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浅析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浅析

2020年版药典的《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是国内较早

提出方法转移概念和内容介绍的官方文章之一,该文章由

XXX等多位老师在XXX官网“学术交流”专栏发布。此外,《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和美国药典USPXXX以及XXX(ISPE)发布的 XXX也对分析方法转移

进行了规定。但这些指导原则并没有提供统计方法相关信息,也不包含微生物和生物分析方法的转移。因此,要对方法转移进行深刻理解,需要结合已有文献和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具体技术问题需要根据具体分析方法及其方法验证情况进行分析。

在方法转移中,分析方法转移是一个文件记录和试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个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转出方是负责方法的建立、方法学验证的一方,而接收方需要证明其能够成功地在本实验室操作转出方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即有能力使用该方法。

方法转移适用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由研发部转移到质量控制部(QC)的情况,以及企业位于不同地点的生产工厂之间的方法转移。此外,企业还可以委托检验,如A企业委托B 公司检验,也需要进行方法转移。然而,当前的指导原则并未对方法转移中的具体实验设计、可接受标准等关键信息进行规定,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验证指标

3、QC部门接收方法并进行比对试验

4、共同验证和数据分析

5、再验证或转移豁免

6、形成文件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为了进行方法转移,企业需要明确流程和责任,制定相应的文件和标准,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以确保转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企业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方法转移的相关文件和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3、研发部和QC开会讨论方法验证报告,并起草方法转移方案。

4、研发部向QC提供详细的分析方法、样品、对照品、色谱柱、试剂、方法学验证报告(完整验证或部分验证数据)或实施的技术细节(例如试验技巧、计算公式等)。

5、在转移方案批准前,可以进行一些预实验,以便提前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6、对已确定的方法转移方案进行培训(需记录)或召开预转移会(澄清问题、考察接收方是否具备方法转移相关技术能力、考察分析人员是否具备方法转移相关经验等)。

7、QC确保所有仪器均已经过校验合格。

8、QC执行方法转移方案,并与研发共享方法转移的数据、结果或偏差。

9、QC起草方法转移报告,并批准方法转移成功。

五、方法转移方案

方法转移方案需要双方进行充分讨论,并以文件形式制定下来,最后经过双方审核和批准。方法转移方案至关重要,因为许多可接受标准的细节均需要在方案中明确规定。方法转移方案通常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方法转移的目的。

2、方法转移的范围。

3、方法转移中双方的责任。

4、待转移的分析方法(或SOPs)。

5、使用到的样品(如批号、规格、来源、贮藏条件,并提供COA)和对照品(批号、含量、来源、贮藏条件、有效期等,尽量使用官方定制的对照品且相同批号,并提供COA)。

6、预计使用的试剂(名称、级别、来源等)和仪器(厂家、型号、编号等)。

7、每个检验/验证指标的具体实验设计(如配样个数、重复次数、进样顺序等)。

8、可接受标准(可接受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对于一些方法中的特殊情况,如辅料干扰程度、检测限定量限差异较大、RSD接受标准等均需要在方案中进行明确,必要时可借鉴方法学验证报告中的数据进行设置)。

9、异常数据的调查。

10、实验结果的评估。

方法转移方案也可以参照《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实例分析13-3】P164-168部分进行撰写。通过比对试验进行某样品(原料药或制剂)相关分析方法转移的接受标准示例如下所示。

根据上表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几点,对于溶出度而言,方法转移时可以采用6、12、24片三种方式,而不仅仅是6片。对于样品中没有检出的杂质或低于检出限的情况,需要进行加

标回收率试验,准确度结果应基本一致。对于未加标样品应证明两个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杂质谱相似。对于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异构体等检查方法而言,精密度、检测限、定量

限的验证极为重要。接收方应将代表性图谱与转出方的进行对比,二者应相近。对于含量测定而言,精密度很重要。这些可接受标准应在转移开始前达成一致,以免后期遇到麻烦。通常,由研发实验室到QC实验室进行的方法转移,不建议使用

