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 姚鼐(第一课时)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姚鼐(第一课时)课件(共21张PPT)

(共21张PPT)

高一—部编版—语文—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姚鼐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1.文人眼中的泰山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

文化的象征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2.帝王眼中的泰山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汉光武帝刘秀

唐高宗李治

唐玄宗李隆基

宋真宗赵恒

功业与权力的象征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3.“记”这种文体

柳宗元《小石潭记》“永州八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记” 是古代重要的散文体裁,用来记叙游踪、描写景物、寄托情思。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借助课文注解,概括、梳理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概述泰山的地理位置。

(方法:理清主语,补充省略的或代词指代的主语。)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泰山)阴,济水东流。(泰山)阳谷皆入汶,(泰山)阴谷皆入济。当其(泰山)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泰山)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梳理第一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记叙登泰山的过程,及登山所见景色。

(方法:紧扣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路线(径)以及登上泰山所见之景等文字。)

余(人物)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时间),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地点)。是月丁未(时间),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人物)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路线)。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路径)。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所见景色)。梳理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描绘泰山日出的景观。

(方法:紧扣第一句话,交代事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梳理第三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方法:紧扣开头“亭西”,写景视角由上段“坐日观亭”看日出,转到写日观亭周围的景物,这些景观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梳理第四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介绍泰山冬日自然景观。

例行署名。

(方法:第五段通过三组“多”和“少”反义词,写出了冬天的泰山:苍劲冷峭的自然风貌。

第六段简短的五个字,交代了,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梳理第五、六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小结:全文紧扣“登”字,介绍泰山地理位置,登山路线以及景色,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段落主要内容

第一段概述泰山地理环境。

第二段记叙登泰山的过程,及登山所见景色。

第三段描写泰山日出。

第四段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冬日自然景观。

第六段例行署名。

泰山的位置

登山的经过

山巅之所见

观日出奇景

至于泰安

由南麓登

循中谷入

越过中岭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山水如画居雾若带

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

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

人文之景观

自然之风貌

(以的游踪为线索)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以登山过程为经线

以登山所见景物为纬线

三、深入文本,鉴赏品析。

1. 解释文化词语。

阴:

阳:

2. 画出泰山地理位置。

(一)一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任务一:阅读文段,画出泰山地理位置,掌握“阴、阳”文化词语。“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山之北或水之南。

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山之南或水之北。

三、深入文本,鉴赏品析。

1. 解释动词。

乘:冒着。冒着风雪。历:经过。经过齐河与长清县。

穿:穿过。穿过山谷。越:跨越。跨过长城的界限。至于:到达。到达泰安。

2. 赏析“乘、历、穿、越、至于”等动词中,所蕴含的的情感。

五个动词串联起五个地点,传达出顶风冒雪、风尘仆仆奔向泰山,抒发了登泰山的兴致与急切心情。

3. 画出的登山路线图。

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一)一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任务二:阅读文段,画出的登山路线图,掌握“乘、历、穿、越、至于”等动词,赏析动词之妙。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课堂小结

一、解题激趣

泰山:文化的象征,功业与权力的象征。

“记”古代重要的散文体裁。

二、梳理文脉

紧扣“登”字,眉目清晰。

三、鉴赏品析

品游踪线路简明之美。

1.一词多义

乘:自京师乘风雪。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百万人。

2.词类活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汶水西流。

【答疑一】

1.一词多义

乘:自京师乘风雪。动词,冒着。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乘坐。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介词,趁着、利用。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百万人。名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

2.词类活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

2.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西。

【答疑一】

《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中有“乾隆三十九年”“是月丁未”“戊申晦”等记录时间的词语,它们分别属于古代什么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呢?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

“既望”月相纪日法。

“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

“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法。

“戊申,晦”是干支月相兼用纪日法。

3. 文化常识——古代纪时法

【答疑二】

知识拓展——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1)古代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

【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常用天干地支,即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答疑三】

(2)古代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

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答疑三】

谢谢收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姚鼐》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 登泰山记姚鼐 【原文诵读】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知识点总结 01 【知识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 文言现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 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 姚鼐(第一课时)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2登泰山记姚鼐(第一课时)课件(共21张PPT) (共21张PPT) 高一—部编版—语文—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姚鼐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1.文人眼中的泰山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 文化的象征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2.帝王眼中的泰山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汉光武帝刘秀 唐高宗李治 唐玄宗李隆基

