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三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三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三篇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七章活性污泥法

第一节废水生物处理

一.概述

废水生物处理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有机物的一部分转化为为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另一部分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化学物质(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的方法。不论何种生物处理系统,都包括三各基本要素,即作用者.作用对象和条件。

生物处理的主要作用者是微生物,特别是其中的细菌。根据生化反应中氧气的需求与否,可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主要依赖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化作用来完成处理过程的工艺,称为好氧生物处理法;主要依赖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化作用来完成处理过程的工艺,称为厌氧生物处理法。

再绝大多数情况下,生物处理的主要对象(即充作微生物营养基质的化学物质)为可生化的有机物;进在个别情况下,生物处理的主要对象可以是无机物(如好氧条件下进行的硝化处理对象是氦,厌氧条件下进行的反硝化处理的对象是硝酸盐)。

生物处理需要提供众多的环境条件,但从处理方法的分类角度看,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当属氧的存在或供应与否。好氧生物处理必须充分供应微生物生化反应所必需的溶解氧;而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则必须隔绝与氧的接触。由于受氧的传递速度的限制,微生物进行好氧生物处理时有机物浓度不能太高。所以有机固体废弃物.有机污泥.有机废液及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自然是在厌氧条件下完成的。

(一)好氧生物处理

在废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氧是有机物氧化时的最后氢受体,正是由于这种氢的转移,才使能量释放出来,成为微生物生命活动和合成新细胞物质的能源,所以,必须不断地供给足够的溶解氧。

好氧生物处理时,一部分被微生物吸收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简单无机物(如有机物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氢与氧化合成水,氮被氧化成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磷被氧化成磷酸盐,硫被氧化成硫酸盐等),同时释放出能量,作为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的能源。另一部分有机物则作为其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构造物质,合成新的原生质。这种氧化分解和同化合成过程可以用下列生化反应表示。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氧呼吸):

(7-1)

原生质的同化合成(以氨为氮源):

(7-2)

原生质的氧化分解(内源呼吸):

(7-3)

由此可以看出,当废水中营养物质充足,即微生物既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又能大量合成新的原生质时,微生物就不断增长;当废水中营养缺乏时,微生物只能依靠分解细胞内贮藏的物质,甚至把原生质也当成营养物质利用,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这种情况下,微生物无论重量还是数量都是不断减少的。

在好氧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用于氧化与合成的比例,随废水中有机物性质而异。对于生活污水或与之相类似的工业废水,BOD

有50-60%转化为新的细胞物

5

质。好氧生物处理时,有机物转化过程如图7-1所示。

(二)厌氧生物处理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发酵细菌(产酸细菌)把存在于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转化成简单有机物(如

有机酸,醇类等)和CO

2,NH

3

,H

2

S等无机物。在第二阶段中,首先由与甲烷菌

共生的产氢产乙酸细菌将简单有机物转化成氢和乙酸:在由细菌将乙酸(以及甲

酸,甲酸和甲胺),CO

2和H

2

转化成CH

4

和CO

2

等。厌氧分解过程可用图7-2的

简单图示来说明。

厌氧分解过程中,由于缺乏氧受体,因而对有机物分解不彻底,代谢产物中包括众多的简单有机物。(三)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区别

(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不同好氧生物处理是由一大类群好氧微生物一次完成的,而厌氧生物处理是由两大类群的厌氧微生物接替完成的。

(2)产物不同好氧生物处理中,有机物被转化成CO

2,H

2

O,NH

3

,PO

4

3-,SO

4

2-

等无机物,且基本无害。厌氧生物处理中,有机物依次被转化为为数众多的中间

有机物,以及CO

2,H

2

,H

2

S,NH

3

等,产物复杂,有异臭,一些气态产物可作燃料。

(3)反应速率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速率快,处理单位废水所需处理设备较小;厌氧生物处理反应速率慢,处理单位废水所需设备大。

(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分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都能完成对有机污染物的稳定化,但在实际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废水中有机物浓度若底于1000mg/l,比较适于好氧生物处理;浓度更高时,可考虑采用厌氧生物处理。

第二节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与活性污泥法

有机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气后,水中会产生一中以好氧菌为主体的茶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是以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所组成的活性微生物为主体,此外还有一些无机物,未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自身代谢的残留物。活性污泥结构疏松,表面嫉恨大,对有机物有着强烈的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能力。在条件适当的时候,活性污泥还具有良好的自身凝聚和沉降性能,大部分絮凝体在0.02-0.2mm范围内。冲废水处理角度来看,这些特点都是十分可贵的。

活性污泥法就是以含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在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净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普通活性污泥法处

理系统(图7-3)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暴气池在池中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并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质。

(2)暴气系统暴气系统供给暴气池生物反应所必须的氧气,并混合搅拌作用。

(3)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用以分离暴气池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它是相对初沉淀言的,初沉淀设于暴气池之前,用以去除废水中的粗大的原生悬浮物。悬浮物少时可以不设。

(4)污泥回流系统这个系统把二次沉淀池中的一部分沉淀污泥再回流到暴气池,以供应暴气池赖以进行生化反应的微生物。

(5)剩余污泥排放系统暴气池内污泥不断增殖,增殖的污泥作为剩余污泥从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中排出。

活性污泥法净化废水的能力强,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臭味轻微,当产生剩余污泥量大,对水质水量的变化比较敏感,缓冲能力强。

二、活性污泥增长特点与净化作用

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尽管如此,活性污泥的增长曲线仍与纯种细菌增长曲线颇为相似(见图7-4)

废水中的有机物(即食物)和活性污泥(即微生物)的比值控制得当时,活性污泥量的变化经历对数增殖,增值衰减和内源呼吸三个阶段。在未充分适应基质条件时,开始还会经历一个迟缓期。对数增长阶段是有机物按最大速率降解阶段,其特点是:微生物的营养丰富,活性强,污泥增长不受营养条件的限制;但此时凝聚性能差,分离效果不好,因而处理效果差。这种情况出现在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增殖衰减阶段是由于营养条件限制了活性污泥的增长,因而增长速率下降。这种情况下,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较好。内源呼吸阶段由于营养缺乏,微生物开始新陈代谢自身原生质。废水生物处理中,主要运行范围在增殖衰减阶段,如果要得到高度稳定的出水,也可利用内源呼吸阶段

。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是由吸附和氧化两个阶段完成的,在废水处理中,要使活性污泥保持良好状态,吸附凝聚和氧化两个分解应保持适当的平衡。只要条件适当,活性污泥在与废水初期接触的20~30MIN内,就可以去除75%以上的BOD,这种现象称为活性污泥的初期吸附或生物吸附。初期吸附的基本原因,在于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表面积(2000~10000m2/m3),且其表面具有多糖类粘液层。如果废水中悬浮的活胶体的有机物多,则这种初期吸附去除比率就大。此外,还与污泥的状态有关:如果吸附与氧化分解失去适当的平衡,原吸附的有机物未氧化分解完全,则初期吸附量小;如果原吸附于污泥上的有机物新陈代谢彻底,则二次吸附时的吸附量就大。但若回流污泥经历了长时间的暴气,使微生物进入了内源呼吸期,活性降低,则再吸附能力也降低,亦即初期吸附量也就低。

