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商业管理体制。过去长期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企业缺乏独立经营的自主权,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了企业与职

工个人的经营积极性。各地区的商业根据省政府关于整顿和改革商业企业的文件精神, 整顿商业企业, 试行定额包干、超额分成制度以及试行扩大零售企业自主权等具体改革措施。

第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要想让企业真正的由经营, 以下的10个方面是必须要下方的权利即:1、计划制订权2、选购商品权3、、小商品议购议销权4、处理残次商品权5、财产资金权6、利润分成使用权.7、择优招工权8、人事管理权9、奖惩权10机构设置权

第二是推行经营责任制。1981年根据省委《关于工商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的通知》,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零售商业划小核算单位, 以自然门点基础, 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对亏损企业, 微利企业和分散经营的小型企业实行盈亏包干, 超盈或减亏留用,也可实行以税代利。企业对职工根据不同情况实行计件、折帐、浮动工资等联销计酬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初推行了比例税、利润全额包干、利润增长包干、亏损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推行了联销计奖, 联利计奖的小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第三是进行企业整顿。1981 年起进行企业整顿, 着重解决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 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 严肃财经纪律, 健全财会制度,端正经营方面, 提高经济效益, 整顿劳动组合和劳动纪律并分期分批对

照标准进行检查验收。通过企业整顿为进一步完善经营责任制, 改善企业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四是放开小型企业。对县(市)年利润在8万元以下的国营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分别按照改、转、租、让等不同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小型企业放开搞活后, 全区各县专业公司由原纯管理型逐步向管理经营型转变, 精简管理人员, 充实基层经营单位。

(二)改革社会商品流通体制

自50年代全面实行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以来, 全区社会商业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日趋单一化, 流通渠道日益减少, 流通环节日益增多, 封闭式的经营状况日趋严重, 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1978年以后, 在国民经济的全面改革开放中, 社会商业以国合商业为主导, 多种经济形式, 多种经营方式, 多条流通渠道, 少环节,

开放式的新的流通体系。第一要恢复和发展集、个体商业与饮食、服务业。

1978 年以来, 国家对集体商业一直采取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的方针, 对个体商业也给予创造条件, 适当发展。对原来的合作商店一改过去利用、限制、改造的做法, 政治上与国营商业职工一视同仁, 货源分配上也与国营零售商业同样安排, 并允许其外出自行采购, 划小核算单位, 实行自负盈亏。对他们由原来征收的9级累进税改为8 级累进税, 企业的税后利润, 可在规定范围内自主使用。除此之外, 城镇机关、团体、厂矿企业、街道不结合安排待业青年, 兴办一批新集体企

业。全区集、个体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有了显著发展。个体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农民贸易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对疏通流通渠道, 扩大商品流通, 方便群众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要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

1978年前, 城乡集市贸易网点数量少, 且又时开时闭,很不正常。1978年后, 为了拓宽流通渠道, 改变独家经营的状况, 各地工商行政部门配合城乡经济改革, 先后恢复和发展一批集市贸易, 并将过去那种垄断分割和封闭型的市场逐步转变成开放型。

第三是改进批发体制。从1980 年逐步开放了基层批发和零售商店的进货渠道, 取消站站之间的调拨, 凡有条件从产地二级站直拨三级批发的商品都不再经过销地二级站中转和结算。零售商店也一改过去按单一的固定的进货渠道进货的办法, 可以由当地三级批发进货, 也可向二级站或生产厂直接进货, 不断扩大厂、店直接挂钩, 减少中间环节。与此相适应,还扩大了工业内调恢复商办工业的前店后坊, 实行批发按专业划细经营。1982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 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精神,首先把国营和供销合作社之间原来的按城乡分工改为按商品分工, 城乡通开的新体制。即供销社可以进城, 国营商业也可以下乡, 扩大工业品下乡的途径。国营批发商业采取公开库存, 公开货源, 降低批发起点等措施, 方便基层零售企业的进货。

第四是调整商业购销政策。建国以来, 国营和供销社商业对主要农副产品的经营一直以统购、派购为主。1963 年, 虽开展一部分议价经

营, 但时断时续。到1978年始渐趋恢复。1983年, 根据国务院逐步缩小农产品统购、派购范围的通知, 将家禽、菜牛、菜羊划为三类物资实行计划收购和议购议销。1985 年, 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精神, 从1985年起粮、棉、油一律由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鲜蛋从当年3 月1 日起由原来的派购、计划收购改为自由购销;生猪从当年4月1日起由原来的派购改为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至此, 执行30 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政策全部终止。

