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

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社会经济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Alicia Adsera(2006)使用1985年和1999年的西班牙生育率调查(SFS)数据来研究西班牙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发现西班牙劳动力市场的紧缩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影响了其生育意愿。Ahinkorah BrightOpoku(2021)等人,以2012年尼日尔人口与健康调查数据为基础,调查了尼日尔已婚男女生育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育龄人口生育意愿更加强烈。并且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尼日尔已婚男女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Eleonora Mussino(2021)等人通过比较意大利本土女性和意大利移民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联,发现移民妇女的积极生育意愿和消极生育意愿均高于本地妇女。然而,由于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住房所有权,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土著人和移民者的生育意愿模式各不相同。Atalay Kadir (2021)等人利用澳大利亚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房价变动对生育意愿和生育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房主中生孩子的可能性与住房财富的增加正相关。积极的住房财富效应对年轻和抵押贷款持有者的澳大利亚房主的生育意愿和影响最大。

2、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Torkild Hovde Lyngstad & Alexia Prskawetz(2010)认为个人的生育决定不仅是由他们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轨迹决定的,也是由与他人的互动决定的。他们运用挪威全人口纵向行政登记册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身兄弟姐妹生育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女性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对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影响相对较强,而对第二胎及以后的生育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弱。Tanskanen AnttiO.& Danielsbacka Mirkka(2021)在德国范围内调查了父母个

人投资是否与成年子女在未来2年内生育第一胎和第二胎或其后的意愿有关。研

究发现,父女情感亲密程度的增加与成年女儿生育第一个孩子的意愿增加有关,

但父女接触降低了女儿生育另一个孩子的意愿,母亲的经济支持降低了儿子生育

第一个孩子的意愿。根据显著性检测发现,尽管通常认为父母投资是影响成年子

女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在德国,父母投资并不能增加成年子女的生育意愿。

二、国内研究现状

1、理想生育数量的研究

唐爱琳(2014)发现多数80后高知职业女性理想生育数量是两个,但由于

当今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实际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较高。洪秀敏、朱文婷(2017)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北京市368名高学历女青年的生育意愿,发

现他们的理想子女个数上普遍为2个,但是在实际的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之间存

在明显的差距。赵学琴(2020)通过抽样的方式研究重庆市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发现重庆市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量普遍普遍是2 个,但是不同代际的育龄妇女

理想子女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想生育孩子的人数呈现出代际递增的趋势,“丁克族”意愿逐渐增强。卿石松、陈滔、程丽跃(2021)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和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家庭生育二孩的比例低,并且生育意愿也

存在下降的趋势。

2、生育性别偏好的研究

梅志强(2011)等发现“80”后对子女性别要求高于对子女的数量要求,如

果只能生一个,仍偏好于生男孩。但在国家生育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大部分家庭

倾向于儿女双全。李建新等(2011)利用江苏省六县市生育意愿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育龄妇女生育时男孩偏好趋于减弱,性别偏好逐步消失。宋健(2019)

等发现中国夫妻的性别偏好类型是儿女双全,其次是无偏好。卿石松(2020)从

夫妻联合视角分析发现,无论在生育性别方面还是生育数量方面,育龄青年的生

育偏好会受伴侣的影响并根据伴侣的生育意愿调整自己的生育偏好。蔚志新(2020)等根据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女婴人工流产率

远高于男婴,但近年来,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

3、生育目的的研究

赖建维(2009)等以青少年、青少年母亲以及外祖母三代为配对样本,从不

同的角度出发,发现情感价值占生育目的中的重要部分。李运华和雷维维(2016)认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摒弃,目前生育子女更多是为了促

进家庭关系,以此来维持家庭日常和谐。杨菊华(2017)以生育情感价值为研究

对象,认为家庭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孩子是整个家庭关系的纽带,是家

庭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因此情感价值是生育目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晓畅和蒲

川(2018)认为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目的发生了较大改变,不再一味追求儿女双全

和多子多福,而是以自己个人的意愿为主。吴楠(2020)认为,大部分城市育龄

妇女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目前她们的生育目的以追求婚姻的幸福和谐和

个人人生的圆满为主。李烟然、倪洁(2020)等人通过对成都市育龄人口进行调

查发现,生育目的主要受个人情感因素和家庭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生育目的为

增加家庭乐趣和传宗接代分别排在前两位。

4、影响生育意愿因素的研究

唐爱琳(2014)通过访谈的形式研究影响80后高知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因素,发现受教育程度、计划生育政策、工作单位性质和单位领导的态度是影响其

