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蓝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作者:李帆张耀民

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2年第03期

为推动陕西蓝田中药材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强化市场建设,实现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结合蓝田中药材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药材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蓝田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县内川、原、岭、山皆有,土壤类别多样,海拔落差较大,在418~2 449 m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种类繁多,中草药各类资源分布广泛,年降雨量833 mm,年平均气温13 ℃,四季分明,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1.2 ℃,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6.3 ℃。10月至次年4月昼夜温差在8~10 ℃,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合多种中药材和药用菌生长繁育。

据县农业区划介绍,《蓝田县中草药选编》记载,蓝田有植物药、动物药及其他药物资源共计1 538种。其中主要常用药物5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地和横岭丘陵地带。猪苓、天麻、苍术、连翘、五味子、菖蒲为山区特产,黄芩、柴胡、苦参为岭区特产,出产甚富。传统栽培的道地药材有天麻、猪苓、重楼、五味子、黄芩、柴胡、金银花、连翘、黄精、苦参10种中药材。蓝田天麻品牌历史悠久,一直在陕西关中及西北药材市场独领风骚。

1.2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产业之一,集中资金优势,着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目前蓝田县野生药材面积4 900亩,人工栽培道地药材面积7 255亩,分布于全县16个镇的80个行政村。种植品种以天麻、猪苓、黄芩、苍术、连翘为主,搭配品种有柴胡、桔梗、金银花、半夏、银杏、山茱萸、黄精、重楼、白芨、远志等10余种,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见表1。天麻、猪苓、连翘、五味子、重楼分布于蓝田东南部山区,是山区群众经济的支柱产业,黄芩、苍术、柴胡主要分布于横岭丘陵地带,种植较多的有华胥、洩湖、葛牌、九间房、灞源、辋川、玉山、孟村等镇。

1.3 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典型大户不断涌现近年来蓝田中药材专业合作和种植大户发展迅速,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3个,种植大户32个,各类中药材实用人才和乡土专家24人,圍绕中药材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广泛建立起产品销售网络,积极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药农的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和种植效益,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药农生产中缺技术、缺信息、产品销售难等许多问题,为蓝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学管理水平较低,药材产量质量不高,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蓝田中药材生产虽然发展迅速,但有数量没有质量,总体效益不高,主要是因为科学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一是科技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目前中药材栽培、加工的技术人员不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二是药农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生产、加工技术,产量和质量上不去,影响种植效益。三是良种推广步伐缓慢,如良种金银花、高产优质天麻、猪苓等许多优良品种推广比较缓慢。

2.2 流通领域不畅,缺少中药材市场信息和相关的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稳定的销售网络还未形成目前,蓝田没有完善的中药材集散交易市场,销售主要依靠上门收购,也没有中医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全产业链尚未形成,加之药材种植较分散,且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区,农民卖药难的现象比较突出。

2.3 市场价格波动对群众生产积极性影响较大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群众生产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种植风险大,影响群众种植和发展积极性。

3 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立足蓝田特色中药材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依托科技支撑,结合国家扶贫惠农政策,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加快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饮片提取物及市场流通体系的全产业链培育,推动蓝田特色中药材集约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提高蓝田中药材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蓝田中药材产业化水平。

3.1 发展思路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争取政策支持。结合蓝田“十三五规划”,制定蓝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市中药材发展政策,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土地流转,使分散的小农生产、粗放的经营管理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2)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打破原有各涉农科技部门的界限,加强联合与合作,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联合中药行业协会、研究会,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完整的药材种植推广体系队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3)坚持提高产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加快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法,和种植、研发、生产经营规范要求,按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示范化生产经营原则,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推广单位+基地”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实施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以效益和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争创精品名牌,把县域内外各自为战的无序竞争和生产力整合起来,大力拓展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促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4)坚持可持续发展。中药材栽培比农作物栽培历史短得多,绝大部分只有几十年的引种栽培史,利用时间不长,药材种子种苗的纯正性是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借鉴陕南中药材产业发展经验,优先发展、补强蓝田现有市场和种植基础的优势药材种类,加强对紧缺中药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时中药材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

