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最全放血疗法适应症

最全放血疗法适应症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选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刺络”、“划割”等疗法。传说在远古的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放血疗法。那时人们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向患病局部砭刺放血,来治疗疾病。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又根据医疗实践的要求,砭石分化成了。“各有所为”的九针,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内经》,如《灵枢-官针篇》说:“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针解篇》亦说:“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内经》缪刺论篇、五邪篇、癫狂篇等,更明确地指出刺络放血可治疗癫狂、头痛、暴痦,热喘、衄血等病证。扁鹊遇到虢国太子“尸厥”,就令弟子子阳在太子百会穴放血治疗,而使太子苏醒。以后历代都有放血疗法的记载。华佗用放血疗法治疗“卒死”,以出血与否判断预后。到了唐代,宫廷侍医已用放血疗法为皇帝治病。据《新唐书》记载,侍医秦鹤鸣在唐高宗头顶放血,治愈了他的“头眩不能视”之症。宋代有人将放血疗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扩大了放血疗法的影响。金元时期伟大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放血疗法的经验也很多,如治疗目疾、头风等证,他指出“出血者宜太阳,阳明”,“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至迟在明代,三棱针已分为粗、细针,使针具更为适用。清代医家赵学敏和吴尚先,广泛收集民间疗法,也搜集了一些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和《理瀹骈文》中。近些年来,不断有放血疗法的报道,疗效提高,适应证增多,并已经有专著出版。放血疗法的科学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放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l0cm,针柄直径约2mm,适用于皮肉丰厚的四肢、躯干放血。细针长5~7cm,针柄直径约1mm,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小眉刀长7~l0cm,刀刃长约lcm,也十分锋利。如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注射针头、缝衣针,瓷器碎片、刮脸刀片等代替,但要注意消毒。【操作方法】 一、消毒放血前,针具要煮沸消毒,医生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局部都要做常规消毒。二、体位根据放血的部位,选取适当的体位。三、放血方法放血有刺络法和划割放血两种。1.刺络法医生一手持针具,若持三棱针,用拇指、食指、中指挟持针柄,指实掌空。若持小眉刀,与持三棱针略有不同。为持稳当,还要用食指第一关节把住刀柄,另一手作捏、按、推、提等辅助动作配合。根据施术部位与治疗需要,可选用下列几种刺法:(1)点刺:这又可分为速刺与缓刺。1)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mm,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如果血或粘液流出不畅,可以在针孔

放血拔罐简介

放血療法 傳統的刺絡放血療法,古代稱謂"啟脈"刺絡,俗稱"刺血療法"。這是中國醫學中的一種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具有瀉熱、急救、止痛、消腫、鎮靜等醫療作用,廣泛流傳於民間。這種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鋒利的三稜針刺入"絡脈",使之流出適量血液,達到治療的目的。三稜針刺血是從砭石刺血法發展而來的。今天用的三稜針刺血是利用三稜針刺經絡穴道,皮膚淺表部或靜脈血管,出少量血液及人體內在氣質以治病,也就是古代的刺血絡和出血瀉熱。經臨床經驗證明,三稜針刺血療法確有開竅瀉熱,活血消腫,醒神寧志,回陽救逆的作用。 放血療法(一) 一、刺血療法源流述要 傳統的刺絡放血療法,古代稱謂"啟脈"刺絡,俗稱"刺血療法"。 這是中國醫學中的一種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具有瀉熱、急救、 止痛、消腫、鎮靜等醫療作用,廣泛流傳於民間。這種治療方 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鋒利的三稜針刺入"絡脈",使之流出 適量血液,達到治療的目的。 三稜針刺血是從砭石刺血法發展而來的。今天用的三稜針刺血 是利用三稜針刺經絡穴道,皮膚淺表部或靜脈血管,出少量血液 及人體內在氣質以治病,也就是古代的刺血絡和出血瀉熱。經臨 床經驗證明,三稜針刺血療法確有開竅瀉熱,活血消腫,醒神寧 志,回陽救逆的作用。 二、針具 利用三稜針作為治療工具。現在一般用不鏽鋼製成針具,針尖 有三面三稜,十分鋒利。也可以用粗毫針,注射針頭,小眉刀或 採血片等代替以放血。 三、刺法 針刺前,針具煮沸消毒,患者針刺部位,常規用75%酒精消毒。 右手拇、食、中指持針,左手拏住患者針刺部位,在某些穴位,

