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专题三 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专题三 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专题三与三角形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1.已知:如图,△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E∥BC,CE⊥AE,垂足为E. (1)求证:△ABD≌△CAE;

(2)连结DE,线段DE与AB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简析】(1)由AB=AC及AE∥BC易得∠B=∠CAE,然后由AD是中线可得∠ADB=∠CEA,由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由(1)可得AE=BD,结合已知条件AE∥BC可得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DE与AB平行且相等.

变式:如图,△ABC中,A B=AC,E在BA的延长线上,AD平分∠CAE.

(1)求证:AD∥BC;

(2)过点C作CG⊥AD于点F,交AE于点G,若AF=4,求BC的长.

2.如图,在四边形ABCD,∠ABC=90°,AC=AD,M、N分别为AC,CD的中点,连接BM,MN,BN.

(1)求证:BM=MN;

(2)若∠BAD=60°,AC平分∠BAD,AC=2,求BN的长.

6

【简析】(1)由M 是Rt △ABC 中AC 的中点,BM =12

AC ,又M ,N 分别是AC 、CD 的中点,MN =12AD ,从而得证;(2)由(1)知,BM =12AC =AM =MC ,则60BMC ??,又

30,90,CMN BMN BN ?靶=?故所以。

变式: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D ,BD AD =,DG DC =,E ,F 分别是BG ,AC 的中点.

(1)求证:DE DF =,DE DF ⊥;

(2)连接EF ,若10AC =,求EF 的长.

3. 在Rt △ABC 中,∠C =90°,AM 为△ABC 的角平分线,将线段BM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点M 刚好落在AM 的延长线上的点N 处,此时作ND ⊥BC 于点D.

(1)求证:∠ABN =90°;

(2)求证:CM =BD ;

(3)若BD =32

DM ,AB =10,求线段BN 的长.

【简析】(1)由BM =BN ,则∠CMA =∠BMN =∠BNM ,又AM 平分∠BAC ,则∠CAM =∠BAM.从而∠ABN =∠C =90°;(2)过点M 作ME ⊥AB 于点E.易证△MEB ≌△BDN ,从而MC ME BD ==;(3)设DM =2x ,则CM =BD =3x ,BN =BM =BD +DM =5x.则

DN =BN 2-BD 2=4x.易得∠BAM =∠CAM =∠MND.那么tan ∠BAM =tan ∠MN D =12

.在Rt △ABN 中,BN =AB·tan ∠BAM =10×12

=5.

变式: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BC=3,点D 在边AC 上,且AD=2CD ,DE ⊥AB ,垂足为点E ,联结CE ,求:

(1)线段BE 的长;

(2)∠ECB 的余切值.

4.如图,在△ABC 中,∠ABC=90°,BC=3,D 为AC 延长线上一点,AC=3CD ,过点D 作DH ∥AB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H .

(1)求BD ?cos ∠HBD 的值;

(2)若∠CBD=∠A ,求AB 的长.

【简析】(1)根据DH ∥AB ,易知△ABC ∽△DHC ,由条件AC =3CD .则CH=1,从而求得BH 的长。(2)由(1)中△ABC ∽△DHC 得AB =3DH ,由条件∠A =∠CBD ,∠ABC =∠BHD ,易知△ABC ∽△BHD ,可得BC HD =AB BH

,把BC =3,AB =3DH ,BH =4,代入可求出DH=2,从而求得AB=6.

变式: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点E 在边BA 的延长线上,CE 交AD 于点F ,∠ECA=∠D.

(1)求证:△EAC ∽△ECB ;

(2)若DF=AF ,求AC :

BC 的值.

5. 如图,Rt △ABC 中,∠C=90°,AB=15,BC=9,点P ,Q 分别在BC ,AC 上,CP=3x ,CQ=4x (0<x <3).把△PCQ 绕点P 旋转,得到△PDE ,点D 落在线段PQ 上.

(1)求证:PQ ∥AB ;

(2)若点D 在∠BAC 的平分线上,求CP 的长;

【简析】(1)易知AC=12,再由CQ CP CA CB

=,得出△PQC ∽△BAC ,故∠CPQ=∠B ,所以PQ ∥AB ;(2)连接AD ,根据PQ ∥AB 可知∠ADQ=∠DAB ,由点D 在∠BAC 的平分线上,得出∠DAQ=∠DAB=∠ADQ ,因而12412AQ DQ x PQ x ===-﹣,,在Rt △CPQ

中,5PQ x =,则125x x -=,故2,36x CP x ===.

