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按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第二单元感觉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刺激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可分为绝对和差别。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能够觉察出来的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觉性超高。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差别感受性超高。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l/l=K。|△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即韦伯常数(韦伯分数)(德国)。

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的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的韦伯分数下降。

费希纳(德国)受韦伯启发,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

系。公式S=K lg R o S代表心理量,K是一个常数,R代表物理量。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即费希纳定律。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指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最典型的是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对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提高;对光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感受性降低。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过程。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

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是戴上红色眼镜,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正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像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正后像与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明度对比、颜色对比、嗅觉、味觉、皮肤感觉都有对比现象。红花配绿叶是彩色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如看到红色会感到温暖,广告上有张嘴的老虎会觉得它宣传的音响声音响亮。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即光波。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的视细胞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是明视觉;杆体细胞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是暗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明亮。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

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灰只有明度这一种特征。

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颜色混合有

二种:即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混合色叠加在一起,混合出来的色光更亮了;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混合的结果是各种混合色都不吸收的颜色,所以两种颜色混合是相减的性质是不同的,如色光混合时,黄光和蓝光混合得到的是灰,但黄颜色和蓝颜色混合得到的却是绿。

色光相加,颜色相减。颜色互补是指:两种颜色混合后,失去了色调,变成了灰。红和绿就是互补色,如果两个非互补的颜色混合,那么得到的将是在光谱上位于它们之间的颜色,如红和黄是非互补的颜色,混合的结果就是光谱上位于它们之间的橙色,或者红橙色、黄橙色。

光谱上最长的波(红光)和最短的波(蓝紫色)混合得到的是紫色。紫色并不是光谱上的颜色

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是遗传造成的。外公是色盲,外甥就是色盲,外甥女就不是,传男不传女。外公是色盲、爸爸也是色盲,那

女儿就是色盲。

检查色觉异常的工具所依据的原理是:在一张图上,图的颜色和背景颜色

的色调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明度是完全一样的。平时,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现在是明度相同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争辩不出来了。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即声波。人们对1000-4000 赫兹的声音最敏感,耐受性也较高。

老人听力下降首先是对高频声音的丧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从高频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听觉器官中的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起共鸣箱的作用,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听觉(声音)的三种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由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色由波形决定。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嗅细胞。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味蕾。最基本的味

觉有:甜(舌尖)、咸(舌两边前部)、酸(舌两边后部)、苦(舌根部)。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与体温一致的水温,才是冷水浴。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运动觉又叫动觉。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痛的感觉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痛觉对机体有保护性的作用。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和意志有关。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

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是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

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2、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是指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知觉的对

象和背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3、恒常性——形态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不变的知觉特性。

知觉恒常性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如,80米以外就超出了人们用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所以位于远距离且没有可以参照的物体时,对它的大小知觉就不准确了,失去了恒常性。

4、理解性:是指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

释,并用词把它提示出来的特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态、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1 )大小知觉

2)形态知觉

3)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物;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信息为参照,双耳

听觉的时间和强度差就给判断声音的方位提供了线索。

4)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1 )肌肉运动线索;(2)单眼线索; (3 )双眼线索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必变化。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类型:(1)真动知觉;(2 )似动知觉(动景现象、0现象):没有动却被感知为运动,如电影。(3)诱导运动:如晚上云在动却感知为月亮在运动。

(4)自主运动:如屏幕上的固定小亮点盯着它看时可感觉它在移动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感觉与知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就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而知觉就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感觉是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低级阶段;知觉则是整体属性的反映,是高级阶段。两者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在首例感觉剥夺实验—麦克吉尔实验中,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让被试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在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许多被试都大睡特睡,或者思考其他事情。然而,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种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才能恢复正常。感觉剥夺能够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涉及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也触及了诸如态度、遵从、动机与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而这些主要体现在注意力涣散,不能聚精会神地从事某种活动;思维的混乱,不能明晰地思考问题;知觉能力的损伤,不能正常地进行感知活动和分析;想象能力的畸变,有些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现象;被试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使被试产生痛苦和想逃脱的愿望。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基础上的。有机体在每一年龄阶段都和它的环境不断发生交往,被试对实验环境的出乎意料的反应,正是其离不开所处环境的证明。形成人们的知觉和注意的习惯方式有赖于我们早期所受的环境影响。换句话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主要只听见本民族的语言,因而被剥夺了非常丰富的听觉经验。在我们还是婴儿时,这样的环境就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以致我们总是通过我们早期经验的局限性来看待世界,使我们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剥夺感觉就势必会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较高级的和复杂的心理现象。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认识环境是一种比物质享受更迫切更强烈的需要。处于感觉剥夺情境的被试,虽然生理的需要、物质的享受得到了满足,但是更高一级的认识上的需要却受到了抑制。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产物,离不开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环境。 感觉的产生流程也是有趣的。外界刺激发出刺激信号,感受器将物理信号的物理形式转化为能被神经系统加工的细胞信号,然后神经细胞通过觉察器整合信息,提取刺激的大小、强度等信息,最后由大脑特定的感觉区和联合皮质形成我们的感觉。感觉又分为视觉、听觉、前庭觉和痛觉。视觉的产生流程是视觉的感受器即视网膜上的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其中椎体细胞感受白天的光线,杆体细胞感受黑夜光线(暗适应),神经细胞就是双极细胞,它可以整合感受器发来的神经冲动,传递给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轴突形成视神经,将外面的视觉信息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的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按照刺激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和冷觉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机体觉又包括内脏感觉,它包括饿、渴、窒息、性、恶心、疼痛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及种类: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 感觉阈限可分为: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表示绝对感受性,下限和上限;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最小可觉差(j.n.d.),表示差别感受性,值越小,说明差别感受性越强;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韦伯定律说的是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I/I=K.△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k这个常数叫做韦伯常数,或者韦伯分数) 韦伯的实验结果证明,要觉察重量上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的重量需要达到原

