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摘要]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致使人们对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误读或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明确区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本质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并使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重性与未来产品经济中的产品二重性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解析,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不无

裨益。

[关键词]抽象劳动;生理学意义;经济学意义;商品二重性;产品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170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09)08-00264)5

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实现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使之发生革命变革的关键,也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但一直以来,对抽象劳动概念的曲解或质疑就没有停止过。之所以如此,或许与马克思本人对抽象劳动的解释有着直接关系。比如,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用“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理耗费来衡量的,这种生理耗费显然与具体劳动很难加以区分。同

时,马克思又认为:“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为曲解或质疑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们提供了“口实”。可见,厘清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概念的相关论述并阐明其经济学本质,既是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要求,也为澄清学术界对价值本质理解上的分歧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文本考察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斯密、李嘉图等人只是简单地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把价值量归结为劳动量,而没有研究价值“实体”本身或价值的“质”的方面的缺陷,第一次批判地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本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实现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我的书最好的地方”。因此,抽象劳动概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典表述,抽象劳动是指

撇开了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在生产商品过程中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就是抽象劳动的单纯凝结或物化,“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同时,马克思又总结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客观地讲,马克思的这种表述本身是容易使人误读的,他在这里的初衷是要说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但商品生产本身具有历史暂时性,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即劳动二重性也必然具有历史暂时性。然而,使用价值作为产品或商品的自然存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社会经济形态,而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存在,却仅仅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马克思在这里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概念在同一经济形态中和同一语境下直接对应表述,容易使人误以为价值概念始终与使用价值概念相伴随,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经济形态。这样,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也就成了适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永恒概念,似乎只要是人类的劳动就属于抽象劳动的范畴。

事实上,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最初

从研究商品及其“二重存在”出发而探讨和表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时候,对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没有明确地界定。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日益发达,各种具体劳动日益发展而形成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总体劳动,从而形成经济条件日趋成熟时,“‘劳动’、‘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真实的东西。所以,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真实的东西”。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将“劳动一般”即抽象劳动指认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并没有将它从作为价值实体的意义上明确界定在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范围内。

如果再向前追溯,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已经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劳动分工关系下劳动性质的考察中获得了关于抽象劳动概念的理论启示。黑格尔将资本主义社会,即他所说的市民社会视为一个“需要的体系”,而“劳动是通过各色各样的过程,加工于自然界所直接提供的物资,使合乎这些殊多的目的”。然而,需要的特异化决定了满足需要的劳动的细致化分工,使劳动变得简单而抽象了。黑格尔深刻地指出,恰恰是这种抽象的劳动“使人们之间在满足其他需要上的依赖性和相互关系得以完成,

并使之成为一种完全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概念时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事实上,马克思在这里所探讨的个人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探讨在劳动分工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或许可以说,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就已经在批判分析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最初萌芽,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尚未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可见,无论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抽象劳动的“劳动一般”,还是个人与社会、个人生活与类生活,都为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共有。或许正是由于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没有予以明确地界定,才使人们误以为抽象劳动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一般经济范畴。比如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二重性却是商品二重性的基础,是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是人类劳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再比如在《(资本论)辞典》中,“抽象劳动”词条的解释是:“抽象劳动就其作为抽象的简单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

因为一切时代的具体劳动都是劳动力的支出,具有共同性,具体劳动越发展,劳动的抽象性质也越发展”。显然,这些观点都认为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本身的特征,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阶段,从而将抽象劳动概念永恒化了。

如果抽象劳动是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范畴,那么作为抽象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也就伴随着人类社会全过程,从而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也就不再是历史范畴而成为“永恒”范畴。这样的结论显然不符合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立场,也不符合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际上也就取消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所有革命意义,从而使劳动二重性理论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因为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的设想,它是以“共同生产”为基础的产品经济社会,“共同生产,作为生产的基础的共同性是前提。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劳动。因此,不管他所创造的或协助创造的产品的特殊物质形式如何,他用自己的劳动所购买的不是一定的特殊产品,而是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份额。因此,他不需要去交换特殊产品。他的产品不是交换价值”。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也就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它绝不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

