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效果评级标准

术后镇痛效果评级标准
术后镇痛效果评级标准

术后镇痛效果评级标准

Ⅰ级:镇痛完善,无痛、安静,呼吸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

Ⅱ级:镇痛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病人尚可耐受,血流动力学有轻中度波动,辅助用药后恢复正常。

Ⅲ级:镇痛不完善,疼痛明显,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Ⅳ级:镇痛完全无效,疼痛剧烈,辅助用药后情况亦无明显改善。

PCA术后镇痛的优点:

1.PCA泵允许病人自行给药,用药剂量个体化

2.PCA避免了血药浓度的明显波动

3.PCA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4.PCA使止痛药的使用时机真正做到及时迅速

5.PCA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6.PCA有利于维持生理功能稳定

7.PCA有利于病人充分配合治疗,有利于病人咳嗽排痰,有利于肠蠕动(尤其以PCEA为

明显),病人可早期下床走动,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8.PCA提高病人满意度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建立资料汇总分析: 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四、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医人员责任感,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

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③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麻醉镇痛效果评价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7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 评分) 图表分析:7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41例,其中应用VAS 评分 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1例,2分15 例,3分4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90%, 3分4例 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0%。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 例数 U0分 1分 □ 2 分 □ 3 分 □ 4分

好,患者满意度高。下一步工作过程中逐步提高麻醉手术后镇痛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切口带给患者的疼痛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8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 评分) I 0分 1 1分 -1 2分 □ 3分 口 4分 图表分析:8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93例,相比较7月份有了 很大的提高,这与7月份手术量增加有关。其中应用 VAS 评分麻醉 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3例,1分46例,2分33例,3 分5例,4分6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 89%, 3-4分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U0分 1分 □ 2 分 □ 3 分 例数 例数

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1%。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对麻醉手术后镇痛认可程度加强。评分为4 分的主要为骨科的患者,麻醉手术后疼痛刺激大,有些患者影响睡眠。下一步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镇痛泵的配药剂量,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到持续改进。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9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o分ni分 _12分ZI3分 ■4分 一15分 图表分析:9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63例,相比较月份例数减少,这与9月份手术量较少有关。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9例,2分22例,3分4例,4 分6例,5分1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2%, 3-4分□0分□1分□2分□3 例数

职业危害防治效果评价

百里杜鹃渝兴煤矿 职业病危害防治效果评价 百里杜鹃渝兴煤矿

职业病危害防治效果评价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也关系到我矿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我矿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近一年来,通过采取宣传教育,加强对作业场所的监督监测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健康,维护了广大职工的权益。现将我矿职业病危害防治效果评价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我矿成立了由矿长担任组长,各副矿长担任副组长,生产科室和相关经营科室的正职为成员的矿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组织领导体系。组织召开了职业防治工作会议,在矿管理人员及部分采掘工中开展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培训学习,并根据我矿实际,制定了《东风永跃煤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检查范围、内容,对责任单位进行了分工,落实了责任,为加强全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加大对《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相关部门深入一线工人采取发放宣传材料,就职业病防治、防范等内容进行了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人们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对各区队专兼职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培训,督促各单位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使各区队专兼职培训管理人员和区队技

术人员提高了职业病防治责任和法治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使我矿广大劳动者懂得职业病防治的权益,掌握职业病防治知识。 三、加大职业病培训及防治力度,保护员工身心健康 为了保护我矿广大职工的身心健康,我矿下发了《东风永跃煤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确保了我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完善我矿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监督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截止目前我矿对管理人员职业病防治培训2期,共培训管理人员40人,2013年11月我矿又积极组织全矿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专项培训,使我矿广大员工了解职业病方针政策和职业病危害。为了加强职业病防治我矿主要采取一些措施:针对井下煤尘比较多的地方,安检部门将其纳入安全隐患,发现马上整改,通防队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煤尘多的地方进行冲洗,井下各转载点及掘进迎头安装有净化水幕进行降尘措施。二是为了保护广大员工的利益,我矿所有员工入矿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三是健全劳动保护机制,对入矿员工我矿按照国家劳保规定发放员工劳保用品,并定期为员工更换劳保用品,确保我矿广大员工的健康,截止目前我矿没有发生一起职业病危害事故。 四、存在主要问题 我矿近两年来虽然我们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工作实际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和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管理人员对职业病危害认识

镇痛治疗规范标准

宜川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镇痛治疗规 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与流程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生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容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 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操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师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专职护士每日两次巡视病人,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 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影响药液输入。观察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并予以相应处理。如镇痛效果差,通知其麻醉医生给出处理方案并执行。对尚不完全了解掌握使用方法的病人及家属再次讲解镇痛泵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 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专职护士将访视及处理结果详细填入术后镇痛

