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三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三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三篇

第八章生物膜法

第六节生物转盘

第三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第八章 生物膜法

第七节 其它型式生物膜法

第三篇

第八章 生物膜法

第七节 其它型式生物膜法

,采用正向排列,即可为其流程图。

。该工艺用于生活污水和食品加工废水处理的

第三篇

第九章厌氧生物处理法

第一节厌氧消化原理

溶解态

小分子有

可以看出,

第九章厌氧生物处理法

第二节厌氧消化工艺设备

。污泥回流量

考研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PartI生化名解 1.肽单元(peptide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a1、C、O、N、H、Ca2位于同一平面,Ca1和Ca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a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a的单键进行旋转,N—Ca、Ca—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isoelectricpoint,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重点试题归纳

1、说出三种蛋白质的测定方法,若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答:双缩脲法、lowry改良法、考马斯亮蓝(Bradford)法、BCA(二喹啉甲酸)法、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我会选择BCA法。双缩脲法灵敏度差,特异性不高。Lowry改良法对样品的溶解度要求高、易受物质干扰且容易产生测量误差。紫外线分光光度法的精确度差。而BCA 法则能较好地弥补以上方法的缺点。它具有操作便捷快捷、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能使用于微板孔等特点。 2、western blot印记中封闭液的作用? 答:封闭液可以结合非相关蛋白的位点以降低非特异性结合的背景。 3、γ球蛋白的提取过程。 答:(1)盐析—中性盐沉淀: 通过加入半包和硫酸铵可以使球蛋白沉淀,清蛋白留在溶液中。得到γ球蛋白粗制 品。 (2)脱盐—凝胶柱层析: 经过凝胶柱层析,使得大分子的蛋白质和小分子的盐分离。 (3)纯化—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 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可以把在PH=6.3的缓冲液中的带负电的α、β球蛋白和带正电的 γ球蛋白分离。使γ球蛋白被洗脱出来被纯化。 (4)经过浓缩得到浓度高的γ球蛋白 4、离子交换剂的原理 答:离子交换剂是一种在高分子的不溶性载体上结合有若干活性基团,这些活性基团含可解离的离子并和溶液中的其他离子进行交换。 5、如果western blot中出现两条带,是否说明有杂质?为什么? 答:并不说明有杂质。因为在实验中我们的检测对象是人血清IgG,IgG是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通过二硫键结合起来,变形后轻、重链分开,形成两条带(21KD、57KD) 6、分别简述DNA提取中蛋白酶K、SDS、无水乙醇、RNase的作用 答:蛋白酶K:将蛋白质降解成小肽或氨基酸,使DNA分子完整地分离出来。 SDS:破坏细胞的细胞膜、核膜并使组织蛋白和DNA分子分离 无水乙醇:可以使DNA沉淀 RNase:可以去除溶液中的RNA (EDTA:抑制细胞中的DNase活性) 7、试述转化质粒蓝白筛选的原理。 答:载体质粒DNA带有b-半乳糖苷酶N端146个氨基酸残基(α片段)的编码信息,经过改造的宿主菌含有b-半乳糖苷酶C端(ω片段)的序列。只有当两个片段都存在的时候才能形成有活性的b-半乳糖苷酶(这种现象称为α-互补)。b-半乳糖苷酶在IPTG的存在下可以使底物X-gal转变为蓝色产物,使菌落变为蓝色。当外源DNA片段插入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后。便不能表达α片段,转化细菌后不能分解底物,结果使菌落呈现白色。α互补筛选又称为蓝白筛选。 8、简述RT-PCR原理及核酸类型。 答:首先,经逆转录酶的作用从RNA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

