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技巧: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骨折

手术技巧: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骨折

胫骨髓内钉技术最早是由Kuntscher 首先提出并应用的,由最初的90°屈膝位到现在的膝关节微屈位,这样可使胫骨近端进针点得到充分暴露,使得在屈曲位进针相对更容易。胫骨髓内钉有髌韧带切开和髌韧带旁两种常见的手术入路。这样,髓内钉的入点和方向就非常明确。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SPN)是标准的髌下入路的另外一种可选择方法。最近,由于髌上入路的适应证相对更广,越来越多骨科医生倾向于选择髌上手术入路。David 医生总结了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手术风险等,文章最近发表在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上。

适应证:

髌上入路是半伸膝位的一种改良的胫骨髓内钉手术入路。在半伸膝位经髌上入路行胫骨髓内钉术的优势有很多,但是缺点也不少。部分手术医生习惯使用 SPN 治疗除胫骨近端 1/3 关节外骨折外的所有胫骨骨折。SPN 的适应证有:

1. 胫骨干粉碎性或节段性骨折;

2. 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

3. 原已存在屈曲受限的髋关节或膝关节发生骨折(如髋关节退行性变或融合、膝关节骨关节炎)或不能屈膝或屈髋(如髋关节后脱位、同侧股骨骨折);

4. 胫骨骨折合并髌下肌腱处皮肤损伤;

5. 胫骨过长的患者发生胫骨骨折(当胫骨长度超过透视可穿过的三角架的长度时,胫骨近端通常很难在透视下显示)。

半伸膝位胫骨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中段骨干和远端骨折的优势在于复位简单和透视方便。这种方法使得胫骨全长可以获得很好的支撑,无需手法复位即可轻松完成矢状位的骨折复位(图1,2)。这样就不需要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助手来协助完成髓内钉技术。

图1:髌下入路髓内钉技巧的典型体位:在透视可穿过的三角架上膝关节呈屈曲位。但这个体位可加重骨折块对线不良,需要额外的复位技术进行骨折复位。

图2:相比之下,在泡沫斜坡上的伸膝位有助于骨折块对线和后续的操作。

手术技巧

手术台 / 体位

患者仰卧位躺于可透视床上。可进行下肢牵引,但不是必须的。Vascular table 很适合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术,但也不是必须的。然而,不推荐使用大部分骨折复位床或可透视床,因为它们都不适合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术。

垫起同侧大腿有助于保持下肢在外旋位置上。再用一个无菌泡沫斜坡把患肢架起高于对侧来进行外侧透视,同时屈髋屈膝位还有助于引导针和髓内钉的打入。而目前哪个屈膝角度最佳仍存在争议。

Beltran 等认为屈膝10°最佳,而 Kubiak 则认为屈膝30°最适合。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屈膝角度在上述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Eastman 等发现当屈膝角度由10°逐渐递增到50°时,股骨滑车对器械的经皮打入的影响也将减少。因此,屈膝角度更大有助于选择正确的髓内钉进针位置和纠正矢状面的成角畸形。

透视

C 臂机应放在患肢桌子的对面,如果手术医生站在患膝侧,那么显示器应在 C 臂机头部并贴近。这样手术医生和 X 线医师就可以轻松观察显示屏,除了要打入远端交锁钉时。虽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是当需要打入内侧交锁螺钉时,作者建议C 臂机应移到同侧,而手术医生移动到对侧。或者把C 臂机放在患侧,而手术医生在对侧进行手术(图3)。这是作者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它可以避免打入远端锁定钉时手术医生需要从内侧转移外侧。

图3:手术医生站在患侧胫骨的对侧,这样可轻松打入内侧交锁螺钉。显示屏位于手术医生对面,在 C 臂机头部。

所有的前后位和内外侧位的透视都无需通过移动患肢来获取。这样就可以避免在骨折完全固定前复位的骨折部位又发生移位。另外,通过上述方法无需倾斜 C 臂机即可获取胫骨全长的影像。

皮肤切口

有限切开和适当延长切口都适用。经皮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主要是通过 3cm 的切开打入髓内钉。这些手术切口大多都是纵行的,但也可以像 Morandi 医生推荐使用的横行切口。Tornetta 医生等使用的延长切口适用于合并有髌骨半脱位的患者,他们主要是髌旁内侧或外侧

入路。图 4 显示了各种不同的切口。

图 4:图示不同的手术切口入路。1- 髌上经髌韧带入路;2- 髌韧带旁入路;3- 内侧有限切口髌韧带旁入路;4-内侧延长切口髌韧带旁入路;5- 外侧髌韧带旁入路。髌韧带旁入路深部暴露可以是经过关节的,也可以是关节滑囊外的。

深层暴露

经皮髌上入路主要是通过纵行分离股四头肌肌腱,直至间隙可容纳髓内钉等器械通过。在股四头肌旁边穿过的髌韧带旁入路也可适用于胫骨髓内钉技术。一根钝的套管针和套管小心穿过髌股关节,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股骨滑车来指导胫骨髓内钉的前上方入点。一旦套管位置正确后,必须固定好在原位以免损伤膝关节的关节软骨。

一个经韧带的大切口入路可与过伸位髌旁皮肤切口同时使用,可选择内侧或外侧入路。虽然一部分手术医生术中不能保留完整的滑囊,但是 Kubiak 等认为应保留完整的滑囊和充分暴露关节外结构。理论上,这样可很好地保护膝关节和避免膝关节感染等损害。

