄙所形成的“换防”式的大对流,使满族固有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冲击,影响所及,不惟生活习俗、经济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甚至连作为满族文化典型标志和重要载体的满族语言也发生剧烈变化,经历了由兴旺而衰微,乃至今天基本上被汉语所融合替代,几近消亡的发展过程。在这样一个同化渐变中,一方面满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日趋消损而退居次要地位,使用地域与日俱减,退缩至今天仅局限于黑龙江省嫩江、黑龙江流域极个别偏远闭塞的满族相对聚居的村屯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锡伯族聚居的乡镇,从而造成今天绝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识满语真面目”。另一方面,在两种语言存亡斗争过程中,作为矛盾对立面相互作用的一种反动,满语对北方汉语方言乃至对汉语普通话之影响,因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多方面之渗透启端颇早——其可以追溯至满语祖语女真语甚至更早时代——的缘故,长期以来沉淀于汉语中而成为汉语方言的底层,亦为今天的汉族人所循习不察、浑然不觉。

关于满汉语言间相互接触、影响问题,以往著述从研究满语的角度出发偏重于汉语对满语影响的一面,反之对满语反作用于汉语的一面则重视不够。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试谈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一、汉人北渐与东北汉语之形成

汉族是在秦统一的基础上,于汉代正式形成的,族即以朝代得名。其主体部分是华夏族,并融合了周边的夷、蛮、戎、狄等其他民族。东北的汉族,则是由燕、秦时来到东北的燕人、周秦人与当地的东夷、山戎等共同融合而成的。

据文献记载,中原人较大规模地进入东北地区是在战国末年。《史记 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①“辽东郡”地当今辽宁省中部、南部和朝鲜平安北道之大部;“辽西郡”括有今辽宁省南部及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右北平郡”在今辽宁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河北省东北部。于此可

Ξ第五届全国现代语言学研讨会论文,略有删节。

知战国末燕之东北境已达到今辽宁省北部,辖有今辽宁省之大部。这一时期燕人大规模地迁居辽西、辽东,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为秦所陷,燕王流亡辽东,使燕人入辽达于高峰。秦末,为躲避中原连年不休的战乱,秦人更纷纷涌入东北,使东北中原人口急剧增长。至西汉时,“右北平郡户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万七百八十”、“辽西郡户七万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辽东郡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元菟郡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②,四郡总人数达11617万,扣除非东北地区部分及少量当地土著,则汉时东北地区汉族人口近于百万,这于当时实在是颇为宏巨的可观数字。

以后的各个时代,汉人因诸多原因流入东北不绝于史,这里仅择几例,以窥一斑:

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前燕慕容 “掠徙幽冀三万余户”。(《二十五史 晋书》第1574 3页)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伐河东、河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二十五史 辽史》第6790 3页)

辽神册六年(公元921年),辽太祖“分兵略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同上,第6792 1页)

金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又命耶律顶佛以兵护送诸降人于浑河路,……从便以居”。(《二十五史 金史》第7029 4页)《金史》载:“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及以燕京与宋,而迁其人,独以空城与之。”(同上,第7225 2页)

据载,“天会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二万”③,则终金之世中原汉人徙居东北地区人数之巨可想而知。

明清之际汉人移徙东北地区达到最高峰。明代仅以辽东都司而论,“辽中等二十五卫,安乐、自在二州,招集”有“马军七万三百一十八、步军三万七千四百九十五、屯军一万八千六百三、盐军一千一百七十四、铁军一千五百八十四”,加上“全镇沿边墩台障塞操守”之“官军九万五千三百六十九员名”,使兵员总数达到2216万人。明末,后金多次入略,每战多有俘掠汉人之事,被掠徙东北之汉人即逾百万,其余可想而知。此外,清入关以后,又制订流人遣戍制度,迁徙、流放、充军、发遣东北之流人据李兴盛先生估算约40余万人④,丁介“南国伟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⑤之诗句可谓其生动写照。

除了军事、政治原因之外,东北地区土地丰腴、地广人稀、资源富饶的自然条件对于清代关内土地兼并中失去土地或在自然灾害中无法生活的人们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造成大批关内汉人跃踊北上,清政府虽迭经封边查禁,犹未能遏止冒死越边,仅吉、黑两地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至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42年间人口由9万余人猛增至44万余人(其增出之319倍绝多系汉族垦民),至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九十余年间更激增至25717万人⑥;奉天府所辖民人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约36万,四十二年(公元1781年)为79万,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已达175万人⑦。汉人的大量徙入终至奠定近代东北汉人占绝对压倒多数的人口优势与今日的地域分布格局。

综观东北境内汉人活动史,我们把该地区汉语最初流行时间定为战国末期大抵是不错的。西汉扬雄著《方言》,将“燕、朝鲜冽水(即今大同江——笔者按)之间”、“燕之外郊、朝

鲜冽水之间”、“燕之外鄙、朝鲜冽水之间”、“燕之东北、朝鲜冽水之间”、“燕之北郊、朝鲜冽水之间”、“燕之北鄙,朝鲜冽水之间”视为汉语方言区,足证其时汉语即流行于包括今天东北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秦汉以前东北地区的古汉语尽管因资料匮乏而难知全貌,但与中原汉语同步,大同小异当不成问题。只是由于汉人的回归与外融,汉族人口在数量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与文化能量衍释上尚不足以与占主导地位的土著民族相抗衡,两种语言间的影响,也只是量的积累,即“我中有你,以我为主”——来自汉语之影响,例如金代女真语中“县”、“将军”、“莫”(木)、“斤”、“冠”、“绿”、“胖”、“恩”、“注解”等大量汉语借词及地名中从金代的“按出虎河”、“阿术火河”至清代“阿勒楚哈河”⑧、“阿勒楚库河”、“阿勒楚喀河”即今阿什河等地名演变中,汉语水体通名“河”以本音、方音、古音、转音、变音阑入满语水体专名之情况,皆可为证——,但双方原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满语一直维持着主导地位。

东北汉语方言的最后形成,当在明清之际。其时东北汉人因移民激增,留下的汉人相当一部分已融入当地的诸民族中,故自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土著汉人”在数量上不会成为主流,而且在地域分布上大体呈现了由南向北衰减的趋势。虽然如此,这部分相比之下最先受到满语影响的汉人对后来汉人语言上的影响也不可轻视之。正是在他们与满族人的双重作用下,才最终塑造出北方汉语方言的组成部分——东北地方话的独特形象。

