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农民增收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最难的问题。各级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提出过不少农民增收的途径,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等。笔者在此结合在抓东江移民增收的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如何提高传统农民增收渠道效益、开拓新型增收渠道、建立增收的治本渠道作几点探讨。

东江水库淹没涉13个乡镇、81个村、541个移民小组,核定移民61032人(不含坝区)。淹没耕地57169亩、林地119712亩。自移民工作开展之日起,东江移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一条开发性移民之路,移民的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大幅改善。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东江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547元增长到3882元,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5年在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3%,现在大部分东江移民实现了持续增收。

一、农民增收面临重重困难

东江移民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中国农村有其代表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通过对制约东江移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可以透视中国农民在增加收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1、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农民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东江移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东江移民安置负荷为全国同期同类水电站中最大的,主要淹没指标高出同期同类电站平均值3.64-6.1倍,人均安置费是同期同类水电站移民的最少的。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0.17亩、果园0.6亩、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由于东江湖环境保护的需要,山林都划为了公益林,每亩公益林补助只有3元钱。)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2、农村的交通很不方便。交通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产品和农资买卖困难,在中国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东江库区每个移民每年要比库外群众多支出交通费267元,仅此一项库区移民每年要多付出916.8万元。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高扬程抽水费用极高。库区的农资、建材、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要高出库外20-30%。外迁移民大多被安置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比后靠移民更为恶劣。

3、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东江库区2002年以前修建的码头、公路、桥涵、入湖便道、水渠、提灌站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以海拔275米为最低水位而修建的,由于水位的下降,这些设施必须延伸到海拔250米高程。特别是农村抗灾体系的缺失,致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如东江库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时有发

生。东江库区自水库关闸蓄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滑坡塌岸500多处、每年发生诱发性地震200多次。水库蓄水后,冰雹、暴雨线南移至库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1989-2002年东江库区相继发生较大的冰雹、山洪、暴雨灾害,2003、2004年又遭受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4、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农民从事的第一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农业的精深加工落后,产品的附加值小,农民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处于最不利地位,使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目前,东江移民产业都还处于低级的原料提供阶段,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扩大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

5、农民人口素质不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制约其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东江移民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56463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移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移民人口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移民占2.64%;高中学历占9.68%;初中学历占54.8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2.88%,移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种植业的占34.48%、养殖业占8.16%,第二产业占15.78%、第三产业占6.30%,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大力提升传统增收渠道的效益

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传统的渠道。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方法的应用空间日益狭小,为此,必须进行“精耕细作”以求提高它们的效益。

1.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农民获得生产投资的能力很差,筹措资金的难度大,因此农民的再投入意识不强,很容易走进“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增收乏力”的恶性循环。东江移民每年人均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为200.38元,但每人每年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比国家最低扶持标准要少49.62元,只达到最高标准的1/2。在人多、资源稀缺、后期扶持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了后期扶持资金与自筹资金捆绑使用的制度,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移民群众,让移民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监督,充分调动了移民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每一笔扶持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据统计,10年后期扶持共投入扶持基金11448.63万元,共带动移民自主投入19404.47万元,后期扶持资金的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3.2。

2.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民无法解开的死结,不提高单位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是不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的。东江移民的人均资源极为有限,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1.7分、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靠耗费资源走粗放型发展之路根本行不通,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率,东江移民的资源产出率不断提高。通过高新科技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出了东江鱼、东江果、良种生猪、保护地蔬菜等精品产业,使移民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一亩水果产值可达到6000-12000元,一口网箱产值可达到5000-20000元,一亩蔬菜

产值可达到6000-15000元。

3.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用最普遍的农民增收方法,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小心从事,否则可能成为“坑农调整”。我们选择了发展水果、水产、水电、旅游、良种生猪、无公害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及40多个主导产品构成的产业体系。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10年来,共引进新品种466个,推广新、优品种183个。特早熟蜜柑、优质早熟东江梨、无公害蔬菜保护地蔬、良种瘦肉型猪、美国斑点叉尾鮰、优质锥栗等主导产品产生了良好效益。我们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移民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增收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江鱼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每年要使东江移民增收500万元。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培养了一批生产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了一系列的新产品,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移民初期的24%提高的2005年的63%。