3.2 对策建议用5年时间使主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 000亩,以南山及岭区为重点,由分散种植逐步规范化集中连片种植。实现10个千亩乡镇,10个500亩村,50个百亩专业大户。重点发展“两带、一板块、一基地”。即:葛牌镇、小寨镇、辋川镇、灞源镇等为重点的山区猪苓、天麻、五味子、重楼种植带,以华胥镇、洩湖镇、玉山镇为重点的半岭、岭区黄芩、苍术、柴胡种植带,以蓝关镇、焦岱镇、前卫镇为重点的黄精种植板块和以九间房镇穆家堰村为重点的金银花种植基地。

1)加快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工作。据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蓝田共有正品药物资源127种,尽管大部分蕴藏量较大,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滥采、过度开发已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如猪苓、苍术、黄精、重楼等。尤其是重楼,市场价格高,一些采挖者疯狂滥挖,屡禁不止。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这一特殊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国家已列入动植物保护品种的中药材,积极开发家种、家养。

2)规范化生产。一是种质优质化。尽快建立中药材资源保护圃,开展濒危植物类药材的基源鉴定和筛选优良种质工作,防止品种退化。二是引种合理化。根据野生药材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宜地点引种和栽培。引种要以道地药材为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重点地建立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保证优质、高产、高效地发展中药材生产。三是管理科学化。应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田间管理和人工驯养的技术指导,做好产量预测、市场行情及供求情况分析,尽量保证产、供、销均衡化,防止大起大落,引导药材有序生产。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推进中药材生产快速及可持续发展。

3)科学化生产。一是加快野生中药材变家种的抚育栽培,加强中药材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通過建立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措施,提高药材产量及质量。二是病虫害绿色防治。以生产“无公害绿色药材”为目标,采取低毒农药开展防治措施,采用生物防治法,推进中药材病虫防治工作绿色化。

4)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推进道地中药材基地的认证。加快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种植科学化、规范化,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条件,选择蓝田道地中药材黄芩、苍术作为主要品种,利用3~5年时间,实现现有中药材天麻、猪苓、黄芩、苍术、连翘、金银花、黄精、苦参、桔梗、重楼等的良种繁育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在种植示范园建设上,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有效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带动和促进蓝田中药材种植的健康发展。同时,采取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带动农民的运行机制,鼓励引导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研单位参与中药材示范园建设,为药农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权威的市场行情分析,着力推进蓝田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建设。

5)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强化蓝田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强化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规范中药材生产加工标准,争取省市药材生产管理部门对蓝田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的认证。

6)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连片开发,规模种植。实施科技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植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以整体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为目标,加快推广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标准为中心,规模效益明显为目的。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李帆,陕西省蓝田县玉山镇人民政府,邮编710500;张耀民,蓝田县辋川镇政府。收稿日期:2022-03-25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方案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方案 一、调研目的 本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规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内容 1.中药材种植情况:调查全国中药材种植的品种、面积、产 量及分布情况,了解种植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瓶颈。 2.中药材加工情况:调查中药材加工企业的数量、规模及产 值,了解加工环节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市场瓶颈。 3.中药材流通情况:调查中药材流通环节中的销售渠道、物 流体系及价格形成机制,了解流通环节中的问题及制约因 素。 4.中药材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国内外中药材市场的需求特点、 消费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影 响。 5.中药材质量安全情况:调查中药材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 设情况,了解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三、调研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学术论文、行业 报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实地调查法:对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实地

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中药材企业、从业人员等进行 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4.专家访谈法:邀请行业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获取对产 业发展的见解和建议。 四、调研程序 1.准备阶段:设计调研方案、准备相关资料和工具。 2.实施阶段:按照调研方案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 访谈等。 3.分析阶段: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形成调研报告初稿。 4.修改和完善阶段:对调研报告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 形成正式报告。 五、调研成果 1.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果,撰写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全面阐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机遇与前 景,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产业发展策略。 2.数据资料库:整理和分析调研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数据和信 息,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库,为政府和企业提 供决策支持。 3.专题研究论文: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组织专 家学者撰写专题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