上述入路方法还包括髌骨的半脱位,可一定程度减少关节面的接触压力。当关节腔较小和伸膝装置明显受限时,很难进行髌股关节评估,作者推荐可通过韧带分离使髌骨半脱位。而正中的横行切口虽然避免损伤支持韧带,但是很难顺利进行膝关节损伤修复。

SPN 进针点与髌下入路的一样。进针过程中正侧位的透视可保证进针点正确。手术医生必须确保引导针不会过度打入胫骨近端的后方。如果打入后方过深,应在后冠状位透视下用阻挡钉的帮助下重新定位。另外,Eastman 等认为在明显屈膝位打入进针钻孔有助于后续在过伸位进行骨折复位。

复位工具

实用的复位工具包括不同尺寸的点复位钳、股骨掀开器、外固定装置和单皮质钢板固定小骨折块的内固定物。阻挡钉也可用于上述复位过程。复位锤适用于纠正矢状位成角和横行移位畸形。

植入物

很多生产骨科内固定物的厂家都已经开发了仪器使用系统来指导标准地打入胫骨髓内钉。它包括延长的定位臂、引导针长度测量装置和扩髓器。套管和钝套管针可以很好地保护髓内钉通路,这是非常重要的。手术医生必须再次确认套管位置,从而避免发生髌股关节或关节周围结构由于过于贴近打入装置而导致损伤。

锁定螺钉

手术医生必须保证打入足够数目的锁定螺钉来维持满意的复位效果。小骨折块的固定(靠近近端或远端)需要通过临近骨折块间的3 枚或更多锁定螺钉完成,或者单独依靠固定角度螺钉固定。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的螺钉打入技巧与髌下入路类似。在透视下能更准确打入锁定螺钉。

闭合伤口

在扩髓过程中使用合适的外套管进行吸引可清除游离的骨碎片。所有的伤口都需要经过彻底的灌洗,尤其是膝关节手术部位。然后把股四头肌腱或韧带层和断裂部位的缝合起来,再闭合真皮层和皮肤。

取出髓内钉

髌上入路打入胫骨髓内钉能否经过不同的手术入路移除仍存在争议。常用的方法是经关节髌上入路髓内钉移除技术。这项技术通过使用 5.5mm 空心钻穿过髌上髓内钉通道来暴露髓内钉。然后,经过通道打入取钉工具,但是这个操作有一定难度。髌旁和髌下入路是取出髓内钉的另一种方法。

风险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的手术风险有:髌骨和股骨滑车软骨的医源性损伤、其他关节内结构的医源性损伤、关节感染和关节内的碎片。但是目前缺少相应的临床病例报告。患有软骨软化的患者会更容易发生医源性软骨损伤。髌骨和股骨关节面结构的医源性损伤是使用该手术入路的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经关节入路。

到目为止,还没有关于半伸位胫骨髓内钉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的统计学临床证据。

手术技巧: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骨折

手术技巧:髌上入路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骨折胫骨髓内钉技术最早是由Kuntscher 首先提出并应用的,由最初的90°屈膝位到现在的膝关节微屈位,这样可使胫骨近端进针点得到充分暴露,使得在屈曲位进针相对更容易。胫骨髓内钉有髌韧带切开和髌韧带旁两种常见的手术入路。这样,髓内钉的入点和方向就非常明确。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SPN)是标准的髌下入路的另外一种可选择方法。最近,由于髌上入路的适应证相对更广,越来越多骨科医生倾向于选择髌上手术入路。David 医生总结了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手术风险等,文章最近发表在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上。 适应证: 髌上入路是半伸膝位的一种改良的胫骨髓内钉手术入路。在半伸膝位经髌上入路行胫骨髓内钉术的优势有很多,但是缺点也不少。部分手术医生习惯使用SPN 治疗除胫骨近端1/3 关节外骨折外的所有胫骨骨折。SPN 的适应证有: 1. 胫骨干粉碎性或节段性骨折; 2. 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 3. 原已存在屈曲受限的髋关节或膝关节发生骨折(如髋关节退行性变或融合、膝关节骨关节炎)或不能屈膝或屈髋(如髋关节后脱位、同侧股骨骨折); 4. 胫骨骨折合并髌下肌腱处皮肤损伤; 5. 胫骨过长的患者发生胫骨骨折(当胫骨长度超过透视可穿过的三角架的长度时,胫骨近端通常很难在透视下显示)。 半伸膝位胫骨髓内钉技术治疗胫骨中段骨干和远端骨折的优势在于复位简单和透视方便。这种方法使得胫骨全长可以获得很好的支撑,无需手法复位即可轻松完成矢状位的骨折复位(图1,2)。这样就不需要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助手来协助完成髓内钉技术。 图1:髌下入路髓内钉技巧的典型体位:在透视 可穿过的三角架上膝关节呈屈曲位。但这个体位 可加重骨折块对线不良,需要额外的复位技术进 行骨折复位。