二、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汇

语言相互间的影响,最集中体现在词汇方面。满语中的许多词进入东北地方话中:

哈拉巴([x 51l o p 55])在东北是人人皆知的。它本指猪、牛羊的前胛骨,后也代指相应部位的肉,甚至人的肩胛骨。其来源于满语“哈勒巴”([x lp ]。h lb )。

“嘎拉哈”([k 214l o x 51]),本系猪、羊等动物膑骨之满语称呼,源出规范语“嘎出哈”([k t ux ]。g cuh ),口语又叫“嘎什哈”([k x ]<[k t ux ])。满族人根据其四个不同面而做出许多玩法,称“ 嘎拉哈”,系过去东北民间风行的一种游戏。

拉合辫([l 55x o p i n51])是满族筑屋墙的独特发明。它是在房架立起后,下部以垒坯或夯土版筑法起基础,然后在木架上以泥草辫密编成墙,为防寒可编两重,中间实以泥土,里外抹大草泥而成。这种泥草辫满语称“拉哈”([l x ]。l h ),故以之而成之墙称“拉哈辫墙”,元音央高化成“拉合”。清人方成济云“‘核’犹言‘骨’也,木为骨而拉泥以成,故名”⑨,把满语当作汉语,大为谬误。

哈什([x 55 o])、哈哧房([x 55t 0f 35])皆“仓房”之意,来源于满语“哈沙”([x ]。h s )。

瓦昏味儿([v 214x n55v ir51]),《东北方言词典》谓:“象葱蒜、肉类腐烂的气味”,又说成“ě哄味儿”。按,“瓦昏”是规范满语,满文作w hūn,汉义为“臭”。“瓦昏味儿”即“臭味儿”。

旧时大人在哄小儿时,常用“马虎”([m 55xu214])、“马猴子”([m 55xou35ts °])、“马耗儿”([m 55x u r51])来吓唬小孩使不哭听话。其来源于满语“马虎”([m x ]。m hū),义为“鬼脸”。

威呼([v i55xu0])。在东北的农村沿江地带,人们常把木板小船叫“威呼”,也是规范满语,满文作w eihu,义为“独木舟”,即用整圆木挖成的船。《宁古塔纪略》云:“江中往来,俱

用独木船,名‘威呼’。”βκ《柳边纪略》亦曰:“宁古塔船有二种,小者曰‘威弧’,独木,锐首尾,古所谓‘刳木为舟’者也。”βλ后来,用木板造的小船也称“威呼”,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现代满语中,“小船”称“威哥”([v ik ],即“威呼”的变音之转。

东北话中最具特征的词语是“嗯哪”([ n55n o]、[n0n o]或[ o n o])。是“东北汉人最常用的应允声”。考察起来,“嗯哪”来源于女真语“一那”([in ]),汉义为“是”βμ,清代满语口语音“依 ”βν([in ])、“音喏”βο([inno]),规范语音“依努”([inu]),满文作inu。在现在满语口语中,音“逆啊”([’n i’ ])、“音啊”([Σ1n ])、“义讷”([’i’n ])、“义能”([’i’n ])。元音高化是语言发展史中的普遍特征。由低元音[ ]高化成央中元音[ ],再进一步高化成高元音[u],即由女真语[in ]至满语[in ]、[inu]的演变完全体现了这一点。东北话中之“嗯哪”,可以认为是口语中首音节重读元音[i]受其后的辅音[n]之影响而发生逆同化增音的结果,即[inn ]<[i’n ]。在此基础上,首音节元音央高化或失落,即成为东北话中之“嗯哪”,在昌黎方言中,则发音为“嗯呐”([n32n o])βπ。作为表示肯定、赞同、允诺的词语,其广泛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如:“你说的是这个?”“嗯哪,就是它!”“你早去早回,别在路上耽误哇!”“嗯哪!”“你看这样中不中?”“嗯哪,中。”意即“是,是的;行、中、好”。

也有某些满语词作为汉语的底层而出现在汉语中。例如:

网户搭([v 214xu51t 55])。旧时出租船、网以收利的人被称为“网户搭”,其中“网户”为汉语,“搭”为满语,满文作d ,汉义为“头领”。“网户搭”即“网户头”或“网户主”。

还有一些满语词,不仅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而且进入北京话乃至普通话中去了。

蒙古包([m 214ku0p u55])。其现在已成为对蒙古族圆穹顶帐蓬的规范称呼。但它却不是蒙古语,由“蒙古”而知系他称,非自称,此其一。其二,蒙古语“家”、“帐房”称“格乐”

[g r]。据西清《黑龙江外记》“呼伦贝尔、布特哈居就水草,转徙不时,故以穹庐为室,最便

拆。穹庐,国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βθ],可知这是满语,满文写作m onggo boo,义为“圆毡房”(直译为“蒙古房”)。

([vu51l o])。这是旧时东北人冬季普遍穿的用皮做的鞋子,清代文献多记之,如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鞠牛豕皮为履,名曰渥腊”βρ;西清《黑龙江外记》“冬日行役,率着乌拉,……软底而藉以草,温暖异常”βσ;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土人著履,曰乌拉,制与靴同,而底软,连帮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缝纫极密,走荆棘泥淖中,不损不湿,且亦耐冻耐久”βτ等。鞋中所垫之草,即素有“关东三件宝”美称之一的乌拉草(另二件为人参、貂皮)。

出于东北,说其为满语当然无舛,究其语源,笔者以为,“”当由“靴”之女真语“古剌哈”χκ([ku l x ])演变而来。口语中,因重音之前移,尾音节弱化,“古剌哈”省为“固剌”。复经舌根音[k]、[x]之交替,“固剌”可变音作“护剌”([xu l ]),又因女真——满语历时音变中,首音节[x]辅音可脱落为零声母——如“哈都”([x tu])之作“阿都”([ tu]。adu,“衣服”)、“哈吉密”([x k i m i

飞龙([f i55lo 35])。从字面上看“飞龙”颇似汉语,却与之无涉。这是一种生长在关外的飞鸟,本名榛鸡,又称树鸡。体长一般20厘米许,羽灰褐色有斑,头顶有一束盔毛,嘴短小,爪细,腿多毛,为东北著名山珍野味,清人多记之:“鸟有飞龙,大如鸽,自朔至望,其飞渐高;自望至晦,其飞渐低。二十八、九,乘骑可逐得之,今以祭。”χλ“岁贡鸟名飞笼者,斐耶楞古之转音也。形似雌雉,脚小有毛,肉味与雉同,汤尤鲜美,然较雉难得,多在深林密薮,故汉名树鸡。”χμ可知:其非汉语,而是满语音的变读,其规范语曰“斐耶楞古”([fijel ku]。fiyelenggu),口语曰“费叶棱乌”(旧清语作“非牙郎阿”乃其阳性谐音)。后人穿凿附会,显然是望文生义。

