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作者:周红专, ZHOU Hong-zhuan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刊名: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7,7(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0条)

1.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04)

2.田传茂;程以芳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5(02)

3.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期刊论文]-哲学原理 2001(07)

4.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2004

5.Gutt Ernst 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2004

6.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2001

7.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2001

8.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2004

9.Carroll Lewis;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1988

10.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004

引证文献(1条)

1.丘秀英互文性因素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影响——以Gone with the Wind的复译为例[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2010(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d2771647.html,/Periodical_hndysfxb200701042.aspx

翻译策略

试析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 1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莱斯.1971 年她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建立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莱斯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指出理想的译文应从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同时,在实践中她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且不该追求的,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有不同的功能时,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在与学生费米尔合作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莱斯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此后,费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翻译目的论,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他以行为学为根据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强调因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且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翻译并非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故单靠语言学解决不了翻译问题.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其次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在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及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20 世纪90 年代初,克利斯蒂安·诺德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给翻译作了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强调译文和原作的联系,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来确定.对目的论影响很大的莱斯在其翻译类型学中也指出,文本有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三种类型.信息文本包括新闻、商业信件、货物清单等等;情文本包括文学的各种文体类型;感染文本包括所有以感染为首要目的的文本广告、布告、宣传、劝诱以至讽刺等文本.应用到翻译上,根据文本的目的和性质,信息文本要求直接,完整传达原文本的内容;表情文本要求传达原文本内容概念的艺术形式;感染文本要求再造文本形式以直接达到预期的反映,其重点分别是“内容”、“形式”、“效果”.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要接受者做出反映,译文文本的处理就要迁就目标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首要目的是要达到预期的效果.综观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最为重要,这是对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的突破.结构主义翻译观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把意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翻译活动看成是静态的简单的编码和解码操作,其“等值”翻译观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等关系.而功能派理论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言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翻译不能被看作是语言间一一对应的转换.译文不能以是否与原文对等为准则,而应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从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2771647.html,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作者:力一轩 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举例分析了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的使用,主要着重于由于文化不同和语言差异而导致的表达不同。通过分析,指出归化、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文化冲突;语言差异;归化;直译;意译 本文选自《华尔街时报》,题目为“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发表于《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这篇文章就中西方爸爸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然后发表评论。原文中,作者引用了一些中国博主回忆自己童年被爸爸打的评论。热议中,有网友认为中国式爸爸打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严苛的爱。 认真对比原文与译文之后,本论文将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举例分析译文。文化层面上,分析归化策略的使用;语言层面上,分析直译与意译的使用。强调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归化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杨文峰,2010)译者运用归化策略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译文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运用了归化策略。 (1)原文:To beat is to care,to scold is to love. 译文:打是亲,骂是爱。 分析:译者没有直接去解释原文,而是运用了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谚语“打是亲,骂是爱”,这样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2)原文:A girl said her father beat her only because he was worried when she returned home late.Another wrote her father would buy her delicacies to eat the day after beating her,and apply ointment to her bruises.At the time I was thinking,why not just not beat me in the first place? She says.“I don’t know where he is now,but if it were possible,I would actually like him to beat me again. 译文:一个女孩说:“小的时候有一天晚回家,爸爸刚找到我什么也没说,打了我一巴掌。就那一次。另一个女孩写道:”从小到大父亲最疼我,小时候不听话也打过我不少次,但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1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 对一部作品的翻译,译者会经常因为译文读者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会根据所选文章的题材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同样,也会因为翻译的目的的不同,而采用迥然相异的翻译策略,以下我们将以儒学英译的不同例子来看这一点。 早在1594年,西方就文字出版了第一本儒家经典<四书>,这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著成。从此以后,儒学经典被越来越多地译成西方各种文字。近代西方出现了三位汉籍欧译大师:英国的理雅格,法国的顾塞芬,和德国的卫礼贤,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作家,以理雅格和辜鸿铭为例。看翻译目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位大师的翻译背景。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于苏格兰,小时候就读于老家的教区学校,曾在一位盲妇处学习英国古典诗篇,从小就喜爱文学。他十四岁时转入阿伯丁文法学校,勤奋学习拉丁文和英语语法。1831年考入阿伯丁英王学院。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又致力于学习哲学与宗教。理雅各在大学求学期间,为当时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所吸引,志愿当传教士。投考希伯利神学院。他接受了两年的神学训练,向伦敦传教会提出申请,要求派往中国传教。伦敦会批准了他的申请。1839年7月,从英国乘船出发,1840年1月10日抵达南洋马六甲。 理雅各倾心研究中国文化,热心在华事业。理雅各十分努力在中国传教,写出了18种汉文新教布教书籍。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在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理雅格翻译了大量的汉籍,特别是儒家典籍《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等。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他称自己: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的话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翻译《论语》的背景与前提。辜鸿铭注意到西方传教士在审视中国历史及文化时所持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其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优越感来研究和认识中国。论语最初200年多来的英译史一直是由传教士书写,他们将儒家思想当成儒教,以基督教为参照来翻译及阐释《论语》。他认为理雅格等传教士们歪曲了儒教经典的原意,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产生偏见。为了还原中国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消除理雅格等造成的偏见,他决定以自己对儒家经义的把握和对西方语言文化的精熟来翻译儒家经典,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地读过他的翻译之后,能够反思和修正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改变他们对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的态度。辜鸿铭翻译儒家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儒家文化救西的思想。为了引起西方人对他翻译的论语的更多关注,他将译本名定为:《孔子言论:一本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里解说的新的特别的翻译》。而由于其间经历、生活环境及身份的变化,理雅各的《诗经》三译本体现了其不同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他的宗教观念经历了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狭隘偏见,到宽容、自由的比较宗教观的演变,学术思想也从较多地依赖传统和服务政治,而逐渐走向强调独立意识的学术阐释。但西方主流思想总是影响着译者,又通过译者影响着译著。中国经典在理雅各看来仍是低劣的,需要基督教来予以完善。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大师,他们翻译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也就是他们的翻译目的不同导致了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截然不同。

