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罗在耶路撒冷的被捕与受审(21:17-23:32)(58年)

肆、从耶路撒冷到罗马的旅行(21:17-28:31)

一、保罗在耶路撒冷的被捕与受审(21:17-23:32)(57年5月)

(一)、保罗与耶路撒冷信徒的交通(21:17—26)

1、弟兄们的欢喜接待。

保罗到耶路撒冷访问基督徒时,大体来说还是受欢迎的。他没有马上去见教会领袖,而是第二天才去。虽然有人对他在外邦教导人不守摩西律法,不为小孩子行割礼的传说不谅解,但教会还是尽力地要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当时反对保罗想要把他置之于死地的是非基督徒的犹太人。保罗等人到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信徒很热情的接待保罗,并且带着他们去见雅各,看来他们早有准备,长老们也都在那里。(联系保罗在耶路撒冷会议上的述说)彼得从十五章以后便不再出现,这时他大概不在耶路撒冷。

2、保罗对耶路撒冷同工汇报工作。

保罗便将上帝用他传道,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的述说了。我们看使徒行传前面的记载,第一次旅行布道的时候保罗回到彼西底的安提阿汇报工作,第二次旅行布道回到耶路撒冷汇报工作,第三次旅行布道结束的时候也回耶路撒冷汇报工作。每次这样的汇报都增进在主里面的了解,通过保罗的述说,也让耶路撒冷教会看到神藉着保罗在外邦中所做的工作。当保罗叙述完在外邦的工作后,众人归荣耀给神。在使徒行传中另外两次“归荣耀给神”记载:“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又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这是因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神。”(4:21)“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

3、犹太人对保罗的谣言。

从这里的记载看,在耶路撒冷的信徒还保留犹太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守摩西的律法,守割礼,只在主日才有基督徒的聚会。在这些犹太基督徒的认识中,作为基督徒与犹太人的身份不冲突,他们继续守摩西律法,守节气,有些谣言说保罗对外邦信主的犹太基督徒说,不让他们守割礼,并且不遵守摩西的律法。(应用:我们看到谣言的危害性,“不可随伙布散谣言,不可与恶人联手妄作见证”(出23:1);只是要弃绝那世俗的言语和老妇荒渺的话,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前4:7))其实保罗是守摩西律法的:例如在安息日到会堂去,守除酵节(20:6);为提摩太行割礼(16:3);许了愿;剪了头发(18:18)等。他反对犹太基督徒在外邦基督徒当中守犹太人的礼仪(加2:11~14)。他强调的只是割礼对外邦人归信基督没有帮助。如果人信了耶稣再受割礼,基督就与他们毫无益处(加

5:2)。其实保罗自己是一个守犹太律法的人。只是不再把守律法当作得救的条件和称义的条件。保罗自己的书信表明他信了耶稣,接受了恩典;若再靠自己的行为完成义,便是没有信心的行为(加3:3~5)。因为摩西的律法是犹太人根深蒂固的文化,想要改变它,实在不容易。

4、对保罗谣言的澄清办法(21:22-26)

虽然保罗确实没有教导犹太基督徒不要守割礼,但是这种谣传已经造成,要想澄清这种谣言必须做一些事情,(应用:我们面对谣言也应该积极澄清,而不是消极等待,这种忍耐也是没有效果的)。门徒给保罗的建议是给耶路撒冷的四个人行拿细耳人礼仪,并且拿出规费。拿西耳人在许愿期间(一般为30日,短则7日)要行洁净礼。包括禁酒、不可剃头、不可接近死尸、满了离俗的日子,要剃离俗头,并奉献供物给耶和华。(民6:1-21),为犹太贫穷的许愿者准备供物,是犹太人最虔诚的行为。他们让保罗这样作,是为了澄清一些犹太人对保罗的造谣。耶路撒冷教会的立场就是:犹太基督徒应守犹太人的生活礼仪;外邦人不必,但外邦基督徒不可用自己的自由去伤害犹太人的宗教生活。但是当保罗在耶路撒冷即将行完这样的礼仪的时候,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耸动众人要害保罗。

