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

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

神。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不复成为目标了。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以讹传讹。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

考。等到他自己十分透彻,觉得十分靠得住,才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这才是学者的忠实!

现在我国学者的发表热太狂了。许多人对于学术没有下个真功夫,就著书立说来欺世盗名。还有一些人,一种学术自己也不十分透彻,就来道听途说的介绍事业。

忠实精神的另一面,就是不剽窃。是我发明的,才敢说是我发明的;不是我发明的,不应该掠人之美。现在我国著作有百分之几是作者自己独创的呢?有百分之几申明他的根据呢?英雄所见,有时或不期而同。但是在这个过度时代,学术界张冠李戴的把戏实在不少。这件事从表面看,似乎对于学术不生坏影响,但解剖心理,剽窃由于爱真心太浅,虚荣心太重。这两种心理与研究学术的精神根本冲突,我们决要破除这种习气,努力做忠实的工夫。

四.缺乏独立创造的精神

模仿热大于创造热,也是我国学术界的大危机。模仿原本没有十分坏处,但你如果希望学术一天进步一天,你定要有模仿进一步去创造。现在我们所模仿的起初都由创造得来的。如果只能守成,没有新创造,将来环境变迁,我们没有新知识和能力去适应,定会淘汰的。我们占人类四分之一,责任比别的民族都较大些,我们当然不能全然抱着膀子闭着眼睛跟着他人走。

趋附风会的办法,原本不无片面利益。但同时把精力吸收到

一方面去,各种学术不能平均发展,就是那种独尊的学问也因而没有“它山之石”,不能继续的进步。这还是小事,模仿还有更坏的缺点。独立创造的精神是学术进化的驱遣者。模仿热太重,这种独立创造的精神渐渐被它剥蚀去了。战国以后二千多年我国学术进步迟缓,就因为这个模仿热战胜创造热。现在我们自问一声,“这个二千多年的老狐狸尾子还没有割去么?”

五.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

我国学者最普遍的缺点,要算是好理论轻察验。学术上原则定律都要根据事实,事实都要由实地观察和实验来,才真确精密。近代科学发展得快,就因为两个原因。一,就态度说,客观渐比主观占势力;二,就方法言,察验渐比空想占势力。这两个原因在事实上不能分离,惟其重客观,所以尚察验。客观比主观,察验比空想,效力较大,因为主观与空想常易为成见幻觉所误,察验一方面能供给思想材料,一方面可以纠正思想错误,使得结果真确精密。所以近代科学都较重察验。

我们今后也当偶尔脱去书中生活,从故纸堆中爬到人物世界中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注:本文节选自朱光潜1922年3月30日、31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现被收入《朱光潜全集》(第八卷)。节选时,文字有删减调整,无增补。)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

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

中国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石来德

中国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石来德 核心提示: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提起石来德的名字,涉水稍深的人,几乎对这位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都有所耳闻。他的人生经历虽没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提起石来德的名字,涉水稍深的人,几乎对这位工程机械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都有所耳闻。他的人生经历虽没有传奇色彩,但他的埋头钻研,扎实奉献的精神却赢得了赞誉,在学术和科研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广为业内人士所瞩目。 1955年,17岁的石来德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同济大学。一开始他学的是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后来转学建筑及制品专业。1959年,他被调到同济大学机电系新成立的建筑与筑路机械专业任教。在教研室的安排下,他开始学习被当时视为“高技术”的非电量电测技术。为了结合生产实践,他深入车间岗位,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曾到华东电子仪器厂当“学徒”,学习基本电路和焊接电路知识,也曾到上海电表厂,学习磁带记录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知识。返校后,他结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主编出版了教材《应力应变测量技术》一书。随后,他相继完成了对柳州工程机械厂和厦门工程机械厂生产的装载机所进行的结构应力应变测量试验,以及对浦沅工程机械厂生产的汽车式起重机进行的应力应变测量及性能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石来德的不懈努力下,他学术研究水平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在长沙成立的国家建筑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聘请他为评审委员会专家。 八十年代中后期,为了壮大教学和科研力量,石来德积极参与并争取成立了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所、华东及上海地区建筑和筑路机械质量检测中心,形成了一个以上海同济为中心的工程机械研究平台。他们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发动青年科技工作者撰写论文,同时激发在校学生对专业的关注与热情,为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日后申请博士点打下了基础。在石来德主持同济大学设备处工作期间,他锐意改革,在校领导及相关学科负责人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把同济大学的实验室办得有声有色,为同济大学在日后争取到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下了基础。他在科研处的工作同样取得了巨大成绩,根据他的设想,要把科研抓上去,首先要有项目。于是他着力在三个方面采用措施:一是抓信息;二是抓政策;三是抓组织。抓信息就是去了解国家的科研发展规划和立项信息,掌握各地方经济建设的动向。抓政策是制定科研奖励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抓组织就是组织力量去争取课题,攻下课题,获得成果。采取这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后,同济大学的科研能力迅速提高、科研经费大幅增长。据教育部1993年统计,三年间,同济大学的科研经费已经进入全国高校自然科学类科研经费最高额的前十位,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由于石来德在科研和学校管理上取得的非凡成绩,他被任命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并光荣入党。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学校还派他到美国进修。在谈及访美感想时,他说:“我在美国时访问过很多的知名院校,了解到这些院校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并且一流的院校,其研究生的数量均超过了本科生。”因此,回国后他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的口号,并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学科建设,扩大招生名额,还募集资金建起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楼,也这是全国高校的首幢研究生院大楼。作为获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高校研究生院,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在石来德主持下,学术氛围浓厚,在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取得了好成绩,并获得了研究生院先进集体单位的荣誉称号。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朱光潜 谈美 简介