蓝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蓝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作者:李帆张耀民 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2年第03期 为推动陕西蓝田中药材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强化市场建设,实现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结合蓝田中药材发展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药材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蓝田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县内川、原、岭、山皆有,土壤类别多样,海拔落差较大,在418~2 449 m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种类繁多,中草药各类资源分布广泛,年降雨量833 mm,年平均气温13 ℃,四季分明,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1.2 ℃,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6.3 ℃。10月至次年4月昼夜温差在8~10 ℃,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合多种中药材和药用菌生长繁育。

据县农业区划介绍,《蓝田县中草药选编》记载,蓝田有植物药、动物药及其他药物资源共计1 538种。其中主要常用药物5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地和横岭丘陵地带。猪苓、天麻、苍术、连翘、五味子、菖蒲为山区特产,黄芩、柴胡、苦参为岭区特产,出产甚富。传统栽培的道地药材有天麻、猪苓、重楼、五味子、黄芩、柴胡、金银花、连翘、黄精、苦参10种中药材。蓝田天麻品牌历史悠久,一直在陕西关中及西北药材市场独领风骚。 1.2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产业之一,集中资金优势,着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目前蓝田县野生药材面积4 900亩,人工栽培道地药材面积7 255亩,分布于全县16个镇的80个行政村。种植品种以天麻、猪苓、黄芩、苍术、连翘为主,搭配品种有柴胡、桔梗、金银花、半夏、银杏、山茱萸、黄精、重楼、白芨、远志等10余种,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见表1。天麻、猪苓、连翘、五味子、重楼分布于蓝田东南部山区,是山区群众经济的支柱产业,黄芩、苍术、柴胡主要分布于横岭丘陵地带,种植较多的有华胥、洩湖、葛牌、九间房、灞源、辋川、玉山、孟村等镇。 1.3 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典型大户不断涌现近年来蓝田中药材专业合作和种植大户发展迅速,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3个,种植大户32个,各类中药材实用人才和乡土专家24人,圍绕中药材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广泛建立起产品销售网络,积极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药农的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和种植效益,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药农生产中缺技术、缺信息、产品销售难等许多问题,为蓝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科学管理水平较低,药材产量质量不高,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蓝田中药材生产虽然发展迅速,但有数量没有质量,总体效益不高,主要是因为科学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一是科技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目前中药材栽培、加工的技术人员不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二是药农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生产、加工技术,产量和质量上不去,影响种植效益。三是良种推广步伐缓慢,如良种金银花、高产优质天麻、猪苓等许多优良品种推广比较缓慢。 2.2 流通领域不畅,缺少中药材市场信息和相关的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稳定的销售网络还未形成目前,蓝田没有完善的中药材集散交易市场,销售主要依靠上门收购,也没有中医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全产业链尚未形成,加之药材种植较分散,且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区,农民卖药难的现象比较突出。 2.3 市场价格波动对群众生产积极性影响较大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群众生产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种植风险大,影响群众种植和发展积极性。

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第一章:中药产业的现状 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采用天然药材制备的药物。 中药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医学,具有历史悠久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而中药产业则是以中药为原料,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系列 行业。下文将主要介绍中药产业的现状。 一、市场规模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中药市场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2019年中药市场 规模已经达到了5700亿元,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二、产业结构 中药产业结构包括原料生产、加工生产、贸易等环节。在原料 生产方面,主要由农民种植药材加工生产方面,主要由中药厂家 和制药厂家担当。而在贸易方面,则是由中药商贸公司、连锁药 店等提供销售渠道。 三、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中医药的普及,中药市场规模在不 断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逐步减少的药材资源。

大量的药材资源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中药产业的发展。其次,制 约中药生产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行业监管不到位。 第二章:中药产业发展对策 一、建立中药药材基地 为了解决中药行业面临的药材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 组织中药药材基地的建设,优化生产结构,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 二、完善中药产业生态 中药产业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还需要逐步拓展中药材 基地。实践证明,中草药种植中应该采取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 态环境建设方法,快速优化中药材种植生态环境,保证中草药材 的品质提升。 三、优化中药加工生产 中草药材品牌化与国际化是中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优 化中药材加工生产,提取活性成分,通过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新不 断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与应用实践相互交融,实现中药产业的可 持续发展是新命题。 四、加强行业监管