变式: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6,BC=8,点D 为边CB 上的一个动点(点D 不与点B 重合),过D 作DO ⊥AB ,垂足为O ,点B ′在边AB 上,且与点B 关于直线DO 对称,连接DB ′,AD .

(1)求证:△DOB ∽△ACB ;

(2)若AD 平分∠CAB ,求线段BD 的长;

(3)当△AB ′D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线段BD 的长.

【参考答案:(2)BD=5;(3)提示:当△AB ′D 为等腰三角形时,AB ′=DB ′,设BD=5x ,则AB ′=DB ′=5x ,BO=B ′O=4x ,根据AB ′+B ′O+BO=AB 求解,BD=5013.】

关于三角形有关角度的计算(本训练重视基础和能力)

关于三角形有关角度的计算(本训练重视基础和能力) 【题1】等腰三角形ABC ,AB=AC ,在边AB 上有一点D ,AD=BC ,角A=20度,求角BDC 的度数。 【题2】等腰三角形ABC ,顶角C=20°,D 、E 分别在CA 和CB 上,∠EAB=70°,∠DBA =60°,求∠DEA 度数。 【题3】已知AB=AC ,∠A=20°,∠ABD=10°,∠BDE=20°,求∠ACE 的度数。 【题4】等腰三角形ABC 中,顶角B=20°,分别在BC 和AB 上取点D 、E ,使角DAC=60°,角ECA=50°,求角ADE 的度数。 【题5】在三角形ABC 中,AB =AC ,角A =20度。AB 的中垂线交AC 于E ,点D 在AB 上,且BD =BC 。求角DEB 的度数。 【题6】等腰三角形,顶角为80度,从一个底角引出与底边夹角成10度的线,从另一个底角引出与底边夹角成20度线,两线相交的交点与该等腰三角形顶点的连线与等腰三角形的腰的夹角是多少? 【题7】已知:在△ABC 中,AB=AC ,∠BAC=80°,P 为三角形内一点,若∠PBC=10°, ∠PCB=30°,求∠PAB 的度数。 P C A B

【题8】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80°。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BC=40°,∠PCB=30°,求∠APC。 【题9】等腰三角形ABC中,AB=BC,∠B=80°。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AC=40°,∠PCA=30°,求∠BPC。 【题10】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E是腰AB上一点,已知BC=BE,∠ABC=80°, ∠BDC=40°。∠ADE等于多少度 【题11】已知:?ABC,AB=AC,∠ABP=30?,∠CBP=40?,∠ACP=50?, ∠BCP=20?,求:∠CAP的度数。 【题12】已知:?ABC,AB=AC,∠ABP=30?,∠CBP=40?,∠ACP=50?, ∠BCP=20?, 求证:AP=BP+PC。

2019年中考几何相似三角形怎么证明

2019年中考几何相似三角形怎么证明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几何相似三角形怎么证明?很多同学一接触证明题就不会,教育网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具体解答一下。 数学:相似三角形怎么证明 相似三角形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相似直角三角形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证两个相似三角形应该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是文字语言的“△ABC与△DEF相似”,那么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可能没有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而如果是符号语言的“△ABC∽△DE F”,那么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写在了对应的位置上。 方法一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

形相似。 方法二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三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四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方法五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三个基本型 Z型A型反A型 方法六 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两三角形相似。一定相似的三角形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三角形的有关计算与证明

