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浅谈

长白山文化浅谈
长白山文化浅谈

长白山文化浅谈

长白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自然宝库,也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宝库。一部长白山区的开发史,同时也是一部长白山文化的发展史。

由笔者辑笺并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白山诗词选》,有专家说这是长白山文化的集大成卷。其作品从《诗经》、《楚辞》收起,共526人所作诗词1145首。就历史跨度而言,仅从长白山下有确切作者的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类利写于公元前17年的《黄鸟歌》算起,至今已2016年。

《长白山诗词选》卷首是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3月19日,劲挥椽笔写下的《为〈长白山诗词选〉所作七绝二首》并序:

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三次到吉林,旧地重游,倍感亲切。恰逢雾凇奇景,满城冰挂,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一九九八年三月,“两会”期间,吉林同志索句京华,忆及旧景,思于今事,吟成

七绝二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又是神州草木春,同商国计聚京城。

满堂共话中兴事,万语千言赤子情。

江泽民总书记这二首七绝是长白山文化之瑰宝,已在笔者辑笺的《长白山诗词选》卷首最先公开发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已于今年3月15日播发,此后全国各大报

和省报均予以转发。江总书记这两首七绝是按传统诗词格律写成的,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志在国家中兴的伟大思想,体现了领袖胸襟与诗人情怀的内在统一。这是长白山文化之盛事,亦是江泽民总书记对繁荣中华诗词和中华文化的积极倡导和鼎力支持。

《长白山诗词选》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曹操、陶渊明、隋炀帝、唐太宗、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张元干、完颜亮、朱元璋、康熙、乾隆、吴兆骞、吴大澂、孙中山、张学良等334人的诗作782首。下卷由毛泽东率篇,收有朱德、董必武、陈独秀、李大钊、陈毅、郭沫若等192人的诗作363首。赵朴初、胡绳、启功、公木、丁芒等先生的诗作,为本书增色。

通过《长白山诗词选》可见,长白山诗词,可以看作东北或关东诗词之总称,实乃长白山文化之精华。一部长白山诗词,不啻为一部浓缩了的长白山文化史,亦堪称我国东北文化之缩影。披沙拣金,成此巨编;博采众家,荟集佳作,对于繁荣长白山文化,促进中华诗词的发展,是有意义

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乃长白山之古称。《史记·孔子世家》和《国语·鲁》中均有记载,有隼在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湣公派人问孔子,孔子看后说,这就是“楛矢石砮”,来自很远北方的肃慎国。“楛”,木制箭杆;“砮”,石制箭头。“楛矢石砮”,是长白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长白山诗词选》就收有曹植《白马篇》中的“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和《矫志诗》中的:“门机之间,楛矢不追”的诗句。陆游的《建安陈希周官海南为予致两柱杖其一促节竹其一桄榔也》中亦写道:“雨渍岚侵藓晕重,石砮楛矢正相同。”陆游还在诗中直写鸭绿江:“却回射雁鸭绿江,箭飞雁起连云黑”(《出塞》);“鸭绿桑干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书事》)。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在《小圃五咏》中,第一首便是咏《人参》,开篇即“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可见,在宋代,长白山的人参还不如太行山的人参名气大。尽管如此,其能在苏东坡

的手下有一笔,亦足可庆幸。而到清代,太行山的植被被破坏了,人参亦失去生存条件,长白山的人参便名贵起来。在乾隆笔下,则是:“即今上党成凡品,自昔天公葆异珍”。真乃历史无情。

说到长白山文化,不能不提到李白。李白亦为长白山文化助笔。请看李白的《高句丽》: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这首五绝,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高句丽人的风情点。

李白还有一首《送王孝廉觐省》:

彭蠡将天合,姑苏在日边。

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

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

李白的这首五律,是写给渤海国太守、后出使日本的大使王孝廉的。这是笔者在辑笺《长白山诗词选》时多方

考证得出的结论。长白山下历史上存续时间最久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高句丽、渤海国,李白均有诗作,足见长白山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和深厚底蕴。同时,亦可起到以诗证史的重大作用。高句丽和渤海国,均属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至今,长白县尚存渤海国遗物——灵光塔。

唐诗中不乏写长白山之佳作,宋词亦然。张元干的《念奴娇·题徐明叔海月吟笛图》中直写:“山拥鸡林,江澄鸭绿,四顾沧溟窄。”“明镜池开秋水净,冷浸一天空翠。”堪称定评。“鸡林”,唐时指新罗,宋后及至清末民初,渐指吉林。“鸭绿”,即鸭绿江。“池”,天池是也。其前句为“群玉峰峦如洗”,可见徐明叔这幅画十分逼真,直写出天池周围诸峰如洗之胜!

