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吸收光谱1

第九章紫外吸收光谱1. 试简述产生吸收光谱的原因.

基本要点:

1. 分子吸收光谱;

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4. 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5.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等 .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由来已久,公元60年古希腊已知道利用五味子浸液来估计醋中铁的含量。这一古老的方法由于最初是运用人的眼睛来进行检测,所以叫比色法。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第一台光电比色计,40年代出现的BakmanUV 分光光度计, 促进了新的分光光度计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紫外分光光度计已向着微型化﹑自动化﹑在线和多组分同时测定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分子吸收光谱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一、分子内部的运动及分子能级

前面讲的AAS和AES都属与原子光谱,是由原子中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是由一条一条的彼此分离的谱线组成的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比原子光谱要复杂得多。这是由于在分子中,除了有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组成分子的各原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以及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如果考虑三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分子总的能量可以认为是这三种运动能量之和。即

E=E e+ E v+ E r

式中E e为电子能量,E v为振动能量,E r转动能量。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运动都对应一定的能级,即:分子中除了电子能级外,还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这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正如原子有能级图一样,分子也有其特征的能级图。简单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如图9-1所示。A和B表示电子能级,间距最大;每个电子能级上又有许许多多的振动能级,用V'=0,1,2,……等表示A能级上个振动能级,V"=0,1,2,……等表示B能级上各振动能级;每个振动能级上又有许许多多的转动能级,用j'=0,1,2,……等表示A能级上V'=0各转动能级,j"= 0,1,2,……等表示A能级上V'=1各振动能级等等。

且ΔE e > ΔE v > ΔE r

二、能级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分子处于较低的能量状态,即基态。分子吸收能量具有量子化特征,即分子只能吸收等于二个能级之差的能量。如果外界给分子提供能量(如光能),分子就可能吸收能量引起能级跃迁,而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能级。

ΔE=E1-E2=hν=hc/λ

由于三种能级跃迁所需要的能量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波长范围的电磁辐射使其

跃迁,即在不同的光学区域产生吸收光谱。

1.转动能级跃迁与远红外光谱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E r约为:0.025~0.003eV。假如是0.01 eV,可计算出:

λ=hc/ΔE

=6.624×10-34×2.998×108/0.01×1.6×10-19

=1.24×10-5m=12400nm=124μm

可见,转动能级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50~300 m), 称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

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E v约为:1~0.025eV。假如是0.1 eV,可计算出:

λ=hc/ΔE

=6.624×10-34×2.998×108/0.1×1.6×10-19

=1.24×10-5m=12400nm=12.4μm

可见,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0.78~50μm),称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振动光谱中总包含有转动能级间跃迁,因而产生光谱也叫振动-转动光谱。

3.电子能级

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E e : 20~1eV。假如是5eV,可计算出:

λ=hc/ΔE

=6.624×10-34×2.998×108/5×1.6×10-19

=2.48×10-7m=248nm

可见,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200~780nm),称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

电子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因而产生的谱线呈现宽谱带。紫外—可见光谱实际上是电子-振动-转动光谱。

应该指出,紫外光可分为近紫外光(200 ~ 400 nm)和真空紫外光(60 ~ 200 nm)。由于氧、氮、二氧化碳、水等在真空紫外区(60 ~ 200 nm)均有吸收,因此在测定这一范围的光谱时,必须将光学系统抽成真空,然后充以一些惰性气体,如氦、氖、氩等。鉴于真空紫外吸收光谱的研究需要昂贵的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故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际上是指近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Organic Molecular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有机化合物此外吸收光谱(电子光谱)是由分子外层电子或价电子跃迁所产生的。按分子轨道理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成键σ轨道,反键σ*轨道;成键π轨道,反键π*轨道(不饱和烃);另外还有非键轨道(杂原子存在)。各种轨道的能级不同,如图9-2所示。

相应的外层电子和价电子有三种:σ电子、π电子和n 电子。通常情况下,电

子处于低的能级(成键轨道和非键轨道)。当用合适能量的紫外光照射分子时,分子可能吸收光的能量,而又低能级跃迁到反键*轨道。在紫外可见光区,主要有下列几种跃迁类型:

①.N→V跃迁:电子又成键轨道跃迁到反键轨道,包括σ→σ*;π→π*跃迁。

②. N→Q跃迁:分子中未成键的n 电子跃迁到反键轨道,包括n→σ*;n→π*跃迁。

③. N→R跃迁:σ电子逐级跃迁到各高能级,最后脱离分子,使分子成为分子离子的跃迁。(光致电离)

④.电荷迁移跃迁:当分子形成配合物或分子内的两个大π体系相互接近时,外来辐射照射后,电荷可以由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而产生电荷转移吸收光谱。可见,有机化合物一般主要有4种类型的跃迁:n→π*、π→π*、n→σ*和σ→σ*。各种跃迁所对应的能量大小为

n→π*< π→π*< n→σ*< σ→σ*

[讨论]:

①σ→σ*跃迁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 nm,甲烷的λmax 为125nm , 乙烷λmax为135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作为溶剂使用。

②.n→σ*跃迁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σ*跃迁。

③. π→π*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强吸收。

1.饱和烃

饱和烃类分子中只含有σ键,因此只能产生σ→σ*跃迁,即σ电子从成键轨道(σ)跃迁到反键轨道(σ*),所需能量最大。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10~200nm,已超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范围,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空气中的氧吸收波长< 160nm的紫外光)。如甲烷的λmax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这类物质在紫外光谱分析中常用作溶剂。

当饱和烷烃的分子中的氢被氧、氮、卤素、硫等杂原子取代时,因有n 电子存在,而产生n→σ*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之为红移。

例如,CH3Cl、CH3Br和CH3I的n→σ* 跃迁分别出现在173、204和258nm 处。又如,CH4跃迁范围125~135nm(σ→σ*),CH3I跃迁范围150~210nm(σ→σ*)和259nm (n→σ*);CH2I2吸收峰292nm(n→σ*);CHI3吸收峰349nm(n→σ*)。这些数据不仅说明氯、溴和碘原子引入甲烷后,其相应的吸收波长发生了红移,显示了助色团的助色作用。而且说明,虽杂原子半径增加,n→σ*跃迁向长波方向移动。

直接用烷烃和卤代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它们是测定紫外和(或)可见吸收光谱(200~1000nm)的良好溶剂。

2.不饱和脂肪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σ键外,还含有π键,它们可以产生σ→σ*和π→π*两种跃迁。π→π*跃迁的能量小于σ→σ*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π→π*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这种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称为生色团。See Table 9-3。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形成大π键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π→π*跃迁的吸收带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强[原因:轭系效应使单键具有双键的性质(加强),双键具有单键的性质(削弱),即平均化。电子易激发] 。

例如,C2H4(孤立单键)λmax=171nm,εmax=1.553×104;CH2=CH-CH=CH2λmax=217nm,εmax=2.1×104。[See Table 9-4]。在共轭体系中,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K(Konjugation)带。

K带(π→π*)的特点:强度大,εmax›104;位置一般在217~280nm;λmax 和εmax的大小共轭链的长短及取代基的位置有关。

根据K带是否出现,可判断分子中共轭体系的存在的情况。在紫外光谱分析中有重要应用。

乙酰苯紫外光谱图(See Power Point):羰基双键与苯环共扼:K带强;苯的E2带与K带合并,红移;取代基使B带简化;氧上的孤对电子:R带,n→π*跃迁,跃迁禁阻,弱。

3.芳香烃

Fig. 9-5为苯的紫外光谱图(乙醇溶剂)。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π→π*跃迁引起的。

E1带出现在185nm(εMAX = 47,000),E2带出现在204nm(εMAX = 79,00 ),强吸收带。它们是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跃迁所产生的,是芳香族化合的特征吸收。