三、积极开拓新型农民增收渠道

如果说传统的增收渠道重在节流的话,新型的增收渠道更关注的是开源问题。在巩固农民增收的传统渠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开拓新型的增收渠道,开源节流中开源更为重要。

1.增加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收入。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是指移民为移民社区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农民支付报酬,改变过去农民无偿为社区提供劳动力的局面,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实现。我们通过把移民无偿支出的义务工货币化,大力进行农

田基本水利建设和农村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移民增收。10年来,共兴修公路197.1公里、机耕道105.87公里、人行便道280.63公里、桥梁18座、车渡码头98座、人行码头57处12.98公里、引水渠335.62公里、排洪沟40公里、水塘337亩、蓄水池12397个、水井283个、提灌站136处、拦河坝71处。全市移民每年人均义务工货币收入为63.45元。

2.不断创造新的农业衍生产业,扩大就业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农产品的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和需求约束,移民需要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的服务岗位不断产生。在劳动力不变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多,就可以较大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移民的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也就说农村衍生产业是移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长效增收途径。我们通过就业培训和创业扶助的办法来引导移民从事新型工作,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种苗供应商、产品经销商、科技推广员等新型岗位。10年来,共培训科技推广员623人,聘请科技推广员541人,扶持农资经销商157户,产品经销商484户,科技示范户1230户。

3.创立“造血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在本土的企业务工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可以做到“农工兼收”。我们通过集中零散的移民扶持基金,将其投入到有稳定回报率的企业,达到后期扶持基金扩资增值的目的,创建永久型造血企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打下坚实基础。投资兴建了浙水电站和移民电网,工程总投资2.13亿元,贷款占

65%。从1993年发电至今,已经基本还清贷款,每年创造利税2000多万元,每年提取后期扶持基金占用费约400万元用于移民的后期扶持。我们投资控股了东江鱼集团公司,并将它建设成为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运营直接提高了移民水产产品的价格,每年可为移民增收400万元左右,大大促进了东江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05年共新增网箱2145口。

4.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价值。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是最直接的农民增收方式,通过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将科技培训作为提高生产能力和移民增收的重大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以会代培、办培训班、基地实习培训等形式将培训对象进行培训。10年共投入培训经费870万元,共培训移民121830次人,其中组织办班培训765期21765人次,其它形式培训1061期96045人次,推荐到省、郴州市培训1349人,资兴市内各类长训班培训学员2728人。与7所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各类人才66人,共发放各类辅导资料150000余份。持续不断的大批量、高规格的培训,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经营能手、高级蓝领技工,增收效应十分明显。

四、努力探索移民增收治本之道

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是农民增收的治本之道,只有大部分农民真正转化为非农人口才谈得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

1.切实减少农业人口。要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差别是不现实的,

不减少农业人口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减少农村人口并将他们转化为合格的非农人口是农民增收的必然出路。东江移民人均资源贫乏,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其中青壮年占总人口的51.65%。我们大力开展智力移民工程,通过教育、培训移民青少年子弟,使他们通过考大学、学一技之长,走出农村成为永久的城镇居民,然后通过资源有偿转让的方式将他们拥有的资源流转给留在本土的移民来增加在乡移民的资源占有量,来达到全体移民增收的目的。10年来,我们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培训了各类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移民子弟4077人,他们都在外务工成为了离乡、离土的城市移民。

2.做强优势产业。农民增收最后一定要落着到特定的产业上去,离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来谈农民增收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通过扩大移民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提升移民产业的整体素质,使在整体规模下的单个移民户能够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中获得外部正效应,降低移民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达到移民增收的目的。东江水果、东江鱼、东江旅游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东江湖”牌商标成为了湖南省著名商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回报率不断提高。2005年,新增水果种植面积4500亩,产值2.13亿元。新增大库网箱2134口,新建精养鱼池500亩,水产业产值突破8000多万元,相比去年增幅达60%以上。新增农家游50户,移民旅游收入达到2000万元。