尤其令我们惊喜的是,词的源头,探来探去,竟探到《长白山诗词选》中。

这就是隋炀帝和王胄的《纪辽东》。

隋炀帝的《纪辽东》之二如下: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异风。清歌凯捷丸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词中所写“丸都”,乃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之守备城——丸都山城,据此及《纪辽东》之题,笔者将其辑入《长白山诗词选》中。《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第三句为“清歌凯捷九都水”,乃误,余将其改为“丸都”。从四首《纪辽东》词中可见,这是规范的“七五为章”、“定格配乐”歌辞,且为燕乐,完全具备唐宋词的体格特征。与此一致的,在敦煌曲子辞中就有45首《求因果》,宋词中的《双头莲令》、《武陵春》、《祝英台》等,格式同于《纪辽东》,只是在平仄、用韵方式上略有变动。所以,完全可以说《纪辽东》当是词的源头。由此足见长白山文化与长白山诗词在中华文化宝库

中处于重要地位。

长白山文化,堪称博大精深,它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长白山文化,是长白山区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相结合的物质文化,也是军政合一的政治文化,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从历史和民族的角度说,有肃慎文化、渤海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高句丽文化等等。从考古学角度上说,有牛河梁文化、小河沿文化、白岔河文化、抚松文化、长白文化等等。从地质学角度说,有寒武奥陶分界线大阳岔文化。从生产生活和文学艺术角度说,有渔猎文化、人参文化、木石文化、冰雪文化等。从近现代革命史角度说,有抗联文化、四保临江文化等等。从时代的角度说,有反映长白山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上述各方面,又通过神话、传说、传奇、小说、曲艺、诗歌、绘画、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剪纸、动画片、电视剧等各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丰富多彩的长白山文化宝库。

开发建设长白山,必须开发建设长白山文化。这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提出“树立长白山文化旗帜,形成长白山文化流派”,“努力把白山建设成文化富市”,就是基于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这一战略思想提出来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要求我们要树立大文化观念,大力弘扬“拼搏奋争,开拓创业,多做贡献”的长白山精神,围绕白山的开发建设,不断进取。

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生产力。不论是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艺,还是风俗、观念等,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文化力不仅具有认识、教化、审美、娱乐的功能,也具有经济的功能。尤其在智能生产力的条件下,明确文化的经济性和经济的文化性,都是很有意义的。经济落后没有地位,文化落后没有品位。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档次,即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品位。按照这个思路,白山的物质文明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文化工作更活跃了。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摄影剪纸、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群众文化等各

方面都有新的收获与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白山的物质文明建设。

发展长白山文化应该有所作为,也一定能大有作为。

如何看待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

如何看待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 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异同,缺一个可不可以? 就其内涵来说,当代审美文化恰恰只是一种“小众文化”,它的生产者、制作者恰恰不是“大众”而只是“小众”,只是在人口数量上所占比例极小的制作人、策划人、广告商和经纪人,而大众只是其推销和牟利的对象。虽然大众在市场上作为买方常常倍受逢迎、倍受奉承,但在文化上恰恰不具主动性和支配权。 如今人们所说的“大众”已不是往常所说的“工农大众”,而主要是指现代都市大众,是指那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之中、或受到现代都市化进程影响的乡镇和农村的社会人口,其人多势众,但成分复杂、界限模糊、情况多变,完全不是“工农兵”等概念所能涵盖。 大众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综合进步的结果。从大众文化的产生看,它有赖于3个基本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这是经济条件;二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这是政治条件;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和渠道的形成,这是技术条件。而当代和当前大众文化之所以呈现前所未有的普及浪潮及强劲的发展势头,是由于在这3个基本条件上又增加了新的因素。在经济条件上,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趋势打破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壁垒,而横向交流中首先和直接的交流是大众文化的交流。在政治条件上,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开放,社会文化信息激增,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在技术条件上,在广播电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卫星、电脑和因特网,形成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传播网络。这种信息一体化不仅是跨地域的,也是跨阶层的,百万富翁与平民、政治文化精英与寻常百姓,都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转播,在电脑面前人人平等,结果是阶层特征淡化,文化朝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 大众文化是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取向,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化。这里的“大众”兼有数量、时间和空间的3种规定性。其一是数量庞大,大众文化大量复制,消费对象或受众人数众多,与象牙塔上曲高和寡的所谓“文化精品”截然不同;其二是时间迅速,影视文化代替了印刷文化的主宰地位,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广泛传播,使过去对文化消费的“读”和“想”变成了“看”与“听”,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几乎是同时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其三是空间广阔,大众文化辐射范围宽广,冲破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等的界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而大众文化中的“文化”,无疑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广泛的社会文化。 大众文化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商业性、流行性和庞杂性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业性。大众文化的商品性能压倒非商品性能,直接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是要市场上的大众拿钱购买和消费的。这就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即它是商业性文化。 第二,流行性。大众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最新文化时尚的表现。只有流行才有市场,流行性是大众文化生命力之所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年”,正是大众文化流行性的写照。 第三,庞杂性。由于大众文化在构成上的复杂性,以及产生大众文化的社会复杂性,使得大众文化先天带有自发和盲目的成分,具有庞杂性的特征。 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这种文化特权现象,使文化从文化的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走向广场,走向家庭,与亿万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成为他们的日常活动,使文化(特别是狭义的文化艺术)摆脱了过去那种只依附于极少数人的寄生性,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