活性污泥的作用主要是氧化分解在吸附阶段吸附的有机物,同时也继续吸附残余物质。氧化分解作用相当慢,所需时间比吸附时间长的多,可见暴气池的大部分容积实在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和微生物的合成。

当有机营养物质和氧气充足时,活性污泥以合成为主。在新细胞合成的同时,还进行着部分老细胞物质的氧化分解。在有机营养缺乏时,这种自身分解则成为主要的获能方式,生物处理的内源呼吸也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活性污泥吸附基质,代谢,自身繁殖以及消耗水中溶解氧的关系见图

7-5(图中适应期未画出)。对数增长期由于营养充分,污泥以最

大的速度分解有机物,使耗氧速度不断增加。随着基质的被摄取与分解,进入了增殖衰减期,此时的总耗氧速度也下降。在内源呼吸期内,氧的消耗仅用于分解细胞自身,所以总消耗速度非常低,但维持时间长。

图7-5还注明了几种主要活性污泥法的适应范围。经过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虽使一部分有机物无机化了,但是转化为细胞物质的有机物仅仅是改变了存在状态,就净化废水的意义来讲,问题并未完结,只有将其与水分离,才算达到净化的目的。

菌类一般略大于胶体颗粒,仍然以稳定的悬浮状态分散在水中,难以沉淀分离,只有在其变成絮凝体以后,进行有效的分离才有可能。

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以及常见的产碱杆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假单胞菌等,都是易形成絮凝体的。但是在营养水平高的条件下,由于细菌活力强,难以结合成絮凝体。只有在营养相对不足和能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细菌活力低,运动能力弱,彼此才易结合成絮凝体。在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如果营养与污泥之间的比值(常用F/M表示)高,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能量水平高,污泥凝聚性能差;反之,营养与污泥微生物比值低,致使微生物增长处于增长率下降段或其后期,此时由于能量水平低,故易于凝聚。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暴气池的末段即呈现后一状态。

三、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活性污泥的性能决定着净化结果的好坏。在吸附阶段要求污泥颗粒松散,表面积大,易于吸附有机物,在泥水分离阶段,则希望污泥有好的凝聚与沉降性能。反映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有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污泥沉降比,污泥体积指数和密度指数。

(一)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

混合液悬浮固体是指暴气池中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体的悬浮固体浓度。工程上往往以MLSS作为间接计量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指标。

混合液悬浮固体中的有机物量称为混合液体挥发性悬浮固体(MLSS),用它表示活性污泥微生物量比用MLSS更为切合实际。对一定的废水而言,MLSS与MLSS有一定的比值,例如生活污水的比值为0.7左右。

(二)污泥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是指暴气池混和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降30MIN后,沉降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正常污泥在静置30MIN后,一般可达到它的最大密度,所以沉降比可以反映暴气池正常运行的污泥数量,可以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还反映出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由于SV测定简单,便于说明问题,所以是评定活性污泥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城市污水的SV值在15~30%左右,污泥沉降比超过正常范围,则要分析原因。若是污泥浓度过大,则要排除部分污泥;若是污泥凝聚沉降性差,则要结合污泥指数情况,查明情况采取措施。(三)污泥指数

(1)污泥体积指数(SVI)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每克是悬浮固体所占的体积(ML)称为污泥体积指数(SVI),其值按下式计算:

(7-4)

例如:某暴气池污泥沉降比SV=30%,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为X=3000MG/L,

则。

(2)污泥密度指数(SDI)曝气池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含于100ML 沉降污泥中的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克数,称为污泥密度指数(SDI),它和SVI 的关系为:

(7-5)

前例中的SDI=3000/100*30=1

污泥指数也是表示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和浓缩性能的指标。SVI低时,沉降性能好,但吸附性能差。SVI高时,沉降性能不好,及时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也不能很好的控制泥水分离,一般认为:

SVI〈100 污泥的沉降性能好

100〈SVI〈200 污泥的沉降性能一般

SVI〉200 污泥的沉降性能不好

正常情况下,城市污水SVI值在50~150之间。SVI大小与水质有关。当工业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时,正常的SVI值偏高,而当无机物含量高时,正常的SVI值可能偏低。影响SVI值的因素还有温度,污泥负荷等。

从微生物组成方面看,活性污泥中固着型纤毛类原生动物(如钟虫,盖纤虫等)和均胶团占优势时,吸附氧能力较强,出水有机物浓度较低,污泥比较容易凝聚。

四、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

(一)溶解氧

供养是活性污泥法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供氧多少一般用混合液溶解氧的浓度控制。一般说,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

(二)水温

好氧生物处理时,温度多维持在15~25摄氏度的废水原有温度范围内,温度再高时,气味明显,而低温会降低BOD的去除速率。

(三)营养料

各种微生物体内含的元素和需要的营养元素大体一致。细菌的化学组成实

验式为C

5H

7

O

2

N,霉菌为C

10

H

17

O

6

原生动物为C

7

H

14

O

3

N,所以在培养微生物时,可按

菌体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给营养。微生物赖以生活的主要外界营养为碳和氮,通常称为碳源和氮源。此外,还需要微量的钾,镁,铁,维生素等。

碳源--异氧型微生物利用有机碳源,自氧菌利用无机碳源。

氮源--无机氮(NH 3及NH 4+)和有机氮(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

许多学者研究了废水处理中微生物对基质(BOD )与磷,氮的要求,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比例关系(表7-1),可作为生物处理中的重要的控制条件之一。

一般地说,废水中的BOD 5最少应不低于100mg/L 。但BOD 5浓度也不应太高,

否则,氧化分解时会消耗过多的溶解氧,一旦耗氧速度超过溶氧速度,就会出现厌氧状态,使好氧过程破坏。好氧生物处理中BOD 5最大为500~1000MG/L ,具体

视充氧能力而定。

生活污水与之性质相近的有机工业废水中,含有上述各种营养物质,但许多工业废水中往往缺乏氮源和磷,钾等无机盐,故在进行生物处理时,必须补充氮,磷,钾。投加方法有二:其一是与营养丰富的生活污水混合处理;其二是投加化学药剂,如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磷酸氢二钠等。投加比例多采用BOD 5:N :

P=100:5:1,根据不同情况,氮变化于4~7之间,磷变化于0.5~2之间。

(四)有毒物质

主要毒物有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镍,铅,铬等)和一些非金属化合物(如酚,醛,氰化物,硫化物等)。油类物质亦应加以限制。

五、BOD 负荷与污泥平均停留时间

(一)BOD 负荷

BOD 负荷有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1) 污泥负荷L S 指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物染物

