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的说课设计

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的说课设计

彭传玉

【摘要】《针灸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中医针灸人才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内容丰富、知

识点繁杂、难理解.本文通过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的说课设计,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析、课堂总结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学生能

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9(017)002

【总页数】3页(P25-27)

【关键词】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说课

【作者】彭传玉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合肥2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说课,是在教师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并与同行和专家共同研讨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说课,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掌握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能力[1-2]。

《针灸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

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中医针灸人才的必修课之一。但是,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杂、难理解,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难以掌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充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针灸学中篇各论内容手太阳小肠经进行说课设计,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环节的设计思路

1.1 教材的选用本文选用的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由

梁繁荣、王华主编的《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第4版)[3]第

三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经络总论和腧穴总论的内容为本节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的内容是教材《针灸学》中篇经络腧穴各论的第六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接上篇经络腧穴总论和针灸治疗学的桥梁内容,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

1.3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和本经腧穴四部分内容,本节约占2个学时。

2 教学目标分析环节的设计思路

本课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非针推专业学生,学生在已经系统掌握了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和态度、知识、能力三个层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1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

生尊重、关心和体贴患者。

2.2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手太阳经脉循行以及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同时需要熟悉经脉病候和主治概要。

2.3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正确掌握经脉循行路线及重点腧穴的定位和操

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分析环节的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是手太阳经的经脉循行、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是重点腧穴的准确定位,腧穴的定位书上仅为文字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取穴要点结合解剖学知识,掌握针刺的操作要求,注意针刺安全性。同时正确理解经脉的病候,如“主液所生病”等。

4 教法和学法分析环节的设计思路

4.1 教法分析为突出重点,掌握难点,采用“病案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和“归纳比较法”等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PPT案例“针刺治疗产后缺乳”,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如何采用针灸的方法去治疗。对经脉循行、重点穴位定位除进行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外,还应结合直观演示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学法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手太阳经的经脉循行和重点腧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

5 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总体安排设计为 80 min,内容包括:导入新课(5 min)、新课教

学及病案讨论(50 min)、课堂小结(10 min)、实践操作(15 min)。

5.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案例“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提出问题,引出如何通过本节

课所学内容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紧接着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有心理准备。

5.2 新课讲解及案例讨论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媒体教学动漫演示进行经脉循行

的讲解,并将医古文中重点及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文,

同时讲述手太阳经为“肩脉”,在讲授经脉循行中应结合经络总论中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手太阳经的经脉循行概况。在经脉病候中可以归纳为经脉病候和脏腑病候,增加理解手太阳经病候为“主液所生病”的讲解。液,与手阳明经主“津”相对。清而稀薄者称为“津”,浊而稠厚的叫作“液”,津主要分布于肌表,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的作用;液多藏于关节、孔窍,有润滑关节、补益脑髓、濡养孔窍的作用。本经主“液”所生病,所举病症有“耳聋,目黄,颊肿”等,其涉及部位为耳、眼、面颊等处,这些是手太阳经脉到达,也是“液”所润泽之处。因此,用“液”来概括有关病症就比较合适。另外,所列病症中无小肠腑症,自然不适合说明是主“小肠”所生病[4]。在讲重点腧穴的定位应结合直观演示法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需要突出讲解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指正、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和听宫等穴。对于重要腧穴的主治作用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腧穴总论中“腧穴的主治规律”以及腧穴命名的意义进行分析归纳。除了讲解它的一般作用外,还应突出它们的特殊作用,比如少泽穴有通乳的作用,可以联合导入课案例讲解。同时,还应补充一些相关内容,比如,肩贞穴治疗肩关节疾病,可以补充“肩三针”肩贞(手太阳小肠经)、肩前穴(经外奇穴)、肩髃、大肠经等相关配穴。在新课讲授结束后,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如何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加深印象。

5.3 课堂小结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以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腧穴的主治作用,主要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是由腧穴所在位置决定,远治作用由所属经脉决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是特殊作用。同时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信息,布置复习题。