来重量的1/52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韦伯分数下降。 费希纳定律是的感觉的强,度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公式S=KlgR.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费希纳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不是刺激的物理量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也增加一个单位。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感觉现象包括: 1,感觉适应:在外界持续的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暗适应:慢,30-40分钟(视紫红质分解快,合成慢) 光适应:快,一两分钟 保护暗适应:红色的眼镜,在波长620 nm以上的红光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正后象: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象: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红色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正后像负后像灯灭眼睛里还有灯的影子)、 3,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吃完药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注意和联想的区别:联觉是低级心理活动,联想是高级心理活动)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 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l、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2、区别: (1)感觉和知觉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加以度量,二者成反比,感觉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感受性低。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分为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又叫绝对阈限。它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也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其缩写为j.n.d。它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 注意: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一)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E.H.)1840年发现,差别阈 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 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即:ΔI / I = K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费希纳定律: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r,G.T.)1860年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测量了一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认为它就是这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经验公式,即:S = K·logR S 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这就是费希纳定律,即心理量与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注意:两定律都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是最为典型的感觉适应现象。对光适应是从暗处到亮处感受性很快降低的过程。对暗适应是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对暗适应需要30分钟,而对光适应一两分钟就能完成。许多工作 需要在暗环境中进行,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戴上红色的眼镜。因为对暗适应是视网膜上视紫红质合成的过程,而在红光作用下正是视紫红质合成的过程。二、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的种类:正后象和负后象。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与刺激物的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感觉与知觉

一,关于感觉 1,什么是感觉.感觉有何作用.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 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 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3,刺激的分类 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科都在变化. 4,感觉编码 编码是一种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谬勒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月感觉神经的性质.他只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否认人的感觉

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 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的信息的.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5,感觉阙限和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韦伯定律认为,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此定律适合中等程度的刺激量. 费希纳认为,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二,关于视觉 6,视觉的生理机制 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是人眼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由于锥体和棒体细胞数量不同,它们汇聚到双极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上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影响。另外,视觉系统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到神经信号的加工。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发生相互抑制的现象。由于侧抑制的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出,而

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感觉具有以下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外周部分(感受器),接受作用于它的刺激;②传入神经,它们把神经兴奋传递到中枢;③皮层和皮层下中枢,来自外周的神经冲动在这里进行分析和综合。 外部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外感受器),接受各种外部刺激。内部感受器分布在身体的内脏器官(内感受器)和关节、肌肉、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接受机体内部变化的信号。 每一种感觉器官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其他感觉。对每一种感觉器官,适宜的刺激只有一种。这种不同感官各自接受适宜的专门刺激现象,叫做感觉器官的专门化。 三、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 1.视觉适宜刺激是光。 2.听觉是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3.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细胞引起的感觉。 4.味觉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5.触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引起触觉。刺激物使皮肤变形引起压觉。 6.温度觉包括冷觉和热觉。低于皮肤温度产生冷觉,高于皮肤温度产生热觉。 7.痛觉不论机械的、化学的、电等各种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产生痛觉。 (二)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个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 1.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2.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3.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是对个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 四、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个体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 2.感觉是认识的入口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脏器官的状态。只有在获得感觉信息的基础上,其他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S=1/R。 感觉所能觉察刺激最小的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与它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各种感觉有机的结合而成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心理过程。 共同点: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映象都是客体的具体的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 区别: 第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的映像比较突出。 第三、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吸引消费者注重的营销策略有哪些? 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公关宣传,人员倾销 促销战略主要有一下几种体式格局 有意注重是增进消费者采办的直接前提,是各种注重形态中最有意义的一类。但有意注重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消费对象的刺激强度,而主要决定于预先确定的消费目标。显然,预定目标越明确,有意注重的形成绩越顺利。为此,广泛的哄骗各种宣传媒体,帮忙消费者在充实相识商品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不掉为博得消费者有意注重的有用路子。 价格上,按照你的产品特色举行差别的定价,,要是定位于低消费整体,最佳采用市场渗透战略,,要是定位于高消费整体就用撇脂战略,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就是4p 在选择渠道上也能够选择消费者熟知的,或是具备大好信誉的营销渠道 此外,无意注重以直接兴趣为基础,及消费对象本身缺少吸万有引力,消费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消费勾当的成果。由此,充实展览商品效能和使用路子,增长消费者的间接兴趣,也是维保有意注重的重要路子。 制定有特色的广告促销,营业推广方案,就ok 没有最佳谜底 无意注重是有意注重的先导。很多消费者都是在无意注重的基础上对某种商品孕育发生有意注重,继续往前引发采办举动的。是以,经由过程在呢国度消费刺激的强的,诸如:商品的颜色艳丽度、技俩新奇度、广告的音频高度、构想的灵巧高明程度等,来提高消费者(责任编辑:admin)