最新医学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考核内容】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考核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质的含氮量及其与蛋白质定量关系;基本结构单位——是20种L、α-氨 基酸,熟悉酸性、碱性、含硫、含羟基及含芳香族氨基酸的名称。 3.掌握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熟悉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高分子性质(蛋白质的稳定因 素――表面电荷和水化膜);沉淀的概念及其方式;变性的概念及其方式;这些理化性质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核酸化学 【考核内容】 第一节核酸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DNA的分子结构 第四节RNA的分子结构 第五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考核要求】 1.熟悉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 2.核酸的分子组成:熟悉核酸的、平均磷含量及其与核酸定量之间的关系。核苷酸、核 苷和碱基的基本概念。熟记常见核苷酸的缩写符号。掌握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的异同。熟悉体内重要的环核苷酸——cAMP和cGMP。 3.核酸的分子结构:掌握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及多核 苷酸链的方向性。掌握DNA二级结构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了解DNA的三级结构——核小体。熟悉rRNA、mRNA和t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熟悉tRNA二级结构特点——三叶草形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核酸的理化性质: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DNA变性、Tm、高色效应、复性及杂 交等概念。 第三章酶 【考核内容】 第一节、酶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酶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克隆

生物化学——克隆 学校: 院系:生物技术 班级:xxx班 学号:xx 姓名:songxw

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陆译为“无性繁殖”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或群殖。中文也有更加确切的词表达克隆,“无性繁殖”、“无性系化”以及“纯系化”。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另有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以此为题。 克隆的历史: 鲤鱼:1963年,中国科学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过将一只雄性鲤鱼的遗传物质注入雌性鲤鱼的卵中从而成功克隆了一只雌性鲤鱼,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 绵羊:1996年,多利(Dolly) 猕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猪:2000年3月,5只苏格兰PPL小猪;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猫: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鼠:2002年兔:2003年3-4月分别在法国和朝鲜独立地实现; 骡:2003年5月,爱达荷Gem,雄性;6月,犹他先锋,雄性 鹿:2003年,Dewey 马:2003年,Prometea,(普罗米修斯)雌性 狗:2005年,韩国首尔大学实验队,史纳比 猪:2005年8月8日,中国第一头供体细胞克隆。 克隆的定义: 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隆(Clone)”的术语。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中国大陆的翻译),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和翻倍(港澳台的意译),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但大多行为思想不同。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克隆是指人工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被子生殖出芽生

医学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分子组成 一、组成元素: N为特征性元素,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测生物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二、氨基酸 1。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除脯氨酸外属L—α-氨基酸,除了甘氨酸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是手性碳原子。 2。分类:(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丙、缬、亮、异亮、苯、脯,甲硫。(2)极性中性氨基酸:色、丝、酪、半胱、苏、天冬酰胺、谷氨酰胺。(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4)(重)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三、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两性电解质,兼性离子静电荷+1 0 —1 PH

生化核苷酸代谢和生物转化

本科-核苷酸代谢-非营养物质代谢1 一、单5选1(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参加肠道次级结合胆汁酸生成的氨基酸是 A:鸟氨酸 B:精氨酸 C:甘氨酸 D:蛋氨酸 E:瓜氨酸 考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满分:4 得分:4 2、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下列哪种物质直接还原而成的 A:核糖 B:核糖核苷 C:一磷酸核苷 D:二磷酸核苷 E:三磷酸核苷 考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满分:4 得分:4 3、关于生物转化作用,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B:常受年龄、性别、诱导物等因素影响 C:有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D:使非营养性物质极性降低,利于排泄 E:使非营养性物质极性增加,利于排泄 考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满分:4 得分:4 4、甲氨蝶呤(MTX)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依据是 A:嘌呤类似物 B:嘧啶类似物 C:叶酸类似物 D:二氢叶酸类似物

E:氨基酸类似物 考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满分:4 得分:4 5、嘧啶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正确的是 A:尿酸 B:尿苷 C:尿素 D:α-丙氨酸 E:氨和二氧化碳 考生答案:E 标准答案:E 满分:4 得分:4 6、胸腺嘧啶在体内合成时甲基来自 A:N10-甲酰四氢叶酸 B:胆碱 C:N5,N10-甲烯四氢叶酸 D:S-腺苷甲硫氨酸 E:肉碱 考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满分:4 得分:4 7、下列哪种物质是结合胆红素 A:胆红素—清蛋白 B:胆红素—Y蛋白 C:胆红素—Z蛋白 D:双葡糖醛酸胆红素 E:胆红素-结合珠蛋白 考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满分:4 得分:4 8、嘧啶环中两个氮原子是来自 A:谷氨酰胺和氮 B: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C:谷氨酰胺和氨甲基鳞酸 D:天冬酰胺和氨甲基磷酸