专题:三角形的有关计算与证明 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这类试题解法比较灵活,通常以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为考查重点,以计算题、证明题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问题时,不仅要熟练掌握有关的公式定理,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图,在△ABC中,∠ACB=90°,AC=BC,E为AC边的中点,过点A作AD⊥AB 交BE的延长线于点D.CG平分∠ACB交BD于点G,F为AB边上一点,连接CF,且∠ACF=∠CBG. 求证:(1)AF=CG;(2)CF=2DE. 【思路点拨】(1)要证明AF=CG,可以利用“ASA”证明△ACF≌△CBG来得到; (2)要证明CF=2DE,由(1)得CF=BG,则只要证明BG=2DE,又利用△AED≌△CEG可得DG=2DE,故证明DG=BG即可. 【解答】证明:(1)∵∠ACB=90°,CG平分∠ACB,AC=BC. ∴∠BCG=∠CAB=45°. 又∵∠ACF=∠CBG,AC=BC, ∴△ACF≌△CBG(ASA), ∴CF=BG,AF=CG. (2)延长CG交AB于点H. ∵AC=BC,CG平分∠ACB, ∴CH⊥AB,H为AB中点. 又∵AD⊥AB,∴CH∥AD, ∴G为BD中点,∠D=∠EGC. ∵E为AC中点,∴AE=EC. 又∵∠AED=∠CEG, ∴△AED≌△CEG(AAS), ∴DE=EG,∴DG=2DE,∴BG=DG=2DE. 由(1)得CF=BG,∴CF=2DE. 方法归纳:解答与线段或角相等的有关问题时,通常将它转化为全等三角形问题来求解. 1.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把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CE与AD相交于点O.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4.如图2,△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过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那么下列结论:①△BDF 和△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 ;③△ADE 的周长等于AB 与AC 的和;④BF=CF .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 E D C B H F E D C A B H F G 4题 5题 5.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9.已知:△ABC 中,AB=AC ,BD 是AC 上的高,且∠CBD=35°,则∠A= . 10.如图,△ABC 中AB=AC ,EB=FC BD =CE ,∠A=52°,则∠DEF 的度数是____ 11.如图,D 、E 在BC 上,AD=BD ,AE=CE ,若∠ADE=45°,∠AED=110°, 则∠B= ,∠C= ; 若∠ADE=40°,则∠BAC= ; 若∠BAC=120°,则∠DAE= . 12. 如图,∠B=∠D=90°,C 是BD 的中点,MC 平分∠AMD ,∠DCM=35°,∠CAB 是 第10题 第11题 A B C D E F 12 D A C B M 第12题

相似三角形证明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 一、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思路: 1.找准对应关系: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对应顶点、三个对应角、三条对应边不能随便写,一般说来,相等的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2.记住五个判定定理:判定相似三角形依据是五个定理,即预备定理、判定定理一、判定定理二、判定定理三、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相似形的应用: 1.证比例式; 2.证等积式; 3.证直线平行; 4.证直线垂直; 5.证面积相等; 三、经典例题: 例1.如图,在ΔABC 中,D 是BC 的中点,E 是AC 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DE 与AB 交于F ,与过A 平行于BC 的直线交于G 。 求证: CE AE BF AF = . 变式1:如图,在ΔABC 中,A ∠与B ∠互余,CD ⊥AB ,DE//BC ,交AC 于点E ,求证: AD:AC=CE:BD. 例2: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BC ,?=∠90ABC ,且BD ⊥CD 于D 。 求证:①DCB ABD ??~ ;②BC AD BD ?=2

例3.如图,在ΔABC 中,?=∠90BAC ,M 是BC 的中点,DM ⊥BC 交BA 的延长线于D ,交AC 于E 。 求证:ME MD MA ?=2 例4.已知:在Δ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点E 在AD 上,点F 在AD 的延长线 上,且 AC AB DF ED = 求证:BE//FC 。 例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AC 上一点,切BE=BF ,BP ⊥CE ,垂足为P 。 求证:PD ⊥PF.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按题型(几何综合)汇编(一)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综合(原卷版)

2020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按题型(几何综合)汇编 一、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综合题 1.(2020贵州黔东南州)如图1,△ABC和△DCE都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发现 (1)△BCD与△ACE是否全等?若全等,加以证明;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拓展运用 (2)若B、C、E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ADC=30°,AD=3,CD=2,求BD的长. (3)若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且△ABC和△DCE的边长分别为1和2,求△ACD的面积及AD的长. 2.(2020黑龙江牡丹江)在等腰△ABC中,AB=BC,点D,E在射线BA上,BD=DE,过点E作EF∥BC, 交射线CA于点F.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点E 在线段AB 上,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时,如图①,求证:AE +BC =CF ;(提示:延长CD ,FE 交于点M .) (2)当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时,如图②;当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CD 是△ACB 的外角平分线时,如图③,请直接写出线段AE ,BC ,CF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3)在(1)、(2)的条件下,若DE =2AE =6,则CF = . 3.(2020武汉)问题背景:如图(1),已知△ABC ∽△ADE ,求证:△ABD ∽△ACE ; 尝试应用:如图(2),在△ABC 和△ADE 中,∠BAC =∠DAE =90°,∠ABC =∠ADE =30°,AC 与DE 相交于点F ,点D 在BC 边上, AD BD = √3,求 DF CF 的值; 拓展创新 如图(3),D 是△ABC 内一点,∠BAD =∠CBD =30°,∠BDC =90°,AB =4,AC =2√3,直接写出AD 的长. 4.(2020湖南常德)已知D 是Rt △ABC 斜边AB 的中点,∠ACB =90°,∠ABC =30°,过点D 作Rt △DEF 使∠DEF =90°,∠DFE =30°,连接CE 并延长CE 到P ,使EP =CE ,连接BE ,FP ,BP ,设BC 与DE 交于M ,PB 与EF 交于N . (1)如图1,当D ,B ,F 共线时,求证: ①EB =EP ; ②∠EFP =30°; (2)如图2,当D ,B ,F 不共线时,连接BF ,求证:∠BFD +∠EFP =30°.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可编辑修改word版)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 1.如图,CA=CB,DF=DB,AE=AD 求∠A的度数 2.如图,△ABC中,AB=AC,D 在 BC 上,DE⊥AB于 E,DF⊥BC交 AC 于点 F,若∠EDF=70°,求∠AFD 的度数 3 如图,△ABC 中, 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4. 如图,△AB C 中,AB=AC,D 在 BC 上, ∠BAD=30°,在 AC 上取点 E,使 AE=AD, 求∠EDC 的度数 5 如图 11,△ABC中,点 D 在 AC 上,且 AB=AD,∠ABC=∠C+30°,则∠CBD等于() A D B C 6)如图,在 Rt△ABC 中,D,E 为斜边AB 上的两个.点,且BD=BC,AE=AC,则∠DCE 的大小为

