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原理及其七个步骤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原理及其七个步骤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原理及其七个步骤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原理及其七个步骤

试验设计是一种确定影响过程的因子和过程输出之间关系的动态方法。换句话说,试验设计常被用来寻找因果关系。为优化输出而对过程输入进行管理时,这些信息是必要的。

试验设计(DOE)源于20世纪20年代育种科学家Dr. Fisher的研究, Dr. Fisher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此方法策略的创始者, 但后续努力集其大成而使试验设计在工业界得以普及、发扬光大者, 却非Dr. Taguchi (田口玄一博士) 莫属。试验设计是一种确定影响过程的因子和过程输出之间关系的动态方法。换句话说,试验设计常被用来寻找因果关系。为优化输出而对过程输入进行管理时,这些信息是必要的。

试验设计的理解首先需要一些统计工具知识和试验的概念。虽然可以使用很多软件程序来分析试验设计,但是对于试验者来说,理解基本的试验设计概念对于试验设计的正确应用是很重要的。

试验设计三个基本原理

实验设计的3个基本原理为重复、随机化以及区组化。

重复,意思是基本试验的重复进行。重复有两条重要的性质,即随机化和区组化。

随机化,是指试验材料的分配和试验的各个试验进行次序都是随机地确定。统计方法要求观察值(或误差)是独立分布的随机变量。随机化通常能使这一假定有效。把试验进行适当的随机化亦有助于“均匀”可能出现的外来因素的效应。

区组化是用来提高试验的精确度的一种方法。一个区组就是试验材料的一个部分,相比于试验材料全体它们本身的性质应该更为类似。区组化牵涉到在每个区组内部对感兴趣的试验条件进行比较。

试验设计七步骤

第一步确定目标

我们通过控制图、故障模式分析、失效分析、因果分析、能力分析等工具的运用,或者是直接实际工作的反映,会得出一些关键的问题点。

对于运用试验设计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定义好试验的目的,也就是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试验设计方法的运作。

对于生产型企业,试验设计的进行可能会打乱原有的生产稳定次序,所以确定试验目的和试验必要性是首要的任务。

我们还必须定义试验的指标和接受的规格,这样我们的试验才有方向和检验试验成功的度量指标。

指标和规格是试验目的的延伸和具体化,也就是对问题解决的着眼点,指标的达成就能够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第二步剖析流程

关注流程,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习惯,就像我们的很多企业做水平对比一样,经常会有一个误区,就是只将关注点放在利益点上,而忽略了对流程特色的对比,试验设计的展开同样必须建立在流程的深层剖析基础之上。

任何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事物的好坏、参数的适宜、特性的欠缺等等都有这个特点,而诸多原因一般就存在于产生问题的流程当中。

过短的流程可能会抛弃掉显著的原因,过长的流程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

我们又很多的方式来展开流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那就是尽可能详尽的列出可能地因素,详尽的因素来自于对每个步骤的详细分解,确认其输入和输出。

对于流程的剖析和认识,就是改善人员了解问题的开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好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一步的输出,使我们的改善人员能够了解问题的可能因素在哪里,虽然不能确定哪个是重要的,但我们至少确定一个总的方向。

第三步筛选因素

流程的充分分析,使我们有了非常宝贵的资料,那就是可能影响我们关注指标的因素,但是到底哪个是重要的呢?

对一些根本就不影响或微笑影响因素的全面试验分析,其实就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可能导致试验的误差。

我们的目的是确认哪个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低解析度的水平试验或者专门的筛选试验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时的试验成本也将最小处理。

我们可以应用一些历史数据,或者完全可靠的经验理论分析,来减少我们的试验因子。

要注意的是,只要对这些数据或分析有很小的怀疑,为了试验结果的可靠,你可以放弃。

筛选因素的结果,使得我们掌握了影响指标的主要因素,这一步尤为关键,往往我们在现实中是通过完全的经验分析得出,甚至抱着可能是的态度。

第四步快速接近

通过筛选试验找到了关键的因素,同时筛选试验还包含一些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主要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趋势,这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的信息,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找到试验目的的可能区域,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我们缩小了包围圈。

我们一般使用试验设计中的快速上升(下降)方法,它是根据筛选试验所揭示的主要因素的影响趋势来确定一些水平,进行试验,试验的目的就像我们在寻找罪犯一样的缩小嫌疑范围。

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的改善最优点就在因素的最终反映的水平范围内,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第五步析因试验

我们确定了主要因素的大致取值水平,这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度量因素的主效应、交互作用以及高阶效应。

试验是在快速接近的水平区间内选取得,所以对于最终的优化有显著的成效,析因试验主要选择各因素构造的几何体的顶点以及中心点来完成。

这样的试验构造,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对于指标的影响,是否存在高阶效应或者哪些高阶效应。

最终是通过方差分析来检定这些效应是否显著,同时对以往的筛选、快速接近试验也是一个验证,但我们不宜就在这样的试验基础上就来描述指标与诸主效应的详细关系,因为对于3个水平点的选取,试验功效会有不足的可能性。

第六步回归试验

考虑到功效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安排一些试验来最终确定因素的最佳影响水平,这时的试验只是一个对析因试验的试验点的补充,也就是还可以利用析因试验的试验

