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刻板印象的调查与测量1

典型刻板印象的调查与测量1
典型刻板印象的调查与测量1

典型刻板印象的研究与评述

摘要: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本文就部分刻板印象理论一一作以介绍,并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评述。

关键词:刻板印象,评述

1 前言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的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研究视角也开始逐渐从意识代码的角度演变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

有关刻板印象的经验研究始于卡茨和布雷利(193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创立了一种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检核法,卡茨和布雷利的做法是,给被试一系列词,让他们就某一特定团体挑出五个最能体现该团体特征的特质词(最典型的词),被试在选词方面的一致性程度,即表现刻板印象的强弱;选出五个词,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自这方法问世,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范围及性质,主要还在于收集比较人群(如种族、性别等)的刻板印象。

加德纳等人推出了一种比较数量化的测量方法,该方法要求被试在一系列的两极特质表上评定某个团体,然后用T检验,找出量表中性点有可信差异的特质。这些特质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与中性点的差异表示刻板印象的强度。该方法简称为两极特质测量法。

布里格姆也提出过一种测量方法。他要求被试判断组内概率,意即某团体有百分之多少人拥有某种特质属性。如果以百分之五十为中性点,等于或低于中性点,都表示有刻板印象,这一方法显然不同于检核法,两者所测的结果有时有出入。例如,用检核法挑出的“最典型”特质,很多情况下只为不到一半的团体成

员所拥有。两极特质量表中的中性点,组内概率的50%,只是假定的中性点,它们并不是反应全体人在该特质属性上的分布的中性点。由此可见,两极特质评定法与组内概率测量法,并不能保证所测量的就是刻板印象。

在布里格姆的工作基础上,麦考利和斯蒂特援用了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另外一种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具体地讲,麦考利等人认为刻板印象就是有关一类人有别于他人的概括。换句话说,刻板印象就是根据个体属于哪一团体而就其属性做预测,这一预测,遵从概率论中的Bayes公式。

安德森和香特尔认为,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Bayes模型:①作为数理统计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实际决策中的一个辅助性统计工具;③作为描述人类思维的理论模型。前两个方面,贝斯模型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但在第三个方面,贝斯模型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在此基础上。安德森等人提出了信息整合理论。

2 典型刻板印象理论的介绍与评述

2.1信息整合理论

安德森认为印象形成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评价,即给信息刺激标准定量值和权数;第二个过程是整合,即将量表值按权数综合起来,得到一个主观判断。力昂和安德森根据整合理论的平均模型,提出了一个比较率原则。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类人有别于他人的概率。当要求被试从具体属性做类别判断或预测时,被试的反应倾向有很多种可能,但“多选一”的反应方式使得明反应只有一种。这种情况正好用比率原则来描述。

尽管信息整和理论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也日益完善,但是,它也受了很多批评。首先,是权数及度量值的标定问题。整合理论有时干脆是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确定加权,整合理论本身预测性显得不够。由此看来,如何确定度量值和权数,不仅仅是实验分析技术问题,它可能预示着整合理论的局限所在。另外,不少人批评整合理论知识描述输入—输出函数的模型。它并没有探讨在输入、输出函数之后隐藏的心理过程。2.2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 1979 年)提出的,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 分类( categorization) 、认同( identity) 和比较( comparison) ( 因此又被称为 CIC 理论)。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 然后就可以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 通过了解自己属于的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

其次是认同,即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认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确定自己的身份,即“我们是谁”或“我是谁”,知道自己是某一群体中的成员; 另一层含义是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相同的, 或者其他人是相同的, 都具有相同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为。再次是社会比较,人的意见和能力会通过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现出来,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判定。此理论假定人有一种评价自己群体身份的动机, 希望从群体身份中获得一种自尊。

受到这种自尊需要的驱使相信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要好,使得人们

将这一积极的品质归于自己以及自己所属的群体, 外群体往往被评价的较为消极,从而极易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

2.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从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刻板印象。其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条线路展开,一是较为流行的印象形成的观点;二是把刻板印象视为一种记忆现象, 着重探讨影响人的信息的获得、表征和回忆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