生育的重要因素。邢采、孟彧琦等(2019)发现女性的生育意愿受到生育限制感

的影响,继续放开人口生育指标(如生育数量)对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的作

用很小,甚至会使其生育意愿进一步下滑。而将女性置于一个对最佳生育年龄有

限制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邓浏睿和周子旋(2019)研究

房价因素与生育的关系,研究发现房价上涨对二孩的生育行为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杨青松和石梦希(2020)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抽取了825名育龄人

口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好、夫妻双方非独生子女的人群,生育二孩的意愿强烈。李红阳(2021)利用1997

至2011年的CHNS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索非正规就业对已婚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其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对已婚女性的生育意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已婚女性愿

意生育的孩子数量增加了0.465个。

参考文献:

[1] Alicia Adsera.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gap between desired and actual fertility: The case of Spain [J]. Rev Econ

Household ,2006(4):75~95.

[2]Francesco C. Billari, Dimiter Philipov & Maria Rita Testa. Attitudes, Norms and 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 Explaining

Fertility Intentions in Bulgaria.[J]. Eur J Population,2009,

(25) :439~465.

[3]Torkild Hovde Lyngstad & Alexia Prskawetz. Do siblings’

fertility decisions influence each other[J]. Demography, Volume 47-Number 4, November 2010: 923~934.

[4]Atalay Kadir,Li Ang,Whelan Stephen. Housing wealth, fertility intentions and fertility[J].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21(prepublish):

[5]Tanskanen Antti O.,Danielsbacka Mirkka. Does Parental Investment Shape Adult Children’s Fertilit y Intentions? Findings From a German Family Panel[J]. Frontiers in Sociology,2021,6:

[6]Ahinkorah Bright Opoku,Seidu Abdul Aziz,Budu Eugene,Agbaglo Ebenezer,Adu Collins,Dickson Kwamena Sekyi,Ameyaw Edward Kwabena,Hagan John Elvis,Schack Thomas. Which factors predict fertility intentions of married men and women? Results from the 2012 Niger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J]. PloS one,2021,16(6):

[7] Laurie F,Derose F,Nii-

Amoo Dodoo and Vrushali Patil,"Fertility Desires and Per ceptions of Power in Reproductive Conflict in Ghana"[J]. Gender and Society,2002,16(1):53-73.

[8] Morgan S P.Is Low Fertility a Twenty-

First Century Demographic Crisis? [J].Demography,2003,4(1):589-603.

[9]唐爱琳.城市80后高知职业女性的生育决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4.

[10]洪秀敏,朱文婷.高学历女青年生育二孩的理想与现实——基于北京市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6):37-44.

[11]赵雪琴. 重庆市不同代际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生育行为比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0.

[12]卿石松,陈滔,程丽跃.两孩政策效果追踪评估与未来趋势分析[J].人口与经济,2021(04):83-95.

[13]卿石松.夫妻生育偏好变化及其相互影响[J].中国人口科

学,2020(05):106-115+128.

[14]梅志强,杨慧敏,史聪颖.山西省 80 后新生代婚姻状况和生育意愿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07):397-399.

[15]李建新,苏文勇,张月云.中国当代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分析——以江苏 6 县市调查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02):21-26.

[16]蔚志新,于典,刘鸿雁.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趋势与特征——基于1997~2017 年 4 次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

究,2020,44(06):79-95.

[17]靳永爱,陈杭,李芷琪.流动与女性生育间隔的关系——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9,43(06):3-19.

[18]杨菊华.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学,2018(01):72-

82+127-128

[19]李烟然,倪洁,力晓蓉,巫抑扬,田甜,周倩.成都市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28(03):315-319.

[20]赖建维,刘锋,郑钢.生育情感价值的青少年-母亲-外祖母三代视角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03):260-262.

[21]吴楠. 城市育龄妇女生育观念变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

[22]杨菊华.生育政策与中国家庭的变迁[J].文化纵横,2017(06):17.

[23]李运华,雷维维.以家庭为受益单元的生育保护制度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06):81-89.

[24]邓浏睿,周子旋.基于“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房价波动、收入水平对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6):71-77.

[25]李建新,李娜.中国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可行性——基于江苏省不同政策群体生育理想、生育意愿的调查[J].探索与争鸣,2012(07):6-10.

[26]杨青松,石梦希.贵州省育龄人群二孩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统计,2020,37(04):540-543.