长白山旅游文化资源综述

长白山旅游文化资源综述 [摘要]长白山广义的概念是指长白山脉,辽、吉、黑三省东部山区的总和;狭义的长白山是指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交界的山地区域,是东北山地最高的部分,以长白山天池为代表。我们讨论的是狭义的长白山,对其旅游资源做一简单的综述。 【关键字】长白山;旅游资源;生物圈 长白山内涵丰富,这里即有自然文化,又有人们千百年来在生活中产生的农耕、渔猎、游牧等物质文化,还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1、自然生态资源 长白山是中、朝两国界山,是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三江发源地。长白山是座休眠的火山,有过数次喷发。因此,形成的的地貌景观神奇壮观、原始自然的美景,林间栖息珍禽异兽。使其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长白山区保存着大片原始森林,植物1242种,动物550多种。红松、云杉、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还有人称“美人松”的特有松树品种。 2、长白山的食材资源 长白山地区的山野菜品种繁多,近80个品种。主要有蕨菜、薇菜、刺嫩芽、大叶芹等。 这里的野菜没有任何污染,营养丰富,做出的菜肴有浓郁的自然鲜味。如今,山野菜不仅受到国人偏爱,在国外也非常的畅销。野果主要有:越桔、笃斯越桔、山核头、山葡萄、圆枣子等等,这些野果不但美味可食,而且还有药用、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 长白山山脉特有的林蛙,是极其珍贵的食物和动物药材资源。珍贵的冷水鱼类有细鳞鱼、花羔红点鲑等鱼类,是鸭绿江上游的特产鱼类,也是国家保护的珍惜冷水鱼类品种。 3、边境旅游资源 长白山地区的东部与俄罗斯相连,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边境旅游在于自然与人文两大资源。具体包括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日本海几大自然脉络。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句丽古城遗址,将军坟、好太王碑等人文景观构成了边境旅游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脉络。散落在我省边境线上的日俄、抗日、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记忆脉络则构成了其复杂的人文历史部分。

吉林省地域文化游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

吉林省地域文化游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

————————————————————————————————作者:————————————————————————————————日期:

吉林省地域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旅游管理 吉林省地域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 佟璐琰 旅游衍生品是旅游文化产业中极具附加值的实体产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旅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衍生品的发展。旅游衍生品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播,也是推广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地域文化的深层研究,及对国内外旅游衍生品的设计调研,从产品设计角度提出了一套针对吉林省地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使之能形成体系化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促进吉林省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旅游衍生品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旅游衍生品又称之为旅游纪念品,是能代表旅游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纪念性、收藏性及实用性的系列可供销售的产品,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带给旅游者回忆与精神享受,承载地域文化精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审美性。 旅游衍生品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旅游纪念工艺品、实用品及礼品等;按照生产工艺可分为工业产品与手工艺品,工业品类指可以进行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特色办公品、日用品、玩具等,手工艺品为纯手工制作,如一些草编背包、挂件、刺绣等。此外还可以分为原生态衍生品与再设计类衍生品,原生态类更多地保留了地域性的文化图形符号及材质等,而再设计类则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更深层的符号抽象,融合现代文化的创意性设计元素更多。 二、旅游衍生品的市场现状与开发趋势 目前,国内旅游衍生品设计现状良莠不齐,普遍存在地域性融入不足、缺乏创意性、做工差、毫无实用性等问题,在设计研发上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产品中

浅谈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以电影《黄土地》为例 摘要:《黄土地》是导演陈凯歌的代表作之一,其思想深刻、意蕴深远,是中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片,通过对这部电影的镜头、场景、画面、造型、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和“意境说”的审美思想。从而揭示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审美文化黄土地天人合一意境说 诞生于 19 世纪末、崛起兴盛于 20 世纪的电影经过百年历史的发展,凭着现代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以它生动逼真的视觉形象向我们展示着这个变幻多姿的世界,并在展现视觉形象的同时触动着我们的灵魂,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自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由此拉开了中国电影史的大幕。中国电影在中国传统审美的背景和基础上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审美文化在影视创作中显示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一、“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也是儒家学派审美的最高境界。这种观点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战国时期,孟子和庄子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这种观点。再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到了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派哲学家所接受。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天人和谐的审美境界,在人与自然亲密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关的文化心理。这是人们以诗意的情怀去体悟自然的结果。自然万物是怡情悦性的对象,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中国美学正是从“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调中,即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寻求美。用生命的意识去审美,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在审美的层面上,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 1984年拍摄的电影《黄土地》,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同时,《黄

