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

教育管理心理学
教育管理心理学

教育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

1、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4、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

(一)为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为形成教育组织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为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遂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四)为教育组织设计,为促使组织改革和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

5、研究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观察和判断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能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处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管理工作。(二)有利于改革教育管理工作,是监狱管理工作是硬新时期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三)有利于嘉庆教育管理者的自身教育,培养和调节教育管理者的个性优秀品质,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

6、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研究着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容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法:有目的研哥控制一定的条件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认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研究着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这心理活动的方法。

(四)测验法: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

信度:测量的可靠性(高达0.8以上)效度: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

第二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教育科学基础

1、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着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多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情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活动相联系。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意大利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的道路。

5、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6、管理: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地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

8、管理者的管理对象是管理人及其活动,人士管理的核心,管理的手段是协调。

9、管理思想现代化:

(一)管理思想现代化:运用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营销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和战略观念

(二)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三)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10、管理与技术的现代化被喻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两个车轮

1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管理对立成为一门科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古典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韦伯

(二)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霍桑实验: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位置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在于工人心理或社会的因素。

(三)现代管理学派:美国西蒙

12、的过生物学家、哲学家冯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冯特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心理学之父”。

13、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被西方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14、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管理心理学正是问世。

第三章教育管理心理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

1、性善论以儒家学派的孟子为代表;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提出“礼”、“刑”治理天下。

2、“经济人”的假设:1960年麦格雷戈概括为X理论

基本观点:(一)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人们自身的最大实利

(二)人的天生都是懒散的,有可能的话,尽量避免工作

(三)人天生就是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需要的满足。

(四)一般人在工作或事业上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起负面责任。

(五)绝大多数人喜欢被领导,照章办事。

(六)缺乏理性,容易受自己的冲动或别人行为的影响。

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管理工作知识少数人的事情,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人物是听从指挥。

(二)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

(三)人士经济人,管理者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四)人天生是懒惰的,对消极的员工才与惩罚措施。

3、经济人的假设奉行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

4、“社会人”的假设: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梅奥对霍桑实验的总结。

相应的管理措施:(一)强调一人为中心的管理(二)强调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三)提倡集体奖励(四)提出新型“参与管理“的方式

5、“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美国马斯洛提出,麦格雷戈概括为Y理论

6、“复杂人”的假设:美国莫尔斯和洛希发表的《超Y理论》

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本质)和意识属性的统一体。

第四章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与管理

1、认知: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社会认知:只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应,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

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3、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自我认知的自觉性、人际认知的广泛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4、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功能:

(一)加速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熟

(二)改善人际关系

(三)提高教育效果

(四)增进心理健康

5、教育管理者如何获得对人的正确认识:

发展的看人、全面地看人、历史地看人

6、教育管理中社会认知的偏见与克服:

偏见:一个人对他人或其他群体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错误的认知和态度。(一)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佳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爱屋及乌”

(三)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在社会认知中,新近的道的信息比以前的道的心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

(四)社会刻板效应(定势效应):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印象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影响。“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五)情感效应:指在人际直觉中,观察者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神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额偏见。

7、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

人脑对于恶官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8、情感的作用:情感的动力作用、情感的信号作用、情感的适应作用

9、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

(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核心)

(二)强烈的理智感

(三)深刻的道德感

(四)正确的审美感

10、意志:在人士和变革显示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1、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一)明确的目的性(二)一贯的坚持性(三)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四)沉着、自制和耐心

12、情感、意志对教育工作者的意志性:

(一)影响学习效果(二)影响教育工作效果(三)影响承受力

(四)影响判断力(五)影响群体相容性

13、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的特征的总和

14、兴趣的培养:

(一)实践活动时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兴趣产生的前提

(四)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5、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晚场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6、根据人呢的能力差异,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定标准、以职选人

(二)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三)能级合理,能职相称

(四)大胆改革,择优汰劣

17、气质:手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佛南圭丽方面典型的、稳定的细腻特征。

18、了解人的气质差异非常必要:

(一)从实际出发,知人善用

(二)因材施教和个别施教

(三)优化组织、合理配置

19、各类不同气质的人:

(一)胆汁质:精力充沛,热情洋溢,遇事不够冷静,脾气暴躁。宜于承担紧迫的的任务,发挥突击作用

(二)多血质:心直口快,爱说爱讲,爱表现自己,比较灵活、善于交际。做联络工作比较合适。

(三)粘液质:沉默寡言,感情深沉,情绪不外露。适合从事长时间、比较稳定而不太紧迫的工作。

(四)抑郁质:孤僻、不合群、多愁善感。办事一般比较认真、仔细、谨慎,适合做比价细致的工作。

20、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1、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本质特征

22、培养人的良好性格的途径: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

(三)用性格榜样去培养性格

(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第五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

1、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公式:S—R

2、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行为公式:S—O—R

3、美国组织管理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行为公式:S—O—B—A

4、个体行为的共性: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

5、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情境因素

6、美国心理学家李维特对改变行为提出了四种模式:权威、胁迫(不正当手段)、操纵、合作

7、教育工作者的需要:生活福利的需要,工作学习的需要,社会需要

8、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动机

9、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管原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

10、动机具有主观性、内隐性、实践性

11、动机作为活动的直接诱因,具有引发、指向、强化三个功能

12、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

(一)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

(二)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

(三)经济利益的追求

13、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诱因—目标

14、目标: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

人脑中的超前反应。

15、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

16、良好目标的特性:具体性、适度性、可测性

17、目标的作用:

(一)目标的导向作用:事人的活动朝预定的方向进行,是人的具体行为的导向(二)目标的评价作用: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一个尺度,作为评价工作进度和成败的指标

(三)目标的控制作用:起控制和监督作用

(四)目标的激励作用

18、激励:指的是持续地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中。

19、激励的方式:

(一)目标激励

(二)奖励激励

奖励激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两种形式结合的奖励

在运用奖励是要注意的问题:①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②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③奖励要及时④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的大小挂钩⑤奖励的方式要有变化,考虑职工的需要差异

惩罚激励:批评、检讨、处分、经济制裁、法律惩办

发挥惩罚的激励作用,注意的问题:

①惩罚要公正合理,并与教育相结合②惩罚要掌握时机③惩罚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④运用惩罚措施要掌握好尺度⑤惩罚方式有口头的、书面的、公开的与个别的几种。

(三)竞赛与评比激励

(四)榜样激励

运用榜样激励要注意的问题:

①实事求是的需氧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发群众产生学习模仿的动机

②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榜样,不能要求榜样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③展开介绍与表扬先进事迹的会议,激发群众敬慕先进的心理效应

(四)领导行为激励

20、有关激励的理论

(一)需要层级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爱和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境界)

(二)激励—保健理论: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

(三)期望理论: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

M =f (V ×E ) 动机水平=效价×期望值

效价也成诱发力,就是个人对行动的结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当效价、期望值越大,就会产生最大的激励力量。

(四)公平理论: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工资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工作者的挫折与管理

1、挫折: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者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2、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阻碍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个体身心条件的影响

(四)个体动机冲突的影响

3、挫折容忍力:个人遭受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

4、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

(一)生理条件:不怕酷暑严寒,不怕紧张劳累

(二)学习与训练

(三)个体心理品质:认知判断、情感因素、意志成分

5、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一)攻击:个体受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或物进行指责或反击

(二)冷漠:个体在首挫折后表现的队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

(三)倒退:受挫折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时出现的返童现象。

(四)固执

(五)逃避

6、挫折的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心理平衡,自发产生的适应性的行为与心理活动。

7、自我防御机制概念是由弗洛伊德和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8、“人之逆境,十有八九”说明了挫折的普遍性。

9、自我防御机制的心理反应方式的作用:

(一)合理化作用:总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酸葡萄作用(二)压抑作用:排除于记忆和意识之外

(三)代替作用:将感情和太对转向其他对象以取代之。

(四)表同作用:把他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的身上,把自己

比拟于自己所崇拜的人。一个人想当演员,条件不够,模范演员的言行举止。(五)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的行为失当,工作错误,推诿到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的不安。

10、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

(一)组织的管理方式

(二)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三)工作性质

(四)工作环境

(五)其他: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偏低的工资、不合理的奖惩、不公平的晋升制度

11、如何解决教育工作者的挫折:

(一)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

①职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②职工保持乐观情绪

③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

④学会自觉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

⑤职工了解并接受自己

(三)正确地对待受挫折者

①采取宽容的态度

②提高认识,分辨是非

③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

④精神发泄法

(四)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①心理卫生:是一种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保持人类对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综合学科和实践技术

②心理卫生的积极目标—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消极目标—心理疾病

③心理失调:人的心理活动过激或不足,以及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心理偏差、心理障碍)

④心理咨询

⑤心理治疗

第七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管理

1、态度:个体对待某种社会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和行为倾向

2、态度的结构:认知因素(基础)、情感因素(核心)、意向因素(外观)

3、态度的功能:

①认知功能

②适应功能

③自我表现功能

④自我防御功能

4、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

5、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特点:

①态度的自觉性

②态度的明朗型

③态度的倾向性

④态度恶复杂性

5、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深层结构:

①价值和价值观

②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信念和理想

6、影响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因素:

①对一类事物的态度与对特定事物的态度不同

②受其他相关态度的影响

③态度与动机的矛盾

④缺乏能力与技巧

⑤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有一使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7、教育工作者的态度表现:语言表现、情感表现(核心)、行为表现

8、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形成的条件:

①个人欲望的满足程度

②新知识的接受和积累

③社会环境和教育

④人格特征

9、态度的具体形成过程:服从、认同、内化、

(一)服从:在个体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或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二)认同:人们开始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或群体的要求相一致。

(三)内化: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

10、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说服者、沟通的信息、沟通的情境、信息的接受者—目标、嵌入的程度(个人在实践一种观点中认同的程度)

11、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模型:

(一)态度的学习理论美国霍夫蓝德态度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获得(二)功能主义理论:丹尼尔.卡兹提出四种态度的功能

①工具性功能

②自我防御功能

③价值表现功能

④认识功能

(三)态度的认知理论

①平衡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

②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和勒温1957年提出

③一致性理论: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提出

12、改变态度的策略和方法:

(一)宣传策略

(二)中介策略: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心态度之间的中介环节

(三)潜移默化

第八章教育群体心理

1、教育群体:在教育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有共同心理倾向和行为指向而协调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2、教育群体的特点:

①群体目标:有共同的目标,构成和维持群体的基础

②群体结构:角色结构、沟通结构,保持群体稳定有序的心理基础

③群体规范:

④群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归属感,是群体成熟的心理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