2.3.1印象形成的观点

印象形成的研究从图式和首因效应来解释刻板印象。阿什( 1946年) 在图式和分类方面的工作首开印象形成研究的先河。他把人们对某类人的印象等同于图式等知识结构。图式是组织好了的认知结构,它可表征不同水平上的知识,可帮助人们获得和改造新的信息以快速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往往很容易地根据身体的外表、服装、走路、谈话的方式等对人分类, 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图示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但当分类错误或过分夸张时会导致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首次给予人们的信息比其后第二次或第三次给予的信息

更决定印象形成。阿什( 1946 年) 在实验中以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一半学生被告知/ John 是聪明的、勤奋的、冲动的、挑剔的、顽固、好嫉妒0, 将这些词颠倒顺序呈现给另一半学生,即从嫉妒开始, 最后是聪明。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从聪明到嫉妒) 比第二组被试对 John的评价更积极。此实验表明首次呈现的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它是怎样导致刻板印象的。后来卢钦斯等人的第一印象实验也都表明了首次呈现的信息在刻板印象形成中的重要性。

2.3.2记忆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 对他人或某个社会群体的印象是以对目标人的记忆为基

础的。人的知觉和记忆是有限的, 为了减少记忆负担, 需要对人进行分类, 然后根据对某类人的预存印象, 推论目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对人的记忆研究中比较盛行的理论是图式观点和网络观点。图式的观点认为当人们记忆中具有较强的、组织较好的图式时, 就会有选择地注意那些与他们的知觉一致的信息和特征, 不一致的信息可能会被作为偶然或意外而被抛弃。或者人们会忘记或丢弃那些对已建立的意象有伤害的观点。由于这种信息加工活动人们的记忆会发生偏差,从而与预存印象一致的信息会不断地构

成对他人的记忆,并且可能直接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印象形成观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图式的形成, 而这里强调的是图式形成之后, 与之一致的信息得到较强的记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刻板印象。

网络观点认为,关于人的信息在记忆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存储的, 他人预存的印象与预期一致、不一致和无关的信息会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当遇到不一致信息时,为了获得所有信息间的平衡,一方面,观察者会试图

将其解释为意外; 另一方面, 他还会对不一致信息进行深加工以融合冲突片断, 形成一个和谐的印象。而一致信息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与预期相一致,所以对它不会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进行深加工。最后无关信息与加工中心紧密相连,也不会被给予更多的思考。从以上分析说明不一致信息应会被高效地表征到人们的记忆中, 具有最高的回忆值;其次是一致信息, 而对无

关信息记忆效果最差( Leyens 等人, 1984 年)。网络观点虽然认为观察者对与预期不一致的信息有较好的记忆,但由于他同时把不一致性信息解为

意外,此种信息不会促进预存固定印象的改变, 从而有利于刻板印象的形

成和稳定不变。

2.4 刻板印象的表征

2.4.1 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是通过对群体特质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原型

来表征的。原型是群体的/ 中心趋向0或是群体成员的一般水准, 它实际上是一个最能代表本群体而较少代表外群体的范例, 是抽象的特征集合。这种抽象是随着知觉者对群体信息的获得而发展起来的,群体信息可能来

自个人的亲身经历, 也可能来自家庭、朋友和媒体。原型虽然可能是从包括特定群体范例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 但是它一旦形成后,在记忆中就会

与具体的范例分开储存。按照这种观点, 一旦将一个目标人归于某一特

定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被激活, 并被运用到对目标人的

知觉中。因此, 在对人的知觉中, 知觉者对某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根据头脑中的该群体的原型而形成的。原型模型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很受青睐, 也较为经济,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对群体中

心趋向的抽象概括不能表征群体内的变异性。

2.4.2范例模型

与原型模型不同,范例模型认为群体知识是通过一组记忆痕迹来概括的,每一痕迹表征一个特殊的范例。社会知觉依赖目标激活的范例集合, 对任一目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激活大量的范例, 这些被激活的范例彼此

间或与目标不一定属于同一群体,而只是与目标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一个知觉者形成一个黑人教授的印象, 黑人范例和教授范例都被激活,不同

类型的范例被激活的比例依赖于他更注意目标的哪方面的特征。如果黑人特征得到特别的注意且比较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很大比例属于黑人,

此人被知觉为刻板性黑人。如果教授的特征较为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很大比例与教授有关, 这个人被知觉为刻板性教授。范例模型允许同样的特征被储存于多个例子中。尽管范例模型需要一个复合的表征, 但表征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纯范例模型允许刻板印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任何时候当遇到一个新的实例时,通过激活特定的群体范例可以重新创造一个新