宋真宗赵恒 功业与权力的象征 一、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3.“记”这种文体 柳宗元《小石潭记》“永州八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记” 是古代重要的散文体裁,用来记叙游踪、描写景物、寄托情思。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借助课文注解,概括、梳理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概述泰山的地理位置。 (方法:理清主语,补充省略的或代词指代的主语。)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泰山)阴,济水东流。(泰山)阳谷皆入汶,(泰山)阴谷皆入济。当其(泰山)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泰山)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梳理第一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记叙登泰山的过程,及登山所见景色。 (方法:紧扣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路线(径)以及登上泰山所见之景等文字。) 余(人物)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时间),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地点)。是月丁未(时间),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人物)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路线)。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路径)。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所见景色)。梳理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描绘泰山日出的景观。 (方法:紧扣第一句话,交代事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第16.2课《登泰山记》学案-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学案【整体感知】 重点强调下列重点字音及词语。 1.预习正音

1.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2.第二段中,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3. 说出本段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

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4. 本段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请赏析。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分析。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6. 第三段:试概括这本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7. 第四段:本段主要写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重点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 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8.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石〉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整散句结合,紧扣时令特点,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山脉的特征,突出了泰山峻峭、苍劲、寒冷的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9.第五段: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不能。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 段意提要: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泰山记》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走进本文,可以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鉴赏《登泰山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 文脉梳理、感受与分析本文的简约之美 四、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独特的学术趣味 五、课前准备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山水游记散文,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已经疏通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和重点字词义,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借古名人,说说泰山情结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显得很小,登上泰山后,就认为天下变小了,这是孔子登泰山的独特感受。 其实,在中国古代,登泰山后产生这种独特感受的,不止孔子,比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中所表之意相似。 历史上诸多诗人都到访过泰山,当然也不乏历史名人,比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宋真宗赵恒等。中国古人的泰山情结足以体现。 泰山,五岳之首。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历代帝王君主大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因此产生了许多的诗文佳作。 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二)、回顾文脉,感受简约之美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案 【素养目标】 1. 语言: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思维:从简练的文字中探究、把握姚鼐登山之由。 3. 审美:品味姚鼐散文的言简义丰,言外之味。 4. 文化:理解姚鼐在自然山水中自我解忧,从而获得超脱重生的思想境界。【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先请同学们来猜一下这图片上的山是什么山,泰山,被称为五岳独尊,古时候人们认为它最高的人,因此帝王喜欢在此封禅,即祭祀天地,有没有同学去登过泰山?如果让你写一篇登泰山记,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姚鼐写的登山记,看看他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找出相应原文) (1)总写泰山地理位置 (2)登山时间 (3)相与登山之人 (4)登山路径 (5)山顶景色(云海日出、祠与石刻、泰山全貌) 学习活动二——文本细读 1.登山时间的特别 除夕和除夕的前一天 据“姚鼐年谱”记载,乾隆三十九年秋天他“乞病解官”,又于“冬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山东泰安”“与子颍登泰山日观观日出”¨可以发现,姚鼐登泰山的这一年,正是他辞去官职、回归故里的一年。 2.特别的相与登山之人 知府朱孝纯子颍 姚、朱二人的共同业师刘大樾之《朱子颍诗序》中曾如此记载:“子颍奇男子也……后数年,子颍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颍者如此。”

刘大樾也曾追述姚、朱二人登泰山之往事:“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 二人心心相印,志趣相投,因而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除夕之时能相约一起登泰山。 3.特别的登山路径,姚鼐选择的这条登山之路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要选这样一条路? 特点:常人不走之路、难以攀登之路 为什么选择: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随大流,遵从内心。 4.在登山的过程中,他先后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这些风景有什么特点? 傍晚的风景:“苍山负雪.......带然。” 登上泰山顶之后看到的风景:“亭下......若偻。” 这里看到的泰山的云海日出,也是重描色彩以及宏阔的意境,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宏阔和色彩?(赏析相关句子) 总结:红色为主色调以及宏阔的意境,往往能带给人以力量,带给人激情,带给人新生,在这辞旧迎新第一天,在太阳初升的时刻,经过前面的艰难行路,经过寒冷的夜晚,可以说是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姚鼐此刻就像一只凤凰在此涅槃。 5.第四自然段写了他看到的祠和石刻,对于祠和石刻他分别是怎样的情感倾向? 与挚友相约“名山”,观日出是感自然之气韵,观石刻是品古人之遗风;而帝王将相的行宫、万众景仰之庙祠圣地,则恰好是姚氏着意要疏离之所在。朱子颍曾于登泰山后(新春正月初一)作《登日观图》,姚鼐在图上题诗云:“前生定结名山诺,到死羞为封禅文。”这两句诗,概括了姚鼐辞官从文的人生志向 6.在结尾处,描写泰山全貌的特点是怎样的?你能从中体会到姚鼐怎样的情感? 景物特点:清寒冷峻,无瀑水,无树,无鸟兽音迹,颇有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遗世独立之感,剩下泰山自身成为一个与人世无涉、远离尘嚣的自在主体。 情感: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处对泰山之巅的景观描绘,带有明显的姚鼐“我之色彩”。也许是作者以我观物,才有山石入眼走心行文。石多,且石方多,“松”之坚韧,冰雪白洁,这些景物无不显示着姚鼐对于信念的坚守,这一段的意境就好似柳宗元所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遗世独立,宁静淡然。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案