GMP阶段的工艺验证批样品进行方法转移。而使用实验室阶

段的样品进行方法转移,因为如果不满足既定标准可能要引起OOS调查。

此外,原料药与制剂需要转移的实验项目见下表,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方法转移。

方法转移即方法转移方案的实施过程。在某些情况下,方法转移现场应有参与方法开发或验证的人员参与,这将有助于方法转移。在方法转移开始之前应对分析方法、分析方法转移方案中的细节进行指导说明,进行培训,保证分析人员能够顺利实施该方法。为了提高分析方法转移的成功率,减少过程中的偏差,从事方法转移实验的人员必须是合格的分析师或技术

熟练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验不得随意更改。所用分析仪器应在校验合格日期范围内。

如在方法转移中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查:如结果不符合接收标准,接收实验室在转出实验室的协助下调查分析根本原因;如实验中发现重大偏差,接收实验室需要在转移过程中及时通知转出实验室,并撰写偏差报告并通过正式的体系进行记录和批准;小偏差或异常均需要在方法转移报告中备注并需复核和评估并查找原因。如不稳定样品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接收实验室需调查原因并评估该偏离对整个方法转移的影响,并在方法转移报告中说明。必要时可对分析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以及对复杂检验规程的进一步完善和说明。

七、转移报告

在方法转移完成后,需要编写转移报告。转移报告应包括转移方案、实验结果、分析数据、结论和建议等内容。报告应由转入实验室的质量控制部门审查并批准。转移报告应详细描述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对实验结果的

分析和评估。报告应准确、完整、清晰,并应包括所有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好的方法学验证是成功进行方法转移的基础。在建立分析方法和方法学验证阶段,需要对每一个验证指标进行严格、深入的验证,以确保今后操作该方法时不会出现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考虑耐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双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验证。例如,在方法转移过程中,不同实验室可能会使用不同品牌或型号的仪器、不同来源的试剂、不同水平的操作人员以及不同批号或寿命的色谱柱等。因此,在方法学验证阶段,可以设计多个实验进行考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可以比较不同品牌的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不同厂家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以及新旧色谱柱的性能差异等。此外,对于方法学验证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需要进行排查,并特别重视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在方法转移过程中及时解决。

在方法转移过程中,沟通会议、方案起草和可接受标准等实际上是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转移或传递的多少会影响对方法的理解和使用。因此,在方法转移过程中,需要确保双方之

间的沟通畅通,制定详细的方案和可接受标准,并确保双方对方法的理解一致。这样,才能确保方法转移的成功。

《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四部收载了通用技术要求、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其中,通用技术要求是药品标准的共性要求,是药典标准的基础[1-2],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三部分。《中国药典》2015年版在归纳、验证和规范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各附录中的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整合单列成第四部中的通用技术要求部分[3],首次实现了药典各部共性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的协调与统一。通过五年的实践,《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整合后的通用技术要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增修订,立足我国国情,注重与国际标准的协调,不断完善药品质量控制要求,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成熟分析技术,为进一步建立严谨的药品标准,提高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本文对编制情况、主要特点和增修订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 1 指导思想和编制过程 1.1指导思想 以编制大纲为指导,以国际标准为参考,以科研课题和研究数据为依托,国家药典委员会持续完善《中国药典》四部通用技术要求体系建设,制定更加严谨合理,与国际标准更加协调,主要开展以下重点工作:制剂通则部分系统调整整体框架,体现制剂全过程