数据,只是为了最终能够优化我们的指标,或者说有效全面的构建因素与水平的相应曲面和等高线。

试验点一般根据回归试验的旋转性来选取,而且它的水平应该根据功效、因子数、中心点数等方面的合理设置,以确保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我们可以就分析和建立起因素和指标间的回归模型,而且可以通过优化的手段来确定最终的因子水平设定。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最后在得到最佳参数水平组合后进行一些验证试验来检查我们的结果。

第七步稳健设计

现实中还存在一类这样的因素,它对指标影响同样的显著,但是它很难通过人为的控制来确保其影响最优,这类因素我们一般称为噪声因素,它的存在往往会使我们的试验成果功亏一篑,所以对待它的方法,除了尽量的控制之外可以选用稳健设计的方法,目的是这些因素的影响降低至最小,从而保证指标的高优性能。

例如我们的汽车行驶的路面,不可能保证都是在高级公路上,那么对于一些差的路面,我们怎样来设计出高性能呢?这时我们会选择出一些抗干扰的因素来缓解干扰因素

的影响。

稳健设计通常我们会经常使用在设计和研发阶段,但有时也会随着问题的产生而暴露出来,但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了:重新选定主要因素的水平会不会带来指标的震荡和劣化。

我们可以通过EVOP等途径来重新设定以保证因素更改后的输出效果。

试验设计在工业生产和工业设计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产量,减少质量波动,提高产品质量改水准、大大缩短新产品试验周期、降低成本等。试验设计的方法很多,根据具体的问题模型和目的我们可以选择适当地设计方法,如混合设计、曲面设计、裂区设计、田口设计、均匀设计等等。

试验设计摒弃了以往单个因子逐步调整的做法,避免了忽视交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加系统有效的解决我们所关注的指标。我们可以在很多的行业中采用渐进的方法来采用试验设计方案,而不期望于一步到位。

电路原理图设计说明

电路原理图设计 原理图设计是电路设计的基础,只有在设计好原理图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和电路仿真等。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电路原理图、编辑修改原理图。通过本章 的学习,掌握原理图设计的过程和技巧。 3.1 电路原理图设计流程 原理图的设计流程如图3-1 所示 . 。 图3-1 原理图设计流程 原理图具体设计步骤: (1 )新建原理图文件。在进人SCH 设计系统之前,首先要构思好原理图,即必须知道所设计的项目需要哪些电路来完成,然后用Protel DXP 来画出电路原理图。

(2 )设置工作环境。根据实际电路的复杂程度来设置图纸的大小。在电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图纸的大小都可以不断地调整,设置合适的图纸大小是完成原理图设计的第一步。 (3 )放置元件。从元件库中选取元件,布置到图纸的合适位置,并对元件的名称、封装进行定义和设定,根据元件之间的走线等联系对元件在工作平面上的位置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得原理图美观而且易懂。 (4 )原理图的布线。根据实际电路的需要,利用SCH 提供的各种工具、指令进行布线,将工作平面上的器件用具有电气意义的导线、符号连接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电路原理图。 (5 )建立网络表。完成上面的步骤以后,可以看到一张完整的电路原理图了,但是要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就需要生成一个网络表文件。网络表是电路板和电路原理图之间的重要纽带。 (6 )原理图的电气检查。当完成原理图布线后,需要设置项目选项来编译当前项目,利用Protel DXP 提供的错误检查报告修改原理图。 (7 )编译和调整。如果原理图已通过电气检查,那么原理图的设计就完成了。这是对于一般电路设计而言,尤其是较大的项目,通常需要对电路的多次修改才能够通过电气检查。 (8 )存盘和报表输出:Protel DXP 提供了利用各种报表工具生成的报表(如网络表、元件清单等),同时可以对设计好的原理图和各种报表进行存盘和输出打印,为印刷板电路的设计做好准备。 3.2 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下面就以图3 -2 所示的简单555 定时器电路图为例,介绍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确定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系统科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教学理论 d)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一)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二)教学资源的设计 1、电视教材 2、多媒体(网络)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4、网络课程 5、专业资源库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二、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动机分析 五、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2、动作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求有明确的学习者,他们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求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求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D即Degree,意为“程度”,要求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三、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场所说 /工具说 /条件说 广义的学习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 狭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正规课程中影响课堂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专指课堂学习环境)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模拟真实情境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正交实验设计原理