的范例。因此,群体印象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但这种模型的缺陷是不够经济。

2.4.3混合模型

因为原型模型和纯范例模型的理论和实验的局限性,许多研究者采纳

了一种包括抽象信息和范例信息的混合模型( Sherman Klein, 1994年) , 也就是把把群体的一般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编码的原型表征和对群体的特殊个体进行信息编码的范例表征结合起来。混合模型还认为,抽象和范例表征可能形成不同条件下社会知识的基础。影响知觉者依靠范例信息还是抽象信息的一个重要变量是知觉者关于目标人的知识量。在开始阶段,对目标人的印象是依靠特定范例的激活, 因为这时遇到的范例太少不足以产生有用的抽象知识。然而,随着范例数量的增加,关于目标的抽象表征将成为随后判断的依据( Sherman Klein, 1994 年)。因此, 随着经验的增加,范例的应用减少。关于印象形成和自我知觉的研究支持这种社会知觉的混合模型。

2.5刻板印象的功效理论

2.5.1 图式过滤器模型

此模型认为, 刻板印象通过充当一个过滤器来易化信息加工活动, 它

提供了一个具有过滤作用的心理图式, 来帮助对一致性信息的理解, 同时

过滤掉不一致性信息。即,刻板印象对一致性信息存在编码优势。在认知资

源缺乏时, 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基本的过滤器模型有两种变式) ) ) “弱

过滤器模型”和“强过滤器模型”。“弱过滤器模型”认为, 刻板印象起到概念过滤器的作用, 它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 concept fluency) ,促进对一致性信息的理解, 而不一致性信息则难以理解。“强过滤器模型”更为极端,它认为刻板印象是一个注意过滤器, 它把注意力指向、集中于一致性信息,而完全脱离、忽视不一致性信息。

2.5.2联想网络模型

此模型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以“语义网络”形式被存储在一起的。“语义网络”由“节点”(node) 和“联结”(link)构成的, 其上端是代表某人或某群体的“目标节点"下端是代表具体行为的“情景节点”。由于一致性信息容易理解,对它进行加工时只建立“情景节点”与“目标节点”

之间的联结, 而遇到不一致性信息时,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情景节点”与“情景节点”之间的联结,从而对它进行更精细的加工来解决它与预期之的不同。不一致性信息会比一致性信息得到更充分的加工,但当认知资源缺乏时,人们没有足够的精力解决不一致性信息与预期的分歧,又因刻板印象为

一致性信息提供了概念流畅性,此时对一致性信息的加工反而优于对不一

致性信息的加工。可见, “过滤器模型”和“联想网络模型”都认为, 在认知资源缺乏时,对一致性信息存在加工优势,这样与刻板使刻板印象变得

更难以改变。然而一个有效的认知系统不仅要加工环境中的不变信息来促

进预期的形成,还要加工新异信息来保证行为的灵活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又有人提出了刻板印象的“灵活编码模型”。

2.5.3灵活编码模型

此模型认为,刻板印象会促进对信息的灵活编码。首先, 它认为, 在低

认知资源条件下, 刻板印象会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 易化对其意

义的理解, 从而节省下大量认知资源用于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即刻板印

象会促使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不一致性信息,而不是一致性信息。

其次,这一模型还认为,一方面, 刻板印象会促进对一致性信息的意义

的理解, 从而不必去仔细地加工其表面知觉特征,这样刻板印象在促进一

致性信息概念编码的同时会抑制其知觉编码。另一方面, 由于观察者没有

相应的图式帮助解释不一致性信息, 对其加工主要是材料驱动过程, 同时, 此时又有更多的注意力被分配给不一致性信息,所以不一致性信息的知觉

编码会受到促进。虽然此时有更多的注意力被分配给不一致性信息,但由于不一致性信息与刻板印象相矛盾, 将难以抽象出其意义, 它的概念编码会

受到抑制,即当认知资源缺乏时, 刻板印象虽会促进一致性信息的概念编

码却会抑制其知觉编码。同时, 刻板印象虽会抑制不一致性信息的概念编

码却会促进其知觉编码。

总之,刻板印象功效的“灵活编码模型”认为, 刻板印象的功效在于,

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 它以从不同的维度同时促进对一致性信息和不一致

性信息的加工编码。这种灵活编码活动可使观察者在付出同样认知努力的

情况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信息, 并且在保持刻板印象的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刻板印象的灵活可变性。