控制,突出制剂个性化要求,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批间一致性。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部分进一步扩大先进成熟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可靠性和适用性;加强中药材外源污染控制方法、灭菌工艺验证和环境检测等相关技术要求的制定;提高与国际通用性技术要求的统一性。 1.2编制过程 自2017年8月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药典》四部通用技术要求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一系列通用技术要求课题的研究工作,共设立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课题50余项,为提高药典通用技术要求的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把好标准审评和药典准入关,筹办审评会议50次,审议标准草案百余个,审议反馈意见3 000余条。编制期间,《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用技术要求的编制积极贯彻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在确保适用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 C H)指导原则的协调统一。除生物制品、药用辅料和药包材通则和指导原则外,《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用技术要求共新增23个,修订83个详见表1。 表1《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增修订通用技术要求名单(除生物制品、药用辅料和药包材通则和指导原则) T a b.1T h e r e vi se d l i st o f g e n e r a l c h a p t e r s a n d g u i d e l i n e s o f t h e C h i n e se P h a r m a c o p o e i a 2020 e d i t i o n v o l u m eⅣ(e x c e p t f o r ge n e r a l c h a p t e r s a n d g u i d e l i n e s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e x c i p i e n t s,p a c k a g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c o n t a i n e r s)

方法转移与确认

分析方法转移和确认 一.分析方法转移概念:分析方法转移是一个文件记录和实验室记录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方实验室)在采用另外一个实验室(方法开发方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与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 关键词: 文件记录:应当有经过流程化签批的方案、记录、报告。 经过验证:转移之前需经过方法验证。 非法定分析方法:药典等法定方法不适用方法转移。 有能力:需要评价方法接收实验室执行该方法的能力,包括资源,经验与对该方法的理解。 检测结果一致:可以通过检测结果对比的方式证明。 二.方法确认概念:分析方法确认是指首次使用法定分析方法时,由现有的分析人员或实验室对分析方法中关键的验证指标进行有选择性的考察,以证明方法对分析样品的适用性,同时证明分析人员有能力使用该法定分析方法。 关键词: 首次使用:在进行方法确认前,不得使用该方法进行检测。 法定分析方法:适用于药典方法、部颁标准、国标等,不适用于企业自议方法(即使批准后) 关键的验证指标:非全验证

三.对分析样品的适用性:由于处方、工艺、合成路线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杂质谱、晶型、溶解度等性质的不同,法定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某些分析样品。 有能力:只要是资质、经验。 方法确认与转移相关指导原则 1.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9099 2.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9100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9154272.html,P1224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9154272.html,P1226 5.FDA的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method validation 对比试验:最常用的方式。转移方与接收方对同一批次样品进行分析。 共同验证:一般为方法的重现性验证。 在验证:一般为部分验证 转移豁免:样品类似,接收方有使用经验,一般为同品种不同规格、制剂与原料药等。 法定方法:适用于方法确认 方法相同或相似 转移方相关人员调到接收方。 管理文件:接收方应当有方法转移相关的管理文件,对方法转移相关活动作出规定,包括文件编号规则、方法转移流程、各方责任、培训与签批等。

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验证转移与确认

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验证转移与确认 摘要: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取决于分析方法的验证、转移传递和确认,以确保 最终结果的一致性,提高可靠性。由于方法验证、转移和验证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不同,任何分析和验证的目标是获得稳定性和可靠的准确数据的方法,方法验证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分析方法通常需要验证转移与确认。 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详细说明其联系方式和适用范围,化学原料药检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原料药;分析方法;验证;转移;确认分析 前言:对于中国的化工原料来说,欧美国家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结合公司 实际情况,审查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和材料。分析方法的 验证转移与确认的目的是证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测试要求和目的, 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通过化学分析法的验证,转移,确认,可以有效地证明质 量管理。 一、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验证转移与确认概念分析 (一)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的核心是通过实验室设计和测试,验证方法对预期用途的适用性。 在医药品的研究开发中,有必要根据产品的变化调整品质管理方法。在决定质量 方法的时候,公司还必须对证明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方法进行全面检查。 1. 方法转移 方法转移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方法设置实验室、方法验收实验室和比较测试。方法转移在实验室获得的结果和使用标本化方法的实验结果的关联性。测试 样本的数量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关,并且接收实验室是否具有实施该方法 的经验。在转移方法之前,应注意确保接受该方法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详细了解该