16.2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9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作者介绍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借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四、题目解读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②“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③“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五、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六、全文分析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提示:“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万壑争流的景象,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在哪里? 提示:“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给第一段图画命名。 提示: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作者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4.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提示:“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游兴之豪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5.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 提示: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6.你认为第2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提示: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济源有点渊源的古代游记散文《登泰山记》。因为课文中提到了济水、王屋山。中国古代的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节,泰山之于他们,不仅仅只是一座普遍的山,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那么登泰山,对于姚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2.引入课题《登泰山记》 3.展示学习目标 ①掌握通假字、重点实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 ②赏析精彩的写景片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③品味姚鼐在美景中寄托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泰山之于我们并不陌生,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 学生先自主发言,教师随后展示相关内容。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 补充:(强调加黑的,其余学生自己看)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山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曾在这里“一览众山小"。泰山

因文化圣人而成为文化圣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古代帝王常登山封禅,加以封号,并广建庙观,刻石题字,历代文人也留下许多记游的精美之作。 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成为饮誉四方的游览胜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 师:泰山成为名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更因为它的人文景观,让它成为了中国心中的精神高峰。 “记"的文体介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核舟记》(明朝魏学洢)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6.现在开始我们的泰山之行吧。先来做一下“行前准备” 学习活动一: 夯实基础——知识点大闯关 第一关:“变形金刚"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_________ ) (2)多平方,少圜(_________ ) 第二关:“C位”字词 (1)自京师乘风雪() (2)余以乾隆三十九() (3)及既上() (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___ ) (5)或得日或否(_________ ) 第三关:“调皮"的文言句式 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___ )