大麻哈([t 51m 35x 51])。大麻哈鱼是东北地区的特产,主要产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亦见于绥芬河、图门江。“大麻哈”系满语“大发哈”([t f x ]。d f h ,“方口胖头”)之口语变读,民国杨木墀纂《依兰县志》谓“达巴哈鱼,满名‘刀依嘛哈’”。

哈什蚂([x m ])。“哈什蚂”乃规范满语“哈锡蚂”([x i m ]。“水 蛄”,h si m )之口语发音。今天所称之“哈什蚂”,已转指中国林蛙,民间俗称红肚蛤蟆。

堪达犴([k n55t 35x n o])。“堪达犴”简称“犴”,即驼鹿。这是一个满语词,满文作k nd h n,口语作“罕达犴”,乃辅音[k‘]、[x]之交替。

档子([t 214ts o])。清初,以五六寸之薄板书写满文记事,以为簿籍,积数片,则用牛皮条穿起来,即为档子。此后,分类立卷归档保存的文件遂沿称档案。“档子”满语音“档色”([t s ]),满文书作d ngse。

以上所举乃部分例词。此外,尚有丰富的满语地名以音译进入汉语,如“哈尔滨”、“舒兰”、“依兰”、“松花江”、“梅河口”、“图们江”、“海兰河”等。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满语中某些自然地理实体通名,如“吞”([t un]。tun,“岛”)已以“通”([t o 55])或“套”([t u51])之变读积淀于汉语中而成为汉语底层,并进入汉语地名中,如:“郎通”([l 214t o 55]。旧名郎家通,在吉林永吉)、“榆树通岛”([y35 u51t o 55t u213]。在黑龙江绥滨),“牛圈滩套子”([n iu35t y n51t n55t u51ts ]。在黑龙江嘉荫)、“河东套子岛”([x 35to 55t u51ts 0t u213]。在黑龙江呼玛)等,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通”、“套”字地名群。

综上所述,满语不仅在汉语东北方言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对汉语普通话的丰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普及教育及普通话的推广,一些旧词语已经越来越少了,使用面也越来越小了,地方的特色正在逐渐消逝。这种趋同不是坏现象,而是语言的一种规范与进步。

语言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这是历史之必然。汉语普通话的规范与发展,是在吸收各方言区、各兄弟民族语言中积极成分的基础上完成的,各地区、各民族都为汉语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

附注

①见卷一一○,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缩印《二十五史》本,1986年版,第319 2页。

②见《前汉书 地理志》,卷二八下,156页。《二十五史》本,第520 2—3页。

③见《燕人麈》。转引自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④见《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页。

⑤见《出塞诗》,转引自《东北流人史》,第94页。

⑥并见孙占文:《清代黑龙江省的土地开发》。《黑龙江史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⑦见张杰:《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载《北方文物》1995年第1期。

⑧见《东北集刊》第二期。

⑨见《龙江纪略》,《龙江三纪》本,第223页。

βκ见《龙江三纪》本,第242页。

βλ[清]杨宾撰。见卷三。《龙江三纪》本,第110页。

βμ见《女真译语 通用门》,大库本页三十。

βν见[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βο见《宁古塔纪略》,《龙江三纪》本,第244页。

βπ昌黎方言中将[n32n °]释作答词是,将[n32n °ti°]释作“是的”:“你昨儿来的?”“[n32n °ti°]。见《昌黎方言志》,第23页。

βθ见孙竹主编《蒙古族语言词典》,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βρ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βσ见《黑龙江文史丛书》本,1985年版第63页。

βτ同上。第82页。

χκ见《女真译语 衣食门》,大库本16页。

χλ见《宁古塔山水记》,第30页。

χμ见《黑龙江外记》,第88页。

(黄锡惠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副研究员 150080)《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开始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是书海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其中于根元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已于1996年12月出版;戴庆厦等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亦将于近期出版。其他选题,包括《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许威汉著)、《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袁晖著)、《二十世纪的汉语方言研究》(陈章太、詹伯慧等著)、《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温端政、周荐著)、《二十世纪现代汉字研究》(苏培成著)、《二十世纪的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王希杰著)、《二十世纪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李晋荃著)、《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大事记》(陈章太等著)等,亦将陆续出版。

该丛书“总序”指出:“本丛书中每一册都真实而科学地记载着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轨迹,不仅总结这100年来的辉煌成就,而且还要找出问题,找出不足,展望下一世纪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走向。”这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将对中国语言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文 立)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 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 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 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 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 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 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 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 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 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 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如果 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 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 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 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 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 用来比喻请看在第 佛像

智慧树知到《普通话口语训练》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

智慧树知到《普通话口语训练》章节测试[完 整答案 ] 智慧树知到《普通话口语训练》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在我国,“普通话”是指 A:普普通通的话 B: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C:北京话 D:普通人说的话 正确答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 A:很有必要 B:没有必要 C:无所谓 D:有必要 正确答案:很有必要 3、在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 A:不清楚 B:仅列入《教育法》 C:已列入《宪法》 D:仅有一般规定 正确答案:已列入《宪法》

4、国家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不低于( )。 A:三级甲等 B:二级乙等 C:二级甲等 正确答案:三级甲等 5、某一方言区的一种语音现象,只有该方言区的人才能理解和使用,也是那一小社会区域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因此,( )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A:物理性 B:社会性 C:生理性 正确答案:社会性 6、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有( )等特点。 A:每个音节都必须有声调 B:一个音节最多有三个音素 C:一个音节最少要有一个辅音音素 D:一个音节中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现象 E:一个音节若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一般得是元音音素正确答案:每个音节都必须有声调,一个音节中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现象,一个音节若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一般得是元音音素 7、普通话音节中不能缺少的是( ) A:声母

C:韵腹 D:韵尾 E:声调 正确答案:声母,韵腹,声调 8、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中,元音不等于韵母,辅音不等于声母。(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最多可由四个音素构成,最少有一个音素。(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普通话共有三十八个韵母,根据内部不同构成成分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声母,就是汉语音节中开头部分的( )。