中药材发展现状及意见建议

中药材发展现状及意见建议 中药材发展现状及意见建议 引言: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类健康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长。然而,受到环境变化、种植技术和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材的供应和质量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就中药材发展现状及意见建议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中药材现状分析 1. 供应链问题 中药材的供应链繁杂,包括种植、采摘、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然而,由于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导致中药材市场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农民的种植技术有限,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 种植技术问题 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传统种植技术的局限性,目前存在着对化学农药和化肥过度依赖的情况,这不

仅对环境造成了损害,而且影响了中药材的药效和安全性。 3. 品质标准缺乏 中药材的品质标准是保证中药质量和药效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我国中药材的品种繁多,各地生产的中药材种类和质量各异,导致缺乏统一的品质标准。这给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中药材发展的意见建议 1. 建立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中药材的种植质量和产量,应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和农民合作,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 在中药材的品质标准上,应加强研究和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各种中药材的质量要求和分级评定方法。加强对中药材的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中药材市场的信任度。 3. 加强中药材产业化和流通体系建设 中药材的产业化和流通体系建设是推动中药材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中药材相关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促进中药材产业向集约化和现代化

蓝田花椒产业“体质虚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蓝田花椒产业“体质虚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本文依据花椒生长结实习性,并结合陕西省蓝田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针 对其建园中存在的园址选择不当、苗木选择不当、建园密度不合理及栽植不精细的普遍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对花椒建院后普遍存在的土肥水管理薄弱、整形修 剪不合理、病虫害“轻防重治”及采收偏早且粗放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这对于促进蓝田县花椒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花椒;建园;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 [中图分类号] S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9-92-3 花椒是我国传统的调味品、中药材。花椒树侧根发达,喜光、耐旱、耐瘠薄,固土能 力强,适应范围广,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树种。近年来,随着我国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花椒深加工领域的拓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我国餐饮业在国际间的交流逐渐加深,市场对花椒的需求快速增加,花椒价格不断攀升,群众栽植花椒的积极性高涨,国内 花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中国花椒栽培面积、产量居世界第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 业结构的调整,各地花椒产业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花椒栽培总面积166.67余万hm2,年产干椒35万t,产值200多亿元。目前,陕西省花椒种植面积约16.40万hm2,主产于 韩城、凤县、富平、宜川等县市,年产干花椒7万t。截至目前,蓝田县花椒发展规模约0.20万hm2,随着“三园”建设的全面推进,预计到2020年,蓝田县花椒种植规模将达 0.67万hm2。花椒種植业的迅猛发展,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花椒种植业是一项极具发展 前景的产业,而县域广大群众能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该项产业;忧的是广大群众对该 产业的认识严重不足,出现了盲目发展和投入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建园不规范和后 续管理粗放,导致该产业整体“体质虚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高效发展,长此以往,该产业很难做大做强。 1 建园不规范及应对策略 1.1 园址选择不当 要想科学选择栽植地块,首先要了解花椒的生长习性。花椒属喜温树种,不耐寒,在 平均气温为10~15 ℃的地区最适宜栽培,花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 ℃,果实 发育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0~25 ℃;花椒属强阳性树种;花椒对水分需求不高,一般年降 雨500 mm、降雨分布均匀即可;花椒根系主要分布在60.0 cm深的土层内,一般80.0 cm 的土层厚度就能满足花椒生长结实需求;沙壤土和中沙壤土质地好,最适宜花椒生长,在 一般的沙土、轻壤土、轻黏土上也可种植,但沙性过大或极黏重的土壤不利于花椒生长; 花椒在pH值为6.5~8.0的土壤上均能栽植,但pH值为7.0~7.5的土壤最适其生长结果;花椒为喜肥树种,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势强、抽枝旺、产量高,但在土层较浅的山岭地也 能生长结果;花椒根系不耐水湿,土壤过于湿润不利于椒树生长;在秦岭以南多分布于海拔 1 500.0 m以下,在秦岭以北多分布于海拔1 300.0 m以下。