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第一步: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髓内钉可以保护骨外血运,分散应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软组织剥离。生物力学优势在于轴向负载应力优于偏心固定的钢板,抗扭转力与钢板类似,允许早期负重。尽管有证据表明感染率、不愈合率及二次手术与钢板固定相同,使用髓内钉固定仍有增加畸形发生率的趋势。胫骨远端骨折还是推荐使用髓内钉,这样可减少软组织剥离并允许早期负重。 ◈第二步:周详的术前计划 包括患者特点、手术时间、标准内植物及配套器械、手术体位、透视体位和要得到所需要的影像、手术入路、复位技术和最终固定方式。为防备使用髓内钉出现术前未预见到的复杂情况,术前计划中还要包括备用手术方案,推荐准备钉板系统,不用依赖牵引固定辅助装置就可以立刻派上用场。 ◈第三步:正确的复位标准 胫骨远端干骺端并不是直的,是一个斜坡,单纯的牵引复位很难奏效,以下技巧可以提高复位成功率: ❶手术目标是通过骨折复位固定恢复下肢的长度、对位对线和纠正肢体远端的旋转。骨折越靠近远端粉碎越严重,最终复位情况就越难确定,尤其是在使用小像场透视的情况下。因此如果对于是否复位成功不能确定,推荐进行健侧肢体的正侧位透视。如果很难判断肢体长度,也可在手术室进行评估。在无菌消毒铺单前进行对比,或在消毒铺单后在手术中对比。术中的影像学评估可使用胫骨全长胶片。术中

评估整个肢体的对位对线可在患者仰卧位使用透视和不透光的物品(如格尺或电刀线)。 ❷简化透视的技巧。患肢适当垫高,侧位也可以采用4字位。 ❸术中减少操作疲劳。使用通用牵引辅助设施,维持肢体复位和长度,无需医生术中持续人力牵引维持。胫骨远端及近端置入Schanz 针进行牵引容易控制骨折复位。确保近端的Schanz针位于矢状面侧位相偏后,防止干扰髓内钉的置入;远端针尽量往远端放置以避免防碍髓内钉的进钉通道。Schanz针在正位透视与关节平行以便参考,安放牵引杆尽量靠后在侧位透视时不遮挡视线,以方便观察。或者胫骨两端穿针以临时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形成矩形构架以便复位,同样Schanz 针应避免防碍髓内钉的进钉通道。 ◈第四步:使用适当的辅助方法达到复位标准 如果良好的对位和牵引不能完全纠正骨折畸形,要考虑使用这些辅助装置。 1导丝置入置入导丝至远端正确位置,可使用器械辅助置入导丝,或者将导丝头端适当预弯 2如果间接复位不奏效,应考虑以下辅助方法 ◎ 经皮使用尖嘴复位钳复位闭合骨折使用尖嘴复位钳的点对点钳夹复位效果良好,特别是螺旋及斜行骨折。微创经皮放置尖嘴钳,提供骨折块间的加压。保持复位,直到髓内钉置入指定位置 ◎ 单皮质钢板临时固定复位常需要切开直视下复位,需要刚性强的钢板(小型片状钢板或加压钢板均可),可弯曲钢板和管状钢板无法维持复位。钢板贴近骨骼,需避开髓内通道,单皮质锁定钢板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 阻挡钉阻挡钉可以在导丝放置前,扩髓时,置钉时放置。阻挡钉可以缩窄髓腔内的髓内钉通道。有利于修正成角,使导丝和内植物沿正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及代概述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及代概述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手术修复胫骨骨折的常见方法,通过内镶的钢钉将骨折部位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愈合。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及代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逐渐被应用。 一、胫骨髓内钉的基本原理 胫骨髓内钉是一种外科手术操作,通过切开皮肤并穿刺骨髓腔,在断裂的胫骨骨折部位插入内镶的钢钉。这种手术方法使骨折部位重新对准,促进愈合。骨折固定后,患者可以较快地恢复行走功能,并减少因长时间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 二、专家型胫骨髓内钉的特点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改良型的内固定装置,相对于传统的胫骨髓内钉,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钛合金材质:专家型胫骨髓内钉采用钛合金制成,这种材质具有轻巧、高强度和耐腐蚀等特点,可以减少对人体组织的损害,并提高患者的手术后舒适度。 2. 可调节长度: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可以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长度的调节,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骨折类型,并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3. 自由锁定系统:专家型胫骨髓内钉还配备了自由锁定系统,通过 这种系统,医生可以将钢钉牢固地锁定在骨折部位,提供更好的骨折 固定效果,并加快愈合进程。 三、专家型胫骨髓内钉的手术过程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的手术过程与传统的胫骨髓内钉类似,但具有以 下几个不同之处: 1. 选择合适的钢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部位,医生会选择 合适长度和直径的钢钉。 2. 穿刺髓腔:在局部麻醉下,医生会通过骨皮质穿刺针将髓腔开放,以便插入钢钉。 3. 固定钢钉:医生会将胫骨髓内钉插入髓腔中,确保准确对准骨折 部位,并使用自由锁定系统进行固定。 4. 关节活动检查:术后,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确保骨折 固定稳定,并配合术后康复训练。 四、专家型胫骨髓内钉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专家型胫骨髓内钉相较于传统的胫骨髓内钉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1. 减少手术创伤:专家型胫骨髓内钉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术后 疼痛和恢复期较传统手术明显减少。 2. 适用范围广:专家型胫骨髓内钉适用于各种胫骨骨折类型,包括 胫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手术需求。