須以左手做捏按提拏動作配合,便於找穩放血點。根據病情需要,可選用下列治法: 1.緩刺:用針緩慢插入靜脈半分或一分深,隨即緩慢放血。適用 於肘窩,膕窩部等處。 2.速刺:用針迅速刺進半分或一分深,擠出少量血液。適用於四 肢末端十二井穴和十宣穴等。 3.挑刺:用三稜針挑破細小動脈,擠出少量血液。適用於胸背部 和耳後等處。兒童挑疳積也常用挑刺。 4.叢刺:用三稜針在某一較小局部,多次點刺使之出血。叢刺多 結合拔火罐。 5.散刺:用於點刺較寬的面積或循經點刺,結合拔火罐,運走罐 等方法,也可以用手拏提點刺部位出血。(豹紋刺) 6.圍刺:圍繞病痛區,腫塊四週點刺,一般常配合拔火罐。 7.順刺:由下向上斜刺,在放血前可由上到下推至放血點,以除 惡血為主。 8.逆刺:由上向下斜刺,在針刺前可由針刺點向上下推揉,分推 血液,然後針刺,以放邪氣為主。 四、禁忌症 針刺放血療法的禁忌症,《內經》中已有詳細記載。如「臟有要害,不可不察」;「五奪不可瀉」。臨床上對以下幾種狀況,列為刺血禁忌症: 1. 體質虛弱,貧血嚴重及低血壓者,慎刺。對於飢餓疲勞,精 神高度緊張者,宜進食休息,解除思想顧慮後施治。 2. 孕婦,產後,習慣性流產者,皆禁刺。月經期間最好不刺。 3. 外傷大出血者禁刺。 4. 重度下肢靜脈曲張者,慎刺。一般下肢靜脈曲張者,應選取 邊緣較小的靜脈,注意控製出血量。 5.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者,不要直接針刺局部患處,可在 週圍選穴針刺。 6. 危重烈性傳染病人和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禁刺。 7. 動脈禁刺。 8. 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凝血機製障礙者,慎刺或禁刺。

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导读] 放血疗法作为内病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为了取长补短,本文试从藏医《四部医典》和中医经典着作《内经》比较的角度,对其渊源、工具、辨别、操作、弊端、作用等五个方面对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作粗略探讨。1. 放血疗法的渊源1.1 藏医放 放血疗法作为内病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为了取长补短,本文试从藏医《四部医典》和中医经典着作《内经》比较的角度,对其渊源、工具、辨别、操作、弊端、作用等五个方面对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作粗略探讨。 1. 放血疗法的渊源1.1 藏医放血疗法 古今的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做出了藏医学起源于象雄和西 藏本土的论断。象雄苯教祖师兴饶·米沃切的长子章松·杰布赤谢撰着有《心续·蓝天》和《解毒雍中之漩》。按照兴饶·米沃切的出生年份及在世时间推断,这两本书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17年。据此可知,最早的藏医着作至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出自敦煌藏经洞古藏医文献 P.t.127号—《火灸疗法》残卷的卷尾写到:“此外治文卷不在国王库藏之中,是集一切外治文卷之大成,结合象雄的外

治刺术写成。”笔者认为象雄时期盛行的外治刺术可谓是藏医放血疗法的鼻祖。 公元3世纪首位吐蕃赞普御医东格托觉尖的医学典籍中就有火灸放血专论,公元6~7世纪吐蕃王赤德祖赞时期,成书 的《月王药诊》专书放血疗法一章:“外灸放血为外治之最,放血法有截、穿和放血。”公元7世纪吐蕃王赤松德赞聘请天竺医生达马拉札、汉地和尚马哈金达及“冲”地医生赞巴西拉3人来藏治病并译书,其中《放血疗法·铁莲花》是放血疗法专着。与此同时“多保”地区的医生却马如孜着有《放血疗法》 一书。公元8世纪,藏族名医玉妥宁玛·元丹贡布编着了藏医经典《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学进入了成熟时期。书中专 章论述了放血疗法,成为历代放血疗法书籍无以比拟的范本。公元9世纪,吐蕃王热巴布时期,翻译了天竺尼马桑巴大师着的《放血术秘器五篇》。 此后,公元10~14世纪,对以往医书有了详细注解,也编 着了包括放血疗法在内的大量书籍。宿喀巴·年尼多杰所着的《宝协查毛》和《千万舍利》,其中不乏放血疗法等治疗方法。此后,帝玛·丹增彭措博采历代藏医药经典的精华,着有《帝玛医着》,书中《放血疗法教诲·澄清谬误》是论述放血疗法的专章,直至今日仍作为藏医放血疗法实践的指导规范[3]。近几十年,藏医放血疗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历代放血疗法撰述进行了广泛深人的整理研究,并在临床开展治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2011-06-11 09:32:11|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转载自古本堂绿疗馆《祁三针针灸》 一、四神针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0.8— 1寸。 二、智三针 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部位: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0.8—1寸深,捻转针法。 三、脑三针 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位置:脑户穴在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脑空:在脑户穴左右各旁1.5寸处。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 四、舌三针 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五、颞三针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六、定神针 穴组: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放血疗法(绝妙经验方)