第五对于工业品的购销形式, 自1957 年以来, 基本上实行由国营商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单一形式, 不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为改变这种局面, 从1979年开始,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提出对工业品购销形式进行初步改革。明确一、二类商品继续由国营商业统购包销三类商品及新产品由国营商业订购、选购, 订购和选购后的多余产品由工业自销。1980 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改革商品流通若干问题的规定》, 正式明确统购包销的范围, 除此之外的省内产品, 国营商业不搞包销, 减少计划收购品种,扩大订购、选购和工业自销。1981年商业部下达《关于认真贯彻全国实行工业品四种购销形式的通知》, 具体规定工业品中国营商业统购包销的11种, 计划收购的为24 种,订购的为58种, 其余均为选购。随着工业品购销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长期以来在工业品统购包销中所存在的“工业报喜, 商业报忧,仓库积压, 财政虚收的不正常现象基本上得到了克服。

(三)改革企业经营机制

第一是推行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自1985年起, 由于全面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地区商业的经营责任制曾一度停滞,1987 年又重新推行。承包形式主要有上交基数包干、超额分成;上交递增包干, 超额全留;上交递增包干, 超额分成;两保一挂;亏损企业实行亏损包干、超亏不补, 减亏全留或分成等。企业内部按照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到部门甚至个人, 使不同层次的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 初步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状况。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企业内部还进行一些配套改革, 诸如建立经理,厂长?负责制, 推行工效挂钩, 开展全员风险抵押, 调整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 实行经济核算, 建立目标管理和内部银行。1990 年开始, 首轮承包企业合同到期, 各地本着“先审计, 后兑现”的原则, 在总结首轮承包的基础上, 继续落实第二轮承包实践表明,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对于落实企业自主权,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调动企业和职工经营积极性确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二是推行“四放开”改革。

1991年, 全区各地学习重庆市关于商业企业实行“四放开”的经验并逐步试行。“四放开”即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和用工放开。“四放开”的推行, 打破传统的干部能上不能下, 职工能进不能出的人事用工制度, 实行优化组合, 竞争上岗, 优胜劣汰;打破传统的经营范围界限, 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条件,决定经营什么和如何经营;打破传统的吃大锅饭、平均饭的分配体制, 产行联销联利计酬, 多劳多得,多创效益多得?商品定价随行就市充行在国家指导价上下作

一定幅度的浮动。全区商业系统有33 个企业的155 个独立核算单位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四放开”改革。

第三是推行国有民营。实行国有民营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超额全留, 风险抵押, 亏损自补。一是根据承包柜组前几年的经营实绩合理测定应缴的承包费。并采取招标形式, 公开标的, 公平竞争;二是承包各柜组自主经营, 自行定价, 自行组合, 自行分配;三是经营者自筹资金。柜组包干经营后, 资金全部抽回。原有库存商品作为铺底商品资金, 其银行利息由各柜组承担, 并按月交纳;四是签订承包合同时, 承包人按库存商品总额的20% 一次性交清风险金, 用于承包人违约损失补偿。五是对职工采取“两不变”, 即职工原有隶属关系和身份不变, 离退休待遇不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李志萌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目前,在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形势下,市场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新时期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实质是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用优化的机制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自1978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改革。一是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阶段(1979~1984年)。政府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缩小国家收购农产品范围。到1984年年底,国家对主要农产品量和播种面积下达的25种指令性计划指标已基本取消。逐步放开了三类农产品的购销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我国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曾被取缔、合并的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 二是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时期(1985~1991年)。在家庭承包制与先行放开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集市贸易相配合下促成的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一举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供应匮乏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重新组合,新组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相继制订了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粮食部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经历每次改革都感受很深,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总体效果良好,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从基层看,感到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大多数地方至今政企不分。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 与外因的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仍是一家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另一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帮助企业搞好经营,难免对下属企业放松监管,不能与社会企业一视同仁;二是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明确规定,中储粮不愿接受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储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于顾及、底气不足,也未对中储粮进行有效监管。三是粮食行政执法起步较晚,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在监管办法、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提高,对社会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也不到位。