[27]李红阳.非正规就业对已婚女性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CHNS的数据研究[J].财经论丛:1-14[2021-11-14].

作者简介:吴文雯(1998-),女,四川自贡人,汉族,硕士研究生。

国外生育意愿研究综述

国外生育意愿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的进入了人口负增长阶段,因此对于生育意愿的研究也较早,西方学者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两方面进行归纳。 一、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人们的生育意愿 1.成本与效用理论 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强调,人们的意愿生育子女数量取决于出生孩子所能提供的效用以及精神上的满足与抚养这个孩子所需要负出的成本的对比关系。在作出生育选择时人们也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生育所带来的效用大于他所负出的成本时,人们就会倾向多生育,但反过来,当生育所带来的效用小于所付出的成本时,便会倾向于少生育。而且他的研究还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增长和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养育孩子所付出的成本和孩子所能提供的效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育孩子所需的直接成本随之提高,此时,生育孩子的效用小于所负担的成本,因此意愿生育数量会减少。 2.孩子的数量与质量转换理论 贝克尔的研究认为,在家庭中,孩子被看做是与其他消费品相同的,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对优质品的需求更大,也就是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对孩子的质量需求会更强,因此,对孩子的支出也会随之增加,孩子的支出增加,自然也会减少生育孩子的数量。因此他的研究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孩子的数量的需求反而会减少,对孩子质量的需求会增加。 3.时间分配理论 同样是貝克尔,他在1965年提出了有关家庭时间分配的理论,他认为对于女性有工作的家庭来说,生育将会占用女性大量的时间,影响她们的工作进而影响家庭收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为了家庭的总效用能够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在生育和就业之间做出选择,因此,母亲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对她们的生育意愿有重要的影响,决定生育数量的因素不是孩子的质量而是母亲的质量。 二、从社会学出发对生育意愿的研究成果 1.社会毛细管理论 社会毛细管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阿森·杜蒙特提出的生育意愿与社会地位相关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家庭地位要像“毛细管”那样上升,就只能减少生育的数量。因为父辈如果想要提升他们个人的社会地位,就必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充实自

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 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社会经济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Alicia Adsera(2006)使用1985年和1999年的西班牙生育率调查(SFS)数据来研究西班牙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发现西班牙劳动力市场的紧缩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影响了其生育意愿。Ahinkorah BrightOpoku(2021)等人,以2012年尼日尔人口与健康调查数据为基础,调查了尼日尔已婚男女生育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育龄人口生育意愿更加强烈。并且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尼日尔已婚男女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Eleonora Mussino(2021)等人通过比较意大利本土女性和意大利移民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联,发现移民妇女的积极生育意愿和消极生育意愿均高于本地妇女。然而,由于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住房所有权,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土著人和移民者的生育意愿模式各不相同。Atalay Kadir (2021)等人利用澳大利亚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房价变动对生育意愿和生育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房主中生孩子的可能性与住房财富的增加正相关。积极的住房财富效应对年轻和抵押贷款持有者的澳大利亚房主的生育意愿和影响最大。 2、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Torkild Hovde Lyngstad & Alexia Prskawetz(2010)认为个人的生育决定不仅是由他们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轨迹决定的,也是由与他人的互动决定的。他们运用挪威全人口纵向行政登记册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身兄弟姐妹生育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女性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对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影响相对较强,而对第二胎及以后的生育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弱。Tanskanen AnttiO.& Danielsbacka Mirkka(2021)在德国范围内调查了父母个