防治水效果评价体系

河南龙润煤业有限公司 防治水效果评价体系二〇一一年十月

河南龙润煤业有限公司防治水效果评价体系 一、评价目的 为了进一步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防范水害事故发生,促进矿井水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杜绝重大水害事故,保障职工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保证矿井生产正常运行,特建立我矿防治水效果评价体系。 二、评价机构 成立防治水效果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布汉廷 副组长:总工程师:李星伟 成员:生产矿长: 马士民安全矿长:刘廷选 机电矿长:李松明生产副总: 尹永林 技术副总: 李运付安全副总: 曹东升 机电副总: 马太松通风副总: 朱振平 技术科副科长:郑帅锋探防水队长:李同山领导小组下设防治水效果评价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分抓地测防治水郑帅锋副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分抓采掘白念辉副科长任副主任,办公室成员:生产技术科所有采掘、地质、测量、防治水管理人员、探防队人员及机电科供电排水负责人。 三、职责划分 (一)矿长是煤矿防治水效果评价的第一责任者,负责全矿防治水效果评价的领导工作。 (二)总工程师对煤矿水害预测评价负全面技术责任,每月底主持召开防治水效果评价工作会议,对当月评价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对- 2 -

下月评价进行会审。 (四)探防队主要负责采掘工作面探放及其它防治水工程质量评价,对施工结束钻孔、钻场及工作面进行评价分析。 (五)机电科负责采掘工作面防治水工作的排水系统设备、管路的设计、施工监督及验收。做好对排水系统的完好性及排水能力的评价。 (六)调度室负责矿井水仓、水沟、沉淀池清淤的组织与协调工作,负责各采掘工作面防治水工作的通讯、调度工作,同时对防治水工程现场验收。对矿井防治水通讯、调度协调工作评价。 (七)生产技术科地测防治水部门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全矿采掘工作面的地质、水文地质预测预报、防治水设计、措施的审批与指导实施,防治水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每月负责对各业务部门收集的各采掘工作面有关防治水信息汇总,进行分析评价。 (八)安检科负责监督矿年度防治水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防治水设计、方案的实施和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做好防治水工作现场安全评价。 四、评价内容 (一)采掘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具体评价格式参考附件评价表) 1.预测评价可能揭露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并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 2.预测判断采掘工作面前方是否存在老空老巷、各种含水体及导水通道,并对赋水范围、位置及水位、涌水量作出分析判断和危害性评价。 3.对物探异常区分布情况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4.结合工作面内部及附近钻孔,并参照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中 - 3 -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 (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与程序(课件)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

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五、做好宣教工作:......感谢聆听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1、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 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镇静评分(具体方法见操作常规)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2、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3、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方法,新观点。 4、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 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 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5、做好宣教工作:术前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 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 取得病人的配合。PCA 泵的使用观察及 PCA 泵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护士应当及时查看报警信号提示的异常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 设。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第二部份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应有:对使用的辐射源或进行的实践特性和规模进行描述,根据辐射监测结果和其他调查数据资料评价放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正常、异常和事故工况下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 1 概述 1.1 评价目的 1.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1.1.2对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评价,预防、控制辐射危害,确定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在控制职业照射和防止潜在照射方面的有效性、适宜性,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1.1.3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1.2 评价范围 描述评价的区域范围、防护设施和人员范围。 1.3 内容与方法 1.3.1 内容 简要介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源项,防护设施、防护措施、辐射监测、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健康监护和事故应急措施等。 1.3.2 方法 在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检测与检验的方法。 1.4 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评价参考的其他资料。 1.5 评价目标 放射工作应遵循的放射防护原则,建设项目拟采用的管理目标值,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控制目标和其他技术条件或技术指标。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概况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址,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建设规模(工程主要设施名称、建筑面积、投资总额),人员结构,发展规划。 2.2 周围环境条件及人口分布 2.3 环境γ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辐射水平 3 工程分析和工艺流程 3.1 工程分析 3.2 平面规划及工艺流程包括设施布置平面图 4 辐射源项及防护措施 4.1 辐射源项 4.1.1 辐射源项概况 4.1.2 正常运行状态 4.1.3 异常和事故状态 4.2 防护措施 4.2.1 辐射分区 4.2.2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4.2.2.1屏蔽计算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 4.2.2.2计算模式或公式及其出处,计算参数; 4.2.2.3辐射屏蔽计算结果与实际屏蔽厚度相比较; 4.2.2.4对辐射防护屏蔽情况作出评价,确认屏蔽是否满足放射防护标准要求,是否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4.2.3 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 4.2.3.1对安全连锁装置、装置故障系统、故障自动停机系统、装置运行保障系统、故障显示系统、紧急停机装置,报警装置,观察和对讲装置,警示标志等防护与安全装置进行描述; 4.2.3.2介绍对安全连锁装置等防护与安全装置的使用情况和防护效果; 4.2.3.3对防护与安全装置或系统的评价,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确认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冗余、多样化原则。4.2.4 个人防护用具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得痛苦,对病人得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就是就是病区使用镇痛泵得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得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得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得疼痛管理提出了新得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得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得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得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得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得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得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得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得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得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得发生前兆与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得培训,尤其就是术后镇痛得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得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得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得好处及对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