B带出现在255nm (εMAX = 200)。这是由π→π*跃迁的振动重叠引起的。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许多同系物的B谱带有许多的精细结构,这是由于振动跃迁在基态电子跃迁上的叠加而引起的。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

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E2带和B谱带。

当苯环与生色团连结时,有B和K两种吸收带,有时还有R吸收带,其中R吸收带的波长最长。

稠环芳烃,如萘、蒽、芘等,均显示苯的三个吸收带,但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

当芳环上的-CH基团被氮原子取代后,则相应的氮杂环化合物(如吡啶、喹啉)的吸收光谱,与相应的碳化合物极为相似,即吡啶与苯相似,喹啉与萘相似。此外,由于引入含有n电子的N原子的,这类杂环化合物还可能产生n→π*吸收带。

3.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C=O基团。>C=O基团主要可产生π→π*、n→σ* 、n→π*三个吸收带,n→π*吸收带又称R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n→π*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n→π*吸收带,但是,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助色团,如-OH、-Cl、-OR等,由于这些助色团上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π电子产生n→π共轭,导致π*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轨道的能级,因此实现n→π* 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π*吸收带蓝移至210nm左右。

第三节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Inorganic Molecular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产生无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一﹑电荷转移跃迁:吸收谱带200~400nm

许多无机配合物有电荷迁移跃迁所产生的电荷迁移吸收光谱。

电荷迁移跃迁:指络合物吸收了可见-紫外光后,电子从中心离子的某一轨道跃迁到配位体的某一轨道,或从配位体的某一轨道跃迁到与中心离子的某一轨道。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电荷迁移吸收光谱。(相当于内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可表示为:

M n+-L b-→ M(n+1)+-L(b+1)- (hν)

[Fe3+-SCN-]2+→[Fe2+-SCN]2+

(这就是配合物λmax=490nm为血红色原因)

金属配合物的电荷转移吸收光谱,有三种类型:

1. 电子从配体到金属离子:相当于金属的还原;

2. 电子从金属离子到配体;

产生这种跃迁的必要条件是金属离子容易被氧化(处于低氧化态),配位体具有空的反键轨道,可接受从金属离子转来的电子,如吡啶、2,2' -联吡啶,1,10-二氮杂菲及其衍生物等,这类试剂易与可氧化性的 Ti(III)、 Fe(II)、V(II) 、 Cu(I) 等结合,生成有色配合物,反应过程中,电子从主要定域在金属离子的d轨道,转移到配位体的π轨道上。

3.电子从金属到金属

配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氧化态的金属时,电子可在其间转移,这类配合物有很深的颜色,如普鲁士蓝 KFe[Fe(CN)6], 硅(磷、砷)钼蓝 H8[SiMo2O5(Mo2O7)5] 等。

过度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反应所生成的配合物以及许多水合无机离子,均可产生电荷迁移跃迁。

如,Fe2+--1,10邻二氮菲及Cu+--1,10邻二氮菲配合物。

又如, Fe3+OH-→ Fe2+HO (hν)

此外,一些具有d10电子结构的过度元素形成的卤化物及硫化物,如AgBr、HgS等,也是由于这类跃迁而产生颜色。

电荷迁移吸收光谱出现的波长位置,取决于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相应电子轨道的能量差。若中心离子的氧化能力越强,或配位体的还原能力越强,则发生跃迁时需要的能量越小,吸收光波长红移。

电荷迁移吸收光谱的ε一般在103~104之间,其波长通常处于紫外区。

二、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包括d - d 跃迁和f - f 跃迁。元素周期表中第四、五周期的过度金属元素分别含有3d和4d轨道,镧系和锕系元素分别含有4f和5f轨道。在配体的存在下,过度元素五个能量相等的d轨道和镧系元素七个能量相等的f 轨道分别分裂成几组能量不等的d轨道和f轨道。

当它们的离子吸收光能后,低能态的d电子或f电子可以分别跃迁至高能态的d或f轨道,这两类跃迁分别称为d - d 跃迁和f - f 跃迁。由于这两类跃迁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发生,因此又称为配位场跃迁。

图9-6(See Power Point)是[Co(NH3)5X]n+的吸收光谱,其中d - d 跃迁属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吸收光谱的ε一般在10-1~102之间,其波长通常处于可见区。ε较小,所以在定量分析上用途不大,但可用于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及键合理论。

第四节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Effects of Solvent on Spectra

溶剂对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1.有些溶剂特别是极性溶剂可能会影响溶质的最大吸收波长

改变溶剂的极性,可能会使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原因是溶剂和溶质之间常形成氢键,或溶剂的偶极是溶质的极性增强,引起n →π* 跃迁及π→π* 跃迁的吸收带迁移。

(See Power Point)

例1. 对亚异丙酮(异丙叉丙酮)紫外吸收光谱

下表(Table 9-5)为溶剂对亚异丙酮(异丙叉丙酮)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正己烷 CHCl3 CH3OH H2O

π→π* λmax/nm 230 238 237 243

n →π*λmax/nm 329 315 309 305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溶剂的极性增大时,由n →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蓝移,而由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红移。因此,在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应注明在何种溶剂中测定。

例2. 苯酰丙酮(See Power Point)

非极性→极性,n→π*跃迁:兰移;↓λ,↑ε;π→π*跃迁:红移;↑λ;↓ε。2.溶剂的极性溶剂可能会影响溶质吸收带的强度及形状

溶剂的极性溶剂不仅会影响溶质的吸收波长,而且会影响溶质吸收带的强度及形状。

Fig.9-7是苯酚在庚烷和乙醇中的紫外图谱。

图9.5 苯酚在庚烷和乙醇中的紫外图谱:1庚烷;2.乙醇

苯酚B带的精细结构在庚烷中清晰可见,但在苯酚在乙醇中则完全消失,而呈现一个宽峰。

改变溶剂的极性,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例如,当溶剂的极性由非极性改变到极性时,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向平滑。

由于溶剂对电子光谱图影响很大,因此,在吸收光谱图上或数据表中必须注明所用的溶剂。与已知化合物紫外光谱作对照时也应注明所用的溶剂是否相同。在进行紫外光谱法分析时,必须正确选择溶剂。选择溶剂时注意下列几点:①.溶剂应能很好地溶解被测试样,溶剂对溶质应该是惰性的。即所成溶液应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②.在溶解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极性较小的溶剂。

③.溶剂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应无明显吸收。

各种溶剂的使用最低波长极限见Table 9-6(P278)

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组成部件(See Power Point)

分光光度计按使用的波长范围可分为:紫外分光光度计(200 ~ 400nm)、可见分光光度计(400 ~ 800n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00 ~ 1000nm,现在多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指示系统。

1.光源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应在仪器操作所需的光谱区域内能够发射连续辐射,有足够的辐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而且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变化应尽可能小。

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类。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丝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钨灯和碘钨灯可使用的范围在340 ~ 2500nm。这类光源的辐射能量与施加的外加电压有关,在可见光区,辐射的能量与工作电压4次方成正比。光电流与灯丝电压的n次方(n 1)成正比。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灯丝电压,仪器必须配有稳压装置。

在近紫外区测定时常用氢灯和氘灯。它们可在160 ~ 375 nm范围内产生连续光源。氘灯的灯管内充有氢的同位素氘,它是紫外光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源,其光谱分布与氢灯类似,但光强度比相同功率的氢灯要大3~5倍。

2.单色器

单色器是能从光源辐射的复合光中分出单色光的光学装置,其主要功能:产生光谱纯度高的波长且波长在紫外可见区域内任意可调。(See Power Point)单色器一般由入射狭缝、准光器(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入射光成平行光)、色散元件、聚焦元件和出射狭缝等几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色散元件,起分光