正交实验设计 1.概述 任何生产部门,任何科学实验工作,为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都必须恰当地安排实验工作,力求通过次数不多的实验认识所研究课题的基本规律并取得满意的结果。例如为拟定一个正确而简便的分析方法,必然要研究影响这种分析方法效果的种种条件,诸如试剂浓度和用量、溶液酸度、反应时间以及共存组分的干扰等等。同时,对于影响分析效果的每一种条件,还应通过试验选择合理的范围。在这里,我们把受到条件影响的反系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方法的效果等叫做指标;把试验中要研究的条件叫做因素;把每种条件在试验范围内的取值(或选取的试验点)叫做该条件的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可能包括多种因素,各种因素又有不同的水平,每种因素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各自的影响,也可能彼此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综合的效果。 正交试验设计就是用于安排多因素实验并考察各因素影响大小的一种科学设计方法。它始于1942年,之后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很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种科学设计方法是应用一套已规格化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实验工作,其优点是适合于多种因素的实验设计,便于同时考查多种因素各种水平对指标的影响通过较少的实验次数,选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即选出各因素的某一水平组成比较合适的条件,这样的条件就所考查的因素和水平而言,可视为最佳条件。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并判断那些因素只起单独的作用,那些因素除自身的单独作用外,它们之间还产生综合的效果。数理统计上的实验设计还能给出误差的估计。 2. 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全面试验法 正交设计的方法,首先应根据实验的目的,确定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选择这些影响因素的试验点,进而拟出实验方案,之后按所拟方案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评估。必要时再拟出进一步的实验方案,使实验工作更趋完善,所得结果也更为可靠。 如在研究某一显色反应时,为选择合适的显色温度、酸度和显色完全的时间,可作如下的试验安排。 首先确定上述三因素的实验范围: 显色温度: 25——35℃ (温度以A表示) 酸浓度:——L (酸浓度以B表示)

Protel99SE层次原理图设计步骤

Protel99SE多张原理图的设计步骤 1. Protel实现一个系统多张原理图,电路模块化的使用方法。 “在Protel中如何实现多张图的统一编号”即多张原理图其实是一个电路板(为了模块化才在多个图中画的)。以前建的Protel工程不大,一张图基本就搞定了,也没尝试过多图的。研究了一下,也不是很难,作为总结写在这里。 以下是步骤:(前提是你已经在你的工程中画好了原理图) (1)、先建一张空白电路原理图,比如Global.sch,并打开该原理图。 (2)、在Global.sch窗口下选择Designed-> Create Symbol From Sheet, 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你的第一张图,这时会有另一个对话框出现 点击OK后,在Global.sch里鼠标会有变化,用鼠标在Globa l.sch 上画一个框就代表你的第一张原理图,其他原理图照此办理。 (3)、这样你可以在Global.sch中Annotate(Tool->Annotate)了。将Options标签下的Current Sheet Only 项的小勾去掉。然后再选择Ad vanced Options标签下需要编号的图纸文件名前打上小勾,点击OK,完成。 (4)、在Netlist Creation的时候注意在Sheets To Nitlist下选择“Ac tive Project”。

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9917916266.html,/pepsi360/blog/item/cc82cb07fcb64fc47b894 79b.html 2. Protel99SE多张原理图生成一张总网表的方法 (1). 新建一张原理图,点击"PlaceSheetSymbol"放置一个原理图符号,然后右击选其“proterties”,在filename 一栏输入你准备与之绑定的原理图文件名.确定ok。 依此类推...,直到把全部的原理图与每一个放置的原理图符号绑定完为止,最后保存。 (2). 打开全部的原理图(否则导入PCB时不能生成网络,只有元器件)。 (3). 打开"Design"菜单下的“Creat netlist..."选项,在"sheets to netlist "一栏选择“Active sheet plus sub sheets",然后点击ok,就可生成多张原理图的总网表。 (4). 在PCB图设计模式下导入总网表即可。 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9917916266.html,/s/blog_4cdc39f50100h4tm.html 3. [小窍门]如何把多张原理图整合起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需要把多张原理图连接起来,在同一PCB文件上进行绘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首先要确保每张原理图都要放置互相连接的端口(即Port),相连的端口名称要一样。 (2).新建一个SCH文件或打开一个上面有足够空白空间的SCH文件。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复习提纲 (20XX年6月) |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系统科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 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1、多媒体(网络)课件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2、专题学习网站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3、网络课程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4、专业资源库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的定义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学习者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 (1)分析教学内容 (2)分解目标层次 (3)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 (一)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对象(audition)、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s)、标准(degree) Ex:(“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容词以完成句子”) (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法(三)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法 4、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哪几类 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 5、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有哪些教学内容分析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教学内容分析的关键: "

结构设计原理试验指导书及报告格式word文档

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指导书 长安大学 二00七

实验一: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强度计算、抗裂性计算(裂缝开展宽度计算)及刚度计算(挠度计算)。 计算理论来源于实践,针对某种具体结构或构件的试验分析,即是对计算理论的校核,也可推断某种假设,从而进一步完善理论。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的破坏试验,进一步巩固本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结合本课程的专业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掌握从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设计和计算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水平,了解在纯弯曲段内正截面的受力状态和变形规律,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试验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的全过程,从梁的构造、钢筋构造、配筋率、正截面计算的基本内容、受弯构件的工作阶段、破坏特征,验算实验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控制截面(最不利截面)的应力、挠度和裂缝开展的位置及宽度,梁最大破坏荷载时相应的挠度。 2.正式试验前,根据试验梁的构造、配筋和强度,估算梁的最大破坏荷载,然后估算的最大破坏荷载分五级列表算出每级荷载作用下相应测点处理论计算(应变和挠度)值,以此指 导试验方案的实施。 3.试验完成后,再根据实验中实际分级的荷载重新计算每级荷载作用下相应测点处理论计算(应变和挠度)值,并将实验记录值整理,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或测试极值取舍后作为实测值再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三、实验条件及要求 1.试验用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及配筋见图-1所示。混凝土强度等级C25;骨料最大粒径15mm;钢筋采用R235,直径Ф10mm;净保护层15mm。 3.试验课前,在正截面破坏试验梁上,纯弯曲段混凝土表面,沿梁高方向贴4只5×40mm 电阻应变片,在相应位置的两根主筋上予埋3×5mm的电阻应变片2只,设置3个挠度测点;跨中一点,分配梁加载点对应处各一点,支座沉降测点两点(刚性支座时省略),见图-1所示。

