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分析《麦琪的礼物》中文译本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分析《麦琪的礼物》中文译本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104135.html,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作者:李静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 一、引言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1896年出生于莫 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 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同样,要引导出一个生词,就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如果不借助于语言符号,是不可能通过对各种具体“乳酪”的认识而推断出来的。由此可见,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对象有关。这一观点体现了翻译本身是一个解码过程,奠定了雅氏的翻译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按照雅氏的观点,人们只要使用一种符号去解释另一种符号就能理解一个新事物或者新词。笔者认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如果人们的脑海中没有一个与该事物的对应物,哪怕是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令狐采学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

“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许先生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翻译理论翻译学术语列表

术语翻译贡献者 Absolute Translation 绝对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stract Translation 摘要翻译 古阿德克( Gouadec) Abusive translation 滥译 路易斯( Lewis ) Acceptability 可接受性 托利( Toury ) Accuracy 准确Adaptation 改编Adequacy 充分性Adjustment 调整 Analogical Form 类同形式 霍尔姆斯( Holmes) Analysis 分析 奈达( Nida )和泰伯( Taber )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 Holmes) Architranseme (ATR) 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 van Leuven- Zwart ) Autonomy Spectrum 自立幅度罗斯( Rose) Autotranslation 自译 波波维奇( Popovic )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Bilateral interpreting 双边传译凯斯( Keith )Class Shift 词类转换韩礼德( Halliday )Close Translation 贴近翻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传意翻译;交际翻 译纽马克( Newmark) Community interpreting 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 补偿赫维( Hervey )Competence 能力托利( Toury )Componential Analysis 语义成分分析奈达( Nida )Comprehensive theory 综合理论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二章 翻译标准

第二章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总的说来,翻译标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 任何翻译实践总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翻译标准,因此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人们看待翻译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了不同的翻译标准。概括起来,它们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以译出语或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source-language-oriented or the target-language-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 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唯原文的形式是举,惟恐译文失真,有违原文作者的原意,因此翻译时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and line for line)的死译方法,而且常多用音译法。例如把the Milky Way(银河)直译为"牛奶路",把the apple of my eye(珍爱物;珍爱之人,宝贝)直译成"我眼的苹果";把"Every dog has its day."译为"每只狗都有它的日子"(正确的译法应为"人人皆有得意之日")。持这种原则的翻译家为数不少,如中国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家竺法护(约230-309)、15世纪德国翻译家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生卒年不祥)、近代的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 1892-1973);而以译入语为取向的原则则是一味以译文读者的口味为准绳,完全采用归化的译法。或是完全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不惜曲解原作,如把"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译作"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正确译法应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把Solomon(所罗门,古以色列国国王大卫之子,以智慧著称)意译成"诸葛亮",把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意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中外翻译史上持这种原则的翻译家同样不少,如三国时期的支谦和康曾会、东晋时期的鸠摩罗什、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43)、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8)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家。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早年提出的以读者的反应对等的原则基本上也是以读者为取向的。这两种翻译原则流传到今天就是所谓的"直译"和"意译"说。"直译"和"意译"作为两种具体翻译方法完全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如直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

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但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理解文本等。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翻译术语理论笔译