3 存在问题

3.1 研究内容局限性

查找文献事发现,多数研究内容均为性别的刻板印象,种族的刻板印象等。

3.2 研究多为实验性研究

关于典型刻板印象的研究多为实验性学术报告,缺乏理论基础与理论创新。

4 我的研究设想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典型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使我们后续的研究有了方向性。

4.1 扩大研究对象

的研究成果大多以性别、种族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大同小异,因此应扩大研究对象,如职业,社会角色等。

4.2 完善刻板印象理论

现有的刻板印象理论均存在大大小小的不足与缺点,在进行试验研究时应善于应用现有理论并发现问题,完善不足。

4.3 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刻板印象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在解决性别矛盾和种族问题,个人歧视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该理论应用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5.参考文献

[1]张智勇,.刻板印象的测量与有关理论的研究[j].中国教育报,1994,(3).

[2]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4,(6).

[3]张军,.国外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简述[j].青海师专学

报,1996,(4).

[4]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心理科学报,1999,(22).

[5]原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报,2008,(759).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亦可成为刻板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上进心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自信和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造成这种偏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有其认识方面的根源。因为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如果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类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作出概括,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一类人的实际特征的印象。而依据这种印象去评价与判断人时,又不考虑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作出判断,增强人们在沟通中的适应性。但它也容易阻碍人们对于某类成员新特性的认识,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 7相关事件编辑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成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报告

《市场营销学》综合项目实训 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报告 项目负责人武苏冉 项目组成员雷婷婷孙辉 李彬付思 指导老师张首杰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2013年1月

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 年前的盘龙城。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武汉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长江从城市穿过,留下了丰富的资源,武汉经济发展迅速,“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精神,这句标语随处可见,激励着武汉人。在武汉,四季分明,旅游景点众多,因为有长江经过所以武汉大小河流湖泊众多,武汉也被称为江城。武汉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也越来越注重本城市印象,城市印象这有助于经济与外来人口的发展。

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4 二、调查内容----------------------------------------------------------------------4 三、调查对象----------------------------------------------------------------------4 四、调查方法----------------------------------------------------------------------4 五、调查时间与地点-------------------------------------------------------------5 六、调查的组织计划-------------------------------------------------------------5 七、经费预算----------------------------------------------------------------------5 八、附调查问卷-------------------------------------------------------------------6 武汉城市印象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执行摘要-------------------------------------------------------------7 一、调查目的----------------------------------------------------------------------7 二、调查方法设计----------------------------------------------------------------7 三、调查内容----------------------------------------------------------------------7 第二部分调查说明-----------------------------------------------------------7 一、调查背景----------------------------------------------------------------------7 二、相关内容阐述----------------------------------------------------------------7 第三部分调查主体-----------------------------------------------------------8 一、调查结果分析----------------------------------------------------------------8 (一)调查数据分析-------------------------------------------------------------8 (二)定性预测-------------------------------------------------------------------12 二、总结----------------------------------------------------------------------------12

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专家分析调查,把引起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不少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前不久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二、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在学前期身心的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儿童所达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就使小学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在教育的影响下,这些新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

判断推理解题技巧——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之二(归因错误)

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之二 ——归因错误 归因错误: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下面我们来看看归因错误的几种常见情况: 共因:甲患了流感,然后乙也患了流感,乙认为是甲传染给他的。其实甲、乙都是受到外界环境的传染而患了流感。甲乙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巧合:最近几次发改委调整油价,不久就会有地方地震。有网友得出发改委调整油价就会导致地震,这显然是个巧合。 因果倒置:对于AB两个现象,A是B的原因,如果认为B是A的原因,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在公务员考试中,也通过一些逻辑题来考察我们的归因能力。如: 2011上海-55. M国的一个动物保护组织正努力改变长期以来把蝙蝠看作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的观念。该组织争论说蝙蝠让人害怕和烦乱仅仅因为它们见人就躲避,且仅在夜间活动。 以下哪项如果是正确的,将对该组织的争论的准确性提出最严重的质疑? A. 蝙蝠逐渐失去了它们天然的栖息之处,如洞穴和中空的树,因此逐渐到人口更密集的地区寻找栖息之处 B. 人们对其他的非常令人害怕的动物,如狮子、短吻鳄和蛇的行为的了解多于对蝙蝠的行为的了解