保罗在这里为有愿在身的犹太人行割礼,保罗不是说:“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罗2:28-29)“保罗告诉你们,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我再指着凡受割礼的人确实的说,他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加5:2-3)。与保罗在保罗书信中所教导的一致吗?我的答案是一致的,保罗在宣教的路上,会常常遇到犹太人的缘故,于是为提摩太行割礼(徒16:3),又行洁净的礼,在这里又为有愿在身的几个拿细耳人之愿支付费用(徒21:23-26)。这是保罗的原则:向犹太人就做犹太人,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为“软弱的人”做出让步(林前9:20,10:32-33)。

(二)、保罗被捕与申诉21:27~22:30

1、保罗的被捕(21:27-40)

(1)、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要害保罗。

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这些煽动群众要捉拿保罗的犹太人,并不是以弗所的基督徒,他们是从那边回来朝圣的犹太人。他们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21:28),他们煽动百姓的情绪。以糟践百姓和律法、污秽圣殿三个理由煽动犹太人的民族情结。这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这些人可

能知道保罗在亚细亚和马其顿等地传讲福音。他们曾经在以弗所见过保罗,并且可以肯定,他们认识以弗所人特罗腓摩。他们煽动别人的理由是保罗带外邦人进入圣殿。原来圣所的入口,有个大理石的牌子,警告外邦人不得进入。也不得带外邦人进入,否则会被处死。在本书的二十四章六节,犹太人控告保罗的理由之一是他亵渎圣殿。捉拿保罗的人对于保罗有无带外邦人进入圣殿,他们都没查证,完全是出于感情的冲动。我们看到在这里那些从亚细亚下来的犹太人捉风捕影,以讹传讹,造成了他们分不清事实,蒙蔽了他们的心不再听真理,这是我们在教会侍奉和生活中需要注意的。

(2)众百姓的起哄。

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保罗并不是到了耶路撒冷才有人认识他的,也不是有人煽动就一下子可以引起那么多人的暴动。每年回耶路撒冷朝圣的人,一定把保罗如何在外邦传那些不利犹太教的消息带回耶路撒冷。年久日深,犹太人对保罗的憎恨累积起来,到有人煽动时便随恨恶外国人,保护犹太教的情绪而发作起来了。圣殿的门关起来,一定是怕暴动时伤害到圣殿。但在旧约里,一般人不随便在圣殿里捉人或杀人(王上1:49~53)。这是他们敬畏上帝的表现。

(3)千夫长的及时解救。

罗马的千夫长,也可叫做护民官。(按当时罗马军队的编制,每一军团有十分队「营」),每一分队有三百到六百人。但千夫长的编制有时也就是一千个士兵的指挥官:他有七百六十名步兵,二百四十名骑兵。这个分队,或营,大概在离圣殿不远的地方,所以在暴动开始不久,保罗尚未被杀以前就可赶到。千夫长带两条铁链,大概以为是捉到甚么作乱的重犯(38节),所以才把他用铁链捆绑,其实是将保罗的一个手与一个士兵绑在一起。那些参加暴动的犹太人,本质上和以弗所的异教徒或外邦人是没有甚么两样的(徒19:32~34)。他们并不清楚为甚么原因令他们情绪这么激动,也不清楚他们控告的对象是谁,犯甚么罪名。以弗所人所以吶喊,是因为爱惜他们自己的宗教、文化;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犹太人也和以弗所人一样,不知道所控告的人是谁,他做了甚么?但他们更糟的是喊要杀人,说“除掉他!”(集体无意识)

(4)、保罗和千夫长的对话。

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腊话吗?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21:37-38)保罗以很客气优雅的希腊语问千夫长:“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在希腊语的结构里,保罗的用语显示他所受的教育。如果一般人,就不会用像他这么优雅的语句请求。千夫长以为他是那个作乱的埃及人。原来在腓力斯(徒24:1及下文)的时代有个埃及人带领了三万人(照犹太史家约瑟夫的记载是三万人,不是四千

人),到橄榄山上要用武力强占耶路撒冷。他的附从者被腓力斯杀了,他(埃及人)不见了。千夫长看到圣殿前的作乱,尤其是保罗不向他讲希伯来话,使他怀疑他是那个埃及人再出现了。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保罗提出三点说明他不是埃及人:(1)他是犹太人;(2)他出生于基利家;(3)他是罗马公民。因为他是(罗马)公民,所以有权利要求讲话。千夫长也乐意让他讲话,因为在讲话中可以探知保罗的实情。保罗用这次机会,来为神作见证,也是来澄清他们对保罗的误解。

