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

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
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

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

兴趣是一个古老而又不失活力的话题。从心理学到教育学,从一线教师到专家学者,都对学习兴趣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然而,考察教育实践不难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厌学现象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不止一端。而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人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激发、培养某一具体学科的学习兴趣方而,而对学习兴趣形成发展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则是重要原因。发生学认为,事物的生成发展总有自己的内在运行机制,就是事物的从无到有或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系统运作方式。学习兴趣的形成发展也要经历一个孕育萌发、初步形成、深化发展、巩固完善的过程。本文拟从发生学视角就此问题进行探析,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启迪。

一、学习兴趣的孕育萌发

(一)学习兴趣发生的逻辑起点:觉察

发生学方法是以分析事物、现象的起源作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方法在研究事物起源时,往往需要选择和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即寻找事物发展的逻辑起点作为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出发点。

许多学者认为,兴趣起源于注意,注意是产生兴趣的开始和保证。我们则认为,觉察是兴趣发生的逻辑起点。因为在“意识”的范围内尚存在一些区域,即学生对许多现象没有明显的注意,这些现象也并没有处于学生心理活动的中心地带,但却对学习兴趣的孕育萌发起到了影响作用,这就是学生对事物的觉察。觉察是指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到某些情景、现

象、客体或事态的存在。“觉察”并不一定意味着“注意”。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觉察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到的事物往往处于意识的中心,但在尚未对客体的客观特征加以具体分辨或识别的情况下,也可以有简单的觉察。“觉察”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觉察”会受到现象或刺激物客观特征的影响,比如,具有生动、鲜明、连贯等特征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觉察。此外,“觉察”的过程还受到认知成分的影响,觉察到某种客体或刺激,一定会对它有所了解,哪怕这种了解是仅存在于最肤浅的层次上。在觉察过程中,客体或现象以一种粗糙的形象从一般背景中短暂地显现出来,甚至当客体或现象被清楚地感受到以后,它在学生的心理场中仍处于边缘的而不是中心的地位,因为还没有赋予它重要意义。一旦觉察到的客体或刺激与学生自身的状态相吻合,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求,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时,学生觉察到的刺激物便可能转化为兴趣物,学生产生的认知倾向性也可能转化为求知欲,从而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因此可以认为,觉察是学习兴趣发生的逻辑起点。

(二)学习兴趣发生的条件:主体状态的满足

“觉察”仅仅意味着感受到某些现象或刺激的存在,觉察到的现象仅存在于学生心理的边缘地带。仅仅有意识的存在还不足以产生兴趣,兴趣的产生还依赖于学生的主体状态。只有当学生通过觉察获取的与客体相关

的信息和学生的主体状态发生作用时,学习兴趣的发生才成为可能。主体方而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状态,包括需要、经验等,客体方而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觉察获取的与客体相关的信息。 1.学生需要的调动与满足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在个体的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满足我们的需要。首先,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当学生而对各式各样的刺激物时,会对有关事物进行筛选,符合个体需要的刺激物更容易进入个体的意识范围,并将注意力长时间的保持在刺激物上,为学习兴趣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其次,需要又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需要越强烈,由此引发的认识活动也就越有力、越持久,满足学生需要的事物更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加工。随着认知加工的进行,学生的兴趣点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求知欲,成为兴趣发展的不竭动力。还有,需要对情绪和情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凡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则容易激发主体积极的情感和情绪,而兴趣往往与积极的情绪情感相伴而生。

2.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独立个体,会依据自身具备的先前知识、经验对外界刺激物作出理解与判断。当学生遇到的新信息超出自身的理解力时,因其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差距过大,学生无法对信息做出反应,就会通过忽略刺激的方法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在此状态下,学生容易因任务难

度较大而产生挫折感,打消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发生。当学生遇到的信息与自身的认知结构相匹配时,学生仅需要对外在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不需要调整,便可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主体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此时,学生便成功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学生容易因学习内容的新异性、挑战性不足,而产生枯燥乏味感,往往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发生。

当学生遇到的新信息,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解释,但尚处于学生可以适应的范围内,此时能够有效地引起认知冲突。学生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正确的方式接受新信息,这时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更加稳固的平衡状态,认知能力获得了新的发展。此状态下,能够使学生在而对学习内容时既感受到新颖性又感受到挑战性。新颖性能激发个体的探索行为,而挑战性是对个体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能吸引个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发生。