的作用。单色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入射光的单色性,从而也影响到测定的灵敏度、选择性及校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等。

能起分光作用的色散元件主要是棱镜和光栅。

棱镜有玻璃和石英两种材料。它们的色散原理是依据不同的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有不同的折射率而将不同波长的光分开。由于玻璃可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只能用于350 ~ 3200 nm的波长范围,即只能用于可见光域内。石英棱镜可使用的波长范围较宽,可从185 ~ 4000nm,即可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三个光域。

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于紫外、可见及红外光域,而且在整个波长区具有良好的、几乎均匀一致的分辨能力。它具有色散波长范围宽、分辨本领高、成本低、便于保存和易于制备等优点。缺点是各级光谱会重叠而产生干扰。入射、出射狭缝,透镜及准光镜等光学元件中狭缝在决定单色器性能上起重要作用。狭缝的大小直接影响单色光纯度,但过小的狭缝又会减弱光强。

3.吸收池(See Power Point)

吸收池用于盛放分析试样,一般有石英和玻璃材料两种。石英池适用于可见光区及紫外光区,玻璃吸收池只能用于可见光区。为减少光的损失,吸收池的光学面必须完全垂直于光束方向。在高精度的分析测定中(紫外区尤其重要),吸收池要挑选配对。因为吸收池材料的本身吸光特征以及吸收池的光程长度的精度等对分析结果都有影响。

4.检测器(See Power Point)

检测器的功能是检测信号、测量单色光透过溶液后光强度变化的一种装置。

常用的检测器有光电池、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等。

硒光电池对光的敏感范围为300~800nm,其中又以500 ~ 600nm最为灵敏。这种光电池的特点是能产生可直接推动微安表或检流计的光电流,但由于容易出现疲劳效应而只能用于低档的分光光度计中。

光电管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应用较为广泛。

光电倍增管是检测微弱光最常用的光电元件,它的灵敏度比一般的光电管要高200倍,因此可使用较窄的单色器狭缝,从而对光谱的精细结构有较好的分辨能力。

5.信号指示系统

它的作用是放大信号并以适当方式指示或记录下来。常用的信号指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及数字显示或自动记录装置等。很多型号的分光光度计装配有微处理机,一方面可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控制,另一方面可进行数据处理。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很多,但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经单色器分光后的一束平行光,轮流通过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以进行吸光

度的测定。这种简易型分光光度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容易,适用于常规分析。(See Power Point)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经单色器分光后经反射镜分解为强度相等的两束光,一束通过参比池,一束通过样品池。光度计能自动比较两束光的强度,此比值即为试样的透射比,经对数变换将它转换成吸光度并作为波长的函数记录下来。(See Power Point)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一般都能自动记录吸收光谱曲线。由于两束光同时分别通过参比池和样品池,还能自动消除光源强度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单色器,得到两束不同波长(λ1和λ2)的单色光;利用切光器使两束光以一定的频率交替照射同一吸收池,然后经过光电倍增管和电子控制系统,最后由显示器显示出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值ΔA(ΔA=Aλ1-Aλ2)。对于多组分混合物、混浊试样(如生物组织液)分析,以及存在背景干扰或共存组分吸收干扰的情况下,利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往往能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利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能获得导数光谱。(See Power Point)

通过光学系统转换,使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能很方便地转化为单波长工作方式。如果能在λ1和λ2处分别记录吸光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还能进行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三、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通常在实验室工作中,验收新仪器或实验室使用过一段时间后都要进行波长校正和吸光度校正。

建议采用下述的较为简便和实用的方法来进行校正:镨铷玻璃或钬玻璃都有若干特征的吸收峰,可用来校正分光光度计的波长标尺,前者用于可见光区,后者则对紫外和可见光区都适用。也可用K2CrO4标准溶液来校正吸光度标度。

第五节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Ultraviolet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也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的一种手段,同时还可以测定某些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参数,例如摩尔质量、配合物的配合比和稳定常数、以及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一、定性分析

就其定性分析而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无机元素的定性分析应用方面是比较少的,无机元素的定性分析主要用原子发射光谱法或化学分析法;而主要

的应用是有机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

定性分析的光谱依据是: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及相应的摩

尔吸光系数,而最大吸收波长及相应的是定性分析的最主要参数。

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鉴定及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有些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区没有吸收带,有些仅有简单而宽的吸收带,光谱信息较少,特征性不强;另一方面,紫外-可见光谱反映的基本上是分子中生色团和助色团的特性(而且不少简单官能团在近紫外及可见光区没有吸收或吸收很弱),而不是整个分子的特性,例如,甲苯和乙苯的紫外光谱实际上是一样的。因此,单根据一个化合物的紫外光谱不能完全确定其分子结构,这种方法的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它适用于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尤其是共轭体系的鉴定,以此推断未知物的骨架结构。此外,它可配合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等常用的结构分析法进行定量鉴定和结构分析,是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辅助方法。

一般定性分析方法有如下两种:

1. 比较吸收光谱曲线法

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及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是定性分析的光谱依据,而最大吸收波长及相应的是定性分析的最主要参数。比

较法有标准物质比较法和标准谱图比较法两种。

①. 标准物质比较法

利用标准物质比较,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测定和比较未知物与已知标准物的吸收光谱曲线,如果两者的光谱完全一致,则可以初步认为它们是同一化合物。为了能使分析更准确可靠,要注意如下几点:

a.尽量保持光谱的精细结构。为此,应采用与吸收物质作用力小的非极性溶剂,且采用窄的光谱通带;

b.吸收光谱采用lg A对λ作图。这样如果未知物与标准物的浓度不同,则曲线只是沿lg A轴平移,而不是象A~λ曲线那样以εb的比例移动,更便于比较分析。

c. 往往还需要用其它方法进行证实,如红外光谱等。

②. 标准谱图比较法

利用标准谱图或光谱数据比较。常用的标准谱图有以下表中的四种:[1] Sadtler Standard Spectra(Ultraviolet),Heyden,London,1978. 萨特勒标准图谱库,共收集了46000种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2] R.A.Friedel and M.Orchin,“Ultrav 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of Aromatic Compounds”,Wiley,New York, 1951. 本书收集了597种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3] Kenzo Hirayama:“Handbook of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a of Organic Compounds.”,New York,Plenum,1967。

[4] “Organic Electronic Spectral Data”。

③. 计算不饱和有机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的经验规则

有伍德沃德(Woodward)规则和斯科特(Scott)规则。

当采用其它物理或化学方法推测未知化合物有几种可能结构后,可用经验规则计算它们最大吸收波长,然后再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以确认物质的结构。伍德沃德规则。它是计算共轭二烯、多烯烃及共轭烯酮类化合物π—π*跃迁最大吸

收波长的经验规则,参阅参考书[1]~[ 4]。计算时,先从未知物的母体对照表得到一个最大吸收的基数,然后对连接在母体中π电子体系(即共轭体系)上的各种取代基以及其他结构因素按上所列的数值加以修正,得到该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推断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进行化合物某些基因的判别、共轭体系及构型、构象的判断。

1. 推测化合物所含的官能团

有机物的不少基团(生色团),如羰基、苯环、硝基、共轭体系等,都有其特征的紫外或可见吸收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判别这些基团时,有时是十分有用的。

例1.如果一个化合物在220~800nm分为内无吸收峰,它可能是酯肪族碳氢化合物、胺、醇、羧酸、氯代烃和氟代烃,不含双键或共轭体系,没有醛、酮或溴、碘等基团。

例2.如果在210~250 nm有强吸收峰(ε≥104),表明含有两个双键的共轭体系(K带)。如1,3丁二烯,λmax为217nm,εmax为21,000;共轭二烯:K带(~230 nm);−β,α不饱和醛酮:K带~230 nm 。

