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构分析汇总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结构分析

学院部门:

报告人:

同组人员:

实验时间:

提交时间:

α( 阿而法)

β( 贝塔)

γ(伽马)

δ(德尔塔)

ε(艾普西龙)

ζ(截塔)

η(艾塔)

θ(西塔)

ι约塔)

κ(卡帕)

λ(兰姆达)

μ(米尤)

ν(纽)

ξ(可系)

ο(奥密克戎)

π (派)

ρ (若)

σ (西格马)τ (套)υ (英文或拉丁字母)φ(斐)χ(喜)ψ(普西)ω(欧米伽)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并掌握不同的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3、了解并掌握溶剂极性对丁酮、三氯乙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4、了解并掌握pH对苯酚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2.1 紫外吸收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因此,这种吸收光谱决定于分子中价电子的分布和结合情况。按分子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几种不同性质的价电子:形成单键的电子称为σ键电子;形成双键的电子称为π键电子;氧、氮、硫、卤素等含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称为n电子。

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取代时,由于这类原子中有n 电子,n电子较σ电子易于激发,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降低,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红移,此时产生n→σ* 跃迁。这种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

芳香族化合物π→π*跃迁在近紫外区产生3个特征吸收带。苯的特征吸收带为184nm(E1),204nm(E2),254nm(B)。E1带、E2带和B带式苯环上三个共轭体系中的π→π*跃迁产生的,E1带和E2带属强吸收峰带,在230—270nm范围内的B带属弱吸收带,其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发生位移。当苯环上有助色基团如—OH、—Cl等取代基时,由于n—π共轭,使E2吸收带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但一般在210nm左右。同时,n—π共轭还能引起苯吸收的精细结构消失。

生色基团为一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在饱和碳氢化合物或苯环上引入这些基团后其最大吸收波长将移至紫外及可见区范围内,产生红移效应。

2.2 影响化合物紫外吸收的因素

2.2.1 溶剂极性

溶剂极性对紫外光谱的影响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两类:①对吸收强度和精细结构的影响。在非极性溶剂中,尚能观察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但若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和溶质的分子作用力增强,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致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②对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n→σ*和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的n电子,基态极性比激发态大,因此基态能够与溶剂之间产生较强的氢键,能量下降较大,而激发态能量下降较小,故跃迁能量增加,吸收波长相短波方向移动,即发生蓝移。而在π→π*跃迁的情况下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强,溶剂使激发态的能级降低的比基态多,使π→π*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发生红移。

2.2.2 pH值

在碱性条件下苯及某些其衍生物易形成盐离子,盐离子带负电荷对应的杂原子上孤对电子增加则n电子较原化合物增多。n电子较易激发,因此所需跃迁能量降低,其对应的3个吸收峰将发生红移。反之,在酸性条件下,化合物形成正离子,杂原子上孤对电子与氢结合,n 电子云密度降低,使跃迁所需能量增加,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2.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除主要可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外,还可以用于物质的定性分析、纯度鉴定、结构分析。

2.4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很多,最常用的是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各种类型的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一般包括光源、单色器、比色杯、检测器和显示器五大部分。

光源:光源指一种可以发射出供溶液或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的光。光源应在一定光谱区域内发射出连续光谱,并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在整个光谱区域内光的强度不应随波长有明显的变化。实际上许多光源的强度都随波长变化而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分光光度计内装有光强度补偿装置,使不同波长下的光强度达到一致。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常用光源是钨灯,能发射出350nm~2500nm 波长范围的连续光谱,适用范围是360nm~1000nm。现在常用光源是卤钨灯,其特点是发光效率大大提高,灯的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

紫外光光度计常用氢灯作为光源,其发射波长的范围为150nm~400nm 。因为玻璃吸收紫外光而石英不吸收紫外光,因而氢灯灯壳用石英制成。为了使光源稳定,分光光度计均配有稳压装置。

单色器:将来自光源的复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装置称为分光系统或单色器。单色器可分成滤光片、棱镜和光栅。滤光片能让某一波长的光透过,而其它波长的光被吸收,滤光片可分成吸收滤光片、截止滤光片、复合滤光片和干涉滤光片。棱镜是用玻璃或石英材料制成的一种分光装置,其原理是利用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波长不同在棱镜内的传播速度不同,其折射率不同而将不同波长的光分开,玻璃棱镜色散能力大,分光性能好,能吸收紫外线而用于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石英棱镜可用于可见光和紫外光分光光度计。光栅是分光光度计常用的一种分光装置,其特点是波长范围宽,可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区,而且分光能力强,光谱中各谱线的宽度均匀一致。

比色杯:比色杯又称为吸收池或比色皿。比色杯常用无色透明、耐腐蚀和耐酸碱的玻璃或石英材料做成,用于盛放待比色溶液的一种装置。玻璃比色杯用于可见光区,而石英比色杯用于紫外光区,比色杯的光径0.1~10cm ,一般为1cm 。同一台分光光度计上的比色杯,其透光度应一致,在同一波长和相同溶液下,比色杯间的透光度误差应小于0.5%。使用时应对比色杯进行校准。

检测器:检测器是将透过溶液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放大的装置。常用的检测器为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

显示器:显示器是将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放大的电流通过仪表显示出来的装置。常用的显示器有检流计、微安表、记录器和数字显示器。检流计和微安表可显示透光度(T /%)和吸光度(A/°)。数字显示器可显示T /%、A /°和浓度(C/mol·L-1)。