量,单位是kg (BOD 5)/kg (MLSS )·d;

(2)容积负荷L V 指单位暴气池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

物量,单位是kg (BOD 5)/M 3·D;L S 和L V 及其相互关系式如下:

(7-6)

(7-7)

(7-8)

式中S

0--暴气池入流废水的BOD

5

浓度(kg/M3);

V--暴气区容积(M3)

X--暴气池MLSS浓度(kg/M3)

Q--废水流量(M3/d)。

污泥负荷也叫F/M比,F为营养料,M为微生物量。实践证明,它是影响活性污泥增长速率,有机物去除速率,氧的利用速率以及污泥吸附凝聚性能的重要因素。在F/M大于等于2.2时,活性污泥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有机物能以最大的速率去除,但污泥呈分散状而不宜凝聚沉降。通常希望暴气池活性污泥处于减速增长期,以营养控制污泥增长,这时,细菌会因活力小而结合成絮状物。当暴气池中营养物质几乎耗尽,F/M值很小,并维持一常数值时,即进入内源呼吸期。此时微生物明显代谢自身细胞物质,会在维持生命过程中逐渐死亡;同样由于活力甚低,形成絮凝体的速率剧增,加之溶解氧水平高,原生动物大量吞食细菌,故可得到澄清的处理水。

可见,欲得良好的处理结果,就应很好地控制BOD负荷。在完全混合暴气

池中,L

S 与去除率及处理水浓度S

e

的关系为:

(7-9)

式中 t--暴气时间。

在t和η一定时,可根据要求的S

e

和适宜的X求得BOD负荷。

根据统计资料,在处理生活污水的推流式暴气池内,L

S

和Se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7-10)

式中K=0.01295,n=1.1918,但当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特殊有机污水时,应首先进行实验,以确定Ls与Se之间的关系。

BOD-SS负荷在1.2~0.5kg/kg·d范围内时,SVI控制在100左右比较合适。在曝气系统运行中,有时会出现污泥指数增高和污泥膨胀的现象,其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污泥负荷有关,处理工业废水时,还与水质特性有关。奥福特(Orford)认为,当BOD-SS负荷在0.17~3.07kg/kg·d范围时,Ls与SVI的关系为:

(7-11)

(二)污泥平均停留时间(ts)

污泥平均停留时间可用下式表示:

(7-12)

式中Q

W

——剩余污泥排除量(m3/d)

X

e

——净化水的污泥浓度(mg/L)

X r ——回流污泥浓度(mg/L)。由于X

e

很小,所以:

(7-13)

由上式知,1/t

s

=μ(μ为活性污泥微生物比增殖速度),说明污泥平均停留时间

和增殖的关系密切,用t

s

控制剩余污泥量,已是一种重要方法,它有助于说明污泥微生物的组成:世代期长的微生物在系统中将被逐渐淘汰,所以要达到预期

效果,必须使t

s 值适当,使活性污泥中净化微生物得到充分的增殖。t

s

长,吸附

的有机物被氧化掉的多,需氧量就大,增加的污泥量就少;反之,吸附的有机物被氧化的量就少,一部分来不及氧化的有机物就作为剩余污泥排除系统,需要的氧量相应就少些。延时曝气法的t

s

长,增加污泥量少,需氧量比普通法大一倍左右。

第三节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规律

污泥对有机物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生物代谢过程,它包括微生物细胞物质的合成(活性污泥的增长)、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包括部分细胞物质的分解)、以及溶解氧的消耗等。所以基质BOD浓度与其去除速度、污泥的增殖与BOD去除速度、耗氧速度与BOD去除速度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净化理论的核心。

一、基质浓度与其去除速度的关系

单位污泥降解有机物的速度(v),根据Michae1is—Menten酶反应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7-14)

式中 X—身身表示的活性污泥浓度,mg/L;

S—以BOD表示的基质浓度,mg/L;

K—最大反应速度常数;

K

s

—常数,其值等于基质去除速度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基质浓度。

由此可知,基质浓度很高时(S>>K

s

),基质去除速度和其浓度无关,即v=K,

达到最大值。当基质浓度很低(S<

s

)时,基质去除速度为一级反应,图

7—6反映了基质降解速度与其浓度的关系。从图中看出,污泥浓度

越小,对应的K

s 越小,则1/K

s

越大,直线斜率也越大,即去除速度大,因而将

1/K

s

视为污泥与基质结合的亲合力。

式(7-14)可变换为

与全的直线求,按各时刻基质平衡浓度S和单位活

性污泥反应速度v的一系列实验数据,用图解法求得K和K

S

Ecltenfelder等人则将基质降解按高浓度相与低浓度相分别予以表示。在高浓度下,BOD/VSS达2以上,活性污泥增长速度与残存基质浓度无关,仅与活性污泥浓度呈一级反应:

(7—15)

式中 X—t时刻的污泥浓度,X=X

0+aS

r

,X

为t=0时的活性污泥微生物浓度,

a为去除每千克BOD

5所产生的污泥量(kg);K

1

为去除的BOS

5

(kg),K

1

为高基质浓

度时的污泥增长常数。积分式(7—15),并代入X与X

的关系,得:

(7—16)

由式(7—16)看出,在基质浓度高的时候,B0D

5去除浓度S

r

和残余浓度S并

无关系。在活性污泥法中,由于高基质浓度时污泥絮体分散,所以这种情况仅用于预处理,使其浓度降低。

在低基质浓度(S

<300mg/L)下,BOD去除速度与残余浓度呈一级反应关系,考虑到污泥浓度X的影响,则有:

(7—17)

式中 K

2

—低基质BOD浓度时速度常数,约为(2.62~5.49)×10-4h-1·mg-1·L,

代入关系式S

0=S+S

r

,得:

(7—18)

由此看出,基质浓度低时,在X、t一定的情况下,BOD去除浓度与残余BOD浓度S成比例。

对式(7-14)讨论看出,一相理论引入适当条件,则和Eckenfelder等的理论是一致的。

二、活性污泥的增长与B0D去除的关系

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量的增加是同化合成和内源分解两种作用的共同结果。活性污泥的增长和BOD去除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为:

(7—l9)

(7—20)

式中 dX/dt—活性污泥增殖速度,即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所增殖的以VSS 计的微生物量,kg/m3·d;

a—产率系数,即平均去除单位重量的B0D所增殖的微生物量,kg/kg;

dS

r

/dt—活性污泥去除BOD速度,kg/m3·d;

b—活性污泥自身分解系数,d-1;

X—活性污泥浓度,kg/m3;

—活性污泥比增殖速度,kg/kg·d,常以

表示。

由以上两式可知,污泥增殖是微生物去除基质BOD的必然结果。增殖速度与营养的丰富程度有关。确定污泥增殖量对控制曝气池的污泥量以及确定污泥处理设施是极为重要的。

由式(7—19)可以得出曝气池每日污泥增量

为:

(7—21)