朱光潜《谈美》简介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目录: 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谈人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 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附: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尝试 精彩解读; 《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 本文是关于朱光潜谈美阅读题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谈美》阅读原文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我们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谈美 朱光潜

谈美朱光潜 序 朱自清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多青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仿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仿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误,针贬你的缺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

《谈美》读后感参考

《谈美》读后感参考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拓荒者,并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穷尽毕生精力。《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美的产生谈起,到美感的条件及心灵净化作用,最后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艺术化高度,层层递进;文字简易精炼却引人入胜,本书还一直被誉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汉字“美”由“羊”和“大”组成,在中国古代,羊是十分贵重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对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鱼落雁。伏尔泰曾有一句话这样解释“美”:“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纵观诸多大家对“美”的解释,言语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表达了美的核心:心灵的感受。简言之,美,就是具体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 朱光潜也指出美是一种自然属性,既是自然属性,那就是客观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事物,一个人觉得美,另一个人却不予赞同。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正如有些生物生来就美,有的则生来就丑。比如我们喜欢用娇颜的花朵,明耀的星星来称赞一个人的美丽,也惯用癞蛤蟆来说一个人的丑。因而,有哲学家

认为:美是心的产品。但是美丑本没有固有的标准,《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一个事物美,是因为有不美的对比,然而美与不美,你有什么固有的尺量可以说服我么? 朱光潜认为,美不全在于外物,也不全在内心,我们之所以有美丑的不同感觉,是心和物结合的产物——美感。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不可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失去了活动的载体。美之中有人情也要含物理,两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作者的见地有些绕,但仔细领会,确是这个道理。他总结了前人对美的研究,又弥补了其不足,严谨地道出了“美感”这个新意。 “美感”不是客观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产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态度、距离和移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总会有自己独特的反应。这一点并不难懂,态度是主观意识层面的一部分,它是心灵主体精神的传达,或满足或不满都基于主体的特点。如面对一个苹果,画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构图美感,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万有引力,普通人则想到它吃起来的口感。用朱光潜的话来说,我们面度食物往往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能不能产生美感要看我们更偏向于哪一种态度。

朱光潜《谈美》赏析

朱光潜《谈美》赏析 郑艺平 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赏析朱光潜这部美伦美奂的大作,叫《谈美》。什么是美(诗歌、散文、图画、雕塑、音乐、运动)美是什么你面前走过一个长发飘飘、苗条清秀的女子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不美少年吗你坐拥几百平方米的高级装修别墅吗豪车兰博基尼爱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终于入手了是你拥有一条璀璨夺目吸睛的项链吗还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树可以用来做漂亮家具吗那么,是真理吗是愉快的感觉吗是单纯考据古典名着的历史史实吗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实用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联想伴随的快感;更不是考据和批评,也不是科学家心中理智、严谨的规律; 曾经有几位画家认为可以按照立体几何的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你们喜欢吗如果那样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种常态美,不是个性美,不是变态美,不是我们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所以,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义);当然也不是纯粹的蓦仿自然(极端写实主义)。?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觉”,“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 美是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与实际人生永远隔

着一层白纱,似雾似雪是月,便见得初美丽。 浩荡明媚的水美吗巍峨的山美吗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柔和,秋雨宜凄厉……。这都是美感。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会神时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内容的一气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统一,是周庄梦蝶时,不知周公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与变化。即艺术美和自然美两者缺一不可。美感的态度是欣赏而不是独占,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创造美呢 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会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众的实践里去锻炼技巧并学习选择大众媒介。 其次,要用创造性的想像。联想所伴随的快感不是美感,但艺术不能离开联想,它不是哲学,最忌讳空泛、抽象的概念,它需要用具体的物品作为物质载体。我们不妨用拟人、托物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你的美丽的作品。如曹植被迫于其兄在走七步路时间中做成一首诗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象征兄弟两人,煮豆燃豆萁比喻亲兄弟的骨肉相残。 再次,艺术创作是遵行格律而又能脱化格律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的作品必须是客观的,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由此推动艺术作品的发展。(画画、书法、作诗、音乐、打球等等都要遵行各行各业的规律,但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老方法