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关于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元宝山街道工委书记白书强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就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模糊。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权利下放等原因,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职能超载、负担较重。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与社区重复,同时承担行政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职能,由于缺少完成任务的职权、条件和经费,造成了街道权责不统一,看得见、管不了现象突出。 二是社区行政化现象明显。区职能部门过多地向街道下达工作任务,街道只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导致社区偏重行政职能,使社区成为了各部门的综合“下设机构”,无限小的权力承担着无限大的责任,过重的行政化负担,削弱了社区自治服务职能。 三是社区“两委两会”服务职能弱化。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能够融入社区的正式组织少,导致社区居民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少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生态环保等公益慈善类服务组织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幼教、老年健康、美体健身等社会领域类服务组织。同时,各社会组织均为纯民间社会组织,由于缺乏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只能通过社区经费投入,社区帮建单位支持开展活动。社区共建理事会受调协机制、激励机制、督考机制不完善,以及各成员单位参与热情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组织开展活动不多,对居民需求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合理诉求解决进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属于区级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直接转嫁给社区负责,使社区成为责任的集中地、矛盾的聚集地,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可度。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 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结合实际,就推进我县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以理顺体制机制为途径,将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总体目标 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机构设置;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部行政处罚权和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监方面行政处罚权随改革工作的进程逐步集中到位;2017年10月底前,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并运行;到2020年,全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规章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执法体制基本理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人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基本原则 1、理顺体制,权责明晰。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理顺体制机制,划清职责边界,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2、集中执法,精简高效。整合行政资源,推行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实现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转变。 3、完善制度,规范用权。立足工作实际,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推进依法治理。 4、公正文明,优化服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惠民便民举措,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度。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 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云政发[2013]128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28 【实施日期】2013.08.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云政发〔2013〕128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精神,着力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加快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结合我省流通产业发展新形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统筹的现代流通体系,

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消费中心。 ——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确保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十二五”末力争突破6000亿元。 ——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明显加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8%以下。 ——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流通方式,连锁化率达到22%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左右,流通产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流通业布局更加合理。实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滇中、滇东北、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南流通网络布局不断优化,多区域、多中心、多层次的商贸枢纽逐步形成。 ——流通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和法制环境更加优化,市场运行、市场监管更加规范有序,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安全,全省流通业市场功能、服务水平、公平交易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二)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构建连接国内外的现代流通网络。结合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边境口岸和大型商品集散地,加快建设连接西南地区、东中部腹地、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的骨干流通网络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边境贸易,鼓励边民互市,推动邮政快递服务等稳步发展。加快建设物流配套设施,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各种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布局合理、技术设施先进、信息畅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城市商贸综合体、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和特色商业街区。在100户以上的住

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最新)

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 案 为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x市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x 〔x〕41号)精神,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x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理,以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方向,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等有机结合,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到x年9月底完成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设置;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换装,实现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统一;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政处罚权的x行使,并逐步实施综合执法领域确定的其他相关行政处罚权的x行使。到x年,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执法体制基本理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保障机制初步完善,服务便民高效,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内容 (一)明确管理职责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主要包括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两方面内容,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市政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等。具体范围包括: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含市容环境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资源化利用)和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依法确定的,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需要纳入统一管理的违法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工作。 综合执法是在上述领域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履行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为。具体包括: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煤炭渣土等运输车辆物料抛洒遗散污染、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等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侵占城市非机动车道、违法停放车辆的行政处罚权;水务管理方面向城市河沟渠湖倾倒废弃物和垃圾及违规取土、城市河沟渠湖违法建筑物拆除等的行政处罚权;市场监督管理方面户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违规设置户外广告、户外公共场所食品销售和餐饮摊点无证经营,以及违法回收贩卖药品等的行政处罚权。 (二)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职责界定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以外行政处罚权x行使后,要合理划分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职责权限,实现行政审批与行政处罚职能相对分开。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加强源头监管,审查审批、

国务院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国务院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标 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颁布单位】国务院 【文 号】国发﹝1998﹞35号 【发文日期】1998-11-07 【实施时间】1998-11-07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其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中共中央*局常委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七日 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近几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围绕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