C. 在M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蝙蝠也被视为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 D. 浣熊和猫头鹰也是见人就躲避,且只在夜间活动,然而一般来说它们并不让人害怕和烦乱 【分析】题干中,动物保护组织把蝙蝠看作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的观念归因为它们见人就躲避,且仅在夜间活动。D项举例说明这种原因并不会导致令人害怕的结果。这种情况就属于归因错误。 2006福建春-92. 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舒适环境里工作的人比在不舒适环境里工作的人生产效率高25%。评价工作绩效的客观标准包括承办工件数和工件的复杂程度。这表明:日益改善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 平均来说,生产效率低的员工每天在工作场所的时间比生产效率高的员工要少 B. 舒适的环境比不舒适的环境更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C. 生产效率高的员工通常得到舒适的工作环境作为回报 D. 生产效率高的员工不会比生产效率低的员工工作时间长 【分析】题干中的结论是:改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是因,提高生产效率是果。C项指出,生产效率高是因,工作环境改善是果,题干犯了因果倒置的归因错误。 归因能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源自红麒麟定制式公考督学平台

长春城市意象调研报告 长春城市印象

摘要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针对于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印象,笔者做了调查,结合着调研报告,人们对长春的认知,分析了长春的公众意向。 关键词城市认知意向

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理论评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活力四射的城市,它处巍巍乎东北亚制高点长白山腹地,莽苍苍东北大平原中心,历史悠久的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自南而北,穿城而过。 “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好几个年头了,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1]构成城市的元素都有哪些呢?随处随时可见的人群,穿梭如流的大车小车,灯红酒绿的街道,琳琅满目的

广告牌,四通八达可以让人随时迷失的道路,便利快捷的交通,星罗棋布样式多样的店铺,丰富多彩的公园、游乐园、广场,千篇一律除了门牌号几乎难以区分的水泥建筑群,里面住着互相熟悉的陌生人,还有什么呢,红绿灯,时尚,工厂等等。感觉城市就是一大群忙碌终日的人所生活的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一个空间很大结构很复杂的场所,在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简单。结合城市五要素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1.2相关理论评述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理想城市应被构造成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且有条理,使它引人注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2]标志,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是林奇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五个要素。 但是,我们通过凯文?林奇的要素分析方法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意象。从这样的意象中,我们无法认知空间发展演进的过程与引发这演变的原因,而对于长春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城市。 2 基础数据获取 2.1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范围指长春市区,包括朝阳区、二道区、经开区和高新区。本研究主要采取三种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照片识别以及绘制认知地图。在调查问卷中,由笔者根据凯文?林奇的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边缘这五个基本要素设置相关的21个问题,要求受访者一一作答。 在照片识别法中,首先在长春市选择具有标志意义的10个点,分别对这些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点分别选取不同角度拍摄照片,由在长春居住的10人进行辨认,然后让受访者辨认,能说出照片景物的名称或所处大致位置即算回答正确。 认知地图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依据,因为认知地图能最直观清晰的反映受访者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 【案例描述】 1、背景 古语有云“文贵隐,诗贵藏”;“一切景语皆情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两大方面:①作品写了什么?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②作品是怎么写的?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一些考生答题时既没有这种答题意识,又缺乏答题的基本功夫,因此频频出现答题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2、问题 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第二类原因是情感方面的原因,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再加上诗歌难懂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第三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 【诊断分析】 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片面答题型 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题,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遗漏答题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是在所难免的。 例1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既定认知模式。(个个人对某社会群体的图示) 类别化——扩大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减小同一群体间的差异。 偏见:人们不要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其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原因;1动机因素:a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导致对弱势群体的替代性攻击,发泄情绪)b社会同一性理论:为实现社会同一性目标,对内部群体成员给予偏向 对待)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独裁主义) 3认知因素 减少偏见的方法(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 归因理论 1、海德(Heider,F.)的朴素心理学 海德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要对个人周围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二是对周围的环境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人们就会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海德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因行为者内在的动机和人格特征直接引起的。 影响相应推断正确性的主要条件是: a社会赞许性水平。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越被社会所赞许,对其行为原因的推论就越困难。 b非共同性效应。应根据行为的非共同性效应进行。 c选择的自由性。只有从那些经过自由选择而采取的行动中,才能推断行动者的意图。 3、凯利(Kelley,E.E.)的三维理论(cube theory) 凯利认为,要进行正确的归因,需要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这称为多线索归因。在多线索归因中,尽管导致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即行为者本身、客观刺激物、行为产生的环境。 ?区别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特殊。 ?一致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 ?一贯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4、维纳(Weiner,B.)的成败归因理论 稳定不稳定 内在能力努力 外在任务难度运气