二、恩格斯对“价值”概念的理解与两种不同意义的抽象劳动的区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集中表述了自己对抽象劳动概念的理解,他指出:“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私人劳动,只有在它是社会必要劳动的时候,才包含着一般人类劳动”。在恩格斯看来,只有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人类劳动才具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也就是说,如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它不存在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的问题,私人劳动也就“不包含”一般人类劳动,从而“不包含”价值实体,劳动产品也就不表现为商品。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强调说:“商品生产决不是社会生产的唯一形式”。“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因而也排除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至少在公社内部)和随之而来的产品向价值的转化”。同样,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这样,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而仅仅凭借“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来。整个社会生产完全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并且人们可以简单而轻易地做到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

值”插手其间。因此,既然唯物史观承认商品经济的历史暂时性,那么在人类社会中的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就没有转化为商品,它们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尽管它也是作为人类的劳动,同样需要脑力与体力等生理学意义上人类劳动的支出,但这些劳动仅仅是作为生产各种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不是价值实体。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暂时性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历史暂时性并使之在表述上加以清晰化呢?对此,我们在经典作家对抽象劳动概念表述的基础上引人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两个概念。

对于生产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如果具体来看,它表现为不同的单个劳动者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对他(她)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使用与耗费,这种具体劳动对应单个产品或商品的具体自然存在,并决定着这种产品或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及其与其他产品或商品之间的相互差异性。准确来讲,这才是马克思所说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如果抽象来看,它又表现为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过程中所必然消耗的人类的、无差别的体力与脑力,这种纯粹的人类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形成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适用于人类社会各种经济形态,具有永恒

的自然必然性。因此,所谓“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就是生产“一般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与生产具体的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相对应,形成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劳动二重性”。这种含义的“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既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也适用于非商品经济社会。

所谓“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则是指凝结或物化为价值的人类劳动,它作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作为价值本质规定的抽象劳动,是通过自发的社会过程即市场竞争机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并最终表现为市场价格的社会平均劳动,它是一个“类”的概念,因为“物化为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也就是平均劳动力的表现”。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对应着商品的“纯经济存在”,并决定着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及其同一性,只存在于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有历史暂时性。

在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具有永恒的

自然必然性的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表现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即价值,或者说,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获得的社会形式规定性。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实质上指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区别开来,这是导致人们对抽象劳动概念产生误读并以此质疑或批评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原因之一。甚至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的生产活动也认为:“在决定生产问题时,上述的对效用和劳动支出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严格来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视域内谈论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价值概念,显然否认了商品经济的历史性质。因此,恩格斯这里所说的“价值”,就不应该再理解为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凝结的商品的价值了,而应该理解为生产各种使用价值或效用所必须消耗的无差别的人类体力与脑力等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的耗费。

三、从“商品二重性”向“产品二重性”的历史演进假说

未来社会中产品生产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生产产品

的劳动又具有什么本质特征呢?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未来社会生产产品的具体生产方式如何,它绝不会是一种以直接使用价值为取向的社会生产体系。因为任何直接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取向的社会生产体系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容纳能力

都是相当有限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以直接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从而处处使生产从属于消费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被以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并且实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即使交换价值消灭了,劳动时间也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可见,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的计量问题依然通过劳动时间才能实现。然而,由于整个社会生产是按照计划进行的,私人劳动直接等同于社会劳动,因此,这里的劳动时间决不会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一种由自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在能够“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社会计划”决定的劳动时间,但“就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也必须知道,每一种消费品的生产需要多少劳动。它必须按照生产资料来安排生产计划,这里特别是劳动力也要考虑在内。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它们被相互衡量并和制造它们所必需的劳动量相比较)最后决定这一计划”。如果将“每一种消费品”抽象为一般的使用价值,那么为生产这种一般

的使用价值所必须衡量与比较的劳动量就是生理学意义上

的抽象劳动量,它决定着消费品即产品的一般使用价值。因此,未来社会中生产产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社会中的劳动产品同样具有二重性,即具体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的使用价值。(如图一)以具体劳动与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为本质特征的、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历史扬弃,它是以继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完成其历史使命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生产方式,而由自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社

会需求,则为以一般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产品生产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当然,尽管这种对未来社会产品经济中的劳动二重性与产品二重性的解析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并通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推演而来的,但它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假说的层面上,有待于未来社会的具体生产实践来检验。

四、总结说明

马克思曾说:“即使我的书中根本没有论‘价值’的一章,我对现实关系所作的分析仍然会包含有对实在的价值关系的论证和说明”。可见,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实体,是对商