以新闻的视角看长白山文化

以新闻的视角看长白山文化 摘要:长白山文化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与振兴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和谐运行机制的构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文章从新闻的角度宣扬和报道“长白山文化的定义和特色”、“在长白山文化产业框架下,构建东北旅游经济和谐运行机制”以及“以挖掘长白山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东北旅游经济和谐运行机制的重大意义”并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长白山文化与构建东北旅游经济和谐运行机制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长白山文化;旅游经济;和谐运行机制;构建新闻报道及新闻作品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软”实力,它不仅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而且还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着重宣扬长白山文化及其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与振兴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和谐运行机制的构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 长白山文化的定义和特色 长白山文化是东北地域特有的民族文化,它是长白山地区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充分反映东北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复合型大文化,因此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区域特色。长白山文化在公元前1世纪至2世纪的西汉初期,就已经确立起来,它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一体多元”的复合文化。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琴和张福有在著作《长白山文化论丛》中,提到蒋立华先生把长白山文化概括为具有以下特色:首先,长白山文化是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物质文化。其次,长白山文化是军政合一、尚武崇实的政治文化。第三,长白山文化是质朴耐劳,各族融合的民俗文化。第四,长白山文化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萨满文化。长白山文化的原型是原始的肃慎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民族的多元复合文化。长白山文化的原型是肃慎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民族的多元复合文化。 二.在新闻文化的视角下构建东北旅游经济和谐运行机制 1.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现状 (1)吉林省旅游资源现状 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长白山它最为著名,被称为“东北第一山”。山区有大量温泉和冷泉,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并且,长白山还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另外吉林省还有松花江雾凇、集安高句丽古迹、渤海国遗迹、朝鲜族风情、长影世纪城等旅游资源,特别是具有满族风情的旅游景区——吉林市的“三村一岛”,即乌拉街满族镇的韩屯村及昌邑区的打渔楼村、聂什马村和位于乌拉街镇的雾凇岛等特色资源,长春市的伪满州国皇宫;四平市的叶赫那拉古城等。依靠这些资源优势,近年来吉林省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辽宁省旅游资源现状 辽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岳、森林、草地、海滨等自然风