protel 99se绘制原理图的主要步骤

protel 99se绘制原理图的主要步骤 通常,硬件电路设计师在设计电路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要知道,严格按照步 骤进行工作是设计出完美电路的必要前提。对一般的电路设计而言,其过程主要分为 以下3步: 1.设计电路原理图 在设计电路之初,必须先确定整个电路的功能及电气连接图。用户可以使用Protel99 提供的所有工具绘制一张满意的原理图,为后面的几个工作步骤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证。 2.生成网络表 要想将设计好的原理图转变成可以制作成电路板的PCB图,就必须通过网络表这一桥梁。在设计完原理图之后,通过原理图内给出的元件电气连接关系可以生成一个网络 表文件。用户在PCB设计系统下引用该网络表,就可以此为依据绘制电路板。 3.设计印刷电路板 在设计印刷电路板之前,需要先从网络表中获得电气连接以及封装形式,并通过这些 封装形式及网络表内记载的元件电气连接特性,将元件的管脚用信号线连接起来,然 后再使用手动或自动布线,完成PCB板的制作。 原理图的设计步骤: 一般来讲,进入SCH设计环境之后,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才算完成原理图的设计:1.设置好原理图所用的图纸大小。最好在设计之处就确定好要用多大的图纸。虽然在 设计过程中可以更改图纸的大小和属性,但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在将来的设计过程中受益。 2.制作元件库中没有的原理图符号。因为很多元件在Protel99中并没有收录,这时就 需要用户自己绘制这些元件的原理图符号,并最终将其应用于电路原理图的绘制过程 之中。 3.对电路图的元件进行构思。在放置元件之前,需要先大致地估计一下元件的位置和 分布,如果忽略了这一步,有时会给后面的工作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 4.元件布局。这是绘制原理图最关键的一步。虽然在简单的电路图中,即使并没有太 在意元件布局,最终也可以成功地进行自动或手动布线,但是在设计较为复杂的电路 图时,元件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原理图的绘制效率以及所绘制出的原理图外观。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等。 (二)、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1)、当制备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 ①、制氢气不能用HNO3、浓H2SO4,宜用稀H2SO4等。另外,宜用 粗锌(利用原电池原 理加快反应速率),不宜用纯锌(反应速率慢)。 ②、同理,制H2S、HBr、HI等气体时,皆不宜用浓H2SO4。前者宜 用稀盐酸,后两者宜 用浓磷酸。 FeS + 2HCl = FeCl2+ H2S↑H3PO4+ NaBr NaH2PO4+ HBr↑(制HI用NaI) (2)、与反应进行、停滞有关的问题 用CaCO3制CO2,不宜用H2SO4。生成的微溶物CaSO4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进 一步进行。 (3)、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较多;若用 KMnO4代替MnO2进行反应,由于反应不需加热,使制得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极 少。 (4)、酸性废气可用碱石灰或强碱溶液吸收,不用石灰水,因为Ca(OH)2属于微溶物质,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 (5)、检查多个连续装置的气密性,一般不用手悟法,因为手掌热量有限。 (6)、用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时,一定要注意装置内外压强应相同。

(7)、实验室制备Al(OH)3的反应原理有两个:由Al3+制Al(OH)3,需加氨水;由AlO2-制Al(OH)3,需通CO2气体。 (8)、装置顺序中,应先除杂后干燥。如实验室制取Cl2的装置中,应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气体,后用浓H2SO4吸收水蒸气。 2、可行性 (1)、在制备Fe(OH)2时,宜将NaOH溶液煮沸,以除去NaOH溶液中溶解的O2;其次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一层苯,可以隔离空气中的O2,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 (2)、实验室一般不宜采用高压、低压和低温(低于0℃)等条件。 (3)、在急用时:宜将浓氨水滴入碱石灰中制取NH3,不宜用NH4Cl与Ca(OH)2反应制取NH3;又如,宜将浓HCl滴入固体KMnO4中制备Cl2;还有将H2O2滴入MnO2中制O2,或将H2O滴入固体Na2O2中制备O2等。 (4)、收集气体的方法可因气体性质和所提供的装置而异。 (5)、尾气处理时可采用多种防倒吸的装置。 3、安全性 实验设计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当必须使用时,应注意 有毒药品的回收处理,要牢记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1)、制备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务必认真验纯,以防爆炸! (2)、易溶于水的气体,用溶液吸收时应使用防倒吸装置。 (3)、对强氧化剂(如KClO3等)及它与强还原剂的混合物,千万不能随意研磨,以防止 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人身伤害等事故。 (4)、有毒气体的制备或性质实验均应在通风橱或密闭系统中进行,尾气一般采用吸收或燃 烧的处理方法。 (5)、混合或稀释时,应将密度大的液体缓慢加到密度小的液体中,以防液体飞溅。如浓硫 酸的稀释等。 (6)、用Cu制CuSO4,可先将Cu在空气中灼烧成CuO,再加稀

