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蓝田之战

蓝田之战

蓝田之战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该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79年,交战双方为秦国名将白起和楚国名将项燕。当时,秦国已经攻占了楚国的许多领土,楚国被迫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为了夺回失地,楚国名将项燕率军攻打秦国,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与秦军相遇。

白起利用地形优势,将楚军诱入山谷之中,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大败楚军。项燕兵败自杀,楚军主力被消灭。蓝田之战是秦国消灭楚国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白起军事生涯中的又一次辉煌胜利。

这场战役之后,楚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再也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而秦国则继续向东扩张,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强兼并战争(简)

战国七强兼并战争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角逐呈现晋、齐、楚、越四大国对峙的局面,各诸侯国内部,正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至春秋、战国之际,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利用奴隶、平民的力量,展开了夺取政权和相互兼并的激烈斗争,促使列国形势发生新的变化。 晋国在变革的历史浪潮中解体。由六卿专权进而四卿相争,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晋阳之战,赵氏、魏氏、韩氏联合攻灭知氏,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魏、赵、韩成为三个独立封建政权,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迫使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齐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田氏,与旧贵族势力激烈较量,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武装夺权,后取代齐君,成为诸侯。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三国,虽然新兴阶级的夺权和改革较晚,也最终转化为封建政权。称盛一时的越国,因经济、政治发展迟缓而日趋衰落,其后终为毗邻的楚国所灭。尚存于淮、泗之间的“泗上十二诸侯”,更是国力微弱,苟延时日。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拥有今山西西南部的富饶之区,又扼守中原险要之地。开国君主魏文侯贤明卓识,并重儒、法,广纳人才。以李悝为相,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用西门豹治邺,使河内富庶;任吴起、乐羊为将,创建素质优良的常备军“武卒”,魏国得以迅速强大,成为三晋之冠。 魏国在文侯、武侯两代,对外采取联合韩、赵,共同征伐,四向扩张之策。先是西向攻秦,屡败秦军,于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尽夺秦国河西地(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设郡镇守,迫使秦国退守洛水,阻遏其向东发展。接着遣乐羊率军北进,越赵国之境攻灭中山。又与韩、赵联军东向攻齐,入齐长城,声威大振。此后30年间,魏国多次攻齐获胜,还向南开拓,先后攻占楚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襄陵(今睢县)、鲁阳(今鲁山),扩地至楚方城北,遮断楚国北上之途。是时,韩、赵、齐三个中原大国都亲附于魏,魏国雄踞中原。 魏国称雄,而韩、赵未得其利,乃各自谋求扩张。韩国下大力攻灭郑国,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赵国也迁都邯郸(今属河北),两次出兵攻卫,力图向南发展,遂致魏、赵交战,中山乘机复国。魏惠王刚继位,赵、韩联合攻魏,虽一度获胜,终为魏国所败。 当魏、韩、赵三国由联合走向分裂之时,魏国东西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篇一: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5世纪,原是晋国卿大夫的赵、魏、韩三个大家族,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实际上等于瓜分了晋国的大权。应赵、魏、韩三家的要求,早已形同虚设的周王朝,终于在公元前420xx年,正式承认并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20xx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

战国策战国策·秦策四

战国策战国策·秦策四 原文: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之果劝。 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有功。 译文: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又与楚在蓝田交战,打得楚军大败。韩、魏两国乘楚国正处于困难之时,加紧向南进攻,直打到楚国的邓邑,楚王邻兵返回。后来,齐、韩、魏三国共谋攻楚,又害怕秦国援救楚国。有人对齐相薛公田文说:“您可以派大使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将撤离楚境,如果楚国响应三国,共同进攻秦国,即使是攻取秦国的蓝田,又有什么困难,更何况收回楚国的失地呢?’楚国本怀疑秦国未必肯出兵援救自己,现在三国又提出这一番

建议,楚国就一定会积极响应。这样,楚国将会与三国合谋出兵进攻秦国。秦国如果知道这些情况,一定不会援救楚国。三国迅即出兵攻楚,楚国就必然投奔秦国求救,而秦国更加不敢出兵。这样,三国离间了秦、楚,而能集中力量进攻楚国,必获全胜。”薛公说:“好。” 于是,他派出特使去楚国,楚国果然积极响应。三国合力攻楚,楚国果然向秦国求救,秦国终于不敢出兵。三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获全胜而立下战功。 薛公人魏而出齐女 原文:薛公入魏而出齐女。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取为妻,以齐、秦劫魏,则上党,秦之有也。齐、秦合而立负刍,负刍立,其母在秦,则魏,秦之县也已。呡欲以齐、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请为王因呡与佐也。魏惧而复之,负刍必以魏殁世事秦。齐女入魏而怨薛公,终以齐奉事王矣。” 译文:薛公田文离开齐国去到魏国,魏国任命他为相国,驱逐 ?