放血疗法我一直在用 见效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也叫放血疗法。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刺血手法 一、认定血位后,腕劲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二、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 刺血后的反应 一、 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刺血的时间 一、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二、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刺血的禁忌 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二、严重的心脏病。 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一、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二、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三、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四、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 从出血看病法 一、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二、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临床经验 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一、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二、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三、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四、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五、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六、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七、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拔罐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_赵阳

195 急性腰扭伤多因劳动姿势不正、用力不当、突 然伸屈扭转或外力撞击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腰痛剧烈,活动障碍,影响生活、工作,如治疗不当,易转为慢性腰痛,缠绵难愈。根据临床文献报道,针灸单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明显。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临床中以青壮年为主,现有的大量临床资料已经证实,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显著疗效。笔者自2008—2010年采用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腰扭伤120例,疗效比较满意。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0 年12月就诊患者,其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数小时,最长1个月。患者均有明显的腰部扭伤病史,主要表现为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 1.2 诊断标准 ① 有急性腰扭伤史;② 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或偶尔参加体力劳动的人;③急性腰痛,腰部不能活动,呈僵直状态;④ 患者处于强迫体位,脊柱强直或侧凸,竖脊肌痉挛,触摸僵硬,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⑤X 线摄片可见脊柱生理弯曲变直外,一侧伤者可见脊柱侧凸,一般无明显改变。 2 治疗方法2.1 针刺疗法 取穴:天柱、委中穴、阿是穴(腰臀部压痛点)。 操作:患者坐位,穴位常规消毒,以30号1~1.5寸毫针,针天柱、委中穴、阿是穴(腰臀部压痛点),捻转进针,以局部出现沉困酸麻胀为度。留针期间让患者活动腰部,留针15~30min,每5min 行针1次。 2.2 拔罐刺络放血疗法 20min 后取下针与罐,取腰扭伤内侧委中穴,双侧扭伤取双侧。先让患者俯卧,双足伸直露出腘窝处,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拔罐,留罐10min 后取罐。 2.3 动针方法 委中穴取罐后,再针刺双侧后溪穴,针感要求 局部酸胀并扩散至整个手部,嘱病人带针适当活动腰部,做前后走动,下蹲等活动,10min 后取针治疗结束,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 3 结 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急性腰扭伤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腰功能检查: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各≥25°)。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基本正常(腰功能检查:前屈≥45°,后伸≥15°,左、右侧屈≥10°)。未愈:症状无改善(腰功能检查:前0°,后伸0°,左、右侧屈各0°)。 3.2 治疗结果 治愈:腰部疼痛症状消失,脊柱活动正常,功能恢复,随访1年无复发,计100例,占86%;显效:腰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功能基本恢 拔罐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 赵阳 (沈阳市骨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摘 要:目的:观察拔罐刺络放血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急性腰扭伤针灸拔罐刺络放血 治疗。结果:120例患者中,治愈占86%,显效占12%。结论:针灸拔罐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并且方法简单,操作安全,疗效满意。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灸;拔罐;刺络放血 中图分类号:R27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11- 0195- 02 收稿日期:2011-04-14 作者简介:赵阳(198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骨伤。 Cupping Pricking Blood of Acute Lumbar Sprain ZHAO Yang (Orthopedic Hospital of Shenyang,Shenyang 110044,Liaoning,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pping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e efficacy of acute lumbar sprain.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acute lumbar sprain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pricking blood therapy. Results :120 patients were cured,86%,effective in 12%.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upping pricking blood therapy of acute lumbar sprain with pain qi,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and the method is simple,safe operation,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Key words :acute lumbar sprain ;acupuncture ;cupping ;pricking blood