电路原理图设计步骤

电路原理图设计步骤 1.新建一张图纸,进行系统参数和图纸参数设置; 2.调用所需的元件库; 3.放置元件,设置元件属性; 4.电气连线; 5.放置文字注释; 6.电气规则检查; 7.产生网络表及元件清单; 8.图纸输出. 模块子电路图设计步骤 1.创建主图。新建一张图纸,改名,文件名后缀为“prj”。 2.绘制主图。图中以子图符号表示子图内容,设置子图符号属性。 3.在主图上从子图符号生成子图图纸。每个子图符号对应一张子图图纸。 4.绘制子图。 5.子图也可以包含下一级子图。各级子图的文件名后缀均是“sch”。 6.设置各张图纸的图号。 元件符号设计步骤 1.新建一个元件库,改名,设置参数; 2.新建一个库元件,改名; 3.绘制元件外形轮廓; 4.放置管脚,编辑管脚属性; 5.添加同元件的其他部件; 6.也可以复制其他元件的符号,经编辑修改形成新的元件; 7.设置元件属性; 8.元件规则检查; 9.产生元件报告及库报告; 元件封装设计步骤 1.新建一个元件封装库,改名; 2.设置库编辑器的参数; 3.新建一个库元件,改名; 4.第一种方法,对相似元件的封装,可利用现有的元件封装,经修改编辑形成; 5.第二种方法,对形状规则的元件封装,可利用元件封装设计向导自动形成; 6.第三种方法,手工设计元件封装: ①根据实物测量或厂家资料确定外形尺寸; ②在丝印层绘制元件的外形轮廓; ③在导电层放置焊盘; ④指定元件封装的参考点 PCB布局原则 1.元件放置在PCB的元件面,尽量不放在焊接面; 2.元件分布均匀,间隔一致,排列整齐,不允许重叠,便于装拆; 3.属同一电路功能块的元件尽量放在一起;

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完整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相关书籍: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R.M.加涅 《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观点》P.M.德里斯科尔 《学习与教学》R.E.梅耶 《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 《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布卢姆《系统化教学设计》W.迪克 《教学设计》P.L.史密斯

一教学系统导论 1 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如: ?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什么时候练习与反馈最有效 ?技能知识学习的前置知识有哪些 掌握教学设计原理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理论,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事件和活动中去,使教学更有效。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没有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最佳的,基本假设: ?教学设计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毅力、时间、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原有知识、学习能力等) ?教学设计模型可运用到多种教学场景下(学生个体、小组、大组),原理保持不变 ?利用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反复设计与验证,使教学趋于完善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包含相关子过程(原子过程是: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评价、 反馈等) ?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 1.2 学习原理 学习情境 人在清醒的时刻,都在观察和处理信息,一些信息被记忆,一些被摒弃。 是什么让人记忆: ?学习者内部(来源于学习者,想获知) ?学习者外部(提供一个事件,包括学习内容、目的、方法等环境)

?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情境、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等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原则 从学习原理中,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 ?接近:教学环境与学习目的相接近 教学情境的设计接近学习的目的,或学习预期。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纲,而不应以方便学习或教学为目的。如,学习目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装配一支枪”,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图纸。 ?重复: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反应需要重复,以使学习得到进步 重复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反应,只是一种练习形式,而非基本条件,也不是必须的。 ?强化:使学习变得有期望,以便学习者能“自我激励”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看到预期的结果,并相信能达到,将使学习得到强化。预期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 ?短期,如学习习得了,就有奖励等 ?长期,如社会期望、人生追求、家庭厚望等 ?合作协商:学生与其他学生或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学习,以确认信息的意义,即合作学习环境可以 促进学习 ?广泛认知:学生广泛的获取相关惰性知识(初步接触,并不注重应用,在需要时能回忆起来,并 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的知识),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组织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促进学习发生 要明确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和目的。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应当严格遵守对照、随机、重复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 1、对照的原则 1)设立对照的意义 设立对照组的的意义在于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内的非处理因素的基本一致,即均衡可比。对照的意义还可以用以下符号表达: 实验效应是与混在一起的,实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能单独显示出来。 设立对照,使实验中两组(或多组)的均衡,即。这样,实验组的效 应就可以显示出来。 :处理因素;与:相同的非处理因素;:与之差;:实验效应, 与是与的影响结果;:与之差的效应。这样,通过对照就消 除了非处理因素对实验效应的影响。 2)对照的基本形式 对照的形式有多种,可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加以选择,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空白对照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例如,观察某种疫苗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效果,选择人口数量和构成、发病水平、地理环境、主要宿主鼠类基本相似的两个疫区,一个作为试验区,在人群中接种疫苗,另一个作为对照区,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处理因素完全空白。这种对 照只有在处理因素很强,非处理因素很弱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在临床试验中,一般不用空白对照。