5.4 实践划经点穴在理论课结束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课的操作。学生一般分

为4人一组,首先由带教老师根据理论学习的内容进行经脉循行演示,学生根据

分组进行练习,接着对重点腧穴的定位和针刺进行演练。对于重点腧穴的讲解,应当突出取穴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相互纠错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演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6 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把握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行学习;(2)本节内容中与腧穴总论、经络总论中相关的知识点,应让学生注意知识点的关联性;(3)本节需记忆的知识较多,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比如横向归纳记忆法、纵向归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等,如让学生总结所学经脉中带“海”字的穴位有哪些?分别属于哪条经脉等;(4)案例的选择要恰当,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以及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雁苓.说课教学的内涵、意义与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36):10-11.

[2]姜小军.高校教师说课技巧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2(3):176-177.

[3]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程莘农,程红锋,程凯.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05.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4周/ 第4次 内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熟悉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了解内容:全面了解肺经、大肠经、胃经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重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难点:经脉的循行、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 拓展:各经经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腧穴主治作用的临床应用,古代医家腧穴运用范例。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腧穴及其临床应用。 35min 二、手阳明大肠经35min 三、足阳明胃经45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的经脉循行。 2.肺经、大肠经、胃经重点腧穴的主治规律是什么? 3.如何理解“四总穴歌”? 4.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 :

针灸学基础教案

针灸学基础教案 第一部分:经络学 学习目标:掌握:1、经络的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命名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理解:1、分析十二经脉的走向和循行分布规律 2、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的应用 第一节:经络学概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针灸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以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一个沟通全身的网络系统。即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系统,就是现代解剖学无法找到的一个系统。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大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它们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部分,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别到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重要支脉。起到沟通脏腑、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联系的作用。 十五络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连缀四肢百骸,主司运动关节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皮肤的分区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命名原则: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按一定的规律循行于上肢或下肢。主要循行于上肢的称为手经,循行于下肢的称为足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属阴经,每个侧面有三条经脉分布,一阴又衍化三阴,即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循行于四肢外侧的属阳经,一阳衍化为三阳,即为阳明、太阳、少阳。所以,十二经脉的命名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

针灸学说课稿

《针灸学》说课稿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选用本课选用的教材是甄德江主编的《针灸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第1版)。 1.2 教学内容全书分基础篇、治疗篇、附篇三部分,共十一章。本课主要介绍基础篇中针灸相关知识。绪论主要论述针灸推拿学的渊源和发展概况。基础篇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作用、定位、主治及操作,针灸技术中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说教学目标 2.1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大专一年级中医专业学生,总共76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训课40学时,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门针灸专业基础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相关的基础课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另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手积极的“动”起来,达到熟练点穴针刺的程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首先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十四经脉、经外奇穴的穴位定位和取穴方法,重点穴位的作用和主治概要,了解部分穴位的体表解剖结构和现代针刺研究概况。掌握灸法、拔罐、头针、耳针的操作方法、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实训练习,正确完成点穴针刺、灸法、拔罐、头针、耳针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态度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和主治概要。教学难点是熟练掌握十四经脉穴位作用和主治概要,掌握重点穴位的针刺方法,了解部分穴位的体表解剖结构和现代研究概况。关键点是取穴要点和针刺操作规范,这部分内容仅书上的文字描述较为抽象和局限,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取穴的要点,尤其是在掌握针刺和行针的方法后,针刺安全性等问题均需灵活掌握。 3说教法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四经脉的循行、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治是学习的重点,但是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常会有混淆的情况,为了使这些内容能够杂而不乱,可以采用“归纳比较”“演示启发”“PBL法”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讲授、课堂视频演示和分组进行教师模范示范等方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讨论、练习、纠错等方法,采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落实知识点并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演示法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相关图片和视频演示和讲解,已解决教学长期以来存在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等,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形象化。 (2)归纳比较法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比较,例如可适当将经脉循行进行归纳以帮助记忆,如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描述中提到“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胃、大肠的位置本是胃在上,大肠在下,其相应经脉就分别入上、下齿中。另外还可以联系前一章节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引导学生对哪些经脉环唇予以总结。 (3)病案讨论法用多媒体PPT给出病例,在上课时以小组作为单位进行讨论,,在上课时以小组作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主持,围绕病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起到了引导和归纳的作用。在课程的最后需要讨论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以及重点难点问题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同学能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的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针灸学实训讲稿1