方法涉及的关键参数。制定详细的动员程序也很重要,以确保双方实验室人员之 间的良好沟通。 (三)方法确认 在应用分析方法时,药品检验实验室不需要验证方法,但必须确认方法,以 证明实验室能够正确应用药典方法。待确定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有效的规定,只 能通过方法本身的特点和检查员的专业知识进行确认,并由实验室进行操作。以 下是决定需要做什么的有用参考:方法本身的复杂性、方法的关键步骤、操作和 影响结果的关键方法,以及验证方法复杂性的最重要方法的选择参数。 二、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 (一)生物检定方法 ICH中定义的生物测定包括测定生物制品的生物反应、细胞水平的生物化学 或生理反应、免疫作用下酶的速率以及配体或受体的结合反应。随着新技术和新 生物制剂的连续出现,生物学检测领域也在扩大。“生物特征分析的设计和开发”和“生物特征分析的验证”中列出了生物特征数据分析,全面描述了生物特征方 法的建立和验证。 (二)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法是指使用分析仪器和器具对化学物质(包括传统中药)成分进行 定性和定量检测和分析。由于相对简单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存在影响测试结果的 相对较少的因素。 从分析方法和操作流程来看,生物分析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属于同一类。它 们都使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仪器)以及对被测对象进行定性和定 量分析的手段。然而,由于样品的特殊性,生物分析方法比化学分析方法更为复 杂和困难。这是因为生物样品含有许多复杂的生物基质,这极大地干扰了分析物 的准确测定,即所谓的基质效应。 三、化学原料药分析方法的验证转移与确认特性

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验证、转移及确认

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验证、转移及确认化学原料药的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制药的相关步骤,对药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它包括样品对比参照物以及药品的相应试剂。研究者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器和计算公式,对药 品的成分和药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通常情况下,分析方法有不同的种类,可以根据化学 原料药的成分进行含量测试,也可以对化学原料药的杂质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定量测试和限 度测试。另外还可以测试化学原料药的化学性能,例如,原料药的溶出度测试、效价测试、 含量均匀度测试,还可以进行化学原料药的鉴别测试。 二、分析方法验证 (一)分析方法验证的相关概念 根据《美国药典》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得知按照已经成立的实验室研究证明方法, 可以对化学原料药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验证。ICHQ2中提到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标是 测验化学原料药的作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保证药品能够满足实验需求。在《工 业指南》中,根据定义分析法可以得知,化学原料药的阐述分析适用于化学原料药的使用目 的及过程。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实验者明确药品的使用目的,从而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CFDA 中提到的分析方法验证的定义是证明化学原料药的操作过程和使用规范,是否能够达到相应 的预期结果,从而保证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规范使用药品,保证实验效果。通常情况下,分析方法验证是根据实际的测验需要,设定一定的测验内容,实验者根据合理的测验方案来 验证分析方法是否能够满足药品检测的需求。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化学原料药的合成工艺发 生了改变,配料及配方有所调整,需要将分析方法也相应的进行修改,保证方法的可行性, 适用于调整后的药品检测。实验者一定要根据药品的配方情况,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验证。 保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实验者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证明该 分析方法能够起到化学原料药检测的作用。 (二)分析方法验证的项目 实验者在应用要点分析方法对实验药品进行分析验证的过程中,应当查询该药品或原料 药的相关资料,明确相应的验证项目,从而有针对性的利用实验进行药品性质的测验。所需 验证的项目可以包含药品的准确性、精准度和专属性等几个方面。当已存在要点分析方法, 而采用非要点分析方法时,实验者应当说明该方法相对于要点分析方法所存在的优势和应用 的必要性,并且提供相应的证明依据。对药品的线性、范围、耐用性进行补充验证。分析方 法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适用性、范围、线性、精准度、测量限、耐用性、专属性、定量 限等多个方面。 (三)系统适用性研究 系统适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需要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化学原料药所涉及的仪器、设备、 实验操作流程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科学评估,从而确定整个分析系统是否具有可行性。系统 适应性测验根据实际需要通常分为拖尾因子、分离度、重复性、色谱理论、塔板数等几个参 数测试项目。 化学原料药分析方法验证还需要具有专属性,专属性是指化学原料药中存在的其他成分,例如降解产、杂质和辅料等物质。通过对其它成分物质进行精准的测定,可以验证化学原料 药的使用效果和性能。专属性研究应当根据其他认证项目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方式。根据所 获得物质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其中文字材料通常包括色谱图、分析检验报告书、来源和参 考文献的。专属性研究还应当包括对化学原料药样品的分析,因此方法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如果在测试过程中不能获得样品中的杂质,实验者可以利用过期的样品、粗品进行一定 的操作。代替杂质进行研究。光谱条件下可以配置相应的混合溶液,进行化学原料药的性能 测验,报告中的内容应当包括识别程度、药品鉴别、操作方法等相应论述。色谱条件下的纯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浅析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浅析 2020年版药典的《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是国内较早 提出方法转移概念和内容介绍的官方文章之一,该文章由 XXX等多位老师在XXX官网“学术交流”专栏发布。此外,《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和美国药典USPXXX以及XXX(ISPE)发布的 XXX也对分析方法转移 进行了规定。但这些指导原则并没有提供统计方法相关信息,也不包含微生物和生物分析方法的转移。因此,要对方法转移进行深刻理解,需要结合已有文献和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具体技术问题需要根据具体分析方法及其方法验证情况进行分析。 在方法转移中,分析方法转移是一个文件记录和试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个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转出方是负责方法的建立、方法学验证的一方,而接收方需要证明其能够成功地在本实验室操作转出方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即有能力使用该方法。

