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病毒载体概述.doc

2020年病毒载体概述.doc
2020年病毒载体概述.doc

病毒载体概述

引言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和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和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和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

(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和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和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和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如在传统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方法中,将外源基因表达盒(exogenous gene expression cassette)插入穿梭质粒(如pXCX2或pFGdX1)的腺病毒同源序

病毒学论文

辽宁大学 病毒学课程综述 设计题目: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姓名:邹虎山 学号:121303111 院系:生命科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1)班 课程号:1330472 教师:郑方亮 2014年6月5日

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 邹虎山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1班) 摘要: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往往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关键词:禽流感;致病性;感染;人流感;免疫 0引言 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甲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要预防禽流感病毒,除了要勤洗手,减少接触家禽,食用家禽应当彻底煮熟以外,建议可以适当饮用星群夏桑菊。星群夏桑菊含有“夏枯草、桑叶、菊花”三味优质中药,能提高人体对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被誉为“中药达菲”;在2009年,独家获得了国家防治流感、禽流感的专利号。 1:病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1]。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

病毒载体概述

病毒载体概述 引言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就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与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与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就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与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与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与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 (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就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与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与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就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就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就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与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如在传统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方法中,将外源基因表达盒(exogenous gene expression cassette)插入穿梭质粒(如pXCX2或pFGdX1)的腺病毒同源序列中,与辅助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对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些感想 学号:1042041109 生命科学学院方文静第一次了解病毒这一概念是源自于小时候看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电影。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病毒很恐怖,很害怕自己得这样治不好的病。直到上初中以后我才从书上了解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后来专门看了一下关于艾滋病的资料,对它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而且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

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如今,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当然,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的加深,预防艾滋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

病毒学复习题含答案(第1-10章)

病毒学1-10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病毒得最基本结构就是由_病毒核酸__与_病毒蛋白_____构成,其辅助结构就是_包膜及突起_____。 2、构成病毒体得主要化学成分就是_核酸_____与___蛋白质___。 3、病毒体结构由__髓核____与___衣壳___组成,又称为__核衣壳____。 4、病毒衣壳得对称形式有__螺旋对称____、___二十面体对称___、___复合对称___。 5、病毒合成得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__与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6、通常将___mRNA___得碱基排列顺序规定为正链(+ RNA ), 其相应得___模板___链则为负链(- DNA )。 7、病毒复制周期中感染细胞得第一步就是___吸附___,与隐蔽期有关得就是__生物合成____。 8、病毒得增殖方式就是__复制____,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导致得细胞病理变化称为__致细胞病变效应____。 10、病毒合成得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__与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11、无包膜病毒体多数通过___细胞裂解___释放,有包膜病毒体主要通过___出芽___方式释放。 12、病毒得复制周期包括__吸附____、__侵入____、___脱壳___、___生物合成___与___组织释放___五个阶段。 13、动物病毒得侵入主要通过___注射式侵入___、___细胞内吞___、___膜融合___与___直接侵入___四种方式。 14、病毒进化得基础包括___突变___、___重组___、___重排___与___基因重复___。 15、病毒得持续性感染包括___慢性感染___、___潜伏感染___与___慢发病毒感染___三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__潜伏____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___慢发病毒___感染。 16、从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因素得作用到细胞死亡大致可分为__凋亡得信号转导___、__凋亡基因激活___、__凋亡得执行___与__凋亡细胞得清除___四个阶段。 17、杆状病毒编码得两种抗细胞凋亡基因分别为__IAP基因___与__p35基因___。 18、IAP家族蛋白得结构特征为__杆状病毒IAP重复___与__环锌指结构___。 19、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得__体液免疫___与T细胞介导得___细胞免疫__。 20、病毒感染动物后会出现干扰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____诱导细胞产生了干扰素_______ 。 21、病毒感染成功得基本条件包括__病毒得感染性___、__合适得感染途径____与___宿主机体得易感性___。 22、动物对病毒感染得免疫方式包括___特异性免疫___与___非特异性免疫___,其中__特异性免疫___又包括___体液免疫___与___细胞免疫___。 23、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得两种抗病毒翻译途径为___通过2’-5’寡A合成酶与RNaseL降解病毒mRNA ___与___借助蛋白激酶PKR,阻断病毒蛋白翻译得起始___。 二、选择题: 1、病毒囊膜得组成成分就是__A___ 。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2、病毒含有得核酸通常就是__B___。 A、DNA与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3、对于病毒单链DNA而言,可直接作为转录模板得链就是__B___。 A、正链DNA B、负链DNA C、双义DNA 4、决定病毒体感染细胞得关键物质就是__B___。 A.衣壳 B.包膜 C.核酸 D.刺突 E.核蛋白 5、病毒包膜得特点不包括__B___。 A.来源于宿主细胞 B.镶嵌有细胞编码得蛋白 C.可被脂溶剂溶解 D.决定病毒感染细胞得宿主特异性 E.具有抗原性 6、在溶源细胞中, 原噬菌体以_C_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 游离于细胞质中C 缺陷噬菌体D 插入寄主染色体 7、逆转录RNA病毒得基因组就是__B___。 A.单倍体B、双倍体C、三倍体 8、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得__C___。 A、吸附 B、脱壳 C、扩散 D、复制 E、释放 9、RNA病毒突变率远高于DNA病毒,主要原因就是__C___。 A 病毒分子量小 B 病毒增殖快 C 宿主与病毒无校对修正机制 10、子代病毒释放得途径中不包括__E___。