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 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 out 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 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疼痛评估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 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 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 ng Scale, VRS )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 ng Scale )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 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

二、镇痛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选择性NSAID和选择性COX W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药物均可用于口服患者术后轻一一中段疼痛的镇痛。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 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 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布托啡诺、地佐辛 为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NSAID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

最新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5、消毒范围应是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锥(胸段上至后发际线,下至肋弓下缘),两侧至腋后线,消毒次数应大于3次。消毒后铺无菌孔巾。 6、消毒后用注射器接过滤器抽吸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分别放置穿刺盘不同格内。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

回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

预防接种及其效果评价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包括接种副反应发生率评价、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三部分。 一、疫苗接种反应评价 疫苗接种反应一般是指接种后的副反应,疫苗接种后的副反应分一般反2.5应、异常反应和疫苗特有的合并症三大类。 1、一般反应 一般反应是在免疫接种过程后发生的,由生物制品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就应,一般反应又分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类 一般反应根据其反应强度又可分弱、中、强反应。 一般反应分级 局部反应:有局部炎症反应(红、肿、热、痛)、局部感染化脓、局部硬结。

全身反应:主要表现发热。接种灭活疫苗可于接种后5-6小时发生或24小时左右发生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以上。 接种活疫苗出现的反应的时间稍晚,但消失亦很快。个别人可伴有乏力、全身不适、头痛头晕、恶寒或恶心、呕吐、腹痛等。 2、异常反应 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有非特异性反应、变态反应、精神性反应、与免疫缺陷有关的反应(不详细介绍) 3、疫苗接种反应评价方法与指标 收集记录疫苗接种后反应病例报告和该疫苗接种人数,计算、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反应发生率并作出评价。 二、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 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是观察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前后体内特异性抗体阳转情况。具体方法是选择在未接种过被评价疫苗、近3-5年内也没有发生过与评价疫苗有关的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地区,选择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层次的人群,分别接种前和接种后一个月,在同一个体采血两分,分离血清后进行相关抗体测定。 2、样本大小估算: N=2[ δβ α s t t) ( 2 2 +]2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 一、镇静镇痛目的和意义 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使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等)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 (一)、消除或减轻病人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二)、帮助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消除病人对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三)、减轻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阻止病人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病人生命安全。 (四)、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五)、减少各种应激对组织器官系统损害。 二、镇静镇痛的原则 镇静镇痛不仅仅是用药,还要遵循Master原则! M 经常观察用药反应 A 考虑可供选择的药物 S 用药谨慎、缓慢(剂量方面) T 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E 要有受过培训的医生护士 R 评价脏器功能和用药方案 三、镇静镇痛治疗的指征 (一)、疼痛 疼痛是因损伤刺激致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感觉。 诱因:原发疾病、各种监测治疗手段、睡眠不足代谢改变等应激反应,全身肌肉僵直痉挛等致功能障碍。 (二)、焦虑 焦虑是强烈的忧郁。不确定或恐惧状态是其主要特征,有躯体症状紧张感。 诱因:环境的光、音、温刺激,本身疾病,高强度医源刺激,各种疼痛对亲人朋友的思念等等。 (三)、躁动

躁动是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 诱因:疼痛、失眠、各种有创操作、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恐惧感等。 (四)、谵妄 谵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的状态,短时间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改变。是其主要特征。 诱因:焦虑、麻醉、缺氧、代谢异常、循环不稳定、神经系统病变。 (五)、睡眠障碍 失眠:睡眠质量或者数量达不到正常需要的主观感觉体验。 诱因:光刺激、医用设备的使用、医源性刺激等。 四、镇静镇痛疗效观察与评价 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着重强调“适度”,忌“过度”或“不足”,需对疼痛及意识状态镇静镇痛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价,病人的自述是观察评价的可靠指标。 (一)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应包括疼痛的部位、特点、加重及减轻因素和强度,最可靠有效的评估指标是患者的自我描述。使用各种评分方法来评估疼痛程度和治疗反应,应该定期进行、完整记录。常用评分方法有: 1.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按从疼痛最轻到最重的顺序以0分(不痛)至10分(疼痛难忍)的分值来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由患者自己选择不同分值来量化疼痛程度。 2.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一条100mm的水平直线,两端分别定为不痛和最痛。由被测试者在最接近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画垂线标记,以此量化其疼痛强度。VAS已被证实是一种评价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的有效和可靠方法(图l)。 图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NRS是一个从0~10的点状标就,0代表不痛,10代表疼痛难忍,由患者从上面选一个数字描述疼痛(图2)。其在评价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上已获得证实。 图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什么是术后镇痛