游戏中的心理学(2):利用归因错误让玩家更爱你的游戏

游戏中的心理学(2):利用归因错误让玩家更爱你的游戏 文/盛世隆中(曜石互动主策) 相关:游戏中的心理学(一):认知失调有前提条件 游戏中的心理学(二):利用归因错误让玩家更爱你的游戏 游戏中的心理学(三):如何突破印象关提升初期留存 游戏中的心理学(四):让用户掏腰包的秘密 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 在本文开始之前,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当你在玩一个闯关游戏的时候失败了,你认为会是什么原因? 虚拟摇杆太难用?怪物设计得太难?地图上有BUG?技能设计得太弱? 是的,上边这些都会被常常提及,但而下边这些原因就很少听到了: 我的操作能力太差了。我不能同时兼顾远程和近程怪。我的反应不够快。 而如果你是这个游戏的设计者,当测试用户在你面前倒在怪物的铁蹄之下时,你会怎么想呢?答案恐怕要反过来了。 “这是从哪里找来的傻X用户,这操作也太烂了吧?” “那么远飞过来的魔法球他瞎吗?干嘛不躲开?”

“BOSS要放技能了,喂,那么明显的释放动作,你不能躲一下吗?” 上边的例子绝非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心理学上算是个大类,叫做“基本归因错误”,通俗的说就是“人类经常会错误的判断事情发生的原因。” 基本归因错误的直接症状就是,人常把自己的过失归纳为环境因素,而常把别人的过失归结为能力问题。本文开始的例子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基本归因错误在游戏设计方面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试着进行了一些分析。 一、为什么游戏开始都很简单? 除了越南小鸟这种自虐型的游戏之外,基本上所有游戏的设计都秉承着先易后难这一设计思路,超级马里奥、魂斗罗、吞食天地、街头霸王(闯关时)、传奇、魔兽世界、极品飞车、王者之剑、糖果传奇、COC、天天酷跑……各个年代、各种平台、各种游戏类型,无不如此。这种设计思路几乎成为游戏界的定理。但似乎很少有人探究这其中的原理。 恕我大胆猜测一下!先易后难是为了避免基本归因错误!因为当游戏最初体验阶段(可能是10分钟到2个小时,因人因游戏类型而异),如果玩家失败,就如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那个问题一样,玩家会把原因归结在游戏的设计上,而且玩家不会给你面对面解释和辩论的机会,他们会用离开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仅仅是为行规找一个理论解释,就太委屈基本归因错误了,所以下文会说说基本归因错误的其他用处。 二、让用户爱上游戏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归因及纠正方法

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归因及纠正方法 做题错误原因: 概念不清、知识模糊 使用方法不当 习惯不好(审题不仔细、做题粗心、书写不规范、想偷懒图省事、没有检查检验) 过于紧张 不会做 减少学生作业错误的策略 (一)自检。就是学生自己复查发现错误,就会真正体验出错的原因。所以要把检查监督的着重点,放在学生自检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改错的习惯。要求学生在每日自检的基础上,每月都检查总结一下数学学习的情况。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牢固地树立自己是错误的负责人。 (二)互检。就是两个性格、成绩相近的同学要求组成互助组,在一个时期内搞数学学习互助,互相督促检查对方数学学习的情况。有时也可以临时组成的互助组,发现的错误现象,及时给予批评纠正。 (三)班干部检查。值日班长、数学课代表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检查监督同学执行数学错误的情况。 (四)班集体检查。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形成一种批评帮助的集体舆论,这是最重要的集体检查监督方式。他们不定期地评选“学习最认真的人”、“学习最不认真的人”、“错误最负责人”、“错误不负责人”等。 (五)建立错题本。错题本学生有,教师也有。很多优秀学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时,都提到他们的学习“秘籍”——“错题本”。在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科都建一个错题本。学生把平时在作业练习、考试训练中做错的典型题目,“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在错题本上。 一、学生作业常见错误产生的原因 为了能准确应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错例,让教师的教学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据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的原因主要有: (一)概念不清、法则不明 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概念也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做题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由于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而产生的一些错误就是概念性错误。 例如判断“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时,有的学生丢开了假分数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