关于放血疗法

关于方血疗法(静脉切开术) 第1017条放血疗法是一种一般的排泄法。它排出血管中过量的液体。 第1018条一般适应症。放血疗法仅应用于:(1)当血液过量而导致的疾病即将发生;(2)当疾病已经出现。在这两种情形下使用的目的在于移走过量的血液,排泄掉不健康的血液或消除过量及不健康的血液。 移走过量的血液有如下情形;出期的坐骨神经痛,(足部的)痛风或由于不正常血液导致的一切关节性疾病;在变稀薄的肺脏中血管破裂所引致的溶血的危险,随后过量的血液会使血管易于泄漏;频临于癫痫、中风发作、出血过多导致的忧郁症、咽扁桃体炎、内部炎性肿块、“热性”眼炎、一般性的出血但现在未出血有痔疮的人;妇女月经不调,提示需要实施静脉切开术,因为其经血常常失去正常颜色而呈现暗淡,或呈绿色。那些遭受内部器官热性配属的虚弱的人(这些情况下最好在春天放血)。 在严重冲撞及跌伤的病例中,由于担心炎症肿块的发展而进行放血(因为这可能使摔伤肿胀的部位在化脓之前有胀破的风险),并不十分必要,而且伤口局部也没有充足的血液。 也要记住,当所担心的疾病尚未降临到病人身上时,放血更安全在疾病的初期阶段必须避免放血,因为它会使周身的体液稀薄,是他们在整个身体内散开,并与健康的血液混合起来。有时静脉切开术没能移走期待的东西,就不得不重复施以放血,这也会使人虚弱。对于一段度过了化脓阶段,已经过了最初阶段及疾病的极期,应实施放血法,除非有禁忌症。 在过量出汗的情形下,放血术是必须的。 第1019条(放血法之)禁忌症。 (1)年龄:禁止在14岁之前或70岁之后放血。年轻人应当从小量抽血逐步引入到正式的放血 (2)体格:那些十分消瘦的人;那些十分肥胖的人;那些肌肉松弛的人;那些肤色白或者黄的人;那些经常生病的人;在青少年老年人中,假如他们肌肉结实,血管充盈,脸色非常红润,也可当做例外处理。 (3)生理状态:下列情况是(严格的)禁忌症:(i)充满血液的状态;胃脏中满是食物;肠道满是粪便:令人作呕的饱胀感状态:幽门的敏感状态或括约肌的虚弱状态。解释一下原因:若胃饱胀,静脉切开的效果是将把不完全消化的物质引入静脉而取代经脉中损失的血。若肠部满是粪便,肠道的静脉会从粪便中吸收腐败物质。前一种情况你要等到食物传导下去;第二种情况肠道应用润滑剂灌肠清空。在令人作呕的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 刺血为何能治病?人为何要刺血?我们谁都知道:生命离不开血液!血液起着运输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分、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水和电解质等营养物,并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再把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废物转送到皮肤、肺、肾和肠道而排出体外的作用。所以说血液是机体的兴奋、营养、调节、防御机能的基础,是人体生长、生存、繁殖、行为、活动和抵御疾病的物质基础。人体就好像一部机器,血液就好比是机油,机油里的垃圾杂质太多了,机器必定无法正常运转。血液也是一样,从出生开始,它就流动在血管里,机体的代谢产物,细菌病毒死亡后的残留物,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的跌宕起伏,都是增加血液浓度和黏稠度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血液的毒素及代谢产物也在日益堆积,最终——它只能以三高、脂肪肝、酒精肝,心肌梗塞、中风偏瘫等疾病的形式向人体提起抗议,到那时就悔之晚矣。疾病的滋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血液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也是很多疾病发病的共同机理。人吃五谷杂粮,要经受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洗礼;要遭受大量不断在变异的细菌、病毒、有害生物的侵袭;要忍受七情六欲的精神历练;还有许多其它的外在致病因素,它们都能引起血管、血