学习兴趣的发生机制: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兴趣是特定情境中的个体(主体)与具体刺激材料(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兴趣的发生取决于活动本身的特征与学生主体状态之间切合的程度,表现为学生对活动特征的感受性。被动的反应:即学生接收到客体的刺激信号以后,做出的一种被动型反应。学生虽然做出了反应,甚至看起来似乎合乎外界的评价标准,但事实上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且这种反应是短暂的极易被替代的。在这个层次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只能是纯粹刺激到反应的简单组合,而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自我成长性质的兴趣,

除非在持续的外界的影响下,这类行为才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被动反应下的学习往往是消极的、低效率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不可能被培养起来。

自愿的反应:自愿的反应是通过选择而实现的,而不仅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反应。在这个层次上,学生对觉察到的现象或刺激趋向于主动,开始在觉察到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主要受到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等特征的影响,同时易受到外界奖励的强化作用,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但由于这种反应过多的依赖于外界环境,因而这个层次上学生产生的兴趣往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需要进一步内化才可能形成稳定的兴趣。

满意的反应:学生觉察到的现象或内容,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契合,学生通过内化机制能够将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个层次上的学生对学习充满求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且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时刻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容易对相关或相近的领域知识发生兴趣,导致兴趣范围的扩大。由于这种反应更多的来自学生的内心,满足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因而在这个层次上发展起来的兴趣具有稳定性,且易于成为学生个性品质的一部分。

二、学习兴趣的初步形成

(一)学习兴趣形成于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学习兴趣的形成,既受到现象或刺激物特征的影响,又受到主体状态

的制约,但兴趣不是由主客体单方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兴趣的形成既不能看作是由主体内部的状态预先决定的,也不能看作是由客体具备的特征决定的,而是伴随着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中介物一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而实现的。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对学习任务的理解与完成,不是对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移植,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当学生而对学习任务时,首先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一个围绕学习任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哪些条件的认知图示。认知图示的形成会激活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与任务相关的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知识。学生会根据任务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中选择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进行认知加工。一方而,学生会对学习任务的客观特征进行加工,以易于自身接受的方式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不断丰富个体的认知结构;另一方而,学生会通过调节自身的内部结构以适应事物的客观特征,不断完善个体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兴趣就是在这种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加工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形成的进程。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即可证明这一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是善于学习者,他们善于运用认知策略和方法,认知加工能力强,因而感到学习幸福愉快。(二)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以文本操作为介体

学生而对的学习任务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的,因而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加工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操作来实现的。文本操作的主要目的就

是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再加工,从而使文本内容更具有意义性、趣味性和可理解性。文本操作主要是学生运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知识,通过提高文本内容的可理解性、增强文本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关联性、加强文本内容与先前知识的相通性三条途径实现的。文本操作既是认知结构建构的介体,也是学习兴趣形成的“土壤”。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认知策略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文本内容的可理解性。比如,运用有效的组织策略对文本内容加工组合,突显文本的结构和意义,使文本信息转换为已有认知结构易于理解的形式。Kintsch指出,为了令人感兴趣,“文章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和谐一致,并对读者产生意义,以至他能够建构一种和谐一致的小结构,在这一小结构里,文章的每个单元都有它的位置,并在意义上与文章的其它部分相联系”。川这就是说,结构性好、意义性强的文本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文本操作还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再组织,使文本内容与学习目标发生关联。学习目标代表着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驱动力。而临文本任务时,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会主动寻求文本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说来,文本与目标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显性化的,它需要对文本信息深度挖掘和精准把握。教师固然可以使之清晰明显化,但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对学习兴趣的形成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学生自己的认知加工,尽管他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把握得越精准,就越能获得好成绩,圆满达成学习目标,反过来又能促进学习兴趣的形成。

第三,加强文本内容与先前知识的相通性,也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有效

途径。学生而临新的任务时,对文本的阅读往往浮于表而,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钟启泉指出,对文本的理解需要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接受者从文本中直接把握的信息和间接获得的信息;第二个前提是接受者凭借文本从所习得、记忆、存储的信息中唤起的信息。理解的第二个前提是依靠接受者一定的态度、预备知识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而产生的。后一成果构成了接受者个人头脑中内部知识结构。川在文本学习中,学生或依靠教师的引导,或依赖于自我的探索,使文本阅读由表而深化到本质,并运用认知策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从而促使学习兴趣的形成。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加工,除了对学习任务进行操作以使其同化到认知结构中去,还会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自我调控来提高兴趣的水平。如果学生意识到学习任务具有意义性或可操控性时,即使而对乏味的学习任务,他们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策略类型,以维持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兴趣。