方法转移适用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由研发部转移到质量控制部(QC)的情况,以及企业位于不同地点的生产工厂之间的方法转移。此外,企业还可以委托检验,如A企业委托B 公司检验,也需要进行方法转移。然而,当前的指导原则并未对方法转移中的具体实验设计、可接受标准等关键信息进行规定,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验证指标 3、QC部门接收方法并进行比对试验 4、共同验证和数据分析 5、再验证或转移豁免 6、形成文件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为了进行方法转移,企业需要明确流程和责任,制定相应的文件和标准,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以确保转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企业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方法转移的相关文件和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3、研发部和QC开会讨论方法验证报告,并起草方法转移方案。

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2020年版《药典》四部通则9100 分析方法转移(analytical method transfer),是一个文件记录和实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分析方法转移是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获得一致、可靠和准确检测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 本指导原则总结了可能存在的分析方法转移的类型和转移方案的内容等。本指导原则不提供统计方法相关信息,也不包含微生物和生物检验方法的转移。 —、转移类型 分析方法转移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同批次均一样品的比对试验或专门制备用于测试样品的检测结果的比对试验。其他方法包括:实验室间共同验证、接收方对分析方法进行完全或部分验证和合理的转移豁免。分析方法转移实验、转移范围和执行策略制订要依据接收方经验和知识、样品复杂性和特殊性、分析过程的风险评估。 1 . 比对试验 比对试验是分析方法转移时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接收方和转移方共同对预先确定数量的同一批次样品进行分析。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在样品中加人某个杂质的回收率实验,接收方能够达到预先制定的可接受标准。分析时要依据已被批准的转移方案,此方案包括明确列出的细节、使用的样品、预先制定的验收标准和可允许的偏差。检测结果符合预先制订的可接受标准是确保接收方有资格运行该方法的必要条件。 2 . 两个或多个实验室间共同验证 执行分析方法验证的实验室要具备运行该分析方法的资格。转移方可与接收方一起进行实验室间的共同验证工作,包括接收方可作为转移方分析方法验证团队的一部分,从而获得重现性评估数据。共同验证要按照预先批准的转移或验证方案进行,方案中需说明具体方法、所使用样品和预定的可接受标准。指导原则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分析方法验证指标选择提供了指导意见。 3 . 再验证 分析方法转移的可接受方法还包括再验证或部分验证。再验证时应对指导原则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收载的可能在转移中受到影响的验证指标进行说明。 4 . 转移豁免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常规的分析方法转移可豁免。此时,接收方使用转移方分析方法,不需要比对实验室间数据。转移豁免的情况如下。 (1) 新的待测定样品的组成与已有样品的组成类似和/或活性组分的浓度与已有样品的浓度类似,并且接收方有使用该分析方法的经验。 (2) 被转移的分析方法收载在药典中,并无改变,此时应采用分析方法确认(见指导原则9099《分析方法确认指导原则》)。 (3) 被转移的分析方法与已使用方法相同或相似。 (4) 转移方负责方法开发、验证或日常分析的人员调转到接收方。 如果符合转移豁免,接收方应根据豁免理由形成文件。 二、转移要素 本原则推荐了能够成功进行分析方法转移的一些要素,这些要素也可能存在关联性。实施分析方法转移前,转移方应对接收方进行培训,或者接收方需在转移方案批准前进行预实验以发现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培训要有记录。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浅析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浅析 在国内,由官方提出的、较早的关于方法转移概念和内容介绍的文章是2015年6月29日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官网“学术交流”专栏发布的许明哲等多位老师的文章《分析方法验证、转移和确认概念解析》、《分析方法转移内容介绍》,网址如下。这些文章对分析方法转移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指导。 此外,在《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一书中13.3方法转移中提到了分析方法转移概念、方案、报告等内容;美国药典USP<1224> Transfer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分析方法转移)以及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发布的Good Practice Guide:Technology Transfer(ISPE技术转移指导原则)也对分析方法转移进行了规定,在进行方法转移时也都可以借鉴和参考。但无论是《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第一次征求意见稿),还是USP<1224>都总结了可能存在的分析方法转移的类型和转移方案的内容等,都不提供统计方法相关信息,也不包含微生物和生物分析方法的转移。