式中 Q—处理废水量,m3/d;

V—曝气池容积,m3。

a与b由下式通过试验求得:

(7-22)

式中

—污泥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t

s

的倒数,即1/t

s

—以去除的基质为基准的污泥负荷。

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可用图解法求得a和b。

一些废水的a和b值见表7—2。

此外,有机负荷、基质浓度、曝气时间、处理水温度等,对污泥增长也有影响。在冬季水温低时,虽然污泥转换率低,但由于b非常小,所以污泥量可能还会有增加。

实际曝气池的污泥增加量,比上述计算值要大。这是因为除B0D转换而增加的污泥量外。其它悬浮固体被吸附后,也构成了增殖污泥的一部分。如果废水中诸如无机物、纤维等无活性的SS具有相当比例,则比较接近实际的计算应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因素。有的学者认为采用两者之和偏大,采用前者加后者的平均值,比较切合实际。

三、轻氯速度与基质量BOD去除的关系

被去除的BOD中,一部分被氧化分解以取得能量,另一部分被转化为新的原生质和贮藏物质。前者消耗溶解氧,后者在内源呼吸时也消耗溶解氧,由此可得曝气池需氧量R

(kg/d):

(7—23)

式中—平均转化lkg的BOD的需氧量,kg/kg;

—微生物(以VSS计)自身氧化的需氧量,kg/kg·d。

式(7—23)可变为:

(7—24)

(7—25)

式中—氧的比耗速度,即每公斤活性污泥(以VSS计)平均每天的耗

表示;

氧量,kg/kg·d,常用K

r

—比需氧量,即去除lkg的B0D的需氧量,kg/kg。

根据式(7—24)和(7—25),可用图解法求得

。图7—7

是城市污水的

值。表7—3列出了一些废水的

值。

当废水进行包括硝化在内的完全氧化处理时,氨变成硝酸尚需氧。故曝气池需氧量

(7—26)

式中 N

r

—被转化的氨氮量(kg/d)。4.6为1公斤氨氮转化成硝酸盐所需氧量(kg) 。

四、净化理论在活性污泥按中的应用

根据废水流人曝气池的方式和曝气池内回流污泥与废水的流动混合方式,曝气池可分为推流式曝气池和完全混合式曝气池。

在连续的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系统中,曝气池内处于稳定状态,出水中的

基质浓度以S

e

表示,则由式(7-17)得:

(7-27)

(7-28) 由于S

r =S 0-S e ,故BOD 去除率 为

(7-29) 由于曝气池内的吸附时间甚短,此时间内污泥的增殖和BOD 的流出可略而不计,以活性污泥氧化能力(BOD 去除)为基准的污泥负荷率L s 和容积负荷率L v 为

(7-30)

(7-31) K 2值可通过实验取得几组(S 0-S e )/Xt 与S e 值后,用图解法求得。

在推流式曝气池内,BOD 去除率按下式计算,S e /S 0值可由式(7-17)积分而得:

(7-32) 第五节 曝气原理与曝气池构造

一、曝气的作用与方法

在活性污泥法系统中,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并起搅拌和混合作用。根据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理论,向废水供给溶解氧更有效地接触。

通常采用的曝气方法有鼓风曝气,机械曝气以及二者联合使用的混合曝气,某些情况下也采用射流曝气。鼓风曝气是将压缩空气通过管道系统送入池内的散热设备,以气泡形式分散进入混合液。机械曝气则利用装设在曝气池内的叶轮的转动,剧烈地搅动水面,使液体循环流动,不断更新液面并产生剧烈水跃,从而使空气中的氧与水滴或水气的界面充分接触,转入液相中去。射流曝气则是利用水射流泵将空气吸入,使空气与水充分混合并溶解的曝气方式。鼓风曝气设备的关键部件是浸于混合液中的扩散器。根据分散气泡的大小,扩散器又可分成:

(1)小气泡扩散器它包括有微孔材料(陶瓷,砂粒,塑料)制成的扩散板和扩散管等,其特点是气泡小(直径在1.5mm以下),氧利用率高(在11%左右),但阻力大,易阻塞;

(2)中气泡扩散器常用穿孔管,它的孔直径为2~3mm,孔眼气体流速不小于10m/s,以防堵塞,其特点是氧利用率低,但空气压力损失较小;

(3)大气泡扩散器常用的是曝气竖管,直径为15mm左右,底口敞开,其特点是气泡大(直径3mm以上),分布不匀,氧利用率低,不易堵塞;

(4)微气泡扩散器它常称为射流曝气器,气泡直径在100μm左右,射流曝气器通过混合液的高速射流,将鼓风机引入的空气切割粉碎为微细气泡,与混合液充分接触混合,促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考研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PartI生化名解 1.肽单元(peptide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a1、C、O、N、H、Ca2位于同一平面,Ca1和Ca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a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a的单键进行旋转,N—Ca、Ca—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isoelectricpoint,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血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定量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77例前列腺癌患者尿NTx和血ICTP水平。结果:骨转移组患者尿NTx和血ICTP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以及正常参考值范围(P均<0.01)。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尿NTx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84.7%、(P<0.01),血ICTP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3%、80.3%、86.4%(P<0.01)。骨转移患者尿NTx与血ICTP 水平与骨转移范围成正相关(r=0.485,0.482,p<001)。结论:尿NTx和血ICTP对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协助及时诊断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 【关键词】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1] ,骨转移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判断有无骨转移对前列腺癌 的分期、判断预后及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目前骨转移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如SPECT、MRI和CT等,但价格昂贵不适合用于监测和随访,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如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被认 为是最有前景的骨代谢生化指标 [2]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尿NTx、血ICTP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入组125例,年龄51岁至76岁(59岁±12岁)。入组患者分为骨转移组(CT或MRI或X线证实骨转移)和无骨转移组(SPECT无骨转移征象)。骨转移组根据骨痛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骨痛组(V AS评分为0分),轻度及中度骨痛组(V AS评分为1~6分),重度骨痛组(V AS评分为7~10分);根据骨转移范围(累及骨数目)分为2个亚组:1处骨转移组,2处及2处以上骨转移组(肋骨和肩胛骨为一处,骨盆、脊椎、头颅、长骨各为一处)。入组标准:诊断均有细胞病理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临床分期为III期或IV期。排除标准:有骨代谢性疾病;筛选前90天内曾接受过双膦酸盐、激素、钙制剂治疗;筛选前3个月内曾有外伤性骨折;筛选前4周内曾接受过放射治疗;妊娠或哺乳期;严重的并存疾病;其他不适合入组的情况,如精神障碍、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1.2实验方法: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室温放置2-3h,以3500r/min离心10min,

