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起止路线

十二经脉的起止路线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部位内侧外侧

手前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中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后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

足前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中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后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经常考到,重点。为便于记忆,我编了首顺口溜,内容见指南。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胱,小趾肾经胸包镶。

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注:红体字代表十二经脉,蓝体字代表交接位置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1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拇指)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尚阳(食指),止于迎香。

3 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眼下眶)止于历兑

4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足大趾)止于大包(腋中线上)

5 手少阴心包起于极泉(腋窝顶点)止于少冲(小指末节)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小指末节)止于听宫(耳前)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清明(目内眦)止于至阴(足小趾末节)

8 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锁骨下缘)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乳头外)止于中冲(中指末节)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无名指末节)止于丝竹空(眉梢)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目外眦)止于足窍阴(4足趾末节)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乳头直下)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手三阳(指尖到百会穴) 1.食指到百会穴大肠经 2.无名指到百会穴三焦经 3.小拇指到百会穴小肠经 手三阴(从胸到指尖) 1.胸到大拇指肺经 2.胸到中指心包经 3.胸到小拇指心经 足三阳(从百会穴到脚) 1.脚的分界线外侧1寸胃经 2.脚外踝胆经 3.脚外踝1.5寸膀胱经 足三阴(从脚到腹部) 1.腿分界线内侧1寸脾经 2.脚内踝肝经 3.脚内踝1.5寸肾经 具体脉络 肺经呼吸系统、甲状腺、皮肤 大肠经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颜面下部皮肤、口腔 胃经胃、乳腺、膝关节 脾经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 心经心脏、血管、大脑、神志 小肠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关节 膀胱经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 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 心包经心脏、血管 三焦经淋巴系统、炎症 胆经胆囊、胆道、神经、微血管、呼吸 肝经肝脏、眼、生殖器、神经、筋膜 规律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

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中医宝典微信号zhongyidaxue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简介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八穴歌 奇经八脉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特点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十二经络速记口诀,绝对经典

十二经络速记口诀,绝对经典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 作为中医养生保健,最重要的不是学会艾灸,而是了解自己的经络穴位,哪个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这个器官相关的经络穴位就会舒服。 你某个部位痛,一定是这个部位的经络穴位瘀阻了,你或按或敲或针或灸火拔罐或刮痧.......到不痛为止! 爱中医订阅号 传统中医学习和交流 公众号 十二经脉循行图及解说 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脉 手太阴肺经:从中焦胃部开始,向下络于大肠,之后沿着胃上口,经过膈肌,为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循上臂内侧,经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顺着臂内侧桡骨边缘,到达寸口--桡动脉搏动处,上向大鱼际部,顺着边际,到大指的末端。 十二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开始于食指末端,顺着食指桡侧缘,通过第一、二掌骨间,到达两筋之间,顺着前臂桡侧,到达肘外侧,通过上臂的外侧前边,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下入缺盆,络于肺,经过横膈,为大肠。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旁,到鼻根中交汇,经过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侧,到达上齿槽中,之后回经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倒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上,

沿发际,到达额颅中部。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始于大趾末端,顺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通过核骨,上向内踝前边,上小腿内侧,顺着胫骨,到达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侧前边,到达腹部,经过膈肌,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 十二经脉之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中,之后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经膈肌,络小肠。 十二经脉之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顺着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骨小头部,顺沿尺骨下边,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到达缺盆,络于心,沿食管,经过膈肌,到胃,为小肠。 十二经脉之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上行额部,在头顶交汇。 十二经脉之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属腧穴,主治有“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等等。 十二经脉之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标签:十二经脉,路线] 匿名回答:3 人气:16 解决时间:2010-12-08 15:22 满意答案 好评率:33%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团队的补充2010-12-08 11:43 手三阴、手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一: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外侧缘,分两条路径。 位置——1、中焦至大指端的脉。2、腕后至拇指支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外侧及面前部,分两条路径。 位置——1、食指端至大肠的脉。2、缺盆至头面部的脉。 三: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行上肢前内侧,分三条路径。 位置—1、心至小肠的脉。2、心至目系支脉。3、心至小指端直行的脉。 四: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内侧,颊部及耳廓前,分三条路径。位置——1、小指端至小肠的脉。2、缺盆至耳支脉。3、颊至目内眦支脉。 五: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正中间,分三条路径。 位置——1、胸中至三焦的脉。2、胸至中指端支脉。3、掌中至第四指端支脉。六: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侧正中间,耳廓外缘。共分三条路径。 位置——第四指端至三焦的脉。2、膻中至眼支脉。3、耳后至眼外眦支脉。 足三阴、足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1、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便于记忆从间讲) 位置——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下行最后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胸腹前面分两条路径。 位置_____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至大趾端至舌下的脉。胃至心中支脉。 3、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北部,及下肢后正中,共分五条路径。 位置—— 1、眼内眦至头顶的脉 2、头顶至耳支脉最后到脚小趾外侧。 4、足少阴肾经__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腹胸前面,分三条路径。位置____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后至足小趾和膀胱的脉,肾至舌根直行的脉,