3.提高移民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期的、最大的动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城市化才是治本之策。我们积极推进移民小城镇建设,重点扶持了库区的黄草、滁口、白廊三个中心城镇的建设,共投入移民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带动各类建设投资近1.5亿元,使他们成为了旅游名镇,物资集散中心,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贴息、借周转金等制度,鼓励移民群众和外来人员在创办各类生产加工企业,为移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移民的城市化水平,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我们建议:一是打破传统的户籍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确定户籍登记制度。二是适应人口流动的需要,彻底改革住房、社保、就业、就学等制度,确保城乡制度平等。三是建立新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城建资金多元化。四是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农民增收战略_农民增收致富指导意见范文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整体实力,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就“十一五”期间的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五”以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的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也应当清醒认识到,我市农村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产业单一,农民就业渠道不宽,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要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在促进第一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拓宽农民的致富途径和增收渠道。 (二)提升优化一产,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继续发展甜柚、脐橙、蔬菜、生猪、花卉,药材等农业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布局,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主导产业地位。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发展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启动奥运蔬菜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启动唐江、赣丰线生态观光农业带建设。要加快旧果园的品种改良,扩大优质果品的种植面积,发展休闲果品采摘园;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努力打造友家食品、德福斋、甜柚等特色产品,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非农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鼓励社会资本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利用农村闲置厂房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发展农村便民超市、连锁店和农副产品市场,活跃地区经济,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引导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 二、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1.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来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扩大延庆地区品牌效应。

如何创新拓宽增收渠道

如何创新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王秀兰巩开银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一)主要任务和目标 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二)主要政策措施 1、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扶持生活困难群体自主脱贫。继续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 2、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发展专用粮食和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高收益产业,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营销网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培植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分散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城镇聚集,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

渠道。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治理乱摊派、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 3、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合理调节行业收入分配,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管。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货币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加大监察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禁止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发展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二、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一)主要任务和目标 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以住房、交通、通信、卫生保健消费为热点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加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档需求转变,由重视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转变。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趋势是: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2010年,城市将稳定在35%左右,农村将稳定在38%左右。积极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优化居民膳食结构,促进食品消费向营养型、健康型发展;积极促进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推进绿色环保、节能性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鼓励提高服务性消费,扩大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旅游休闲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健全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住房为辅的住房供应体系,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1平方米,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积极推进通信、计算机的普及,鼓励

关注农民增收问题

关注农民增收问题 本人在农村生活长大,对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感到惊讶。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农村,纷纷涌向城市,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何农村留不住这些劳动力?农村真的是一无是处,在农村真的会死路一条吗?其实不难想到,促使他们背弃农村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在农村没有可靠、可观的收入保障。所以,本人认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根本方法就是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以下就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具体解决方法提几点个人意见。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二) 农产品供需脱节、价格低, 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优质高档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我国是稻谷生产及消费大国, 而稻谷生产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人们的仍有近50%的是低质常规品种, 少人问津, 而优质稻谷及饲料粮严重不足, 难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年迅速发展的水果、蔬菜也存在类似问题, 优质品种少, 传统的普通品种多,在旺季上市时往往出现“卖难”现象, 价格一路走低。尽管近年来大部分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 但由于市场不景气, 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加。 (三) 农业科技欠发达, 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成本高, 影响农民纯收入增加。 我国农业科技仍然不够发达,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科技人员少且分布不均, 县级以上单位多, 乡级以下单位少; 兼职的多, 专职的少。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 农产品生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 缺乏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业收入的两大

积极拓宽增收渠道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之根本目的,不仅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深深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近来,笔者对我县“如何破解增收困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这一课题作了一番探讨。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 2008年农民收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主要由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四大基本项目构成,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支撑农民增收。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99.14元,比上年增收270.74元,增长23.99%;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82%,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8.85%。 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体。作为农民收入主渠道之一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08年人均达到1610.7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45%,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60%。