总结病毒的特点

篇一:病毒总结 1. 计算机病毒的组成 a) 引导模块 b) 感染模块 c) 破坏模块 d) 触发模块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a) 驻留内存 b) 病毒变种 c) epo技术 d) 抗分析技术 e) 隐蔽性病毒技术 f) 多态性病毒技术 g) 插入型病毒技术 h) 自动生产技术 i) 网络病毒技术 3. 各个操作系统下病毒的分类及原理 (1)攻击dos系统的病毒。这类病毒出现最早、最多,变种也最多,目前我国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基本上都是这类病毒,此类病毒占病毒总数的99%。 a) 文件型病毒 b) 引导性病毒 既感染主引导区或引导区,又感染感染文件的病毒被称为混合型病毒。如:“幽灵”病毒(onehalf),natas病毒等。 dos引导型病毒分为单纯引导型病毒、文件/引导混合型病毒,该类病毒一般会感染主引导记录和dos引导记录,将病毒体直接写入对应的扇区内,在bios执行完毕,将硬盘引导记录调入内存,并开始引导时,病毒就已经进入内存。一般情况下该类病毒修改int13的中断服务程序,以达到获取控制权的目的。在发生磁盘io时,int13被调用,病毒就开始传染和发作。严重时此类病毒会将引导记录和分区表同时篡改,造成整个计算机内磁盘数据的丢失,危害极大。 如果主引导区感染了病毒,用格式化程序(format)是不能清除该病毒的,可以用fdisk/mbr清除该病毒。但如果是被monkey或onehalf这类的病毒感染,采用fdisk/mbr会丢失数据或使c盘无法找到。 引导区感染了病毒,用格式化程序(format)可清除病毒。 (2)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由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多任务操作系统深