十二经络(含高清图、动图、记忆口诀、内经原文)

十二经络(含高清图、动图、记忆口诀、内经原文) 人体的十二经络: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 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 三焦二三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转,会宗三阳四渎显。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阔。 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耳门风。 和髎眉梢丝竹空。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络的通假字)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别本作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

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足少阳胆四四念,瞳子听会上关厌。颅厘曲鬓率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升。本神阳白头临目,正营承灵脑空诉。风池肩井渊腋部,辄筋日月京门肚。带脉五枢维道居,环跳风市中渎膝。阳陵阳交前外丘,光明阳辅悬钟悠。丘墟临泣地五会,侠溪窍阴四趾外。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别本作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一十四穴厥阴肝,大敦行间太冲山。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川。五里阴廉急脉下,章门仰望期门巅。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第一章经络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着,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着,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

十二经络巡行路线图

十二经络巡行路线图 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 足少阳胆经循行图 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feijing.swf]手太阴肺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dachangjing.sw f]手阳明大肠经

阳明胃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pijing.swf]足太阴脾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xinjing.swf]手少阴心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xiaochangjing.s wf]手太阳小肠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pangguangjing .swf]足太阳膀胱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shenjing.swf]足少阴肾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xinbaojing.swf]手厥阴心包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sanjiaojing.swf]手少阳三焦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danjing.swf]足少阳胆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ganjing.swf]足厥阴肝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dumai.swf]督脉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renmai.swf]任脉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chongmai.swf]冲脉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daimai.swf]带脉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yangqiaomai.s wf]阳蹺脉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9193537.html,/tools/JingLuoFlash/yinqiaomai.swf]阴蹺脉

人体经脉起止

人体经脉起止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六腑,肝、心、脾、肺、肾、心包,是六脏,六脏六腑,是十二经。经有手足的差别,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手的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足的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足的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手的三阴经。 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部。手的阳明经:起以食指的尖部,循行于大拇指及食指之间,并沿着前臂侧部及上臂外侧前缘,直走至肩峰(肩部上方),在此,经脉分为两条支脉,其一进入体内及肺与大肠相接。另一支脉在体外经颈及面颊,进入下齿及牙床部位,并绕过上唇,交过另一端及鼻侧。手太阳: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本经脉一分支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

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手的三阳经都从此手臂外而走到头部,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中。 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从头到脚。足阳明胃经:走身体的前面,起于鼻侧即大肠经的尽头,再经过眼内角,并从眼下部分出,一直往下走,进入上牙肉内,绕过唇及下颚,并向下走至胃,与胃相接,在体外,经脉经过颈,胸及腹,及至股沟,再往下循行于大腿及小腿前部,直至脚面,及至足二趾尖的侧部,另一支脉则从脚面分出,走至足大趾,与脾经相接。 足太阳经:走身体的后面,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循行顺序歌诀

十二经循行顺序歌诀 十二经循行顺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阴肺经,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而复始于太阴肺经也。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子午流注歌诀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注〗甲、丙、戊、庚、壬阳干也,乙、丁、己、辛、癸阴干也。阳干为表为腑,阴干为里为脏,故曰∶脏腑表里配阴阳也。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入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