液的变异而引发疾病,如:人在忧虑、怨恨、愤怒之时,不仅食欲减退,还会使胃粘膜充血,胃液胃酸分泌增多,导致胃溃疡、糜烂等;人在恐惧、恼怒时,心脏的冠状动脉即产生痉挛,可导致动脉血管管腔狭窄,致使心肌缺血、梗死。人的任何组织、器官、部位都必须要有正常的微循环,否则就会产生相应的症状。当心脏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缺血时,就会产生心悸、心慌、心律不齐、胸闷、早搏等病症;当脑部微循环障碍时可引起头痛、头晕、健忘、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精神异常甚至中风瘫痪等病症;如果皮肤大面积微循环障碍发生,则会出现色素沉着、脱毛脱屑、皮肤瘙痒等症;肢体微循环障碍引起血管神经缺血综合症时,肢体可有压痛、触痛、皮肤轻微损伤及继发感染、湿疹或出血等病象,患者常伴有肢体酸软、麻木、冰凉、疼痛等。然而很多情况下,人体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只因局部微循环障碍,靠各种检查仪器是很难查出病因的,而找不出问题的病症,即使用尽所有的药物也是无济于事。就比如一座空楼房里一个敌人也找不到,即便用飞机、大炮、坦克、炸弹轮番轰炸,有什么用呢?再说我们通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也仅仅是把血活一活化一化,但瘀滞的废血仍然还是在血管里流动,只是挪个位置而已。运用刺血疗法就完全不同!通过刺血可以激活造血器官细胞的造血功能,正常状态下,血管空间被充足的血(包括瘀滞的废血)占据着,造血细胞无法工作(因为血管里的

20个最有用的针刺处方和25个放血疗法

20个最有用的针刺处方和25个放血疗 法 闲在居士 20个最有用的针刺处方: 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1次即愈! 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3-5次即愈。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4-6次愈。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6次为1疗程。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1-2次愈! 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轻者一般3-10次痊愈。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 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胃下垂痛者针刺升胃穴(脐侧2指寸的天枢穴上方2寸处即是)斜刺。 刺血心得体会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 分类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二、治病机理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四、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

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108 例裴景春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 上官毅福建省光泽县中医院(光泽354100) 笔者在意大利腊维那针灸中心工作期间, 运用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肩周炎108 例,取效 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08 例均经西医明确诊断和治 疗无效后来诊。其中男59 例,女49 例; 年龄 34~69 岁,平均52. 4 岁,其中以46~57 岁居 多,共78 例占72. 2 %;病程最短27 天,最长20 年;发病部位左肩46 例,右肩53 例,双肩9 例。 初期表现患肩酸痛,夜间为重,局部有明显压 痛,但无功能障碍29 例;中期除肩部疼痛及压 痛等症状外,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 受限,影响上举、外展、内外旋转功能57 例;晚 期肩部肌肉组织产生粘连,患肩活动固定在一 定范围内22 例,其中有5 例是经手术治疗无效 者。 2 .1治疗方法取患肩部最明显的压痛点1~2 处,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在压痛处叩刺,每个 点叩刺5~10 分钟,初期病人宜中等刺激,中晚 期宜强刺激,以局部皮肤明显发红湿润并有轻

度出血为度,然后用贴棉法或闪火法在叩刺部 位加火罐,留罐15~20 分钟,以局部呈现紫色 或黯紫色并拔出1~2ml 血水为宜,取下火罐, 用无纱布擦去血水,常规消毒即可。每隔3~4 天治疗1 次,每次都要重新寻找压痛点。6 次 为1 疗程,1 疗程未愈者,休息1 周,进行下一 疗程。2 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2.2 瑶金堂系列中药颈肩松按摩膏:使用时,取颈肩松按摩膏适量即可.涂于使用部位后,顺时针按摩使其吸收。按摩切勿过度用力。按摩3-5min,至皮肤微微泛红,油膏完全吸收即可。 3 治疗结果显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 动完全恢复正常74 例;有效:肩部疼痛基本消 失,肩关节活动明显恢复24 例; 好转: 疼痛减 轻,肩关节功能障碍有改善10 例;无效:治疗前 后无变化。总有效率为100 %。 4 讨论肩关节周围炎,是极为常见的中老年 疾病之一。多因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经脉,导致 肩部经脉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 治疗的重点应在于疏通肩部经脉气血。梅花针 疗法,是以《灵枢·官针》中毛刺、扬刺、半刺为基 础的多针浅刺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气血 的作用。肩周炎多由外邪侵犯肩部阳明经脉所