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上做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粮食品种实现了顺价销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初步扭转了大量亏损的局面;制止了粮食收购资金的挤占挪用,实现了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改革步伐。但在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不少干部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识不足,工作不够主动、扎实,贯彻落实政策的具体措施不够得力;有些地方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没有完全到位;粮食收购市场还没有完全管住,私商粮贩违法收购粮食屡禁不止,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销不出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人员多、费用高、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切实扭转,不少企业仍在发生亏损。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要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确保“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贯彻落实,必须从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政策和抓好组织落实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形成秩序井然的粮食收购市场,确立地方政府层层负责的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此,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 确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 加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身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是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一)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在人财等方面与粮食行政管理机制彻底脱钩,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尊重和保护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在这一前提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原则上以现有乡(镇)粮库(站)为单位,或者因此制宜,在几个乡(镇)或一个县(市)范围内组建粮食收储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在企业自愿和经营自主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粮食收储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组建联合销售公司,以利面向市场,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发挥联合优势。 (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转变经营作风,提高报务质量。当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护价由各省、自治区、直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理顺体制机制为途径,将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举措,构建权责明晰、运转协调、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二、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一)界定城市管理职能。城市管理主要包括: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全部工作;政府依法确定的公共空间秩序管理、违法建设治理、环境保护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工作。城市管理执法即在上述领域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履行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为。 (二)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在城市日常管理以及密切相关的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到2018年6月份,xx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集中行使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具体负责: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关行政处罚权;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有关未经批准修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它设施的行政处罚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有关露天烧烤、焚烧垃圾、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的行政处罚权;气象管理方面有关气球施放的行

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对户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的行政处罚权。 各镇街、开发区照此模式,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三)明确城市管理委员会职责。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高位统筹、宏观指导、组织协调、推动落实。区城管委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安排和部署城市管理目标、工作计划,研究确定城市管理方面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协调各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内设机构为综合室:负责文字材料综合、信息上报、宣传报道、数字统计、方案制定、归档立卷等工作;考评室:负责街区制日常检查管理,汇总相关部门的检查情况进行月排名,负责市大型检查活动的安排部署等工作;调度室:负责市城管办派发案件的转递工作,收集市民反映的问题并传递属地进行处置,负责网上检查、网上处置、网上指挥调度的工作。人员由市容环卫局调配落实。 (四)持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区市容环卫局将环卫工作编成保洁中队,按街道区域划分,与各街道进行对接。各街道可单独或挂靠设立城市管理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可根据管理的实际,向市容环卫局申请招聘城管协管员,协管人员只能配合执法人员从事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违法行为劝阻等辅助性事务,不得从事具体的行政执法工作。 (五)加强城市管理执法保障。公安机关应在城市管理部门设立治安保障机构,依法打击妨碍城市管理和暴力抗法行为。检查机关、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程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农村市场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大政方针的调整而不断深化,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农村流通主体、载体、客体、渠道、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流通经营体制具体包括农村流通经营主体(企业、个人等)、经营载体(市场)、经营客体(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经营形式、经营渠道等。30年来,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调整统购统销制度,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开始酝酿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过渡,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从根本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生产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户与集体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是农村市场得到恢复,新时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中城市逐步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第21号文件,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大中城市以及山东,河南等蔬菜主产地开设批发市场,允许长途贩运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开始兴起。 二是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市场主体重新构造。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首次规定了农民私人可以经营。供销合作社进行体制改革,基层供销社逐步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并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办成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等综合服务中心。 三是国家减少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数量和范围,放开部分农产品价格,局部引进市场调节的因素。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减

少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数量和范围,1981年国家统派购农产品品种有141种,到1984年减少为38种,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为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收购任务以后允许上市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开始放活鲜活产品价格;试行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或用平价生产资料换购;放开三类产品和统派购任务外的价格。这阶段引进了市场调节的因素,但仅仅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部突破。 第二阶段(1985———1991年):推行“双轨制”,农村流通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1985年,中共中央出台1号文件制定了十项经济政策,重点加快农产品收购制度改革,取消粮食、棉花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并逐步放开农产品、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的价格,鼓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蓬勃兴起,逐步确立在市场体系的中心地位。大部分批发市场在集市贸易基础上自发形成,有关部门对其逐步加以建设、引导、管理而不断发展起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为大批农产品进城创造了条件,并带动开拓远郊和外埠蔬菜基地和其他副食品供应基地。 二是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成为市场主体,奠定农村流通主体多元化发展基础。这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进行了初步改革,个体和私人企业有一定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农村除了以土地为中心的乡、村合作组织之外,为了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商品生产,农民又自愿组成了多样化的专业性的经济联合。农民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是统派购体制瓦解,从计划形成价格向市场形成价格转变,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建立。从1985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全县现有粮食购销企业1户,比1999年改革前13户减少了12户。企业在职人员减少28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63人;现设置粮站的有勐捧、勐伴、尚勇,人员实行返聘上岗。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已完成职工安置。安置率100%。 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情况。改革前,全县粮食附营企业有17户,有职工230人(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85人。现全县粮食