例3.若260~350nm区域有很强的吸收带,则可能有3~5个双键的共轭体系,如癸五烯有五个共轭双键,λmax为335nm,εmax为118,000。

R带~310~330 nm

例4.若270~350 nm有弱吸收峰(ε=10~100),而无其它吸收峰,则说明只含非共轭的,具有n电子的生色团。

See P281

例5.250~300 nm 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ε=200~2000),芳环的特征吸收(具有精细解构的B带)。(在184nm附近有强吸收带(E1带),在204nm附近有中强吸收带(E2带),在260nm附近有弱吸收带且有精细结构(B带),是苯环的特征吸收,等等)。

例6.如在270~300nm处有弱的吸收带,且随溶剂极性增大而发生蓝移,就是羰基n-π*跃迁所产生R吸收带的有力证据。

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查找某些基团的特征吸收带。

共轭体系会产生很强的K吸收带,通过绘制吸收光谱,可以判断化合物是否存在共轭体系或共轭的程度。若在215~250nm区域有强吸收带,则该化合物可能有两至三个双键的共轭体系,

2. 异构体的判断

包括顺反异构及互变异构两种情况的判断。

①.顺反异构体的判断

生色团和助色团处在同一平面上时,才产生最大的共轭效应。由于反式异构体的空间位阻效应小,分子的平面性能较好,共轭效应强。因此反式都大于顺式

异构体。

例如,肉桂酸的顺、反式的吸收如下:

λmax=280nm ,εmax =13500 λmax=295nm ,εmax =27000

又如,1,2-二苯乙烯

顺式:λmax=280nm;εmax=10500

(空间位阻,影响共平面)

反式:λmax=295 nm;εmax=27000

共平面产生最大共轭效应,εmax大

同一化学式的多环二烯,可能有两种异构体:一种是顺式异构体;另一种是异环二烯,是反式异构体。一般来说,异环二烯的吸收带强度总是比同环二烯来的大。

②.互变异构体的判断

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互变异构体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异构体的互变过程常伴随有双键的移动及共轭体系的变化,因此也产生吸收光谱的变化。最常见的是某些含氧化合物的酮式与烯醇式异构体之间的互变。例如乙酰乙酸乙酯就是和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

它们的吸收特性不同:

酮式异构体:π-π*跃迁:λmax=204nm,εmax小;烯醇式异构体(双键共轭):π-π*跃迁:λmax=245nm,εmax=18000。

两种异构体的互变平衡与溶剂有密切关系。在像水这样的极性溶剂中,由

于可能与H2O形成氢键而降低能量以达到稳定状态,所以酮式异构体占优

势:

而像乙烷这样的非极性溶剂中,由于形成分子内的氢键,且形成共轭体系,使能量降低以达到稳定状态,所以烯醇式异构体比率上升:

此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还可以判断某些化合物的构象(如取代基是平伏键还是直立键)及旋光异构体等。

三、纯度检查

1.如果一个化合物在紫外区没有吸收峰,而其中的杂质有较强的吸收,就可方便的检该化合物中是否含有微量的杂质。

例1.如检查甲醇或乙醇中是否含有杂质苯。苯在256nm处有B吸收带,而甲醇或乙醇在此波长附近几乎没有吸收。[See Fig.9-9,9-10;P283]。

例2.检查四氯化碳中有无二硫化碳杂质。二硫化碳在318nm处有吸收峰。2.如果一个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有较强的吸收带,有时可用摩尔吸收系数来检查其纯度。

例3.检查菲的纯度。在氯仿溶液中,菲在296nm处有强吸收(文献值

lgε=4.10)。如果测的样品溶液的lgε〈4.10,则说明含有杂质。

3.工业上往往要把不干性油(双键不共轭)转变为干性油(双键共轭),可用紫外光谱判断双键是否共轭。饱和或双键不共轭〈210nm;两个共轭双键:~220nm;三个共轭双键:~270nm;四个共轭双键:~310nm。

四、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同基础分析“分光光度分析法”部分。应用广泛。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常见到的有如下几种:

1.单组分的定量分析

如果在一个试样中只要测定一种组分,且在选定的测量波长下,试样中其它组分对该组分不干扰,这种单组分的定量分析较简单。一般有标准对照法和标准曲线法两种。

①.标准对照法

在相同条件下,平行测定试样溶液和某一浓度C s(应与试液浓度接近)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x和A s,则由C s可计算试样溶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C x:

标准对照法因使用单个标准,引起误差的偶然因素较多,故往往较不可靠。②.标准曲线法

这是实际分析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不含被测组分的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称为校正曲线(也叫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从校正曲线上找出与之对应的未知组分的浓度。

此外,有时还可以采用标准加入法。

2. 多组分的定量分析

根据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特点,在同一试样中可以同时测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假设要测定试样中的两个组分A、B,如果分别绘制A、B两纯物资的吸收光谱,绘出三种情况,如图13.20所示。

①.(a)情况表明两组分互不干扰,可以用测定单组分的方法分别在λ1、λ2测定A、B两组分;

②.(b)情况表明A组分对B组分的测定有干扰,而B组分对A组分的测定无干扰,则可以在λ1处单独测量A组分,求得A组分的浓度C A。然后在λ2处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及A、B纯物质的和值,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即得

则可以求出C B;

③.(c)情况表明两组分彼此互相干扰,此时,在λ1、λ2处分别测定溶液的吸光

度及,而且同时测定A、B纯物质的及。然后列出联立方程:

解得C A、C B。显然,如果有n个组分的光谱互相干扰,就必须在n个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的加和值,然后解n元一次方程以求出各组分的浓度。应该指出,这

将是繁琐的数学处理,且n越多,结果的准确性越差。用计算机处理测定结果将使运算大为方便。

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当试样中两组分的吸收光谱较为严重时,用解联立方程的方法测定两组分的含量可能误差较大,这时可以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它可以进行一组分在其它组分干扰下,测定该组分的含量,也可以同时测定两组分的含量。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两混合物组分的主要方法有等吸收波长法和系数倍率法两种。

①. 等吸收波长法

试样中含有A、B两组分,若要测定B组分,A组分有干扰,采用双波长法进行B 组分测量时方法如下:为了要能消除A组分的吸收干扰,一般首先选择待测组分B的最大吸收波长λ2为测量波长,然后用作图法选择参比波长λ1,作法如图所示。

在λ2处作一波长为横轴的垂直线,交于组分B吸收曲线的另一点,再从这点作一条平行于波长轴的直线,交于组分B吸收曲线的另一点,该点所对应的波成为

参比波长λ1。可见组分A在λ2和λ1处是等吸收点,

由吸光度的加和性可见,混合试样在λ2和λ1处的吸光度可表示为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输出信号为ΔA,

可见仪器的输出讯号ΔA与干扰组分A无关,它只正比于待测组分B的浓度,即消除了B的干扰。

②.系数倍率法

当干扰组分A的吸收光谱曲线不呈峰状,仅是陡坡状时,不存在两个波长处的等吸收点时,如图所示。在这种

情况下,可采用系数倍率法测定B组分,并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来完成。选择两个波长λ1、λ2,分别测量A、B混合液的吸光度、,利用双波长分光

光度计中差分函数放大器,把、分别放大k1、k2倍,获得、两波长处测得的差示信号S:

调节放大器,选取和,使之满足

得到系数倍率K为

差示信号S与待测组分B的浓度C B成正比,与干扰组分A无关,即消除了A的干扰。

4. 导数分光光度计法

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可以获得各种导数光谱曲线。不同的实验方法包括双波长法、电子微分法和数值微分法。

将对波长λ求导:

在整个波长范围I0内可控制在恒定值,d I0/dλ=0,则

上式表明,第一,导数分光光度法的一阶导数信号与浓度成正比例,不需要通过对数转换为吸光度;第二,测定灵敏度决定于摩尔吸光系数在特定波长处的变化率dε/dλ,在吸收曲线的拐点波长处dε/dλ最大,灵敏度最高。如图所示。