刺血疗法的功效原理及治疗案例

生命离不开血液!血液起着运输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水和电解质等营养物,并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再把组织细胞的代废物转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而排除体外的作用。所以说血液是机体的营养、兴奋、调节、防御机能的基础,是人体生长、生存、繁殖、行为、活动和抵御疾病的物质基础。 刺血疗法的功效: 刺血疗法可以治愈人体九大系统300多种疾病,效果快速显著其中见效最为快捷的疾病有:①头颈肩腰腿关节疼痛类疾病:如各种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臂丛神经痛、网球肘、腱鞘炎、腱鞘囊肿、各种腰椎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风湿、类风湿、痛风性关节炎、膝踝关节痛、足跟痛、腿脚抽筋、跌打损伤、各种痈疽疖肿等; ②耳鼻咽喉五官科及肺系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鼻出血、鼻窦炎、酒糟鼻、麦粒肿、泪囊炎、结膜炎、角膜炎、红眼病、牙齿龈痛、口腔溃疡、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③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脏病、冠心病、脑供血不足、头晕、脑血管硬化、脑梗塞等; ④脾胃肠道疾病:如脾肿大、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糜烂性胃窦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肠炎、腹泻、疝气、直肠脱垂等; ⑤皮肤科疾病:如痤疮、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皮肤瘙痒、带状疱疹、静脉曲、斑秃、脱发、白发等; ⑥男科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阳痿、早泄、不育症; ⑦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闭经、经期鼻出血、产后缺乳、乳腺增生、子宫脱垂、盆腔炎、子宫膜炎、宫颈炎、不孕症等; ⑧儿科疾病:如小儿高热、惊厥、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疳积、夜哭、遗尿等; ⑨三高及其他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甲肝、乙肝、肾炎、尿潴留、尿床、全身酸软胀痛麻木冰凉、癌症绝症止痛、中风偏瘫、癫痫、精神疾病患者等。

刺络放血疗法博士论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届博士学位论文 刺络放血疗法文献及理论研究现状 1.1刺络放血疗法 刺络放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说文解字》所云:“赵,以石刺病也”,包括放血和排脓的治疗方法。最早的古籍记录刺络放血是发现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脉法》。 从多次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古代医家不断总结治疗经验,与此同时依靠生产力的进步,还有铜铁器的出现,刺络放血针具由石制材料向金属材料转变,因此产生了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 刺络放血疗法,又称刺血疗法,在《内经》中是“刺留血”的描述,刺络放血作为中医学中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其理论基础是“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刺血疗法的应用大法则是“宛陈则除之”。从《内经》162篇文章中,发现涉及此法的篇章就有60余篇,覆盖了刺血疗法的原则、如何选择针具、刺营出血的技巧等部分。不但古代有众多医家擅长使用这种治疗手段,在现在临床上也经常运用,多用梅花针、毫针、三菱针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工具去刺破人体特殊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异常小静脉,放出适量的血液以治疗疾病,是传统的针刺最基本的方法。 1.2 《黄帝内经》中有关刺络放血文献的记载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的 产生意味着着刺络放血疗法理论体系的已经有了稳定模式。《内经》是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史料可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际。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关于刺络放血疗法的记载,专门用于点刺湾血,治痈肿、热病的“锋针”的记载,而“锋针”就是“九针”。“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其长寸分,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刺,呈三棱锥形,是现代针剌放血的三棱针。从古至今,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的理论、原则、技术以及所 采取的方法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得以不断进步。两千多年来 国内国外无数中医学家,在理论上独树一格,或者准确无误,其成功之路,都未脱离深入实践研读《内经》来升华个人的医学理论。 在《内经》中,关于针刺治疗的条文,超过一半以上均涉及刺络放血方法。在全 部162篇中,涉及刺络放血疗法的竟达到60多篇。其内容包括针刺放血的名称、原则、 针具、疲血阻络的诊断、适应症、取穴部位、操作方法及禁忌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 论述,并探讨了刺络放血治病的机理。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 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还提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箱陈则 除之……”的治疗原则。其中又以“宛陈则除之”的刺络放血疗法的为原则,以实热 病为主的适应证候,以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局部取穴为重点的取穴方法,以点刺、 散刺、挑刺、络刺、赞刺、豹文刺等为主要刺法,这些刺法都属于刺络放血法的范畴, 但使用的针具、方法大同小异。至今仍具有现代意义。刺络放血疗法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的高度。 《内经》构造了传统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使之成为必要的组成部分。之后,后代医书多有记载,不少著名医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专门技术。据《史记》所载,春秋时代名医扁鹤善用针挺方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用“厉针、挖石,以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治病时,亦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汉代名医华伦也有高超的刺络放血技术,他曾以刺络治愈过红丝疔相当现代之淋巴管炎)。相传曹操患「头风」之症,其头部穴位针刺放血之后,收到立刻止痛的效果。 由来已久,众多的医家将《内经》奉为宝典。行业同仁认为,《内经》多于理论的阐述,而缺少对于具体治疗方法的系统描述,但在针刺方面,《内经》则是理论与操作同为重