三、学习兴趣的深化发展

学生在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初步形成的学习兴趣,要想成为稳定的个体倾向,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学习兴趣的深化发展主要是情境兴趣向个体兴趣的转变,是在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价值体系、评价标准不断认同的过程中通过内化机制实现的。

所谓内化,是指学生将外部提供的关于学习的因素转化为个体对学习活动意义的内在认同以及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的发展意味着学生不再满足于由事物或现象引起的情境兴趣,而是追寻具有内在品质特性

的个体兴趣。促进学习兴趣深化发展的内化要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动机、评价标准以及价值体系。

首先,需要调整优化自身的成就目标,把以获得外界评价为旨趣的成绩目标转变为具有自我成长意义的以掌握新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为追求的学习目标。成绩目标是与结果反馈、外部奖赏、强化物等外部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完成家长、社会强加给学生的任务服务的,‘已具有短期效应,而难以发挥稳定而恒久的动力作用。只有将具有自我发展价值的学习目标内化为个体的成就目标,才能为复杂而艰巨的学习活动提供兴趣之本和动力之源。

其次,情境兴趣向个体兴趣的转化还依赖于学生对外部动机的内化。动机的内化就是从外部需要向内部需要的转变过程,使激发学生行为的外部因素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诱因,使原本无关的刺激转化为个体兴趣的激发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移到产生结果的过程。

第三,实现评价标准的内化。对学生而言,评价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什么以及怎样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学习方式。然而,学生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评判能力的行为主体,不会机械被动地为社会评价标准所左右。只有学生将社会评价标准内化为自己所认同、信奉的行为与情感的参照标准,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产生作用,因为它是自己所认同信奉的,是充满兴趣情感的。

最后,个体兴趣的形成还离不开价值观的内化。个体兴趣往往是由与个人价值取向相吻合的文本所引起的。通常,个体对那些内含价值高且能

满足自己价值追求的学习任务倍感兴趣,容易投入其中,即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坚持下去。价值观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产物,实现社会价值观的内化,才能为个体兴趣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比之下,价值观的内化尤其重要,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内化。价值观主要影响学生的情感,影响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所选内容的信念与评价。符合学生价值观的学习内容能够引发学生愉快与满意的情感反应,与价值观相一致的学习内容能够为学生所认同并决定着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设置。价值观还直接影响着个体对于事物的评价。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把这些价值观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概括化的价值体系并加以内化,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价值观的不断完善,学生能够不断地把知识与自我价值、自我兴趣倾向进行结合,促使具有个性倾向性的个体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四、学习兴趣的巩固完善

随着学习兴趣的发展,学生形成了关于特定领域、主题知识的认知倾向。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储备相关领域的材料,并产生许多新问题,这意味着学习兴趣发展到巩固完善阶段。学生开始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寻找答案,并期望有机会将自己兴趣领域内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而应用是个体兴趣巩固完善的主要途径。

(一)兴趣领域知识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

在个体兴趣的形成、发展阶段,学生己经积累了大量有关兴趣领域的

资源,而个体兴趣的完善不再仅仅满足于利用现有的资源,而是创造条件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资源,从而使原有的兴趣领域得到加深拓展,新的兴趣不断涌现。建立在个体兴趣基础上的应用不是机械重复性应用,而是具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性应用,是为兴趣领域内发现的问题探究答案的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性,求知的过程比结果更能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学生可以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符合自己知识经验以及价值观的兴趣点,进而在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兴趣点扩展为独特的兴趣领域,并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兴趣品质。有了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探究成果,再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完善个体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所有的兴趣都会导致学生行动,只有兴趣发展到高级层次,己经成为个体的认知倾向时,个体才渴望有机会将知识付诸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应用结果对学习兴趣的巩固完善作用

将兴趣领域知识加以创造性的应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结果,如果这些结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那么,学习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应用结果的反馈在巩固完善学习兴趣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而,知识的功用性影响着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利用己经积累的兴趣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成功时,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坚定的信念,而积极的情感、坚定的信念都是保证学习兴趣不断发展的条件。另一方而,应用结果的反馈能帮助学生把兴趣领域知识迁移

到更广泛的学习领域中去。学生在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将知识扩展到其他领域中去,如果经实践检验这部分知识能够在扩展的领域发挥作用,那么,兴趣领域的知识就会发生有效的迁移,兴趣领域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兴趣品质也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