7.如图,在△ABC中,AB=AC,点 D、E、F 分别在 BC、AB、AC 边上,且 BE=CF,BD=CE.∠A=40°,则∠DEF的度数是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 (A)顶角.(B)顶角的一半.(C)顶角的 2 倍.(D)底角的一半. 9如图,在△ABC中,AB=AC,点 D、E、F 分别在 BC、AB、AC 边上,且 BE=CF,BD=CE.∠A=40°,则∠DEF的度数为)() 10如图,在△PAB中,PA=PB,M,N,K 分别是 PA,PB,AB 上的点,且 AM=BK,BN=AK,若∠MKN=44°,则∠P=的度数为 A.44°B.66°C.88°D.92° 12如图,△ABC中,D 为 AB 上一点,E 为 BC 上一点,且 AC=CD=BD=BE,∠A=50°,则 ∠CDE 的度数为 A.50°B.51 °C.51.5 °D.52.5 13如图在△ABC中,DM,EN 分别垂直平分 AB 和 AC,垂足为 M,N,分别交 BC 于 D,E

三角形中的五种常见证明类型

专训一:三角形中的五种常见证明类型名师点金: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与此相关的几何证明题的类型非常丰富,常见的类型有:证明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线段的和差关系、倍分关系、不等关系等. 证明数量关系 题型1证明线段相等 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 上的点,且AE=AF,求证:DE=DF. (第1题) 题型2证明角相等 2.如图,在△ABC中,AB=AC,∠BAC=90°,D为AC的中点,AE⊥BD 于F交BC于E. 求证:∠ADB=∠CDE. (第2题) 证明位置关系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边BC,AB,AC上,且BD=CF,BE=CD,点G是EF的中点,求证:DG⊥EF.

(第3题) 证明倍分关系 4.如图,在△ABC中,AB=AC,AD,BE是△ABC的高,AD,BE相交于点H,且AE=BE,求证:AH=2BD. (第4题) 证明和、差关系 5.如图,在△ABC中,∠ABC=2∠C,AD平分∠BAC.求证:AB+BD=AC. (第5题) 证明不等关系 6.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P是AD上的任意一点,且AB >AC,求证:AB-AC>PB-PC.

(第6题) 专训二: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常用方法 名师点金:在进行几何题的证明或计算时,需要在图形中添加一些辅助线,辅助线能使题目中的条件比较集中,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些量之间的关系,使数学问题得以较轻松地解决.常见的辅助线作法有:构造法、平移法、旋转法、翻折法、加倍折半法和截长补短法,目的都是构造全等三角形. 构造基本图形法 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点D为BC的中点,CE⊥AD于点E,其延长线交AB于点F,连接DF. 求证:∠ADC=∠BDF. (第1题) 翻折法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案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预习导学: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先作辅助线,再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会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2.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并提供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判定定理的证明: 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A =∠A ′,∠B =∠B ′, 那么,△ABC ∽△A′B′C′. 证明:在△ABC 的边AB (或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 作BC 的平行线, 交AC 于点E,则∠ADE=∠B, ∠AED=∠C, AD AE AB AC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过点D 作AC 的平行线,交BC 于点F,则 AD CF AB CB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AE CF AC CB =