生化核苷酸代谢和生物转化

本科-核苷酸代谢-非营养物质代谢1 一、单5选1(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参加肠道次级结合胆汁酸生成的氨基酸是 A:鸟氨酸 B:精氨酸 C:甘氨酸 D:蛋氨酸 E:瓜氨酸 考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满分:4 得分:4 2、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下列哪种物质直接还原而成的 A:核糖 B:核糖核苷 C:一磷酸核苷 D:二磷酸核苷 E:三磷酸核苷 考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满分:4 得分:4 3、关于生物转化作用,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B:常受年龄、性别、诱导物等因素影响 C:有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D:使非营养性物质极性降低,利于排泄 E:使非营养性物质极性增加,利于排泄 考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满分:4 得分:4 4、甲氨蝶呤(MTX)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依据是 A:嘌呤类似物 B:嘧啶类似物 C:叶酸类似物 D:二氢叶酸类似物

E:氨基酸类似物 考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满分:4 得分:4 5、嘧啶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正确的是 A:尿酸 B:尿苷 C:尿素 D:α-丙氨酸 E:氨和二氧化碳 考生答案:E 标准答案:E 满分:4 得分:4 6、胸腺嘧啶在体内合成时甲基来自 A:N10-甲酰四氢叶酸 B:胆碱 C:N5,N10-甲烯四氢叶酸 D:S-腺苷甲硫氨酸 E:肉碱 考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满分:4 得分:4 7、下列哪种物质是结合胆红素 A:胆红素—清蛋白 B:胆红素—Y蛋白 C:胆红素—Z蛋白 D:双葡糖醛酸胆红素 E:胆红素-结合珠蛋白 考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满分:4 得分:4 8、嘧啶环中两个氮原子是来自 A:谷氨酰胺和氮 B: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C:谷氨酰胺和氨甲基鳞酸 D:天冬酰胺和氨甲基磷酸

生物化学技术练习题

生物化学技术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血脂测定血液标本的采集应在() A、餐后4h B、餐后12h C、餐前1h D、可随时采集 2. 铁主要分布于() A、肌红蛋白 B、血红蛋白 C、含铁酶类 D、铁蛋白 3.免疫球蛋白属于() A、α1-球蛋白 B、α2-球蛋白 C、β-球蛋白 D、γ-球蛋白 4. 胆红素测定(改良J-G法)加入叠氮钠的作用是() A、使紫色的偶氮胆红素变为蓝色 B、增加呈色的稳定性 C、破坏剩余的重氮试剂 D、提高显色的灵敏度 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所用的光源是() A、钨灯 B、氢灯 C、卤钨灯 D、空心阴极灯 6. 核酸探针目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是() A、32P B、3H C、35S D、125I 7. 血清总蛋白测定,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方法是() A、凯氏定氮法 B、双缩脲法 C、酚试剂法 D、染料结合法 8. 临床上用于同工酶、血浆脂蛋白分离常用的电泳技术是() A、PE B、CAE C、AGE D、PAGE 9. 血气酸碱分析标本所用的抗凝剂是() A、草酸钠 B、枸橼酸钠 C、肝素钠 D、EDTA-Na2 10.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由肾分泌的() A、肾素 B、促红素 C、前列腺素 D、醛固酮 11.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母体是() A、孕烷 B、雄烷 C、雌烷 D、以上都不是 12. Trinder反应中最常用的色原是() A、联苯胺 B、邻联茴香胺 C、4-AAP和酚 D、2、4-二氯苯酚 13.正常情况下,运铁蛋白只有多少和血清铁结合() A、1/4 B、1/3 C、1/2 D、2/3 14.黄疸发生的机制不包括() A. 胆红素生成过多和肝细胞摄取障碍 B.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降低 C.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增多 D. 胆红素在肝外排泄障碍,逆流入血 15.下列哪一种部件是离心式自动分析仪的特有部件() A、比例泵 B、稀释器 C、转头 D、透析器 16. V要达到Vmax的90%以上,[S]应为Km的() A、2倍 B、5倍 C、10倍 D、100倍 17. 国产化学试剂分析纯的符号是() A、GR B、CP C、LR D、AR 18. 静脉采血的常用部位是() A、手背静脉 B、肘静脉 C、腘静脉 D、外踝静脉 19.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200~700nm C、400~760nm D、500~800nm 20.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英文缩写是()

浅谈生物化学分析领域专利文件的撰写

浅谈生物化学分析领域审查文件的撰写 作者姓名:王晓媛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 摘要 简要介绍了说明书充分公开和权利要求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判断要点,结合具体案例,剖析生物化学分析领域专利撰写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 专利撰写 充分公开 支持 本领域技术人员 生物化学是一门侧重于实验分析验证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生物化学分析领域专利申请方面的特殊性和严谨性,下面就从说明书公开充分和权利要求书得到说明书支持两方面入手,结合笔者在审查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对生物化学分析领域的撰写提出一些建议。 一、充分公开 (一) 概念理论解析 “充分公开”作为专利制度最主要和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都无例外地对“充分公开”做出了明确法律规定,要求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应当是公开充分的。我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1]。《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2.1节对该条款作了进一步解释,即“说明书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应当达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程度”[2]。该解释从整体上明确了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中所述的“清楚”、“完整”和“能够实现”之间的关系,即“能够实现”是对“清楚”和“完整”在程度上的要求,说明书的描述应当“清楚”和“完整”,而“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是“清楚”和“完整”的最终衡量标准。在“充