(2)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施加处理因素,但施加某种实验因素。如观察赖氨酸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实验组儿童课间加食含赖氨酸的面包,对照组儿童课间加食不含赖氨酸的面包。处理因素是赖氨酸,非处理因素的面包量两组是相同的。 (3)标准对照不设立专门的对照组,而是用现有标准值或正常值做对照。在临床试验中常以某疗法为标准对照组,这种对照应注意标准组必须是代表当时水平的疗法,切不可用降低标准组的方法使实验效应提高。但实验研究一般不用标准对照,因为实验条件不一致,常常影响对比效果。 (4)自身对照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受试者身上进行,如用药前后作为对比。一般情况下还要求设立平行对照组。 (5)相互对照这种对照不设立对照组,而是两个或几个试验组相互对照。例如用莫雷西嗪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和失调症引起的室性早搏时,设立冠心病组、高血压组、心肌病组和失调症组四个治疗组,相互比较它们的疗效。 (6)配对对照把研究对象条件相同的两个配成一对,分别给以不同的处理因素,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效应。配对对照常用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也可采用,但严格地说,很难找到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对子。 (7)历史对照以本人过去的研究或他人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做对照。除了非处理因素影响较小的少数疾病外,一般不宜使用这种对照。用时要特别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2、随机的原则 1)随机的意义 所谓随机,就是每一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任何一个组中去,分组的结果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实验设计中必须贯彻随机化原则,因为在实验过程中许多非处理因素在设计时研究者并不完全知道,必须采用随机化的办法抵消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2)随机化的实施 实验设计中所指的总体不是泛指的无限总体,而是根据研究假设的要求规定的纳入标准,如动物的体重、年龄、病人的病情、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所选择的受试对象(即本次实验的有限总体),再把这些受试对象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增强可比性,称为随机分配(randomized allocation)。随机化的实施就是如何进行随机分配。随机化的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如抽签。但在实验设计中广泛应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排列表。 (1)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排列表

原理图元件库的设计步骤(精)

原理图元件库的设计步骤 一. 了解欲绘制的原理图元件的结构 1. 该单片机实际包含40只引脚,图中只出现了38只, 有两只引脚被隐藏,即电源VCC(Pin40和GND(Pin20。 2. 电气符号包含了引脚名和引脚编号两种基本信息。 3. 部分引脚包含引脚电气类型信息(第12脚、第13脚、第32至第39脚。 4. 除了第18脚和第19脚垂直放置,其余水平放置。由于VCC及GND隐藏,所以放置方式可以任意。 5. 一些引脚的名称带有上划线及斜线,应正确标识。

二. 新建集成元件库及电气符号库 1. 在D盘新建一个文件夹D:/student 2. 建立一个工程文件,选择File/New/Project/Integrated Library,如:Dong自制元件库.LibPkg 3. 新建一个电气符号库,选择File/New/Library/Schematic Library,如:Dong自制元件库.SchLib 4. 追加原理图元件 在左侧的SCH Library标签中,点击库元件列表框(第一个窗口下的Add(追加按钮,弹出New Component Name对话框,追加一个原理图元件,输入8051并确认,8051随即被添加到元件列表框中。 三. 绘制原理图元件 1. 绘制矩形元件体 矩形框的左上角定位在原点,则矩形框的右下脚应位于(130,-250。 注意:图纸设置中各Grids都设为10mil。 2. 放置引脚 (1P0.0~P0.7的放置及属性设置 单击实用工具面板的引脚放置工具图标,并按Tab键,系统弹出【引脚属性】对话框: 【Display Name显示名称】文本框中输入“P0.0”; 【Designator标识符】文本框中输入“39”;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考核方式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考评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的形式 本课程考核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日常考查、项目实践评定与期末考试评定。 日常考查是一种伴随日常教学而进行的经常性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日常考查形式主要是习题作业。 项目实践评定是一种针对项目或任务的实践成果而进行考核评价的方法。本课程综合采用电子作品(e-work)和评价量规(rubric)对每一项目实践的成果加以评定。 ?电子作品是学习者根据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并以成果的 形式如电子作品、解决方案、研究报告、网页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评价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列出标准,并且从 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标准的水平。 期末考试是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的方法。 二、考核的内容 针对不同的考核形式,相应地,有不同的考核内容。 日常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各教学专题的习题作业,请参见习题作业。 项目实践评定的内容主要是三个电子作品,并依据三个评价量规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项目实践内容电子作品评价量规 项目实践1:网络教学资源 的设计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某一个内容,基 于一定的教学策略与设计方法,参 照资源技术规范,设计与开发一个 网络教学资源。 参见“附录1:网络教学资源 评价量规” 项目实践2:教学过程(模 式)的设计依据已开发的学习资源,选择合适 的教学模式(策略)进行教学过程 设计,撰写一份教学设计方案。 参见“附录2:教学设计方案 评价量规” 项目实践3:教学(培训)绩效改进方案的设计结合具体的问题,运用以绩效为导 向的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份教学 (培训)绩效改进方案。 参见“附录3:教学(培训) 绩效改进方案评价量规”