楚汉相争中的宣传战——汉高祖刘邦传播活动研究

楚汉相争中的宣传战 汉高祖刘邦传播活动研究 田文红 作者:田文红,女,生于1967年,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四川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传播活动、史记、刘邦、项羽、宣传战、民心、怀王之约、义帝之死、约法三章 内容摘要:在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中,成功的传播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宣传战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战场,成功的宣传战是使刘邦获得民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史记》的相关记载,为我们研究历史和传播学保留了珍贵的资料。 楚汉相争不仅是刀兵相接的战争,而且也是宣传和舆论的斗争。以宣传战为主的成功的传播活动,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法宝之一。刘邦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宣传战争。其一,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其二,树立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以争取民心。 (一) 由项梁拥立的楚怀王是各路反秦大军名义上的首领。在刘弱项强的形势下,刘邦时常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以壮大自己的声威和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用“怀王之约”制约项羽;第二,借“义帝之死”打击项羽。 进军关中意味着直捣秦王朝统治的核心,在政治军事上意义重大。所以,楚怀王曾与各路反秦大军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就是“怀王之约”。“怀王之约”表面上给了各路大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然而,在确定进军关中的人选时,楚怀王却没有同意项羽领军入关的请求,而是让刘邦“西略地入关”。项羽兵马未动,已先受“怀王之约”的制约。刘邦则因此先于诸侯入关,有了称王关中的理由。项羽到达关中后,怀王又强调应当“如约”,要求项羽遵守先前的约定。由此,“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后来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没有遵守先前的约定,而是“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①让刘邦当了汉中王。 对于拥兵四十万的项羽而言,更立沛公并不难,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件事常常让自己在天下人面前理亏三分。因为刘邦入关以后,利用“怀王之约”打击项羽的宣传战便拉开了帷幕。在刘、项两雄相争的斗争中,“怀王之约”成了刘邦集团在舆论和宣传战中对付项羽的杀手锏。 刘邦经常把“吾当王关中”挂在嘴边,他进入咸阳接受子婴投降后,便急忙召集诸县父老豪杰表明他应当称王关中,还派人到县乡告谕百姓“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蓝田事件和井冈山的统一战线

蓝田事件和井冈山的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中,蓝田事件和井冈山的统一战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时期,但却有着共同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不同的困难情况下组织统一战线来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蓝田事件发生于1930年,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困难时期。 中国国民党对共产党持强烈敌对态度,政府对共产党的活动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共产党员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需要进行隐蔽活动,以躲避政府的追踪和抓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蓝田事件却发生了。 蓝田事件起因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进攻,由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多个革命组织联合发起。进攻的目标是夺取地方政权,并保护革命活动的隐蔽性。然而,进攻并没有成功,反而引起了地方百姓的不满和敌人的反扑。为了控制情况,共产党领导人们决定分手撤退,但是却发现情况比他们预想的更加严峻。许多共产党员无法逃脱,被捕或者被杀害。这次事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中央苏区的抗日根据地在这个时期几乎完全被摧毁。 然而,蓝田事件也促使了中国共产党通过更加坚实的统一战线来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1934年,中央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 创造性地提出了“团结第一个,打仗第二个”的思想,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基础。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阶级、政党和民族之间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和联合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在组织红军的同时,