中药材发展现状

中药材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述: 1. 产业规模和增长趋势:中药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到政策鼓励和社会需求提升的推动。国家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如《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点发展濒危药材人工繁育技术,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技术,推进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 2. 产业结构:中药材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中药材种植和采摘、中游的中药材加工和制造、下游的销售和流通等环节。中药材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呈现出明晰的分工和合作模式,上游环节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中游环节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下游环节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 地区格局:不同地区在中药材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因其经济实力雄厚和市场需求旺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占比;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因其政治文化影响力和消费能力强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份额。 4. 发展趋势:未来中药材行业将面临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智能制造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产业集群化,通过区域内的合作与分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是发展绿色中药材,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四是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药材的国际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药材发展现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也需要注意到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质量标准不统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XX市场监督管理局中药材发展困境及建议

XX市场监督管理局中药材发展困境及建议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着中医药的治理效果,现结合我县实际,就中药材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全县共计中药材企业199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50家,个体113家,同时拥有全市首家被许可从事铁皮石斛药食同源物质生产加工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XX威尔尼公司,其许可品种包括菊花、金银花、铁皮石斛等花类代用茶和铁皮石斛茎等茎类代用茶。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技术引导,盲目引种难以形成集约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缺少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想要扩大规模,受到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限制,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低。从管理情况看,无规范化的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全县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的种植标准和技术指导,生产环节主要依靠以往经验和人工完成,多数的品种都是小规模种植,形不成产业规模满足不了市场订单的需求。销售渠道单一,信息不对称,好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 (二)中药材定位尴尬,缺少行业规范。大部分中药材是农副产品,目前国家针对产地加工的文件较少、标准规范较缺、研究人员与协会组织也不多。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目前大部分中药材归于农副产品管理,对一些加工需要耗时费工、加工原理不清晰的药材,种植户因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按规范来加工与处理。 (三)中药种植规模增大,药品监管农作物。地方政府极力推行中药材种植,但是未能严格按照道地药材规划进行科学种植,同时缺乏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扶持和源头监管,土壤检测、田间作业全过程监管缺失,导致品种变异,原药材性状、含量水平差异较大,农残重金往往超标,出现掺假、增重、染色等等不法现象。药品监管模糊地带监管盲区,大部分中药材在产地是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是药材,监管主体不明确而使得监管难实施。 三、建议对策 (一)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科学调整中药材品种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产地特色和地理优势,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品种就种什么品种、什么品种效益好就种什么品种的原则。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市场需求量大或价格稳定的中药材优良品种,有针对性地引导、扶持企业和种植户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扩大规模,帮助解决好县内中药材企业或合作社的销售难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中药材品种种植结构优化调整。 (二)建设规范化药材种植基地,构建中药全过程追溯体系。大力推进中药材科学规范种植,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统筹规划道地化区域,利用“互联网+中药材基地”形成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差异化种植,保证药材道地化,避免品种变异,实现药材种植、田间作业可追溯,保证原料药的质量,实现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成立专业领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产业是中药材产业乃至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基础,特别是在新药典颁布实施的大环境下,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直接关系着中药材质量的安全稳定可靠均一和可追溯。没有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中药材产业及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新药典形势下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中药材产业及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现状。中药材种植产业现状主要体现有四个特征。 (1)种植主体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大群体分散农户为主要特征。特别是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区域,一直延续一家一户的方式的种植模式。尽管近几年一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也参与中药材种植产业,但是由于企业规模经营主体土地靠租赁、生产靠人工,造成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农民个人生产的中药材,加之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2)生产技术以传统精耕细作、人工投入为主要特征。中药材生产管理特别是中耕管理方面基本靠人工管理,在植保技术、植保机械化及化学产品研发方面基本相对落后。

(3)良种繁育方面。目前中药材种植产区道地中药材品种退化甚至变异问题比较突出。种子繁育基本以有经验的药农自发繁育为主。 (4)中药材质量的管理以药农自我管理、事后检测为主。中药材种植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材种植产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药材质量安全隐患问题。药农在种植中药材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的监督管理,为提高中药材产量滥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甚至违规使用生物调节剂等现象得不到有效管控,不仅仅造成投入的浪费和土壤污染和板结问题,重要的是存在中药材农残、化残、重金属超标风险。 (2)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均一性差。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在种子、化肥、农药的来源及使用方式、使用量等指标千差万别,不仅中药材质量稳定性差,而且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3)中药材源头管理过程监督等可追溯性差。分散的种植模式下,难以落实中药材源头管理和生产过程的监督。更难以建立真实有效的质量追溯系统。 (4)中医药企业的原料供应稳定性可持续性差。分散的生产方式下,药农根据市场的变化,什么品种市场价高就一哄而上发展种植什么品种,造成中药材生产的不稳定性较差,也造成中医药企业原料供应的不稳定性。