朱光潜的经典语录

朱光潜的经典语录 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朱光潜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谈修养》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会误入歧途 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你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就难成立。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决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须先是一个好人。我很相信柏腊图的“恶人不能有朋友”的那一句话。恶人可以做好朋友时,他在他方面尽管是坏,在能为好朋友一点上就可证明他还有人性,还不是一个绝对的恶人。说来说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句老话还是真的,何以交友的道理在此,如何交友的方法也在此。交友和一般行为一样,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谈修养》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谈美》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 《谈修养》 一切道德上的缺点都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懒”。 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 《谈美》 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 《谈美》 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朱光潜-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论中国学术界五大通病 ●朱光潜 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

神。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不复成为目标了。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以讹传讹。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 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 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 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 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 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 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 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 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 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 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 所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 不平常的新综合。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 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从理智方面 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 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个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 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 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 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 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因为类似联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一滴水虽小,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开卷有益,作善至祥。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记得好像是20xx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

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当时场上双方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纯主观的。 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间、时间和逻辑方向上。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校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想。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_李正国

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宁夏党校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Jan .,2006Vol .8 No .1 【哲学与社会】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李正国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8)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引人注目。当下,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 象的探讨和研究“热浪不减”,并且取得了数量可观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文化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关键词:国家形象;文化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06)01-0075-05 收稿日期:2005-10-27 作者简介:李正国(1975-),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有人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才被真正发掘和重视。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关注。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几乎是在理论缺失的状况中进行的,一方面,“成果”数量颇丰,另一方面,从理论的系统和高度来看,研究总体还显得相当滞后。 一 近代以来,对中国公众形象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开山鼻祖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哈罗德·埃萨克斯(Har old R .Isaacs )。1946年,费正清实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张家口后,在美国重要的外交刊物《大西洋月刊》上发表《1946:我们在中国的机会》一文。他预言,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华盛顿如果一意孤行,继续支持蒋介石政权的话,美国将会被中国老百姓从中国赶出去。历史证明了他从中国公众形象研究中作出的正确判断。费正清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先后撰写了《认识中国》等多篇有关公众形象与中美关系的文章,作为打破中美关系研究旧框架的突破口。此外,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为许多有关中国形象的著作作序,表露其观点,这些著作包括乔治·凯兹的《昔 日丰年:传统中国的最后时光》、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格拉姆·派克的《两种时光》、保尔·弗里尔曼和格拉姆·派克的《中国:难忘的生活》等。 国家形象的研究方法最早集中应用于美国对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研究。后来,美苏的相互形象又深化发展成为一个“敌人意象”研究的重要课题。比如,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识与评价肯定会影响到本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因此,外交政策中的决策研究应当在国家形象的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 可以说,国外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早就展开对国家形象的应用研究,只是理论上没有得到系统诠释,相关成果散见于各种论述的有关章节,并以与形象近似的“声誉”、“威望”之类的语词相替代。比如,摩根索在对国家权力斗争三个策略的阐释中对显示权力的描述;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中的国家声誉问题;等等。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不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而是表明他们更多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关注的还是传统的权力说,将其作为软权力的一个细枝末节来研究。应当承认,尽管国际关系各种学派众说纷纭,无论是最初的理想主义的挑战,还是科学行为主义的质疑,一直到新现实主义的修正,但现实主义关于权力的经典学说,仍然魅力不减。因此,从现实主义的角度 7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著导读 《谈美》》公开课教案_5

《谈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并了解朱光潜的《谈美》;理解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高学生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 2.通过学生交流与教师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美”的三个特点,明晰“刚性美”与“柔性美”,并运用审美知识观照自我,观照人生。 3.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感修养”,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审美的本质及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 2.了解“美”的三个特点。 【教学难点】 1.对“美”三个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面对这样一棵古松,您会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几多钱的木料。假如你是一位植物学家,你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假如你是画家,那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木材商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植物学家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而画家则是站在审美的角度。 你觉得这些图片美吗? 一、什么是美? 1.你觉得什么是美?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是指能