《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2020年版第一次征求意见稿)、USP<1224>分析方法转移、《ISPE技术转移指导原则》都没有对方法转移中的具体实验设计、可接受标准等关键信息进行规定,单纯看上述指导原则很难对方法转移进行深刻理解,作者认为可结合已有文献和《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一书中的案例进行理解,但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仍需要根据具体分析方法及其方法验证情况进行分析。 一、方法转移的有关概念 分析方法转移:分析方法转移时一个文件记录和试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个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随着药物研究的发展,中国药典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以保证 药品质量的安全和有效。近日,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发布, 并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 标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要求。具体来说,对于药品质量标准的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做出了以下调整。 首先,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明确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 基本要求,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灵敏度、特异性、系统适用 性等方面。而2024年版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些要求,对各个要素提出了更 加具体和严格的规定,以更好地保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2024年版将分析方法验证分为全面验证和局部验证两个级别。全面验证适用于所有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全 面的评价。而局部验证则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一些特殊分析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2024年版还对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进行了规范, 包括实验设计、样品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同时,在验证过程中要求采 用合适的参考品和对照品,以增加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另外,2024年版还对分析方法验证的报告内容和格式进行了统一规定。验证报告应包括验证目的、验证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验证结 果等内容,并且要求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撰写和填报。这样可以更方便地 进行结果评价和审核,并确保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靠性。 总之,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中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验证指导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旨在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药物监管部门颁布的国家药典,是指导我 国从事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 出版对于我国药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药品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于近期发布,该版本的药典内容和标准有哪些变化?对于医药行业和用户来说有哪些影响?本文将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解读,分析其对于行业、企业和用户的意义和影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历史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肩负国家药物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依据 和权威性标准,是指导药品质量的主要依据。从1949年首次颁布开始,我国的药典编纂工作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不断完善和发展。每个 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都在保留传统中药基础上,不断增加 现代药物的种类和标准。它的出版不仅对于我国药品质量的保障、国 际间药品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世界药品监管的发展有一定 的影响。 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变化 1. 基本药物标准的修订: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基本药物标准的编制上有了新的变化,增补了一些新的常用药物的标准,同 时修订了一些旧版药典中的标准内容,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药品