通化:尽显长白山地域文化风韵

通化:尽显长白山地域文化风韵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通化灿烂丰富的关东长白山文化。如今的山城儿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积极谋求向“文化强市”跨越,探索一条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夯实基础、扩大规模,彰显长白山地域风韵的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地域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文化强市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格局。”通化市委书记刘保威说。“十一五”期间,通化市文化产业产值平均增长20%以上。随着“文化产业提速计划”的实施,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五动”产业发展措施,扮靓“中国松花砚之乡” 通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高句丽文化、萨满文化的发源地,是吉林省目前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我国松花石和松花砚的主产区。 “鸭头春水浓于染,柏叶贞珉翠更寒,相映朱珅山色好,千秋长漾砚池澜。”是启功先生对通化松花砚的赞美。通化松花石文化源远流长,4000多年前就有使用松花石的器物和记载,松花砚则是中国历史上名贵石砚,尤为清代的皇家御用珍品。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砚失传达100多年,直至1979年通化工艺美术厂重新发掘松花石“老坑”,这一“大清国宝”又得以重新面市。 如今,“一方石头和谐一个家庭,汇聚了一批朋友,造福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个产业,弘扬了一种文化。”就是通化市松花石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通化市委、市政府站在打造长白山地域文化中心和特色文化经济的高度,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以松花石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使其成为继医药、钢铁、食品、人参产业之后又一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松花砚之乡”;松花石砚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砚”;松花石和松花砚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松花石砚雕刻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策推动。制定了《通化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4条,设立通化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扶持新上松花石艺术品产业开发技术改造等一批项目,促使全市松花石产业由分散式、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多元驱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松花石产业,如吉林瑞璟松花石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元,建成面积为5500平方米的通化瑞璟松花石交易和博览中心。以及个人投资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松花石会馆、展馆、工作室发展到12个,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营资本参与松花石产业建设的多元投入新格局。 园区带动。新建总投资6480万元,面积1.6万平方米的通化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被确定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现有135家企业及业户入住市场,年可实现经营收入1.5亿元。通化市工艺美术厂被确定为“吉林省文化产业师范基地”、“吉林省松花石(砚)设计和雕刻人才培训基地”。带动壮大了毓赢松花石有限公司、瑞璟松花石有限公司、通化市青龙松花砚雕刻有限公司、银河工艺品厂等一批知名企业。 人才助动。利用通化师范学院、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资源,相继开设了松花石艺术设计雕塑专业、雕刻与设计专业,并与“省级松花石(砚)设计和雕刻人才培训基地”市工艺美术厂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分期分批培育文化创意人才,每年引导帮助100名大学生就业成才。工艺美术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 (一)审美文化走向大众化 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人们能接触到的世界变得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了解到的观念更加全面,同时也意味当代的美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他需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商业、公共等方面的需求,这是由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层面的要求所造成的。 可能有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简单的来说,审美文化在过去就像是奢侈品一般的定位,它属于高雅经典的意识形态,但是现在,人们在各个方面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时候,那么就要想要享受层面的东西,就像你现在想要买一件东西,一定不会说能用就行,还会挑挑看看那些商品符合你的审美观,或者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够吸引你,这就是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生产力的解放也将审美文化变成了“日用品”。 现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再加上国家大力发展经济,那么中国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这种状况,理所当然,审美文化也更侧重于迎合市民社会的与审美趣味和世俗化生活,虽然我个人认为审美的发展是一条抛物线,最后还是会回到与原来相似却有不同的情况,但显然在抛物线未到达最高点之前他是不会落下的。不管怎样,审美文化从高雅的圣坛走下,融入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却迎合大众的喜好、情趣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似乎看起来比其呆在“书架上”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我想这一趋势西方国家早就经历过并且到现在还在持续着,这几乎是随着经济发展会必然遇到的的一个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总结一下中国审美文化大众化的原因:1.人们的精神需求2.商品经济的刺激(二)审美文化走向个性化 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爱好,也可以被认为使人们的某种潜在追求,你是否已经不满足和他人拥有一样的东西,想要加入一些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人性的需求。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中国审美文化已经走向大众化,那么人性或者说个性方面的需求也是大众的需求,审美文化理当满足,这一点是必然的人们在接触到大量信息冲击的同时,个人的特性也渐渐凸显出来,一窝蜂的追求现象虽然还有,但我们已经厌倦千篇一律,想要来点符合自己特性和欲望的,所以类似“私人订制”一类的行为开始出现。现在还只是初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会不断的被扩大,我想在将来这是具有鲜明个人主义的审美文化,同样的道理,中国在接受、学习、模仿、借鉴西方审美模式的同时也应该保留,更应该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最民族的东西才具有世界性,一旦中国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民族性,那么中国的审美文化就会贬的一文不值,因为他只剩下了抄袭和模仿,再有没有创新的潜力和可能,所以民族个性化的审美发展也会是中国未来审美文化的一个趋势。其实不难理解,用通俗的话来讲,既要保持和国际接轨,又要不是去自我,相反还要彰显个性,就像老师总对个性独立鲜明的学生有印象一样,不想被埋在众人之中,那么中国的审美文化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美学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沿用西方的美学理论和标准对之予以解释和评判,但都不能真正领悟其内在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才可能更好的领悟和解释中国古代美学的内在价值和其独特性。 一、一分为三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美学的许多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中国古代哲学观。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于西方的一分为二哲学观。西方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强调矛盾两极的对立、斗争和转化。这种一分为二的哲学观,认为对立、斗争是主要的、绝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的两极对立、斗争的结果。因此,矛盾的两极的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一分为三的哲学观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中和三种形态组合,但它强调的是守住中庸,扬弃两极,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相反,它认为矛盾的两极都是片面的、暂时的,只有“中庸”、“中和”才是真实的、理性的、永恒的、长久的。例如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有“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但“天人合一”是主要的、基本的。是天人合一扬弃天人相分,天人相斗。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不同,中国的一分为三的哲学观,从不认为是对立两极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相反它认为是“中和”这种第三种形态产生、孕育万物,正所谓: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无限。在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指导下,中国美学一直紧守和沿用“中和”美学原则,无论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伦规范准则的确立,以及艺术自身的虚与实、形式与内容,都始终按照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和原则予以塑造。由于受“中和”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美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特质性的,这点有别于西方,西方一直在思索寻找各门艺术自身的特质,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均有较明晰的分野和界限,而中国却从未寻找这种特质,各门艺术都是相关联的存在的,例如诗歌的韵律美的讲究,使中国诗歌与音乐一直相连;同时诗歌与绘画相连,中国古代的文人画,都是提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且诗歌直接与书法相联系,字画是联为一体的,中国国画线条艺术也与书法艺术直接相关;同样,诗也与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都相关联,反之,这些艺术部类,也与自身以外的其它艺术部类紧密相连,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是功能性存在,而不是特质性的存在。 二、历史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意识和传统,同样中国古代美学也不例外。这种状况用中国人自身的话语来形容,也就是“厚古薄今”。这种历史主义的思维逻辑,带给中华文化以下特点:一是经验的理性。中国人文文化几乎都是经验性的积累,它们是案例式的,百科全书式的,它们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所谓“规则、规律”式的科学的抽象演绎,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但它们却发展成“经验的理性”、