也在广大的群众中鼓舞斗志,扩大党的领导力量。 井冈山的统一战线是这个时期取得成功的范例之一。井冈山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山区,在国共内战期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根据地。为了确保革命力量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的影响力,毛泽东和他的部队领导人们所组织的统一战线显得十分必要。首先,他们与当地的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提供了农业技术和医疗服务。其次,他们与不同的地方武装组织结成联盟,加强了革命力量的整合和组织。最后,他们与不同的爱国主义团体和反对日本的政党进行联合,建立了强大的抗日力量,取得了惊人的战略胜利。 在井冈山的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首先确立了目标,并且设计了一套成功的组织机制,保证了各个阶层、各个组织和各个人士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其次,他们进行了跨领域的合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一战线,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保护了当地民众的生产活动和安全。最后,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长期矛盾问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蓝田事件和井冈山的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组织统一战线来推动革命事业的重要范例。共产党在这个时期时间困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通过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和克服了不同的困难,不断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经验也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处理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积极寻求、发现并利用合作空间,扩大合作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是大将军王兰田之子,他性急如火,曾和大将军发生过不快。 王蓝田年方十五,长得高大英俊,性情豪爽。他常说:“真正的武士应该能征善战,可惜我没有学会父亲的枪法。”父亲担心儿子身材高大,作战勇猛,却缺乏谋略,便教他读《孙子兵法》,背《司马法》。 战鼓咚咚,将士们精神振奋,三声炮响,喊杀震天。两军对阵,就要厮杀起来。突然从斜刺里杀出一队人马,冲入敌阵,打了一个大胜仗。将士们欢呼着,雀跃着,齐奔向指挥员。那位年轻的小将,扛着旗帜,踏着蹄印,跨着鲜血,满面春风地跑来了。原来这是王蓝田统领的一支骑兵部队,不一会儿,便把数万敌军杀得落花流水。大将军举起大刀,带着众将士走下战马,夹道迎接王蓝田凯旋归来。王蓝田见大将军亲自迎接,忙取下红缨,执在手中,直到进入帅府。大将军紧紧握住王蓝田的手说:“你还小,不要过早参加战斗。” 一个多月以后,父亲听说王蓝田每次作战都亲临前线,便找来王蓝田,对他说:“将军必须明白用兵之道,你这样冒失行事,难免有牺牲的危险。再说你已成年,可以参加战斗了。你只需留在后方,指挥作战即可。”可是王蓝田对父亲的话置若罔闻,仍要冲锋陷阵,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这时,他的哥哥劝他不要一意孤行,父亲也怕出什么差错,只好暂时忍耐。 战场上,父亲看见王蓝田威风凛凛,勇敢善战,感到很欣慰,就

对他说:“孩子,我观察了你好几年,认为你文武双全,决定让你去当宰相,帮助皇上治理国家,并叫他替我立了军令状。如果你办不到,你的脑袋就不保。”王蓝田听罢,流出了热泪,便立刻接受了任命。 又过了几年,父亲病逝。皇上怀疑王蓝田和奸臣勾结,要杀他,王蓝田忙逃出京城。他逃到一个小村庄,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教几个孩子念书。王蓝田暗自思忖:如今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天下苍生有苦难言。我若不除掉这些恶人,何以平民愤?他放弃官职,回到家乡。经过几年的筹划准备,终于发动起义。开始人少,而且装备简陋。于是他们砸毁官府,分了官粮,杀死贪官污吏,占据了几座县城,队伍日益壮大。不久,人们推举他为盟主。 又过了几年,大名起义军攻占了黄河以南的地区。王蓝田亲自指挥,围攻赵州。他兵力强盛,把守城的将领杀死了,这才攻下了城池。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兰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劲魏。’于是攻皮氏。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经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于公相支也。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恶其事。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以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文言文翻译: 楚国围困雍氏,韩国派冷向到秦国借救兵,秦国为此派公孙昧来到韩国。公仲说:“您认为泰国将会救韩国呢?还是不救韩国呢?”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的话是这样说的,请你们取道南郑、蓝田去攻打楚国,我们出兵进驻三川,等待您。这样恐怕秦、韩两军永远也不能会合了。” 公仲说:“怎么办呢?”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法张仪以往的计谋。楚威王进攻魏国,张仪曾对秦王说:‘我们同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就会掉头投向楚国。韩国本来就是魏国的盟国,这样泰国就孤立了。因此不如假意出兵使魏国变得强硬起来。’这时楚国一定围攻皮氏。魏国态度强硬,楚威王大怒,楚国和魏国展开大战,结果秦军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满意而归。观在秦国表面上声畜救韩,而暗地里与楚国亲善,您依仗秦国态度强硬,一定轻视同楚国的战斗。楚国已暗中得知秦国