申属膀胱酉属肾,戌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人有十二经,昼夜有十二时,每一经主一时。先从寅时入肺起,卯入于大肠,辰入于胃,巳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于小肠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肾,戌入于包络,亥入于三焦,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则又从肺起,此十二经与十二时,相循环而行者也。 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 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 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俞府藏,俞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 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瞳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 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十二经络起止及体式

十二经络起止及体式 一、足xx 膀胱经 1、起址穴: 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 穴 2、正向能量: 积极、向上、阳光,微笑。膀胱经为一身阳气之所,为阳中之阳。负面能量: 消沉、压力。淤堵时的情绪:人体阳气就无法升腾、部散;心情就容易郁闷、消极 3、症状: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骨关节不 能 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 木、痠痛等症。 4、体式: ① 磕头:跪坐,向下弯,手扶脚跟,百会挨地,脑门贴膝盖。② 并腿拉筋:坐 姿,腿放平,膝盖伸直,手碰到脚趾,头碰到膝盖。③ 站立拉筋:站立,举手,慢呼将手慢慢放下,手贴地面。呼吸缓慢而深长。④ 蹲:两脚并拢,手、胳膊围放在膝盖上。更容易疏通胃经、胆经。 5、快速清理情绪:中指敲击睛明穴(膀胱经起穴,眼角的小鼓包)。注:中指 通心包经,如果觉得懒,压力大需要补元气,可以敲击此穴。 、足少xx 1、起址穴: 胆经的起始穴是瞳子髎,终止穴位是足窍阴。

2、正向能量:中正、决断。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负面能量: 焦虑。堵时的情绪: 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 3、症状: 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胆经出问题症状: a)xx脚b)颈侧酸c)耳鸣: 狂鸣不止是胆经有火,很细腻是肾虚造成。 4、体式: ① 扇形式: 坐姿,右脚放到左腿大腿根,左脚向外,左脚侧面或背面着地,上身直立,吸气,手从大腿根部意向膝盖。门往膝盖贴。再换腿同上。注: 适合侧腰有赘肉的人。② 壁虎式: 离墙面一足远,背对墙站立,双脚略分开,膝盖不打弯,向左侧缓慢转身地转过身体,双掌贴于墙面,坚持30 秒,作壁虎状,调匀呼吸,慢慢还原。向右同上.…加大难度,可双脚并拢。注: 坚持此法对便秘有好处,可以疏通胆经,促进胆汁分泌。③ 莲花起舞: 单莲花坐或双莲花坐,双手后抱头,将头向右侧磕下去,将觉知带到左侧,此法用于疗愈左侧偏头痛。呼吸慢而悠长。练习完右侧练习向左侧磕,疗愈右侧偏头痛。如果是普通头痛,将头向正中磕下去。如果是感冒发烧,双手放到额头下,长磕不起直至全身出汗。注: 头往右磕时,莲花坐的右脚放在左腿上。 5、快速清理情绪:

十二经络走向

十二经络走向

十二经络走向 1.容易感冒保肺经 肺经上班时间是早上3:00-5:00 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不过这个时候起来好像困了点哦,再睡下去也睡不着了,所以点名是严重气喘者才需要此时服药手太阴肺经开始。这个经络开始于中焦,也就是靠近胃的位置,从这里开始,向下运行,联络大肠,这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第一个联系。而在五行中呢,肺与大肠都属于金,如果要细分的话,可以借用八卦里的概念,肺是兑金,大肠是乾金。如果用天干地支里的概念,肺对应辛金,大肠对应庚金,这种对应,也是从象的层面来对应,还没有深入到理和气的层面。经络的运行过程,就涉及到对理和气的理解了。我们在看一个人的八字的时候,看到金的部分,就能对照分析肺,大肠,头,皮肤,毛发,咽喉,鼻腔,肛门等这些属于金或者跟金有关联的部位。而肺经下络大肠后又回绕到胃的上口贲门,从贲门继续上,贯穿胸膈膜,入属到肺本脏后,又从喉管横出到腋下,沿着上臂的内侧