[感觉和知觉概述]知觉和感觉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感觉和知觉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人的各种感受器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而成的,各种感受器分别反映事物的不同属性。如视感受器专门反映客体的光刺激;听感受器专门反映客体的声刺激。能够引起某种感受器反应的刺激,就是该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但是客观事物必须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影响人脑,才能产生感觉,一旦客观事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感觉便不再产生。 总之,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时,人脑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引起感觉的适宜刺激物的性质和刺激物所作用的感受器,可把人类的感觉分成八种,见表7-1。 表7-1 人的八种感觉 感觉 种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觉 760~400毫微米的光波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 16~20 000次/秒音波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溶于水的有味的化学物质 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 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肤觉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或伤害性刺激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位置变化 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 身体位置、方向的变化

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是人们从内部,外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根据信息的来源分:1.远距感觉:听,视觉。2.近距离感觉:味,嗅,皮肤觉(触,温度,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内部器官所处状态,饥,渴,胃疼),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有关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二、感觉生理机制:1.收集信息(辅助组织:水晶体,耳廓)2.转换:把信息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是产生感觉的关键。其机构称感受器(耳,眼睛)3.传往大脑,进行选择加工。 4.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成最终的人所体验到的感觉。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三、心理量与物理里之间关系是用感受性大小说明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阈限越低,感受越强,反比。 2.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经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 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 最小可觉差:(jnd)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费希纳定律:1860,德,费希纳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发展。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五、视觉:作为人类视觉刺激的只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波长400-750毫微米。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论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如下: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个别属性即1个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气味等。例如苹果的颜色是红色,即视觉。味道是甜的,即味觉。气味香的即嗅觉。这些都是感觉现象。 像这种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叫外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但如果吃了毒苹果就会感觉到胃疼肝疼等身体内部状况及器官变化的状态的感觉,这叫做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 当然你在吃苹果或者摘苹果都会运用关节肌肉操作,这种关节肌肉的感觉叫做运动觉。如果你爬到树上在摘苹果的时候感觉自己重心不稳,摇摇欲坠快到摔倒,失衡了。这是平衡觉的反映。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都叫做内部感觉。所以感觉在分类上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整体属性即1个事物所有个别属性的集合,可理解为把其形状、颜色、味道、气味等全部合在一起。例如把苹果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合在一起,我们看到这个事物立马反应是苹果。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 3、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要明确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虽然知觉比感觉复杂,但是感觉和知觉也有相同的一面。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同感觉同时进行。但是我们要明确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知觉不仅包含感觉,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从感觉到知觉的连续过程当中,感觉与知觉的两个阶段,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闻到气味、尝到滋味、看到颜色、听到声音等。还有我们自己身体的内部状况,如感到疼、痒、胀、麻等等。 感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为外部感觉,而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属于内部感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人类低级的认识水平。因为通过感觉我们只能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知道事物的整体及其意义。但是它却是一切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 什么是知觉? 人们是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世界的。从感觉到知觉的连续过程当中,感觉与知觉的两个阶段,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感觉是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器官接受外来信息为依据的,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多种感觉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知觉多半是各种感觉的统合,并且

包括着当时的心情、期盼以及过去的经验与学得的知识,所以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对于同一种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表现在每个人的知觉判断上,将会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移动知觉、错觉。错觉是指知觉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有图形错觉、月亮升学、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 知觉受到好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与经验的影响。虽然人类最基本的知觉中,很少有学习的万分,但是根据日常的经验,复杂的知觉是要靠学习与经验获得的。其次,受知觉的观点差异影响。每一个在对外界事物进行感觉时,都是根据自己对事物的某一点着眼而获得的感觉,并以此作为解释知觉的依据。因此人们的观点就会不一致。第三,受知觉中的动机因素影响。动机不同,知觉的经验就会有差异,面对美丽的草原,牧民、旅游者、画家、土地发展商的知觉经验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具备各自的动机。 信息来源:心智图教育网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感觉和知觉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概述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相宜刺激的感觉力量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两者成反比关系(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1)感受性:可分为肯定感受性和差异感受性。 (2)感觉阈限:可分为肯定感觉阈限和差异感觉阈限。其中,差异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称差异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其英文缩写为j.n.d。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韦伯定律——差异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为△I/I=K。其中, △I是差异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称韦伯常数或分数。

留意: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2)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公式为 S=K1gR。其中,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留意: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三、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暗适应和光适应。 (二)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顿作用后,还能临时保存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 (三)感觉比照 感觉比照——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四)联觉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四、各种感觉 (一)视觉 1.视觉的相宜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