实验设计原理

实验设计原理 1.单一变量原则 (1)概念 ①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即因果关系中所有的可能的因和果。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所有可变的因素,包括影响酶活性的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因素和酶本身的活性都属于变量。 ②自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的“因”,是实验的操作对象,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例如①中的温度。 ③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作因变量,也称为反应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的果,是实验的观察对象,应具有可测性和客观性。例如①中的酶活性变化。 ④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实验中应严格控制,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例如①中的pH和酶的抑制剂。 ⑤额外变量: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叫做额外变量,额外变量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变量概念示意图 (2)原理 ①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的本质是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实验中需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保证通过自变量影响因变量,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所以单一变量原则就是通过改变单一的自变量,同时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例1】 下列有关“探究酶的特性”系列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

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不止一种 D.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无关变量不止一种 答案:D 解析: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每一种酶都有其最适宜pH,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自变量是pH,无关变量有温度、酶的种类和量、底物的种类和量等,D正确。 2.对照原则 (1)原理 对照原则: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单一变量原则实现的具体体现,通过不同组实验的比较,得出合理的结果和结论。高中所有的探究类实验中,都应设置对照,但具体的对照形式可以是空白对照,也可以是相互对照或自身对照等,有些对照并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2)形式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的对照组或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但注意,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于实验组的自变量而言的,无关变量对应的处理需要和实验组中保持一致。空白对照能对比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说服力。通常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对象组为实验组;或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对照组,未处于正常情况下的对象组为实验组。 【例2】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结果体现了2,4—D作用的两重性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 C.该实验既有空白对照也有相互对照 D.若要进一步探究2,4—D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则需要在A、B组之间设置一系列2,4—D浓

原理图设计方法1

原理图设计方法1

原理图设计简介 本文简要介绍了原理图的设计过程,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建立一个新的工程 在进行一个新的设计时,首先必须利用Project Manager对该设计目录进行配置,使该目录具有如下的文件结构。 Project Project directory

包含了该设计所用到 的所有库文件的路 径。 design library 该目 录下存放原理图等相关信息。 Design directory 下面举例说明: 启动Project Manager Open: 打开一个已有Project . New :建立一个新的Project . 点击New 如下图: worklib Design

此处添入你 的工程名 cadence将会以你所填入的project name如:myproject给project file和design library分别命 名为myproject.cpm和myproject.lib 点击下一步 Available Library:列出所有可选择的库。包括cadence自带库等。 Project Library:个人工程中将用到的所有库。 如myproject_lib 点击下一步

此处添入你 的设计名点击下一步 点击Finish完成对设计目录的配置。 为统一原理图库,所有共享的原理图库统一放在CDMA硬件讨论园地----PCB设计专栏内。 其中:libcdma 目录为IS95项目所用的器件库(已作废)。 libcdma1 目录为IS95项目之后所用的器件库(已作废)。

PCB原理图绘制步骤

原理图的绘制 A、新建工作空间和原理图 项目是每项电子产品设计的基础,在一个项目文件中包括设计中生成的一切文件,比如原理图文件、PCB图文件、以及原理库文件和PCB库文件。在项目文件中可以执行对文件的各种操作,如新建、打开、关闭、复制与删除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项目文件只是起到管理的作用,在保存文件时项目中的各个文件是以单个文件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每完成一个库就保存一次。 新建工作区间 1、在菜单栏中选择File-New-Project-PCB Project. 2、形成一个PCB-Project1.PriPCB面板然后重命名最后分别添加scematic sheet形成Sheet.SchDoc文件保存后面一次添加形成PCB.PcbDoc、Pcblib.Pcblib、schlib.schlib文件分别进行保存。 3、在schlib.schlib文件里面添加你需要的库文件进行保存这时候要区分引脚与网口标号,特别是引脚一定要放置正确按照所发的书上进行标号,创建一个库就保存一次直到你需要的几个模块的器件你都画好了。 4、然后找到库文件将你画好的东西放置到Sheet.SchDoc原理图上面这时候再来放置网口标号用线将该连接的地方连接起来画好了看看自己的和书上的区别检查是否有错误的地方,最后将文件进行保存。点击Libraries面板,点左上角Libraries按钮,

如果你想在所有工程里都用就在Imstalled里点Install添加,如果只想在当前工程里使用就在Projiect里面点Add Library。 5、画封装图。 根据我们焊电路板的板子来测量距离将需要的器件进行封装,封装的过程中那一页会出现一个十字号将焊盘放置在十字号上确保第一个焊盘的x、y值都为零然后按照自己测量的数据一次拍好焊盘在一个在Top Layer这一层上放置,防止完成后切换到Top Overlay上面进行划线封装。对于LED灯要表明它的正极同样的道理没画好一个库进行一次保存直到最终完成了。最终形成了一个PCB Project文件库。 6、所有元器件编号的方法 你可以双击元件来改变,Visual属性为True。还可以让所有元件自动编号。 7、形成PCB图 在原理图里面双击你要添加的那一个模块添加PCB封装图浏览一下然后查看引脚映射是否一一对应如果对应就是没有出现错误最后点设计然后点击形成PCB图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个地方查错的只要对了就会有一个对勾。这也是我自己一个一个添加的原因防止哪里出现了错误难以发现、最终画好了是出现的虚实线连接。 8、布线绘制图 这里面可以选择自动布线也可以进行手动添加布线,布线的时候