论汉语语音对越南语语音的影响_谭志词

第21卷第2期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总第93期)1998年3月 论汉语语音对越南语语音的影响 谭志词 一、古汉越音与今汉越音系 历史上,越南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汉语词进入越南语后,由于受越南语语音内部规律的影响,其读音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变化过程,我们称之为越化;越化后汉语词的读音称为汉越音。唐朝以前,汉语词主要是通过口语途径进入越南语的,其读音变化较大,且不成系统,学术界通常称之为古汉越音。及至唐朝,汉字通过书面途径全面、系统地进入越南语,经过语音越化后,大约/有六七千个常用汉越字的读音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0,1形成了一套汉字读音系统,学术界通常称之为汉越语音系或汉越音系。笔者将其称之为今汉越音系,以区别于古汉越音。今汉越音系是由今汉越音构成的。 古汉越音与今汉越音在语音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 古汉越音今汉越音汉语词 buong phong房 dua tro箸 che tra茶 x e xa车 he ha夏 ve hoa画 在今汉越音中,有些音进一步越化,与汉字原音相差越来越大,一般人很难分辨它是否来自汉语,只有谙晓音韵学知识才能根据声韵的对应关系来做出判断,此种情况,王力先生称之为汉语越化。o笔者称之为越化今汉越音,它是文字口语化的产物。今汉越音与越化今汉越音之语音差异,通过下例可窥一斑: 今汉越音越化今汉越音汉语词 can gan近 ki ghi记 bo va补 phu vo妇 sang giuong床 khiem kem欠 # # 34

从语音学的角度来看,古汉越音和越化今汉越音都是越化程度较深的汉语语音,它们脱离汉语原音较远,更接近纯越语词的语音,因此,有的越南人认为它们是纯越语词,其实那是对历史的误解。它们不成系统,规律性不明显,颇难研究,只好俟诸来兹。而由今越音构成的今汉越音系在越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王力先生已对这套音系作过细致的研究。?但王力先生/研究汉越语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明白越语的现状与前途,而在于希望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汉语古音的探讨0。?本文研究今汉越音系的目的是为了探明汉语语音对越南语语音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为了研究越语的现状和前途。 二、今汉越音系形成的时间 今汉越音系形成于何时呢?法国著名的汉学家马伯乐(H.Maspero)说:/从9、10世纪的汉语出发,产生了汉越音0;?王力先生则说:/唐初,置安南都护府,在越南设学校,授汉字,汉越语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0。?王力先生所说的/汉越语0,是指唐代进入越南语的汉语词汇,笔者称之为今汉越词。今汉越词的产生,并不等于今汉越音系的形成。只有当今汉越词达到一定的数量,其读音以一定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以后,今汉越音系才告形成。对于马伯乐、王力先生的上述观点,陶维英认为二者/都不错,但未完全正确0。?可见,马伯乐和王力先生只指出了今汉越音系赖以形成的基础,即7 ~10世纪的汉语语音。要解决今汉越音系形成的时间问题,不仅要研究今汉越音系同汉语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还要看今汉越音系何时稳定下来,不再随着汉语音系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今汉越音系同汉语语音的对应关系,马伯乐、王力先生及越南语言学家阮才谨等学者都做了研究。马伯乐指出:/应该把汉越语看成是唐末在交州学校里授课用的一种语言,其主要成分是当时中国的北方话,尤其是长安(唐朝京都)话,但它已经摈弃了过于特殊的成分。0à王力先生研究的结果表明,今汉越音系与5切韵6音系存在较为整齐的对应关系。á阮才谨则进一步指出,今汉越音系与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有着整齐的对应关系,唐宋时期汉语的61个韵部中,只有3个韵部(太、江、阳)与今汉越音系不对应。l u阮氏据此认为:/今汉越音系起源于一种不可能早于7~8世纪的汉语的读音0。l v越南史学家陶维英认为今汉越音系只有到了自主时期初期)))自曲氏建业(公元905年)起,历吴、丁、黎朝,也许还要算到李朝初期(11世纪))))才开始相对稳定,因为此时越南行将建立自主封建国家,摆脱中国的统治,今汉越音系基本上不再随着汉语语音的变化而变化。l w陶氏还援引阮才谨的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据5五代史6载,梁开平年间(907年),-戊.字因讳改成-武.,自此人们把-戊.读成-武.音,在今汉越音中,-戊.字读音未变,仍读-m au.,这表明今汉越音中的-m au.音起源于公元907年以前的-戊.字,此时,我国已进入曲氏建业时期,梁朝的讳字不可能再影响到我国的读音。0l x笔者认为,陶氏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今汉越音系是在唐代汉语语音(主要是唐代的长安音)的基础上,经过越语语音的越化,大约于公元10至11世纪即唐末宋初形成的。 三、今汉越音系的内容及其在越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王力先生研究的结果,今汉越音系由20个声母、66个常用韵母和8个声调组 # # 35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一、出自佛经 盲人摸象,出自《涅槃经》及《菩萨处胎经》,谓众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喻无明众生对事物认识往往囿于一孔之见,而不识全局。 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谓群猴展转相连于井中捞取月影,终堕水中而月亮犹在。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终堕生死苦海。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实不虚,出自《般若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五体投地,见《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又见《观无量寿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二、出自佛语 据说现代人说的“胡说八道”也源自佛教。古代中国人把西域来的传教僧人称为胡僧,胡僧到中国弘扬佛法,进述八正道。有人问:“胡僧今天讲什么经?”有的就回答:“胡僧今天讲八正道。”中国人听不懂外来语,说胡僧说八正道是:“胡说八道”。到今天我们理解到的“胡说八道”已不是胡僧话八正道了,而是信口开河,乱说一遍。 据说现代人说的“胡说八道”也源自佛教。古代中国人把西域来的传教僧人称为胡僧,胡僧到中国弘扬佛法,进述八正道。有人问:“胡僧今天讲什么经?”有的就回答:“胡僧今天讲八正道。”中国人听不懂外来语,说胡僧说八正道是:“胡说八道”。到今天我们理解到的“胡说八道”已不是胡僧话八正道了,而是信口开河,乱说一遍。 三、出自佛教故事 顽石点头,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心服。顽石即指无知觉的石头。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晋末义学高僧竺道生,他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当时《涅槃经》只部分译出,传入南方,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则坚持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旧者目为邪说,摈出僧团。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以后全部《涅槃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径而走。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借花献佛,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 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四、出自佛教生活