质量的提高。 2. 草药材的鉴别标准更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草药材的 鉴别标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保障中药质量和药效具有重要 意义。2020年版药典对于一些常用的中药材的鉴别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增加了一些新的鉴别方法和技术。 3. 药物质量监管的新要求:随着医药技术和质量监管标准的不断提高,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于药物质量监管的要求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更新,增加了对于药品生产、贮藏、运输等过程中的质 量控制要求,提高了对于药品质量的监管标准。 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于医药行业和用户的影响 1. 对于医药企业的影响: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于医药生产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和技术标 准的更新。药品生产企业需要根据新版药典对原有生产流程和技术进 行调整和升级,以满足新版药典对药品质量的要求。 2. 对于药物质量和安全的影响:新版药典的发布将对药物质量和安全 产生积极影响。药品质量的提升将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因 为药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和安全事件。用户在购物药品时也 可以更加放心,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衡量药物质量的标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

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定,其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 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 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 鉴别反应 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 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 采用的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在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对于杂质检查,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杂质之间能否得到分离。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的方法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也可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强制破坏,以研究可能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对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的影响。含量测定方法应比对两种方法的结果,杂质检查应比对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峰纯度检查。 二、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比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线性范围内试验。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相当于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用至少6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至少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至少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至少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且浓度的设定应考虑样品的浓度范围。两种方法的选定应考虑分析的目的和样品的浓度范围。 1. 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品进行测定,或用所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4年版《中国药典》通则对9101号章节进行了调整,主要涉及药 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该调整旨在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 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下是对该调 整的详细内容的介绍。 第一部分:引言和目的 该部分对该章节的目的和重要性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言: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了说明, 强调该过程对药品质量控制的作用。 2.目的:明确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和确认 该方法可适用于特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 第二部分:验证原则 该部分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行性研究:强调在进行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之前,应进行 可行性研究,评估该方法是否可以适用于特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 2.验证参数:明确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应包括的验证参数, 如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等。 3.验证方案: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要求。 包括验证规程的编制、实验条件的确定、验证样品的选择等。 4.验证结果的评估: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结果的评估进行了 说明。强调验证结果应能够满足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5.验证文件的管理: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所涉及的文件、记录和资料的管理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三部分:验证程序 该部分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具体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验证计划的编制:明确了编制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计划的内容和要求。 2.验证方案的制定: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方案的制定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实验设计、验证参数的选择、实验方法的确定等。 3.验证实验的进行: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实验的具体步骤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4.验证结果的评估和分析: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结果的评估和分析进行了说明。 5.验证报告的编制:明确了编制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第四部分:验证报告 该部分对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报告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1.报告的格式:要求将验证报告分为不同的章节,包括摘要、引言、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 2.报告的内容:明确了验证报告应包括的内容,包括验证计划、验证方案、实验数据、验证结果的评估和分析等。

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一、范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本指导原则二和主要针对色谱分析方法,四针对配体结合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应该在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GL原则GC原则 二、生物分析方法验 (一)分析方法的完整验 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物浓度可靠性。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与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一般应对每个新分析方法和分析物进行完整验证。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围(标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处理全程中的稳定性。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个母体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适用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对照标准物 在方法验证中,含有分析物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将被加入到空白生物基质中。此外色谱方法通常使用适当的内标 应该从可追溯的来源获得对照标准物质。应该科学论证对照标准物质的适用性。分证书应该确认对照标准物质的纯度,并提供储存条

2020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范围 准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结果做出关键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方法,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本指导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也涉及非临床或临床试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要求,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本指导原则二和三主要针对色谱分析方法,四针对配体结合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和试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应该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GLP原则或GCP原则。 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 (一)分析方法的完整验证 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方法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物浓度的可靠性。此外,方法验证应采用与试验样品相同的抗凝剂。一般应对每个新分析方法和新分析物进行完整验证。当难于获得相同的基质时,可以采用适当基质替代,但要说明理由。 一个生物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围(标准曲线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可能需要测定多个分析物。这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可能涉及一个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个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情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涉及的分析物。 对照标准物质 在方法验证中,含有分析物对照标准物质的溶液将被加入到空白生物基质中。此外,色谱方法通常使用适当的内标。