对于二阶导数光谱:

只有当一阶导数dε/dλ=0时,二阶导数信号才与浓度成正比例。测定波长选择在吸收峰处,其曲率d2ε/dλ2最大,灵敏度就高。

三阶导数光谱:

当一阶导数dε/dλ=0时,三阶导数信号与浓度成比例,测定波长在曲率半径小的肩峰处d3ε/dλ3最大,可获得高的灵敏度。

在一定条件下,导数信号与被测组分的浓度成比例。测量导数光谱曲线的峰值方法有基线法、峰谷法,如图13.24所示。

基线法又称切线法在相邻两峰的极大或极小处画一公切线,在由峰谷引一条平行于纵坐标的直线相交于a点,然后测量距离他t的大小的。

峰谷法测量相邻两峰的极大和极小之间的距离p,这是较常用的方法。

峰零法测量峰至基线的垂直距离z。该法只适用与导数光谱曲线对称于横坐标的高阶导数光谱。

导数分光光度法对吸收强度随波长的变化非常敏感,灵敏度高。对重叠谱带及平坦谱带的分辩率高,噪声低。导数分光光度法对痕量分析、稀土元素、药物、氨基酸、蛋白质的测定,以及废气或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测定非常有用。

5. 其它分析方法:

简单介绍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及胶束分光光度法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一般的分光光度法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后测量吸光度,然后根据吸收定律算出待测物资的含量。而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则是利用反应速率与反应物、产物或催化剂的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测量与反应速率成正比例关系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根据催化剂的存在与否,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可分为非催化和催化分光光度法。当利用酶这种特殊的催化剂时,则称为酶催化分光光度法。由反应速度方程式及吸收定律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关系为

A=KC c

式中K为常数,C c为催化剂的浓度。测定C c的方法常有:①.固定时间法;②.固定浓度法;③.斜率法三种。

优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有时是特效的)、应用范围广(快速、慢速反应,有副反应,高、低浓度均可)。

缺点:影响因素较多,测量条件不易控制,误差经常较大。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胶束强度分光光度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强、增敏、增稳、褪色、析向等作用,以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对比度或选择性,改善显色反应条件,并在水向中直接进行光度测量的分光光度法。

表面活性剂(有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之分)在水相中有生成胶体的倾向,随其浓度的增大,体系由真溶液转变为胶体溶液,形成极细小的胶束,体系的性质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体系由真溶液转变为胶束溶液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常用cmc表示。由于形成胶束而使显色产物溶解度较大的现象,称为胶束增容效应。由于胶束与显色产物的相互作用,结合成胶束化合物,增大了显色分子的有效吸光截面,增强其吸光截面,增强其吸光能力,使ε增大,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称为胶束的增敏效应。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比普通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由显著的提高,ε可达106(L·mol-1·cm)。近年来,这种方法得到很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主要内容与要求 1.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2.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性定量方法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理、构造与应用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物质分子内部运动形式有三种:(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E(总能量)=E(电子)+E(振动)+ E(转动) 1.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M + hν→ M* 基态激发态 E1ΔE E2 紫外光谱并不是一个纯电子光谱,而是电子——振动——转动光谱。 1.2太阳光的组成:紫外光占3~5%,可见光45%,红外等50% 1.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识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中价电子经紫外或可见光照射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此时电子就吸收了相应液长的光,这样产生的吸收光谱叫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4最大吸收波长与摩尔消光系数(重点)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光度A最大处对应的波长成为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摩尔消光(吸收)系数ε:浓度为1mol/L的溶液、液层厚度为1cm时,在某一波长下 1.5吸收曲线的讨论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A不同; 吸光度A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一般不同。 即使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有时可能相同,但最大摩尔消光系数εmax一般不同。

紫外光谱总结

第1章紫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scopy, UV-Vis)是由分子吸收能量激发价电子或外层电子跃迁而产生的电子光谱。其波长范围为10~800 nm,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波段:可见光区(400~800nm):有色物质在此区段有吸收; 近紫外区(200~400nm):芳香族化合物或具有共轭体系的物质在此区域有吸收; 远紫外区/真空紫外区(10~200nm):空气中的O2、N2、CO2和水蒸气在此区域有吸收,对测定有干扰,需要在真空条件下测定。 近紫外区是紫外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即通常所说的紫外光谱。市售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波段较宽,一般包括紫外和可见光谱范围。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电子光谱通常不是尖锐的吸收峰,而是一些平滑的峰包,如图1所示。 图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S. He, G. S. Wang, C. Lu, X. Luo, B. Wen, L. Guo and M. S. Cao, ChemPlusChem, 2013, 78, 250-258.) 1.1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1.1 紫外吸收的产生 光是电磁波,其能量(E)的高低可以用波长()或频率()来表示: 式中:c——光速();

h——普朗克(Planck)常量() 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即波长越长,能量越低;频率越高,能量越高。表1列出了不同电磁波段的相应波长范围以及分子吸收不同能量电磁波所能激发的分子能级跃迁。 波长范围波谱区名称跃迁类型光谱类型 0.0005~0.1nm γ射线原子核反应莫斯鲍尔谱 0.1~10nm X射线内层电子X射线电子能谱 10~200nm 远紫外外层电子真空紫外吸收光谱 200~400nm 近紫外外层电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00~760nm 可见外层电子 0.76~2.5μm近红外分子振动 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 2.5~50μm中红外分子振动、转动 50~1000μm远红外分子振动、转动 0.1~100cm 微波分子转动电子自旋电子自旋共振 1~1000m 无线电波原子核自旋核磁共振 1.1.2 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是吸收光谱的基本定律,也是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出:被吸收的入射光的分数正比于光程中吸光物质的分子数目;对于溶液,如果溶液不吸收,则被溶液所吸收的光的分数正比于溶液的浓度和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公式为: 式中:A——吸光度(absorbance),表示单色光通过是也是被吸收的程度,为入射光强度I0与透过光强度I1的壁纸的对数; T——透光率/透射率(transmittance)为透过光强度I1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值; l——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一般为吸收池的厚度; ε——摩尔吸光系数(molar absorptivity),它是浓度为1 mol·L-1的溶液在1 cm的吸收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ε > 104则跃迁是完全“允许的”;ε < 103则跃迁概率较低;ε < 50则跃迁是“禁阻的”。 紫外吸收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位置及摩尔吸光系数,表示为: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应用与其特点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吸收光谱的产生 许多无色透明的有机化合物,虽不吸收可见光,但往往能吸收紫外光。如果用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紫外光照射有机化合物,这时紫外光中某些波长的光辐射就可以被该化合物的分子所吸收,若将不同波长的吸收光度记录下来,就可获的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通常以波长λ为横轴、吸光度A(百分透光率T%)为纵轴作图,就可获的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吸光度A,表示单色光通过某一样品时被吸收的程度A=log(I0/I1), I0入射光强度,I1透过光强度; 透光率也称透射率T,为透过光强度I1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值,T= I1/I0透光率T与吸光度A的关系为A=log(1/T)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A=εbc ε为摩尔吸光系数,它是浓度为1mol/L的溶液在1cm的吸收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它表示物质对光能的吸收强度,是各种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因而是检定化合物的重要数据;c为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L;b为液层厚度,单位为cm。 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常以吸收带最大吸收处波长λmax和该波长下的摩尔吸收系数εmax来表征化合物吸收特征。吸收光谱反映了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吸收带的许多无色透明的有机化合物,虽不吸收可见光,但往往能吸收紫外光。如果用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紫外光照射有机化合物,这时紫外光中某些波长的光辐射就可以被该化合物的分子所吸收,若将不同波长的吸收光度记录下来,就可获的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通常以波长λ为横轴、吸光度A(百分透光率T%)为纵轴作图,就可获的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吸光度A,表示单色光通过某一样品时被吸收的程度A=log(I0/I1), I0入射光强度,I1透过光强度; 透光率也称透射率T,为透过光强度I1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值,T= I1/I0透光率T与吸光度A的关系为A=log(1/T)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A=εbc ε为摩尔吸光系数,它是浓度为1mol/L的溶液在1cm的吸收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它表示物质对光能的吸收强度,是各种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因而是检定化合物的重要数据;c为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L;b为液层厚度,单位为cm。 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常以吸收带最大吸收处波长λmax和该波长下的摩尔吸收系数εmax来表征化合物吸收特征。吸收光谱反映了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紫外光的吸收能力。吸收带的形状、λmax和εmax与吸光分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各种有机化合形状、λmax 和εmax与吸光分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各种有机化合物的λmax和εmax都有定值,同类化合物的εmax比较接近,处于一个范围。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由于电子能级跃迁往往要引起分子中核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因此在电子跃迁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分子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考虑跃迁前的基态分子并不是全是处于最低振动和转动能级,而是分布在若干不同的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光学、生物学等领域。下面我将从什么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应用领域、分析方法、仪器设备、典型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又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在紫外、可 见光区的吸收光谱。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二、应用领域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光学、生物医学、环境 监测等领域。如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 等进行分析、对环境中的水质、空气等进行检测,还可用于药物研究 等方面。 三、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样品中的吸收情况,可以了解样品所含的 化学物质的组成及浓度。 四、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仪器设备主要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样品池,光源,检测器。