一种解决手术后疼痛的好方法 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最难捱的问题之一。若是出血、发炎,患者一般都会很爽快的接受医生的意见使用药物治疗。但是当医生建议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治疗时,往往表现的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术后的疼痛难忍。 医生怎么知道我疼不疼? 在医院里,一般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来给术后疼痛分级。医生会给患者一个标有0-10数字的尺子,0为无痛状态,10位极度疼痛状态。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将尺子拉到不同的数字处,医生根据疼痛评分对该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一个大体评估。 一般来说,心胸外科、骨科手术疼痛最为强烈,好多患者的疼痛评分在5分以上,甚至10分。而耳鼻喉科、眼科等手术疼痛程度就比较轻。 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往往疼痛程度较轻,因为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快结束时给予一定量的长效镇痛药,既能保证患者苏醒,又可以减少醒来之后的疼痛不适;但往往当天晚上患者会感觉特别剧烈的疼痛,随后再逐渐好转。解决术后疼痛的好方法就是使用镇痛泵。 镇痛泵是什么 镇痛泵是一个可以控制速度输注药物小设备,一端接在麻醉医生为患者配制的一定量的镇痛药物上,另一端接在患者的身上,可能是在手上或者背上出来的一条小细管。 正常情况下镇痛泵里的药物会慢慢地持续输注给患者,保证一个比较小剂量的基础镇痛,有的镇痛泵上还会有一个手柄,当患者感到疼痛时,可以按压手柄上的按钮,镇痛泵会在加量输注镇痛药物,以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当然,镇痛泵也有一些特殊的设计来防止患者反复多次按压,过量输入镇痛药物。 根据手术后恢复情况,一般使用镇痛泵的时间为3天。 镇痛泵是利大于弊的 镇痛泵会不会影响我的/我孩子的智商? 答案是:不会 镇痛泵会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答案是:不会 会不会因为镇痛泵的使用而产生药物依赖啊? 答案是:非常罕见,几乎为零 术后镇痛泵的好处多 1.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减轻了术后的疼痛程度。疼痛减轻了,患者心情也会变好,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嘛嘛香。 2.术后镇痛泵减轻疼痛的同时,患者自然敢于早起下床活动,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了因为长时间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骨科患者可以尽进行功能锻炼。 3.因为疼痛的减轻,患者敢用力咳嗽咳痰,减少了术后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4.急性疼痛若不及时控制会转化为慢性疼痛。术后及时镇痛会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5.术后镇痛还能够促进肠道排气,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等。 当然,事情肯定有利有弊的。客观地说几点镇痛泵的副作用。 镇痛本里含有的药物多为阿片类镇痛药和一些辅助镇痛药,如曲马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副作用也多为这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但是,恶心呕吐本身就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反应,跟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腹部手术、吸入麻醉等:还有患者本身的因素,如女性、非吸烟者、容易晕车晕船的人等。但是不能说术后一旦发生恶心呕吐就是术后镇痛泵造成的。因此,恶心、呕吐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遇到。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医生会使用有效措施消除这些不适的。

镇痛治疗规范

宜川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镇痛治疗规范 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生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操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师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专职护士每日两次巡视病人,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影响药液输入。观察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并予以相应处理。如镇痛效果差,通知其麻醉医生给出处理方案并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一、术后疼痛评估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就是手术后即刻发生得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就是临床最常见与最需紧急处理得急性疼痛、疼痛评估就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得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 得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得疼痛”,患者根据疼痛得强度标定相应得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用0~10数字得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得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 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 将描绘疼痛强度得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Rating Scale)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得不同表情得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 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得患者。

0 2 4 6 8 10 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 烈痛 二、镇痛目标 疼痛管理得目标就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得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 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得不良 反应(无难以耐受得副作用)、③最佳得躯体与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 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得生活质量与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选择性NSAID 5与选择性COX 2 抑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 5 药物均可用于口 服患者术后轻-—中段疼痛得镇痛。主要口服药就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得主要指征就是: ①中小手术后得镇痛 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布托啡诺、地佐辛 为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NSAID s 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