A b s o l u t e t r a n s l a t i o n绝对翻译古阿德克(G o u a d e c) Abstracttranslation摘要翻译古阿德克(Gouadec) Abusivetranslation滥译路易斯(Lewis) 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托利(Toury) Accuracy准确 Adaptation改编 Adequacy充分性 Adjustment调整 Analogicalform类同形式霍尔姆斯(Holmes) Analysis分析奈达(Nida)和泰伯(Taber) Appliedtranslationstudies应用翻译研究霍尔姆斯(Holmes) Architranseme(ATR)元译素范·路文兹瓦特(vanLeuven-Zwart) AutonomySpectrum自立幅度罗斯(Rose) Autotranslation自译波波维奇(Popovic) Backtranslation回译 Classshift词类转换韩礼德(Halliday) Closetranslation贴近翻译纽马克(Newmark)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传意翻译;交际翻译纽马克(Newmark) Communityinterpreting社群传译 Compensation补偿赫维(Hervey) Competence能力托利(Toury) Componentialanalysis语义成分分析奈达(Nida) Comprehensivetheory综合理论 Conferenceinterpreting会议传译 Consecutiveinterpreting接续传译 Contextualconsistency语境一致奈达(Nida)和泰伯(Taber) Conventions常规诺德(Nord) Corpora语料库 Correspondence对应 Courtinterpreting法庭传译 Coverttranslation隐型翻译豪斯(House)] Creativetransposition创造性移位雅可布逊 Creativetreason创造性叛逆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 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德里达(Derrida) 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描写性翻译研究霍尔姆斯(Holmes) Diagrammatictranslation图表翻译古阿德克(Gouadec) Differance分延德里达(Derrida) Documentarytranslation文献型翻译诺德(Nord) 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归化翻译韦努狄(Venuti) Dynamicequivalence动态对等奈达(Nida) Dynamicfidelity动态忠信比克曼(Beekman)与卡洛(Callow) Effortmodels用功模式贾尔(Gile)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奈达(Eugene A. Nida)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 Newmark)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之中。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正如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所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1)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研究;(2)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的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的模式。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的建立而提出的。目的论的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e Reiss)在1971年提出,后由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Christiane Nord),她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源语文本分析 诺德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追求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以目标文本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所以,源语文本分析被看做是翻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为译者作出以下决定提供了依据: (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第一章 笔记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马会娟著 English Abstract This book mak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clarify some misunderstandings concerning his theory, disclose its true nature and explore its validity and limitation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s. Examples from Today’s English V ersion and Today’s Chinese V ersion of the Bible, which were translated, following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demonstrate that Nida’s theory, contrary to some popular wrong assumptions, is applicable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s and Chi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ida’s theory and Jin Di’s theory is made to revea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discrepancies are also explored. Examples from Jin’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Ulysses are examined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This book also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Nida’s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pointing out that his theory fail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transference of aesthetic values of literary work into another language.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amend Nida’s theory in respect of transferring aesthetic values of literary work by means of “formal aesthetic markers”and “non-formal aesthetic markers”, with aim of marking it more suitabl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as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His works on translation set off the study of modern translation as an academic field ( Snell—Hornby, Heylen, Baker) Before his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1980s, people mainly focused atten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ies, especially Y an Fu’s three—character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smoothness and elegance. Since Nida’s theory was grounded solidly o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of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theory, semiotics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took great interest in his theory. Chang Namfung summarizes 4 kinds of misunderstandings regarding Nida’s theory in China: 1)“Dynamic equivalence” is only an ideal translation ctiterion 2)Nida’s theory is unfit to guide translation pract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mong Indo—European language 3)Nida’s takes “reader’s response” as a translation criterion in evaluating translation 4)Nida doesn’t respect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his maintenance of complete naturalization in translating is a kind of cultural hegemonism. The term “equivalence” in Nida’s theory never means “identical”, but only “substantially the same”. “dynamic equivalence” is founded 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s has on direct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摘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 个方面: 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 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 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而现阶段已经式微; 翻译研究学派的规范研究意义显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翻译规范; 传统语言学; 篇章语言学; 翻译研究学派 Abstract : Since 1950s foreign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approache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textlinguistics ,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ighly prescriptive ,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rmulating linguistic norms orgenre profiles for translators , whereas the third approach , which is largely descriptive , aims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translation n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rd. Key words : translation norm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 text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什么是规范(norm) ? 如何看待规范? 目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规范”尚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 种: (1) 巴切(Bartsch , 1987)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 (2) 图瑞(Toury , 1980) 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 如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适当的, 什么是不适当的, 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 ( 3) 赫曼斯(Hermans , 1996) 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 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 规范涵盖常规与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本文综合以上3 种定义, 采取“规范”一词的广义定义, 把法令、规则和常规统统纳入到“规范”的范畴之内。 第一个把“规范” (norm) 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是吉瑞·列维(Jiri Levy) , 他于1963 年把“规范”与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Toury , 1999) 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 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一词, 而使用的是“规则”(rule) 。综观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 大致可分为3 个方面: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0 世纪后半叶, 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对翻译较有系统的研究开始了。翻译研究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学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Catford , 1965) 把翻译界定为: 用一种语言(译语) 中相等值的文本材料来替代另一种语言(原语)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归因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翻译的任务是找出两种语言在内容、风格、效果等方面完全一致之处。语言学派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做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对两种语言中被视为正确的语言单位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他们往往从原语中的具体结构和现象出发, 找出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用来指导译者。在这方面很有影响的有: 前苏联译论者创立的翻译转换法、法国人维纳(Vinay) 和达尔贝勒纳(Darbelnet) 1958 年提出的7 种翻译方法, 以及英国人纽马克(Newmark , 1988) 总结的翻译的十多个步骤, 等等。 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最早且较为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研究应属于语言学范围的, 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他早在1953 年就明确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因此在翻译中, 语言问题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费达罗夫之后, 前苏联译论界开始注重语言比较研究, 列茨克尔等一批译论者总结出一整套翻译转换法———操作规范, 包括词汇转换法、语法转换法和修辞转换法。法国人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受费道罗夫影响, 在1958 年出版了着作《法英比较修辞》。他们认为必须把翻译列入语言学的范围, 提出“翻译是一个真正的学科, 具有自身特殊的技巧和问题,”值得在语言学分析手段的启示下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列举了7 种翻