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与建议

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与建议 目前,中药材种植在中国面临一些问题。首先,种植技术不够先进, 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一些传统的种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 的需求。其次,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与供应不平衡。对于一些珍贵的中药材,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种植条件苛刻,供应量不足,造成供需失衡。最后, 中药材种植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过度采挖和环境污染, 一些中药材的资源日益稀缺,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提高种植技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如温室种植、无土栽 培等,可以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 提高种植者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中药材种植的科研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中药材的保护和培育。对于一些珍贵的中 药材资源,应加强保护,控制采挖量,并建立中药材的种植基地,以扩大 供应量,缓解供需矛盾。同时,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鼓励农民和 企业参与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种植的经济效益,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可 持续发展。 再次,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中药材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建 立中药材资源数据库,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大对中 药材种植的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土壤保护和水资 源管理,促进中药材的有机种植,提高中药材的品质。 最后,加强中药材的市场开发和推广。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与供应不平 衡问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政府可以加大对中药材市场的扶持力度,

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中药材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药材的国际贸易。 综上所述,中药材种植在当前面临一些问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和市场供应能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中药材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中药材的发展 离不开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为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产业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生产和销售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相关产品的产业。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药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1. 中医药市场规模扩大 中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据统计,2022年我国中医药市场规模达到了800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医药市场的比重超过30%。中医 药产品的销售额稳步增长,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2. 中医药科研取得突破 中医药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 学支撑。例如,中药研究所在中药提取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提高了中药的活性成份提取率和纯度,增强了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加强 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 了中医药合作协议,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中医药的国际注册和认证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为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 创新研发 未来,中医药产业需要加强创新研发,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开展基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2. 产业升级 中医药产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强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生产,推动中药饮片的现代化生产,提高中成药的研发和生产水平,推动中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 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产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共享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 人材培养 中医药产业需要加强人材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材。通过建立中医药人材培养体系,加强对中医药专业人材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5. 健康产业融合 中医药产业应积极与健康产业进行融合,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健康管理、保健品等产业的交叉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发挥中医药在健康领域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的跨界发展。 结语 中医药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取得突破,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未来,中医药产业需要加强创新研发,进行产业升级,推动国际化发展,加强人材培养,与健康产业融合,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国家中药材发展现状

国家中药材发展现状 中国是中药材的发源地,中药材具有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功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保健养生、化妆品等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药材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被广泛认识和接受。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药材的生态环境、品质等面临挑战,国家对中药材的发展和保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一、现状 1.中药材资源日渐缩小: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进程等各种因素,中药材的土地和资源日渐减少,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和品质也受到影响。 2.不规范的生产和销售:中药材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质量不合格、种类不清、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非法捕捞等等。 3.中药材种植技术落后:现代科技在农业方面的不断发展,但是在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方面,虽然也存在一些进步,但总体来说还很落后,需要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4.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对中药材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中药材的强大竞争。 二、对策 1.加强立法,对违规的中药材生产和销售进行处罚,保障消费者权益。 2.统筹协调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效益。 3.推动中药材的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加强中药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 4.鼓励中药材的保护和开发,采用保护性种植、人工培育等措施,加强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中药材的国际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中药材的产业化和品牌化。 三、政策措施 1.《中医药法》:针对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合法合规的规范进行了相关规定,并明确了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部门和作业方式。 2.《中药材保护条例》:为了保护中药材资源、推广中药文化,对中药材的采集、保护、种植等方面作出规定,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3.《“十三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医药产业创新、中药材保护、信息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及其实现思路,推进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保障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的通知》:“2018年十三五”决策科学确定,加强中药品质安全监管标准,在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如生产工艺流程,原料药的检测评审及批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落实措施。 对于中药材的发展现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证中药材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现实中,仍需加大对中药材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力度,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产业是中国传统药物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中药产业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本文将探讨中药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首先,中药产业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种植基地缺乏的问题。由于过度开采和滥伐,一些中草药材已经濒临灭绝,例如川芎、延胡索等。同时,由于农民总收益不高,中药材的种植基地面临无法维持生产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中药资源保护的力度,建立起中药材种植基地和良好的管理机制。此外,政府还应通过政策支持、培训农民等方式,提高中药材的种植效率和农民收入,以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药产业在科研创新和标准化生产方面存在差距。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药物评价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应用的需求。同时,中药产业在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药行业需要加强科研创新,提升药物研发和评价的水平。中药材的鉴定、提取和加工等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革新。此外,建立起中药标准化生产的体系,并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再者,中药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国际对中药的了解和认可度仍然较低,中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相对较慢。此外,一些国际大药企的竞争力较强,使得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的压制。