反病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反病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背景】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病毒制作技术扩散、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当代信息社会的致命杀手,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病毒开发者之间已经出现了团队合作的趋势,尤其是病毒与黑客技术相结合,使其对抗反病毒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人们急需要了解病毒的特征和反病毒技术,做到防杀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1983 年11 月,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在美国实验室诞生,1986 年,巴基斯坦两兄弟为追踪非法拷贝自己软件的人,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染个人电脑兼容机的“巴基斯坦”病毒。1988 年,计算机病毒开始传入我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迅速感染了全国20 多个省、市的计算机。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电子邮件已成为病毒快速传播的主要媒介 前期,病毒只能通过软盘或光盘在计算机之间传播,而在网络中则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机制迅速扩散。1989 年,FORM 引导区病毒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流行起来,而通过电子邮件,Sircam 病毒一周之内就使全球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用户受到波及,Nimda 更是用了不到30分种。电子邮件在为信息社会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计算机病毒找到了一条新的传播途径和载体。 2.病毒与黑客技术相互融合 病毒结合黑客技术利用系统漏洞进行双重攻击的方式,已经成为病毒编码的新趋势。这类病毒更具伪装性、主动性和破坏性,所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2001 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尼姆达”、“红色代码”和“求职信”病毒就是典型的黑客型病毒。 3.病毒采取了诸多自我保护机制 计算机病毒为了能够躲避现有病毒检测技术,争取较长的存活期,进而实现广泛传播的目的,想尽各种办法隐蔽和保护自己,蠕虫病毒更是采取主动抑制杀毒软件的手段,加强对反病毒技术的对抗。 4.大量采用压缩技术 目前的大部份病毒都是在原生病毒的基础上,经压缩变形而成。压缩后的病毒内容虽然同原生病毒一模一样,但病毒特征代码已经完全改变,相当于产生了一个新的变种病毒。 5.影响面广,后果严重 病毒,尤其是蠕虫病毒轻则降低网络速度,影响工作,重则使之崩溃,破坏数据,使多年工作毁于一旦。据Computer Economics 的统计,仅红色代码病毒就吃掉了全球电脑用户26 亿美元,其中11 亿美元用于对100 万台以上的受感染服务器进行清理和对800 万台以上的其它服务器进行检查。 6.病毒编写越来越简单 传统病毒的编程技术比较复杂,往往需要编程者对系统有深入的了解才行,但是病毒自动生产技术的产生,使得对计算机病毒一无所知的用户,也能随心所欲地组合出算法不同、功能各异的计算机病毒。 7.恶意网页给传统的病毒定义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Internet 的逐步普及,又出现了能够摆脱平台依赖性的“恶意网页”,它们以ActiveX 技术和java Applet 为载体,潜伏在HTML 网页里面,用户只要浏览这类网页,恶意程序就会悄然自动下载到硬盘中。

微生物学各章重点

第一篇细菌学 第二章 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是什么? 2.细菌生长曲线分哪4个阶段? 3.细菌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分为哪几种类型? 4.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哪几种? 第三章 1、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种类? 2、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3、湿热灭菌有哪些方法? 各有何用途? 4、筒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5、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的效果比干热法好? 6、当从事病原生物学安全实验室工作时,应考虑哪些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问题? 第四章 1.噬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及特征。 3.溶菌性周期与溶原性周期的区别。 第五章 1.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差异? 2.何谓BCG、transposon、R质粒、Hfr、lysogenic conversion和Ames试验? 3.影印试验验证何种理论?突变型细菌有哪些? 第六章 1.简述抗菌药物类型 2.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又几种? 3.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 第七章 1.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2.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3.细菌的侵袭力,由哪些因素组成? 4.请陈述机体抗细菌感染的特点? 5.当机体感染病原菌后,感染的发展及其结果可能在机体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6.试述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从医学微生物学角度,怎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八章 1. 试述检测病原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2. 对已经分离出的细菌菌落,怎样从微生物学角度去进一步鉴定? 3. 试述疫苗研制及其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九章 1、简述葡萄球菌的分类及意义。 2、简述链球菌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4、哪些方法可以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5、对脑膜炎奈氏菌应如何进行分离培养(为何需要床边接种)?快速诊断方法 ? 6、简述淋球菌的致病性。 7、根据涂片染色镜检可作出微生物学初步诊断的病原性球菌有哪些? 第十章 1.简述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机制. 2.大肠埃希菌肠最常见的道外感染有哪些? 3.大肠埃希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4.归纳志贺菌致病的主要特点。 5.采集细菌性痢疾病人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时应注意些什么? 6.急性菌痢的典型症状有哪些?解释其形成机制 第十一章 1.霍乱是如何传播的?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如何? 2.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什么?简述其作用机理。 3.简述霍乱弧菌的抗原结构,分型及与致病的关系。 4.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 第十二章 1.Hp主要引起什么疾病?与哪些疾病相关? 2.Hp培养条件是什么? 3.根除Hp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第十三章 1.试比较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条件及其致病机制 2.简述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1.试述结核杆菌的染色、培养、致病物质及感染特点。 2.何谓结核菌素试验?解释其原理与应用。 第十五章 1.流感嗜血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2.流感嗜血杆菌致病物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 3.流感嗜血杆菌常用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有哪些? 第十六章