三、仪器与试剂

3.1 实验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UV-2501PC

石英吸收池1c m×1c m

容量瓶10ml

吸量管1mL,0.1mL

3.2 实验试剂

乙醇、氯仿(三氯甲烷)、丁酮、三氯乙烯、正己烷(均为A.R)

0.1mol/L HCl(盐酸)

0.1 mol/L NaOH(烧碱、强碱)

苯的正己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

甲苯的正己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

0.3mg/mL 苯酚的乙醇溶液

0.3518mg/mL 苯酚的正己烷溶液

0.4410mg/mL 苯酚的水溶液

0.8mg/mL 苯甲酸的正己烷溶液

0.8mg/mL 苯甲酸的乙醇溶液

0.3mg/mL 苯乙酮的正己烷溶液

0.2694mg/mL 苯乙酮的乙醇溶液

四、实验步骤

4.1 苯及其一取代物的吸收光谱的测绘

在五只1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1.00mL苯、甲苯、苯乙酮、苯酚、苯甲酸的正己烷溶液,用正己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将他们依次装入带盖的石英吸收池中,以正己烷为参比,从200—400nm进行波长扫描,得吸收光谱。

观察各吸收光谱的图形,找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并计算各取代基使苯的λmax红移了多少?

4.2 溶剂性质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4.2.1 溶剂极性对n→π* 跃迁的影响

在三只10mL的容量瓶中,各加入0.04mL(长嘴滴管1滴)的丁酮,分别用水、乙醇、氯仿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依次装入石英吸收池,分别相对各自的溶剂,从200—400nm 进行波长扫描,制得吸收光谱。比较它们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变化,并解释。

4.2.2 溶剂极性对π→π* 跃迁的影响

在三只10mL的容量瓶中依次加入1滴三氯乙烯溶液,并分别用水、乙醇、正己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依次装入石英吸收池,相对各自的溶剂,从200—400nm进行波长扫描,制得吸收光谱。比较它们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变化,并解释。

4.2.3 溶剂极性对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形状的影响

在三只10mL的容量瓶中,分别加入1.00mL苯酚、苯乙酮、苯甲酸乙醇溶液,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将他们依次装入带盖的石英吸收池中,依乙醇为参比,从200—400nm进行波长扫描,得吸收光谱。与苯酚、苯乙酮、苯甲酸的正己烷溶液的吸收光谱相比较,得出结

论。

4.3 溶液的酸碱性对苯酚吸收光谱的影响

在两只10mL 的容量瓶中,各加入1.00mL 苯酚的水溶液,分别用0.1mol/L HCl 、0.1 mol/L NaOH 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依次装入带盖的石英吸收池中,相对水,从200—400nm 进行波长扫描,得吸收光谱。比较它们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并解释。

五、 实验结果分析

5.1 测试条件

扫描范围:200.00nm~400.00nm 。

扫描速度:fast 。

步长:0.2nm 。

狭缝宽度:0.1nm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苯及其一取代物的吸收光谱的测绘

图1 苯及其一取代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图1所示为苯及其一取代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在波长230nm~270nm 之间可观察到B 吸收带,B 吸收带精细结构程度随样品组成不同而改变。波长200nm~230nm 处为苯环E 吸收带, E 1和E 2吸收带重叠较为严重,从谱图中难以被分辨出。E 吸收带吸收强度明显大于B 吸收带吸收带,部分谱线仪器未能检出。鉴于E 吸收带吸收峰不完整且谱线杂乱,选取各样品B 吸收带进行分析。各样品B 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值和精细结构数据见表1。

表1 苯及其一取代物B 吸收带λmax 值和精细结构数据 编号 样品 λmax (nm ) 精细结构(峰个数)

1 苯酚正己烷溶液

270 3 2 苯甲酸正己烷溶液

274 2 3 苯乙酮正己烷溶液 278 2 4 苯正己烷溶液

254 6 5 甲苯正己烷溶液

261 5 ①生色基团对苯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对比表1中苯甲酸、苯乙酮与苯的最大吸收波长值发现,苯甲酸红移20nm ,苯乙酮红移24nm 。苯甲酸、苯乙酮分子中取代基—COOH 和C O

CH 3均为生色基团。在苯环上引入生色基团后,共轭体系增长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减小,

跃迁所需能量降低,因此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精细结构出峰数目对比结果显示,生色基团可使苯环B吸收带精细结构消失,精细结构出峰数从6个减少为2个。

②助色基团对苯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苯酚的λmax与苯相比红移了16nm,甲苯则红移了7nm。苯酚分子中的—OH和甲苯分子中的—CH3均为助色基团。助色基团原子中含有的n 电子较σ易于激发,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降低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OH较—CH3的n电子云密度更高,苯酚的红移现象比甲苯更明显。与此同时n—π共轭使苯环上精细结构消失,所以苯酚精细结构出峰数为3甲苯为5,均低于苯的精细结构出峰数。

5.2.2 溶剂极性对n→π* 跃迁的影响

图2 溶剂极性对丁酮n→π* 跃迁的影响

图2为使用不同溶剂的丁酮溶剂紫外吸收光谱。图中270nm前后可观察到羰基n→π*跃迁所产生的R吸收带。随溶剂的不同,R吸收带λmax有所变化,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溶剂中丁酮R吸收带λmax值

1 丁酮氯仿溶液276

2 丁酮水溶液266

3 丁酮乙醇溶液273

n→π*跃迁的分子中含非键的n电子,其基态极性比激发太大,因此基态分子能与溶剂之间产生较强氢键,能量下降较大。而激发态能量下降较小,因此在极性溶剂中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产生蓝移。