针对这一问题,中药产业需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掌握国际市场的动态,提供符合国际标准和需求的中草药产品。此外,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药产业在面临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只有通过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中药产品质量控制和开拓国际市场,中药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1.市场需求饱和度不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更加关注保健 和治疗,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有所增加,但还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 2.农业生产技术普遍落后。中药材的种植技术相对比较复杂,但大部 分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缺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 3.中药材资源合理配置不足。许多地方虽然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 由于缺乏合理的配置和管理,导致资源闲置或过度开发; 4.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中药材市场存在着低质低价的药材被冒充、混淆、仿冒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二、发展建议 为了推动我国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科技创新。中药材的种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可通过科 技手段进行科学育种、品种改良、生产技术改进等,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 质量; 2.建立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药材,提高消费者对中药材的信任度。同时加强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严格的品控 体系;

3.加强资源管理与保护。合理配置和管理中药材资源,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加强草地、森林、天然药材保护区的建设,保护中药材的生态环境; 4.加强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培训和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种植者的技术素养和认识,加强中药材种植的管理水平; 5.加强中药材体系建设。建立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协作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中药材产业的配套服务和支撑能力,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角色 政府在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1.制定相关政策。根据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为中药材种植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中药材种植业的科技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中药材的科技创新和研发; 3.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4.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宣传和推广活动,提升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中药材市场需求的扩大。 总之,中药材种植业是我国的传统农业产业,也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础。要加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监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药材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增加,中药材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中药材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产业的现状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和消费国家,中药材市场规模庞大。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中药材市场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也逐年增长。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药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中药材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得到了有效管理和规范化。另一方面,中药材的质量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相关监管措施逐渐完善。 二、中药材产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药材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材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过度开发和滥采滥挖问题。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有些濒临灭绝。这对于中药材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其次,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采用劣质原料或添加非法添加剂,导致中药材质

量不合格甚至有毒有害。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中药材产业的形象和信誉。 另外,中药材市场存在着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由于市场缺乏统一的价格指导和信息公开透明,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波动较大。同时,消费者对于中药材的认知度不高,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容易被不良商家误导。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针对中药材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首先,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和保护机制。同时,加强对中药材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的监管,推广优质种植技术和规范化生产模式。 其次,加强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对中药材生产企业和商家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提高消费者购买中药材的信心。 另外,加强市场监管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价格监测和指导,防止价格波动过大。同时,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提高消费者对于中药材市场的认知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加大对中药材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研究。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水平。

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

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 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 一、引言 自古以来,陕西作为中国中药材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在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陕西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等都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下,陕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陕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将对陕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陕西中药材产业的现状 1. 中药材的种植面积 陕西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尤其是在黄土高原的黄池地区、陕南的蒲城地区和延安的黄龙山地区等。其中,黄池地区被誉为陕西中药材的宝库,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2. 中药材的加工能力 陕西中药材的加工能力较强,有一批规模较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且加工工艺不断优化改进。其中,陕西省国药有限公司、陕西陕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中药材加工示范企业。 3. 中药材的市场销售情况 陕西中药材市场销售情况良好,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陕西中药材的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陕西中药材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在医疗健康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三、陕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趋势 1. 种植技术的创新与提升 陕西中药材产业面临许多挑战,如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等。因此,陕西中药材产业需要加大对科学种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产量和品质,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中药材的品种改良和选育工作,培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优势品种。 2. 加工工艺的优化与创新 陕西中药材的加工工艺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技术和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同时,加强对加工工艺的研究和创新,开发出更多新型中药制剂,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 3.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陕西中药材在市场竞争中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陕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和推广,拓展国内外市场,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购买陕西中药材。 4. 发展中药材与现代医药的深度融合 陕西中药材产业需要与现代医药产业紧密结合,发展中药材的深加工和现代中药制药技术。通过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多中药材的新用途和新产品,提高陕西中药材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陕西中药材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1. 机遇 (1)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