生物化学技术练习题

生物化学技术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血脂测定血液标本的采集应在() A、餐后4h B、餐后12h C、餐前1h D、可随时采集 2. 铁主要分布于() A、肌红蛋白 B、血红蛋白 C、含铁酶类 D、铁蛋白 3.免疫球蛋白属于() A、α1-球蛋白 B、α2-球蛋白 C、β-球蛋白 D、γ-球蛋白 4. 胆红素测定(改良J-G法)加入叠氮钠的作用是() A、使紫色的偶氮胆红素变为蓝色 B、增加呈色的稳定性 C、破坏剩余的重氮试剂 D、提高显色的灵敏度 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所用的光源是() A、钨灯 B、氢灯 C、卤钨灯 D、空心阴极灯 6. 核酸探针目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是() A、32P B、3H C、35S D、125I 7. 血清总蛋白测定,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方法是() A、凯氏定氮法 B、双缩脲法 C、酚试剂法 D、染料结合法 8. 临床上用于同工酶、血浆脂蛋白分离常用的电泳技术是() A、PE B、CAE C、AGE D、PAGE 9. 血气酸碱分析标本所用的抗凝剂是() A、草酸钠 B、枸橼酸钠 C、肝素钠 D、EDTA-Na2 10.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由肾分泌的() A、肾素 B、促红素 C、前列腺素 D、醛固酮 11.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母体是() A、孕烷 B、雄烷 C、雌烷 D、以上都不是 12. Trinder反应中最常用的色原是() A、联苯胺 B、邻联茴香胺 C、4-AAP和酚 D、2、4-二氯苯酚 13.正常情况下,运铁蛋白只有多少和血清铁结合() A、1/4 B、1/3 C、1/2 D、2/3 14.黄疸发生的机制不包括() A. 胆红素生成过多和肝细胞摄取障碍 B.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降低 C.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增多 D. 胆红素在肝外排泄障碍,逆流入血 15.下列哪一种部件是离心式自动分析仪的特有部件() A、比例泵 B、稀释器 C、转头 D、透析器 16. V要达到Vmax的90%以上,[S]应为Km的() A、2倍 B、5倍 C、10倍 D、100倍 17. 国产化学试剂分析纯的符号是() A、GR B、CP C、LR D、AR 18. 静脉采血的常用部位是() A、手背静脉 B、肘静脉 C、腘静脉 D、外踝静脉 19.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200~700nm C、400~760nm D、500~800nm 20.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英文缩写是()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绪论Prolegomena What is BIOCHEMISTRY? CHEMISTRY:the branch of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ubstances of which matter is compos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ir propertie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interact, combine, and change, and the use of these processes to form new substances Biochemistry: the branch of science concerned with the chemical and physic-chemical processes which occur within living organisms Including: The chemistry of the components in living organisms (static biochemistry) The principles for the chemical changes in living organisms (dynamic biochemistry) The chemistry of metabolism and cell functions (functional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的主要分支: 按化学的研究范畴划分:生物无机化学(bioinorganic chemistry),生物有机化学(bioorganic chemistry),生物物理化学(biophysical chemistry) 按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划分:动物生物化学(animal biochemistry),植物生物化学(plant biochemistry),微生物生物化学(microbe biochemistry) 按研究对象划分:蛋白质化学(protein chemistry),核酸化学(nucleate chemistry) 按与生产、生活关系划分:生理生化(physiological biochemistry),工业生化(industrial biochemistry),农业生化(agricultural biochemistry),医药生化(medicinal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的使命: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促进生命科学发展;改善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物种的改良和优化;带动工、农业的发展和变革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主要研究领域: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蛋白质-脂质体系 分子生物学的三个支柱学科: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地位:由学科分支成长为主流前沿,殊途同归的集大成者,生物学科走向统一的前驱 古代生物化学(在化学中萌芽): 19世纪以前:A.L. Lavoisier, “呼吸作用的本质和燃烧是一样的”;C.W. Scheele, 多种生化物质的分离;J.von.Liebig, 新陈代谢(stoff wechsel);Hoppe Seyler, 1877年,提出“biochemie”近代生物化学(由静态走向动态): 19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1804,John Dalton 提出原子论;1859,Port Darwin 进化论;1865,Gregor Mendel 遗传定律;1869,D.L.Mendelyeev 元素周期律 生物化学的发展: 1848, Helmhoitz & Bernard,肝脏的生糖功能;1869,J.F. Michel 分离“核素”(核酸);1897,Bucher ,酵母榨出液可使蔗糖发酵生成乙醇;1902,D.A. Leeven,从核酸中分离胞嘧啶;1904,Knoop ,脂肪酸的 -氧化;1907,E.H. Fischer ,蛋白质的降解与合成;1912,F.G. Hopkins,确立维生素概念,形成剑桥生物化学学派;1921,F.G.班廷和C.H.贝斯特,分离纯胰岛素;1926,J.B. Sumner 分离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1929,Lohmann & Fiske ,ATP的能量功能;1931,Warburg 制得呼吸酶并研究其生物氧化作用;1937,Krebs,三羧