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技巧

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技巧 由于胫骨部位特殊,容易受到损伤,从而成为最常遭受骨折的长骨。对于不适用闭合治疗的骨折,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髓内固定(交锁髓内钉)或外固定器治疗。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技巧。 骨折床 •如若使用骨折床,在摆放体位前穿入跟骨牵引针。 •令患者仰卧,屈髋45°,屈膝90°。 •在腘窝近侧放置一个衬垫舒适的横梁,维持股(大腿)的屈曲位,合适的衬垫可减少神经压迫性损伤的危险。 •将跟骨牵引针固定在骨折床的牵引装置上,在电视透视下牵引使骨折复位。 •如确认骨折能够复位,放松牵引以减少牵引所致的神经损伤的风险。 •进行肢体准备和铺巾,充分外露膝关节至髌骨上方,远端足以安放胫骨远端锁钉。在做好髓内钉入口后再行牵引。 ▲ 患者仰卧,应用跟骨牵引针或专门的足部固定器牵引 标准手术台 •如果使用标准手术台,患者取仰卧位,股后方放个垫好的长枕,维持股部在屈曲位。 •需要一位熟练的助手辅助骨折复位,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帮助支

撑肢体。 •可使用一个股骨撑开器或双针外固定架协助维持复位。在膝关节下1cm及踝关节上1cm处各穿入1枚 Schanz针。近端针必须穿入在胫骨髁的后部,以避开髓内钉的通道。 旋转的测量 •在插钉之前,用 Clementz所描述的方法测量旋转程度。测量健肢胫骨扭转的量:膝关节充分伸直,C形臂Ⅹ线机摆成侧位,使射线与地面平行。 •旋转小腿直至看到股骨远端真正的侧位图像,即2个股骨髁准确地重叠在一起,维持膝和足于此位置,将C形臂X线机转至前后位,使投照与地平面垂直,透视踝关节。 •转动C形臂X线机直至看见内踝内面的切线位影像,这是踝关节的参照线。 •将X线向头侧倾斜5°,使踝关节影像更为清晰。将所要显示的结构置于X线投照的中央。 •胫骨的旋转量等于踝关节参照线和地平面垂直线的夹角。例如,如果C形臂X线机由垂直位向外旋转10°能观察到内踝的切线位,则胫骨旋转量为10°。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髂崤、髌骨与第2趾列的连线来确定胫骨的旋转对线。 •密切关注手术操作可明显减少穿钉后并发症的风险。 置入髓内钉 •在髌韧带内侧做一长3cm的切口,自胫骨结节并向近端延伸,建立入口。为了在扩髓和穿钉时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可以仅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向近端进一步延伸切口。 •用带螺纹的导针钻穿前方干骺端进入髓腔,在合适的软组织保护套筒内,将导针在多平面成像指引下植入正确的开口位置,在前、后位X线透视下,该部位位于胫骨近端斜坡的中央,在侧位图像上位于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骨折(ICD-10:S82.201)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胫骨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骨折,具有手术指征;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数:10-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201胫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临床路径; 3.闭合性胫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住院期间的辅助检查项目 1.必选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镜检; (3)凝血功能; (4)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5)感染性疾病筛查(梅毒、艾滋、乙肝、丙肝等); (6)胫骨正侧位X线片、胸部X片、心电图。 2.可选项目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 (3)血气分析; (4)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七、选择用药 1.必选项目 (1)消肿:七叶皂苷钠; (2)止痛治疗:高乌甲素或曲马多针; (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

骨科基础详解胫骨骨折的七种手术入路,图文结合轻松掌握!

骨科基础详解胫骨骨折的七种手术入路,图文结合轻松掌握! 解剖 胫骨居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为小腿主要承重骨。分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前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 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 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均可扪到。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平滑的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份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 体上、中1/3交界处附近,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方的突起称内踝。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有关节面与

距骨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内踝可在体表扪到。 由于皮下组织和肌肉较薄弱,血供较差,胫骨挫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 外侧胫骨平台前外侧入路 外侧胫骨平台前外侧入路可以安全地显露外侧胫骨平台,主要用于:1、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植骨术。3、骨髓炎的治疗。4、肿瘤的活检和切除。5、胫骨近端截骨术。6、切取植骨块。 覆盖胫骨近端的软组织仅由皮肤和皮下的筋膜构成,比较薄和纤细。此区域软组织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严重的肿胀或者出现水疱,尤其是在高能量的交通伤后更容易出现。 术前仔细评估软组织的质量非常重要,此区域骨折的治疗经常推迟至肿胀消退、软组织修复完整。胫骨前外侧入路优于前侧入路是因为前外侧入路处的皮肤不是直接覆盖在骨面上。 患者体位: 患者仰卧于可进行X线透视的手术台上,患肢膝关节下方放置一稳定的楔形物以使膝关节屈曲60°(图1)。患侧臀部放置小垫以纠正下肢轻微的外旋。这样可以确保髌骨位于正前方。通过抬高患肢3~5分钟或者使用软橡皮带驱血,然后止血带充气。