从错误归因角度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写作

从错误归因角度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写作从错误归因理论角度分析,非英语专业二语教学大学生写作错误可以归类 为时态语序、冠词用法、语态错误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犯的典型错误给出恰当指导和建议。 标签: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二语教学;写作;错误归因 作为英语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写作一直被语言学家认为是听说读写四项之中难度最大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为写作和口语是英语的输出思维,并且相比较于口语,写作有着更加严格的语法要求和更缜密的逻辑思维诉求。写作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老大难问题,更是学生心中的最难点。很多学生反映不知如何去写,害怕写。在对英语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写作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問题可以被如实反映。长期以来,如何有效的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错误分析理论被应用到写作教学中作为指导,以便教师分析写作有问题的原因,错误分析理论也能带给写作教学一定的启发。 本文通过观察30名西安思源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写作,来探究在错误归因背景下,学生出现的写作问题。 一、背景知识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习得错误是非常常见的。在错误分析理论出现之前,受到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影响,人们认为语言习得错误意味着学习者接收了错误的信息输入和语言刺激,故而,语言习得的错误就是教学中的错误。这一观点在错误分析理论出现以后逐步得到了改善。 错误分析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1960年末期由美国语言学家Pit Corder创立。传统意义上的错误分析,在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CA)之前就已经在语言学界存在了。起初,错误分析是指教师收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看他们隶属于哪个语言学范畴。这是错误分析理论的雏形。由于最初的错误分析理论并没有对待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所以教师并不知道学习者的错误来源以及为什么学习者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现代意义上的错误分析,立足于传统,发展于传统,1967年Corder发表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1]正式标志现代错误分析的建立。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简称EA),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言学(Corder,1967),[2]建立在创造性的结构基础上,它研究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错误分析的目的是研究错误产生的原因,以便学习者向目标语言靠近成为地道的目标语言者。

桂林家乡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桂林家乡调研报告 篇一:桂林城市形象调研分析报告 桂林市城市形象调查综合 分析报告 调研背景与目的: 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观物质形态和内在精神形态的统一,是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是公众对构成城市的各个方面要素的总体评价和感知。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标识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桂林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大自然馈赠给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礼物,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为之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桂林市的旅游类型较为单一,以观光旅游为主,因此,“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山水”形象长期以来被逐渐固定在传统的山水风景观赏上。 在全国各地旅游的强势发展,特别是云南、四川、海南、

还有贵州、广东、湖南等旅游品牌崛起板块大发展的冲击下,“桂林山水”的品牌认知形象正在弱化,这种认知形象将使桂林旅游发展难以适应未来旅游形式日趋多样化和专项化 趋势。 因此,我们旨在通过此次调研,对桂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作系统的总结分析,感悟其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并综合分析其自身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采用相应的措施去改善,为桂林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依据。 调研对象: 涉及到桂林市本市以及外来,如:教师、学生、商户、游客、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普通市民等多个层面,多种职业对象,以确保收集到信息的准确全面。 调研纲要: (一)收集相关资料 1、从网上搜集桂林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2、从一些相关论文中了解对桂林同一城市形象特征的不同观点 3、从政府的规划方案中提炼城市的形象定位并在调研中验证(二)调研问卷设计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专项调查,由于将调查的问题和可供选择的答案均提供给被调查者,由其在其中选择。因此,容易被调查者接受,节省调查时间,加快调研进度。以确定问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想要学好物理,且有效的学习,必须讲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长期以来,课堂学习过于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发现错题只知纠正答案,没有注重引导、挖掘错误的成因。而学生的“错题”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但这些“错题”往往还会再次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许多学生对作业和试卷中的错题,也多数属于依赖性的改正。所以我想我们有必要记录这些“错题”并记载它们产生的原因,因为我想借助“错题”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想这样做不仅能及时帮且学生改正错误,还能优化他们已有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工作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改错习惯,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收集错误、形成错题集 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所问非所答、半对半错、回答问题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等问题,教师则把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和收集。同时教师也会同组其它数学教师进行交流,更多地收集全年部同学产生的错误及原因,以便及时修改教学过程,及时备课、及时调整学案。这样做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也减少了学生的似非之错即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对不清不解知识点而产生的错误。 学生方面:学生在写作业、回答问题、考试等都会出现很多错误,教师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分三类进行整理,形成错题集。 第一类———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有的同学经常出现这类错误,甚至把所有的错误都归为这一类,其实是不正确的,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加指导,让学生认清问题所在,加以区别。第二类———似非之错。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学生很容易把第二类和第三类错误都归成第一类错误,教师则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错误产生的原因,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改正,并避免以后再犯。 2.分析错误,收集易错点 老师把自已和学生总结的错题集从数学知识、认知结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方面,对每个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即在所教班级中,对研究结论进行问卷调查,对比效果,检验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根据调查、实验的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改进。 3.针对每个错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即将所有的错误及其原因、解决方案,按照出错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较好的学生易错题、中等学生易错题、较弱学生易错题三类。以方便使用该研究成果者,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快速的找到其需要的内容。也将所有的错误及其原因、解决方案,按照其是否具有共同性进行分类。对其中的一类问题,再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总结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刻板印象