最新电大-医学生物化学

电大 01任务_0005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酶化学修饰调节的主要方式是( ) A. 甲基化与去甲基化 B. 乙酰化与去乙酰化 C.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D. 聚合与解聚 E. 酶蛋白与cAMP结合和解离 2. 下列脱氧核苷酸不存在于DNA中的是() A. dGMP B. dAMP C. dCMP D. dTMP E. dUMP 3. 下列关于ATP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含五碳糖 B. 含嘧啶碱 C. 含有三分子磷酸 D. 含有二个高能键 E. 是体内能量的直接供应者 4. 氰化物是剧毒物,使人中毒致死的原因是( ) A. 与肌红蛋白中二价铁结合,使之不能储氧 B. 与Cytb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C. 与Cytc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D. 与Cytaa3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激活氧 5. 下列描述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的是( ) A. A+C=G+T B. T=G C. A=C D. C+G=A+T E. A=G 6. 以下辅酶或辅基含维生素PP的是()。 A. FAD和FMN B. NAD+和FAD C. TPP 和 CoA

D. NAD+和NADP+ E. FH4和TPP 7. 一氧化碳是呼吸链的阻断剂,被抑制的递氢体或递电子体是( )。 A. 黄素酶 B. 辅酶Q C. 细胞色素c D. 细胞色素aa3 E. 细胞色素b 8. 酶原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 A. 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 B. 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C. 酶原是一般蛋白质 D. 缺乏辅酶或辅基 E. 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9. 下列属于蛋白质变性和DNA变性的共同点是( ) A. 生物学活性丧失 B. 易回复天然状态 C. 易溶于水 D. 结构紧密 E. 形成超螺旋结构 10. 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酶都含有辅酶或辅基 B. 都只能在体内起催化作用 C. 所有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 D. 都能增大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加速反应的进行 E. 都具有立体异构专一性 11. 有关cAM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AMP是环化的二核苷酸 B. cAMP是由ADP在酶催化下生成的 C. cAMP是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 D. cAMP是2',5'环化腺苷酸 E. cAMP是体内的一种供能物质 12.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有( ) A. 分子中的3',5'-磷酸二酯键 B.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 肽键 D. 盐键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组成、结构、功能和生命过程中物质及能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转化作用:从一种细菌中得到DNA通过一定途径进入另一种细菌,从而引起后者遗传特性的改变。 核酸:是由几十个甚至几千万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超螺旋: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包括DNA扭曲、超螺旋、多重螺旋和连环等。 核酸的杂交:是指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之间可通过碱基互补形成双螺旋结构。 寡聚蛋白质:某些蛋白质是由两个或更多个蛋白质亚基(多肽链)通过非共价结合而成,称寡聚蛋白质。 α-氨基酸:与羧基相邻的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因而称为α-氨基酸。 肽: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酰胺键,这个键称为肽键,产生的化合物叫做肽。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局部的空间结构,但不包括与其他肽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 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伸展的多肽链靠氢键联结而成的锯齿状片状结构。 无规则卷曲:又称自由卷曲,是指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酶的功能部位常常处于这种构象区域。 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结构域: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domain)或功能域。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球状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每条多肽链又称为亚基。 