5.2.3 溶剂极性对π→π*跃迁的影响

图3为三氯乙烯与不同溶剂混合后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图中200~250nm处为π→π* 跃迁所产生的K吸收带。由于样品浓度过高,吸收峰超出仪器检测限,使得K吸收带吸收峰未能在图中完全显示出来,且峰形杂乱,重叠较严重。由于吸收峰未能在图中显示出,因此以峰起始位置的波长作比较,经对比后发现三氯乙烯的正己烷溶液和乙醇溶液出峰位置基本不发生变化,其水溶液在相对低波长处出现吸收。

图3 溶剂极性对三氯乙烯π→π* 跃迁的影响

对于π→π* 跃迁,激发态分子的极性比基态分子强,溶剂与激发态分子间形成氢键所降低的能级比基态多,使得在极性溶剂中π→π* 跃迁所需能量变小,吸收峰发生红移。

5.2.4 溶剂极性对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形状的影响

(a)正己烷作溶剂;(b)乙醇作溶剂

图4 溶剂极性对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形状的影响

分别以正己烷和乙醇作溶剂,测定苯酚、苯甲酸、苯乙酮的紫外吸收光谱,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表3为各测试样品B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值和精细结构出峰数目。

表3 溶剂极性对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形状的影响

编号

正己烷溶剂乙醇溶剂

样品λmax处

吸光度

精细结构

(峰个数)

样品λmax处

吸光度

精细结构

(峰个数)

1 苯酚正己烷0.2924 3 苯酚乙醇0.5818 2

2 苯甲酸正己烷0.6156 2 苯甲酸乙醇0.5498 2

3 苯乙酮正己烷0.1831 2 苯乙酮乙醇0.2232 1

由图4和表3可得,溶剂极性增大后,苯环B吸收带精细结构消失更为明显。在极性溶剂中,溶剂和溶质的分子作用力增强,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致完全消失成为平滑

的吸收谱带。同时由于溶剂本身有一定的吸收带,如果和溶质的吸收带有重叠将改变溶质的峰吸收强度。上述两个因素同时影响了溶质的峰吸收强度和形状。

5.3 溶液的酸碱性对苯酚吸收光谱的影响

图5 溶液的酸碱性对苯酚吸收光谱的影响

分别用0.1mol/L氢氧化钠和0.1mol/L的HCl溶液定容1.00mL的苯酚水溶液,以水作参比进行紫外光谱扫描,所得结果见图5。图中200~250nm处为苯环E吸收带,250~300nm处为B吸收带。由图5可见,苯酚氢氧化钠溶液E、B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均大于苯酚盐酸溶

液。这是因为在碱性溶液中,苯酚以O-

形式存在,使未成键n电子密度增大,由于n

电子较容易激发因此最大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反之,在酸性溶液中,氧上的n电子质子化,可使n→π*的吸收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

六、实验讨论

6.1 本实验使用日本岛津UV-2501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一系列苯及其一取代物,不同溶剂中丁酮、三氯乙烯和的紫外吸收光谱,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探讨了助色团、生色团,溶剂极性和酸碱性对溶质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1)生色团和助色团可使苯环上B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同时使B吸收带精细结构消失。

(2)在极性溶剂中,n→π*跃迁所需能量增大,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3)溶剂极性增加,π→π*跃迁所需能量减小,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发生红移。(4)溶剂极性可使苯环上B吸收带精细结构较少甚至消失,变成平滑的吸收峰。

(5)在碱性溶剂中,溶质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反之在酸性溶剂中,溶质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2综合各实验结果可发现,本次实验的测试结果误差较大。大部分谱图在波长250nm以下范围内吸收峰杂乱,且吸收强度超出仪器检测范围造成部分吸收峰不能在图中完整显示出来,给实验结果的分析带来了困难与误差。通过对比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并结合本组情况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本次实验所需配制的溶液较多,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各不同实验人员操作均有一定误差。(2)所配制待测样品浓度过高,致使吸收峰超出仪器检出限,吸光度值应在1以下,而本实验吸光度均在1以上。

(3)仪器使用次数增多,零部件受影响发生老化,为实验结果带来了误差。

6.3通过这次实验,进一步掌握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是应用方法和工作原理。熟悉并掌握了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定性分析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对于影响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因素和相关原理得到了较好的巩固。

七、注意事项

1、本实验试样均为挥发溶液,测定时比色皿必须加盖,样品装填量应不少于比色皿高度的三分之二不多于四分之三;

2、测定完成后把波长调到550nm处再退出测试软件;

3、样品溅入比色室后应立即用滤纸或软纱布擦拭干净;

八、思考题

8.1 说明溶剂极性对n→π*跃迁和π→π*吸收峰将产生什么影响?

答:对于n→π*跃迁,在极性溶剂中,溶剂与基态分子形成氢键使基态分子能量下降,增加了跃迁所需能量,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而对于π→π*跃迁,溶剂与激发态分子形成氢键使激发态分子能量下降,跃迁所需能量减小,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发生红移。8.2 在本实验中能否用蒸馏水代替各溶剂作参比,为什么?