五、典型实验步骤 (1)准备样品:取少量样品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溶液中,使其达到稳 定状态。 (2)将溶液倒入样品池中,并将样品池放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3)选择波长: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进行分析。 (4)根据波长设置仪器参数:包括选择光路、调整光栅、检测器增益等。 (5)记录吸收光谱:启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并记录数据。 (6)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六、注意事项 (1)在记录数据前,应先了解仪器的基本操作流程,以便能更准确地 记录数据。 (2)在取样时应注意取样量,建议取量小,避免影响测试结果。 (3)在进行测试时,应尽可能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保障测试结果 的准确性。

实验一--紫外吸收光谱法

实验一--紫外吸收光谱法

实验一紫外吸收光谱法(UV)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2.掌握紫外吸收光谱仪的操作以及测绘的方法 3.了解不同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是100-400nm, 其中100-200nm 为远紫外区,200-400nm为近紫外区, 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有机分子中可以跃迁的电子有:σ电子,π电子和n 电子。跃迁的类型有:σ→σ*,n →σ*,π→π *,n→π *。既然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即200-400nm,那么就只能观察π→π *和n→π *跃迁。也就是说紫外光谱只适用于分析分子中具有不饱和结构的化合物。 紫外光谱主要通过谱带位置和吸收强度提供有机分子的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很宽,吸收强度常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系数表示,由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R带,特征是吸收波长较长,270-300nm,吸收强度弱。由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带,特点是吸收强度强,吸收波长与共轭体系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每增加一个双键大约红移30nm。 作为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四大光谱之一,紫外吸收光谱具有方法简单、仪器普及率高、操作简便,紫外吸收光谱吸收强度大检出灵敏度高,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特点。 苯的特征吸收带为184nm(E1),204nm(E2),254nm(B)。E1带、E2带和B带式苯环上三个共轭体系中的π→π*跃迁产生的,E1带和E2带属强吸收峰

带,在230—270nm范围内的B带属弱吸收带,其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发生位移。当苯环上有助色基团如—OH、—Cl等取代基时,由于n→π共轭,使E2吸收带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但一般在210nm左右。同时,n→π共轭还能引起苯吸收的精细结构消失。 溶剂极性对紫外光谱的影响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两类:①对吸收强度和精细结构的影响。在非极性溶剂中,尚能观察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但若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和溶质的分子作用力增强,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致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②对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n →σ*和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的n电子,基态极性比激发态大,因此基态能够与溶剂之间产生较强的氢键,能量下降较大,而激发态能量下降较小,故跃迁能量增加,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发生蓝移。而在π→π*跃迁的情况下激发态的极性比基态强,溶剂使激发态的能级降低的比基态多,当溶剂极性增大使π→π*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发生红移。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紫外吸收光谱仪(TU-1901)、1cm石英比色皿、容量瓶(50mL)2.试剂:苯、正己烷、三氯甲烷、无水乙醇、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在室温条件下,以正己烷、三氯甲烷(氯仿)、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为溶剂,在紫外光谱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测定苯的紫外吸收光谱; 1.配制溶液:取5只分别标为1,2,3,4的50mL容量瓶。各加入0.025mL 苯,分别用正己烷、三氯甲烷、乙醇和去离子水定容至50ml,摇匀。 2.测定溶液:从200-400nm对混合溶液进行波长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3.分析图样:观察各吸收谱的曲线,分析不同溶剂对苯的吸光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1.紫外光谱及其产生 ⑴紫外光的波长范围 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4-400nm。 200-400为近紫外区,4-200nm为远紫外区。 由于波长很短的紫外光会被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吸收,研究远紫外区的吸收光谱很困难,一般的紫外光谱仅仅是用来研究近紫外区的吸收。 ⑵紫外光谱 当把一束光通过有机化合物时,某一波长的光可能吸收很强,而对其他波长的光可能吸收很弱,或者根本不吸收。当化合物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时,电子发生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叫做紫外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光谱。 ⑶电子跃迁的种类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化合物的价电子有三种类型,即σ键电子、π键电子和未成键的 n 电子,在电子吸收光谱中,电子跃迁主要是经下三种。 ①σ-σ*跃迁 σ电子是结合得最牢固的价电子,在基态下,电子在成键轨道中,能级最低,而σ*态是最高能级。σ-σ*跃迁需要相当高的辐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仅在200nm以下约~150nm才能观察到,即在一般紫外光谱仪工作范围之外,只能用真空紫外光谱仪才可观察出来(在无氧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所以测紫外光谱时,常常用烷烃作溶剂。 ② n电子的跃迁 n 电子是指象N,S,O,X 等原子上未共用的电子。它的跃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n-π* 跃迁 未共用电子激发跃入π*轨道,产生吸收带,称为R带(基团型的,Radikalartig德文),由n-π*引起的,在200 nm以上。 如:醛酮分子中羰基在275-295nm处有吸收带,为C=O中n-π*跃迁吸收带。

第二种方式是n→σ*跃迁,这种跃迁所需的能量大于n-π*,故醇醚均在远紫外区才出现吸收带。~ 200nm。如甲醇λmax183nm。 ③π→π*跃迁 乙烯分子中π电子吸收光能量,跃迁到π*轨道。吸收带在远紫外区。 当双键上氢逐个被烯基取代后,由于共轭作用,π→π*能级减小。吸收带向长波递增。由共轭双键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带,其特征是摩尔消光系数大于104。在近紫外区吸收,CH2=CH2 λmax162nm,CH2=CH-CH=CH2 λmax217nm。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9117260.html,mbert-Beer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⑴ Lambert-Beer(朗勃特-比尔)定律 当我们把一束单色光(I o)照射溶液时,一部分光(I)通过溶液,而另一部分先被溶液吸收了。这种吸收是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c)和液层的厚度成正比的。这就是Lambert-Beer定律。透射光强度(I)和入射光强度(I0)之比,即I/I0为透射比。LogI/I0为透光率,A=- LogI/I0为吸光度(吸收度);c: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L:液层的厚度,单位cm; ε:摩尔消光系数。从理论上说,ε的大小表示这个分子在吸收峰的波长可以发生能量转移(电子从能位低的分子轨道跃迁到能位高的分子轨道)的可能性。 ε值大于104是完全允许的跃迁,而小于103跃迁几率较低,若跃进迁是禁阻的,ε值小于几十。 当c为百分浓度时,ε为百分消光系数,以表示。 ⑵紫外光谱图