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 1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莱斯.1971 年她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建立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莱斯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指出理想的译文应从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同时,在实践中她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且不该追求的,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有不同的功能时,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在与学生费米尔合作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莱斯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此后,费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翻译目的论,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他以行为学为根据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强调因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且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翻译并非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故单靠语言学解决不了翻译问题.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其次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在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及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20 世纪90 年代初克利斯蒂安·诺德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给翻译作了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强调译文和原作的联系,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来确定.对目的论影响很大的莱斯在其翻译类型学中也指出,文本有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三种类型.信息文本包括新闻、商业信件、货物清单等等;情文本包括文学的各种文体类型;感染文本包括所有以感染为首要目的的文本广告、布告、宣传、劝诱以至讽刺等文本.应用到翻译上,根据文本的目的和性质,信息文本要求直接,完整传达原文本的内容;表情文本要求传达原文本内容概念的艺术形式感染文本要求再造文本形式以直接达到预期的反映,其重点分别是“内容”、“形式”、“效果”.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要接受者做出反映,译文文本的处理就要迁就目标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首要目的是要达到预期的效果.综观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最为重要,这是对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的突破.结构主义翻译观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把意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翻译活动看成是静态的简单的编码和解码操作,其“等值”翻译观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等关系.而功能派理论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言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翻译不能被看作是语言间一一对应的转换.译文不能以是否与原文对等为准则,而应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从翻译程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西方的女性主义产生于18 世纪法国大革命,自此之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庞大多元的体系。女性主义在理论界中被广泛重视起来,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翻译界的文化转向为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研究翻译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视角的新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一“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它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繁多的翻译理论中显得格外醒目。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理论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结果,由此译者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变得更加丰富。 1回顾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主体性纵观中西方翻译史,女人和译者同时被归入话语的低等地位。译文被冠以“情妇”、“小女人”、“媒婆”、“不忠的美人”、“潘多拉”之喻等称呼,这些称谓无不表明了译文是从属于原文,是次要、派生以及被动的,如同女人从属于男人那样。以西方女性为例,16 世纪欧洲,女性不能够畅所欲言,不能自由得展示自己的才能,她们的言说与行为受到各方面严格的限制。在当时,女性只能被允许翻译工作,翻译的题材也只陷于宗教文本,而对于自主创作是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想发表自己对社会、婚姻生活、政治上的见解,就必须通过翻译这个途径才可以实现,通过翻译加入个人的宣言,表达自己的诉求。18 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浪潮使得自由平等的思想贯穿