同源蛋白质: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 别构效应:是指含亚基的蛋白质分子由于一个亚基构象的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以至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 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某蛋白质在一定的pH的溶液中,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它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叫做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变性作用:蛋白质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随之改变或丧失,但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这种现象叫变性作用。 复性: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若不过于剧烈,则是一种可逆过程。高级结构松散了的变性蛋白质通常在除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形成原来的构象,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复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在溶液中靠水膜和电荷保持其稳定性,水膜和电荷一旦除去,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就被破坏,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下来,此现象即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胞内酶:由细胞内产生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 胞外酶:将细胞内产生后分泌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酶所催化的反应称作酶促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前的物质称底物,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产物。同工酶:指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但催化相同反应的一组酶。 变构酶(别构酶):是指一些含有2个或2个以上亚基的寡聚酶。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 1.定义:根据物质对不同孩长的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t 、定性分析的技术。 2.基本原理:(图1-1光吸收示意) 透光度T=It/lo 吸光度A=lg(lo/ I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i)定律:A=KLc K 为吸光率,L 为溶液厚度(em), c 为溶液浓度 (mol/L)] 摩尔吸光系数日ε: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 I.cm 的吸光度。 c=A/ε 3. 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2) 对比法元-KCLCx (3)计算法: e=A/ε (4)差示分析法(适用于浓度过浓成过稀) (5) 多组分湖合物测定 4.技术分类 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

可见光(400-760 nm) &紫外光(200~ 40m) &红外光(大于760 nm)分光光度法; 5.应用方向 有机物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体内的微量元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电脉技术 1.定义:带电荷的供试品在情性支持介质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 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脉动。使组分分离成族窄的区带,用透宜的检洲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请或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球形质点的迁移率与所带电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v=Q/6xrη 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的迁移率加速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离pl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迁移幸越大 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高子浓度增加时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4:技术分类: 自由电泳(无支持体) 区带电泳(有支持体):法纸电泳(常压及高压),博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波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柔丙烁配胶凝胶)等 5.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小分子物质滤纸、纤维素、硅胶薄膜电泳复杂大分子物质凝胶电泳 ⑴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①这种薄顺对蛋白质样品吸阴性小,消除纸电沫中出现的“拖尾”现象 ②分离理应快,电泳时间短 ③样品用最少: ④经过冰最酸乙醉溶液或其它看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丁对电泳图潜的光吸收措测店和爱的长期保 ------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胰岛素、游菌酶、胎儿甲种球