古文今译《战国策-楚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古文今译《战国策-楚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图片源自网络 原文: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且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

靳尚人物形象分析300字

靳尚人物形象分析300字 劝释张仪 张仪曾以六百里地引诱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事后又称当时只约定了六里。楚怀王大怒,发动蓝田之战攻秦,结果大败。和谈时,秦国想要用汉中地交换楚国的黔中郡。楚王深恨张仪,便表示不要土地,只要张仪。于是张仪入楚。楚怀王扣押了张仪,准备杀了他。 靳尚收受了张仪的贿赂,便劝怀王释放张仪。他对怀王说:"君王把张仪拘禁下狱,秦王必定愤怒。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接着他又对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作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还陪嫁了各种金玉宝器,用上庸六县送给她作为享乐的费用,这次正想让张仪献给楚王为妻。君王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四处活动,她势必会立为君王的妻子,到那时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君王每天都沉迷于享乐,必然忘记你,你被忘掉以后,那你失宠的日子就不远了。"郑袖说:"一切拜托您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快建议君王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然对您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了,那秦国必定会尊重你。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绝对不是一般的

利益。"郑袖立刻就去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 折叠遇刺身亡 楚王准备放出张仪,可是又担心他败坏自己的名声。靳尚对楚王说:"请让臣下跟随他。如果张仪不很好地事奉大王,请让臣下杀掉他。"楚王宫中有一个仆隶,是靳尚的仇人,他对张旄说:"凭张仪的才智,并且有秦、楚两国的重用,将来您一定处境困窘。您不如派人暗中劫持靳尚并刺杀他,楚王一定大怒张仪。如果张仪处境困窘,那么您就会受到重用了。如果因此秦、楚两因打起仗来,那么魏国就没有后患了。"张旄果然派人劫持靳尚并刺杀了他,楚王大怒,秦、楚两国互相打起来,战争持继不停。秦国、楚国争着事奉魏国,张旄果真很受重用。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靳尚与上官大夫 在许多电视剧、文学作品的一些桥段中,编作者和导演总是在塑造完美、饱受赞誉的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时就必须有一个奸佞、暗中使坏的小人形象。如《屈原》剧本中,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以死殉国的爱国者,而靳尚则是一个嫉妒贤能、求荣卖国者。最近播出的《芈月传》同样把靳尚刻画成阴险狡诈的坏人。 历史上的楚国大夫靳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真实面目果真如是吗?屈原是靳尚陷害的吗?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文献。笔者对靳尚有了新的认识。 一、靳尚和上官大夫不是一个人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奏,两国 敌俟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奏。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秦下兵攻卫、阳晋,大王悉起兵以攻宋, 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 ..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国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注】,须以决事。”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有删改)【注】从车下风:谦辞,献给您的车下风,表示不敢直接献给大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B.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C.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D.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从连横”的“从”指合纵,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 B.“熟计之”的“熟”指仔细,与《师说》“孰能无惑”的“孰”含义相同。 C.“经营”,文中指规划治理,与现在“超市经营某类商品”中的“经营”

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刘向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 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 临荧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黄重)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韩兴兵以 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黄重)曰:“人 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 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黄重)。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与王, 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原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 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 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 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 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

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为?”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七十。”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 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 守地面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 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齿奇)以兵遇赵于长平。 文言文翻译: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去年壳下的战争,韩国作为中军主力,而与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他们的土地方圆 不到千虽,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从前泰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 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 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 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 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韩国十分 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阼为讲和的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告诉上党太守靳悬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 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现在君王一面命令韩国出兵,一面又把 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 靳簸说:“人们有这样的话:‘即使是小智小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君王有兴兵的命令,而臣下又是太守,即使是君王和 您也大概会对我猜疑的。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 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

《屈原列传》全文节选鉴赏

《屈原列传》全文节选鉴赏 《屈原列传》全文节选鉴赏及原文 《屈原列传》选自《史记》,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 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全文节选鉴赏,希望能 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鉴赏 本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屈原部分的节选,删去了《怀沙》。屈原是战 国后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司马迁在本篇中以楚国命 运为背景,叙述了屈原的'身世、才干以及受谗遭贬、自沉于汨罗的过程,展现了爱国政治家、伟大诗人屈原的悲剧一生,以及他对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给人留下了难以 磨灭的印象。司马迁的遭际与屈原十分相似,可谓“与我心有戚戚焉”,因而本篇写 得激情四溢,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文章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善于用笔,开阖自如。开篇叙述屈原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高超的政治水平、杰出的文学与外交才能,甚得楚怀王信任;上官大夫嫉妒、诬陷屈原,致令怀王怒而疏之,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行文至此,作者突然中断叙述,转