答:不行。由于溶剂性质不同使得不同溶剂本身具有一定的吸收带。测定紫外吸收光谱时,使用参比的目的是为了扣除溶剂对溶质吸收光谱的所带来的影响,降低实验误差。因此,在测试时,应使用待测溶液中对应的溶剂作为参比,而不能统一使用蒸馏水。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主要内容与要求 1.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2.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性定量方法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理、构造与应用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物质分子内部运动形式有三种:(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E(总能量)=E(电子)+E(振动)+ E(转动) 1.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M + hν→ M* 基态激发态 E1ΔE E2 紫外光谱并不是一个纯电子光谱,而是电子——振动——转动光谱。 1.2太阳光的组成:紫外光占3~5%,可见光45%,红外等50% 1.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识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中价电子经紫外或可见光照射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此时电子就吸收了相应液长的光,这样产生的吸收光谱叫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4最大吸收波长与摩尔消光系数(重点)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光度A最大处对应的波长成为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摩尔消光(吸收)系数ε:浓度为1mol/L的溶液、液层厚度为1cm时,在某一波长下 1.5吸收曲线的讨论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A不同; 吸光度A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一般不同。 即使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有时可能相同,但最大摩尔消光系数εmax一般不同。

2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一概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10~800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选择性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好等特点。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法。分子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与其电子结构紧密相关。紫外光谱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如(图4.3),胆甾酮(a)与异亚丙基丙酮(b)分子结构差异很大,但两者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峰。两分子中相同的O=C-C=C共轭结构是产生紫外吸收的关键基团。 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光谱区域的详细划分如图4.4所示。紫外-可见光区一般用波长(nm)表示。其研究对象大多在200-380 nm的近紫外光区和/或380-780 nm的可见光区有吸收。紫外-可见吸收测定的灵敏度取决于产生光吸收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该法仪器设备简单,应用十分广泛。如医院的常规化验中,95%的定量分析都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如平衡常数的测定、求算主-客体结合常数等都离不开紫外-可见

二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光的照射下待测样品内部的电子跃迁,电子跃迁 类型有: (1)σ→σ* 跃迁指处于成键轨道上的σ电子吸收光子后被激发跃迁到σ*反键轨道 (2)n→σ* 跃迁指分子中处于非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反键轨道的跃迁 (3)π→π* 跃迁指不饱和键中的π电子吸收光波能量后跃迁到π*反键轨道。 (4)n→π* 跃迁指分子中处于非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的跃迁。 电子跃迁类型不同,实际跃迁需要的能量不同: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一、电磁波与分子吸收光谱 1.1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电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具有衍射、干涉及偏振等现象,因此它具有波动性。 粒子性:电磁波由极小、密集的光量子(光子微粒)组成。电磁辐射的实质是光子的运动。电磁波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 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的明显程度与其波长有关:波长愈短,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波动特性愈明显。 1.2 电磁波谱 γ射线:具有最高能量的微粒。仅在核反应、高速粒子加速器、宇宙星体剧烈变化时产生 X-射线:具有软、硬之分。医学上所用的CT、X 透视仪均使用的软X 射线紫外光:包括远紫外(10~200nm)和近紫外(200~400nm)。远紫外能被空气中的氧吸收(臭氧层) 可见光(380 ~780 nm):复合光与单色光(激光) 红外光:分为近红外、红外和远红外三个区域。 微波:能使物质分子“翻转”-微波加热的原理;微波通信等 无线电波:射频、视频、短波、中波、长波 电磁波波长、频率的关系:λ=c / υ λ-波长(m);c-光速(3×10 8m·s-1);υ-频率(Hz)

1.3 电磁波的能量 光子作为一种物质微粒具有固有的能量: E=hυ=h· c /λ E-能量;h-普朗克常数;υ-频率(Hz) ;c-光速;λ-波长(m) 电磁波的能量: ◆显粒子性时,能量由光子能量的公式而定 ◆显波动性时,能量主要决定于电磁波振幅 1.4 分子的能级与能量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内部微观运动大致可分为三种,每一种微观运动都有许多种可能的状态,不同的状态具有不同的能量,对应不同的能级。分子内部的运动与对应的能量如下表所示。 分子内部的运动可分为价电子运动,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这些运动具有相应的能级。因此分子具有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分子的能量E等于这三种能级的能量之和: E=Ee+Ev+Er 分子的各能级之间示意图下图。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紫外吸收光谱UV分析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 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气相色谱法 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 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 裂解气相色谱法 PGC

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 有关术语 1. 发色团——指分子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基团,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如NO2、C=O、 COOH、COOR、NO2、N=N、芳基。若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这种基团,将使这一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范围内 由于这些基团产生π→π* 、n→π*及nσ→* 跃迁吸收能量较低,吸收峰出现在紫外、可见光区 2. 助色团——指本身不产生紫外及可见光吸收的基团,但与生色团相连时,使生色团的吸 收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大 OH、OR、X、NH2、NO2、SH等含有n电子的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吸光物质分子中价电子吸收特定能量(波长)的电磁波(紫外光)产生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是研究物质在远紫外区(10-200nm)和近紫外区(200-400nm)的分子吸收光谱法。 真空紫外区(<160nm的紫外光会被空气中氧所吸收→真空/无氧条件下测定) 吸收光谱的特征及其表示方法 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a吸收峰;b肩峰;c吸 收谷; d末端吸收:在短波长处(200nm 左右),只呈现强吸收,而不形成峰的部分 2、吸收曲线的横坐标,一般用波长表示。 3、吸收曲线的纵坐标 ①透光率T(%),(透射比) ②吸光度A T T I I A lg 1 lg lg0- = = = ③吸收率A(%) A(%)=1-T(%) ④吸光系数 A=abc 摩尔吸光系数ε ) (1 1- -⋅ ⋅ =cm mol L bc A ε 一般认为:ε>104为强吸收,ε.103~104为较强吸收ε.102~103为较弱吸收,ε<102为弱吸收 电子跃迁(transition)类型