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欧洲约在160年前开始,逐渐发展,一直到1903年才引进“生物化学”这个名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我国,其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饮食、营养、医、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造和发明,生物化学的发展可分为: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及机能生物化学三个阶段。 (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1.饮食方面: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人民已能造酒,相传夏人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作酒必用曲,故称曲为酒母,又叫做酶,与媒通,是促进谷物中主要成分的淀粉转化为酒的媒介物。现在我国生物化学工作者将促进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媒介物(即生物催化剂)统称为酶,从《周礼》的记载来推测,公元前12世纪以前,已能制饴,饴即今之麦芽糖,是大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谷物中淀粉的产物。《周礼》称饴为五味之一。不但如此,在这同时,还能将酒发酵成醋。醋亦为五味之一。《周礼》上已有五味的描述。可见我国在上古时期,已使用生物体内一类很重要的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酶,为饮食制作及加工的一种工具。这显然是酶学的萌芽时期。 2.营养方面:《黄帝内经·素问》的“藏气法时论”篇记载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将食物分为四大类,并以“养”、“益”、“助”、“充”表明在营养上的价值。这在近代营养学中,也是配制完全膳食的一个好原则。谷类含淀粉较多,蛋白质亦不少,宜为人类主食,是生长、发育以及养生所需食物中之最主要者;动物食品含蛋白质,质优且丰富,但含脂肪较多,不宜过多食用,可用以增进谷类主食的营养价值而有益于健康,果品及蔬菜中无机盐类及维生素较为丰富,且属于粗纤维,有利食物消化及废物的排出;如果膳食能得到果品的辅助,蔬菜的充实,营养上显然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完全膳食。膳食疗法早在周秦时代即已开始应用,到唐代已有专书出现。盂诜(公元7世纪)著《食疗本草》及昝殷(约公元8世纪)著《食医必鉴》等二书,是我国最早的膳食疗法书籍。宋朝的《圣济总录》(公元前12世纪)是阐明食治的。元朝忽思慧(公元14世纪)针对不同疾患,提出应用的食物及其烹调方法,并编写成《饮膳正要》。由此可看出我国古代医务工作者应用营养方面的原理,试图治疗疾患的一些端倪。 3.医药方面:我国古代医学对某些营养缺乏病的治疗,也有所认识,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古称“瘿病”,主要是饮食中缺碘所致,有用含碘丰富的海带、海藻、紫菜等海产品防治。公元4世纪,葛洪著《肘后百一方》中载有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的方法。唐·王焘(公元8世纪)的《外台秘要》中载有疗瘿方36种,其中27种为含碘植物。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70年才有用海藻及海绵的灰分治疗此病者。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的病。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早有详细研究,认为是一种食米区的疾病,分为“肿”、“不肿”及“脚气入心”三种,可用含有维生素B1的车前子、防风、杏仁、大豆、槟榔等治疗。酿酒用的曲及中药中的神曲(可生用)均含维生素B1较丰富,且具有水解糖类的酶,可用以补充维生素B1的不足,亦常用以治疗胃肠疾患。夜盲症古称“雀目”,是一种缺乏维主素A的病症。孙思邈首先用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猪肝治疗。我国最早的眼科专著《龙木论》记载用苍术、地肤子、细辛、决明子等治疗雀目。这些药物都是含有维生素A原的植物。 我国研究药物最早者据传为神农。神衣后世又称炎帝,是始作方书,以疗民疾者。《越绝书》上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自此以后,我国人民开始用天然产品治疗疾病,如用羊靥(包括甲状腺的头部肌肉)治甲状腺肿,紫河车(胎盘)作强壮剂,蟾酥(蟾蜍皮肤疣的分泌物)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英汉) 第八章 1,分解代谢反应(catabolic reaction):降解复杂分子为生物体提供小的构件分子和能量的代谢反应。 2,合成代谢反应(anablic reaction):合成用于细胞维持和生长所需分子的代谢反应。 3,反馈抑制(feedback inbition):催化一个代谢途径中前面反应的酶受到同一途径终产物抑制的现象 4,前馈激活(feed-forward activition):代谢途径中一个酶被该途径中前面产生的代谢物激活的现象。 5,标准自由能变化(△GO):相应于在一系列标准条件(温度298K,压力1atm(=101.325KPa),所有溶质的浓度都是mol/L)下发生的反应自由能变化。△GO′表示pH7.0条件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6,标准还原电动势(EO′):25℃和pH7.0条件下,还原剂和它的氧化形式在1mol/L浓度下表现出的电动势. 第九章 1,酵解(glycolysis):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 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Eg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3,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 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传递链无关。5,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AC)、Krebs循环。是用于乙酰CoA 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6,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酸羧化酶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7,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可以使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两个CO2的步骤 第十章 1,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re pathway):那称为磷酸戊糖支路。是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的两用人才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2,糖醛酸途径(glucuronate pathway):从葡萄糖-6-磷酸或葡萄糖-1-磷酸开始,经UDP-葡萄糖醛酸生成葡萄糖醛酸和抗坏血酸的途径。但只有在植物和那些可以合成抗坏血酸的动物体内,才可以通过该途径合成维生素C。 3,无效循环(futile cycle):也称为底物循环。一对酶催化的循环反应,该循环通过ATP的水解导致热能的释放。Eg葡萄糖+ATP=葡萄糖6-磷酸+ADP与葡萄糖6-磷酸+H2O=葡萄糖+P i反应组成的循环反应,其净反应实际上是ATP+H2O=ADP+Pi。 4,磷酸解(phosphorolysis)作用::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