分公开”判断中,“清楚”、“完整”和“能够实现”应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对说明书的三个并列要求,其中的“能够实现”是判断说明书是否“充分公开”的根本和关键。由此可以看出,“清楚”、“完整”、“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及“能够实现”是“充分公开”审查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是判断说明书是否满足“充分公开”规定的基本要件,其中“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和“能够实现”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针对“能够实现”和“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审查指南》做出了具体解释。“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是指,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就能够实现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并且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说明书应当清楚地记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详细地描述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完整地公开对于理解和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必不可少的技术内容,达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程度(该段文字为2010版《审查指南》新增内容,其进一步正面解释如何使得申请达到能够实现的要求)”。《审查指南》还列举了由于缺乏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而被认为无法实现的五种具体情形:(1)说明书中只给出任务和/或设想,或者只表明一种愿望和/或结果,而未给出任何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技术手段;(2)说明书中给出了技术手段,但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该手段是含糊不清的,根据说明书记载的内容无法具体实施;(3)说明书中给出了技术手段,但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采用该手段并不能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4)申请的主题为由多个技术手段构成的技术方案,对于其中一个技术手段,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实现;(5)说明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但未给出实验证据,而该方案又必须依赖实验结果加以证实才能成立[2]。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说明书是否满足“充分公开”的主体,《审查指南》中指出关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定义适用于《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第2.4节的规定。“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指一种假设的‘人’,假定他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但他不具有创造能力,如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组成、结构、功能和生命过程中物质及能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转化作用:从一种细菌中得到DNA通过一定途径进入另一种细菌,从而引起后者遗传特性的改变。 核酸:是由几十个甚至几千万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超螺旋: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包括DNA扭曲、超螺旋、多重螺旋和连环等。 核酸的杂交:是指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之间可通过碱基互补形成双螺旋结构。 寡聚蛋白质:某些蛋白质是由两个或更多个蛋白质亚基(多肽链)通过非共价结合而成,称寡聚蛋白质。 α-氨基酸:与羧基相邻的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因而称为α-氨基酸。 肽: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酰胺键,这个键称为肽键,产生的化合物叫做肽。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局部的空间结构,但不包括与其他肽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 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伸展的多肽链靠氢键联结而成的锯齿状片状结构。 无规则卷曲:又称自由卷曲,是指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酶的功能部位常常处于这种构象区域。 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结构域: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domain)或功能域。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球状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每条多肽链又称为亚基。 同源蛋白质: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 别构效应:是指含亚基的蛋白质分子由于一个亚基构象的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以至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 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某蛋白质在一定的pH的溶液中,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它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叫做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变性作用:蛋白质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随之改变或丧失,但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这种现象叫变性作用。 复性: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若不过于剧烈,则是一种可逆过程。高级结构松散了的变性蛋白质通常在除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形成原来的构象,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复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在溶液中靠水膜和电荷保持其稳定性,水膜和电荷一旦除去,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就被破坏,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下来,此现象即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胞内酶:由细胞内产生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 胞外酶:将细胞内产生后分泌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酶所催化的反应称作酶促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前的物质称底物,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产物。同工酶:指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但催化相同反应的一组酶。 变构酶(别构酶):是指一些含有2个或2个以上亚基的寡聚酶。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_王智存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710100) 王智存施婕邹远妩王卓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均统计,老年人群已占据全国人口约8.3%,且仍有不断上涨的趋势。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骨密度(BMD)的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具有精确度好、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广、速度快、辐射量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已成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有效手段和金标准[1,2]。骨代谢生化指标是用于评估骨转换率有效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无创伤性的特点。本研究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N端骨钙素(N-MID)以及DEXA测定BMD,分析BMD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15例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均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排除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及药物后,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3]。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 DEXA检测各部位BMD。 215例经BM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以年龄对其分组,<70岁组106例,年龄55~70岁,平均(64±10)岁;≥70岁组109例,年龄70~91岁,平均(79±12)岁。对照组110名,均为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均经BMD诊断为非骨质疏松症,年龄56~73岁,平均(63±7)岁。 1.2骨代谢指标的检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测量仪器为德国罗氏cobas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指标为PINP、β-CTX及N-MID。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数据可见,<70岁组及≥70岁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较高的PINP、β-CTX及较低的N-MID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组患者的PINP、β-CTX及N-MID明显高于≥7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β-CTX、PINP和N-MID检测诊断骨质疏松症与用BMD诊断骨质疏松症金标准进行比较:见表2。以β-CTX ≥0.290ng/mL、N-MID<23.1μg/L和PINP≥341.56ng/mL为检测值超出截断值,记为骨质疏松症阳性,否则为骨质疏松症阴性。β-CTX检测敏感度70.3%,特异性80.4%;PINP检测敏感度7.5%,特异性64.0%;N-MID敏感度13.0%,特异性 较,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有学者报道,ELISA与TPP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2],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可有效避免漏检和误诊,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3]。 综上所述:ELISA和TPPA对梅毒具有较高的检测效能,在临床实验室中,可用ELISA进行常规筛查,筛查阳性者进一步采用TPPA进行验证,可提高临床检测效率。 参考文献 [1]Lafond RE,Lukehart SA.Biological basis for syphilis[J].Clin Microbiol Rev,2006,19(1):29-49. [2]Daskalakis D.Syphilis:continuing public health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s[J].Curr HIV/AIDS Rep,2008,5(2):72-77. [3]Cameron CE,Lukehart SA.Current status of syphilis vaccine development:need,challenges,prospects[J].Vaccine,2014,32(14):1602-1609. [4]Phiske MM.Current trends in congenital syphilis[J].Indian J Sex Transm Dis,2014,35(1):12-20. [5]Peterman TA,Furness BW.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control syphilis[J].Sex Health,2015(12):126-134. [6]王菲,唐国建.TP-ELIS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淮海医药,2015,33(4):365-366. serological 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syphilis infection[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7,26(10):705-713. [8]Gu W,Yang Y,Wu L,et https://www.360docs.net/doc/9a8235324.html,paring the performance char- acteristics of CSF-TRUST and CSF-VDRL for syphilis:a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J,2013,3(2):e2204. [9]赵建,殷竹君,田玲玲,等.TRUST试验不宜作为入出境人员梅 毒诊断的血清筛查试验[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69- 270. [10]Lin LR,Zheng WH,Tong ML,et al.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ponema pallidum-specific IgM antibody in syphilis serofast reaction patients[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1,71(3):201-207. [11]郭家权,洪敏,林永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甲苯胺红不 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应用价值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5):738-740. [12]魏方,张鹏.ELISA法与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相关 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5):651-652. [13]刘春华,孙国清,薛秀娟,等.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 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6):142-144. (收稿日期:2015-07-25)

生化分析与技术

拟南芥psrp.3基因的PCR 扩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拟南芥psrp.3基因的PCR扩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 采用PCR法获得拟南芥叶绿体核糖体psrp.3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psrp.3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2对引物,通过RT-PCR获得预期大小的基因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目的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拟南芥psrp.3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比对、氨基酸组成、功能域、二级结构、疏水性、蛋白质功能及系统进化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RT-PCR获得了一段753 bp的序列,psrp一3蛋白是等电点为9.27的亲水性稳定蛋白,包含一个结构域和一个区域,a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元件,p折叠和伸展链散布其中,和菠菜、葡萄、蓖麻、大豆等的psrp.3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为进一步了解psrp.3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关键词]拟南芥;叶绿体;psrp一3基因 引言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和真核藻类的重要细胞器,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独立的遗传体系和蛋白质合成的全套机构,包括核糖体.叶绿体基因组是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u剖.至2006年底,已经公布了包括不同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82组,这其中包括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J.研究发现,叶绿体70S核糖体含有58。62个核蛋白,其中约有2/3由核基因组编码,其余1/3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1.虽然组成叶绿体的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来自细胞质,但目前在各种植物的叶绿体中已确定了20个电子传递和光合固碳的基因:编码RuBP羧化酶的大亚基,Ps I的2个亚基,PsⅡ的8个亚基,A TP合成酶的6个亚基,细胞色素b/f复合物的3个亚基,这些都是叶绿体核糖体所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剖.因而,研究叶绿体核糖体的重要基因,不仅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阐明