针灸学实训讲稿1 第一篇:针灸学实训讲稿1 《针灸学》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针灸学》 任课教师: 职称: 所属系部: 针灸推拿系 教研室:针灸临床教研室 授课对象:针推专业本科 授课时间: 课程内容:是否掌握好经络的循行,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优劣。因此,划经点穴操作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本节主要内容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划经点穴,要求掌握的体表循行路线、常用腧穴的定位。 第一节实验课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的划经点穴(总体安排)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时数 手太阴肺经的划经点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划经点穴 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循行在上肢内侧的前缘,经鱼际部止于手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的少商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定位标志有: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肌腱,肘横纹,桡骨茎突,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赤白肉际,指甲角等。 分布于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从中府——少商共11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胸部1穴(中府),前臂部4穴(尺泽、孔最、列缺、太

渊),手部2穴(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的商阳穴,经食指桡侧,循行在上肢外侧前缘,上肩、颈,至面颊,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定位标志有:指甲角,第一、二掌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腕背横纹,肘横纹,三角肌,肩峰,肱骨大结节,鼻翼,鼻唇沟等。 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从商阳——迎香共20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手部3穴(商阳、合谷、阳溪),前臂部3穴(偏历、手三里、曲池),上臂部1穴(臂臑),肩部1穴(肩髃),面部1穴(迎香)。 要求掌握的体表循行路线、常用腧穴的定位。 1学时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时数 足阳明胃经的划经点穴足太阴脾经的划经点穴手少阴心经的划经点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划经点穴 3.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有腧穴分布的体表路线是起于眼眶下缘的承泣穴,经嘴角旁,至下颌角前,一支向上经耳前,至额角(头维穴)。另一支从下颌角前向下过颈部,经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循下肢外侧前缘下行,走足背,止于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取穴时主要应掌握的解剖标志有:瞳孔,眼球,眶下缘,眶下孔,口角,咬肌,颧弓,下颌骨(下颌切迹),额角发际,胸剑联合,肚脐,耻骨联合上缘,髂前上棘,髌底,胫骨前嵴,足背踝关节横纹,拇长与趾长伸肌腱,足二、三趾间的纹头。 分布于胃经上的腧穴,从承泣一一厉兑共45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头面部6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腹部3

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的说课设计

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的说课设计 彭传玉 【摘要】《针灸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中医针灸人才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内容丰富、知 识点繁杂、难理解.本文通过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的说课设计,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析、课堂总结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学生能 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9(017)002 【总页数】3页(P25-27) 【关键词】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说课 【作者】彭传玉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合肥2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说课,是在教师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并与同行和专家共同研讨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说课,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能力、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掌握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能力[1-2]。 《针灸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

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中医针灸人才的必修课之一。但是,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杂、难理解,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难以掌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充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针灸学中篇各论内容手太阳小肠经进行说课设计,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环节的设计思路 1.1 教材的选用本文选用的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由 梁繁荣、王华主编的《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第4版)[3]第 三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经络总论和腧穴总论的内容为本节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的内容是教材《针灸学》中篇经络腧穴各论的第六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接上篇经络腧穴总论和针灸治疗学的桥梁内容,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 1.3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和本经腧穴四部分内容,本节约占2个学时。 2 教学目标分析环节的设计思路 本课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非针推专业学生,学生在已经系统掌握了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和态度、知识、能力三个层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1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 生尊重、关心和体贴患者。 2.2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手太阳经脉循行以及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方法,同时需要熟悉经脉病候和主治概要。