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中药被逐渐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的效果也得到广大医患群体的一致肯定,中药材需求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国内很多地区都扩大了对中药材的种植规模,以迎合市场发展需求。中药材种子种苗是中药材产业链条的起点,其质量和中药材栽植及GAP 发展效果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国内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对中药材流通市场进行调研,总结了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 中药材种子种苗种苗市场现状分析 1.1 种子种苗价格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流通体系,价格不合理、定价不规范等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中药材价格出现了明显涨落,中药材种子种苗价格也随之呈现出暴涨暴跌。尤其是在“非典”疫情发生以来,部分中药材演变成药材种子种苗的“晴雨表”。有资料记载,相同中药材种子种苗在不同地区的售价悬殊较大[1]。如除黄芪、甘草之外的其他很多中药材寿命仅维持在1~2 年之间,加上储存难度偏大,以致药材种子种苗价格出现1~10 倍的波动,当归的市场售价波动达到800~1 600 元/kg。 1.2 种子种苗质量偏低 在当前的种子市场中,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品种与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整体品质偏低、发芽率不达标等问题。2016 年的一份市场调研资料显示,当年生荆芥、紫苏的发芽率为60%~70%,多年生甘草、黄芪的发芽率为40%~50%,一些甘草、黄芪的发芽率甚至不足40%[2]。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①种子种苗

成熟度不足。未能有效把控中药材种子种苗的采收时机,在种子种苗未完全成熟时就采收,还可能掺杂着有病虫害的种子种苗,导致市面上出现很多不适合留种或成熟度偏低的种子种苗。②种源退化。自繁、自留、自用等现象较为常见,这是造成中药材种源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③杂质偏多。种子种苗纯净度偏低。1.3 尚未形成完善的质量评估标准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推行有效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办法,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及部门控制和检验种子种苗种苗质量,尚未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尽管部分制度中规定了农作物种子管理方法和规范,但针对中药材脱毒、选育等技术性的管理工作尚未拟定确切规定。 2 优化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的对策 2.1 强化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力度 新品种选育是制约我国部分地区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结合区域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新品种的选育力度,有助于创建品牌、占领市场及提高产业优势。加大新品种资源的开发、选育,是种子种苗产业链条的“命脉”。强化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借鉴农作物发展经验、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合理配置人才,在有先进的育种基础为支撑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主动与省、市科研机构建设合作关系,力争在中药材新品种及优良品种引进方面突破技术限制,彻底改善当前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不佳的问题。并结合不同品种的适应性,打造良种生产基地,将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审核、繁育及推广等过程衔接起来,落实良种选育、引种改造及区域性试验等工作,促进新品种的大范围推广。

甘肃省中药材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中药材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蔡子平王国祥马忠明张开乾刘学周 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2年第05期 摘要:甘肅省是中药材生产大省,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中药材种业是中药材产业化的基础,建设特色中药材种业强省对提高甘肃省药材品质、保障药源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甘肃省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系统分析了中药材种业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研究;重视新品种选育,加速品种选 育进程;加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鼓励推进制种园区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强度;建立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5-0019-06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5.005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ed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CAI Ziping 1,2, WANG Guoxiang 1,2, MA Zhongming 3, ZHANG Kaiqian 3, LIU Xuezhou 4 (1.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Gansu Provinci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Germplasm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3.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4. Cash Crop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Gansu is a major provin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six pillar industries'in Gansu Province. Seed indust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medicinal materials.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zedseed indust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nhance the greatness of Gansu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Gansu Province, the safety of drug sources ensurance and the promo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ed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the issu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eed industry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llection, arrangement,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