清晰多图!讲清胫骨骨折,髌上髓内钉技术

清晰多图!讲清胫骨骨折,髌上髓内钉技术本文要点 胫骨骨折的髓内钉技术:通过髌上、经关节入路,膝关节屈曲20-30°,并使用特定的保护管来保护关节内结构。 01胫骨髓内钉:入路与对位、膝前痛 胫骨骨折髓内钉的手术入路很重要,以便通过正确的入口点插入髓内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关节内膝关节结构的损伤,并实现最佳骨折复位和正确的进钉。 胫骨干骨折的经典入路是髌下正中或髌下旁入路。尽管这些方法适用于中段骨折,但在更近端的骨折中,术后外翻、前部或合并畸形经常发生。 胫骨近端骨折的对位不良主要原因是膝关节屈曲时股四头肌腱的牵拉以及植入物插入过程中,钉尖和胫骨后皮质之间的机械冲突引起的畸形。髌骨还阻止了在矢状面上的轴向进钉(图1a,b)。因此,另一种常见的进入点的方法是通过内侧髌旁切口,该切口导致稍微从内侧到外侧的钉插入(图 1c和 2)。随着钉进入骨折远端的髓内管,近端部分倾斜成外翻(图2)。最后,前室肌肉的静息张力对外翻有轻微的贡献(图 3)。 图1 a,b使用传统的髌下入路,髌骨阻止了钉的轴向进入,导致前尖矢状面对齐和外翻冠状面对齐的常见畸形。c 使用髌旁入路进行髓内

钉对齐。 图2 通过髌旁内侧切口接近进入点导致稍微内侧到外侧的钉插入。随着钉进入骨折远端的髓管(a),近端部分倾斜成外翻(b)

图3 前肌室的静息张力 ( a ) 产生微妙的外翻排列 ( b ) 将胫骨进钉在更伸展的位置有助于避免与严重的术中膝关节屈曲相关的并发症。Gelbke、Jakma等人在 2010 年描述了该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在几乎笔直的肢体位置钉入胫骨可以简化骨折操作和复位。透视在技术上变得更容易执行。据报道,髌上钉的透视时间显着短于髌下钉。此外,与髌下钉相比,这种方法的钉子插入角度(在矢状面上)更平行于胫骨的纵轴;这可以防止钉尖和后皮质之间的机械冲突,从而促进骨折复位。 术后膝前疼痛是一个相关问题。据报道,50-70% 的骨折患者会出现膝前疼痛,只有 30% 的患者在移除内植物后疼痛缓解。据估计,髌腱和Hoffa 脂肪垫的入路相关疤痕形成是术后膝关节疼痛的潜在来源。此外,髌上入路避免了传统的切断隐神经髌支分支的切口,从而避免了膝前麻木和感觉迟钝(图4)。将钉子穿过股四头肌腱,从而使髌腱完好无损,似乎可以显着降低术后膝关节疼痛率。 图4 隐神经与胫骨顺行钉不同入路的关系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对比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对比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胫骨骨折患者在其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髌上入路或 者髌下入路的实际价值。方法:观察组行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 应用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手术中的透视次数与失血 量和住院时间等观察组均短于/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 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5.26%、18.42%,P<0.05。 结论: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更有利于降低手术 创伤、预防术后并发症及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髌上入路;髌下入路 胫骨骨折近年来的发病率较高,对该类患者主要可通过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如交锁髓内钉的应用具有创伤小、强度高、血供破坏少等诸多优势,目前已成为 该类骨折患者的首选术式。以往在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多运用髌下入路方案,然而 该手术入路可能造成骨折断端移位加重,影响骨折复位,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成角 畸形以及慢性膝前疼痛[1]。髌上入路可简化术中复位操作,有利于预防骨折复位 畸形。以下将进一步探究对于胫骨骨折患者在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髌上或髌下 入路的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病例选取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均确诊为胫骨骨折,共计76例, 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平均分组,均为38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0例、18例;年 龄分布于22~56岁,均数(37.8±2.5)岁;病程3~9d,均数(5.2±0.6)d。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9例、19例;年龄分布于21~57岁,均数(37.7±2.6)岁;病程3~8d,均数(5.3±0.5)d。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胫骨是下肢长骨之一,位于下肢内侧。胫骨骨折是指胫骨由于外力作用或疾病而发生 断裂,临床上较为常见。胫骨骨折根据其部位可以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骨折,其中胫骨 中下段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骨折部位所在,常常需要进行手术 治疗。而在手术治疗中,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是两种常用的手术方式。这两种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疗效及并发症存在差异。本文将对闭 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 1. 疗效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对胫骨中下段 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良好。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术中X光或C臂透视确定骨折位置,然后在骨折部位穿透髓腔,将髓内钉插入,并通过锁定螺钉固定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 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对于骨折的稳定性和复位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骨折的愈合。 2. 并发症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内固定松动、非骨折部位 疼痛、感染、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内固定松动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会引起骨折的 再次移位,影响愈合。感染是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会导致患者愈合延迟,甚至影响愈合效果。 1. 疗效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是一种通过切口较小的方式,将钢板固定在骨折部位,实现骨折 的稳定和愈合的方法。相比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能够更好地保留 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对于骨折的稳定也更加可靠,有助于减少骨折的再次移位。 从上述对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适用于骨折部位较为复杂的情况,其疗 效明显,但其并发症较多,尤其是内固定松动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 定在稳定骨折和保留骨折部位血液供应方面具有优势,但仍然可能会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各有其适应症和不足 之处,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当严格把握手术