普通话考试真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10 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 碑潘发逮蹄您槛该克行就掐萧折处申日邹 擦色癌撒藏紫纫漱揣赵镶求浸鹤铐刮俩挪 舔岛废酶匹蚌篇谋粉等图农辆滚亏划讲轻 宣郑疮耍若怎窜寺欧散曾润浊旬权剧怀逛 乱女褪拢丢灭品别凭绿免定童虐晕略绝群 雄用镖免卷穷鸣晃损转 二、读双音节词语50个 北方跑步脉搏封建代表提供纽扣儿辽阔挂号 枯燥黑夜卷子确诊狭长这会儿丑恶沙滩然后 赠言参差散发玩意儿虽说伤心差点儿知道乡亲 坏处汪洋管理暖和贴切品德面容佛教顿时 女儿旅途逛荡困难轰鸣迥然群居循序抓阄儿 率领若干从犯虽说停滞 三、朗读 一次,仪山禅师洗澡。 水太热了点,仪山让弟子打来冷水,倒进澡盆。 听师父说,水的温度已经刚好,看见桶里还剩有冷水,做弟子的就随手倒掉了。 正在澡盆里的师父眼看弟子倒掉剩水,不禁语重心长地说:“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是贵是贱,都各有各的用处,不要随便就浪费了。你刚才随手倒掉的剩水,不就可以用来灌浇花草树木吗?这样水得其用,花草树木也眉开眼笑,一举两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弟子受师父这么一指点,从此便心有所悟,取法号为“滴水和尚”。 万物皆有所用,不管你看上去多么卑微像棵草,渺小得像滴水,但都有它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科学家发明创造,石破天惊,举世瞩目,然而,如果没有众人智慧的积累,便就终将成为空中楼阁,子虚乌有。 鲁迅的那段话也掷地有声:“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当年朱熹就曾这样说过。 如果你处在社会的低层——相信这是大多数,请千万不要自卑,要紧的还是打破偏见,唤起自信。问题不在于人家怎么看,可贵的是你的精神面貌如何? (《珍视自己的存在价值》,全国普通话广播大赛规定稿件第9号) 四、说话(任选一个题目说3分钟) 1. 我看廉政建设 2. 我的学习生活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标签:满语满族汉语普通话东北话文化历史分类:上纲上线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同化,在清朝被称之为“国语”的满族语言,正在一点点的消失着。身为东北出生、东北长大的纯粹的东北人,总觉得这是纯粹属于东北文化的一种缺失,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们,更是在淡忘着、遗失着那曾经该属于我们的文化。但是,其实满语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藏匿在我们日常的语言里,不被人们精致的发现,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语言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北京、河北、山东,甚至包括很南方的江浙、广东的日常用语里,也一直深深藏匿着满族人的语言。现在,某整理一下,让那些憎恨满族、憎恨清文化和随意篡改历史的人们惊醒一下吧。 就从属于大自然的江河的名称定义开始吧…… “牡丹江”,满语读为“牡丹乌拉”,“牡丹”满语义为“弯曲”。牡丹江,乃汉人取其谐音而来,意即“弯曲的江”。 “图们江”,图们,满语义为“万”。图们江,即为“万源之江”。 “鸭绿江”,鸭绿,满语义为“地边”。鸭绿江即“地边江”。 “松花江”,以“松阿哩乌拉”得名,“松阿哩”者,国语(满语)‘天河’也。 “伊勒们河”,“伊勒们”是规范满语,汉义为“网脚”,即渔网坠。故“伊勒们河”即“网坠河”,是以河边多网坠而得名。 “嫩江”,原称“墨尔根”,乃满语“精于打猎的人”,后在1913 年设“嫩江县”;又因其发音为“伊春”,故1967 年始设“伊春市”,取满语“皮毛之乡”。 “呼济河”,“呼济”源于满语,汉义为“轰起老虎”。“呼济河”亦即“轰起老虎之河”。“通奇河”,亦称通气河,“通奇”源于规范满语“吞吉姆比”,意即“击水赶鱼”。故“通奇河”即“击水赶鱼之河” “觉河”,汉义为“狍子河”;固兰河,汉义为“公狍子河”;呼雅河,汉义为“半大狍子河”。“呼兰河”,“呼兰”,满语义为“烟筒”,故“呼兰河”即“烟筒河”。 “绥芬河”,满语义为“锥子”,故“绥芬河”亦即“锥子河”。 “阿哈河洛”,“阿哈”,满语义为“奴仆”,“河洛”,满语义为“沟”,“阿哈河洛”,即“奴才沟”。 “章京河”,“章京”,相当于汉语“将军”,“章京河”亦即“将军河”。 “萨玛河”,亦称察满河。“萨玛”或“察满”,满语原为“萨满”,源于萨满教,故“萨玛河”、“察玛河”即萨满之河。 再来说说地名,也就是各个城市的名字都是打哪来的吧…… “哈尔滨”,满语原义为“晒网场”。另一说认为,源于直译,其义为“扁状的岛屿”。“齐齐哈尔”,有人认为满语义为“天然牧场”;另一说认为,旧称“卜奎”,乃摔跤手之意;还有一说齐齐哈尔是满语“皙陈嘎拉”之音译,实为边疆之意。 “吉林”,应源于“吉林乌拉”,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故《吉林通志》称:“其曰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即吉林乃“吉林乌拉”的略称,语义为“沿江”。 “宝清”,满语原为“波亲”,语义为“蒲鸭”;虎林,满语原为“奇夫哩”,汉译为“泥鸭”。勃利。满语原为“博和里”,语义为“豌豆”;海,满语原为“海兰”,语义为“榆树”。“双城堡”,满语原为“朱鲁活吞”,“朱鲁”,汉译为“双”,“活吞”为城寨。

越南语和汉语对比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偏误类型分析 (2) (一)定语语序偏误分析 (2) 1.定语和中心语倒置偏误 (2) 2.多层定语语序偏误 (4) (二)状语语序偏误分析 (5) 1.状语和中心语倒置偏误 (6) 2.复句中的偏句状语后置偏误 (9) 3.多层状语语序偏误 (9) 二、造成偏误的原因 (10) (一)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10) (二)学习者对汉语写作规则认识不深 (11) (三)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 (12) 三、教学对策 (12) (一)汉语学习者应从重视汉语语法规则 (12) (二)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 (1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Abstract. (14) Key words (15)