保罗用希伯来话演讲,一方面可以让千夫长知道他不是那个埃及人,因为埃及人不会说希伯来话,直到如今仍然一样。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对犹太同胞有个亲切感。保罗在37节和39节的讲话,在希腊文里的结构都是非常优美的句子。并且是用古典的希腊语,不是各地方用的通俗希腊语,这表示保罗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这也是千夫长愿意让保罗演讲的原因之一。因为听他用优美而正统(古典)的希腊话问他,就知道保罗是有教养的人,因此珍惜他说话的权利。

2、保罗的申诉(22:1-21)

(1)、述说身世(22:1-10)

保罗对那些要害他的暴民的辩护,不在乎辩论而在于说出他的亲身经历,它所强调的是两点:

A、它强调自己与他的听众都是犹太人,他是犹太人,而且他对此坚信不移(比较林后11:22;腓3:4,5)。他是大数人,而大数并非一个小城,而是地中海一个大港,位在塞纳-马恩省斯河(Cydnus)口,为远方伯拉河经小亚细亚各地而来的终点。它是古代的一个最大的大学城。他是拉比,在迦玛列门下受教,而迦玛列乃“律法的荣耀”,大约五年前才去世。他曾经为祖宗的信仰而热心迫害人,保罗也是受过正统律法教育的人,他不会轻易接受错误的教导,在这一切事上,保罗全与听众相一致。

B、它强调自己与其听众不同之处。根本上的差别乃是他视基督为万人的救主,视上帝为爱惜万人的。他的听众却视上帝是只爱犹太人的。他们要固持上帝所赐他们的特权,而且视那把特权广传及国外的人为亵渎者。不同之处乃是保罗亲自见到基督。保罗一方面与他的听众同一体;另一方面他却与他们分别开来。基督徒正是这样,他活在世上,但是上帝把他区别开来,使他成为圣洁,从事特别的任务。保罗讲述,他所侍奉和传讲的救恩与祖宗所信奉的都是一致的,一脉相承,毫无冲突。

(2)、保罗续述他的大马士革经历(22:11-21)

保罗又一次强调他与听众的同一。他到达大马色时,指点他的是亚拿尼亚,他是个虔守律法的人,也是犹太人所共知的好人。保罗强调的事实乃是他并不是来毁坏祖先传下的信仰,却是要成全它。我们把这使徒行传第九章和加拉太书第一章对照来看,便发现这是保罗三年以后上耶路撒冷,那

就是在他访问亚拉伯及在大马色作见证之后的事。在使徒行传第九章,我们知道他离开耶路撒冷,是因为那些愤怒的犹太人会危害他的生命;而这里却说他离开是因为一个异象。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观点述说同一件事。保罗所要提出之点乃是他并不愿意离开犹太人。上帝叫他离开时,他便争辩:“‘主啊,他们知道我从前把信你的人收在监里,又在各会堂里鞭打他们。并且你的见证人司提反被害流血的时候,我也站在旁边欢喜,又看守害死他之人的衣裳。’(21:19-20)他说他的转变对犹太人更为印象深刻;但是上帝:‘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地往外邦人那里去。’”(21:21)

犹太人绝不会听他的,而他必须到外邦人中去。正如他的主一样,自己的人不会接待他(约1:11)。

(3)、保罗与官长交涉(22:22-29)

A、众人的愤怒。当保罗述说神对他说:“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往外邦人那里去。”这句话后,众人就高声说:“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吧!他是不当活着的。”众人喧嚷,摔掉衣裳,把尘土向

空中扬起来。为什么众人对保罗说的这句话如此气愤?第一、众人以保罗为异端,而其称主对他说,

他们认为保罗亵渎了神。其实,侮辱犹太人的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没有察觉上帝的旨意和作为,亦

没有省察他们自己的作为是否合乎上帝的旨意。第二、而在异象中神对保罗让他往外邦人那里去。这

句话明显地说神把犹太人弃绝了。对于保罗的经历,众人以为他在胡言乱语,,编故事根本就不信,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不对。众人听他说到这句话,就高声说,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吧!他是不当活着的。”众人喧嚷,摔掉衣裳,把尘土向空中扬起来。最令犹太人生气的,就是听见保罗说,上帝要他从犹太人,从耶路撒冷中转向外邦人。犹太人一方面自以为高人一等,是选民,他们看外邦人像不洁的动物一样;另一方面他们却被外邦人统治。犹太人在本地很贫困,到