探究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探究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概念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数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背景 生育是人类繁衍的唯一源泉,也是婚姻和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意愿是行为直接的决定因素,生育意愿直接支配了人们的生育行为。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育行为除了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影响外,越来越取决于微观因素——人们的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由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对自身生育行为的内在期望和主观愿望的反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 人类的生育意愿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得“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另一类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生育观念。他们代表着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的生育价值取向,生育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下是由于人们生育意愿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传统生育意愿的特点是:(1)倾向生得越多越好;(2)男性偏好;(3)重视数量,轻视质量。 现代社会的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1)倾向少生;(2)没有性别偏好;(3)重视子女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断发生改变,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等。 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生育意愿并非一成不变的,其变化的方向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作为生育意愿较高层次的影响因素,既可以影响一个街道、一个村庄,也可以影响到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群体生育意愿状况,从而形成一种有区域特点的生育文化,并通过人们的生育观念特别是政府的生育政策而体现出来。 1、文化因素 宏观上,生育意愿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化;微观上,生育意愿体现着个体行动者的理性选择。但社会的生育文化影响着个体行动者的生育意愿,而个体行动者的生育意愿也行塑着社会的生育文化。 传统文化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内在因素。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宗教观念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依靠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是在城市里也不乏市场。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2]其中谈到的“多子多福”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数量意愿,“养儿防老”,靠男性“传宗接代”影响着人们的生育动机和生育性别意愿。目前,“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型生育文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国人们的生育意愿不仅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改革 [1]粱巧转、朱楚珠.生育观转变的定量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28(3):l26一l31. [2]范又,蔡菲.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N].光明日报,2005一l2—21(第三版).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对不同群体的生育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与生育意 愿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生活质量、就业前景等因素都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 并针对这些因素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 一、引言 生育意愿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或者家庭对于生育孩子的意愿程度。 生育意愿的高低与人口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了 解和研究生育意愿对于优化人口政策和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 度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在调查问卷中,包括了生育意愿的等级评定、影响 生育意愿的因素、生育政策的认知程度等问题。 三、调查结果 1.总体生育意愿水平 根据调查结果,整体生育意愿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80%的 受访者表示有生育意愿,但只有20%的人表示希望多于两个孩子。这与现 代社会的经济压力、教育费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2.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往往更加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因此生育意愿相对较低。相反,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更容易受到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压力的影响,生育意愿相对较高。 (2)教育水平 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相对较低。这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加注重个人发展、享受生活等因素有关。 (3)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不稳定会对生育意愿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人更倾向于延迟生育或者不生育。 四、政策建议 1.完善生育政策 在制定生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生育意愿差异,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可以在购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优惠和支持。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加强对生育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育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大众媒体、网络等平台,积极引导正确的生育观念,建立良好的生育氛围。 3.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包括提高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生育意愿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近年来,我 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一些城市甚至进入“低生育率陷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 问题。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的生育政策提 供参考。 一、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 从近几年我国的生育率来看,整体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在2019年,全国总人口 出生率为10.48‰,已经连续下降了13年。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生育率更是低得惊人。例如,北京市的总人口出生率仅为6.1‰,上海市更是只有5.8‰。 从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降低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养育孩子 的压力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女性参加劳动力市场的比例提高以及生育年龄的推迟,导致了一些家庭选择不再生育或者只生一个孩子。 1.经济压力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在有些城市,一套房子就已经让很多家庭承受不起,如 果再加上孩子教育、医疗等费用,就更让人望而却步。因此,经济压力往往会成为家庭选 择生育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 2.女性职业发展 女性职业发展也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女性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水 平逐渐提高,她们更愿意选择在职场上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子女 的教育和抚养上。此外,女性日益增加的社交压力和工作压力,也使得她们选择推迟生育,相应地影响了家庭生育意愿。 3.家庭成员结构 家庭成员结构也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那么其 家庭生育意愿将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成员关系的稳定和和谐,是否有父母、岳父岳母 等人物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对家庭生育意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高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点: 1. 鼓励生育

育龄妇女生育情况调研报告

育龄妇女生育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就育龄妇女生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现代女性的婚育观念、生育意愿以及生育行为等方面的情况。 一、婚育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现代女性对待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显示,相对于传统观念中的“早婚早育”,现代女性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经济独立,晚婚晚育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们更加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婚姻关系,将生育视为个人选择的一部分,而不是必然的责任。 二、生育意愿的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现代女性对于生育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女性认为生育是人生重要的经历,是女性独特的魅力所在,希望尽早完成生育任务。而另一部分女性则更加注重事业发展和个人追求,对于生育的需求并不迫切。她们更倾向于等到事业稳定后再考虑生育问题。 三、生育行为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生育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往,家庭以多

子多福为理念,普遍存在生育多子的现象。然而,现代女性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在生育行为上更加倾向于小家庭。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生育二胎的比例逐渐上升,但仍然不及生育一胎的比例。这说明现代女性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因素有很多。首先,经济因素是女性考虑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使得许多女性望而却步。其次,职业发展也是影响女性生育的重要因素。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许多女性不愿意过早地放弃工作和事业,从而推迟了生育的时间。此外,社会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也对女性的生育意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政策建议 针对育龄妇女生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加大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女性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平等的工作环境,以满足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需求。其次,加大对育龄妇女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女性对生育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生育意愿。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育龄妇女的社会保障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生育福利和保障措施,减轻女性生育的经济负担,提高生育率。