从手的少阴和厥阴两条经络的前方,下到肘中尺泽穴,然后,沿着下到手大拇指。在这里,关键是要掌握肺经起源的时候,与胃和大肠的联系,还要掌握肺经是从胸走手,以下降为顺,第三要掌握的是,肺经从胸走手后,与手阳明大肠经络相连接。在这里,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肺经与气管,与肺本脏,与胃,与大肠等关系是非常直接。第四要掌握的就是肺的五行属性为金,阴阳属性为阴金,八卦属于兑金,干支对应辛金。第五要掌握的是肺以降为顺。在12时辰,肺经运行的时间对应的是寅时,寅在一年对应的是正月。2.头面疾患找大肠 大肠经上班时间是早上5:00-7:00 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从肺经开始,接下来的是大肠经,时辰是卯时,我们每天早上要上大号,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大肠经运行的缘故。这个经络的起源是从食指尖端开始运行,沿着食指的拇指侧上行,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过肩膀,到大椎上面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下入缺盆,联络肺脏,下胸膈膜,入属于大肠本腑,另一支从缺盆上走颈部,通过颊步,

十二经脉循行图

《十二经脉》动画图 劝学网整理 ■ 简要介绍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 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 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 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 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 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本动画演示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 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 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01章《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02章《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03章《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04章《十二经脉》--足少阴肾经 05章《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06章《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 07章《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08章《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 09章《十二经脉》--手厥阴心包经10章《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11章《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12章《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5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最近从华山一棵松博客上看了吴清忠先生,根据中国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著《人体使用手册》的部分内容,感到即深刻又易懂,他把老祖宗留下的经络学说和中医理论做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将是对人类医疗保健和养生之道的重大贡献~必将能引发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我们先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博大精深的人体经络、中医、阴阳学说,在整个人类中发扬光大。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这是根据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学说,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所有的朋友们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人体解剖的观察研究和针灸及其他各科的长期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归纳而逐步成】为系统的理论。长期以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尤其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特别是现代针刺麻醉的成功,进一步证明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应该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但是,经络学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不够精确和许多没有阐明的问题,有待于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及其生理病理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干线叫经,分支叫络。经络有规律性的循行路线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遍布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脉是经络中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部位较浅,大多没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经脉分正经、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对称。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循行路径图

十二经脉循行路径图 图2. 图1.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径图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释〕"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同身寸,下同)处取穴。 (2)乳头直线向上交三根肋骨处,再向外横开2寸为本穴。本法较简便,但只限于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 尺泽(合穴) 〔穴名解释〕"尺"为尸(人)与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泽"指浅水低凹处。这是根据它的位置特点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即凸起的肌腱外侧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郄穴) 〔穴名解释〕"孔",指孔穴;"最",是极或聚的意思。本穴是郄穴,为气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侧部,太渊与尺泽的联机上,腕横纹上7寸。〔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体炎。 列缺(络穴) 〔穴名解释〕"列",分解;"缺",破裂。因为该穴是手太阴经的络穴,由此分别走入手阳明经;而其部位又在二条肌健(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故名。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闪电,闪电的形状,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 (1)侧掌,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2)患者两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即为穴区。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头痛。太渊(原穴,脉会) 〔穴名解释〕"太",大的意思;"渊",指水深处。本穴为手太阴经的原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脉会,当寸口动脉处,血气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咽喉痛、咯血。 鱼际(荥穴) 〔穴名解释〕"鱼"是指拇指球肌群隆起形如鱼肚腹;"际",边缘。穴在肌群隆起部之边缘,故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在掌骨的中点,赤白肉际处取穴。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咽干咽痛、婴幼儿腹泻。 少商(井穴) 〔穴名解释〕"少",小的意思;"商",为五音( 宫、商、角、征、羽)之一。据《内经》载,肺音为商。本穴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脉气初出十分细小。故名。 〔取穴方法〕在大拇指桡侧缘,距指甲角约0.1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发热、咽喉肿痛、咳喘、气喘。 图1. 图 2.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径图 曲泽(合穴) 〔穴名解释〕"曲",屈曲,指肘弯处;"泽",水归聚的地方。意思是这一穴位较"池"(手阳明经曲池穴)浅而面积较广,所以称曲泽。 〔取穴方法〕仰掌,肘部微微弯曲,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尺侧凹陷中取穴。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急性肠胃炎、肘臂疼痛麻木、中暑。 郄门(郄穴) 〔穴名解释〕"郄",指空隙,这里又指该穴为郄穴;"门",指神气出入之处。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