病毒学复习题含答案

病毒学1-10 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是由_病毒核酸__和_病毒蛋白___ 构成,其辅助结构是_包膜及突起____ 。 2、构成病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核酸____ 和___蛋白质___。 3、病毒体结构由__髓核__ 和___衣壳___组成,又称为__核衣壳_ 。 4、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有__螺旋对称__ 、___二十面体对称___、___复合对称___。 5、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_ 和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6、通常将___mRNA___的碱基排列顺序规定为正链(+ RNA ), 其相应的___模板___链则为负链(- DNA ) 。 7、病毒复制周期中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是___吸附___,与隐蔽期有关的是__生物合成___ 。 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__复制__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的细胞病理变化称为__致细胞病变效应____ 。 10、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__结构蛋白__ 和___功能蛋白___两类。 11、无包膜病毒体多数通过___细胞裂解___释放,有包膜病毒体主要通过___出芽___方式释放。 12、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__吸附____ 、__侵入___ 、___脱壳___、___生物合成___和___组织释放___五个阶段。 13、动物病毒的侵入主要通过___注射式侵入___、___细胞内吞___、___膜融合___和___直接侵入___四种方式。 14、病毒进化的基础包括___突变___、___重组___、___重排___和___基因重复___。 15、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___慢性感染___、___潜伏感染___和___慢发病毒感染___三种,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__潜伏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___慢发病毒___感染。 16、从细胞受到凋亡诱导因素的作用到细胞死亡大致可分为__凋亡的信号转导___、__凋亡基因激活___、__凋亡的 执行___和__凋亡细胞的清除___四个阶段。 17、杆状病毒编码的两种抗细胞凋亡基因分别为__IAP 基因___和__p35 基因___。 18、IAP 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为__杆状病毒IAP 重复___和__环锌指结构___。 19、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__体液免疫___和T 细胞介导的___细胞免疫__。 20、病毒感染动物后会出现干扰现象,其主要原因是_____ 诱导细胞产生了干扰素______ 。 21、病毒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包括__病毒的感染性___、__ 合适的感染途径___ 和___宿主机体的易感性___。 22、动物对病毒感染的免疫方式包括___特异性免疫___和___非特异性免疫___,其中__特异性免疫___又包括___体液免疫___和___细胞免疫___。 23、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的两种抗病毒翻译途径为___通过2'-5 '寡A合成酶和RNaseL降解病毒mRNA_ __和___ 借助蛋白激酶PKR,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的起始___。 二、选择题: 1、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__A___ 。 A. 脂类 B. 多糖 C. 蛋白质 2、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__B___。 A. DNA 和RNA B. DNA 或RNA C. DNA D. RNA 3、对于病毒单链DNA而言,可直接作为转录模板的链是__B___。 A. 正链DNA B. 负链DNA C. 双义DNA 4、决定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__B___。 A.衣壳 B .包膜 C .核酸 D .刺突 E .核蛋白 5、病毒包膜的特点不包括__B___。 A.来源于宿主细胞 B .镶嵌有细胞编码的蛋白 C .可被脂溶剂溶解 D .决定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特异性E.具有抗原性6、在溶源细胞中, 原噬菌体以_C_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 游离于细胞质中 C 缺陷噬菌体 D 插入寄主染色体7、逆转录RNA病毒的基因组是__B A.单倍体 B. 双倍体 C. 三倍体 8、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__C A. 吸附 B. 脱壳 C. 扩散 D. 复制 E. 释放 9、RNA病毒突变率远高于DNA病毒,主要原因是__C A 病毒分子量小 B 病毒增殖快 C 宿主和病毒无校对修正机制 10、子代病毒释放的途径中不包括__E