年轻人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年轻人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人口走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年轻人的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化,在生育问题上也更为开放。当前我国面临着一定的劳动力压力,新生人口数量不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在于探明目前低生育意愿的根本原因,新时代背景下了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以及对现行生育政策的响应程度,对于准确把握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制定相对应的生育政策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决策大有裨益。 人口问题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担和进一步完善劳动力结构,近年来政府推出了新的生育政策。在汉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期刊中,有论文基于线上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探究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以及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因素。 研究发现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没有民间所说的那么低,但是与“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发点还有不小的差距。本研究发现,受访者愿意生育的主要原因有自身对小孩的喜爱、经济条件适合和出于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而束缚受访者不愿多生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年轻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小,更乐意于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经济压力也是导致他们不愿多生的一大原因。 在实证结果中,研究发现女性在生育方面的积极性略低,这与女性的家庭角色有关;同时年龄的增加会导致受访者更乐意生育小孩,有过初婚的受访者生育意愿更低,这与两类受访者的人生阅历更为丰富、婚恋观念更为成熟有关。 当前我国面临着一定的劳动力压力,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在本研究中,许多受访者出

于对未来经济条件、自身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考虑,没有选择生育两个小孩。在放开生育政策的同时,相应的配套政策如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和医疗资源的保障应该迅速跟上,缓解年轻人因经济能力等不足而产生的焦虑,这也有益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改变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并加大宣传力度。在过去几十年,少生优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本研究发现,年轻人在生育方面仍持观望态度,讨论热烈而行动不足。因此,政策宣传是必要的。 第二、完善各类补偿制度,缓解年轻人的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导致年轻人不敢生育的一大原因。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生育补偿制度,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并在产假、税收、养老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 第三、提供更为充足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服务。前文提到,多数目前暂无生育意愿的受访者会在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后选择生育,因此,如何扩充现有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更为均衡,解决小孩“上学难”问题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同时,相应的医疗保健制度也应该继续完善。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 摘要: 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严重挑战,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将 直接影响国家的人口走向。通过对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进 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中国人口众多,早期的人口政策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但近年来,人 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问题日益严重。了解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及人 口走向,对于提出合理的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 近年来,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呈现下降趋势。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 现象的出现,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婚龄延迟、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等。另外,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得部分妇女选择延迟生育,以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三、中国育龄妇女与人口走向 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医疗水平的提高。当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亿,而15-59岁劳 动力人口占比逐渐下降,这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人口减少问题 中国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下,一个老人通常由多个子女共同抚养。然而,独生子

女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家庭结构的改变,一个子女需要同时抚养两个老人,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四、对策建议 1.优化人口政策 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鼓励育龄妇女生育二孩,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大对不孕不育问题的关注,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和支持。 2.提高女性地位 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可以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和收入,降低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从而提高生育率。 3.加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障和健康服务,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结论: 通过研究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优化人口政策、提高女性地位和加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等。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口生育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人口生育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人口生育政策是国家调控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到人口发展和 社会变迁。但是,影响人口生育政策的因素却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探讨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生育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对 人们的生育决策起着关键作用。当社会经济繁荣、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时,人们的生育意愿会相应增强;相反,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不佳会导致人们对生育的犹豫和担忧。此外,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会对人口生育产生影响,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能够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人口生育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社会发展水平和社 会保障制度对人口生育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水平高且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人们对生育的成本和风险感受较小,生育意愿相对较高;而在社会发展水平低或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社会,人们对生育的成本和风险感受较大,生育意愿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决策。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改变,生育观念逐渐从重视繁衍后代转向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三、文化因素 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等也会对人口生育政策产生影响。中国 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儿孙承欢等观念使得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在一些宗教信仰比较浓厚的国家,如印度教对生育持鼓励态度,导致人口数量飞速增长。 四、教育因素

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对人口生育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从而减少生育意愿。此外,性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也对人口生育政策起到重要的影响。性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育知识水平和生育态度,从而更好地控制生育行为。 五、医疗因素 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人口生育政策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孕产妇和婴儿的生存率大幅提高,人们对生育的安全感增强,生育意愿也相应增加。同时,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生育,如人工授精技术、避孕方法的不断创新都对人口生育产生影响。 六、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是直接影响人口生育政策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人口生育政策。一些国家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如奖励生育津贴、扩大产假等;而一些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的政策,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调整能够对人口生育产生重要引导作用。 七、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口生育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加剧,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会影响到生育决策,降低生育意愿。 八、传媒因素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传媒的宣传和报道能够影响人们的生育态度和观念。在一些国家,媒体宣传鼓励生育和家庭观念,提高人们对生育的关注度;而在另一些国家,媒体宣传强调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从而降低人们对生育的意愿。 九、家庭因素