了整个欧洲,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三次妇女运动的浪潮,带动了女性主义对父权中心制更为深刻和激烈的批判意识。西方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吸取养分,将女性视角引入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并且提出“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开始”。 关于翻译译文与女性的地位长期的从属地位,Simon 批评道:无论被肯定还是遭谴责,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比喻。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的女性。正如女性的处境一样,翻译由此变得边缘化:“翻译被诬蔑为一种写作方式,为版权法所排挤,为学术界所不屑,并受到出版商、发行商、政府和宗教团体的层层盘剥。”翻译的女性化与其边缘化特征,体现了传统翻译关系二元对立的“主仆”关系。译文只是原文的模仿,它受制于原文的权力之下。由此,忠实性就变成了一部译作的好坏标准,对等于原作而言,忠实观主宰着翻译的标准。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传统的翻译观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传统译论中原作与译作的男一女、主一仆、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中不再存在,“带着镣铐跳舞” 的忠实观同样也遭到了质疑。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重新对忠实做出了定义,认为“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 方案(writingproject) ――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 的! ”由此,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得到普遍而热烈的关注。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 ) 性”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其实,英文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 ( ),也包括逐句译()。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用于翻译科技资料;()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也用于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如 () ’ 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对此,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文学、修辞手法和社会习惯,这是无法移植的。古书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翻译正是如此。一篇好文章,翻译过来往往读不得。你可以把大意译出,可是原文那些音乐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会丢了一大半”(王宗炎:)。

翻译实践中的主体间性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 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间性 李双玲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关键词:主体间性;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161-03 主体间性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存在和共生关系。因此主体间性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 角。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协商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都会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来。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把翻译中的各个因素均看成主体是不无道理的。在讨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间性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视角。 一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视角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只是原文作者的仆人,只能如实的传递作者所欲之言,用中立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语言转换活动,而作者则处于主体地位。直到解构主义学派的创建,译者才摆脱作者的阴影确定了其主体地位。译者之所以也处于主体地位,是有两个原因的:一是原文意义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延隔而被“撒播”,所以成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文本系统,而且“纯粹的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是根本不存在的,译者不可能完全领会和译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1];二是“翻译的实质不是对原作品的意义的追索或还原,而是译者能动的理解诠释过程,是译者主体自身存在方式的呈现,同时也是译者在理解他人的基点上对自我本性的一次深化理解”[2]。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必然会体现在译文里面。因此,译者本身的文化身份和价值取向影响了其对文本的态 收稿日期:2012-04-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 C0888)。 作者简介:李双玲(197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度以及运用翻译的方法。同时译者自己本身所处的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在译文中留下很深的印记。而另一方面对目的语读者而言,译者又不得不考虑到当下环境的语言流行趋势,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再创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角色,首先,译者会从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看文本,在看的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了解文本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并通过和原文作者的“交流”后分析文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风格特点。这样译者就能深入的了解到文本的信息和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其次,译者又以一位译文创作者的身份来面对目的语读者。在译者了解了原文的内涵和意义的时候,再根据自身的经验、审美和对目的语的掌握能力,把原文进行语言转换,让目的语读者能过通过译文与原文的作者进行对话。因此译文就决定了原文在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领域中的传播效果和接受程度。所以,译者还应该尽量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上,考虑到读者的要求,把自己从内容到形式与原作者感同身受的灵感启迪和思想冲击带给读者。 “我们在定义翻译主体的时候,显然要考虑到作者、读者的主体作用,但居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这个主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主体,而把作者、译者和读者视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3]因此,在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和读者都是以主体身份参与进来的,三者之间围绕着文本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制约又相对独立,这也就是翻译的主体间性。译者在这样的一种关系链条中扮演的是媒介和桥梁的角色,既不是作为原文作者的传声筒就低人一等,也不是因译文创作者的身份而高人一等,而是为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非共时性沟通的实现而存在的一个桥梁。 161