各种跃迁所需要能量顺序:σ→σ*> n→σ* >π→π*>n→π* A在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范围内,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带主要由σ→σ*、π→π*、n→σ*、n→π*及电荷迁移跃迁产生。 B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带主要由电荷迁移和配位场跃迁(即d—d跃迁和f—f跃迁)产生(可见光区)。 (1)σ~σ*跃迁: 由饱和键产生,能级差大,吸收光波波长短,吸收峰多处于真空紫外区。 (2)n~ σ*跃迁: 含N, O, S, X的化合物中,杂原子的n电子向反键轨道的跃迁,吸收带较弱。吸收 波长为150-250nm的光子,吸收光谱大部分在真空紫外区 (3)π~π*跃迁: 不饱和化合物,尤其是存在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吸收峰大都位于紫外区 εmax较大,一般εmax≥104,λmax较大。 非共轭π轨道的π→π*跃迁,对应波长范围160-190 nm。两个或两个以上π键共轭,对应波长增大,红移至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光区 (4) n~ π*跃迁: 含π键和 n 电子的体系。吸收波长≥200nm λmax较大,εmax较小。对应波长范围在近紫外区 (5)、电荷迁移跃迁 、无机配合物FeSCN2+ 电荷跃迁的吸收带谱带较宽,吸收强度大,εmax>104。 (6)配位场跃迁 d-d、f-f跃迁过渡金属离子与配位体所形成的配合物 吸收带(bands)——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波带位置 1. R吸收带(Radikalartin):由n→π*跃迁(跃迁禁阻,几率小)产生,它具有杂原双 键的共轭基团NO2、NO2、N=N 特点:吸收波长长(约300),吸收强度弱, logε<1 2. K吸收带(Konjugierte):由共轭π→π*跃迁产生,强度强, logε > 4,210-250 特点:①吸收带的波长比R带短,一般λmax>200nm②跃迁几率大,吸收强度大,一 般ε>104③随着共轭体系的增长,π电子云束缚更小,引起π→π*跃迁所需的能 量更小,K带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④K带吸收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是紫外光 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3. B吸收带(Benzenoid):苯环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跃迁产生, 230-270nm,中心在254nm处,宽而弱,有精细结构,是苯环的特征吸收 4. E吸收带(Ethylenic):芳环中3个碳碳双键环状共轭系统π→π*跃迁产生,在184(E1, 观察不到)和203(E2)nm处。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A.内部因素:①发色团、助色团; ②共轭体系的影响(跃迁几率↑):随共轭体系的增长,吸收峰红移 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相间的π键与π键相互作用 (π-π共轭效应),生成大π键。由于大π键各能级之间的距离较近(键的平均化),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化合物结构鉴定资料

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作业

1.说明纳米Ru、Rh、Ir 等十种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2.说明马尾紫、孔雀绿、多氯代酚、苏丹、peo-ppo-peo、pvp等十种有机物或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解答如下: 1(1)、纳米ZnS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观察能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吸收峰位置变化可以考察能级的变化。由图5可知,硫化锌在200~340 nm波长范围内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 1(2)、NiFeAu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上图比较了相关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b是NiFeAu纳米粒子分散在正己烷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看出NiFeAu纳米粒子在约557nm有一个较宽的吸收峰.对比用同样方法合成的NiFe图a在所测试的范围内无特征的吸收峰可以判断多功能性NiFeAu纳米粒子具有源于Au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光学性质.与用同样方法合成的纳米Au粒径8nm在可见光区526nm有强的吸收峰相比图c NiFe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形明显变宽并出现红移该观察说明除了粒径大小变化的因素Fe和Ni的存在影响了Au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也间接证明了NiFeAu纳米复合粒子的生成.Au的特征吸收峰的峰形和强度不同原因在于纳米粒子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根据纳米颗粒光学响应模型Mie理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是由入射光频率和金属纳米颗粒中的自由电子的集体发生共振时产生的而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共振条件对纳米颗粒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纳米粒子的组成结构尺寸形状电解质或者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特征吸收峰的强度和形状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一样. 1(3)、TiO 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光学、生物学等领域。下面我将从什么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应用领域、分析方法、仪器设备、典型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又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在紫外、可 见光区的吸收光谱。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二、应用领域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光学、生物医学、环境 监测等领域。如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 等进行分析、对环境中的水质、空气等进行检测,还可用于药物研究 等方面。 三、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样品中的吸收情况,可以了解样品所含的 化学物质的组成及浓度。 四、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仪器设备主要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样品池,光源,检测器。

五、典型实验步骤 (1)准备样品:取少量样品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溶液中,使其达到稳 定状态。 (2)将溶液倒入样品池中,并将样品池放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3)选择波长: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进行分析。 (4)根据波长设置仪器参数:包括选择光路、调整光栅、检测器增益等。 (5)记录吸收光谱:启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并记录数据。 (6)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六、注意事项 (1)在记录数据前,应先了解仪器的基本操作流程,以便能更准确地 记录数据。 (2)在取样时应注意取样量,建议取量小,避免影响测试结果。 (3)在进行测试时,应尽可能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保障测试结果 的准确性。