以虚笔深入阐发屈原之“志”“行”。所谓“诗言志”,屈原的长诗《离骚》正是其 志节人品的艺术表现。由此,太史公将屈原之志行归结“洁”“廉”,认为可与“日 月争光”。 在一段议论之后,文章远承上文,复转入直叙。叙述屈原从被黜到放流,而楚国则 从兵挫地削到怀王被扣;屈原虽志在存君兴国,时刻不忘回朝任职,而怀王则为群小蒙蔽,终不曾觉悟。后楚怀王客死秦地,国人纷纷指责子兰,屈原亦怨恨之。至此,叙 述再次中断,又转而阐发人君“知人”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并将楚国兵挫地削的深 刻原因,归结为该用者不为用,该听者不为听,使人知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并为万世逆忠远德者戒。 接下来“令尹子兰闻之”一句,重新接叙上文。屈原的悲剧至此已经深化,他不能 改变楚国,亦拒绝改变自己,最终怀石自沉汨罗。其后宋玉之辈,“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又有汉初贾谊投书以吊屈原。 文章大开大阖,或实或虚,或断或续,一如神龙摇曳于云雾之中。同时,文章主题 又异常显豁,作者全副笔墨都集中于屈原“其志洁”“其行廉”,集中于其不为世俗 所容。文章夹叙夹议,叙议浑融一体,情词慷慨,声彻九霄。 此外,本篇赞语层层转折,给人以缭绕无际之感。清人金圣叹云:“先是倾倒其文章,次是痛悼其遭遇,次是叹诧其执拗,末是拜服其邈旷。凡作四折文字,折折都是 幽窅、萧瑟、挺动、扶疏。所谓化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更不可分何句是赞屈,何句是赞贾。” 《屈原列传》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 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②”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③。 “离骚”者,犹离忧也④。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⑤。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读《资治通鉴》之战国七雄兴亡大事记

读《资治通鉴》之战国七雄兴亡大事记 一、魏国称霸时期—楚国变法—秦国变法 春秋末期,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最最牛逼的两大诸侯(楚、晋)之一的晋国彻底完蛋,标志着春秋的结束。 在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几个大诸侯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最早就是魏国。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在位的时候,魏国有两个超级大牛人李悝(又叫李克)和吴起。李悝有部传世法典叫《法经》。吴起有部传世兵书叫《吴子兵法》。一文一武两个牛人,经过系统改革,让魏国成了战国初期最早发飚的国家——向南打楚国,在一个叫连堤的地方痛打楚国一顿;东面在长城又打了齐国一顿,并且从秦国手里抢到富饶的河西地区。 魏文侯死了以后,吴起受到排挤,逃到楚国去了。吴将军,像太阳,放到哪里亮。楚悼王见吴起来,高兴得不得了,心想这下捡到宝贝了,很快就让他当令尹。吴起那个感动啊……当然不会让他失望,对楚国仿照魏国进行改革。 楚国本来基础就底子好、领土广,改革以后也开始发飚,灭越国、陈国、蔡国,打三晋,打秦国。公元前381年,楚国救赵攻魏,居然一路打到黄河边,打得魏国人一点脾气都没了。可惜好景不长啊,同年,楚悼王死。楚国旧贵族政变,吴起的改革失败。从此楚国就一路走下坡。 20年后,即公元前361年,一个猛男秦孝公即秦国王位。读过