∵DE ∥BC ,DF ∥AC ∴四边形DFCE 是平行四边形. ∴DE=CF ∴AE DE AC CB = ∴AD AE DE AB AC BC == 而∠ADE=∠B, ∠DAE=∠BAC, ∠AED=∠C, ∴△ADE ∽△ABC. ∵∠A=∠A’, ∠ADE=∠B’, AD=A’B’, ∴△ADE ≌△A’B’C’ ∴△ABC ∽△A’B’C’. 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探究2 如果∠B =∠B1, 那么,△ABC ∽△A1B1C1. 自己思考,与同学交流 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如果 1111 ,AB BC k A B B C ==, AB BC AC A B B C A C ==''''''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专题(重要)

B A O C 1 2 例1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理解性记忆并能熟练运用考试必考)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2 (180°-∠A) =90°- 12 ∠A ∴∠O=180°- (90°- 12 ∠A) =90°+ 12 ∠A 由例1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2 (180°+ ∠A) ∴∠O =180°- [ 12 (180°+ ∠A)] = 180°- 90°- 12 ∠A = 90°- 12 ∠A 由例2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 ∠O = 90°- 1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2 (∠A+∠ABC) ∠1= 12 (180°-∠A - ∠BCA ) ∴∠P= 12 (∠A+∠ABC )- 12 (180°-∠A - ∠BCA ) = 12 ∠A + 12 ∠ABC - 90°+ 12 ∠A+ 12 ∠BCA =∠A - 90°- 12 (180°-∠A) = 12 ∠A 由例3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 半。即为∠P = 12 ∠A 。 规律的应用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E F

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相似三角形证明的变式

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相似三角形证明的变式 【知识疏理】 一, 相似三角形边长比,和周长比以及面积比的关系! 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之比是1∶2,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线之比是---------,对应中线之比是------------,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是-------------,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是1∶2,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的角平分线之比是----------,对应边上的高线之比是-------- 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是----------,周长之比是--------------。 二, 相似三角形证明的变式 1,相似三角形当中常以乘积的形式出现,如: 例1、 已知:如图1,BE 、DC 交于点A ,∠E=∠C 。求证:DA ·AC=BA ·AE 图2 题目比较简单,学生独立完成,启发学生总结:①本题找对应角的特殊方法是对顶角相等;②要想证明乘积式或比例式,应先证明三角形相似。 2,对特殊图形的认识 例2、已知:如图3,Rt △ABC 中,∠ABC=90o,BD ⊥AC 于点D 。 图3 (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它们相似吗?为什么? (2) 用语言叙述第(1)题的结论。 (3) 写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表达式。 总结: (1) 有一对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 本题找对应角的方法是公共角及同角的余角相等; A B C A'B'C'图(4)图1 B A C

双垂直图形中的BD 2=AD ·CD ,AB 2=AD ·AC ,BC 2=CD ·CA ,BC ·AB=AC ·BD 等结论很重要,它们在计算、证明中应用很普遍,但需先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在此基础上,将双垂直图形转化 为“公边共角”,讨论、探究, A B C 得到结论:由公边共角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公边是两个三角形中落在一条直线上的两边的比例中项,即若△ABD ∽△ACB ,则AB 2=AD ·AC 。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5,6,与它相似的三角形最长边为10,则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3100 B 、20 C 、54 D 、25 108 2、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如果S △ODC :S △BDC =1:3,那么S △ODC :S △ABC 的值是( ) A 、 51 B 、61 C 、71 D 、9 1 D C A D O P A B B C (第2题图) (第4题图) 3、已知一个梯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相似三角形,如果两腰的比是1:4,则两底的比是( ) A 、1:2 B 、1:4 C 、1:8 D 、1:16 4、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ABC=900,对角线AC ⊥BD ,垂足为P ,已知AD :BC=3:4,则BD :AC 的值是 ( ) A、3:2 B、2:3 C、3:3 D、3:4 5、如图,已知:∠BAO=∠CAE=∠DCB ,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AE BC AD A B = B 、AD B C AE AC = C 、AE BC DE AB = D 、AD AB AE AC =

培优专题四 三角形中角度的证明与计算

三角形中角度的证明与计算 类型一:三角形中两个角的角平分线的夹角 1、两个内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O 点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O 与∠A 之间的关系。 2、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D 点是∠ABC 和∠ACE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D 与∠A 之间的关系。 3、两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E 点是∠ABC 和∠ACD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E 与∠A 之间的关系。 练习1、如图,在?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点I ,AI 的延长线与BC 交于点D ,BC IH ⊥于H ,试比较∠CIH 和∠BID 的大小 练习2、如图,在?ABC 中,∠A=n o ,∠ABC 和∠ACD 的平分线交 于点A 1,得∠A 1,∠A 1BC 和∠A 1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 得2A ∠, BC A 2014∠和CD A 2014∠的平分线交于点2015A , 求2015A ∠ = 。 类型二:三角形中两条边的高线的夹角 如图,在?ABC 中,O 点是BC 和AC 边上高的交点,求∠AOB 与∠ D C