越南学生定语和状语语序写作偏误分析 专业:对外汉语学号:201113000566 姓名:卢华杏指导老师:杨丕芳讲师 【内容摘要】语序是汉语和越南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对越南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发现,越南学生常常把汉语语序和越南语序混淆,在写作上造成存在语序偏误的句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产生偏误的实例出发,分析其中主要的语序偏误有,定语和中心语倒置偏误、多层定语语序偏误、状语和中心语倒置偏误、复句中的偏句状语后置偏误、多层状语语序偏误等。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教学对策,如越南汉语学习者应该建立偏误语料集进行自我加强训练,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等。 【关键词】越南汉语学习者;写作;语序偏误;对策 引言 汉语和越南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都是孤立语,没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语序是它们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关于汉语语序的重要性,有不少学者作过一些学术报告。如:吴为章在《语序重要》中提到“语序不仅与句法结构描写密切联系,而且和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语言的特点与类型以及某些语言理论的问世,也都息息相关①。”安玉霞《汉语语序问题研究综述》中“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不仅是表示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的形式,也是语言表达或修辞的手段。汉语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很多语法意义和句子类型往往要通过语序来表示,所以语序在汉语语法里显得特别重要②。”刘金华《汉语语序灵活性的语用考察》“汉语的语序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面,语序的灵活性是汉语语序的一个重要特点③。”另外,武氏河在《越南语与汉语的句法比较》一文中“旨在揭示两种语言句法语序的共性和差异,找出两者的异同的一些规律知识,以期给学习者提供参考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序在汉语和越南语里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在此之前,也有不少学者曾经做过关于越南学生在汉语写作时常犯的错误。但在本科 ①吴为章.语序重要[J]中国语文,1995,(6):429. ②安玉霞.汉语语序问题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6,12:(6)44. ③刘金华.汉语语序灵活性的语用考察[J].学术交流,2004,2:(2)132.

英语-汉语-哈萨克语100句

英语-汉语-哈萨克语100句 1. I see.我明白了。Т?с?нд?м(Tusindim). 2. I quit! 我不干了! ?ойдым(Qoidym)! 3. Let go! 放手! ?ойбер(Qoiber)! 4. Me too.我也是。Мендесолай(Men de solai). 5. My god! 天哪! ??д?рет(Qudiret)! 6. No way! 不行! Болмайды(Bolmaidy)! 7. Come on.来吧(赶快) Кел(Kel)! 8. Hold on.等一等Т?рат?р(Tura tur)! 9. I agree。我同意?осылам(Qosylam)。 10. Not bad.还不错。Жаманемес(Jaman emes). 11. Not yet.还没。?л?бол?анжо?(A'li bolghan joq). 12. See you.再见。Хош(Hosh). 13. Shut up! 闭嘴! Жапаузы?ды(Jap auzynhdy)! 14. So long.再见。Хош(Hosh). 15. Why not? 好呀! (为什么不呢?) Ма??л!(Негеболмайд ы?)(Maqul!(Nege bolmaidy?)) 16. Allow me.让我来。Менк?рей?н.(Men koreiin.) 17. Be quiet! 安静点!Тыныш(Tynysh)! 18. Cheer up! 振作起来!?айрат?ыл(Qairat qyl)! 19. Good job! 做得好!Жарайсы?(Jaraisynh)! 20. Have fun! 玩得开心!Жа?сыойна(Jaqsy oina)! 21. How much? 多少钱?(Ба?асы) ?анша(Qansha)? 22. I'm full.我饱了。Тойдым(Toidym). 23. I'm home.我回来了。?йгежетт?м(Uige jattim). 24. I'm lost.我迷路了。Адасып?алдым.(Adasyp qaldym). 25. My treat.我请客。Мен?она??ылайын(Men qonaq qylaiyn.) 26. So do I.我也一样。Мендесолай(Men de solai). 27. This way。这边请。Былайтарты?ыз(Bylai tartynhyz). 28. After you.您先。С?зденкей?н(Sizden keiin). 29. Bless you! 祝福你! Батамдыберей?нса?ан(Batamdy bereiin saghan)! 30. Follow me.跟我来。Ма?ан?лес(Maghan iles). 31. Forget it! 休想! (算了!) ?ойшы (Ойлама)!(Qoishy!(Oilama!)) 32. Good luck! 祝好运!Ба?ы?жансын(Baghynh jansyn)! 33. I decline! 我拒绝!Бастарттым(Bas tartym)! 34. I promise.我保证。У?деберд?м(Wade berdim). 35. Of course! 当然了!?рине(A'rine)! 36. Slow down! 慢点!А?ырын(Aqyryn)! 37. Take care! 保重! ?з??д?к?т(O'zinhdi kut)! 38. They hurt. (伤口)疼。Ауырады(Awyrady). 39. Try again.再试试。Та?ыб?рсынапк?р(Taghy bir synap kor). 40. Watch out! 当心。Бай?а(Baiqa)!

普通话真相

普通话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讲英语讲得极其蹩脚,但如果日本统治了英国,那么统治者那蹩脚的英语就会成为通用的语言。这种天方夜谭的事儿就发生在中国。现在通行的普通话,其实是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鲜卑族、女真族等等游牧民族学习汉文时所说的蹩脚汉语,但他们成了统治阶级,于是他们说的蹩脚汉语就成了国语。 400年前的北京话:吴语 北京自建城以来经历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变迁,自古以来北京话有过多少变化?如何变化?从历史上讲,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考证为吴语)。 北京出现第二语言:满语 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小区的安全等政治因素,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哩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哩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任何语言都是跟人群一体的,当时北京的两种语言的地域差别是:内城说满话,外城说明朝官话。 满语的分化——满式汉语 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可以说,满语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不论它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即使在北京,满语也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北京的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等很多东西都是满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些东西用满语都很难描述和交流。在满人和汉人之间是这样,在满人跟满人之间也同样无法把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东西表达清楚,至于像汉人的建筑工程用语、艺术语言、医学及其它科技用语等高级语言使用则更加无法表达,当时的形势是满语在北京面临无法交流的危机。面对有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成的汉语,满人虽然夺取了中国的政权,然而其语言却难以胜任统治中国的使命。但是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小至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表达,大至为了统治中国的政治需要,满人都迫切需要一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围生活的语言。改造满语已经是来不及了,满人除了学习和模仿汉语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套用北京汉人的语言(包括词汇和语音)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满人学讲的蹩脚汉语(暂且把这种语言叫做满式汉语) 第三种北京话的形成——内城北京话(mandarin) 北京城里的一棵小树、厨房里的一件工具,用满语都无法表达!因为满族人的祖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植物,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工具,这就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族人所遇到的严酷的语言现实。满语要继续说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汉人的语言的词汇和模仿他们的语音之外再也没有第二种可能!就像日本皇军学说中国话:「你的,八路的,干活?」一样,北京内城的满人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模仿汉语的历程。 但是满语对比汉语有它先天的残疾,首先,入声字一下子就全丢了,这就是汉语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历史原因,用满语套学汉语的发音更是不伦不类,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发音最糟糕的汉语。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满人的这种蹩脚汉语比起日本皇军的蹩脚汉语要幸运得多了,随着使用人口的增加,这种让当时的汉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脚汉语成了清朝统治阶级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早期的普通话(暂时使用英语的称谓把这种语言称为mandarin,读作‘满大人’)。