胫骨逆行髓内钉进针点技巧

胫骨逆行髓内钉进针点技巧 【最新版4篇】 《胫骨逆行髓内钉进针点技巧》篇1 胫骨逆行髓内钉是一种用于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该方法需要将髓内钉逆行插入胫骨骨髓腔内。进针点的选择对于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技巧: 1. 进针点应选择在胫骨结节近端1.5cm 处,此处为胫骨骨髓腔的最宽处,易于插入髓内钉。 2. 进针时应该保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完整性,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 3. 在进针前,可以使用X 线片确定胫骨骨髓腔的直径和长度,以便选择合适的髓内钉。 4. 在进针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持髓内钉与胫骨纵轴平行,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 5. 如果遇到骨折碎片,应该停止扩髓,将髓腔锉推过骨折碎片处,再继续扩大髓腔。 6. 在插入髓内钉时,应该注意调整旋转和短缩移位,以达到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 7. 在术后处理中,应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活血化瘀药物,以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对于开放性骨折,应该在术后切口内放置引流条,以排出渗液和血肿。 《胫骨逆行髓内钉进针点技巧》篇2

胫骨逆行髓内钉是一种用于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该方法需要通过进针点将髓内钉插入胫骨骨髓腔内。以下是一些进针点的技巧: 1. 进针点选择:进针点应选择在胫骨结节近端1.5cm 处,此处为胫骨骨髓腔的最宽处,便于插入髓内钉。 2. 皮肤切口:在进针点处作长约3cm 的纵行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韧带拨向外侧。 3. 开髓器开口:使用开髓器在胫骨结节近端约1.5cm 处开口,开口处应与髓腔纵轴平行,避免损伤周围软组织。 4. 导针插入:在开口处插入导针,小腿持续牵引,确保导针顺 利通过骨折线直到骨折远端。 5. 髓腔锉扩髓:使用7-10mm 的髓腔锉插入髓腔,扩充胫骨中段狭窄部位髓腔,并通过骨折线直到骨折远端。如有骨折碎片,应停止扩髓,将髓腔锉推过骨折碎片处,进入远端骨干再扩大髓腔。 6. 髓内钉插入:将选好的髓内钉连接打入器,并将髓内钉套上 导针逐渐打入胫骨骨髓腔。当髓内钉接进骨折处时,应在X 线透视 下重新整复骨折,然后将髓内钉打入骨折远端。 7. 锁钉:在瞄准器下锁进远端锁钉,如果因以瞄准器直接瞄准 钻孔放置锁钉困难,可以采用徒手“瞄准法”。即仅用床旁的 C 型臂 X 线机直接于侧位上透视,待横锁钉孔呈正圆形时再定位钻孔,经证实其通过钉孔后测量长度攻丝后拧。近端交锁:观察并调整旋转及短缩移位,近端瞄准器下锁进近端锁钉,安置尾帽,冲洗缝合伤口。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损伤

胫骨髓内钉与胫骨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胫骨髓内钉与胫骨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 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胫骨髓内钉与胫骨钢板对胫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 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因胫骨骨折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予胫骨髓内钉方式手术,对照组50例,予胫骨钢板方式 手术,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 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治疗中,胫骨髓内钉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并发症率,帮助骨折更好的愈合,值得推广。 [关键词]胫骨骨折髓内钉钢板手术效果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人体重要的承重骨骼。因胫骨前方皮下组织 和肌肉较薄弱,容易受到暴力损伤而至骨折。临床上多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实施治疗,对于稳定骨折可予保守治疗,而对于不稳定、开放性骨折,则需要行手术治疗。钢板固定是以往常用的方法,但会影响骨折断端血供,引起延迟愈合、不愈合,严重时还会并发软组织感染、骨髓炎等[1]。随着医学发展,可提高内固定 稳定性、对断端血运干扰更少的髓内钉技术应运而生。本研究对胫骨骨折患者分 别实施髓内钉和钢板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因胫骨骨折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 的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8.32±5.64)岁,骨折时间 (13.07±2.34)h。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影像学检查,符合胫骨骨折诊断标准, 均为新鲜骨折,排除病理导致骨折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及因其他原因导致胫骨功

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固定难?4大技巧轻松搞定

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固定难?4大技巧轻松搞定 胫骨远端骨折在未累及关节面时,治疗相对简单。如果骨折线靠近踝关节,在选择髓内钉治疗时的复位和固定都是不小的难题。今天我们就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术(成功或补救)的手术窍门做一个梳理。 术前一套“备胎” 常规的术前准备自不必多说,但为了防止术中使用髓内钉出现意外状况(比如隐性骨折线无法置锁定螺钉,或者人为失误加重骨折使无法固定等),建议准备一套螺钉、钢板备用。 成功复位的4个要点 由于胫骨远端干骺端斜行的解剖特点,简单的牵引不一定能很好地使其复位。以下要点有助于提高复位成功率:1.术前或术中拍摄健侧肢体的正侧位片,对比判断患侧骨折复位情况。如果很难判断肢体长度,可在手术室进行评估,术中的影像学评估可使用胫骨全长胶片。 2.采用半屈膝位,利于置钉和透视。 3.使用牵引器维持肢体复位和长度,无需医生术中持续人力牵引维持。 4.在胫骨远端和近端置入Schanz螺钉帮助骨折复位。确保近端的Schanz针位于矢状面侧位相偏后,防止干扰髓内钉的置入;远端针尽量往远端放置以避免防碍髓内钉的进钉通道。 辅助复位和固定的7个细节 1. 在放置导针时需将导针放置在正确的位置。可合理的利用金手指等辅助器械;若无这类器械,可考虑将导针头端适当弯曲,这样可以更好地穿过骨折断端。胫骨外侧骨皮质更平坦,可以作为参考。在