针灸学总论

针灸学总论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中的背俞穴。 一、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 2.奇穴:是指既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1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二、腧穴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 2.远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器官病证的作用。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腧穴主治特点 1.腧穴的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2.腧穴的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四、特定穴意义 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具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五、特定穴分类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2.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3.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4.郗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之为“郗位”。 4.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5.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之为“募穴”,又称之为“腹募穴”。 6.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7.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经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之为八会穴。 8.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之为“八脉交会穴”。 9.交会穴 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六、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寸 2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大纲供五、七、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性质:针灸学属于中医学范畴,是中西医结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课程任务: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的指示精神,加强对针灸学的学习,为人民培养中西医两套本领兼备的医生,以适应新世纪人类健康需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针灸学》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经络和腧穴理论,掌握一定的针灸操作技能,并能初步运用针灸方法防止常见病,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关于教课内容和进度,讲课教师可根据大纲精神,对针灸基础理论、方法、治则和重点病症,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重点掌握经络循行路线、取穴方法、针灸方法、常用穴位和常见病的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具,使抽象理论形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系或其它专业的《针灸学》教学,可根据学时数参照使用本大纲。 第一节经络 目的要求: 了解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经络的阐释病理、指导诊断、治疗预防作用;熟悉经络的含义;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奇经八脉的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 教学内容:经络学说概论、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学时分配:1学时 第二节腧穴 目的要求: 了解特定穴的意义、常用骨度分寸;熟悉腧穴的主治规律、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掌握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重点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 教学内容: 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定位。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针灸学 学分: 2 总学时:36 实验学时: 9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临床专业的考查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特别要了解对于某些疾病来说针灸是首选治疗方法。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特别是有代表意义的书籍。 3.当代国外针灸发展概况。 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 第—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交接规律,与脏腑表里属络关系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作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经络的定义。 2.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3.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4.经络的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及分类方法,了解其发展概况及命名。 2.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 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 4.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规律 5.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6.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十四经脉的循行,熟悉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了解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100个左右临床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教学内容] 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手太阴肺经(11穴):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穴):商阳*、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针灸科教学大纲

针灸科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并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究经络实质及其防治疾病的机理。针灸学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几大方面。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循行分布和腧穴定位、主治的掌握;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物、图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教具和设备,以及加强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表经络 2课时腧穴 2课时腧穴各论 4课时刺灸法 4课时治疗学 6课时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经络 【目的要求】 1.1.了解十四经脉以外的经络系统的内容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2.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3.3.掌握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次序、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 经络的生理功能。【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经络学的主要内容一、一、经络的含义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第二节经络的功能和作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简述经络的含义。 第二章腧穴 【目的要求】 1.了解腧穴命名; 2.熟悉特定穴的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治疗作用。【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教学内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命名一、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一、近治作用二、远治作用三、特殊作用第三节特定穴一、特定穴的意义 二、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二、骨度分寸定位法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四、简便取穴法【思考题】 1、简述特定穴的意义。 第三章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针刺进针层次; 2.熟悉腧穴的功用、操作; 3.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特殊操作。【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教学内容】 第一节十二经脉常见腧穴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 2.列缺 3.少商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 2.曲池 3.肩�k 4.迎香三、足阳明胃经 1.四白 2.地仓 3.下关 4.天枢 5.犊鼻7.丰隆 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 2.阴陵泉 3.血海五、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 2.听宫七、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 2.膈俞 3.脾俞 4.肾俞 5.委中7.昆仑 8.至阴 6.足三里6.承山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 2.太溪 3.复溜九、手厥阴心包经 1.内关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外关 2.翳风十一、足少阳胆经 1.风池 2.环跳 3.阳陵泉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太冲