病毒载体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和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和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和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 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和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和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和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

兽医病毒学考点总结

名词解释: 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学:是一门以地球上最微小的非细胞生物病毒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拟病毒:拟病毒也称为类类病毒,它是一种环状单链RNA。它的侵染对象是植物病毒。被侵染的植物病毒被称为辅助病毒,拟病毒必须通过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单独的辅助病毒或拟病毒都不能使植物受到感染。类病毒: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与病毒不同的是,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为共价闭合的单链RNA分子,呈棒状结构,这和朊病毒相反,由一些碱基配对的双链区和不配对的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而成。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 缺陷病毒:在病毒增值的过程中,由于病毒基因组发生突变产生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 假病毒: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编码的外壳包裹,则称为假病毒 噬菌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噬菌体使细菌裂解而形成的无色透明的空斑。 空斑:动物细胞被病毒侵染后的死细胞群落。 病斑:动物细胞受肿瘤病毒感染后细胞剧增形成的病灶。(枯斑:植物) 包涵体: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寄主细胞内,形成有结构特殊、有一定染色性、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传染性核酸:有些病毒去除囊膜和衣壳,裸露的DNA或RNA也能感染细胞,这样的核酸称为传染性核酸。 复制周期: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产生成熟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复制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 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合成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吸附:指病毒体表面特异性吸附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现象。 病毒吸附蛋白(viral attachment protein,V AP):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做反受体(antireceptor)。 病毒受体:是指能够与病毒吸附蛋白产生特异性结合,介导病毒侵入细胞、启动病毒感染的特殊性细胞表面位点。 顿挫病毒: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 容许性细胞:如果宿主细胞内病毒能完成复制循环的称为允许细胞,反之称为非允许细胞.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感染同一机体或细胞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糖蛋白。 (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是由编码HA和/或N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在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 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抗原性转变是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禽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片段特性允许发生片段重组,从而引起突变。(病毒遗传变异) 缺失突变:在核苷酸中有一段序列被丢失。 插入突变:在病毒基因组中插入一段核苷酸序列。 回复突变:突变的核苷酸有可能发生突变逆转,重新具有与起始毒株相同的表型。 病毒的基因重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称为基因重组。 分子内重组:指两种不同、关系密切相关的两种病毒的核苷酸片段的交换。