类型三:三角形中同一顶点的高线与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在 ABC 中,AD 是BC 边上高,AE 是∠BAC 的平分线,求∠DAE 与∠B 和∠C 之间的关系。 练习3、如图,在△ABC 中,AE 平分∠BAC ,∠B =40°,∠C =70°,F 为射线AE 上一点(不与E 点重合),且FD ⊥BC. (1)若点F 与点A 重合,如图1,求∠EFD 的度数; (2)若点F 在线段AE 上(不与点A 重合),如图2,求∠EFD 的度数; (3)若点F 在△ABC 外部,如图3,此时∠EFD 的度数会变化吗?是多少? 类型四:三角形中两边中垂线的交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分类讨论) 如图,在△ABC 中,OD 垂直平分AB 交AB 于点D ,OE 垂直平分AC 交AC 于点E ,连接OB ,OC ,求∠BOC 与∠A 之间的关系。 练习4 (1)在△ABC 中,AB=AC ,∠BAC=100°,ME 和NF 分别垂直平分AB 和AC ,求∠MAN?的度数. (2)在(1)中,若无AB=AC 的条件,你还能求出∠MAN 的度数吗?若能,请求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类型五:“8”字形图案的两条角平分线的夹角 如图,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CB ,∠DAB 和∠BCD 的平分线AP 和CP 相交于点P ,并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如图2,试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1中,直接写出∠A ,∠B ,∠C ,∠D 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图2中,∠D 与∠B 为任意角,试探究∠P 与∠D 、∠B 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若存在,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证明技巧讲义

- 1 - / 4 相似三角形(三) 知识点(一):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技巧 1.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2.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条) 3.相似三角形的具体解题方法 1.“三点定形法”:即由有关线段的三个不同的端点来确定三角形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看比例式前项和后项所代表的两条线段的三个不同的端点能否分别确定一个三角形,若能,则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可以了,这叫做“横定”;若不能,再看每个比的前后两项的两条线段的两条线段的三个不同的端点能否分别确定一个三角形,则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就行了,这叫做“竖定”。 例1、已知:如图△ABC中,CE⊥AB,BF⊥AC.求证:AE?AB=AC?AF.(判断“横定”还是“竖定”?) 例2、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BAC的平分线分别交BC、CD于点E、F,AC·AE=AF·AB吗?说明理由。 分析方法: 1)先将积式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横定”还是“竖定”?) 练习1.已知:如图,△ABC中,∠ACB=9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BC延长线于F。 求证:CD2=DE·DF。

A D E F B C

2.过渡法(或叫代换法) 有些习题无论如何也构造不出相似三角形,这就要考虑灵活地运用“过渡”,其主要类型有三种,下面分情况说明. (1)等量过渡法(等线段代换法) 遇到三点定形法无法解决欲证的问题时,即如果线段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都在图形中的同一条直线上,不能组成三角形,或四条线段虽然组成两个三角形,但这两个三角形并不相似,那就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找到与比例式中某条线段相等的一条线段来代替这条线段,如果没有,可考虑添加简单的辅助线。然后再应用三点定形法确定相似三角形。只要代换得当,问题往往可以得到解决。当然,还要注意最后将代换的线段再代换回来。 例1:如图3,△ABC中,AD平分∠BAC,AD的垂直平分线FE交BC的 延长线于E.求证:DE2=BE·CE. - 2 - / 4 (2)等比过渡法(等比代换法) 当用三点定形法不能确定三角形,同时也无等线段代换时,可以考虑用等比代换法,即考虑利用第三组线段的比为比例式搭桥,也就是通过对已知条件或图形的深入分析,找到与求证的结论中某个比相等的比,并进行代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要进行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首先要搞清楚三角形角度之间的关系变化。 1、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A+∠B+∠C=180° 2、外角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的关系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n °,则两底角为2 1(180°-n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n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n °,顶角为180°-2n °.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方程法, 2、推理代换法, 3、特殊值法 1、方程法 例1、在△ABC 中,AB=AC ,CD 平分∠C ,∠ADC=150°,求∠B [分析] (1)所求的∠B 在△DBC 内,已知的∠ADC 是△DBC 的外角,所以有∠ADC=∠B+∠BCD 。∠B 是等腰△ABC 的顶角,∠BCD 是底角的一半,可以用∠B 表示,所以可利用方程式求∠B 。 (2)因为∠A 是底角,∠ACD 是底角的一半, ∠ADC 是已知角,所以可以先求出∠A 。 解法1、设∠B=x ,则∠ACB=21(180°-x),∠BCD=4 1(180°-x),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BCD=∠ADC ,即 x+4 1(180°-x)=150° 所以x=140° 解法2、设∠A=x ,则∠ACB=x,∠ACD= 21x 。因为∠A+∠ACD+∠ADC=180°, 所以 x+2 1x+150°=180° 解得x=20°,即∠A=20° ∴∠B=180°-2×20°=140° 例2、在△ABC 中,∠A :∠B=5:7,∠C 比∠A 大10°,求∠C 解:设∠C=x,则∠A=x -10°,∠B= 57(x-10°),所以有 x+(x -10°)+5 7(x -10°)=180° 解得x=60°,即∠C=60° 例3、D 是△ABC 的BC 边上一点,AD=BD ,AB=AC=CD ,求∠BAC [分析]因为AD=BD ,AB=AC=CD ,所以有∠B=∠BAD=∠C , C B A