【高考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综合练习(一)

(生物科技行业)医学生物化学综合练习(一)

医学生物化学综合练习(一)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变性: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变构效应(或变构调节):6.等电点: 7.蛋白质的变性: 8.DNA的一级结构:9.DNA的二级结构:10.DNA的三级结构:11.DNA的变性和复性:12.Tm值: 13.核酸的分子杂交: 14.同工酶: 15.限速酶: 16.酶的特异性(专一性):17.酶的活性中心: 18.糖酵解: 19.糖的有氧氧化: 20.糖异生作用: 21.必需脂肪酸: 22.血脂:

23.载脂蛋白: 24.脂肪动员: 25.生物氧化: 26.呼吸链: 27.腐败作用: 28.一碳单位: 29.酶的化学修饰: 二、填空题 1.稳定蛋白质亲水胶体的因素是_____和_____。 2.写出下列核苷酸的中文名称:CTP和dATP_____。 3.FAD含维生素_____,NAD+含维生素_____。 4.糖酵解中催化作用物水平磷酸化的两个酶是_____和。 5.体内ATP的产生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和_____。 6.非线粒体氧化体系,其特点是在氧化过程中不伴有_____,也不能生成_____。 7.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见的嘌呤类似物有_____,常见的嘧啶类似物有_____。 8.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是_____,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_____。 9.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_____,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_。 10.某些酸类沉淀蛋白质时,沉淀的条件是溶液pH值应______pI,而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时,其沉淀的条件是______pI。 11.写出中文名称:ATP,cAMP_____,CTP。 12.以生物素作为辅酶的酶有_____和_____。 13.催化糖异生作用中丙酮酸羧化支路的两个酶是_____和_____。 14.LDL的生理功用是_____,高密度脂蛋白的生理功用是_____。 15.苯丙酮尿症患者是因为缺乏______酶,白化病患者缺乏_____酶。

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外显子(exon)dna及hnrna分子中能转录又能编码氨基酸的序列。内含子(intro)dna及hnrna分子中能转录而不能编码氨基酸的序列。断裂基因(splitgene) 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转录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5端上游段,有d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dna序列。并接体由snRNP与hnRNA结合形成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复合物,使hnRNA内含子两端边界序列互相靠近而内含子弯曲为套索状,在此结构基础上进行转酯反应,以完成mRNA的剪接过程。CTD 是真核生物RNA-pot大亚基的羧基末端结构域(carboxyl terminal domain)。富于含羧、基的氨基酸,CTD磷酸化后,可促使转录从起始过渡到延长阶段。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IC)是真核生物TF之间互相辨认结合,并结合RNA一pot II而进人启动子核心区TATA;由各种TF, RNA-pot与转录的基因上游DNA三者结合而成的复合体。中心法则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向RNA,再向蛋白质传递的规律。2.基因表达从贮存状态的遗传信息表现为有功能的蛋白质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半保留复制复制时,母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每股各作为一个子代细胞复制的模板。使子代DNA 得到与母链DNA相同碱基序列,遗传信息可以完整、准确地代代相传。冈崎片段冈崎片段就是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复制有半不连续性,一股子链可以顺着解链方向连续进行;另一股子链的复制因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延长中要待母链解开足够长度,才能从5'-3' 方向生成引物及延长。所以复制叉上有领头链和随从链之分。引发体引发体是复制起始时形成的,原核生物的引发体是含有DnaB(解螺旋酶)、DnaC、DnaG(引物酶)