综上,学习兴趣主要经历了兴趣的发生、兴趣的形成、兴趣的发展、兴趣的完善四个阶段。兴趣的发生主要是指学生在新异教学情境下,在觉察到的事物或现象与已有经验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倾向性。这一层次上的兴趣往往停留在事物或现象的表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此时产生的倾向性仅仅是兴趣的萌发。在兴趣的形成阶段,学习兴趣进一步表现为学生开始摆脱事物或现象的表而特征,向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方向发展。这一层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认知加工。要想使兴趣成为学习持久的动力,还必须创造条件使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层次的兴趣更多的表现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己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个性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明确的意识性。最后阶段,学习兴趣还可以在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

山东农业大学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兽医硕士 学生姓名冯柳柳 学号2013120181 指导老师胡敬东老师

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摘要:绿脓杆菌存在于环境以及正常畜禽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动物疾病研究的深入,其中有关绿脓杆菌感染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学等方面对绿脓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脓杆菌;条件致病菌;血清型 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existing in environment and norm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bod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animal diseas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infection, research advances on were reviewed from some aspects of eti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serotypes 绿脓杆菌是1882年首先由Gersard 氏从伤口脓液分离得到。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以及动物肠道和皮肤中,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引起动物及人感染发病,如规模化养狐场母狐的流产、羊群的化脓性肺炎,雏鸡的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感染鸽子、鹧鸪和人等。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绿脓杆菌引起的疫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绿脓杆菌对禽属条件性致病性菌,常从正常禽的肠道、呼吸道和卵中分离出来,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禽发病,致死率在1% 90%以上,应激是幼禽暴发绿脓杆菌病的主要原因。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在人医上,绿脓杆菌能引起术后和伤口的感染还能引起人的关节炎和角膜炎等疾病免疫力下降是重要的发病诱因,绿脓杆菌的毒素残留还能引起食物中毒为了探讨有效控制和治疗绿脓杆菌病的方法,对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病原学 1.1 形态和培养特性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单在、成双或成短链。所有菌株均能运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菌体一端有一根很长的鞭毛和很多绒毛。 该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7℃,41℃可生长,4℃不生长。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为圆形,光滑带蓝绿色荧光。可以产生2种类型的菌落,一种为大而光滑、边缘平坦、中间凸起(煎蛋样)的菌落,另一种为小而粗糙、隆起的菌落。临床材料多见大菌落,而环境分离的常为小菌落,大菌落易变为小菌落,但极少发生回变。呼吸道和尿道排泄物中还可见到黏液型菌落。大多数菌株能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蓝色)和荧光素(带绿色荧光)。蓝绿色素向菌落周围扩散,使培养基带有颜色,某些菌株也分泌一些暗红色素。而有些菌株不产生色素,或只在特定的培养基上才产生色素。该菌在麦康凯生长良好,但菌落不呈红色。在血平板上,菌落稍变大,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 绿脓杆菌纯培养物的保存,传统的方法是保存于普通斜面上。该方法需要1个月移种1次,保存到半年则会出现存活率低。复苏后色素不明显,长期保存容易变异等缺点。有报道了用超低温甘油保存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菌种保存2年多其活力高达100%,且细菌的生物特性未发生变异,这为实验室保存菌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_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Ξ ———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83) 摘 要: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太 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中医学受其影响,推原人体生命发生发育之本,而提出命门为人体太极之说;而且太极无形生有形的思想,也影响于命门学说,使命门的形质空化,而有命门无形之说。 关键词:命门学说;太极;发生学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8X (2004)03-0004-03 Formation of T aiji C ategory and Vital ˉgate Theory —Research on the Occurrance of Vital -gate Theory (3) Xing Yurui (Shaanxi College of TCM ,Xianyang 712083,China ) Abstract :Taiji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ategory of the ultimate principle and infinity of cosmic gen 2eration and noumenon.It is used to explain the cosmic evolution model (taiji →yinyang →five elements →myri 2ad things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rinciple of occurrance and develop 2ment of human life has been deduced and the contention that life gate is the taiji of human body has been put forward.The concept that the invisible of taiji generates the visible also effects on the life -gate theory ,mak 2ing life gate hollow.That is the reason of another saying that life gate is invisible.K ey Words :life -gate Theory ;Taiji ;Occurrance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太极尚是形容道的性质的属性概念。太极作为实体概念,首先由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提出,《易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有宇宙本原的至高无上、至极无以复加之义。