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六大证明技巧(推荐)

相似三角形6大证明技巧 相似三角形证明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总结: 1.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SSS) 3.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SAS) 4.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A)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HL) 相似三角形的模型方法总结: “反A”型与“反X”型.

“旋转相似”与“一线三等角” 反A 型与反X 型 已知△ABC 中,∠AEF=∠ACB ,求证:(1)AE AB AF AC ?=?(2)∠BEO=∠CFO , ∠EBO=∠FCO (3)∠OEF=∠OBC ,∠OFE=∠OCB O F E C B A 类射影 如图,已知2AB AC AD =?,求证: BD AB BC AC = A B C D 射影定理 已知△ABC ,∠ACB =90°,CH ⊥AB 于H ,求证:2AC AH AB =?,2BC BH BA =?,2HC HA HB =?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比例线段的证明,离不开“平行线模型”(A 型,X 型,线束型),也离不开上述的6种“相似模型”. 但是,王老师认为,“模型”只是工具,怎样选择工具,怎样使用工具,怎样用好工具,取决于我们如何思考问题. 合理的思维方法,能让模型成为解题的利刃,让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学比例式的证明中,会经常用到的思维技巧. 技巧一:三点定型法 技巧二:等线段代换 技巧三:等比代换 技巧四:等积代换 技巧五:证等量先证等比 技巧六:几何计算 【例1】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AB 延长线上的一点,DE 交BC 于F ,求证: DC CF AE AD =. A B C F D E 【例2】 如图,ABC △中,90BAC ∠=?,M 为BC 的中点,DM BC ⊥交CA 的延长线于 D ,交AB 于 E .求证:2AM MD ME =? C B A E D M 【例3】 如图,在Rt ABC △中,AD 是斜边BC 上的高,ABC ∠的平分线BE 交AC 于E , 交AD 于F .求证: BF AB BE BC =. D B A C F E 技巧一:三点定型 比例式的证明方法

专题07 三角形及四边形的计算与证明(解析版)

专题07 三角形及四边形的计算与证明 一、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概念:(1)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可分为:非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性质:(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特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2)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高.特性: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 (3)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特性: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判定:(1)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3)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4.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分类: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为腰和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专题 重要

B A O C 1 2 例1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理解性记忆并能熟练运用考试必考)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由例2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 ∠O = 90°- 1 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 2 (∠A+∠ABC) ∠1= 1 2 (180°-∠A - ∠BCA ) ∴∠P= 12 (∠A+∠ABC )- 12 (180°-∠A - ∠BCA ) = 12 ∠A + 12 ∠ABC - 90°+ 12 ∠A+ 12 ∠BCA =∠A - 90°- 12 (180°-∠A) = 1 2 ∠A 由例3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半。即为∠P = 1 2 ∠A 。 规律的应用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2、如图,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且∠A=110°,求∠E= 。 3、如图:在△ABC 中,∠A=90°,∠B =32°,OA 、OB 、OC 分别平分∠A 、∠B 、∠C , 例2 2 1 A B O E C F 例3 C P B A D 1 2