放血疗法治病46种名师优质资料

放血疗法 (中暑、昏迷、休克、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头痛、感冒、咳嗽、肺炎、哮喘、三叉神经痛、面瘫、胃痛、腹痛、胁痛、癫痫、腰痛、急性肠炎、象皮肿、破伤风、丹毒、疔疮、瘰疬、乳痈、痔疮、湿疹、神经性皮炎、风疹、落枕、扭挫伤、痄腮、百日咳、小儿发热、急惊风、疳积、小儿哮喘、口疮、麦粒肿、角膜溃疡、目翳、暴发火眼、急性扁桃体炎、牙痛、眩晕、顽癣)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选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刺络”、“划割”等疗法)。 传说在远古的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放血疗法。那时人们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向患病局部砭刺放血,来治疗疾病。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又根据医疗实践的要求,砭石分化成了。“各有所为”的九针,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内经》中,如《灵枢?官针篇》说:“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针解篇》亦说:“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内经》缪刺论篇、五邪篇、癫狂篇等,更明确地指出刺络放血可治疗癫狂、头痛、暴痦,热喘、衄血等病证。扁鹊遇到虢国太子“尸厥”,就令弟子子阳在太子百会穴放血治疗,而使太子苏醒。以后历代都有放血疗法的记载。华佗用放血疗法治疗“卒死”,以出血与否判断预后。到了唐代,宫廷侍医已用放血疗法为皇帝治病。据《新唐书》记载,侍医秦鹤鸣在唐高宗头顶放血,治愈了他的“头眩不能视”之症。宋代有人将放血疗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扩大了放血疗法的影响。 金元时期伟大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放血疗法的经验也很多,如治疗目疾、头风等证,他指出“出血者宜太阳,阳明”,“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至迟在明代,三棱针已分为粗、细针,使针具更为适用。清代医家赵学敏和吴尚先,广泛收集民间疗法,也搜集了一些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和

拔罐的临床应用

拔罐的临床应用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本法具有操作筒便、使用安全、适应广泛等优点,临床十分常用。 一、常用罐具 1.竹罐用坚韧成熟的青竹,按节锯断一端,留节作为底,一端去节作罐口,将外形磨制成两端稍小、中间稍大,且平整光滑的腰鼓状,罐长度与口径比例适度,规格据材而定,大小不等。其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吸拔力强,能耐高温,不易破碎,可用于身体各部拔多种罐法,尤其多用于水煮罐法。但其罐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于观察罐内皮肤反应,不宜用作刺血拔罐等。 2.陶瓷罐亦名陶罐,系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罐具。形如缸状、口底稍小、腔大如鼓。其罐吸拔力强,易于高温消毒,适于全身各部,。但体较重、易于破碎,且不透明,目前已不常用。 3.玻璃罐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烧制成的罐具。形如球或笆子,口平腔大底圆,口缘稍厚略外翻,内外光滑,大小规格多样。其罐透明、吸附力大,易于清洗消毒,适用于全身各部,可施多种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罐具之一。但传热较快,易于破碎。 二、操作方法 根据罐具的种类,目前罐具的吸拔方法已有多种,常用的有火罐法和水罐法。

1.火罐法 系借燃烧火力排出罐内空气成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吸拔法。 2.水罐法 是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 三、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法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一)单罐法 即一罐独拔。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的病症,如胃痛拔中脘穴,牙痛拔颊车穴,软组织损伤拔阿是穴,以及于虫蛇叮咬处拔毒、疮痈部排脓等。 (二)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于多部位或多个穴位处拔数罐至数十罐。如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又称排罐法,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排罐间距要适当,疏密视病情与体质而定。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0分钟,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入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留罐时间久暂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四)闪罐法