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欧洲约在160年前开始,逐渐发展,一直到1903年才引进“生物化学”这个名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我国,其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饮食、营养、医、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造和发明,生物化学的发展可分为: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及机能生物化学三个阶段。 (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1.饮食方面: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人民已能造酒,相传夏人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作酒必用曲,故称曲为酒母,又叫做酶,与媒通,是促进谷物中主要成分的淀粉转化为酒的媒介物。现在我国生物化学工作者将促进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媒介物(即生物催化剂)统称为酶,从《周礼》的记载来推测,公元前12世纪以前,已能制饴,饴即今之麦芽糖,是大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谷物中淀粉的产物。《周礼》称饴为五味之一。不但如此,在这同时,还能将酒发酵成醋。醋亦为五味之一。《周礼》上已有五味的描述。可见我国在上古时期,已使用生物体内一类很重要的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酶,为饮食制作及加工的一种工具。这显然是酶学的萌芽时期。 2.营养方面:《黄帝内经·素问》的“藏气法时论”篇记载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将食物分为四大类,并以“养”、“益”、“助”、“充”表明在营养上的价值。这在近代营养学中,也是配制完全膳食的一个好原则。谷类含淀粉较多,蛋白质亦不少,宜为人类主食,是生长、发育以及养生所需食物中之最主要者;动物食品含蛋白质,质优且丰富,但含脂肪较多,不宜过多食用,可用以增进谷类主食的营养价值而有益于健康,果品及蔬菜中无机盐类及维生素较为丰富,且属于粗纤维,有利食物消化及废物的排出;如果膳食能得到果品的辅助,蔬菜的充实,营养上显然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完全膳食。膳食疗法早在周秦时代即已开始应用,到唐代已有专书出现。盂诜(公元7世纪)著《食疗本草》及昝殷(约公元8世纪)著《食医必鉴》等二书,是我国最早的膳食疗法书籍。宋朝的《圣济总录》(公元前12世纪)是阐明食治的。元朝忽思慧(公元14世纪)针对不同疾患,提出应用的食物及其烹调方法,并编写成《饮膳正要》。由此可看出我国古代医务工作者应用营养方面的原理,试图治疗疾患的一些端倪。 3.医药方面:我国古代医学对某些营养缺乏病的治疗,也有所认识,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古称“瘿病”,主要是饮食中缺碘所致,有用含碘丰富的海带、海藻、紫菜等海产品防治。公元4世纪,葛洪著《肘后百一方》中载有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的方法。唐·王焘(公元8世纪)的《外台秘要》中载有疗瘿方36种,其中27种为含碘植物。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70年才有用海藻及海绵的灰分治疗此病者。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的病。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早有详细研究,认为是一种食米区的疾病,分为“肿”、“不肿”及“脚气入心”三种,可用含有维生素B1的车前子、防风、杏仁、大豆、槟榔等治疗。酿酒用的曲及中药中的神曲(可生用)均含维生素B1较丰富,且具有水解糖类的酶,可用以补充维生素B1的不足,亦常用以治疗胃肠疾患。夜盲症古称“雀目”,是一种缺乏维主素A的病症。孙思邈首先用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猪肝治疗。我国最早的眼科专著《龙木论》记载用苍术、地肤子、细辛、决明子等治疗雀目。这些药物都是含有维生素A原的植物。 我国研究药物最早者据传为神农。神衣后世又称炎帝,是始作方书,以疗民疾者。《越绝书》上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自此以后,我国人民开始用天然产品治疗疾病,如用羊靥(包括甲状腺的头部肌肉)治甲状腺肿,紫河车(胎盘)作强壮剂,蟾酥(蟾蜍皮肤疣的分泌物)

生物化学技术 习题册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生物化学技术课程习题册答案 专业:检验技术层次:专升本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化学技术: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在生命活动中化学物质的代 谢、调节控制等的实验方法。 2.盐溶:蛋白质、酶及其它们与其它物质的复合体在离子强度低的盐溶液中,其溶解度随 着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此现象称为“盐溶”。 3.盐析:当溶液中盐浓度不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蛋白质等的溶解度反而逐渐减小,并 先后从溶液中析出,称为“盐析”。 4.透析:利用溶液组分能否通过半透膜并由引起膜两边溶液的化学势能不同,而达到去除 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 5.超滤(反向渗透):利用压力或离心力,迫使水和其他小的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 白质不能透过半透膜仍留在膜上。 6.凝胶层析法(Gel Chromatography):利用各种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上受到阻 滞程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二、单选题 1.凝胶层析不可应用于:( B ) A. 脱盐 B. 一步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物质 C. 高分子溶液的浓缩 D. 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 E.分离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 2.核酸在紫外区有强吸收,其最大吸收值是在波长:( C ) A.206nm B.240nm C.260nm D.280nm E.304nm 3.对260nm波长的紫外有强吸收主要是因为( E ) A.核糖的环式结构 B.脱氧核糖的环式结构 C.嘌呤的双环结构 D.嘧啶的单环结构 E. 嘌呤和嘧啶环中的共轭双键 4.蛋白质在紫外区有强吸收,其最大吸收值是在波长:( D ) A.206nm B.240nm C.260nm D.280nm E.304nm 5.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因为蛋白质在紫外区有个最大吸收峰,其峰值波长是:D A.220nm B.245nm C.260nm D.280nm E.340nm 6.用吸收光谱法测量双链DNA的含量为:( A ) A.C(ug/ml)=A260×50×稀释倍数 B.C(ug/ml)=A260×40×稀释倍数 C.C(ug/ml)=A260×30×稀释倍数 D.C(ug/ml)=A260×20×稀释倍数 E.C(ug/ml)=A260×10×稀释倍数 7.用吸收光谱法测量单链DNA的含量为:( B ) A.C(ug/ml)=A260×50×稀释倍数 B.C(ug/ml)=A260×40×稀释倍数 C.C(ug/ml)=A260×30×稀释倍数 D.C(ug/ml)=A260×20×稀释倍数 E.C(ug/ml)=A260×10×稀释倍数 8.用吸收光谱法测量RNA的含量为:( B ) A.C(ug/ml)=A260×50×稀释倍数 B.C(ug/ml)=A260×40×稀释倍数 C.C(ug/ml)=A260×30×稀释倍数 D.C(ug/ml)=A260×20×稀释倍数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英汉) 第八章 1,分解代谢反应(catabolic reaction):降解复杂分子为生物体提供小的构件分子和能量的代谢反应。 2,合成代谢反应(anablic reaction):合成用于细胞维持和生长所需分子的代谢反应。 3,反馈抑制(feedback inbition):催化一个代谢途径中前面反应的酶受到同一途径终产物抑制的现象 4,前馈激活(feed-forward activition):代谢途径中一个酶被该途径中前面产生的代谢物激活的现象。 5,标准自由能变化(△GO):相应于在一系列标准条件(温度298K,压力1atm(=101.325KPa),所有溶质的浓度都是mol/L)下发生的反应自由能变化。△GO′表示pH7.0条件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6,标准还原电动势(EO′):25℃和pH7.0条件下,还原剂和它的氧化形式在1mol/L浓度下表现出的电动势. 第九章 1,酵解(glycolysis):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 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Eg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3,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 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传递链无关。5,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AC)、Krebs循环。是用于乙酰CoA 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6,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酸羧化酶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7,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可以使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两个CO2的步骤 第十章 1,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re pathway):那称为磷酸戊糖支路。是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的两用人才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2,糖醛酸途径(glucuronate pathway):从葡萄糖-6-磷酸或葡萄糖-1-磷酸开始,经UDP-葡萄糖醛酸生成葡萄糖醛酸和抗坏血酸的途径。但只有在植物和那些可以合成抗坏血酸的动物体内,才可以通过该途径合成维生素C。 3,无效循环(futile cycle):也称为底物循环。一对酶催化的循环反应,该循环通过ATP的水解导致热能的释放。Eg葡萄糖+ATP=葡萄糖6-磷酸+ADP与葡萄糖6-磷酸+H2O=葡萄糖+P i反应组成的循环反应,其净反应实际上是ATP+H2O=ADP+Pi。 4,磷酸解(phosphorolysis)作用::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 1.定义:根据物质对不同孩长的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t 、定性分析的技术。 2.基本原理:(图1-1光吸收示意) 透光度T=It/lo 吸光度A=lg(lo/ I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i)定律:A=KLc K 为吸光率,L 为溶液厚度(em), c 为溶液浓度 (mol/L)] 摩尔吸光系数日ε: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 I.cm 的吸光度。 c=A/ε 3. 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2) 对比法元-KCLCx (3)计算法: e=A/ε (4)差示分析法(适用于浓度过浓成过稀) (5) 多组分湖合物测定 4.技术分类 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