三是非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人均182.94元,同比增加43.1元,增长30.82%。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34元,同比增长12.8%,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倍,增幅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 0.75个百分点。 二、困扰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些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并突破3000元大关,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归纳起来,困扰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民“多劳低效”。据统计,目前全县农村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高达82.73%,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07年,远不及初中水平。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导致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相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渭滨区农民收入增长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因此,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关要求,了解掌握我区农民收入情况,最近我们深入到全区6个乡镇及部分村组和有关涉农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到田间地头和龙头企业考察了解、发放调查摸底表等方式,对近三年来全区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民增收趋势进行初步分析。总的来看,我区农民收入增长潜力较大,增收势头良好,但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存在一定困难,任务相当艰巨。为此,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后山区农村开发步伐,提高全区农业的整体效益,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夯实基础。 一、近三年来我区农民收入的增长构成与分析 近年来,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从结构来看,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辅,呈多元化快速增长。主要特点和趋势如下: 一是农民收入总额逐年增加。近三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2566元增加到2007年3700元,三年净增1134元,平均每年净增

378元,除2005年外(晁峪、八鱼新近划归我区农民收入基数偏低),其余两年增速均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比上年增加591元,增速为19%,为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由此看出,近三年来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1.4%,2006年为43.3%,2007年为44.4%。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较大。主要得益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增加和价格回升,也得益于我们长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三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一部分土地被征用,城郊区大量失地农民和后山区农民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所得的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份额加大。这反映出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政府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方法促进农民增收。随着务工人员技能的不断提高,务工工资有所增加。同时务工的农民工工资的上调,使农民外出务工所得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具有很大潜力。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2元,2006年为9451元,2007年为1099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05:1发展到2007年的2.97:1。由于近年来区委坚持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

《2021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2020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工作部署,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面准确反映增收成效,切实推动我镇农民增收工作。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市“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建设为统揽,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为目标,切实抓好2020年的农民增收工作。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添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2020年,我镇农民增收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715元,同比增长9%。 二、工作重点 (一)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继续举全镇之力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聚焦攻坚重点,加快补齐突出短板,对标“一超六有”,围绕脱贫攻坚开展农业农村工作,抓好农业产业等专项扶贫,宣传落实“小微”产业等各项奖补政策,用好产业扶持资金,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抓实结对帮扶,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二)加大财政三农投入积极争取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加大财政“三农”投入,特别是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我镇“三农”工作。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2020年计划建成“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3个,创建村3个。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机制,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和“村庄清洁绿化行动”。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依法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资格。探索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好经验和方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加快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五)促进2+2产业发展围绕市“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体系。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抓好农产品的品牌培植。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服务等产业,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商贸、餐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增收产业,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上实现新突破。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自查报告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 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 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提高,农民增收工作走在了 全县前列。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234元,同比增加1688元,同比增长16%,超目标任务 1.5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 2015年以来,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 渔牧业、畜牧业、种植业、服务业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迅速提高。 (一)扎实推进城乡住户调查工作。为做好城乡一体化工作,切 实加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 了**镇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辖区涉及的2个调查点在落实辅助调查员职责的同时,做到了有场所可办、有制度 可循、有台账可查。为确保账本质量,做到了账目种类齐全,记账 数量、金额、计量单位、人员代码详细,账目准确,账本封面填写 规范。 (二)落实促农增收责任制。为做好促农增收工作,**镇人民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促农增收工作方案,做到农民增收有计划、有目标、 有措施,政策保障有力,责任落实到位,记账本、台账、访户记录、 调查点办公室铭牌、调查网点示意图等记账基础工作完善扎实。 (三)加快新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维护 农民切身利益。2015年,**镇完成幸福新村建设6个,新建聚居点

