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管理监测效果评价与患者满意度调查登记表

术后镇痛管理监测效果评价与患者满意度调查登记表
术后镇痛管理监测效果评价与患者满意度调查登记表

宜宾惠康医院术后镇痛管理监测效果评价与患者满意度调查登记表

麻醉镇痛效果评价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7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 评分) 图表分析:7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41例,其中应用VAS 评分 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1例,2分15 例,3分4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90%, 3分4例 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0%。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 例数 U0分 1分 □ 2 分 □ 3 分 □ 4分

好,患者满意度高。下一步工作过程中逐步提高麻醉手术后镇痛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切口带给患者的疼痛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 8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 评分) I 0分 1 1分 -1 2分 □ 3分 口 4分 图表分析:8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93例,相比较7月份有了 很大的提高,这与7月份手术量增加有关。其中应用 VAS 评分麻醉 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3例,1分46例,2分33例,3 分5例,4分6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 89%, 3-4分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U0分 1分 □ 2 分 □ 3 分 例数 例数

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1%。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对麻醉手术后镇痛认可程度加强。评分为4 分的主要为骨科的患者,麻醉手术后疼痛刺激大,有些患者影响睡眠。下一步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镇痛泵的配药剂量,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到持续改进。

麻醉科术后镇痛效果统计及分析9月术后镇痛效果一览表(vas评分) ■o分ni分 _12分ZI3分 ■4分 一15分 图表分析:9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63例,相比较月份例数减少,这与9月份手术量较少有关。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9例,2分22例,3分4例,4 分6例,5分1例。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2%, 3-4分□0分□1分□2分□3 例数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疼痛评估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 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 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 ng Scale, VRS )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 ng Scale )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 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

二、镇痛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选择性NSAID和选择性COX W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药物均可用于口服患者术后轻一一中段疼痛的镇痛。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 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 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布托啡诺、地佐辛 为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NSAID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一、术后疼痛评估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用0~10 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 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 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 二、镇痛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选择性NSAID 5和选择性COX 2 抑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 5 药物均可用于口 服患者术后轻——中段疼痛的镇痛。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 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 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布托啡诺、地佐辛 为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NSAID s 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术后镇痛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长期以来,国内医学界、病患者对此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认为术后疼痛是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只能忍受;或仅仅将术后疼痛理解为切口痛,只存在不适或难受的心理感受。加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错误认识和过分恐惧,使术后镇痛这一明显影响病人术后恢复的重要问题被忽视了。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术后疼痛不但使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可带来焦虑、恐惧、失眠,产生无助感。这些改变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对手术预后有明显不利影响。需要强调的是,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术后疼痛的来源,包括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双重激动,将术后疼痛理解为切口痛是不准确的。术后镇痛可以消除或减轻痛苦和不适,消除这些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使你在无痛、轻松的状态下渡过围手术期。 术后镇痛的临床意义: 1、消除或减轻病人痛苦和不适,使医疗技术更为人道。 2、减轻由疼痛带来的焦虑、恐惧、失眠,有助于康复。 3、减少各种并发症 (1)肺部并发症:防止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因为,a、有效镇痛可改善病人呼吸幅度,保持肺泡膨胀;b、促使病人咳嗽、排痰。 (2)心血管并发症:a、静脉拴塞——有效镇痛促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深部静脉栓塞的发生;b、心血管意外——有效镇痛可减轻疼痛引发的强烈心血管应激反应,同时减轻痛焦虑,改善睡眠。 (3)更好利用腹压帮助排尿;帮助病人改善体位有利于排尿。 4、通过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 5、有可能减少某些慢性疼痛的发生。 传统的镇痛方法尤其是急性疼痛的治疗,通常是需要时给药,它实际上是疼痛后措施,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难以及时给药,也难以持续给药,更难克服病人对镇痛药物的个体差异,因而它千篇一律的给药经常会发生镇痛不全或用药过量,难以保证镇痛效果,并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明显增高。那么,由病人依据自身的镇痛需求,控制给药的实际和速度(次数)即病人自控镇痛,使之达到按需给药的境界。从而,为您带来一个舒适的术后生活。

成人术后镇痛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短于1个月)和慢性疼痛(持续 3个月以上)。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伤害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 7天),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 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Post-surgicalPain,CPSP)。无论手术大小均都可发生慢性疼痛(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且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 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的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 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1、短期不利影响:对各个系统和器官均有影响,比如: 增加氧耗量,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危险性增加;呼吸浅快、 通气量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出现,胃肠蠕动的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 引起尿潴留,由于限制机体活动而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引发术后高凝状态和 免疫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对心理 情绪及精神方面的影响: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属 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引发家庭危机;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发展为慢性疼痛,行为改变等 二、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NRS) 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RatingScale,VRS) 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FacesPainRatingScale)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 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