翻译概论术语整理

1.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趋势有两个维度,一个方面就是坚持面向原文本的程度,另一方面聚焦于语言和产生的译本。以原文本为导向的是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征。从原文本的视角分析翻译,把翻译视作语言文字间的转化,却忽视了文化语境。书中有提到一个三角图,三角图的底线最左端代表原文本,最右端代表目标文本,左侧边代表原文本导向,右侧边代表目标文本导向。最左端角过度强调原文本,以至很难区分翻译和直译的区别。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常发生。图中显示Catford的形式对等,Nida的动态对等,Koller的语用对等,Beaugrande 基于文本的对等,以及Venuti的异化和对等都属于面向原文本的翻译研究。 2.Formal equivalence Catford把翻译界定为“用目的语(TL)中对等的文本材料取代原语(SL)的文本材料,并把追求原语的等值成分视作翻译的中心问题,从而提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是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形式对应指任何译语范畴在译语的“机体”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同等地位。例如:用一个形容词翻译另一个形容词。形式对应涉及原文本的语言形式,将原语中的结构形式原封不动地照搬入目的语,以原语为中心,最大限度显示原文中的形式与内容。 3.Translation shifts 当无法遵守原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操作时,文本对应通过Catford所述的翻译转换所形成。当这两者概念发生分歧时,翻译转换尤其重要,其指从原语到译语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设计两种主要的转换:层次转化和范畴转换。在层次转换中,位于一个语言层次的原语文本在译语的另一个层次中找到翻译对等。翻译中唯一的层次转换是语法-词汇转换。例如,原文本的文字游戏可能是通过利用目标语词汇层面进行翻译从而在语音层面得以实现,。范畴转换是通用术语,指翻译偏离形式对等。其分为四类:结构,类别,系统,单元转换。例如,原文本的形容词短语在目标文本变成副词短语。 4.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指将原文本信息翻译成接受者语言时,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心里反应要极为相似。主张翻译不必受原语中语言形式的各种束缚,在接受语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翻译要在内容上与原语内容对等,主张翻译就是意译,旨在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原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动态对等包括以下程序:1.用更适合的目标语言文化材料替代较难接近的原语项目。2. 引用原文本中含蓄地内容使其在目标语言中更加明确3. 为便于理解控制表达的冗长。 5.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指翻译研究的趋势转向于以目的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研究,焦点在语言和译本,且随着研究的进程研究范围会越来越广。具体可以体现在将翻译研究作为整体的一个三角图,在这个三角图中,自下而上的研究研究范围会越来越狭窄,然而自上而下的研究所涉及领域则越来越广。因而,不再是以往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本类型和功能,以目的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转向目的语的文化领域,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意识形态,组织惯例的研究。

国际关系文献翻译策略分析

翻译部分 又

标标原文: Hl e r ar e hy a n d C om m u ni协,a tHom e a nd A b r oad: Evi d e nee o faCom m o n S tr u e t u r e o f f 译译文: 国内与国外的阶层和团体: 美国精英中国内外政策信仰的共同结构之证据 据 题题 D o m e s t一e a nd For e ig n Pol一e、,Be l一efsi n Am e ri ean Ell t e s s 原原文译文 H H Hiera rc h y a n d C o m m u n ity a t t 国内与国外的阶层和团体:: H HHo m e a n d A b ro ad :: 美国精英国内外政策信仰的 EE E、,idenee of a C om m on Struetu re of D om estie e e 共同结构之 证据 a a n d F o r e ig n P o lie y B e lie f s in A m e r iea n E lite s s 赖布恩恩 B BB rian C . R ath b u n nn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精 A A A lth o ug h th ere 15 in ere asin g ev id en ee o f a rela t io n sh iP P P 英在国内外政策的态度之间存在着联 系,, b b b e彻 een d o m e sti e an d f or eig n P o liey at t itud es a m o n g g g 但是我们对其原因仍知之甚 少。其实,深深A A A m eriean e li t es. w e h av e less o f a n id ea a b o u t w h y th ese e e 入了解我们所说的左 翼、右翼、自由主义义 se s ts o f at t itu d es eo h ere . T h e a n sw er l i e s i n a b 比 er r r 和保守主义,就可以得到答案。借助 权力力un u d ers t a n d in g o f w h at w e m ean w h en w e ta lk ab o ut “l ef t”理论、党派分歧以及意识形 态连续体的概概an a d “ri g h t、’or “l i b e r a l”an d “eo n ser vati v e .’‘D raw in g o n th e e念,笔者 认为,存在两个核心价值观: 阶 1i t1e r a ture o n rig h ts th eo r y*P ar t isan e leav ag es, an d d d 层和团体; 二者在国内政策和外交 政策层 i d i e o l o g i ea l eo n ti n u a . 1 P o si t th e ex i sten ee o f t w o co re e e 面得到了体现。笔者对表现美国精英 国内内v a v】u es. h ierareh v an d co m m u n i t \. t h 歇 sh o u 】d m an i f e st t t 外政策态度的数据的关键部 分进行了分 t h t e m se lves b o t h at h o m e an d ab ro ad . 1 P erf or m a P r i n ei P a l l 析,结果表明,两个领域存在几乎相 同的的 eo e m P o n en ts an a }y sis on d ata eaP tu rin g b oth t h e d o m estie e e 态度结构。这说明,在一般情祝下将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 践活动。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常把文学翻译家比作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又要舞姿优美,又难免时时受到羁绊。因为文学翻译被归结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但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意和形。再则译者还要受到译文读者的制约,顾羁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所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