品生产与交换过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现实经济关系的一

种科学抽象。但商品生产与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历史暂时性。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只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作为生产产品使用价值的各种具体劳动在生理学上的抽象,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具有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如果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必然会使劳动二重性理论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并为诸如“泛价值论”等各种非劳动价值论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坚持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与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抽象劳动,即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或许才是摆脱劳动二重性理论“自相矛盾”的积极理论尝试。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从“商品二重性”向“产品二重性”的历史演进图示,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理解。

注释

①所谓“一般的使用价值”是指对千差万别的商品不同的质的使用价值的一种抽象,即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汇”。因为:“在货币中,商品虽然也是使用价值,然而它作

为交换价值的存在表现为它的实在性,因为使用价值作为一般的使用价值,只是观念的。”“货币按其概念来说,是全部使用价值的总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81、501,)

②马克思没有明确区分抽象劳动的生理学意义与经济

学意义,认为“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8,)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直接导致马克思在探讨劳动力商品价值时认为:“我们记得,劳动力的日价值是根据劳动力的正常的平均持续时间或工人的正常的寿命来计

算的,并且是根据从生命物质到运动的相应的、正常的、适合人体性质的转化来计算的。”(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5,)同时,马克思显然是以赞许的口吻引用了格罗夫《论物理力的相互关系》中的一段话:“人在24小时内所耗费的劳动量,可以从研究人体内部的化学变化来大致确定,因为物质的转化形式能表明动力已经消耗的情况。”(资本论: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5)显然,这种通过物理、化学途径来计量劳动量的思路无助于对价值概念的理解,恩格斯就曾对那种将经济学范畴进行所谓“唯能论”解释提出尖锐批评,他指出:“有些人看来甚至不反对把热力学范畴的功也搬回到经济学中去一一

就象某些达尔文主义者对生存斗争那样,但是结果无非是一场胡闹而已。让他们把随便某种熟练劳动转换成公斤米,并试试以此规定工资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55,)

③刘有源教授将对凝结或物化为价值的抽象劳动完全

局限于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进而提出所谓“泛价值论”。(刘有源,论机器、土地为什么创造价值暨泛价值论[J],经济评论,2004,(5);“泛价值论”何错之有[J],经济评论,2005,(5),)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123,

[6]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J],求是学刊,2004,(9),

[7]宋涛,辞典[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3~3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2,

[10]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7,

[11]鱼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 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其实主要是“信仰”与“信念”的关系问题。有人人为地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认为应该用“信仰”一词来称呼宗教信仰,用“信念”来称呼科学信仰。其实,信仰与信念的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信念通常用来表示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则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信念的体系。比如,我们在最高的以及体系的意义上称呼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时,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而当我们称呼这一信仰中更为具体一些的观念的信奉时,则多用信念一词,如革命信念、必胜信念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也需要加以说明。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这一信仰的完整指称。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是把它们当同义语来使用的,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二者也各有其个性色彩,主要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词在意象上突出的是这一信仰的学理基础方面,给人一种理论信仰的印象,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突出的是该信仰的现实追求方面,给人以信仰的行动的印象。具有这种差别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任何信仰都有两个基本方面,它既是知识,又是行动,是从理论向行动的转化。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行文和讲话中,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有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恰当,有时又用“共产主义信仰”更为帖切,这也毫不奇怪。同时,由于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是从现实的追求方面来谈论这一信仰的,因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似乎更流行,更顺口。 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释放我们的视觉谈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