高级生物化学研究技术

生化分离方法:离心、层析、电泳和膜分离等 生化分析方法:重量法、化学法、分光光度法、酶法、色谱法 生化制备方法:生物大分子制备的前处理、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萃取与相分离、结晶、样品的保存 生化分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 1 离心技术 1.1 基本原理 离心技术(centrifugal technique)是根据颗粒在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应用:各种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如分离收集细胞、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物质;提纯、鉴定生物大分子;分离化学反应的沉淀物。 生物样品悬浮液在离心力作用下使悬浮的微小颗粒以一定速度沉降,从而与溶液分离,其沉降速度与颗粒的质量、大小和密度相关。 相对离心力 离心力因离心半径不同而不同,因此用“相对离心力” (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表示离心力,若RCF值不变,一个样品可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RCF(×g)=1.119×10-5×r×rpm2。 1.2 离心分类 根据离心原理,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设计了许多离心方法,大致可分三类:差速离心法(differential velocity centrifugation)速率区带离心法(rate zonal centrifugation)等密度离心法(isopycnic centrifugation) 1.2.1 差速离心法 利用不同的粒子在离心力场中沉降的差别,在同一离心条件下,沉降速度不同,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粒子分部沉淀。 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在离心后用倾倒的办法把上清液与沉淀分开,然后将上清液加高转速离心,分离出第二部分沉淀,如此往复加高转速,逐级分离出所需要的物质。 差速离心的分辨率不高,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常用于其他分离手段之前的粗制品提取。 关键是选择适合于各分离物的离心力。例如差速离心分离细胞组分 1.2.2 速率区带离心法 速率区带离心法是在离心前于离心管内先预装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甘油、CsCl等),将待分离的样品铺一薄层在梯度液的顶部进行离心。 离心后在近旋转轴处(r1)的介质密度最小,离旋转轴最远处(r2)介质的密度最大; 但最大介质密度必须小于样品中粒子的最小密度,即ρP>ρm。 根据分离的粒子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梯度液在离心过程中以及离心完毕后,取样时起着支持介质和稳定剂的作用,避免因机械振动而引起已分层的粒子再混合。 由于ρP>ρm可知S>0,因此该离心法的离心时间要严格控制。 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所有的样品可全部到达离心管底部;离心时间不足,样品还没有有足够的时间使在介质中分离形成区带。 由于此法是一种不完全的沉降,沉降受物质本身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是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 常用的梯度液有聚蔗糖(Ficoll)、硅溶胶(例如,Percoll)及蔗糖。 离心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颗粒离开原样品层,按不同沉降速率向管底沉降。离心一定时间后,沉降的颗粒逐渐分开,形成一系列界面清楚的不连续区带。 沉降系数越大,沉降越快。离心必须在沉降最快的颗粒(大颗粒)到达管底前或刚到达管底时

《医学生物化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3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医学生物化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3年6月修订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医学生物化学》是药学、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选修基础课,它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即研究生物体(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考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基因信息传递和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护理学、药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周爱儒、黄如彬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第2版)。与之配套使用的有《医用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一书。 4.命题依据 该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医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做到融会贯通。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基因信息传递和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 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15%)、选择题(40%)、名词解释(25%)、问答题(20%)。 一、填空题 1.人体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为_氨基酸___、除_甘氨酸外___,均属于__L—a---氨基酸___。 根据氨基酸侧链的R基团的结构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不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_酸性氨基酸、__碱性氨基酸_四类。 2.蛋白质分子表面的_电荷层_____和__水化膜____使蛋白质不易聚集,稳定地分散在水溶液中。3.__肽键________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基本结构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