了外邦又被人看轻、赶逐,因此他们的心里很矛盾。保罗说上帝要他从犹太人中转向外邦人,等于说

上帝要弃绝犹太人,眷顾外邦人。他们的喊叫、喧嚷、抛衣服、撒灰尘等动作是狂怒到了将近失去理

智的程度。接下去的动作可能拿石头打死人。发生这种动作是因为他们认为保罗是亵渎上帝的。

B、罗马身份保护保罗。千夫长看到群众对保罗那么忿怒,他又不懂得保罗说的是甚么。也许他认为保罗惹了群众这么大的忿怒,一定是犯了甚么重大的罪,打了保罗可替群众出气。也许他想用拷

打的方法问出保罗犯了甚么罪。千夫长命令士兵打保罗的工具,在希腊语里表明是一种镶了铅的节鞭。通常是用来打非罗马人和奴隶的。这种鞭打人很重,有时当场打死。耶稣也是受这种鞭打过的(可15:15)。耶稣被鞭打后仍能走路,算是相当健康的人。保罗在腓立比未被审判就被鞭打(徒16:23)。这次保

罗对旁边站着的百夫长说:“人是罗马人,又没有定罪,你们就鞭打他,有这个例吗?”(22:25)百夫长听见这话就报告千夫长。这些千夫长不敢怠慢,连忙来见扫罗,松绑。当得知保罗生来就是犹太

人一样,千夫长害怕了当时的人没有像今日一样有公民护照,但他们不可以欺骗人,假冒自己是罗

马公民。如果被查到是欺骗的话,会被处死刑的。千夫长名叫吕西亚(徒23:26),他的公民权大概

是在革老丢作罗马皇帝的时候买的。罗马史家戴奥(Dio Cassius)记载说皇帝革老丢卖罗马公民权,获得许多钱。至于住在大数的犹太人保罗,他生下来就有公民权。可能是由于他父亲那一辈的人,在马可安东尼占取巴勒斯坦时,住在大数的犹太人帮他出过力。于是安东尼以公民权赐给那些为他出过力的人作为酬劳。另外也有一种说法,就是为罗马作战的士兵,被敌方俘掳释放后,罗马政府会赐给公民权。因为保罗是法利赛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他的父亲到底如何得到公民权经上没有记明。但可以相信他的父亲一定是很有地位的人。

(三)、保罗在公会面前的受审(22:30—23:30)

1、保罗在公会面前申诉:(22:30—23:10)

(1)、罗马官员和公会的关系。

千夫长为要知道犹太人控告保罗的实情,便解开他,吩咐祭司长和全公会的人,都聚集,将保罗带下来,叫他站在他们面前由这一节可以看出罗马千夫长权力之大,虽然他只不过是千夫长,但可以召集祭司长和犹太公会的开会。如果照耶稣受审的情形,大祭司与罗马官员之间的来往,应该是巡抚阶级的人物(太27:1、2)。

(2)、保罗的灵性光景。

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在保罗当时的环境中,才能明白保罗的申诉,将要被犹太人杀害,却出乎意外地籍着外邦人的势力得以保全性命。紧接着的那天晚上,他已身心俱疲:肉体疼痛,心灵被当天发生的诸事所困扰,属灵上也是疑惑丛生,因为他试图接触耶路撒冷人的计划失败了。再略回顾当天发生的事。千夫长将他带到反对他的人面前受审。他们的态度可想而知,他们心中事先已有了结论。这不是一个公正的法庭。他面对公会时,惟一可能的朋友就是那位罗马的千夫长,他曾救保罗免于暴民伤害,并安排公会审问,以明白犹太人控告保罗的实情。保罗的心情很沮丧,这可以从他一开口所说的话看出来。

(3)保罗的愤怒。

审问开始,保罗定睛看着公会的人,说:“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大祭司立刻吩咐人打他的嘴。为什么保罗说这句话,而使大祭司如此愤恨?首先保罗说在神面前凭着良心,他们以保罗为异端,以为他亵渎了神。其次,保罗说自己在神面前凭着良心,但是还受审,那对比来说公会审问保罗就不是公平的。不管如何,保罗的这句话使大祭司很愤怒,让人来打他。在那一刻,我们看见保罗的沮丧消失,转变成了愤怒:“你这粉饰的墙,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