实验一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双组分混合物

实验一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双组分混合物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解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定量测定吸收曲线相互重叠的二元混合物。 2. 熟悉紫外光谱仪的操作。 二、方法原理: 根据郎伯—比耳定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很容易定量测定在此光谱区有吸收的单一成分。由两种组分混合物中,若彼此都不影响另一种物质的光吸收性质,可根据相互间光谱重叠的程度,采用相对应的方法来定量测定。如:当两组分部分重叠时选择适当的波长,仍可按测定单一组分的方法处理;当两组分吸收峰大部分重叠时,则宜采用解联立方程组或双波长等方法进行测定。 解联立方程组的方法是以郎伯—比耳定律及吸光度的加和性为基础,同时测定吸收光谱曲线相互重叠的二元组分的一种方法。 三、仪器和试剂 1.TU-190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2.0.020mol/LKMnO4溶液(其中含H2SO40.5mol/L, 含KI O42.0g/L); 3.0.020mol/LK2CrO7溶液(其中含H2SO40.5mol/L, 含KI O42.0g/L); 四、实验步骤 1. 分别取一定量的0.020mol/LKMnO4溶液配置成浓度为0.0004mol/L、0.0008mol/L、0.0012mol/L、0.0016mol/L的标准系列溶液(其中H2SO4的浓度为0.25mol/L)。 2. 分别取一定量的0.020mol/L K2CrO7溶液配置成浓度为0.0004mol/L、0.0008mol/L、0.0012mol/L、0.0016mol/L的标准系列溶液(其中H2SO4的浓度为0.25mol/L)。 3. 在TU-1901分光光度计上,利用“光谱测量”功能,以1cm石英吸收池,绘制上述溶液在700nm~400nm的吸收光谱。条件为:狭缝间隔1.0nm,扫描速度中速(操作见“用TU—1901分光光度计进行光谱扫描”)。 (操作见“用TU—1901 4. 在TU——1901分光光度计上,利用“光度测量”功能, 分光光度计进行光度测量”)。测定上述溶液在两个吸收峰处的吸光度。 5. 将未知样品溶液稀释10倍(其中H2SO4的浓度为0.25mol/L),测定未知样品在两个吸收峰处的吸光度。 五、结果计算 1. 由实验步骤4所得吸光度,分别求得KMnO4和K2CrO7在两个最大吸收峰处的四个摩耳吸收系数。 2. 由实验步骤4所得吸光度,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未知样品KMnO4和K2CrO7的浓度。 六、问题与讨论 1. 今有一光谱曲线相互重叠的三元混合体系,能否用解联立方程式的方法来进行测定?如何测定?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曲线的绘制及溶剂效应 一、试验目的: 1.熟悉利用紫外光谱仪对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曲线的绘制方法。 2.了解溶剂环境对化合物紫外吸收曲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每种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物的紫外吸收曲线各有不同,据此可以进行定性分

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 有关术语 1. 发色团——指分子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基团,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如NO2、 C=O、COOH、COOR、NO2、N=N、芳基。若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这种基团,将使这一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范围内 由于这些基团产生π→π* 、n→π*及nσ→* 跃迁吸收能量较低,吸收峰出现在紫外、可见光区 2. 助色团——指本身不产生紫外及可见光吸收的基团,但与生色团相连时,使生色团的吸 收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大OH、OR、X、NH2、NO2、SH等含有n电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吸光物质分子中价电子吸收特定能量(波长)的电磁波(紫外光)产生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是研究物质在远紫外区(10-200nm)和近紫外区(200-400nm)的分子吸收光谱法。 真空紫外区(<160nm的紫外光会被空气中氧所吸收→真空/无氧条件下测定) 吸收光谱的特征及其表示方法 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a吸收峰;b肩峰;c吸收 谷;d末端吸收:在短波长处(200nm左右), 只呈现强吸收,而不形成峰的部分 2、吸收曲线的横坐标,一般用波长表示。 3、吸收曲线的纵坐标 ①透光率T(%),(透射比) ②吸光度A T T I I A lg 1 lg lg0- = = = ③吸收率A(%) A(%)=1-T(%) ④吸光系数A=abc 摩尔吸光系数ε ) (1 1- -? ? =cm mol L bc A ε 一般认为:ε>104为强吸收,ε.103~104为较强吸收ε.102~103为较弱吸收,ε<102为弱吸收

电子跃迁(transition)类型 各种跃迁所需要能量顺序:σ→σ*> n→σ* >π→π*>n→π* A在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范围内,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带主要由σ→σ*、π→π*、n→σ*、n→π*及电荷迁移跃迁产生。 B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带主要由电荷迁移和配位场跃迁(即d—d跃迁和f—f跃迁)产生(可见光区)。 (1)σ~σ*跃迁: 由饱和键产生,能级差大,吸收光波波长短,吸收峰多处于真空紫外区。 (2)n~ σ*跃迁: 含N, O, S, X的化合物中,杂原子的n电子向反键轨道的跃迁,吸收带较弱。吸收波长为150-250nm的光子,吸收光谱大部分在真空紫外区 (3)π~π*跃迁: 不饱和化合物,尤其是存在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吸收峰大都位于紫外区 εmax较大,一般εmax≥104,λmax较大。 非共轭π轨道的π→π*跃迁,对应波长范围160-190 nm。两个或两个以上π键共轭,对应波长增大,红移至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光区 (4)n~ π*跃迁: 含π键和n 电子的体系。吸收波长≥200nm λmax较大,εmax较小。对应波长范围在近紫外区 (5)、电荷迁移跃迁 、无机配合物FeSCN2+ 电荷跃迁的吸收带谱带较宽,吸收强度大,εmax>104。 (6)配位场跃迁d-d、f-f跃迁过渡金属离子与配位体所形成的配合物 吸收带(bands)——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波带位置 1. R吸收带(Radikalartin):由n→π*跃迁(跃迁禁阻,几率小)产生,它具有杂原双键 的共轭基团NO2、NO2、N=N 特点:吸收波长长(约300),吸收强度弱, logε< 1 2. K吸收带(Konjugierte):由共轭π→π*跃迁产生,强度强, logε > 4,210-250 特点:①吸收带的波长比R带短,一般λmax>200nm②跃迁几率大,吸收强度大, 一般ε>104③随着共轭体系的增长,π电子云束缚更小,引起π→π*跃迁所需的 能量更小,K带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④K带吸收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是紫外 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3. B吸收带(Benzenoid):苯环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π→π*跃迁产生, 230-270nm,中心在254nm处,宽而弱,有精细结构,是苯环的特征吸收 4. E吸收带(Ethylenic):芳环中3个碳碳双键环状共轭系统π→π*跃迁产生,在184(E1, 观察不到)和203(E2)nm处。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A.内部因素:①发色团、助色团; ②共轭体系的影响(跃迁几率↑):随共轭体系的增长,吸收峰红移 具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相间的π键与π键相互作用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UV/VIS)也称为电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光谱技术。它是利用分子中的电子跃迁来测量样品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内的吸收能力。UV/VIS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浓度、反应动力学、质量控制、化学反应机制和其他化学和生物过程等。 UV/VIS谱是通过将样品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内的吸收谱与相应的标准谱对比来进行解释和量化的。这些标准谱通常是纯净的溶液或气体样品,它们没有任何吸收峰。比较标准谱和样品谱的差异可以帮助分析师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组分和它们的浓度。这种比较可以通过绘制样品吸收谱和标准谱之间的差异图来进行。 UV/VIS谱通常在200-110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测量。而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分子内电子的跃迁通常发生在紫外光(<400nm)和可见光(400-700nm)波长范围内。在这两个波段内,各种化合物都有特定的吸收能力。因此,UV/VIS谱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数字和图形信息,为测量和分析各种样品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 在分析中,UV/VIS谱可以用于测定生物分子、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离子的含量。例如,在分析生物分子时,UV/VIS谱可以用于测量DNA、RNA、蛋白质和其他生化物质的浓度。对于纯化有机化合物的任务, UV/VIS谱可以用于鉴定化合物的纯度和浓度,以及确定特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同时,UV/VIS谱也被广泛用于环境监测,如监测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和化学物质。