但《易传》作者并未明确规定太极究竟是什么,即没有阐明太极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的问题,而只 是描绘了宇宙的生成过程。汉代学者多以太极为元气,确立了太极为原初物质的意义,如《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班固《汉书?律历志》则明确指出:“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又说:“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魏晋玄学以太极为“无”或“道”的别名。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指出:“太极 4 陕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7.No.3.2004.5 Ξ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03J K048)  作者简介:邢玉瑞(1959—),男,陕西乾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社员。主编及参编论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在研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理论建构及临床思维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校勘 17.取样 18.非参与性观察 19.准实验 20.结构与功能方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理论构思 2.历史研究法 3.访谈调查 4.协方差分析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历史研究法 2.教育科学理论研究 3.定性分析 4.定量分析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定量研究 17.外在效度 18.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19.教育命题 20.信息方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总体 2.教育调查研究 3.教育实验研究 4.区间估计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描述研究 17.访谈调查 18.模拟实验 19.价值命题 20.逻辑起点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系统随机取样 17.外部评论 18.完全归纳法 19.相关系数 20.真实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育科学研究 2.选题 3.教育调查研究 4.定量分析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样本 32.非结构式观察 33.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34.信度 35.抽样分布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完全归纳法 17.差异量数 18.无关变量 19.检索性文摘 20.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教育科学研究 32.定量研究 33.测量调查 34.教育实验设计 35.归纳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1.教育科学研究 1.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3.实验研究 1.4.基础研究 1.5.描述研究 1.6.相关研究与比较研究 1.7.理论研究 2.1.文献 2.2.选题 2.3.理论构思 2.4.总体 2.5.样本 2.6.取样 2.7.分层随机取样 2.8.系统随机取样 3.1.历史研究法 3.2.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3.3.外部评论 3.4.内部评论 3.5.历史的分析方法 3.6.现实感 4.1.教育观察研究 4.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4.3.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4.4.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4.5.教育现场观察 4.6:全结构式教育观察 4.7.观察记录代码系统 4.8.取样记录法 5.1.教育调查研究 5.2.个案调查 5.3.抽样调查 5.4.相关调查 5.5.发展调查 5.6.测量调查 5.7.调查表法 5.8.问卷调查 5.9.访谈调查 5.10.预测调查 5.11.普遍调查 5.12.现状调查 6.1.教育实验研究 6.2.准实验 6.3.真实验 6.4.无关变量6.5.内在效度 6.6.外在效度 6.7.组间设计 6.8.组内设计 6.9.因素设计 6.10.教育实验科学水平评价 7.1.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7.2.逻辑思维方法 7.3.比较 7.4.分类 7.5.分析 7.6.综合 7.7.归纳 7.8.演绎 7.9.历史一逻辑方法 7.10.系统方法 7.11.信息方法 7.12.发生学方法 8.1.定性分析 8.2.资料分类 8.3.现象分类 8.4.本质分类 8.5.完全归纳法 8.6.简单枚举法 8.7.科学归纳法 8.8.共变法 8.9.剩余法 8.10.求同求异并用法 8.11.信度 8.12.效度 9.1.定量分析 9.2.数据资料的描述 9.3.统计表 9.4.简单表 9.5.次数分布表 9.6.统计图 9.7.数据特征值 9.8.差异量数 9.9.相关系数 9.lO.总体参数估计 9.11.假设检验 9.12.单因素方差分析 9.13.回归分析 9.14.独立性检验 9.15.适合性检验 10.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10.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 10.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10.4.学术价值 10.5.社会价值 10.6.定性评价 10.7.定量评价 10.8.通讯评价 10.9.会议评价 10.10.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评价 10.11.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评价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科 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 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 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1.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 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 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法。 1.3.实验研究: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 究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设能验证 假设的环境和条件,主动地控制研 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 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1.4.基础研究:通过研究,寻找新的 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 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 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 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 1.5.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 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 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的问 题。 1.1.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1.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有哪些主 要特点? 1.3.