16.2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登泰山记》选自2019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与情怀”。《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叙述了作者与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洗练的语言生动描写了雄浑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为一篇桐城派古文,本文与一般的登山临水的古文相比,更加侧重于客观写景,虚化了登山者的情感。因此,欣赏如诗如画的泰山雪景,揭示模糊化的作者的面目与隐藏的情感正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契机。限于时间,探究不涉及桐城派散文的风格和姚鼐的古文主张等话题。教学工具 学生对于文言文普遍有畏难的情绪,学习也一般止步于文意理解和字词积累。本文不同,其优美的景色描写,作者崇高的坚守与高洁的品质,应该在学生心理激荡起一些更持久更动人的生命涟漪。所以,教师应该从文言文教学入手,又跳出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感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析,领略在“五岳之尊”泰山所见雪景、夕阳、日出的神奇壮丽。 2. 立足文本,知人论世,探究、体察景物背后作者的情感及人格魅力。(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立足文本,联系故知,知人论世,探究、体察景物背后作者的情感以及人格魅力。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姚鼐 至文坚守高洁与淡泊 奇观——追求崇高与伟大 “痴”情向往新生与自由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我写不了泰山,因为泰山太大了。”然而,清代桐城派散文作家姚鼐却写好了泰山,他的《登泰山记》一出,就是巅峰,就成经典。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品味吧!板书:至文 (二)课堂流程 1.整体感知:前置作业1检查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请根据姚鼐的行踪,绘制一张登山路线图。 2.交流分享 情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①察“登”之险远(运用希沃白板技术中的“课堂活动”来检查,增趣,提效) ②品“非常”之美:前置作业2检查 本文是登临泰山的写景名篇,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文句,进行赏析。 (拍照呈现学生的原始作业,榜样示范。同时,为了避免后排学生看不清,教师将文字打出来,利用希沃白板移动元素的功能,先隐藏在旁边。) 板书:奇观 [示例]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参考]“负”字凝练传神地写出青山背负积雪的情景,赋予静态的青山、积雪以人的动态;“烛”字名词活用作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之厚重、明亮;而“半山居雾”中的“居”是停留的意思,拟人手法,化动态为静态,“若带然”,比喻修辞,状山雾之轻盈。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远望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是俯视之景。作者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立体地写出夕照图的景象和全貌。 ………… [总结]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凝练传神、新奇贴切地描绘出登临泰山所见青山负雪、半山居雾、海上日出的壮丽雄伟的奇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由远及近,从上而下,画面色彩感、层次感极强,抒发了作者轻松喜悦、洒脱豪迈之情。 3.课堂活动 假设姚鼐在泰山之顶拍下了一组“非常之观”的风景图,发微信朋友圈时已经完成了以下文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顶观日情满山,意溢岱宗志决然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2. 分析景物特点,体会文字的洗练简明。 3. 知人论世,领悟作者的登山别样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的洗练简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登山别样情趣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教学导入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领军人物,其文整体上代表了清代桐城派诸多作家的游记创作特色。 如果说《赤壁赋》表现的是苏东坡的精神突围,那么《登泰山记》则展现了姚鼐精神救赎的历程。全文虽只写泰山之景,无一字提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能读出一个文人离开京城、决意放弃仕途转向归隐治学的勇敢与坚定。 在写《登泰山记》之前,姚鼐刚刚辞去正式官职,决定不入仕途,他暂时还留在京师并未返回家乡。 (二)任务一:分析景物特点,体会简洁语言 朗读全文,归纳段意。 第一段:述地理形势。(为后文作铺垫) 第二段:记登山经过。(意志坚定,满怀期待) 第三段:观泰山日出。(兴奋喜悦) 第四段:览人文景观。 第五段:赏泰山雪景。 【提问】本文题为《登泰山记》,自然重点写“登泰山”,可为何记述登泰山的过程不是从泰山脚下,而是从京师出发开始写?对京师到泰安过程的描述,是何用意? 【明确】“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从京师到泰安,漫长的行程,仅以寥寥30余字概之,体现其文字的简洁。而“乘”“历”“穿”“越”“至”等一连串的动词的背后,表现旅途之遥远和艰难,意志之坚定,内心之急切。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提问】作者如何描写登山之艰难? 【明确】到达泰安后,以“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寥寥数句,轻描淡写,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身轻如飞的干劲。 【提问】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泰山日落之景? 【明确】日落时分,泰山似乎已化身为一个巨大而结实的壮汉,默默地背负着皑皑积雪,雪光照亮了岭南边的天空。眺望远处,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正沐浴在夕阳中,此景如画;半山腰间的雾,又如同人的腰带那般轻柔。泰山落日之景如此美妙,让作者兴奋喜悦。 【提问】作者如何描写泰山日出之景? 【明确】按时间顺序。日出之前,作者脚下云雾弥漫,云海中的雪峰就像几十颗白色掷子立着,天尽头呈现出线奇异的色彩,一会儿又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奇妙无比,变幻无穷! 接着太阳冉冉升起,色红如朱砂,下有荡漾着的红光,托着它缓缓地上升。何其壮观!那红光何以晃动摇晃?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在比较中明确姚鼐的散文具有“简约”的本质特征。 2.把握艺术手法、寻找事实考证,探究君子之风的丰富内涵,发现“简约”背后的有文采、有依据和有深意,体悟简约之“美”,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把握艺术手法、寻找事实考证,探究君子之风的丰富内涵,发现“简约”背后的有文采、有依据和有深意,体悟简约之“美”,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和相关语句,探究君子之风的丰富内涵,发现简约背后的深刻意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课前准备 1.疏通大意:自学《登泰山记》,结合注释和字典,落实重点字词的含义并明确重点句式,疏通课文大意。 2.文段写作:基于课文中日出前后五个时间阶段的相关景物,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把“泰山日出之景”描写出来。 学习任务一:赏日出之美明散文特征一、展示中激励 分享:展示学生习作,发现习作优点 明确:习作一充分联想,善用修辞,让画面内容饱满而丰富;习作二融“我”入景,真实生动,让物我谐协统一。 二、比较中明确 朗读:《登泰山记》中姚鼐描写“泰山日出之景”的相关语句 思考:将上述习作与课文相关描写进行比较,姚鼐的散文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呢? 明确:姚鼐只是撷取关键、展现精要,“简约”是其最突出的风格特征。 三、探究中发现 (一)发现艺术手法 思考:姚鼐是怎么描写“泰山日出之景”的呢? 明确: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比如“正赤如丹”运用比喻、“而皆若偻”运用拟人、“此东海也”运用想象等等。 结论:这些手法的运用,让散文具有文采,文辞精美。所以姚鼐散文是“简约而有文采”的。 (二)发现事实考证 活动:通观全文,寻找姚鼐注重事实、强调考证的句子。 明确:以下句子都可作为例证(任举一二例即可) 1.关于地理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关于登山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月丁未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 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人论世,领悟作者的登山情思。(重点) 2. 鉴赏景物描写,关注不同的写景角度。(难点) 3. 品味语言,学习洗练简明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入]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绝妙的诗章为其添彩。《登泰山记》一文便展现了姚鼐精神救赎的历程。全文虽只写泰山之景,无一字提情,但情却蕴藏其间。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探究姚鼐登泰山的情思。 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PPT): 与姚鼐登泰山,于行文探情思。 通过文字进入姚鼐所经历的那个跨年夜,进入姚鼐与友人冒雪登临泰山的特定时空,体会其生命情怀。 [任务一:角色代入,古今共情。] 苏轼有诗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而姚鼐,也有这样一个难忘的冬天。想象你是姚鼐,他会如何登山感怀? PPT: 以“作者心境" “登一次泰山也好”的要素构建一条姚鼐的登山前的心灵独白。 请同学们选择重要信息,进行概括性梳理,分享交流姚鼐登山前的心事。 (选择一组依次说,引导同学们结合背景材料知人论世,进行当代文化参与,有个性地交流分享,融通古今。) 补充资料: 1.你是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被称作桐城派集大成者。 你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你自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