总的来说,紫外吸收可见光谱是化学及相关学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具有简单、灵敏、速度快、直观等特点,可以用于多种分析任务。随着分析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UV/VIS谱技术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使用方法 2.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某一位置样品浓度 3.定性判断和分析溶液中所含物质种类 二、实验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在200~400,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波长在400~800,两者都属于电子能谱,两者都可以用朗伯比尔(Lamber-Beer’s Law)定律来描述 A=ε bc 其中A为吸光度;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mol/L; b为吸收层厚度,单位cm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 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其中 包括有形成单键的σ电子、 有形成双键的π电子、有 未成键的孤对n电子。外 层电子吸收紫外或者可见 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 (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 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E大 小顺序为 σ→σ*>n→σ*>π→π>n→π* 1、开机 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开关→开电脑→软件→联接→M(光谱方法)进行调节实验需要的参数:波长范围700-365nm 扫描速度高速;采样间隔:0.5nm 2、甲基紫的测定 (1)校准基线

. 将空白样品(水)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 (2)标准曲线的测定 分别将5ug/ml、10ug/ml 、15ug/ml 、20ug/ml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键,进行扫描,保存 (3)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 键,进行扫描,保存 3、甲基红的测定 (1)校准基线 将空白样品(乙醇)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 (2)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 键,进行扫描,保存 四、实验结果 1.未知浓度的测定 分别测定了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和未知浓度的甲基紫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谱图如下: 甲基紫在580nm是达到最大吸收见下表:

紫外吸收光谱的名词解释

紫外吸收光谱的名词解释 紫外吸收光谱(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是用于研究物质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在这种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质分子在紫外光区域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情况。本文将对紫外吸收光谱中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分析方法。 一、紫外光区域 紫外光区域位于可见光和X射线之间,波长范围约为10-400纳米。从波长较 长到较短,紫外光区域可分为近紫外(NUV)、中紫外(MUV)和远紫外(FUV)三个子区域。不同波长的紫外光会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吸收。 二、吸收峰和吸收带 在紫外吸收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吸收峰和吸收带。吸收峰是指在光谱图 上出现的较为尖锐的峰状图形,表示某种特定波长的光被物质分子吸收的情况。吸收带则是指在光谱图上出现的较为宽广的吸收区域,表示多种波长的光被吸收。三、摩尔吸光度和摩尔吸光系数 摩尔吸光度(molar absorptivity)是一种用来描述物质分子吸收特性的重要参数。它衡量了光的强度与溶液中物质浓度及光程长度之间的关系。摩尔吸光系数(mo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则是摩尔吸光度与物质浓度及光程长度的比值,用 以修正溶液中浓度和光程对吸光度的影响。 四、Beer-Lambert定律 Beer-Lambert定律是紫外吸收光谱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描述了光的吸收 与溶液中物质浓度、光程长度和摩尔吸光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Beer-Lambert定律,溶液中物质的吸光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与光程长度呈指数关系。这个定律在分析化学中应用广泛,常用于测定物质浓度和解释吸光度的变化。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篇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一种光谱学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有机分子的化学结构及其性质。这种光谱学方法利用物质分子对紫外和可见光吸收的特性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等学科的研究中。本文将详细介绍紫外可见光谱学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学是利用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的能力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一种光谱学方法。当物质分子受到紫外和可见光照射时,部分光子会被吸收并使分子能量发生变化。被吸收的光子的能量大小与分子能量差的大小相等,常用波长λ表示。λ通常用纳米米(nm)作为单位。 当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时,分子的电子从低能级跃升到高能级,从而形成激发态。物质分子的激发态具有较短的寿命,在退激发过程中,激发态分子会向外辐射出能量等于被吸收的光子的光子,从而发生光谱学上所谓的“荧光”。因此,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量与荧光强度成正比。 物质分子吸收光子的强度与光子波长和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有关。物质吸收光子时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大小可由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吸收光谱的形式是一条曲线,称为吸收光谱。在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时,常常使用两个参数来描述其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摩尔吸光系数εmax。前者表示物质吸收最强的波长,后者表示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单位浓

度的物质可以吸收的最大光能量。 二、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光谱仪是用于测定物质光谱学特性的科学仪器。它通常包括光源、检测器、单色器、样品室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五个部分。 光源: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光源通常是钨灯或氘灯,它们 能够发射从180至800nm的光谱范围内的连续光谱。钨灯发射的光谱密度较大,可以用于测定较低浓度的物质,而氘灯发射的光学密度较小,使用时可以从溶液中消除水蒸气的吸收干扰。 单色器:单色器用于选择任意波长的单色光。其基本原 理是先通过入口狭缝,然后在单色器内部由多个光栅分离白光,最后选择不同波长的光线通过出口。单缝单色器主要用于紫外波段,而双通道单色器则可测定样品在紫外和可见波段内的光谱。 检测器:检测器可以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常用的检 测器有光电倍增管,光导二极管等。 样品室:样品室在光路上既要放置样品,又要与外界隔离,避免杂散光的干扰。常用展平石英样品室,其基本结构是两个纯石英玻璃板之间间隔1mm,装上药品溶液后封口,在上 下玻璃板之间留一个光路长度为1cm左右的小凹槽,来放置分析的样品。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光源、单色器、 检测器的动作,实现自动测量和数据处理等功能。 三、实验方法 1、样品制备 用样品溶液或混合液,或将涂料或颜料与适宜的溶剂混 合制备成样品,定量转移到擦除并计算浓度。分析前应加入一

【精品】紫外吸收光谱1

第九章紫外吸收光谱1.试简述产生吸收光谱的原因. 基本要点: 1.分子吸收光谱; 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4.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5.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等.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由来已久,公元60年古希腊已知道利用五味子浸液来估计醋中铁的含量。这一古老的方法由于最初是运用人的眼睛来进行检测,所以叫比色法。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第一台光电比色计,40年代出现的BakmanUV分光光度计,促进了新的分光光度计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紫外分光光度计已向着微型化﹑自动化﹑在线和多组分同时测定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分子吸收光谱 MolecularAbsorptionSpectroscopy

一、分子内部的运动及分子能级 前面讲的AAS和AES都属与原子光谱,是由原子中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是由一条一条的彼此分离的谱线组成的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比原子光谱要复杂得多。这是由于在分子中,除了有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组成分子的各原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以及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如果考虑三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分子总的能量可以认为是这三种运动能量之和。即 E=E +E v+E r e 式中E e为电子能量,E v为振动能量,E r转动能量。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运动都对应一定的能级,即:分子中除了电子能级外,还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这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正如原子有能级图一样,分子也有其特征的能级图。简单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如图9-1所示。A和B表示电子能级,间距最大;每个电子能级上又有许许多多的振动能级,用V'=0,1,2,……等表示A能级上个振动能级,V"=0,1,2,……等表示B能级上各振动能级;每个振动能级上又有许许多多的转动能级,用j'=0,1,2,……等表示A能级上V'=0各转动能级,j"=0,1,2,……等表示A能级上V'=1各振动能级等等。 且ΔE e>ΔE v>ΔE r 二、能级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