【干货】药物研究与生产中分析方法转移确认及验证概念解析

【干货】药物研究与生产中分析方法转移确认及验证概念解析 中检院药物分析之家 分析方法验证、转移和确认的目的是证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和目的,被测样品质量可控,保证得到一致、可靠和准确的测定结果,同时也证明检验人员有能力操作分析方法。方法学验证、转移和确认是建立和重现一个好的分析方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方法学验证、转移和确认,可以对采用该方法所得到的检测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判断。 1、分析方法验证、转移和确认相关的指导原则和法规要求 目前国内外和分析方法学有关的指导原则和技术文件中,大部分都是阐述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很少有专门阐述分析方法转移和确认的文件。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药品监管机构以及“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都有专门的关于方法学验证的指导原则。其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发布了“化学药品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发布的GMP指导原则对分析方法验证有明确的要求,并于2011年7月21日发布了“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南2012年2月1日生效,用于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品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验证。ICH在1995年和1996年分别发布了Q2A“分析步骤验证-定义和术语”和Q2B“分析步骤验证-方法学”;ISO17025于2005年发布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第“5.4.5”章节中对分析方法验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另外,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和中国药典都有专门的附录收载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关于方法学确认,ISO17025:2005通篇只在“5.4.2”中有一小段描述:“……在进行检测或准之前,实验室应确认能够正确操作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最早发布相应技术文件专门阐述方法确认的是欧洲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联盟。

2020版药典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要点浅析

2020版药典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要点浅析 前言 目前,《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增修订内容已经公示了十三批,对通则中的多数内容进行了修订,在第三批增修订内容(2018-12-28)中公布了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作者对这次征求意见稿中的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以及正文中的一些规定进行了简要分析,供研发同仁参考,但本文中的一些观点不能代表官方意见,需谨慎使用。 一、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专属性是大多数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建立分析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色谱法中常见的专属性考察指标为分离度。

在分析方法验证过程中,有很多方法来考察专属性: (1)分离度考察(各起始物料、中间体、副产物、降解产物、主成分、空白辅料、溶剂),对于有关物质而言,已知杂质或降解产物应加入到新配制的含活性成分的溶液中,确保与被测定峰完全分离,主峰与相邻杂质,以及杂质与杂质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方法开发时可以规定大于2),有时在标准中规定采用相对保留时间的方法确定某个杂质,那么在专属性考察中应统计相对保留时间,并注意在其他验证项目中也进行统计。 (2)降解试验(光照、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氧化)或加速试验中的样品。(3)采用PDA(或DAD)检测器、质谱检测器(MS)进行峰纯度检查。(4)改变方法中的某个条件进行验证(如在等度洗脱后增加有机相比例,考察有无未洗脱下来的新杂质;采用CAD检测器等考察无UV吸收的其他杂质峰)。(5)考察未精制的粗品,并与最终精制过的成品进行杂质谱对比,根据粗品中各成分的分离度和样品中可能出现杂质来优化色谱参数。 (6)代表性制剂样品(制剂工艺中可能新增其他杂质)。 上述方法中,值得讨论的是降解试验。指导原则中没有关于降解条件的特别规定,因此做法各不相同。通常,原料药的强制降解试验包括液态的和固态的情况(应包括酸/碱水解,高温,高湿,氧化和光照),仅通过原料药的溶液或固体的降解一般无法准确推断制剂中药物的降解情况,因为制剂中的非活性成分(辅料)也可能与原料药反应或催化降解反应。对于制剂,常用试验条件为高温、高湿和光照。制剂的降解很大程度决定于该制剂是溶液还是固体。对于固体制剂,主要试验是高温、高湿和光照降解,最常见的反应类型是水和原料药的反应,因此高温和高湿组合试验也很关键。制剂降解中需同时进行空白辅料的降解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