附营企业已全部改制,人员已全部置换,安置率达100%。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从至期间,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46号及县人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13号文件执行,置换职工的经济补偿以现金和资产两种方式安置,工龄补偿金每年为1000元及同等1000元资产,1986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给予3000元安置费,其余为1500元安置费。截至底,全县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已全部安置,企业实行返聘上岗,返聘人员13人,全县设有3个收储站。粮改以来,全县共解除劳动合同51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348人;企业遗嘱40人。全县粮食企业完成安置总额1571.99万元,其中:资产安置564.7万元(评估价),现金安置160.75万元,失业金、养老金317.8万元,医疗保险金166万元,丧葬抚恤、遗嘱补助费98.74万元,偿还银行贷款和工程款264万元。全县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200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51%,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00人,占全部安置职工数的25.5%。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 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结合实际,就推进我县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以理顺体制机制为途径,将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总体目标 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机构设置;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部行政处罚权和环保、工商、交通、水务、食药监方面行政处罚权随改革工作的进程逐步集中到位;2017年10月底前,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并运行;到2020年,全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规章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执法体制基本理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人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基本原则 1、理顺体制,权责明晰。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理顺体制机制,划清职责边界,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2、集中执法,精简高效。整合行政资源,推行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实现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转变。 3、完善制度,规范用权。立足工作实际,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推进依法治理。 4、公正文明,优化服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惠民便民举措,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度。

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doc

关于开展2019年度黄金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告》精神,现将2019年度黄金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标准条件及政策要求 (一)2019年度黄金工程系列职称申报评审,仍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条件执行。突出业绩和能力导向,以科技创新、成果及贡献情况,作为申报、评审的主要条件。 (二)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技术工人待遇的通知》(鲁办发〔2019〕9号)精神,在职称评审中,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全日制毕业生,分别按照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对待;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专毕业生对待。 (三)对于参加工作后取得的学历,不再限定年限要求。 (四)按照《关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发〔2016〕29号)精神,对申报人员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做具体要求。已取得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可在申报材料时一并提交,作为评审的参考依据。 (五)继续教育条件,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提供近5年以来的继续教育证明材料。 (六)凡明确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的,取得职业资格可视为具备相应系列和级别的职称,并可作为依据申报高一级职称。 (七)对于符合《山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指导条件(试行)》(鲁人发〔2005〕15号)破格申报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业测试后提交评审委员会单独评审。其他申报人员不参加测试。测试方式、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216期2013年第34期Serial No.216 No.34,2013中国城市社区制的概念,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着城市中传统单位社会的瓦解,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和实践模式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计划为主的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表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中,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 “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何海兵,2003)。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单位制”和“街居制”之外,几乎不存在任何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个人缺乏主体性的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从中央集权向中央地方适度分权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促使“单位制”逐步走向解体,“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社区人”,越来越多的人们要靠市场和社区,而不再完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例如,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 人员,他们与原单位几乎没有多少联系,直接面向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等“无单位归属人员”和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员越来越多;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各居民区的老年人显著增多。这些新情况的出现,都增加了城市基层管理的任务。“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 “街居制”体系被动地承接大量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致使其无力承担起社会整合的繁重任务,出现职能超载、职权有限和角色尴尬的现实困境。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也逐渐地发育和成长,国家不能再采取以前的方式,还把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社会自由空间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导致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分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1994)。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 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例如,上海市卢湾区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沈阳市春河社区以“社区自治、议行分离”为理念,将社区定位于小于街道而大于居委会辖区的范围上,在社区内创造性地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3个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武汉市江汉区以“政社分离、合作互动”为理念,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北京市鲁谷街道社区以“三个体系,两个关系,两个归位”为理念,重新设计组织架构,实施社区自治管理;深圳市盐田区以“议行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冉敏(1981-),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冉 敏 (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几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做系统综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迁 的背景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研究方向和实践模式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城市社区管理;基本理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4-0219-03 219——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及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在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之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有利于我们明确要求,厘清思路,选准路径,更好地实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发展趋势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Key words:Administration Restructuring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 Honest government Developing trend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内在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发展正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适应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1.2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必要性分析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划分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价值取向的需要、政府行政改革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 2大部门制改革的内容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