观《My name is Khan》有感 ——论刻板印象 摘要:影片《my name is Khan》描述了9.11事件前后,Khan因伊斯兰教团体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刻板印象不同而发生的生活变化。看了影片后,我了解到刻板印象是基于人们所在团体的知觉去判断别人。我也思考了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以及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即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 关键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积极消影响; 一.刻板印象概念 刻板印象[1](stereotype)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二.刻板影响的特征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 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3、它部分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三.电影中刻板印象的体现 《My name is Khan》中主人公khan有自闭症,但他却是一个天才。Khan是个典型的穆斯林,他在母亲去世后去美国探寻自己的弟弟,他在美国以外收获爱人曼迪亚。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khan母亲在他儿时对他说的一句话,“世界上的人只分为好人和坏人”,这句话可以说是khan一生的信念。但似乎这句话并没有被那些种族歧视者所认同,因为从khan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了会遭到种族歧视。Khan过安检的时候,几乎是搜身式的安检,就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歧视。911事件之后,更加加深了美国人乃至世界人对穆斯林的歧视。后来khan的爱人曼迪亚的儿子之死似乎也就是因为儿子的姓氏,带有穆斯林的色彩。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就是穆斯林,所以人们似乎理所当然的就将穆斯林等同于了恐怖分子,美国人一遇到他们就会躲开、提到他们就会心生反感。这时世界似乎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而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分了。把一个恐怖组织的错误完全归咎于一个种族身上是极不公平的,同时用一种固有眼光去看待这个民族对他们来说也是过于偏激的。 我们可以看到从khan进入美国过安检,到后来911事件后作为穆斯林被歧视,这都体现了刻板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他人的影响。因为美国人民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导致了他们对善良穆斯林的误解,妨碍了他们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四.刻板印象的影响 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这个书名第一次看到就有一种莫名的好奇感,今天终于把它阅读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但是还是有那么点自己的小看法,希望与前人所留下的资料更好的结合,不仅用以增添自己的见识,还可以领略其他人对于这本书的见解。 凯文·林奇在书中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他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在研究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物,这些元素在城市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书中主要着墨的城市意象中的五个元素进行简单阐述,也就是大致的记录下书中对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理解;第二部分是选取别人根据这本书的分析方法对苏州进行城市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希望与书中内容可以相结合,更好地帮助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城市意象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是观察着习惯、偶然或者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其他的环境元素也都是沿着道路而展开布局。道路作为重要的城市意象,具有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可度量性的特性。道路的连续性是因为道路的可识别性,包括流线通常、宽度连续和景观的连续。道路的方向性就是在某一方向上累计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可以快速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起点和终点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将城市连接为一个整体。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如山、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城市边界让人产生新的感觉,城市边界表现着文化的分野。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它的作用主要是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意义上,大多数人都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道路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城市有关。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空间、标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等;2社会意义对社区构造也十分重要。区域的边界: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他们无法构成区域。区域的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边的元素连接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