彼得_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年6月第10卷/第6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Edu cational Scie nce Edition / Jun .2008 Vol .10No .6 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 凯(1978-),女,河北保定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男,河北保定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 凯,张建辉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 (2008)06-0142-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下面本文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型文本包括: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包括国家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或文件,各种法规和法律文献以 及由公认权威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3.自 传、散文和私人信函。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如翻译庞德的诗:The appa rition of the surfaces in the crow d ;Pe tals on a w et ,black bo ug h .(Ezrapou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 tro )裘小龙将它译为: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里,译者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为主的方法,即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使译文尽可能去贴近原文。翻译时译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俳句的结构形式,反映出诗人“意象本身即是语言”的诗学观点,并且因意象叠加获得凝重而又空灵的效果 [2] 。 (二)信息型文本 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和报刊杂志文章等,此种文本强调“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可以涵盖任何知识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商业、工业、经济等,其表达形式包括教材、技术报告、报刊杂志文章、会议记录等。 信息型文本的核心是内容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则是次要的。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与表达 DOI :10.13763/j .cn ki .jheb nu .ese .2008.06.009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第三章 笔记

Chapter three A study of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3.1 Nida’s view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3.1.1 Nida’s view of languag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he hold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see the receptor language as valid as the source language concern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and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spect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 (2) 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 in another,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essage; (3) 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 The views above have some implifications: Firstly, when a translator realizes that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such as unique ways of word building, patterns of phrase order, special discourse structures, etc, he will not impose the formal structures lack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Secondly, translating is possible. According to Nida, languages do not differ essentially in what they can say, but in how they say it. Thirdly, since all languages differ in form, it is inevitable to alter the form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content in translating. In regar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form must be changed to preserve the meaning, Nida holds that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receptor language/cultures, the greater the need for adjustments depending on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stances between languages. Nida also offer some fresh views about source language: (1)In languages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one being superior to another (2)The translator must try to reproduce the meaning of a passage as intended by the writer. In Nida?s view, a faithful translation does try to match words or grammatical structur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but to reproduce what the writer means. Since Nida holds that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re fundamental to translating, 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eaning analysi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3.1.2 Nida’s view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therefore translat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cannot be done satisfactorily without adequate knowledge of the two cultures involved. Language reflects the culture, provides access to the culture contexts of words are the keys to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s of texts. Biculturalis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in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Since words or idiom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the translator cannot understand them adequately without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Cultures are reflected only in certain aspects of language, such as vocabulary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