病毒载体的应用

病毒载体的应用 关键词:病毒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网北京标准物质网 随着病毒载体的发展,病毒载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布,可采用多种技术来抑制和消除肿瘤细胞。复制缺陷型和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已经应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这主要是通过病毒载体将肿瘤抑制基因、免疫激活基因或凋亡基因导入靶细胞中来实现的。例如腺病毒载体ONYX-015已经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并已经用于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疱疹病毒(HSV)胸苷激酶(TK)基因缺失的病毒载体能够在动物肿瘤模型和肿瘤组织中抑制肿瘤的生长。痘苗病毒载体可以传递很多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并诱导机体产生很强的针对该肿瘤抗原的细胞免疫。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免疫基因的激活也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中。 2.在疫苗中的应用 腺病毒载体可以迅速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免疫反应,故常应用于HIVH5N1等病原体疫苗的研制中。如腺病毒载体Ad5就应用于研制HIV疫苗。 美国Merck公司开发的HIV疫苗(MRK Ad5)即采用了Ad5腺病毒载体。虽然Ad5疫苗最终失败,但是为后续的HIV疫苗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又开发出了DNA-腺病毒联合免疫的方法,它将腺病毒载体与其他载体联合起来,以实现持久、有效的免疫保护。将外源基因插入疱疹病毒的非必需基因的位置,构建出来的疱疹病毒载体可用于疫苗的研制。HSV最早应用于构建乙肝(HBV)表面抗原的表达,并成功研制出HBV的疫苗。 3.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 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它在感染外周神经后可逆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可建立无细胞毒性的隐性潜伏感染,然后高效、长期地表达外源基因,而不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所以可利用疱疹病毒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柬治疗神经紊乱和神经疾病。此外,慢病毒载体可以转染非分裂细胞并可以长期表达外源基因。慢病毒载体也被用于神经疾病病理模型的建立,以及表达神经生长因子以促进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等。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病毒学 总学时:28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后续课有《基因工程》。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近几十年来,病毒学研究进展迅猛,其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日臻成热,现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并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发展,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学、环境保护及工业领域。然而在此领域,仍旧存在着大片空白等待研究。本门课程以基础病毒学为主,其内容包括病毒学的发展、分类及相互作用关系,病毒的分类及命名,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各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各类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病毒学的基础方法及新技术,亚病毒等。通过对病毒学的教学,旨在带领本科学生进入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了解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确的认识,为病毒学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 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充分了解病毒,为今后从事病毒学或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或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学期。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了解病毒学课程的内容,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认真及时做好课堂记录,对于当时不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则需要仔细思考,查阅资料、讨论,以便系统完整的掌握病毒学知识。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病毒基本成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功能,病毒的遗传与变异。难点是病毒的遗传变异机理、过程及病毒基因图的构建和应用等。