手太阳简介

手太阳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 •5穴名·手太阳 o 5.1经穴别名·手太阳 ▪ 5.1.1位置 ▪ 5.1.2穴位解剖 ▪ 5.1.3功能主治 ▪ 5.1.4配伍 ▪ 5.1.5刺灸法 o 5.2经外奇穴名·手太阳 •6参考资料 •附: o1古籍中的手太阳 1拼音 shǒu tài yáng 2英文参考 HandTAI YA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Qiángǔ SI2[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手太阳:1.手太阳小肠经;2.穴名。 4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 手太阳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1]。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I[2]。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沿颈旁向上至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内眼角,交于足太阳膀胱经[1]。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2]。 手太阳小肠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图32(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穴名·手太阳 手太阳为穴名[1]。 5.1经穴别名·手太阳 手太阳为经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即前谷穴[1]。前谷为经穴名(Qiángǔ SI2)[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3]。荥穴,五行属水[3]。前,后之对;谷,山谷[3]。第五掌指关节高突如山,前缘凹陷如谷,穴当其处,故名[3]。 5.1.1位置 在手指,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3]。 5.1.2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近节指骨基底部[3]。 5.1.3功能主治 有清热解表、调气通络作用[3]。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3]。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3]。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 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 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 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3.教材内容简介。

针灸学

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第二单元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腘横纹至外踝尖16 第三单元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针灸学》实验指导

《针灸学》实验指导供中医、骨伤、高护、成教等专业使用 针灸学教研室 针骨系综合实验室 1997。10

目录 实验一骨度分寸定位法、任脉、督脉腧穴 实验二手三阴经腧穴 实验三手三阳经腧穴 实验四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 实验五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实验六足三阴经腧穴、经外奇穴 实验七针刺法、拔罐法、电针、灸法操作 实验八皮肤针、皮内针、三棱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头针、耳针操作

实验一骨度分寸定位法、任脉、督脉腧穴划经点穴(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常用的骨度分寸定位法; 2.熟悉任脉、督脉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操作及特定穴属性; 二、实验内容 1。常用的骨度分寸: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9寸 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5寸两乳头之间8寸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椎21椎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 18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 膝中至外踝高点16寸

臀横纹至国横纹14寸 2.任脉常用腧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阕、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3。督脉常用腧穴: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 三、实验器材 骨度分寸尺若干,彩笔若干。 四、实验步骤 1.由带教老师先示教,在学生身体上显示常用的骨度分寸及重点穴位; 2.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进行点穴划经,教师随时进行疑难解答。 3.学生实习完毕后,老师可进行抽查,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五、注意事项 学生应仔细体会骨性标志及穴位定位。 实验二手三阴经点穴划经(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手三阴经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手太阳小肠经资料

少泽 Shàozé井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少泽-体表示意图少泽-体表图少泽-解剖图 少泽-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少泽-体表图(点击放大)少泽-解剖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l寸(见图3-37)。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主治】①乳痈,乳汁少;②昏迷,热病;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孝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谷 Qiángǔ荥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针灸与推拿教案

赤峰松山中蒙医院 中医针灸学教案 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 授课学时: 15学时 授课时间:2012.04-2012.06 授课教师: 吴素华 《针灸学》教案 第一讲 (一)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 (二)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1、针灸的起源 针刺疗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分为针的起源与灸的起源。 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第二阶段: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时间: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 代表作品:《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治要》、《素问》 代表人物:扁鹊、张仲景、华佗 第三阶段: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写的《针灸甲乙经》,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

定位和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至唐初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广泛收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和个人的体会,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把人体正面、侧面及背面的十二经脉用五种颜色标出,奇经八脉用绿色标明,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他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北宋的针灸学家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对354个明堂孔穴进行了重新考订,于公元1026年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第四阶段: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朝开始走向衰退 第五阶段:针灸学术的兴起。 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为适应针灸医学的国际化发展要求,我国成立了多个针灸国际培训中心,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目前在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治病。 第二讲 一、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包括经脉与络脉,经络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包括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络脉指十五络脉和孙络与浮络。 三、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四、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指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心包; 阳:指腑,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规律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规律2: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