你20岁考中举人,30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2.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你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修官。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借病辞官。 你自己是说因为身体有恙。其实,有人说还有隐情。 在编修《四库全书》时,纪晓岚主张秦汉以前的史料不做改动,你主张唐宋以前的史料都不能改动。为了政治需要,《四库全书》须剔除对清廷不利文化因素,结果使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四库全书》里改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3.还有这样的事。有一个黄州书记员,在誊写苏轼贬齐安时,爱乡情切,他看别人在篡改,他也在齐安前面加个黄州二字,舒州有齐安,黄州也有齐安,而这事情恰恰被你发现了。 你拿出编修时的规定:凡涉及人物、山川、事件不予改动,随意改动的是要治罪的。这个书记员急了,找纪晓岚帮忙,纪晓岚马上支持这个书记员的改动。 于是舒、黄之争就开始了,争论越来越激烈。这事传到和珅耳里,和珅觉得这是个整纪晓岚的机会,于是把这件事上报给乾隆爷,并派和珅去查。不知谁走漏了风声,和珅带人去查,原著没啦,证据全毁。你明白和珅是乾隆铁杆,纪昀目前正需要,乾隆皇帝左右为难。更明白卷入这场政治斗争风险极大,你又想到《四库全书》中有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恐遭后人斥骂,所以就提出了以疾告退。 明确:官场太苦闷,需要登临抒怀来励志,登一次泰山也好! 我想有一次精神的突围,登一次泰山也好!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登一次泰山也好! …… 小结:同学们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进入了历史文化情境,并融入了当代文化。呈现了个人的文化积淀,拉近了作者与我们的距离,也为姚鼐的泰山之游初步赋予了情思和生命。 [任务二:一场攻略,山水寄情。] PPT: 情境:结合课文相关信息,代为姚鼐制作泰山之旅的攻略手帐。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古人记时方法;反复诵读诗歌,品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欣赏本文所描写泰山的日出美景,分析本文写景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古人记时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四、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生回忆写泰山的古诗词。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拓展泰山文化知识。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它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封禅:“封”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五岳归来不看山 东岳泰山雄(山东泰安) 南岳衡山秀(湖南衡阳) 西岳华山险(陕西华阴)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精品随堂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思维发展与提升 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和与创造 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泰山 1、导入新课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2、泰山——五岳之首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北距“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第16课16 2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一、教学目的: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四、授课安排: 授课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解题: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 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

部编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 第七单元16.2 登泰山记

第七单元16.2 登泰山记教案 1.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2.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重点: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 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风景秀美,名山众多,你们知道古代的“五岳”之说吗? 明确:它们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2、问:“五岳”之中谁为长? 明确:泰山。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准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

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五、层次结构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六、全文分析 一、研习第一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诗意的登临 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章——《登泰山记》。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引领我们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

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古文辞类纂》7卷。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櫆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山行 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 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遥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地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2.写作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