释放我们的视觉:谈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如何区分具象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进而讲到了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极其审美基础与特点,并介绍了如何提高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方法。 关键词:视觉艺术具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难以数计的、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当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仅会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作品喝彩,也时常为国外的艺术作品所倾倒。而抽象美术作为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它将人的视觉心理感受作为创作基础,因此,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有着不明确性与含蓄性。对于一幅抽象美术作品,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这就对我们欣赏作品的视觉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我们的视觉不能受形体的束缚,要注重用心灵去感受作品,与作品产生共鸣,通过视觉与心灵的转换,化无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从更高的层次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1.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 视觉艺术[1]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及书面文字一样有着自身的结构和规则。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视觉来理解与领会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意蕴,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认识与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视觉形象语言。通常,艺术家在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下,采用娴熟的技法将大自然中被认为美的人和物描绘下来。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这两部分组成,使之成为一套具飙到作用规范与符号的系统。视觉基本元素基本上有:质感与空间、线条与形状、明暗与色彩等等,这些是组成一件美术作品的基本。视觉设计原则有:布局和对比、节奏和平衡等等。这些是艺术家们用来组织与运用视觉基本元素进行艺术作品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所以,艺术家们会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素材以及表现形式,采用相应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形成一件能够表达一定内容的艺术作品。 美术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也是采用视觉语言来表达艺术家感情的艺术。所以说,欣赏美术作品是欣赏者通过视觉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美术作品的感情内涵的认识过程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融合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对一般的民众,还是对艺术家来说,运用视觉的心理感受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一种不错的感情体验。所以,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是注重展示表现手法、物质材料和作品结构等方面,而没有内在感情投入的话,那么他的美术作品就不能给予欣赏者视觉上的感受。一位有经验的英国美术教育家曾告诫说:“除非你也有过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时激动的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她。”[2]美术是艺术家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艺术,在美术作品中蕴含着多彩且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当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视觉心理感受与其内在蕴含的感情有交集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美术欣赏。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曹伟东5131309016 序号34 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它揭示了资本运作的基本建制工人的活劳动与自身相剥离的过程就是具体劳动的抽象化过程,或者说它正是抽象劳动的实质人类劳动的大部分被归结为抽象劳动是资本社会特有的现象。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劳动是自然界与人之间本质性的统一过程这个统一不是概念的综合,而是实践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这是一种感性交往和感性联系因此,劳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以一定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同时也生成着这个前提,这就是劳动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社会历史性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均质化的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或劳动一般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的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个判断对工人意味着什么意义,会造成一种怎样的损害。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却用抽象力刺破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幻相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应该有其经济学因素之外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如此这般,马克思追溯到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由于这一关键的区分,原来看似自然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被还原到它的对立性矛盾性之中资本剥削这个

秘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但常识的僵化又掩盖了源头的批判性本质与重要的理论展望比如,要想理解当代人的现时性的生存困境,可能还要重新探究马克思抽象劳动学说的真实涵义。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来源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形成价值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别的劳动。他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具体的有 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既然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相同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而价值所体现的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那抽象劳动就不仅仅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换言之,抽象劳动并不直接就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感官等的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这种支出的社会历史形式。由此可见,第一、抽象劳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单纯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范畴。第二,它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而不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永恒的范畴。 另外抽象劳动的涵义虽然如上所述,可是有的人可能会这样认为,既然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那么,它就是永恒的范畴。从而认为,劳动的二重性,是历史上一切创造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共同特征。由此来看,这样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而不是什么体现在非商品的一般劳动产品中的劳动的二重

数学抽象的内涵

数学抽象的内涵、特征及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一、内涵:数学抽象是指从研究的对象或问题中,把大量的关于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直观背景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制作、提炼数学概念、构造数学模型、建立数学理论。即就是从研究对象或问题中抽取出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其他的属性,借助定义和推理进行逻辑构建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二、特征:1.数学抽象有着明显的目标,都是撇开对象的具体内容,仅仅保留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2.数学抽象适用范围广泛,既有提炼数学概念的表征性抽象,又有探索数学理论的原理性抽象;3.数学抽象有着丰富的层次,不仅表现在直接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相应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且还表现为已有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抽象。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数学教育的是如何处理好“数学”和“教育”的关系。从“数学”方面来看,因为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是数学的最本质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学是无法回避抽象性的。并且,以抽象为突出特征的现代数学定位为主干课程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抽象、学会抽象。而从“教育”方面来看,就是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具体现实中去寻找与数学的联系,学会抽象。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逐步领会、掌握数学抽象的过程,它要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由直观现实化抽象到概括形式化的发展过程。因此,具体-抽象结合为一体,是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数学抽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潘建军 (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在理解、运用抽象概念时,基于具体问题引入概念,然后再通过典型的例子对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将以往己形成的认识、记忆所带来的干扰予以排除,然后对抽象概念的内涵、外延做进一步、全新的、充分的理解,抽取概念的实质,分析不同例证。此外,老师还要结合数学理论的抽象层次、结构,引导学生进一步构造抽象思维,形成抽象思维系统,最终实现抽象思维与具象层次的转化。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四《弧度制》时, (一)抽象概括问题本质 从某种程度而言,抽象概括数学问题的木质就是认识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普通思维方式的理性概括,与其它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相比,抽象概括的层次相对更高,而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由表及里、抽象概括数学问题本质的基本能力。下面通过实例阐述其具体应用:如果实数 总之,数学教学中数学抽象性非但不能减弱,反而应当增加,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抽象性的巨大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第3课 抽象的雕塑