《过秦论》的都知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国别看后来强得要命,当时却可怜极了。看前面就知道,哪个国家发飚都要拿秦国当垫背。 秦孝公即位以后就下了“求贤令”,意思是说天下猛男都来秦国啊。于是就有了公元前359年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去秦国应聘。一个猛男带着另一个猛男的猛书去会第三个猛男。强强联合,威不可测。商鞅到了秦国就发猛飚,比李悝干得还狠。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列国中最彻底的。那些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过秦论》上说“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就是指这段。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国变法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滴。魏国还是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修水利,选“武卒”。魏国再次发飚,于是韩、卫、鲁、宋都来朝见魏惠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魏国出兵救援,围攻邯郸。 后来魏国怎么会衰落的呢?这里就不得不讲到一个牛人孙膑。魏国围攻邯郸的第二年,魏国联合宋、卫一起教训赵国。赵国招架不住了,跟齐国说,哥们扛不住了,您老说句话吧。于是齐国派出田忌、孙膑。孙膑一出招就使坏:你打赵国,我去掏你的老窝。齐军直扑魏国首都大梁。魏军一见后院起火,大事不妙,紧急回救。正好中计,被埋伏在桂陵的齐军一顿臭揍。 战国时候这些诸侯别的不大会,最懂的就是趁火打劫。秦国和楚国一看魏国被打败,心里哪个爽啊……不占便宜白不占,大伙儿上啊。

战国策·魏策四-作文

战国策·魏策四 献书秦王原文:(阙文)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梁者,山东之要也。 有虵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 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 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 臣窃为大王计,不如南出。 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 王不闻汤之伐桀乎?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 今秦国与山东为雠,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忧。 秦果南攻兰田、鄢、郢。 译文:有人上书给秦王说:我听说大王考虑要出兵魏国,这个计谋恐怕不妥当,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魏国是山东诸侯的要冲。 譬如这里有一条蛇,打它的尾,它的头就来救;打它的头,它的尾

就来救;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 现在魏国等于是天下的腰身,秦国攻打魏国,这就是告诉诸侯,秦国要截断诸侯的脊梁,那末这是山东诸侯‘首尾皆救腰身’的时候了。 魏国知道要亡,一定害怕,若害怕就一定会广泛地进行联合,魏国还强,我预料秦国的大忧患就在眼前了。 为大王考虑,不如向南方的楚国出兵,它的兵力弱,诸侯不能援救,秦国因而土地可以扩大,国家可以富裕,兵力可以增强,主上可受尊重。 大王没听商汤讨伐夏桀的事吗?在讨伐桀以前,先曾对弱小的密须国用兵,用以训练和整顿自己的武装力量。 消灭了密须国后,汤就征服了夏桀。 现在秦国想与魏国为敌,如果不先用兵进攻弱楚,用以训练和整顿自己的武装力量。 那末兵力必然要大受挫伤,国家必然要面临更大的忧患。 秦国果真向南攻击蓝田和鄢郢。 八年谓魏王原文:八年,(阙文)谓魏王曰:昔曹恃齐而轻晋,齐伐釐、莒而晋人亡曹。 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 郑恃魏以轻韩,伐榆关而韩氏亡郑。 原恃秦、翟以轻晋,秦、翟年谷大凶而晋人亡原。 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集锦题库(247道)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集锦 1、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仁”的学说的是( )——[单选题] A 老子 B 孟子 C 孔子 D 孙子 正确答案:C 2、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是( )——[单选题]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正确答案:A 3、商鞅变法,开始于( )——[单选题] A 前221年 B 前356年 C 公元221年 D 公元356年 正确答案:B 4、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单选题] A 秦孝公 B 楚庄王 C 晋文公 D 齐桓公 正确答案:D 5、下列不是商朝生产的艺术品是( )——[单选题]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编钟 D 戴枷的奴隶俑 正确答案:C

6、周灭商的一次大的战役是( )——[单选题] A 牧野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巨鹿之战 D 长平之战 正确答案:A 7、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 )——[单选题] A 黄帝时期 B 夏朝建立 C 周朝建立 D 秦国建立 正确答案:B 8、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单选题]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元谋人 D 蓝田人 正确答案:C 9、西汉王朝在( )统治时期进入鼎盛。——[单选题]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正确答案:D 10、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单选题] A 道家和兵家 B 法家和墨家 C 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D 诸子百家 正确答案:C 11、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单选题] A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B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 项羽领导农民军 D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正确答案:B 12、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单选题] A 公元前475年 B 公元前230年 C 公元前221年 D 公元220年 正确答案:C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时候开始。——[单选题] A 黄帝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正确答案:C 1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王的战争是( )——[单选题]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马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正确答案:A 15、西周的众多诸候,是通过( )产生的。——[单选题]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奴隶制 正确答案:B 16、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单选题] A 黄帝时期 B 尧时期 C 舜时期 D 禹时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