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么?”这是他的公义之表现。当一个人坐在那里,表面上在审问他,却侮辱了公义的原则时,他就发火了。

(4)、保罗的道歉。

他并不知道那人是大祭司。当他明白对他说话的人,是神所任命的官长时,他立刻道歉。不是为了他反对大祭司的不公义道歉,而是为他所用的方法道歉。他的道歉证明了他对公义的热爱。

(5)、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争辩。

这时保罗开始认识到,公会中有两派不同的人。于是他针对其中的法利赛人说话:“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保罗用自己的法利赛人身份来争取法利赛人的帮助。结构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为开始争辩,而顾不上保罗。这也是神赐给保罗智慧,使法利赛人能够帮助他。由于两派的争吵,这次审问不了了之。保罗再次被带进营楼。

在保罗的回答中,保罗没有创立一种新的宗教,他一直把自己的宣教工作和信仰建立在历史上以色列信仰的基础上,保罗的辩论中指出,“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犹太基督徒和非犹太基督徒的争论被归纳为法利赛人和撒都改人的争论,保罗所宣讲的乃是继承和延续了犹太教古老的信仰,保罗是法利赛中的法利赛人,他比所有的人更清楚真正的犹太教信仰是什么,真正的犹太教信仰在基督教会中得以实现。

2、主在异象中坚固保罗(23:11)

(1)、保罗的心情。

现在我们来看那天晚上,经过了一整日情绪的动荡之后,保罗在黑暗寂静的狱中之情景。我们试着与他一同进到狱中。他内心深处无可避免地会为当天的失败感到沮丧。我相信那天晚上,他一定郁闷不堪。我相信,他开始对前面的事奉心生疑惑。我们如此推测,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过同样的经历,一方面是根据人之常理判断。并且也有基督对他所说的话作依据。稍后我们会看到基督对他说的话里,有三个词反应出保罗当时的心情。这位使徒如今身系囹圄,沮丧、失望齐涌心头。他原是送捐项到耶路撒冷来的,但没有人愿意听他讲话。他无法赢得他所至爱的骨肉之亲。他自己认为在耶路撒冷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这时,他的心思可能瓢浮到几个月以前他那迫切的盼望中,那时他是多么渴望到罗马去。他说,“我必须往罗马去看看。”(徒19::21)现在他似乎不那么肯定了。他似乎已被陷住,进退维谷;此刻他正陷在绝望、疑惑、沮丧中。这是保罗生命史上最黑暗的夜晚。回想我们的经历,当我们深陷绝境的时候我们内心还能够充满温暖和爱吗?当身心饱受摧残折磨的时候还有力量去爱别人吗?求主帮助我们随时得着他的能力。

(2)、异象中的安慰

先看看四周的环境:有四十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请记住当时保罗的处境,他是只身奋战。教会没有伸手援助他,甚至会众也没有捎给他任何消息。较早的篇章里我们发现彼得在狱中时,教会为他迫切祷告。但我们看不到有任何为保罗举行的祷告会。至少,没有人想要帮助他。在整个耶路撒冷城内,也没有可投靠之人,保罗看不到可以帮助他的人,神在这里让保罗学习即使看不见他的时候也信靠他,神要他彻底地,扎实地学习这个功课。有的时候神也让我们学习这样的功课。惟一对他比较友善(即使这种友谊也颇有疑问)的人,就是千夫长革老丢吕西亚。外面的群众对保罗的敌意是出于宗教的狂热,这一类的敌意是最可怕的。原先的情况并未改善,甚至更糟;没有一丝世上的亮光照入黑暗中,然而保罗却是平静的,坚强的。为甚么呢?因主与他同在,主说,“放心罢!”那句话好像乐符,在他灵魂深处响起,即使外面正有四十个人阴谋杀害他。主已经应证了他在的见证。主耶稣亲自安慰他,拿去他的恐惧,因为主熟悉他的经历。主也曾在耶路撒冷被鞭打、攻击、迫害;但祂胜过了这一切。我们观察保罗接下去二、三年的经历,就可以看见主的第一句话「放心罢」得到了证实。主已经宣告了他将在罗马作见证,因此他知道,没有任何敌对的势力能拦阻神的旨意。