第3课抽象的雕塑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立足于借助抽象雕塑,初步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本课教材以抽象雕塑的学习为主,突出造型与表现的内容。利用抽象雕塑的表现技巧对应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情感的角度考虑,抽象雕塑作品具有形式自由的特点,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审美需要,易于使学生对雕塑的造型与表现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形式风格的角度考虑,抽象雕塑的艺术风格自由活泼,可以借此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学生作业的难度考虑,抽象雕塑对于形象要求的确定性明显低于具象雕塑,造型表现的空间与自由度相对较大,再结合对应的练习图例,易于学生进行模仿及表现。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两课的欣赏与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塑造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够初步认识与体验雕塑的立体特征;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抽象雕塑作品图片,学生在分析雕塑构成特点后应该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设计与制作;五年级的学生创作欲望强烈,能够积极尝试创新表现,这对拓展他们的艺术表现视野及方法非常有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讨论,理解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了解不同雕塑给予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体验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增强学生美术设计的能力,并在设计中感受作为一名小小设计师的乐趣。

2.尝试利用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采用折、叠加、粘贴等方法,构思、制作抽象雕塑。 3.了解雕塑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等多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抽象雕塑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等多方面能力。 难点:理解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增强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废弃材料或橡皮泥等立体造型材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抽象雕塑小品范作。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观察感受导入新课1.展示抽象雕塑作品小品 范作,引导学生通过 “看”、“摸”、“说”, 用肢体语言或口头描述 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大 胆地进行色彩和图形的 联想。 2.多媒体分别展示各种抽 象雕塑作品图片,供学生 欣赏讨论:这些作品有什 么特点? 3.教师归纳学生结论总结: 这些雕塑以各种几何形体 或不规则形体的组合创造自 学生多方面欣 赏抽象雕塑作品,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 己的感受。 学生欣赏,小 组内讨论,并在全 班内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 的看法。 学生通过多 种感官对抽象雕 塑作品有一个初 步的印象,拓展 他们的想象空 间,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 开拓学生视 野。 使学生了解 “抽象”的概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 一、“异化劳动”概念 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

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 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工人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表明,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样导致了凡是成为工人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综合测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综合测验

阶段测验一(绪论~第1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C.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答案解析】:答案选C。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参见教材P40。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解析】:答案选C。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参见教材P40。 3、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著作是()。 D.《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答案解析】:答案选D。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参见教材P44。 4、列宁在()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论“左派”幼稚性和+资产阶级性》、《国家与革命》 【答案解析】:答案选A。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性和+资产阶级性》《论我国革命》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参见教材P45。 5、列宁的论文()中,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C.《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答案解析】:答案选C。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参见教材P45。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集中表现为它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解析】:答案选A。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参见教材P48。 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为基础的。 B.实践性 【答案解析】:答案选B。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参见教材P49。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 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 ,联系具有客观性,○2 ,联系具有普遍性,○3 ,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 1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 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1 ,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 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 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 1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 ,真理 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4 ○,真理的客 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 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 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 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抽象的雕塑》人教新课标

《抽象的雕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抽象的雕塑》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抽象雕塑,了解其是如何设计与构思的,使学生对“抽象”形成一定认识,再通过各种线材、板材和块材等,构思创作抽象雕塑。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概括能力和造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抽象雕塑,了解抽象的含义,能够运用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 通过欣赏、探究、演示、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抽象雕塑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式。 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雕塑照片《兵马俑》和《思》) 问题:仔细观察并思考,看看这两件雕塑作品有什么不同? 教师语言:对,它们一个形象写实,一个外形抽象。具象的雕塑作品造型比较形象具体,而抽象的雕塑作品重点看的是作品的内涵。《思》这幅作品是作者与他的几个学生七手八脚地捏挤出来的。后来通过打磨上色,发现有点像一位少女低头沉思的样子,所以就取名为《思》。同学们,看来抽象雕塑作品是可以先有型再取名,或者说先有型,再有意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抽象雕塑的魅力之一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抽象的雕塑》。 出示课题:《抽象的雕塑》。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抽象雕塑