育龄人口不同阶段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

育龄人口不同阶段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CGSS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 范璐琪;刘素姣 【期刊名称】《山东工会论坛》 【年(卷),期】2022(28)6 【摘要】基于CGSS2018数据,使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了育龄群体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传统养老观念并不能显著影响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从无生育意愿阶段向意愿生育一个孩子阶段的转变过程中,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男性、高中及以下学历、有配偶、住房面积越大的个体生育意愿越强;从意愿生育一个孩子向意愿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转变过程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凸显,20—37岁、已婚、没有子女、有两套及以上房产、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育龄群体生育二孩、三孩的可能性更大。文章建议,鼓励生育首先要保障育龄群体的个人权益,尤其是女性权益。其次,政府需要构建家庭友好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解决育龄群体的生育顾虑。同时,针对二孩、三孩,国家应加大生育补贴力度,缓解育龄群体的“经济之忧”。 【总页数】13页(P49-61) 【作者】范璐琪;刘素姣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3

【相关文献】 1.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 2.城乡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养老观念的视角 3.个人因素对不同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4.新旧养老观念碰撞下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基于CGSS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 5.不同生育政策背景下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生育意愿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人口生育意愿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了解人口生育意愿对于促进人口发展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方法 1.选取样本:随机选择了1000名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夫妇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份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生育观念 等多个方面的问卷。 3.调查方式: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人口生育意愿的概况 1.数量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愿意生育一个孩子的占比为45%,愿 意生育两个孩子的占比为35%,愿意生育三个以上孩子的仅占20%。 2.原因分析:调查发现,影响人口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压力、生活成 本过高、子女教育费用等。 四、城市与农村的比较 1.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夫妇愿意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较高,达到50%, 这与城市夫妇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有关。 2.农村: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夫妇愿意生育两个或更多孩子的比例较城市夫妇 更高,这与农村家庭传统观念和劳动力需求有关。 五、年龄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1.青年夫妇: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的夫妇更倾向于不生育或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与他们的经济条件和教育程度有关。 2.中年夫妇:年龄在30岁至35岁之间的夫妇愿意生育两个孩子的比例较高,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家庭稳定有关。 3.老年夫妇:年龄在40岁至45岁之间的夫妇更倾向于不再生育或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与他们的生理条件和生活期望有关。 六、教育程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1.高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程度较高的夫妇更倾向于不生育或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与他们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有关。 2.低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较低的夫妇愿意生育两个或更多孩子的人占比较高,这与他们的传统观念和劳动力需求有关。 七、经济状况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1.富裕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夫妇更倾向于生育一个孩子,这与他们的经济承担能力和生活品质有关。 2.贫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夫妇更倾向于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这与他们的劳动力需求和家庭支持有关。 八、社会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1.优惠政策:一些地区通过实施生育政策,给予夫妇生育奖励和优惠措施,以鼓励人们生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口生育意愿。 2.教育政策: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增加人们对生育的信心和意愿。 九、调查结果的启示

新时代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

新时代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 新时代的育龄人口在不断变化,而对于他们育龄阶段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也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新时代,生育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改变,都对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情况,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很多育龄人员并不愿意在短时间内怀孕和生育,而是推迟生育时间。从生育意愿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 有许多人主张“晚育”。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人对于家庭和职业的选择上更为注重平衡。一方面,他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职业上的潜力,提高经济收入和职场地位;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家庭和孩子。因此,许多育龄人员有推迟生育的意愿,希望在职业生涯顶峰期之后再考虑生育。 2. 担忧经济压力。在当前社会,育龄人口的生育成本不断升高。从购房、装修到养育、教育,育龄人员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明显增加。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稳定的职业收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困难的。面对日益高昂的生活开支,很多人不敢轻易尝试生育。 3. 婚姻观念的改变。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淡