15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知识讲解基础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基础) 【学习目标】 1.熟记三个判定定理的内容. 2.三个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3.学选会用适当的方法证明结论的成立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A′,∠B=∠B′.求证:△ABC∽△A′B′C′.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E,则 ∠ADE=∠B,∠AED=∠C, ADAE?(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BAC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与点F,则 ADCF?(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BCBAECF?∴ACCB∵DE∥BC,DF∥AC, ∴四边形DFCE是平行四边形. ∴DE=CF. ∴AE:AC=DE:CB ADAEDE??. ∴ABACBC而∠ADE=∠B,∠DAE=∠BAC,∠AED=∠C, ∴△ADE∽△ABC. ∵∠A=∠A′,∠ADE=∠B=∠B′,AD=A′B′, ∴△ADE∽△A′B′C′. ∴△ABC∽△A′B′C′. 要点诠释:证明这个定理的正确性,是把它转化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来证明的,注意转化时辅助线的做法.

【典型例题】类型一、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求证:△ADE∽△ABC.D, CE⊥AB,垂足为E1、在△ABC中,∠A=60°,BD⊥AC,垂足为 断可判∠AEC=∠ADB=90°,利用∠EAC=∠DAB路点拨】由BD⊥AC,CE⊥AB得到【思 ,加上∠EAD=∠CAB,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利用比例性质得△AEC∽△ADB,则判定方法即可得到结论.【答案与解析】证明:∵BD⊥AC,CE⊥AB,∴∠AEC=∠ADB=90°,而∠EAC= ∠DAB,∴△AEC∽△ADB,∴,=∴,= ∵∠EAD=∠CAB,∴△ADE∽△ABC.有两组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总结升华】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举一反三°,ADE=60,且∠在BC、AC上,点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ABC【变式】如图,△CE. CD=AC?证求:BD? 【答案】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B=∠C=60°,AB=AC, ∵∠B+∠BAD=∠ADE+∠CDE,∠B=∠ADE=60°, ∴∠BAD=∠CDE, ,DCE△∽ABD△∴.ABBDCC BCD=AC BCD=AC 2、已知,Rt△ABC中,∠ACB=90°,点H在AC上,且线段HD⊥AB于D,BC的延长线与DH的延

相似三角形六大证明技巧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总结: 1.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SSS ) 3.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SAS) 4.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A)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HL) 相似三角形的模型方法总结: “反A ”型与“反X ”型. 示意图 结论 E D C B A 反A 型: 如图,已知△ABC ,∠ADE =∠C ,则△ADE ∽△ACB (AA ),∴AE · AC =AD ·AB. 若连CD 、BE ,进而能证明△ACD ∽△ABE (SAS) O D C B A 反X 型: 如图,已知角∠BAO =∠CDO ,则△AOB ∽△DOC (AA ),∴OA ·OC =OD ·OB . 若连AD ,BC ,进而能证明△AOD ∽△BOC . 示意图 结论 A B C D 类射影: 如图,已知△ABC ,∠ABD =∠C ,则△ABD ∽△ACB (AA ),∴2AB =AD · AC. C A B H 射影定理 如图,已知∠ACB =90°,CH ⊥AB 于H ,则222,,AC AH AB BC BH BA HC HA HB =?=?=? 示意图 结论 相似三角形6大证明技巧 相似三角形证明方法

A B C D E 旋转相似: 如图,已知△ABC ∽△ADE ,则 AB AD AC AE =,∠BAC =∠DAE ,∴∠BAD =∠CAE , ∴△BAD ∽△CAE (SAS ) C B A E D 一线三等角: 如图,已知∠A =∠C =∠DBE ,则△DAB ∽△BCE (AA ) 反A 型与反X 型 已知△ABC 中,∠AEF=∠ACB ,求证:(1)AE AB AF AC ?=?(2)∠BEO=∠CFO ,∠EBO=∠FCO (3)∠OEF=∠OBC ,∠OFE=∠OCB O F E C B A 类射影 如图,已知2AB AC AD =?,求证: BD AB BC AC = A B C D 射影定理 已知△ABC ,∠ACB =90°,CH ⊥AB 于H ,求证:2AC AH AB =?,2BC BH BA =?,2HC HA HB =?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比例线段的证明,离不开“平行线模型”(A 型,X 型,线束型),也离不开上述的6种“相似模型”. 但是,王老师认为,“模型”只是工具,怎样选择工具,怎样使用工具,怎样用好工具,取决于我们如何思考问题. 合理的思维方法,能让模型成为解题的利刃,让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学比例式的证明中,会经常用到的思维技巧. 技巧一:三点定型法 比例式的证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