UV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构分析汇总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结构分析 学院部门: 报告人: 同组人员: 实验时间: 提交时间: α( 阿而法) β( 贝塔) γ(伽马) δ(德尔塔) ε(艾普西龙) ζ(截塔) η(艾塔) θ(西塔) ι约塔) κ(卡帕) λ(兰姆达) μ(米尤) ν(纽) ξ(可系) ο(奥密克戎) π (派) ρ (若) σ (西格马)τ (套)υ (英文或拉丁字母)φ(斐)χ(喜)ψ(普西)ω(欧米伽)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并掌握不同的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3、了解并掌握溶剂极性对丁酮、三氯乙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4、了解并掌握pH对苯酚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2.1 紫外吸收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因此,这种吸收光谱决定于分子中价电子的分布和结合情况。按分子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几种不同性质的价电子:形成单键的电子称为σ键电子;形成双键的电子称为π键电子;氧、氮、硫、卤素等含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称为n电子。 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取代时,由于这类原子中有n 电子,n电子较σ电子易于激发,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降低,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红移,此时产生n→σ* 跃迁。这种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 芳香族化合物π→π*跃迁在近紫外区产生3个特征吸收带。苯的特征吸收带为184nm(E1),204nm(E2),254nm(B)。E1带、E2带和B带式苯环上三个共轭体系中的π→π*跃迁产生的,E1带和E2带属强吸收峰带,在230—270nm范围内的B带属弱吸收带,其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发生位移。当苯环上有助色基团如—OH、—Cl等取代基时,由于n—π共轭,使E2吸收带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但一般在210nm左右。同时,n—π共轭还能引起苯吸收的精细结构消失。 生色基团为一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在饱和碳氢化合物或苯环上引入这些基团后其最大吸收波长将移至紫外及可见区范围内,产生红移效应。 2.2 影响化合物紫外吸收的因素 2.2.1 溶剂极性 溶剂极性对紫外光谱的影响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两类:①对吸收强度和精细结构的影响。在非极性溶剂中,尚能观察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但若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和溶质的分子作用力增强,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致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②对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n→σ*和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的n电子,基态极性比激发态大,因此基态能够与溶剂之间产生较强的氢键,能量下降较大,而激发态能量下降较小,故跃迁能量增加,吸收波长相短波方向移动,即发生蓝移。而在π→π*跃迁的情况下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强,溶剂使激发态的能级降低的比基态多,使π→π*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发生红移。 2.2.2 pH值 在碱性条件下苯及某些其衍生物易形成盐离子,盐离子带负电荷对应的杂原子上孤对电子增加则n电子较原化合物增多。n电子较易激发,因此所需跃迁能量降低,其对应的3个吸收峰将发生红移。反之,在酸性条件下,化合物形成正离子,杂原子上孤对电子与氢结合,n 电子云密度降低,使跃迁所需能量增加,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2.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除主要可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外,还可以用于物质的定性分析、纯度鉴定、结构分析。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UV/VIS)也称为电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光谱技术。它是利用分子中的电子跃迁来测量样品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内的吸收能力。UV/VIS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浓度、反应动力学、质量控制、化学反应机制和其他化学和生物过程等。 UV/VIS谱是通过将样品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内的吸收谱与相应的标准谱对比来进行解释和量化的。这些标准谱通常是纯净的溶液或气体样品,它们没有任何吸收峰。比较标准谱和样品谱的差异可以帮助分析师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组分和它们的浓度。这种比较可以通过绘制样品吸收谱和标准谱之间的差异图来进行。 UV/VIS谱通常在200-110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测量。而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分子内电子的跃迁通常发生在紫外光(<400nm)和可见光(400-700nm)波长范围内。在这两个波段内,各种化合物都有特定的吸收能力。因此,UV/VIS谱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数字和图形信息,为测量和分析各种样品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 在分析中,UV/VIS谱可以用于测定生物分子、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离子的含量。例如,在分析生物分子时,UV/VIS谱可以用于测量DNA、RNA、蛋白质和其他生化物质的浓度。对于纯化有机化合物的任务, UV/VIS谱可以用于鉴定化合物的纯度和浓度,以及确定特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同时,UV/VIS谱也被广泛用于环境监测,如监测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和化学物质。

总的来说,紫外吸收可见光谱是化学及相关学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具有简单、灵敏、速度快、直观等特点,可以用于多种分析任务。随着分析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UV/VIS谱技术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紫外光谱法分析聚合物结构特征

紫外光谱法分析聚合物结构特征 课程名称聚合物结构表征 姓名檀笑风 学号0814121034 专业08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班 任课老师林志勇钱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紫外光谱样品的制备和紫外光谱仪的使用; (3)练习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和谱图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物质中分子吸收200-800nm光谱区内的光而产生的。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跃迁(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之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这些电子由于各种原因(如受光、热、电的激发)而从一个能级转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因此,每一跃迁都对应着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各种物质,有对电磁辐射显示选择吸收的特性。吸光光度法就是基于这种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 电子跃迁类型