反病毒技术

浅析网络安全技术——反病毒技术 一、引言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病毒制作技术扩散、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病毒开发者之间已经出现了团队合作的趋势,病毒制作技术也在与黑客技术进行融合。他们对现在的病毒对抗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病毒防护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概括起来说,就是病毒对抗的理论在做从作品对抗到思想对抗的转变,产品形态在从独立软件产品向操作系统的补丁转变。 二、计算机病毒及其特征 1、病毒概述 “计算机病毒”最早是由美国计算机病毒研究专家F.Cohen博士提出的。“计算机病毒”有很多种定义,国外最流行的定义为: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的定义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世界上第一例被证实的计算机病毒是在1983年,出现了计算机病毒传播的研究报告。同时有人提出了蠕虫病毒程序的设计思想;1984年,美国人Thompson开发出了针对UNIX操作系统的病毒程序。1988年11月2日晚,美国康尔大学研究生罗特·莫里斯将计算机病毒蠕虫投放到网络中。该病毒程序迅速扩展,造成了大批计算机瘫痪,甚至欧洲联网的计算机都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近亿美元。 计算机病毒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在我国,80年代末,有关计算机病毒问题的研究和防范已成为计算机安全方面的重大课题。 计算机病毒按传染方式分为引导型、文件型和混合型病毒;按连接方式分为源码型、入侵型、操作系统型和外壳型病毒;按破坏性可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 计算机病毒具有刻意编写,人为破坏、自我复制能力、隐蔽性、潜伏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网络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方式多、传染速度快、清除难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 解说病毒和反病毒日益尖锐的斗争,让人们认识到反病毒技术的重要性和严峻性。近年来,互联网安全环境日益严峻。科技在发展,病毒也在不断演变,病毒的破坏力不仅给业界和用户带来无尽的烦恼,而且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计算机病毒异常活跃,木马、蠕虫、黑客后门等轮番攻击互联网,从熊猫烧香、灰鸽子到艾妮、AV终结者,重大恶性病毒频繁发作,危害程度也在逐步加大,而此时的杀毒软件却显得应对乏力。如何准确地把握反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在与计算机病毒的斗争中占得上风,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业界专家及杀毒软件厂商在思索、在行动。 2、病毒的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30年重要反病毒技术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30年重要反病毒技术 从198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病毒“小球”算起,至今中国计算机反病毒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计算机病毒和反病毒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病毒迄今为止已经超百万种,而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也已经更新了一代又一代。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发展史以1998年为界分为前十年和后二十年两个重要阶段。前十年历史主要是查杀感染文件型和引导区病毒的历史,后二十年主要是针对蠕虫和木马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病毒更加复杂,多数新病毒是集后门、木马、蠕虫等特征于一体的混合型病毒,而病毒技术也从以前以感染文件和复制自身,给电脑用户带来麻烦和恶作剧为目的,变成了以隐藏和对抗杀毒软件并最终实施盗号窃秘为目的。 DOS杀毒时代 无论是病毒还是反病毒,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必定是基于某一类主流平台的,从DOS 时代至今,操作平台发生了几次重大演变,从DOS进展到WINODWS时代,从WINDOWS 单机操作到目前互联时代,计算机已经单一的信息孤岛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中的一个信息节点,相应地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也与此息息相关。 DEBUG手工杀毒 1988年至1989年,我国先后出现了最早的计算机病毒“小球”和“大麻”,而当时国内并没有杀毒软件,这时候,一些程序员使用微软的软件缺陷调试程序DEBUG来跟踪清除病毒,这也成为最早最原始的手工杀毒技术。DEBUG通过跟踪程序运行过程,寻找病毒的突破口,然后通过DEBUG强大的编译功能将其清除。由于DEBUG强大的侦错能力,在早期的反病毒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使用DEGUG需要精通汇编语言和一些硬盘底层技术,所以,能够熟练使用DEBUG杀病毒的人并不多,而早期经常使用DEBUG跟踪破解病毒的程序员,在长期的杀毒工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以及病毒样本,多数成为后来计算机反病毒行业的中坚技术力量。 随着操作系统和病毒技术的发展,以及DOS病毒的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反病毒工程师已经很少用DEBUG去破解病毒,而是普遍应用了IDA、OllyDbg等反编译程序,但用DEBUG手工杀毒至今仍然是老一代反病毒人员津津乐道和难以忘怀的往事。 宏病毒杀毒技术 1997年下半年,微软的Office逐渐普及,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用户开始发现,平时很正常的WORD文档无法打印,一篇稿件写完后去无法保存......一场“宏”病毒大潮来袭!经过反病毒工程师分析,导致此类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电脑用户的WORD文档中多了一个未知的“宏”。“宏”是WORD中的一种自动执行的一组操作命令,病毒正是利用WORD此项功能,将一些有害的代码添加为“宏”命令,从而破坏WORD的正常使用,甚至可以删除WORD文档。由于这种“宏”极具传染性,所以被称为“宏病毒”。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一、概述 病毒感染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很多抗病毒药物上市应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近年来国 内外相关制药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 的注册申请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根据试验数据撰写的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是审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和上市申请的重要资料。本指导原则旨在帮 助研发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例如:治疗性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申请人初步了解哪些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数据对于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申报临床试验或申请上市是最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主要关注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同时对需要收集和提交的耐药性研究数据提出了建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 ●明确作用机制 ●确定所研究药物特定的抗病毒活性 ●评价所研究药物与其他可能合用的抗病毒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提供病毒对所研究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提供所研究药物与已上市的其他相同作用靶点抗病毒药物的交叉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二、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在抗HIV-1药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因此,本指导原则以抗HIV-1药物为范例,介绍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尽管不同病毒的检测方法和模型系统有较大的差异,但本指导原则的许多抗HIV药物研发的原则适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瘤病毒等国内常见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病毒学领域研究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当积累了新的资料或出现相关需求时,我们将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三、非临床病毒学研究 非临床病毒学研究有助于在进行人体试验前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议申请人进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模型系统中的特定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并提供对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学数据。此外,临床上常将一种药物与其他已上市的治疗相同适应症的药物联合使用,因此,最好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的抗病毒活性,以便发现所研究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如拮抗、协同、增强、叠加等),尤其应关注负面的相互作用。 由于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很多,交叉耐药(病毒对一种药物耐药后,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可能会成为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下列信息显得非常重要: 测定所研究药物对相同作用靶点的其他已上市药物的耐药病毒株的抗病毒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