长白山文化民俗

按《长白山志》的观点,长白山有狭义、一般意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主峰,即海拔1700米以上的巨型火山锥体。一般意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系的主脉——长白山脉,包括长白山区的中山、低山、丘陵、熔岩高原、台地等。广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系,或称长白山山地,实质上具有山系或亚山系的性质。 一、长白山文化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长白山既是一座物产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也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宝库。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长白山文化,是广义的大文化。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长白山区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长白山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它既是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等相结合的物质文化,也是军政合一的政治文化,同时还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长白山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长白山文化的考古依据 长白山地区旧石器文化遗址也是比较丰富的。松花江流域有吉林桦甸寿山仙人洞、蛟河砖场遗址、吉林西山、蛟河仙人洞、安图石门山、抚松仙人洞、抚松新屯遗址等。图们江流域有吉林和龙石人沟、珲春北山等遗址。此外,鸭绿江流域有辽宁东港前阳人遗址等。就年代跨度而言,长白山三江流域旧石器遗址从距今20万年到6万年、2万年不等。这是一批填补空白的重大发现,是长白山文化之源,是长白山文化、中华文化、人类文化宝库中之瑰宝。长白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生长点,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东北文化区,是北方草原与中原文化区交汇的前沿地带。这一地区能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是各种文化不断渗透、长期碰撞、互相交汇的必然结果。距今约6000至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以牛河梁“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以及彩陶和成组出土的玉礼器为标志,昭示了中华民族祖先从氏族到古国的历程,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开始映照在辽河流域。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其遗址中文化内涵与宗教遗存的丰富程度是任何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通化的王八脖子遗址,从新石器晚期到明代,一共分为六期、13层,至今已经有五六千年。以辽河流域T形柄曲刃青铜短剑为特征的青铜文化,曾被称为“辽宁式铜剑”,分为辽西和辽东两种类型,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古代族系。辽西青铜短剑文化深受燕文化的影响,而辽东地区含青铜短剑遗存的墓葬普遍采用石棺葬,尤以高大的石棚和石盖墓引人注目。柳河、梅河口境内现存的石棚墓还是保存比较完好的。近几年,在通化市东山宾馆的山坡上也发现了石棚墓,虽已坍塌,但可完全复原。下面两个基座和盖顶石都保存完好。吉林市西团山的石棺墓,都是典型代表。 长白山文化的特点 长白山不仅有文化,而且长白山文化具有源头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长白山下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流域”的旧石器遗址,就年代跨度而言,从距今20万年到6万年、2万年不等,足可证明长白山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1981年12月25日,苏秉琦先生谈到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时,以西辽河流域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与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_黄松筠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 黄松筠 内容提要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多民族文化不平衡性 中国东北是相对于中国中原的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近现代史上,是指今日的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三盟而言。自夏商周以来,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居住着众多的不同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因此,对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而且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不无益处的。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划分标准 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丰。2004年在山东举行的14省区地域文化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许多的有益见解,但有些提法也很值得商榷,有的提法甚至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这是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研讨会的与会专家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01。这种提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在于:有的学者在谈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0的时候,紧接着就说:/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0人们不仅要问: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竟然/主要有两个0,那么,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呢?这是探讨地域文化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准确地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人所共知:/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0o笔者认为:在促成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众多要素0中,起首要作用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这种提法,并不否认人文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恰恰是为了说明社会人文因素是在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所谓地域文化,实际上是探讨在特定的地域,人们是在怎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的环境下,以怎样的方式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过着怎样的经济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生活,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诚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治的、军事的等诸多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予以很大的(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十分重大的)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说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起过主要的作用。 把社会人文因素与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并列为/起关键作用0的因素,这不仅无助于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实质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反而只能徒添一些混乱。所谓/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一说,即是其中的一例。 关于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研讨会的5综述6把与会学者所提出的三种观点,概括为/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即/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0(如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0(如草原文化、绿洲文化、海岛文化)、/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0(如齐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 164