2个,改造提升9个,旧院保护2个,建成农村廉租房16套。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 林权流转平台,且通过平台流转的占流转总量的52%,同时规范村 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 门路。2015年,全镇劳务总收入 4.1亿元,累计培训新型农民7364人。其中,种植、养殖、机械、电脑、缝纫等技能培训4075人,扶贫培训5462人,品牌培训36人,扶持绝对贫困人口2147人,劳务输出31022人(其中省外20380人),回乡创业107人。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15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 综合直补、农村低保等中央、省、市、县出台的相关强农惠农富农 政策,通过减负促农民增收。2015年,全镇粮食综合直补460.5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55.8万元,玉米粮种补贴 4.2万元,水稻粮种补贴35.8万元,油菜粮种补贴 2.6万元。 (七)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 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 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农业新技 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 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2015年我镇粮食面积 5.6529万亩,粮食总产量 2.0614万吨,新增粮食29.2万斤。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2015年,以**山生态园为龙头,在**后山大力发展经果林,在**村、**村、**村和高速公路沿线种 植了银杏2000余亩。继续巩固**村设施农业发展。今年引进业主在 **路段建成4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有效的解决蔬菜的插花地,使 蔬菜连片发展。在**片区莲藕基地的基础上,新引进业主3名,莲 藕扩种面积达11500余亩。 (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镇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 极作用,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村等配套工程项目,新修通村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为什么?必要性:(意义) (1)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2)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6)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2、怎么样(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1)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国家对粮食规定保护价及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粮价,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 1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国家对粮食规定保护价及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粮价,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而不是由政府决定的。粮食生产也应面向市场,实行优质优价、劣质劣价。要通过加工转化、扩大出口等方式解决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以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3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而不能依靠国家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各地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二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既要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推

2020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2020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03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03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03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句话:“内外结合”力促农民增收。“内”是指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外”是指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县域经济。(1)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实现鲜活农产品运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2)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 第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

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包括:积极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以及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第四,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直补方面,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比如: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上,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 (三)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把握好三个方向。一方面是认真研究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我国加入WTO后,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是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取向。要把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要依靠科技,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占领技术的制高点,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根据环境条件、产业性质、龙头企业及农户的特点进行深入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初创阶段向积极发展阶段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提

新阶段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解决的途径

新阶段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解决的途径 加入WTO后,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受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随着市场的开放度加大,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增大,会对一些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及农民产生一定影响,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本文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面临的一系列矛盾 和问题,需要加以解决的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农业劳动力剩余与转移之间的矛盾农业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要素,它只有与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创造财富,由此获得劳动力要素报酬,即劳动收入。在现有的农业耕作技术条件下,现实中存在着劳动力数量与土地耕种面积的配比系数,即管理学中所要求的每个劳动力耕种土地的有效幅度或规模,低于这个规模,便存在着劳动力剩余,即如果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了土地对它的有效需求量,那么劳动力就被剩余出来。农民要想增收也存在一个“减员增效”的问题。如果能把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其他经营,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不仅使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能增加收入,而且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又带回了另一部分收入。 当前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一方面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地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途径狭窄,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制度限制。在所有妨碍农民致富的不合理制度中,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民致富路上的最大障碍。这些制度下,政府为了保护城市的繁荣和市民利益,对农民进城做出了种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进城的权力,土地承包制又束缚了农民的手脚。虽然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默许下,部分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但在许多方面倍受歧视,工作最累、最脏、最险,工资最低,没有社会保障,不享受市民的福利。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城市人出不去,农村人进不来,阻碍了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人口向外扩散,导致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程缓慢,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妨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二是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低,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文化程度高的劳动者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相对容易找到工作,转移的可能性就大,调查资料也明显表明,能转移出去的劳动者,大多是接受过专业技术训练的。 (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产品低价销售的双重压力前些年,国家通过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政策、保护价政策等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农产品销售价格增长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上涨,呈现剪刀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直接结果是农业生产成本中工业品投入物的耗费增加,部分抵消了农产品的涨价收入。目前,农产品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低,仍然是农业增产不增收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当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取消了农产品保护价政策,我国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产品的价格下跌是必然趋势,而农产品的生产