可见光(400-760 nm) &紫外光(200~ 40m) &红外光(大于760 nm)分光光度法; 5.应用方向 有机物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体内的微量元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电脉技术 1.定义:带电荷的供试品在情性支持介质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 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脉动。使组分分离成族窄的区带,用透宜的检洲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请或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球形质点的迁移率与所带电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v=Q/6xrη 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的迁移率加速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离pl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迁移幸越大 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高子浓度增加时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4:技术分类: 自由电泳(无支持体) 区带电泳(有支持体):法纸电泳(常压及高压),博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波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柔丙烁配胶凝胶)等 5.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小分子物质滤纸、纤维素、硅胶薄膜电泳复杂大分子物质凝胶电泳 ⑴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①这种薄顺对蛋白质样品吸阴性小,消除纸电沫中出现的“拖尾”现象 ②分离理应快,电泳时间短 ③样品用最少: ④经过冰最酸乙醉溶液或其它看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丁对电泳图潜的光吸收措测店和爱的长期保 ------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胰岛素、游菌酶、胎儿甲种球

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外显子(exon)dna及hnrna分子中能转录又能编码氨基酸的序列。内含子(intro)dna及hnrna分子中能转录而不能编码氨基酸的序列。断裂基因(splitgene) 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转录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5端上游段,有d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dna序列。并接体由snRNP与hnRNA结合形成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复合物,使hnRNA内含子两端边界序列互相靠近而内含子弯曲为套索状,在此结构基础上进行转酯反应,以完成mRNA的剪接过程。CTD 是真核生物RNA-pot大亚基的羧基末端结构域(carboxyl terminal domain)。富于含羧、基的氨基酸,CTD磷酸化后,可促使转录从起始过渡到延长阶段。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IC)是真核生物TF之间互相辨认结合,并结合RNA一pot II而进人启动子核心区TATA;由各种TF, RNA-pot与转录的基因上游DNA三者结合而成的复合体。中心法则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向RNA,再向蛋白质传递的规律。2.基因表达从贮存状态的遗传信息表现为有功能的蛋白质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半保留复制复制时,母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每股各作为一个子代细胞复制的模板。使子代DNA 得到与母链DNA相同碱基序列,遗传信息可以完整、准确地代代相传。冈崎片段冈崎片段就是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复制有半不连续性,一股子链可以顺着解链方向连续进行;另一股子链的复制因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延长中要待母链解开足够长度,才能从5'-3' 方向生成引物及延长。所以复制叉上有领头链和随从链之分。引发体引发体是复制起始时形成的,原核生物的引发体是含有DnaB(解螺旋酶)、DnaC、DnaG(引物酶)

高级生物化学研究技术

生化分离方法:离心、层析、电泳和膜分离等 生化分析方法:重量法、化学法、分光光度法、酶法、色谱法 生化制备方法:生物大分子制备的前处理、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萃取与相分离、结晶、样品的保存 生化分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 1 离心技术 1.1 基本原理 离心技术(centrifugal technique)是根据颗粒在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应用:各种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如分离收集细胞、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物质;提纯、鉴定生物大分子;分离化学反应的沉淀物。 生物样品悬浮液在离心力作用下使悬浮的微小颗粒以一定速度沉降,从而与溶液分离,其沉降速度与颗粒的质量、大小和密度相关。 相对离心力 离心力因离心半径不同而不同,因此用“相对离心力” (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表示离心力,若RCF值不变,一个样品可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RCF(×g)=1.119×10-5×r×rpm2。 1.2 离心分类 根据离心原理,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设计了许多离心方法,大致可分三类:差速离心法(differential velocity centrifugation)速率区带离心法(rate zonal centrifugation)等密度离心法(isopycnic centrifugation) 1.2.1 差速离心法 利用不同的粒子在离心力场中沉降的差别,在同一离心条件下,沉降速度不同,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粒子分部沉淀。 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在离心后用倾倒的办法把上清液与沉淀分开,然后将上清液加高转速离心,分离出第二部分沉淀,如此往复加高转速,逐级分离出所需要的物质。 差速离心的分辨率不高,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常用于其他分离手段之前的粗制品提取。 关键是选择适合于各分离物的离心力。例如差速离心分离细胞组分 1.2.2 速率区带离心法 速率区带离心法是在离心前于离心管内先预装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甘油、CsCl等),将待分离的样品铺一薄层在梯度液的顶部进行离心。 离心后在近旋转轴处(r1)的介质密度最小,离旋转轴最远处(r2)介质的密度最大; 但最大介质密度必须小于样品中粒子的最小密度,即ρP>ρm。 根据分离的粒子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梯度液在离心过程中以及离心完毕后,取样时起着支持介质和稳定剂的作用,避免因机械振动而引起已分层的粒子再混合。 由于ρP>ρm可知S>0,因此该离心法的离心时间要严格控制。 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所有的样品可全部到达离心管底部;离心时间不足,样品还没有有足够的时间使在介质中分离形成区带。 由于此法是一种不完全的沉降,沉降受物质本身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是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 常用的梯度液有聚蔗糖(Ficoll)、硅溶胶(例如,Percoll)及蔗糖。 离心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颗粒离开原样品层,按不同沉降速率向管底沉降。离心一定时间后,沉降的颗粒逐渐分开,形成一系列界面清楚的不连续区带。 沉降系数越大,沉降越快。离心必须在沉降最快的颗粒(大颗粒)到达管底前或刚到达管底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