跃迁所需能量为:σ→σ* >n→σ* ≥π→π* >n→π* 与有机化合物有关的价电子有σ、π和n电子,主要跃迁有:1.N-V跃迁:由基态跃迁至反键轨道:σ-σ*、π-π* 2.N-Q跃迁:非键电子跃迁到反键轨道:n-σ*、n-π* 3.N-R跃迁:σ电子激发到更高能级或电离 吸收波谱: σσσππ -- > 远紫外 配位场跃迁 电荷转移跃迁 *** 频率 此外,与分光光度法有关的跃迁还有: 4.电荷转移跃迁,常见过渡金属与有机配位体(显色剂)之间电子转移跃迁,大多在可见光区,吸收强度大,往往用于定量分析。 5.配位场跃迁,d-d或f-f轨道在配位场作用下简并,轨道分裂,产生d-d(Ⅳ、V 周期)、f-f (La系、Ar系)跃迁。此吸收能量少,吸收强度较小,多在可见光区。 光谱图一般用A~λ或T%~λ表示: 聚苯胺由还原单元和氧化单元构成,其结构单元可表示为:,其中Y表示氧化一还原程度。 紫外吸收光谱能直接反映聚苯胺的能带结构和掺杂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在各国学者努力下,通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第九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ltraviolet spectrometiy, UV 第一节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UV 一、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formation of UV 1•概述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波长范I韦I :100-800 mil (1)远紫外光区:100-200nm ⑵近紫外光区:200-400mn (3)可见光区:400-800nm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带状光谱。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AE = E2 - E1 = 11\> 量子化;选择性吸收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A max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 吸收曲线的讨论: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人吸收波长久 max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人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 曲线形状和人max则不同。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④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在人max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⑤在4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人,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振动能量Ev、转动能量 即:E=Ee+Ev+Ei J Ee> J Ey> J Er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讨论: (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d Ei: 0.005〜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1、冬枣果皮红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由图能够看出,在冬枣红色素提取液光谱图上共有7个吸收峰。随着波长的增加,吸光值呈现慢慢减小的趋势。花色苷类化合物在紫外区270~280 nm和465~5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类黄酮类色素在250~3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通过特点性反映查验,能够初步判定冬枣色素是花色苷类和类黄酮类化合物。 2、番茄红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番茄红素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紫外光谱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常常发生转变是溶质-溶剂分子之间彼此作用的结果。番茄红素主吸收带的产生是由其共轭π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引发,番茄红素分子所处的介质环境对吸收带波长和吸收强度有较大阻碍,由图和表分析取得:番茄红素在具有较低折光率的溶剂-非极性溶剂(正己烷、石油醚)和极性中等的溶剂(丙酮、乙酸乙酯)中特点吸收带波长超级接近,但在较高折光率的溶剂苯、二硫化碳中特点吸收带波长明显红移,可能是高折光率的溶剂对番茄红素激发态的稳固作用比基态强的结果。 用苯和二硫化碳作为溶剂时,与丙酮相较,番茄红素的溶解速度快,颜色变深,番茄红素的3个吸收峰发生明显红移,同时还发此刻二硫化碳中,番茄红素吸收光谱的谱带变宽,475nm处的峰值变得模糊。当番茄红素溶于极性溶剂时产生溶剂化,由于激发态和基态的电荷散布不同而使这两种状态的溶剂化程度不同,溶剂的极性愈大,有机分子的成键π轨道向反键π*轨道的跃迁波长愈长,说明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大,能级降低的比基态多,从而发生红移效应。溶剂化还限制了分子的自由转动,因此转动光谱表现不出来,若是溶剂的极性专门大,分子的振动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振动引发的精细结构消失。番茄红素溶解在苯和二硫化碳两种溶剂极性不一样的溶剂,产生红移的大小也不一样。由于二硫化碳的极性比苯大,番茄红素的二硫化碳溶液吸收峰的位置红移最为显著。 3、TiO2 纳米膜紫外可见光谱 图1 为膜A05 和膜A′05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热处置温度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有必然的阻碍,热处置温度高,膜的可见区的透射率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高的热处置温度可形成较大的粒子,从而引发较大的光散射. 两种膜未见明显光干与作用. 图2 为膜B10 和膜B′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B′10 的透光率小,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这是由于膜B′10 是一次提拉形成的膜,粒子间距离大,膜较厚,因此透光率就小.膜B10 分两次成膜,粒子间距小、重叠密,膜的厚度相对就小,透光率大. 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干与作用均较强,且干与模式不一样. 图3为膜C10和膜C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C10和膜C’10 的透光率大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 医学院宋宗辉20162016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法。分子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与其电子结构紧密相关。紫外光谱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光谱区域的详细划分如下图所示。紫外-可见光区一般用波长(nm)表示。其研究对象大多在200-380 nm的近紫外光区和/或380-780 nm的可见光区有吸收。紫外-可见吸收测定的灵敏度取决于产生光吸收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该法仪器设备简单,应用十分广泛。如医院的常规化验中,95%的定量分析都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如平衡常数的测定、求算主-客体结合常数等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区域 1.1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1.1电子能级和跃迁 从化学键性质考虑,与有机物分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是: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共享的或称为非键的n电子。有机物分子内各种电子的能级高低次序下图所示,σ*>π*>n>π>σ。标有*者为反键电子。