化,而获得自由和独立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价值观。婚姻变得更加自发和短暂,许多人无法找到匹配、值得托付的伴侣,从而使得生育意愿降低。 二、育龄人口的生育行为 相对于生育意愿,育龄人口的生育行为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数据显示,在中国育龄人口中,生育率有了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且出生率也不断降低。在新时代,育龄人口的生育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 超生的比例增加。在过去,超生大多是因为知识水平和意识观念的不好,而现在大多是经济、职业和家庭压力导致的。超生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普遍化,很多家庭认为有2个及以上的孩子才算完整,所以他们会考虑生育第二胎或以上。 2. 生育周期的延长。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晚婚、晚育的趋势加强,育龄人口的生育周期也相应地延长。一部分人在40岁以上才迎来第一个孩子的情况已经很常见了,这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孕期和分娩风险。 3. 生育备孕的比例增加。许多人在做出生育决定之后,会对自身和家庭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在经济收入、居住、文化素养等各方面做好相关准备,进行生育备孕,以确保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三、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变化的原因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家庭生育观念和意愿也在不断变化。从过去的“多子多福”到现在的“小家庭幸福”,家庭生育意愿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家庭生育意愿现状出发,探讨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因素,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家庭生育问题。 一、我国家庭生育意愿的现状 1.1 城乡家庭生育意愿的差异 我国的城乡家庭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尤其是一线和二线城市,生育率普遍较低;而农村地区的家庭生育意愿较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生育率相对较高。这种城乡差异主要是由于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教育程度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通常会选择较小的家庭规模。一项由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倾向于选择小规模家庭。而相对来说,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则更倾向于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 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容易接受小规模生育,因为他们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而收入条件较差的家庭可能会更倾向于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希望经过子女的劳动来改善家庭生活。 家庭生育政策是直接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一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在不断调整政策,如去年放开了二孩生育限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生育意愿。国家对于家庭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例如优待政策、教育政策等,也会影响家庭生育意愿。 2.1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生活方式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家庭生育意愿随之受到影响。社会风气对于家庭生育意愿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强调家庭责任和传统价值的社会风气可能会促使人们更倾向于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 三、应对我国家庭生育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政策

关于生育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90后生育观的研究文献综述 090702111 09社本一班王芳 前言: 生育观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1】通过日常的生活,我发现在母亲这一代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妇女由于生不出男孩而遭受婆婆的冷遇、小姑子的白眼、丈夫的不重视,这是在我们村真实的案例。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年轻一代正成为生育的主力军,90后正逐渐迈向婚姻的殿堂,因此我对此有相当大的兴趣与热情关于此项的研究。在此之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生育观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妇女、大学生、农民、城镇、村落甚至80后等方面都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而我所要针对的研究对象则是90后 关键词:90后生育观念生育特征影响因素 正文: 不少学者在生育观的界定从不同角度、不同取向进行界定。有原始生育观、传统生育观、现代生育观,另外还有农村生育观,还有从价值取向等来定义生育观的概念。朱洪峰提出由于原始人游猎、群居、群婚的三个基本生活方式决定了原始的生育观念,当时人们居无定所,食物匮乏,而当人口增加更会使这种情况变得更为严重,所以当时的人们对新生命的到来是有所排斥,因此原始人的生育观念是与氏族部落的集团意志是统一的,不存在个人生育愿望与群体生育意志的差别。【2】而根据对多数学者的文章阅读之后,总结出传统生育观可以

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无后不孝”,尤其是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开枝散叶的生育观念,是传统生育观念的主要特征。传统社会是父权社会,父权决定了男性家长拥有家庭财产的垄断权、对妻子儿女的占有和支配权,而当时的女子在家庭则没有独立的人格的人格和地位。同时我们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这也决定男子地位,人们更愿意多孕育强而有力的生产力,同时男子的多少也可决定家族势力的地位。而现代生育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正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发展,现代化的科技发展使人们从田里解放出来,而且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政策正确的引导,使人们对传统的生育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根本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选择多元化的生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觉悟、法制观念、人权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方面地位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转变,向现代生育观念转化,“少生、优生、优育、不生”的观念为大多数家庭所接受,特别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更大范围的促进生育观的转变,使人们不再拘泥于要求生男,或者多子多福的观念。 根据各位学者的文章,不论是传统生育观还是现代生育观都各自显现出自己所具有的特征,比如杨倩倩、陈岱云等学者对传统生育观所具有的特征归纳有: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子是生育工具、希望多子女等思想较为落后等生育特征;【3】而朱洪峰等对现代生育特征的归纳则较大程度上与过去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现代生育观念是建

【城市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的原因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3400字】