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 .. 刺络拔罐疗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 1、分类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二、治病机理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操作方法: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四,禁忌症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王本正放血疗法

王本正放血疗法 1、腰间盘突出症 1、《素向.刺腰痛篇》整篇讲腰疼的治疗 2、中西医诊断不同 3、腰阳关、十七椎、委中、殷山、承山、小隐静脉、膏盲肾主腰股 4、董氏奇穴:灵谷、太白、水通、水金、马金水、马快水、肾俞、三阴交 5、平衡针:印堂 6、王秀珍:委中 7、经典:后溪 8、尺肤全息:尺泽 9、《黄帝内经》:肾俞 10、尺肤全息:腰痛(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 11、太冲:地五会 12、足全息:腰、大敦 2、劲椎病 1、《灵柩.杂病》: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 2、大椎附近经络,尺泽、曲泽、少海 3、平背静脉、足背静脉、手足全息 4、肝主颈项:治肝经的大敦、太冲、大隐静脉 5、腕部静脉、拇指头静脉 6、董氏奇穴:正宗、正筋、重子、承浆、四肢、委中 7、经典:列缺 8、T7、T8有反应点 3、肩周类 1、大椎附近浮络 2、肩部浮络 3、C3、 C4 、C5、 C6 、C7 、C8 、T1 4、肺主肩背:尺泽、曲泽、少海、肘部静脉、治心肺 5、手背静脉、足背静脉、手足全息 6、左肩属心、右肩属肝胆 7、董氏奇穴:肾关(阴陵泉下1.5寸)四花中、肩中、三阴交 8、经典:后溪 4、头疼 1、偏头疼——颞浅静脉、阳陵泉、胆经、偏头区、少阳 2、后头疼——颞浅静脉、大椎、委中、太溪、后头区、太阳 3、头顶疼——颞浅静脉、百会、大敦、大隐静脉、厥阴 4、前头疼——颞浅静脉、印堂、心肾、胃经、上星、带阳 5、局部放血 6、耳尖放血 五、足跟痛 1、委中、腰阳关、十七椎、承山、殷门、太溪、大钟、照海 2、治心

3、鱼际 6、痛经 1、肝经:大隐静脉。大敦、太冲、三阴交、曲泉 2、胆经:肝胆表里、肝经静脉、阳陵泉、地五会、足窍阴 3、肾开窍于二阴、腰部、委中、小隐静脉放血 4、小腹静脉 5、小柴胡十归地丹 6、腹股沟附近静脉 7、胃疼 1、腰阳关、十七椎(八字针法) 2、鱼际静脉 3、T9、T10、T11、T12附近浮络 4、足背静脉、足踝正正静脉、解溪 5、肘部静脉、肱静脉、尺肤全息:胃 6、足三里、四花中 7、治肝:因为胃静脉通过门静脉入肝 8、山楂丸、保和丸、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汤 8、背疼 1、委中——腰背委中求 2、肺主肩背:尺泽、曲泽、少海、鱼际、列缺、肺俞、心俞 3、手足全息:腰颈之间 4、尺肤全息:前臂背侧静脉 5、背部浮络:T3 —T6心肺、T6—T10肝、T10—L1脾、L1—L5肾 6、手背、足背静脉 9、胸疼 1、心主胸肋——尺泽、曲泽、少海、鱼际、列缺、肺俞心下浮络 2、肾胆胃——腰阳关、委中、四花中、阳陵泉足背胆经 3、尺肤全息:胸中 10、膝疼 1、心即膝、治心即治膝、曲泽、尺泽、少海 2、《素向.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诸筋者皆属于节”肝主筋、韧带和肌健治 3、肾病在溪谷—治肾 4、膝及其周围静脉浮络放血 5、大小隐静脉。踝静脉、足背静脉 11、腕关节疼 1、腕及其上下左右静脉 2、大椎——C3~C8 、T1 3、肾——肾病在奚谷 12、踝关节疼 1、踝及其上下左右静脉 2、大椎、委中 3、肾——肾病在奚谷奚谷:腕、踝、膝、肘 13、网球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