电子能级及电子跃迁示意图 可见,σ→σ*跃迁所需能量最大,λmax<170 nm,位于远紫外区或真空紫外区。一般紫 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不能用来研究远紫外吸收光谱。如甲烷,λmax =125 nm。饱和有机化 合物的电子跃迁在远紫外区。 1.2生色团 π→π*所需能量较少,并且随双键共轭程度增加,所需能量降低。若两个以上的双键被单键隔开,则所呈现的吸收是所有双键吸收的叠加;若双键共轭,则吸收大大增强,波长红移,λmax和εmax均增加。如单个双键,一般λmax为150-200nm,乙烯的λmax = 185nm;而共轭双键如丁二烯λmax = 217nm,己三烯λmax = 258nm。 n→π*所需能量最低,在近紫外区,有时在可见区。但π→π*跃迁几率大,是强吸收带;而n→π*跃迁几率小,是弱吸收带,一般εmax<500。许多化合物既有π电子又有n 电子,在外来辐射作用下,既有π→π*又有n→π*跃迁。如-COOR基团,π→π*跃迁λmax=165 nm,εmax=4000;而n→π*跃迁λmax=205nm,εmax=50。π→π*和n→π*跃迁都要求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以提供π轨道。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引入饱和化合物中,使饱和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移入紫外-可见区。这类能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官能团,如一个或几个不饱和键,C=C,C=O,N=N,N=O等称为生色团(chromophore)。某些生色团的吸收特性见下表。 某些生色团及相应化合物的吸收特性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紫外光谱在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一Visiblespeetroseopy,UV-Vis),也简称为紫外光谱(UV),属于吸收光谱的一种。由于紫外光谱本身有许多特点:测量灵敏和准确度高,应用围广,对很多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都能进行测定,也能定性或定量的测定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此外,仪器的价格比较便宜,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普及推广,至今仍是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重要工具。因此,本文首先介绍紫外光谱用于定性分析的依据和一般规律,然后归纳了影响紫外-可见光谱的一些因素,最后举例说明紫外光谱在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关键词】紫外-可见光谱定性分析影响因素结构分析光谱数据 前言 紫外吸收光谱是分子中最外层价电子在不同能级轨道上跃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分子中价电子跃迁时的能量变化与化合物所含发色基团之间的关系。UV谱图的特征首先取决于分子中含有的双键数目、共轭情况和几何排列,其次取决于分子中的双键与未成键电子的共轭情况和其周围存在的饱和取代基的种类和数目,它主要提供了分子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1]。通常UV谱图组成比较简单,特征性不是很强,但用它来鉴定共轭发色基团却有独到之处。UV吸收谱带的位置和摩尔消光系数的数值,一般无法判断官能团的存在,但它能提供化合物的结构骨架及构型、构象情况,因此至今仍为一项重要的测试分子结构的有用手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广泛用于有机[2-3]、无机[4]、生化[5]、涂料[6]、药物[7]等领域和国民经济部门[8]。

紫外光谱用于定性分析的依据和一般规律 利用紫外光谱定性分析应同时考虑吸收谱带的个数、位置、强度以及形状。从吸收谱带位置可以估计被测物结构中共轭体系的大小;结合吸收强度可以判断吸收带的类型,以便推测生色团的种类。注意所谓吸收带的形状主要是指其可反映精细结构,因为精细结构是芳香族化合物的谱带特征。其中吸收带位置(λmax)和吸收强度(εmax)是定性分析的主要参数。根据紫外光谱原理和吸收带波长经验计算方法,可以归纳出有机物紫外吸收与结构关系的一般规律如下[9]: 1、如果在紫外谱图220~250nm有一个强度吸收带(εmax约为104)表明分子中存在两个双键形成的共轭体系,如共轭二烯烃或α,β-不饱和酮,该吸收带是K带;300nm以上区域有高强吸收带则说明分子中有更大的共轭体系存在。一般共轭体系中每增加一个双键,吸收带红移30nm。 2、如果在谱图270~350nm区域出现一个低强度吸收带(εmax10~100),则应该是R吸收带,可以推测该化合物含有带n电子的生色团。若同时在200nm附近没有其他吸收带,则进一步说明该生色团是孤立的,不与其他生色团共轭。 3、如果谱图在250~300nm围出现中等强度的吸收带(εmax约为103)有时能呈现精细结构,且同时在200nm附近有强吸收带,说明分子中含有苯环或杂环芳烃,根据吸收带的具体位置和有关经验计算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估计芳环是否与助色团或其他生色团相连。 4、如果谱图呈现出多个吸收带,λmax较大,甚至延伸到可见光区域,则表明分子中有长的共轭链;若谱带有精细结构则是稠环芳香烃或它们的衍生物。 5、若210nm以上检测不到吸收谱带,则被测物为饱和化合物,如烷烃、环烷烃、醇、醚等,也可能是含有孤立碳碳不饱和键的烯、炔烃或饱和羧酸及酯。 利用这些一般规律可以预测化合物的类型以限定研究围,结合其他波谱方法或化学、物理性质进一步推测结构。 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因素 1、隔离效应与加和规律 如果两个发色基团之间引入不含杂原子的饱和集团(如-CH2-),这种饱和基

紫外光谱汇总

紫外光谱汇总

————————————————————————————————作者:————————————————————————————————日期:

第1章紫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scopy, UV-Vis)是由分子吸收能量激发价电子或外层电子跃迁而产生的电子光谱。其波长范围为10~800 nm,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波段:可见光区(400~800nm):有色物质在此区段有吸收; 近紫外区(200~400nm):芳香族化合物或具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此区域有吸收; 远紫外区/真空紫外区(10~200nm):空气中的O2、N2、CO2和水蒸气在此区域有吸收,对测定有干扰,需要在真空条件下测定。 近紫外区是紫外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即通常所说的紫外光谱。市售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波段较宽,一般包括紫外和可见光谱范围。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电子光谱通常不是尖锐的吸收峰,而是一些平滑的峰包,如图1所示。 图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S. He, G. S. Wang, C. Lu, X. Luo, B. Wen, L. Guo and M. S. Cao, ChemPlusChem, 2013, 78, 250-258.) 1.1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1.1 紫外吸收的产生 光是电磁波,其能量(E)的高低可以用波长(λ)或频率(υ)来表示: E=ℎυ=ℎ×c λ 式中:c——光速(3×108 m/s); h——普朗克(Planck)常量(6.626×10−34J∙s) 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即波长越长,能量越低;频率越高,能量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