城市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的原因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城市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低的原因和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二)国内文献综述 (3) 四、研究方法 (4) (一)文献综述法 (4) (二)问卷调查法 (4) (三)定向分析法 (4) 五、相关生育概念 (4) (一)城市育龄妇女 (4) (二)生育意愿 (4) (三)总和生育率 (5) 参考文献 (5) 一、研究背景 自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大的抑制了中国人口迅速增长这一情况,为我国社会压力,经济稳定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的确保了了我国人口素养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发展,改变了因子女压力而导致的贫困情况,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推动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显着降低了中国城乡总生育率。据资料显示,1970年中国总生育率(TFR)还有5.81,但是1979年就降至2.75,到了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这一情况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而是在2.5左右波动。在步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总生育率可谓是发生了重大变动,从1990年的2.31到1991年开始,更是下降到2.1替代水平以下,并一直保持下降趋势,最终致使我国成为世界低生育率国家之一。 生育率急剧下降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我国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门槛之后,随着出生率下降幅度越来越大,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中国的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将变得越来越严重。此外,与低生育率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社会抚养压力增大、劳动力减少、社会经济下降等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文献综述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文献综述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文献综述本文关键词:生育,意愿,综述,文献,政策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文献综述本文简介:第二章研究综述为了从宏观上把握有关生育意愿研究的基本情况,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生育意愿"为关键词搜索了20xx年至20xx年(20xx年截止到10月份)的文献,共3428篇。从这将近16年的期刊发表趋势图(如图1所示)可知,国内学 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文献综述本文内容: 第二章研究综述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有关生育意愿研究的基本情况,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生育意愿"为关键词搜索了 2000 年至 20xx 年(20xx 年截止到 10 月份)的文献,共 3428 篇。从这将近 16 年的期刊发表趋势图(如图 1 所示)可知,国内学者多年来对生育意愿这一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文章数量从 20xx 年开始递增,到 20xx年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自 20xx 年以来每年都突破了200 篇,尤其是近三年篇目数更是突飞猛进:20xx 年达到 338 篇,20xx 年达到 521 篇,20xx 年至 10 月份便达到387 篇。这主要究其由于在当前新人口走向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我国开始的计划生育方面的举措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唤起了学者们对生育政策的反思,学者们或借助理论、或进行实证对生育意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论述,试图获取应不应调节和怎样调节生育政策的客观依据。 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单独二胎"意愿的调查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经济学视角、人口学视角以及社会学视角等对生育政策影响的理论研究。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1798)②首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人口发展的核心问题,从理论上论证了以几何比率增长的人口增殖力将无限大于仅以算数比率增长的生活资料。虽然之后发达国家的实际发展证明了该理论的局限性,但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为人口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敲响了人们关于人口数量增长的警钟。生育率研究在西方人口研究的发展历程中长期以来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马尔萨斯之后,从理论、方法到视角都不断得以完善和扩展,为生育行为的调控做着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

生育意愿调查研究报告 篇一: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XX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如此庞大的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他们的生育观念对未来中国居民的生育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生育观念是必要的。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人口社会学》这本课程,结合所学的知识,我们小组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以滨州学院为例,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利用问卷法调查本校的30名男生和30名女生共计60名大学生的生育观,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了解传统及现代生育观的定义和差别。生育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反映对生育行为的价值取向。生育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而存在,这包含了生育意愿和生育动机两个方面,生育观念对生育意愿有制约作用。长期、稳定的生育观念经过历史沉淀形成了生育文化,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传

统生育观是指形成并续存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育观,是与“早、多、男”的生育意愿相匹配的。其特征表现为:在生育认识上,生育男孩具有经济等多方面的显著效用;在生育科学方面,生育知识的匾乏,对生殖规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传统生育观的核心内容是“重男轻女”。现代生育观是与“晚、优、平”的生育意愿相对应的,与传统生育观的明显区别包括:生育数量由传统的多生向现代的少生方向转变;生育有性别偏好向无性别偏好转变;生育时间从早婚早育向晚婚晚育转变;生育质量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注重生育质量的方向转变。从现代生育观的价值体系看:认为生育行为要以增添生活乐趣等为目的、男女性别应该平衡、男女应该平等、要生育高质量的子女。 三、大学生生育意愿的调查分析 1、在生育年龄的选择上 经调查发现在女生中,12.5%的认为在24-26岁生第一个孩子,75%的认为在27-29岁生第一个孩子,12.5%的认为在30-34岁生第一个孩子;在男生中,33.3% 的认为在24-26岁生第一个孩子,66.7%的认为在27-29岁生第一个孩子。这说明学生除了在学业期间不能生育外,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婚后5到7年内才要生育孩子,这体现了现代生育观的“晚育”观念。 2、对生育子女数量的看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