“解释性翻译”概念内涵丰富,只重语言转换,而轻文化传播,亦或只顾文化传播而忽视客观语言内容,都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达不到解释性翻译的效果。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翻译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地添加删改 而在源语使用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由于 文化不同造成的鸿沟。但解释性翻译又不同于注释性翻译。解 释性翻译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 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采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加注的形式。解 释性翻译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解释性翻译在 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 解释的过程;奈达(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交际都 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而一切翻译又以其是否解释出源语表 达目的为翻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6]。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 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解释就是翻 译)。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 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 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 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 翻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 途径。 二、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例子:He flung himself down at little Osborn’s feet and loved him Even before they were acquainted,he had admired Osborn in secret .Now he was his dog,his man Friday(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5) 译文:都宾拜倒在小奥斯本面前,死心塌地爱他。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 暗暗佩服他。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杨必译《名利场》) 此例中星期五此人是一个暗喻,但一般中国对此都不是很清楚。于是译者就做了这样的注释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研究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影视翻译者们几乎把“整个世界”搬到中国观众眼前,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引进中国。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对新鲜事物有着饱满的热情,与此同时,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心态、获取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电影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字幕翻译也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一、前言 我国着名学者钱绍昌曾明确地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总的来说,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用 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首次提出对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产生重大贡献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很多人认为严复所提出的“雅”破坏了“信”和“达”,从字面上来看,的确如此,因为仅仅为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而脱离原文,这样的做法本身极具挑战和危险性,但是从积极乐观的一面来讲,严复的翻译标准极其重视润饰,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的,这为后来的翻译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

基础,启发大家在越来越重视美感的时代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追求译文美感。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之所以多年来没有被翻译界抛弃,是因为这简明扼要的三个字把翻译的精髓总结得淋漓尽致,尽管时代赋予了翻译新的意义,但是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运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由于受到电影故事背景、情节、文化内涵以及观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标准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和要求。 三、“意境说”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着名的翻译大家严复、鲁迅、瞿秋白等前辈将翻译提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中国文学艺术着意追求超越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做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因而形象刻画并不是中国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第29页,《中西比较诗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境说”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就会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就可以从形式文采美的角度对字幕译文进行深度润饰,使观众通过颇具美感的字幕译文领略电影本身的魅力,进入精彩纷呈的电影世界。 1.偏重于主观的主客观统一。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我们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31页,《中西比较诗学》)而非仅仅局限于主观论断。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要注意主观的意

翻译策略有哪些

翻译策略是翻译教材和翻译教学中必须研究探讨的内容。通过研究翻译策略的构成,分 析并归纳现有的翻译策略,根据历史积淀、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向,研究专家将翻译策略分为 三类,即: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翻译策略是一个舶来词,我国译 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的。 1.直译与意译 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在我国直译、意译和音译古已有之。 直译与意译之争和关于音译的讨论贯穿于中外翻译史。 现在主张直译的人一般也不完全以逐词对译或照搬原文结构。直译可允许改动词序、改 变词类在通顺达意的原则下照顾到原文的结构形式。巴尔胡达罗夫认为逐词翻译的直译,是“层次偏低的翻译”而只有“必要的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才能“传达不变内容并遵循译语的规范”。“层次”是指作为翻译单位的语言等级体系中词、词组、句子之类的层次。卡特福德认为,直 译是介于意译和逐字翻译之间的一种译法。“它可能始于逐字翻译但为恪守译文的语法规则而有所变化(如补充额外的词语、变换任何一‘级’的结构等)并过渡到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进 行翻译。” 直译的优点是:在吸收外来有益的新因素、在反映异国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调上比意译更 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但在表达形式上无须另辟蹊径即可达到忠实于原文内容的时候译者 自然采用直译。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 (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 (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 (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 正的翻译”。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 (1)以目的语为导向; (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