(课件出示“知识窗”)教师介绍抽象雕塑的概念。 教师语言: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的雕塑,也就是说,除去写实的雕塑以外都是抽象雕塑。抽象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是情绪或感觉的映像。 2. 抽象雕塑的特点 (课件出示抽象雕塑作品《凤凌霄汉》《五月的风》) 问题:结合雕塑的名字,想一想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 教师语言:《凤凌霄汉》是台湾美术家杨英风为北京亚运村设计的大型雕塑作品,以凌空飞翔的凤鸟象征亚洲人民的崛起和以智慧迎向未来、繁荣永续的寓意。《五月的风》是坐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作者黄震。该雕塑取材于钢板,外层辅以火红的喷漆,造型简洁概括,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该作品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抽象雕塑的造型特点是:简洁概括、夸张变形。 3. 抽象雕塑的创作 (课件出示雕塑作品《母亲河》) 问题:这尊雕塑作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它的创作构思是怎样的呢? 教师语言:《母亲河》两条舞动的红飘带,又是两条流动的血脉,象征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同时,它还表达了另一种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让她永远飘舞在中华大地上。 (课件出示雕塑作品《腾飞》) 问题:这尊雕塑作品是如何表现“腾飞”这个主题的?作者运用了哪些造型要素? 教师语言:《腾飞》远看一个“V”字型,近看像雄鹰展翅。方形的板块给人稳重、坚实之感,流畅的曲线给人向上升腾之意,中间点缀着一些小圆点,起到装饰作用,平添了几分活跃、跳动之感。用绘画的语言来说,它把点、线、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腾飞之感。由此可见,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包括:点、线、面和色彩四个方面。另外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包括板材、线材、块材。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这类材料呢?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 ·450· 对于劳动的规定,马克思是始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由于最初受到黑格尔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最初的理解可以定位为人本主义的最初解读和建构。 一、人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文本看,体现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手稿》中。劳动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首先要考察当时马克思思想主导逻辑线索,即主体价值批判逻辑的生成历史。从文艺复兴的“人性”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都是在强调人类整体的某种抽象共通性的优先地位。到黑格尔,启蒙理性已经超越于人本身,而被拔高为自行建构世界历史的主体,而这一个绝对精神所由从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倒成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具体体现,那么人的精神何以上升到绝对精神本身呢?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在观念的异化中首先是人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实现出来的通道,劳动就是异化。”即自身的异化或对象化要靠物质性的活动也即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本质外化为劳动产品,从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种异化及异化的复归的逻辑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整体框架。费尔巴哈直接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把世界的基础性重新置换到人本身,并以类本质的异化逻辑进行了宗教批判。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思想遭到现实的窘境,开始接受人本主义线索,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异化批判,并认识到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异化,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当中。穆勒笔记从货币异化上升到总体经济异化批判(人的先验本质的设定和异化与复归的过程),但尚未对类本质做出具体的规定,只笼统地说“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应该不是哲学变革之后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作为类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互关系)。因而马克思这个时候的人本异化观从哲学逻辑上说还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并且,此时马克思的研究是基于以法国革命为主线的历史学资料。此时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劳动概念的探索应该是伴随着历史学文本的探究的无意识的“副本”而诞生的,因为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仍然是政治与法,对于经济学的最初涉入应该是一个偶然的框架性建构。 马克思借以真正超越费尔巴哈和赫斯的是“劳动”,那么劳动何以成为主体本质呢?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之前就指出:“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可见异化也正是主体创化世界的过程,而这种创化活动最终就落实于每个人的劳动。其次,是受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这一概念的强调和赫斯等对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批判的影响。“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外,非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中”说到这里,劳动概念在《巴黎笔记》和《44手稿》中的内涵和作用就比较清楚了。总体来说,劳动概念在这里呈现出二元性,也即人类主体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类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劳动的对立。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自觉活动的真实体现,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现实却使劳动异化为反对乃至支配人本身的独立力量。“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代替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神圣家族》曾被视为唯物史观的前夜,但总体来看,它仍停留于人本学批判的水平上。“蒲鲁东既把劳动时间,即人类活动的直接定在,当作工资和规定产品价值的量度,因而就使人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在旧政治经济学中决定性的因素则是资本和地产的物质力量,这就是说,蒲鲁东恢复了人的权利……”马克思这里还是从人的定在、人的权利这类人本学话语来理解蒲鲁东所接受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何以会提出这非历史性的主体价值批判理论呢?从肯定性角度来说,马克思深受德国思辨理性哲学传统和当时德国思想界几种主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劳动辩证法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从异化到异化的复归这样的辩证法逻辑正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最基本构架,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之转向费尔巴哈式的自然唯物主义后其实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逻辑;而当时英法社会主义者,也影响了马克思手稿当中对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批判;从否定性角度来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经济学水平的研究比较薄弱,导致他无法从客观历史中现实的劳动本身发现批判理论的动力,为了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理论根据,他只能靠外在的价值设定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 二、过渡阶段 《手稿》和《神圣家族》之后,马克思就开始了异化劳动逻辑的结构过程。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本是《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那里,马克思已经从现实的工业活动中来分析问题,而一切理想的先验设定一旦放置于社会历史当中,立马就会丧失存在的现实前提,因此马克思这里已经抛弃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作为创造私有财产的源泉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注意,不是异化也不是外化)劳动。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必须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也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上面提了很多次“劳动”,那马克思当时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这里的社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陆寓丰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哲学意义上的规定最早形成于1843年至1845年。马克思于《德法年鉴》时期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虽受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但真正的逻辑定位应始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正是从这一起点出发,马克思逐渐走向 “人之本质实现为物质性的活动并直接物质化于劳动产品中”的人本主义色彩的阶段,之后经由费尔巴哈赫斯等影响并逐渐超越前辈形成了自己对劳动及劳动异化独特的框架建构和解读。 关键词:人本主义;劳动;异化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4)01-0450-2 作者简介:陆寓丰(1989- )女,汉,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他们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阶级学说的。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阶级的相互关系。3.1.1阶级概念:作为经济范畴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形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这就不但指认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也说明了这一范畴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对此,恩格斯也做了重要的论述:“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他说,“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是阶级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奴隶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