越南语中的禁忌 (1)

摘要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禁忌现象。禁忌现象包括行为禁忌和语言禁忌。本文笔者主要研究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重点论述语言禁忌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论文的内容包括三章: 第一章:主要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禁忌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研究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节日的语言禁忌(以语言禁忌在春节和在情人节为例)。 2.不同场合的若干语言禁忌(如婚礼、生日、吃饭)。 3.性别的语言禁忌。 4.年龄的语言禁忌。 5.职业的语言禁忌。 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研究,概括总结越南语中语言禁忌的若干特点。同时,初步把汉语与越南语进行对比,得出两国语言禁忌的异同。 语言禁忌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并没有对越南语中的所有的语言禁忌进行研究,不过通过对越南日常生活当中相当普遍的语言禁忌的研究,可以反映出越南悠久的历史文化特点。 前言 0.1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研究现状 语言禁忌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还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语言禁忌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如此,在越南从来没有人把这个课题系统地研究过。即使有,也只是报纸、书本上的零碎、肤浅的短文。比如:阮光凯先生在《越南人的风俗习惯一习俗和禁忌》中谈及一些禁忌现象,不过主要是行为禁忌,语言禁忌很少谈到。即使谈到了,也只是单纯的描述而缺乏分析,缺少解释或者与其他的语言进行对比。基于这个事实,也为了填补这项空白,笔者决定收集、综合越南多方面有关的资料,对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进行研究。 0.2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问题。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禁忌。由于时间有限,才识短浅,本文只研究越南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哈萨克语翻译发展机遇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4735165.html,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哈萨克语翻译发展机遇探析 作者:肯巴提·努尔兰别克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而跨文化背景,使得语言的翻译成为了交流、沟通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带给哈薩克语翻译的机遇,种种机遇为哈萨克语翻译注入新鲜活力,哈萨克语翻译将有可能顺势形成专业体系,并为国内其他小语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作出示范。 关键词:“一带一路”;哈萨克语;翻译;机遇 一、引言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辐射范围广,已连接周边将近60多个国家,涉及语言至少65种,除去我们众所周知的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外语外,还包括我国部分跨境民族使用的语言,如哈萨克语、蒙古语、朝鲜语等。哈萨克族作为跨境民族之一,在国内有着150万左右的人口,使用着与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相同的哈萨克语。“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哈萨克语应用、哈萨克语翻译,扩大了使用范围,带来了无限机遇。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哈萨克语翻译发展机遇 (一)哈萨克斯坦现行语言政策提供的翻译舞台 哈萨克斯坦国内人口目前1700多万,由130多个民族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66%,人数在1100万左右。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哈萨克斯坦国内俄语使用普及化。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独立建国,语言政策根据国内语言受众者的情况,不断调整、细化。1993年《宪法》、1997年的《哈萨克斯坦语言法》、《2001年-2010年语言使用和发展国家纲要》[1]等相关国家法规都强调了哈萨克语为国家语言,俄语为族际语言的地位,指出掌握哈萨克语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国家总统应该能够自如使用哈萨克语。政府不断完善的语言政策,鼓励国民使用国语以及民族认同感的提高都在逐步提升哈萨克语作为国语的地位,使其逐渐实现了从“厨房用语”到渐渐被广大行业所接受并应用。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哈萨克语和俄语很有可能继续处于“双语并用”的地位,但哈萨克斯坦国内使用哈萨克语的哈萨克族和非哈萨克族人数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全球哈萨克语学习者、使用者也将增多,在语言使用的保障下,哈萨克语翻译也将随之发展起来。 (二)政策对接刺激哈萨克语翻译专业的形成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标签:满语满族汉语普通话东北话文化历史分类:上纲上线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同化,在清朝被称之为“国语”的满族语言,正在一点点的消失着。身为东北出生、东北长大的纯粹的东北人,总觉得这是纯粹属于东北文化的一种缺失,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们,更是在淡忘着、遗失着那曾经该属于我们的文化。但是,其实满语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藏匿在我们日常的语言里,不被人们精致的发现,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语言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北京、河北、山东,甚至包括很南方的江浙、广东的日常用语里,也一直深深藏匿着满族人的语言。现在,某整理一下,让那些憎恨满族、憎恨清文化和随意篡改历史的人们惊醒一下吧。 就从属于大自然的江河的名称定义开始吧…… “牡丹江”,满语读为“牡丹乌拉”,“牡丹”满语义为“弯曲”。牡丹江,乃汉人取其谐音而来,意即“弯曲的江”。

“图们江”,图们,满语义为“万”。图们江,即为“万源之江”。 “鸭绿江”,鸭绿,满语义为“地边”。鸭绿江即“地边江”。 “松花江”,以“松阿哩乌拉”得名,“松阿哩”者,国语(满语)‘天河’也。 “伊勒们河”,“伊勒们”是规范满语,汉义为“网脚”,即渔网坠。故“伊勒们河”即“网坠河”,是以河边多网坠而得名。 “嫩江”,原称“墨尔根”,乃满语“精于打猎的人”,后在1913 年设“嫩江县”;又因其发音为“伊春”,故1967 年始设“伊春市”,取满语“皮毛之乡”。 “呼济河”,“呼济”源于满语,汉义为“轰起老虎”。“呼济河”亦即“轰起老虎之河”。 “通奇河”,亦称通气河,“通奇”源于规范满语“吞吉姆比”,意即“击水赶鱼”。故“通奇河”即“击水赶鱼之河” “觉河”,汉义为“狍子河”;固兰河,汉义为“公狍子河”;呼雅河,汉义为“半大狍子河”。“呼兰河”,“呼兰”,满语义为“烟筒”,故“呼兰河”即“烟筒河”。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_邓成忠