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一段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因为有了人,“这颗灭绝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萨特又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这也就是柳宗元说的,“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2.朗诵诗歌 《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 哲人说,美是一种感性, 我说,美是你小小的眼睛里羞涩下淡蓝的清白。 什么是美, 路人说,美是一种感觉, 我说,美是路边的乞丐的手霜冻下褶皱龟裂的颤抖。 什么是美, 诗人说,美是一种境界, 我说,美是深林中秋暮下独行者走进的天地一色。 什么是美,

谈美朱光潜 读书笔记

《谈美》读书笔记 齐雨

开场话 「提纲」先生写这封信(谈美)的目的并提出回信的期望 「摘录」 1.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2.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3.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 4. 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我希望你把你自己所想到的写一封回信给我。「注」在这里先生说得很清楚,希望我们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把他说的话全部强加于我们脑子,只是指点我们思路。我们应当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同时我们希望能写一份回信给朱光潜先生。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提纲」我们对同一事物的几种不同看法 实用态度——有用的 科学态度——客观的 美感态度——“无用的”、主观的 「摘录」 1.

2. 3.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 4.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5. 「注」因为它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可它却是在背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6.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7. 「注」新颖、从未想过的观点。 8.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提纲」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1. 欣赏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 距离之外去看。 2. 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与道德也有差别) 3. 艺术表现的不自然正是为了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4.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提纲」“移情作用” 1.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2. 移情作用的特点:①相互的(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②无意的摹仿。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音乐与教育|朱光潜谈美|阅读题 音乐与教育 柏拉图知道要一个国家的政治合于理想,先要使它的教育合于理想,所以他主张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消有两种教育工具——体操和音乐。因为体操讲究好了,身体可以健全;音乐讲究好了,心灵可以和谐。 音乐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飞禽走兽大半借歌唱表现生命的富裕和欢乐,同时借歌舞把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乐趣传给同类,引起交感共鸣。人类在原始阶段也还保持着这本能的音乐嗜好,但人类到了开化以后,小孩到了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损失,而且是违反自然本性的。 不仅如此,音乐更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完全融化实质与形式的分别,实质即形式,形式亦即实质,内外一致,天衣无缝。它是纯从感官打动人心的,耳里听到,心里就起哀乐共鸣。如果要教育的力量普及而又深入,舍音乐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 音乐对于人生至少有三重大功用。 第一是表现。情感思想都需要发扬宣泄。音乐的表现是最正常的康健的表现,因为它是人类的普遍嗜好,而同时它的命脉在和谐。音乐对于人的情感不仅能“发散”而且能“净化”,就因为它本身是和谐,对于人的心灵自然能产生和谐的影响。有听音乐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凝神静听之后,全体筋肉脉搏都经过一番和谐的震荡,心灵仿佛在困倦之后洗过一回澡,汗垢尽去,血液畅通,有心旷神怡之乐。如果我们不仅是欣赏,自己能歌唱弹奏,除了这种生气洋溢的乐趣以外,我们还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快慰,成就一种作品的感觉。 其次是感动。音乐直接打动感官,引起生理的反应,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话和历史上不乏音乐感动力的传说。人类情感有许多花样,每种花样在脉搏呼吸和筋肉运动上都有一个特殊的节奏,特殊的模型。音乐的抑扬顿挫,长短急舒,往往与这种节奏和模型相称。某一种乐调在生理上激起某一种节奏和模型,就引起某一种情调。所以在听音乐时,实在有两种乐调在进行。一是外在的,耳朵听的;一是内在的,听者身体在无意中所表演的。人类生理构造大致相同,所以一个乐调可以在无数听者的心弦上引起交感共鸣。音乐是极强烈的同情媒介,也就因为这个缘故。 第三是感化。感动是暂时的,感化是久远的。音乐由感动至感化,因为它的和谐浸润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习惯成为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内心和谐,则一切不和谐的卑鄙龌龊的念头自无从发生,表现于行为的也自从容中节。中国先儒以礼乐立教,就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因为内和谐外自然有秩序,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一个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就不会有疵可指了。孔子谈政教何以那样重诗乐?诗与乐原来是一回事,一切艺术精神原来也都与诗乐相通。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都是看到了诗乐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 一个民族的性格常表现于音乐,最显著的是中西音乐的分别。西方音乐偏于阳刚,使听者发扬蹈厉;中国音乐偏于阴柔,使听者沉潜肃穆。这各有所长,我们用不着偏袒。我们所最忧虑的是我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级,大半没有真正的音乐的嗜好。这似乎表现了民族精神的衰落。我个人认为人心的污浊与社会的腐败都种根于此。我深深感觉到我国必须普及音乐教育,尤其是要把国乐本身大加一番整理洗刷。但是制礼作乐是盛业也是美名,须拿出一副极严肃的态度来应付这问题,前途才有希望。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