3、犹太人谋害保罗与主借人手的拯救(23:12—31)。

(1)、四十多人起誓杀保罗。

犹太人对保罗恨之入骨,一心想要杀保罗,神的律法的精神被这些自认为遵守律法规条的人所践踏,他们自己在违背律法。起誓杀人,这是被魔鬼所充满的人才做的出来。无论他们起何种毒誓,神打破恶人的计谋,保护他的子民,所以神要藉着保罗的外甥来帮助他。

(2)、保罗外甥的帮助。

这段经文中,我们无法用眼睛的感官来看主的管理。事实上,除了保罗所见的异象之外,这里没有任何特殊、奇妙之处。这只是一个平凡的故事,没有重大的危机,没有闪电,打雷,或晴空霹雳。在拯救保罗的这件事上,神使用的一个器皿是保罗的外甥。我们对他一无所知。他以前从未出现在圣经记载里。以后也未再出现过。他听见他们的计谋,就立刻去告诉保罗。那位看不见的主,使用这一个年轻人,用最寻常的方式,拯救祂的仆人。的确如此,在仰望神的过程中,自己的愿望,静悄悄地成就了,有的时候神的工作不需要惊涛骇浪,电闪雷鸣,在自己以为是巨大的事情,甚至感到“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神工作的时候是静悄悄的小溪,不仅没有浪花,连一个小水泡也没有就解决了。少年人到监狱见保罗;然后又把这个消息告诉千夫长吕西亚。接下来要注意的人是吕西亚。这消息打动了他的心。不久之前,曾有一个埃及人引发

一场暴乱,导致流血事件,许多人因此丧命。这些罗马官员余悸犹存,正谨慎观察这群狂热的犹太人,深恐他们又起骚动。千夫长写信给巡抚腓力斯,说到他发现保罗是罗马人之后,如何救他免于犹太人的杀害,并将他带到公会去。吕西亚的行动不是因他的心被惧怕或怜悯所动,而是因他被那看不见的主所感动。

(3)、保罗被护送出耶路撒冷。

结果如何呢?四十个人埋伏在道途中,要一举刺杀保罗。他的主如何拯救他呢?主将地送出城外,他不是用受伤的双脚一拐一拐地走出去,而是坐在马背上,由四百七十个卫士护送他离开耶路撒冷。四十个人起誓要害保罗,但千夫长吕西亚派四百七十个兵丁来保护。对于吕西亚来说,因为他曾经捆过保罗,后来知道保罗是罗马人,所以对保罗有亏欠,他尽力地保罗保罗,避免他被犹太人所害。就像保罗说的:“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保罗那天被皮鞭所捆,反而成为保罗日后保罗日后得保护的一个理由,多么奇妙?这是当时保罗没有想到的。并且被囚的保罗被四百多个兵丁所看护,护送出耶路撒冷。纵使那四十个犹太人再怎么象办法杀害保罗,没有想到神用这种方式保护保罗,又是何等奇妙,在这背后都是上帝那超越人的计谋、理性的计划在引导此事情的发生。那一夜,他骑了三十五到四十哩路,抵达安提帕底。通过了危险地带之后,只留下七十马兵,其余四百个兵士就回耶路冷了。保罗在马兵护卫下,到达该撒利亚。这就是主如何照顾他的经过。最后一句话是,“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这衙门原是希律所建,后来以东人在罗马官员的授意下,从希律手中接管过来。那是一个监狱,但也是主为祂仆人豫备的宫殿。

(4)、应用。

我们可以在平凡中看见一些超自然的事。在街上行走,那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主的作为;所遇到的人,那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主的作为;那个少年人听到了他们的计谋,又去转告,那也不是偶然,而是主的作为。旧约以斯帖记6章里有一句话说,“那夜王睡不着觉。”甚么使他无法入睡呢?是超自然的神使他睡不着。为了打发时间,王就差人取历史来,读给他听,正好读到末底改的事迹。这一切都是极自然的小事,却是出于那超乎万有的主!我们回顾以往,生活是主精心设计的。再环顾四周,充满着迷惑混乱。环境是没有盼望的,人也无法相助。但主与我们同在,我们就有平安。祂能使用微小的事拯救我们,例如那个好奇的少年人;祂会在我们的服事上作伟大的工,在必要时差遣罗马兵丁护卫我们。这确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但在神永恒的亮光下,它是灿烂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