前后位片上,胫骨远端中心点在胫骨穹隆终点偏外一点,认识到这点对获取争取的位置非常重要。 2.对螺旋形及斜行骨折使用皮尖嘴复位钳以置入髓内钉,经皮点状复位钳在骨折复位过程中非常有效(图1)。 图1 经皮Weber钳复位斜位片(图A和B)提示相对简单的胫骨远端骨折,适合透视下经皮微创尖嘴钳复位,对软组织造成的损伤小3.切开复位时使用单皮质固定的刚性钢板(小片状型或加压型钢板)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胫骨骨折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开放性复位 并固定骨折,但由于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使得近年来动力化内固定手术逐渐成 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的优点体现在手术创 伤小,创伤愈合快,骨折稳定性好等方面。 1. 动力化内固定的优势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是一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良好, 可以更好地保持骨折端的对位。而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骨折端的稳定性差,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固定才能确保骨折愈合。因此,相比较而言,动力化内固定手术可以更 快地恢复运动功能,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中,外部的力量可以促进骨折端的移位,从而刺激骨折间接 愈合。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创口长时间处于固定状态,使得骨折端的愈合 主要依赖于骨痂的形成。但是,这种愈合方式比较缓慢,恢复时间较长。 3. 早期动力化的适应症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适用于单纯性胫骨干骨折或骨干内骨髓肿瘤的手术治疗。对于 合并有骨皮质断裂、多发骨折或皮下组织严重损伤的患者,还需要配合其他手术治疗方法。 4. 总体思路 在手术后的康复期,可以进行一些恰当的骨折部位的功能锻炼,如主动活动踝关节, 以及行走等功能恢复运动。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热敷等,以促 进骨折的愈合,缩短康复期。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确实有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康复护理等,以 科学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交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胫骨骨折]筋骨交锁髓内钉

[交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胫骨骨折]筋骨交锁髓内钉 胫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由于胫骨特殊的血供特点(尤其是中下1/3的骨折)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治疗方法,骨折感染、骨折不愈合以及延迟愈合的发生率较高。我科自2001年~2009年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胫骨的闭合性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9例,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介于21~76岁,平均39.6岁,建筑伤21例,交通伤24,滑雪伤10例,扭伤6例,重物砸伤8例,患者均为闭合性胫骨骨折。 1.2 手术方法:患者采取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肢上气压气囊止血带,以减少术中出血。将患肢屈髋45°和屈膝80~90°,取髌韧带内侧纵切口长约5cm,向外牵拉髌韧带。置入点取在胫骨结节上,于平台下约0.5cm,用开口器锥孔扩大,左右旋转使刃口完全进入髓腔, 逐级扩髓直至比所选髓内钉大1号为止。根据健侧长度并结合X 线片选取合适的髓内钉及锁钉。将髓内钉和连接器固定确切后, 把髓内钉沿胫骨前臂打入髓腔至骨折远端, 用手轻锤患肢足跟或反向锤击把手,使髓内钉带动骨折远端断面向近端面加压,最后用瞄准器锁定近端螺钉。C 型臂X 线机透视髓内钉的位置及骨折的对位情况, 粉碎骨折亦可将大的骨块手法复位,满意后利用连接杆的瞄准器锁定2 枚远端锁钉, 将髓内钉向近端退拔, 至钉尾露出皮质小于0.5cm, 使骨折端稍加压, 然后锁定近端2枚锁钉。C 臂X 线机透视骨折端及髓内钉、锁钉的位置, 待满意后安上主钉尾螺帽, 逐层闭合伤口。 1.3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使用光谱抗生素,无需特殊外固定,术后3~5天患者可以进行小幅度的足趾、踝关节股及四头肌主

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胫骨干骨折治疗产生的效果,比较髌 上入路以及髌下入路的治疗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上半年,利用数字 表法对接受诊治的胫骨干骨折68例患者进行实践治疗,划分利用髌上入路模式 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实践组与利用髌上入路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基础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记录胫骨干骨折疾病治疗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手术之 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 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实践组患者手术之后骨折愈合平均时间的指 标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 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髌上入路;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suprapatellar approach and infrapatellar approach. Methods: the time was selec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1. 68 patients with tibial shaft fracture were treated by digital table method. They were pided into the practice group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by suprapatellar approach and the basic group of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by suprapatellar approach.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the sam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was record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group, the indexes of the average amount of bleeding and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in the practice group were p > 0.05 The index of average times of operation fluoroscopy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basic

髓内钉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疗效比较

髓内钉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疗效比较目的:比较髓内钉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70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 照组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比外固定支架治疗具有更多的优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标签:髓内钉;外固定;胫骨;骨折 胫骨前方软组织覆盖少,在暴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开放性骨折,如治疗不当容易导致骨延迟愈合、骨不愈合、骨外露甚至骨髓炎等多种并发症,胫骨的血供较其他有肌肉包饶的骨骼差得多,因此胫骨折不能采用简单的常规方法治疗[1],外固定架因其低感染率一直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方法,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差,畸形愈合率高,经常出现针道感染、松动,近年来随着髓内钉性能和固定技术的改进,髓内钉技术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两种方法作了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男44例,女26例;年龄22~65岁,平均41岁。其中,交通事故伤48例,重物压伤14例,高处坠落8例。根据Gustilo分型:I型37例,Ⅱ型30例,ⅢA型3例。闭合性骨折55例,开放性骨折15例。 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两组年龄、性别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腰麻及腹膜外麻醉。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原始评估,在一般状况控制满意后,再进行伤口冲洗直至清洁,然后消毒、清创,清除所有坏死组织。 1.3.1观察组患者采用仰卧位,屈髋屈膝,切开复位后在胫骨粗隆与髌骨下缘间纵形切开皮肤及髌韧带,在胫骨平台与棘结间打通前侧皮质,对闭合性骨折进行扩髓(开放性骨折不扩髓),置入相应髓内钉,经瞄准器由内向外远近端各打入锁钉2枚。经C臂X线机透视位置准确后装上钉尾螺帽,缝合切口。 1.3.2对照组大腿上气囊止血带,胫骨小切口切开复位,安置外固定支架固定;