的社会考察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列宁在他给阶级下的定义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集团,这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形成是由于经济原因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3.1.2 阶级形成根源:分工和私有制 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产品的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氏族公社占有的生产资料慢慢转变为家庭占有的私有财产。三大分工还将人们分为不同的职业集团。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些不同的职业集团就成了不同阶级演化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具有相同意义和作用的事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真实的分工的时候才产生的。对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中有过很多经典的论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促进了新的阶级的划分,“除了自由人和奴

抽象名词

一.抽象名词: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情感、状态、动作等抽象概念及学科疾病等的名称。如:surprise惊奇,pleasure乐趣,failure失败,success成功worry担心,honour荣誉,experience 经验,difficulty困难,youth青春,beauty美人,wonder奇迹,friendship友谊,music音乐danger危险,interest兴趣,pain疼痛,trouble麻烦,honesty诚实,love热爱,thirsty口渴,improvement提高,Chinese语文,geography地理,cancer癌症,advice建议,fun乐趣,homework 家庭作业,information信息,news消息,progress设备,equipment进步,furniture家具,luggage 行李 二.物质名词:无法分为个体的物质、材料、食品、饮料、气体、金属等的名称。 如:cotton棉花,silk丝,wool羊毛,cloth布,food食物,meat肉,tea茶,rain雨,gas 气体,air空气,water水coffee咖啡,sugar糖,wood木头,sand沙子,paper纸,iron铁,work工作,energy精力,matter物质,belief 三.复数名词有些名词以复数形式出现 Glasses眼镜,trousers裤子,gloves手套,shoes鞋子,scissors剪子,socks袜子,handcuffs 手铐,pincers镊子,earnings薪水,savings储蓄,findings调查结果,lodgings住处,sightings 发现,winnings奖金,surroundings环境,greetings问候,stairs楼梯,goods货物,twins双胞胎,thanks感谢,ruins废墟,resources资源,woods树林,jewels珠宝,forces军队,plastics 塑料制品,sands沙滩,papers试卷,irons脚镣,dinners宴会, 四.名词作定语 a stone bridge一座石拱桥,a meeting room一个会议室,morning exercises早操,London Aiaport 伦敦机场,a banana tree 一棵香蕉树,a story book 一本故事书,a coffee cup一个咖啡杯,a woman teacher一个女教师,a sports meet一次运动会,a sales manager一位销售经理,a shoe shop一个鞋店,street lamps路灯,a book case一个书柜,clothes shop服装店,a goods train 货车,savings bank 储蓄所,gold watch 金表,a silk handkerchief 蚕丝手帕,a family dinner 家庭晚宴,a football player足球运动员,a movie star 电影明星,a paper basket纸篓,a telephone directory 电话号码本,heart attack心脏病,a car park停车场,a trousers pocket 裤兜,a spectacles case眼镜盒,a clothes rack衣服架,a jeans shop 牛仔裤店,a glasses store眼镜店,a customs officer 海关官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