农民收入情况及增收方式调查

农民收入情况及增收方式调查 信息学院物理系09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王鑫 一、摘要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 关键词农民收人增收 二、正文 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回良玉副总理在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报告中曾讲到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又要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既要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努力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四个“既要”和四个“又要”,深刻阐释了中央一号文件的鲜明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党现阶段农村工作的辩证法,也有力展现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最新政策思路。 一、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 什么叫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就是中央一号文件第二部分内容所指出的“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足: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在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各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在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要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 在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的同时,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央一号文件第四方面的内容,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即“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中央从“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农民增收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最难的问题。各级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提出过不少农民增收的途径,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等。笔者在此结合在抓东江移民增收的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如何提高传统农民增收渠道效益、开拓新型增收渠道、建立增收的治本渠道作几点探讨。 东江水库淹没涉13个乡镇、81个村、541个移民小组,核定移民61032人(不含坝区)。淹没耕地57169亩、林地119712亩。自移民工作开展之日起,东江移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一条开发性移民之路,移民的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大幅改善。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东江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547元增长到3882元,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5年在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3%,现在大部分东江移民实现了持续增收。 一、农民增收面临重重困难 东江移民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中国农村有其代表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通过对制约东江移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可以透视中国农民在增加收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1、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农民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东江移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东江移民安置负荷为全国同期同类水电站中最大的,主要淹没指标高出同期同类电站平均值3.64-6.1倍,人均安置费是同期同类水电站移民的最少的。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0.17亩、果园0.6亩、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由于东江湖环境保护的需要,山林都划为了公益林,每亩公益林补助只有3元钱。)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2、农村的交通很不方便。交通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产品和农资买卖困难,在中国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东江库区每个移民每年要比库外群众多支出交通费267元,仅此一项库区移民每年要多付出916.8万元。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高扬程抽水费用极高。库区的农资、建材、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要高出库外20-30%。外迁移民大多被安置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比后靠移民更为恶劣。 3、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东江库区2002年以前修建的码头、公路、桥涵、入湖便道、水渠、提灌站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以海拔275米为最低水位而修建的,由于水位的下降,这些设施必须延伸到海拔250米高程。特别是农村抗灾体系的缺失,致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如东江库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时有发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本次调研的要求,我们及时组织人力,就我乡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先后在全乡5个行政村13个移民点,广泛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群众还不适应新环境,农民处于种地和务工两难之间。我乡的移民群众都来自东南部贫困山区,原居住地耕作方式单一,对农业前期的投入较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不强,农业生产力低下,收入水平较低。迁至新的环境,由于是灌溉农业,大多数群众没有掌握新的灌水方式,不懂新的耕作方法,加之农业环境较差,农户的收入较搬迁前有所下降,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乡土地均为新开垦耕地,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土地产出效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土地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投入,而我乡群众本来生活状况就非常困难,加之建立新的居所,几乎没有可以用于农业的投入,没有投入收入就是零,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再投入农业。在这种状况下,农民要平整耕地还是出去务工,处于两难之间。 2、基层涉农机构不健全,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新建乡镇,各种农村服务,如金融、农技、畜牧、农机等为农服务部门严重缺失,农户的农业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目前我乡干部中,还没有正规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技术保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推广应用,也影响了农业产

量的提高和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3、村组经济状况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较差的经济基础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目前我乡还没有设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加之由于我乡群众户籍尚未迁转,金融部门担心贷款难以回收,不愿意大量放贷,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4、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一是由于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渠低地高,渠小地多,渠系设施不配套的问题,造成我乡部分村组灌水无法进行,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灌水需求;二是渠道建设质量不高,经过几年的运行后,部分渠段已损毁严重,而维修又缺乏资金支持,控灌设施设备不配套或不健全,季节性“卡脖子”旱无力解决;三是耕地盐碱化严重,目前我乡农户耕种的土地中,70%以上的为中、重度盐碱地,土地产出效益低,再加之群众经济条件差,投入少,部分移民还没有掌握灌溉农业的技术技能,地力改造缓慢,严重影响群众脱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四是乡镇企业、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发展乡镇企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缺乏项目和资金。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与本县其它乡镇相比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差悬殊,目前全乡仅有农机具110台,其中大型机具(铁牛、推土机、农用车)6台,小四轮拖拉机84台,播种机6台,没有规划建设农机油料供应站,大大增加了群众运用农用机械进行生产的成本。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