胫骨髓内钉手术操作过程Word-文档

胫骨髓内钉手术操作过程 发表者:袁锋16098人已访问 新型胫骨髓内钉,有五种直径,分别为8、9、10、11、12mm,钉子的长度范围从24—36cm。钉子顶部以下60mm有一弯曲,方便钉子进入胫骨的近端前部。钉子的远端有一“斜坡”,这样便于插入,并且可以减少损伤后面皮质骨的机会。钉子远端的定位平台,扩大了腔骨骨折髓内钉的适应范围。由于有了较为完善合理的远、近端瞄准系统,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操作得当,远、近端瞄准均可避免使用X线。 以下是胫骨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简要操作说明 术前计划: 术前需拍摄健侧胫骨X线照片,可确定合适的钉子直径,扩髓量,以及严重粉碎性骨折所需的钉子长度。钉子长度应该足够从近端穿至远端骨骺的中心。同时备用长或短l5mm的钉,根据术中的情况,选择最佳长度的髓内钉。钉子直径大小的选择主要根据病人骨骼的大小和胫骨粉碎骨折的程度。扩髓及非指的是插钉技术而不是钉子本身。 病人体位: 病人仰卧于骨科床上,大腿远端下方加一个合适的垫物,使髓关节屈曲70度—90度;,内收10度-20度;膝关节屈曲80度一90度,踝关节处中立位。 手术途径: 横行切口,纵胫骨结节和关节面的中点为中心,做平行于膝关节面的横切轧长约5cm。

手术纵行切口,为常用手术切口。以髌骨下极为中心,远端至胫骨结节,近端至髌骨韧带的内侧缘,将带牵向外侧。 手术入路: 胫骨髓内钉插入分前端入路和上端入路两种。如果使用前端入路,应尽量使入口接近上端,不超过胫骨平台前端边缘lcm处,否则可能损伤后部硬质骨,当采用上端入路时容易使胫骨钉及骨髓腔方向相对一致,从而易于进钉,不至损伤其它部位。 入路方法: 用弓形打孔器在选定的进钉点打孔,在打孔前用影像增强器确定打孔中心是否及髓腔一致,应尽量调整进钉点至合适位置,摇动打孔器,向髓腔方向推进,并尽量保持打孔器弓形支架及胫骨崎平行,使打孔器尖端直指胫骨髓腔。打孔后用直径8mm直扩髓钻探查确定所打孔是否及髓腔开通,将其轻轻推入髓腔,如感到有阻力就应立即停止,保持这一位置,用影像增强器观察(两个平台)是否对线正确。对全部髓内钉通道可根据需要用动力扩髓钻扩髓 (方法见后)。 插入导针及骨折复位: 由进钉孔插入带橄榄头导针 (而对于严重位移的骨折,导针的末端可以由医生弯曲以控制插入方向),通过近折段到骨折线后,将近端骨折块及远端复位,导针应对准远折段的方向插入。并通过前后位和侧位透视,证实导针在骨髓腔内。随后继续插入导针,直至其位于远端髓腔中央距踝面0.5—lcm。如果插入困难,可以在导针的近端加一个“T”型手柄以便更好地控制导针的方向,导针插入的操作必须在影像增强器的双平面导引

磁力导航META-NAIL锁定型胫骨髓内钉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优势

磁力导航META-NAIL锁定型胫骨髓内钉髌上入路治疗胫骨 干骨折的优势 张晶;马江卫 【摘要】背景:磁力导航META髓内钉结合髌上入路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一种新颖手术方式,较传统手术方式有明显的优势.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导航META髓内钉结合髌上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特点.方法:收集5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单侧闭合骨折,均应用磁力导航META-NAIL锁定型胫骨髓内钉髌上入路内固定治疗.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3 d开始进行无负重功能锻炼,平均12周后进行完全负重功能锻炼.结果与结论:①内固定后24周Lysholm评分为83-95分,平均90分;②Johner-Wruh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约为95%;③手术时间平均为65 min,出血量平均为30 mL;④内固定后随访中无患者出现患肢膝关节疼痛;⑤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不愈合、感染、骨不连、骨髓炎、畸形愈合等并发症;⑥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磁力导航META-NAIL锁定型胫骨髓内钉髌上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手术时间短、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可避免切开髌腱等组织,减少膝前疼痛率;术后能够早期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BACKGROUND: Magnetic navigation META nailing for tibial fractures via the supra-patellar approach is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exhibiting overt advantages.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s of magnetic navigation META nailing via the supra-patellar approach for tibial fractures.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58 cases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navigation META-NAIL via the supra-patellar approach.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postoperative prophylactic antibacterial therapy; non-wei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