美学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大众审美文化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大众审美文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划分为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会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现实的人自身的不完整性,使具有超越性的审美体验、审美活动则成为了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必要途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精神层面、形而上的审美形成是有其社会历史条件和内在根据的。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还在为自身生存与自然作斗争,这一时期还没有可能产生更高的自由的要求。只有当物质生产发展一定的程度,人类文明出现,摆脱了原始蒙昧的束缚,人类开始寻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建构,此时使审美具备了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审美即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必然会有作为其审美活动的对象,从宏观上讲审美对象属于审美文化,广义的审美文化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是审美现代性在感性层面上的体现,是审美向生活渗透的历史趋势的表现。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审美文化得到了“抢滩式”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了中国审美文化中最具特色,占据主导地位的角色。这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要求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享受生活、把握现在,为适应这种改变,文化逐渐向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变。这种诉追求快乐和享受的大众需求在文化上更多地表现为感性需求,这种感性需求在审美方式上表现为直接的、表层的、感官的,具有强烈的感性化、消费性;极度的通俗化、趣味化;高度的商品化、大量复制;同时又具有实用性和流行性。这种通俗化与生活化的大众审美文化将人们从枯燥呆板的生活中解救出来,消解理性的压抑,缓解生存的压力,同时在电子媒介的助推下,大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娱乐节目、商业电影、广告等使大众能够参与狂欢,与生活相融。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化的审美现代性所具有的正反两面性。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具有商品性、娱乐性及过分依赖媒体技术的特征导致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价值的降低,社会整体趣味降低,最终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呈现出媚俗之态。犀利哥、凤姐等各种恶搞现象一方面满足了大众恶俗趣味,另一方面也为策划者谋取了不菲的利益。为了减少最终杜绝这种大众审美文化的下滑事态,需要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与引导,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反思现下的大众审美文化的低俗化偏向,寻求合理的引导之策,从文化批判的立场,

长白山

长白山 中国名山--长白山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5A级风景区、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而长白山最高峰是位于朝鲜境内的将军峰。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境内海拔最高、喷口最大的火山体。长白山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长相守、到白头”。 简介 长白山(Changbai mountain),亦作白头山(Beakdu Mountain),是东北第一高峰,号称“东北屋脊”,位于今日中国吉林省和朝鲜两江道三池渊郡。 长白山古时称为不咸山(或为白罗聂·显干之音译)、“太白山”,清朝时满族人称之为白山(Golmin SanggiyanAlin)或“白头山”,近代朝鲜半岛人和日语中的汉字也都以“白头山”称之。长白山也以“白山”(指长白山)与黑龙江的“黑水”(指黑龙江)并称,是中国东北的代名词。 长白山这个名称是辽代金代开始采用的,金女真人定其名为“长白山”,传至今日,已有八百多年,据《金史·世纪》记载,“长白山”一词,最早是由金世宗完颜雍最早使用的。《契丹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金史.卷第三十五》:“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 中国的满族神话中长白山即是满族的发祥地。清朝统治者宣称爱新觉罗氏的始祖就是在 长白山植物(26张) 长白山的仙女孕育的。1677年,康熙派遣内大臣武默纳、费耀色前往长白山拜谒,又撰有《祭告长白山文》,称颂“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这次拜谒活动历时两月,回京复命后,康熙下了一道圣谕说:“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著礼部合同内阁,详议以闻。”十一月,礼部建议:请求册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还要在山上设帐立碑,每年春秋二祭(望祭、叩祭)。康熙批准了这个建议,从此形成了祭祀长白山的制度。第二年春,武默纳再上长白山,赍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与祭祀五岳一样。 编辑本段区域 广义区域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长白山脉,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山地的总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长白山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品牌设计分析.docx

长白山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品牌设计分析 1 长白山地域文化与旅游品牌设计 1.1 长白山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長白山所处吉林省,其地域属于平原崛起的活火山山脉,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艺术学者都运用许多新的视觉和方法阐述了长白山区域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从而相互影响,构成了长白山地域文化的内涵。而长白山地域文化又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下列特征:(1)自然:长白山自然物产之多,山珍奇多,物种极其丰富;(2)人文:人文资源具有长期性,比如是满族和朝鲜族的聚集地;(3)经济:靠山吃山的本质,长白山以动植物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在整个长白山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特征元素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依存,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同一发展体系各个元素相互渗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不但具有汉族的特点,慢慢兼具着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体现出了鲜明的包容性。 1.2 长白山旅游品牌设计的概述及意义 旅游品牌是商业化的概述,有其特殊的意义,现在品牌已经成为现代商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名称”和“标志”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品牌的重心,而品牌的价值包括文化、经济、精神等各个层次,其最重要的就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创新。 要做到首先提升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观,通过创新型的旅游品牌形象,能让消费者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设计创新要有较高的辨识度,通过形象化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品牌推广,可以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其特征,利用其视觉设计中的图形、文字及颜色来丰富旅游品牌、展现其品牌特征;最后是较高的旅游设计品的品质凸显,通过突出产品的良好品质,扩大商品在市场的传播效应,才能打开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好的传播“长白山”这个旅游品牌。 1.3 长白山地域文化与品牌形象设计的关联性 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旅游品牌形象的体现,地域性与品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地域文化是旅游品牌定位的基础。设计不能为形式而形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 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 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 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 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东北地区文化特征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 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 满时期,即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 禁演,很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 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 广大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水准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 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 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 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 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 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 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 据记载,直到2O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 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 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渔人的“网房子”、挖参 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