读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读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很多讲师经常和我谈论,甚至很谦虚地向我“请教”:如何提高讲课技巧,诸如要安排啥游戏?怎么调动学生气氛等等。虽然培训是面对成年人,更注重体验和交流,但本质来说,一个课程就是一个教学过程,核心还是内容的设计。近日读了《教学设计原理》,让我对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加涅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 而市场许多的培训师,几乎从不考虑去设定具体的学习结果类别,唯一考量的是现场气氛,或者美其名曰的偶尔“顿悟”,也难怪有些讲师会在课后长嘘一口气:今天又混过了。 加涅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书引用John Keller 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型,很值得培训师分析学员需求和设计培训内容的出发点: John Keller 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动机策略: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ication)。他们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因此简称为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他认为学生学

微处理器原理与系统设计实验

微处理器原理与系统设计实验手册 1 实验平台概述 自从TI推出超低功耗MSP430单片机以来,MSP430凭借其优越的性能,丰富的外设,易于上手的特性备受业内工程师的欢迎。单片机MSP430G2553集成的片内外设相当丰富,包括ADC、Timer、Comparator、Touch Key、SPI、I2C、UART等,MSP-EXP430G2 LaunchPad 是TI公司推出的1款MSP430开发板,它提供了具有集成仿真功能14/20引脚DIP插座目标板,可通过Spy Bi-Wire(2线JTAG)协议对系统内置的MSP430超值系列(G系列)进行快速编程和调试。实验平台包含MSP-EXP430G2中配套的MSP430G2553单片机片内外设实验以及2个综合性实验。 2 实验平台硬件 口袋实验平台硬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主要有以下部分: 图1 口袋实验平台硬件原理框图 (1)显示和输入单元:口袋实验平台利用I2C接口的TCA6416A扩展出16个低速双向IO(IO00~IO07,IO10~IO17)。4个扩展IO用于控制LCD驱动器HT1621,4个用于机械按键输入,8个用于LED灯柱。 (2)触摸按键单元:两个触摸按键占用P2.0和P2.5两个GPIO,MSP430G2系列单片机的P1口和P2口全部具备振荡功能。 (3)模拟输出单元:外部扩展了12位串行数模转换器DAC7311,使用P1.0/P1.3/P2.2三个普通GPIO控制。这三个IO同时被其他单元复用,但是由于DAC7311都是高阻输入口,所以无需跳线复用。音频功放TPA301可以将DAC输出进行电流放大,以便驱动喇叭/蜂鸣器

均匀试验设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九章 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试验设计是我国数学工作者、教授对试验设计技术的发的一大贡献。它是根据数论在多维数值积分中的应用原理,构造一套均匀设计表,用来进行均匀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最初见文献[29],以后陆续在文献资料[30][31][32]等都对这和中方法进行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探讨。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4][15][29][31]。 §9.1 概述 9.1.1、.均匀性 均匀性原则是试验设计优化重要原则之一。在试验设计的方案设计中,使试验点按一定规律充分均匀地分布在试验区域内,每个试验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则称该方案具有均匀性。 如前所述,正交表是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的基本工具。它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的。正交表具有“均衡分散,综合可比”的两大特点。均衡分散性即均匀性,可使试验点均匀地分布在试验范围内,每个试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即使正交表各列均排满,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综合可比性即整齐可比性,由于正交表具有正交性,任一列各水平出现的次数都相当,任两列间所有可能的组合出现的次数都相等,这样,使行每一因素所有水平的试验条件相同,可以综合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均数对试验指标的影响,从而可以分析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指标的影响大小及变化规律。 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对任意两个因素来说,为保证综合可比性,必须是全面试验,而每个因素的水一产必须有重复,这样以来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就不可能充分地均匀分散,试验点的数目就不能过少。显然,用正交表安排试验,均匀性受到一定限制,因而试验点的代表性不够强。若在试验设计中,不考虑综合可比性的要求,完全满足均匀性的要求,让试验点在这种完全从均匀性出发的试验设计方法,称为均匀试验设计。 具有均匀性特点的均匀试验的试验点的代表性很强,例如,对于4 5试验,即4因素5 水平的试验来说,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可选择() 6 255L 正交表安排试验,试验次数最少做25次, 其水平重复数()次5/==j m n r 。若每个水平只做一次,同样做25次试验,在试验范围内,将每个因素分成25个水平,则试验分布得更均匀。图9-1所示的是当试验因素2=N 时,正交试验设计与均匀试验设计的比较。正交试验设计取5个水平,每个水平重复5次,而均匀试验设计取25个水平,每个水平只做1次。显然,均匀试验设计的试验点较之正交试验设 计的试验点分布得更均匀,代表性更强。对于这项4 5试验,利用均匀设计表() 455U 安排试 验,在使各因素的水平数不少于5的前提下,可以方便地安排试验次数n 为255≤≤n 的均匀试验。图9-2表示,5,5,2===n m N 的均匀试验。显然,均匀试验设计的试验点心代表性较正交试验设计的试验点强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