[收稿日期]2004-02-18 [作者简介]邓成忠(1981-),男,越南河内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学生。 汉语和越南语的三称差别 邓成忠 (广西师大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本文论述汉语与越南语中的三称(自称、对称、他称)差别。给关注相关问题的人提供一些新的材料。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人称代词;交际;称呼 中图分类号:H146.2,H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4)02-0036-05 一、前 言 请允许我用亲历的一件事情来作文章地开头。二000年我来中国留学。我住的宿舍楼里有世界各国的人。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但要进一步了解对方或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我们却还没做到,开始我想很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汉语不好,但后来发生的来源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我请几个中国朋友与几个日本、韩国同学到我宿舍做客,我们在一起,很谈得来。我慢慢发现在交际中语言流畅并不是一切,其中还隐含着一些影响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有的是有形的,如:外表,站坐的姿态,吃喝的食物;有的是无形的,如:交际风格,观念,信仰,态度,价值观等。我有我的文化背景,你有你的文化背景。双方文化背景的相同点越多,彼此的交际越顺利。 还有一次,某个在越南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到越南朋友家做客,告辞时她跟朋友的妈妈说:/自己先走,改天再来。0(汉语:我先走了改天再来。)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越南语,可那位妈妈听到中国姑娘对她自称/自己0时,心里却非常不舒服。因为/自己0在越南语里是身体名词借用于称呼语(越南语的/自己0有时是汉语的/全身0/身体0的意思。)一般它只能用于平辈互相称呼,对长辈如 此称呼是失礼的。这位留学生该说:/侄先走了,改天侄再来。0 所以学习外语的人可以说出完全符合语法, 没有错误的词汇,甚至发言非常标准的话语,但为什么使用该语言作为母语的人有时仍然对她所说的话的内容迷惑不解呢? 每个学了一段时间外语的人几乎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他可以看懂某段话语字面上的意思,但却不能领会它能表达的全部内含。在很多场合,会产生相互误解,甚至会引起不满,使交际双方都很难受,尽管双方都是善意的。他们会觉得交际对象有说不清的/不正常0。 因此可以肯定,学外语的难易程度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和学习者的母语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成正比例的。语言文化的差别越大,学外语的人所要面临的困难也越多。本文试图以汉越语的部分称呼语的比较来证明上述观点。 首先,要说明一下称呼语的定义。称呼语是用来/称自己0与/呼他人0的词语。在人们互相交往过程中,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体现出该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思维的特殊性,因此对/称0与/呼0也有不同的评价。本文主要谈汉语和越南语三称)))包括自称、对称和他称的差别。 二、三称(自称,对称,他称)的差别 第4卷 第2期2004年6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 RNA L OF LI UZHOU V OCA T ION AL &T ECHN ICAl COL L EGE V ol.4N o.2Jun.2004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古汉语白话史》课程论文浅谈汉语中的佛教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文学院11文41班11016028 沙琳琳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随着历史车辙的划过得到了演变和发展。其中,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最先在词汇方面得到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民族的接触,作为语言发展演变最灵敏的捕捉者——词汇,它见证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新成员如何从产生到扎根,从生根发芽到结出果实的全过程。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佛教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起源于印度,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佛经》、《佛典》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佛教词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许多源自佛教的词语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便不觉得他们是从佛教借来的外来词了。例如,许多成语或典故来源于佛教。《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下列是汉语中常见的佛教成语: 1、“飞蛾投火”多作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頣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 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2、“开花结果”出自《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证到觉悟之“果”。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亦写作“开花结实”。

汉语和哈萨克语词义对比分析

汉语和哈萨克语词义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分别就汉语和哈萨克语词义、多义词词义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二者相同点、不同点。从词汇的角度,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 【关键词】词义;对比;意义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汉民族长期从事农耕,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哈萨克语中反映牲畜业的词汇很丰富,区别羊、马、牛、骆驼等主要牲畜的词汇很细致,牲畜会因性别、年岁、毛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汉民族对农业、农时观察细致,涉及这方面的词汇分类细致。 一、汉语和哈萨克语词义对比 (一)汉语和哈萨克语词义的相同点 (1)从词义构成来说,汉语和哈萨克语词义都由核心意义、附属义构成。附属义又包含色彩义、语体义、搭配义,色彩意义包含感情色彩、形象色彩。 (2)从意义构成来说,都可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3)两种语言的词义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词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都从本国其他民族语言或世界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了一些词汇作为借词,而且这些借词的吸收各从古至今一直都未间断。 (4)词义中都存在为表示避讳和禁忌、鄙俗而产生的词,但因民族

特点避讳的方向不同。 汉语中一些源于中国古代封建阶级制度的避讳语、禁忌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亡了。但现在一些避免直接提到的避亵语和多用于书面语的委婉语仍在使用。如“闹情绪”“去洗手间”等。而哈语词义由于哈萨克族的有些避讳是全民性、普遍性的,所以当前使用含蓄语言委婉表达不便直说的且涉及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 (二)汉语和哈萨克语词义的不同点 (1)相同词义的词语一旦互译时,词性却不对应:如哈萨克语中“奇观”是动词,而汉语中却只能作为名词。哈语中的“nemene” 翻译成汉语时有两个意义,代词:“什么?什么东西?”名词:“重孙”。 (2)相同的词语指代不同的色彩意义,带来不必要的交流障碍,易引起矛盾、误会。数字代表的感情色彩不同。两种语言的词义中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如:汉语中与狗相关的词义多是贬义,而哈语中多是褒义。哈萨克族忌讳偶数,喜欢奇数,汉族正好相反喜欢偶数。一些颜色词所代表的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汉语与“白”有关的词义多消极,而哈语中与“白”有关的词义多表示积极。 (3)不同的民族特点决定了不同领域的词汇的丰富不同。哈萨克语中畜牧业的词汇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种牲畜除了有统一的称谓以外,按年龄、性别、毛色都有不同的称谓。b?je母马aj??r 公马qul?n 半岁马?aba??一岁马taj两岁马qunan三岁公马bajtal三岁母马;绵羊qoj一岁绵羊qoz?两岁绵羊tusaq三岁绵羊sawl?q。 (4)汉语中词的色彩义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句子里是不断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