中国审美文化史作业

中国审美文化史作业 你认为“审美”有无功利性?“真”“善”能否成为“美”的基础? 关于审美是否具有功利性的争论,至今仍未得出结论。一派美学家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套那、康德、叔本华等;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审美的功利性,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休漠、席勒、尼采等等。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美是非功利的。早在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套那就严格区分了美与善,他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美是认识的对象,“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美是一种“在善之外和善之上的东西”,这就把美与功利性割裂开来,是审美的超功利性的最早的断言。康德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性的。他认为,审美对象是事物的形式,“纯粹的美感只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愉悦,而形式是不能满足欲望无实用目的的”。在对形式的审美中,是排除欲望和利害计较的。 审美的超功利性意味着真善不能成为美的基础,美就是美,与真善无关。从我国的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诸多所谓“红颜祸水”都是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的美女,如明皇宠爱杨贵妃,不爱江山爱美人,引来安史之乱;貂蝉成功离间董卓和吕布,导致董卓被杀,而后朝野动荡,东汉皇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国破。这些貌美的女子虽然没有贤良的辅佐自己的夫君治国安邦,而多是只顾自己和君王的享乐生活,最终“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使国破家亡,但这并不影响她们

的美,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她们这种祸国殃民的巨大“能量”凸显了他们的美,可见,真善并不是美的基础。 反观丑女,如嫫母,品德贤淑,详情温柔,发明了养蚕缫丝,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无盐,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在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时,为了拯救国家,冒着生命危险进谏齐宣王;黄月英,博学多识,能诗善文,教给诸葛亮木牛流马,连弩等科技发明,用自己的才智辅助诸葛亮成就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千秋大业。她们都是丑女之中贤良有才的代表,她们的功绩也被后人称赞和歌颂,但是终究,不美就是不美,即使在“真”“善”方面做得至纯至尽,我们也只能说她们是贤良的,是有功绩的,却不能说她们是美的。所谓“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虽然齐宣王的态度常被后人指责为薄情寡义,但是也反映了了人最真实的审美态度吧。

长白山地域文化与吉林省版画创作

Yi Shu Ping Jian Shu Hua Shi Jie ·书画视界长白山地域文化与吉林省版画创作 闫垒垒 吉林艺术学院 摘要:长白山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其对当代绘画和版画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通过对吉林省版画创作的梳理角度来分析版画创作与地域文化联系的必要性,以期对吉林省版画创作研究做出些许贡献。关键词:长白山 地域文化 吉林 版画 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43-02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木版画创作中的地域语境研究》(JJKH20170429SK )。 一、长白山地域文化特征及绘画艺术创作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毗邻中朝边界,是欧亚大陆东端的最高山峰,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共同发源地。由于其地处维度靠北,海拔较高,导致了这一地区冬夏温差较大,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长白山地区特有的地域风景,这些无不体现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据考古发现,早在两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居住,并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出了众多的民族。如今的长白山地区更是生活着汉满蒙回朝鲜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他们依靠长白山优越的地理环境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萨满文化为主,女真文化、扶余文化为辅的文化集群,这其中包含了北方特有的渔猎、采集、祭祀以及农耕文化。自古由于长白山远离中原,主流文化并没有在此发展壮大这一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上世纪60年代,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的一批国画教授开始以“长白山文化”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在当时被称为关东画派或长白山画派,代表画家有王庆淮、孙天牧、黄秋实、许占志等。 二、吉林省版画创作与长白山地域文化的渊源自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版画就一直为大众熟悉和热爱,并伴随了中国整个近现代的发展。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版画界一直是艺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吉林省的版画创作作为东北版画创作群 体的代表之一,整体数量虽不多,但却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表达内容上以深入探索和发掘长白山地域文化为主,通过对长白山地域的风光景色、人文历史、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表达,创作出了一幅幅版画佳作,表达出了较高的艺术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时间上的梳理来探索长白山地域文化与吉林省版画创作之间的渊源。 (一)自上世纪60年代始,吉林省的版画创作者们就开始以饱满的激情,通过刻刀描长白山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这些艺术家中尤以英若识、吴海寿两位教授为代表。1958年英若识于中央美院毕业后,开始了他在吉林艺术学院40余年的教学生涯。任教以来,英若识教授积极投入到对东北风情和长白山风光的描绘当中。1962年,他制作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画《林海夕照》《雪原猎归》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美展,《山林深处》参加了1964年全国美展并获得好评,这不光标志着他艺术上的成就,更是深刻表达了他对长白山地域这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此后,英若识教授更是佳作频出,代表作品《身先士卒》《雪原猎归》《探家》《峡谷飞虹》等长期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与此同时,作为学者、教育家,他认真对待教学和研究,为当今的艺术界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吴海寿于1961年在吉林艺术学院担任版画教师。这期间他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写生和素材收集工作,回到学校后,利用收集来的素材进行创作,先后创作完成了《姐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