简要叙述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 展中的主要作用。 1.4.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分,教育 科学研究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1.5.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问题, 必须注意哪几点? 1.6.为什么说教育科学研究是培养未 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2.1.简答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2.2.选题应遵循哪些原则? 2.3.简述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文献检索 的主要作用。 2.4.简答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遵循 的基本要求。 2.5.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有何作 用?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方法,是在某种目的支配下,对研究对象实施的某种行为,它是实现人的日的的手段c 方法——方面受到作为客体的研究对象属性的规定、同时又要受到作为主体的研究者的观念的指导和制约c 文学心理批评的方法,一方面要受到文学心理活动特性的规范,一方面又要受到批评者文学观念、心理观念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上它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研究中某些常用的方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已经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厂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 1 个案分析的方法:“个案研究法”与“法则研究法”分别属于心理学中两条刘立的研究路线c法则研究法日的在于建立起有关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和原理,以求普遍地适用一切心理活动现象。ST代理它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大丛的受试者,将他们看作是最接近于“人类平均数”的代表物,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学处理.求取一个普适性的“标准值”来n这样的研究往往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存在,显然不适合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个案研究方法则强调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剖析了解,以个体存在着的人为核心。在它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灰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则,不应当将他削足适履地强纳入人为的“共同法则”中c在文学的领域,每一个优秀的作家、路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每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个绝大仅有、不可重复的典型,因此个案分析的方法便成厂文学心理批评的基本方法。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作家的访问、交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于他的档案、传记的审理,乃至对其某些具体的心理功能指数的测试,来得出他“这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或心理活动的特征。作家的作品更应当是肘个案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内容,因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总是包含着主体意识中或潜意识中丰富的心理因素,如气质、个性、动机、欲望、懂惯,以及知觉、直觉、冲功、情绪等。通过对于这些精神产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往可以清理出创作主体心灵活动的历史轨迹,进而洞察到其文学心理活动的深层奥秘; 2.心理发休学方法:任何一种具体存在着的现象和事物都有着它的起始和发展过程,复杂的文学心理现象也是这样。有一种相当有影响的说法:了解到一件事物最初是如何发生的、也就差不多厂解了它的基本属性。皮亚杰的心理学被称作“发生认识沦”,即因为他的理论征许多方圆部是求助于发生学方法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p也带有明显的发生学的件质。他认为人格中各种心理素质的模式,在该人“成人”之前,即6岁左右就已经基本成型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6岁左右就已经fT好了自己的“人的初稿”c一个文学家的艺术个性,往往需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甚至是婴幼儿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于省些文学作品的创造来说,某些题材早在作家被世人所知之前就已经开始积累了。因此诗人、作家的早期经验往往会成为心理批评得以展开的契机。 心理发生学的方法也常常被运用到刘文学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中,比如,弗洛伊德及尺弟十L·琼斯(EmeM J‘mes)对哈姆雷特性格特征的分析,即求助于心理发生学。在他们看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杀死他的仇敌克劳狄斯时表现出的迟疑不决,正是冈为在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年时隐秘的潜意识中,也曾萌动过与克劳狄斯所犯罪行类似的”猫父娶母”的欲念,即所谓“俄狄浦斯情结”,杀死克劳狄斯就等于在心班1:杀死了他自己:W在另一些批评流派小,如在“原型批评”的实践小,这种发生学的追踪甚至超越了个人心理进入文化人类学的领域,发少的源头被迫溯到人类的童年,被拓展到作家所在种族、地域的集体无意识的层面。 3.话语报告的方法:届心理学中的“内省法”,即要求被研究的对象自己讲出自己心理活动的状态、过程和结果,可以rJ头讲,也可以书面答c批评家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有日的、有计划地向作家或读者征答,然后根据获得的答案再加以统计“、整理、分析、解释、综合、论述,从而得出某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又叫做“问卷法”。在文学批评中实施话语报告法并不困难,这是因为作家、诗人们总是乐意或多或少发表一点

汪晓云:人文科学发生学:意义、方法与问题

汪晓云:人文科学发生学:意义、方法与问题 2006-05-05 19:26:45来自: GTY 近年来,发生学作为观念与方法在人文科学领域运用日渐频繁,使用范围日渐广泛。然而,一些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存在着误解,最常见的是将发生理解为起源,将发生学理解为起源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解,是由于混淆了观念的发生与事件的发生。观念的发生与事件的发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主观认识,后者强调客观现象,因此,发生学研究人类知识结构的生成,而起源学研究事件在历史中的出现;发生是逻辑推理概念,而起源是历史时间概念。 由于起源研究的是事件在历史中出现的源头,因此,起源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实证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具有经验主义倾向。但是,任何事情的起源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开端,以事件的发生作为起源,必然导致起源的绝对化,并且无法解释知识结构的生成机制。而发生学研究观念的发生恰恰能弥补起源学研究事件发生的不足。观念的发生强调知识结构生成的过程,也就是事物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性的过渡不以事件和时间进行实证,而以观念进行推理,从而有效解决了起源研究将起源绝对化以及无法解释知识结构生成机制的问题。与起源研究的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相反,发生学研究通过探究认识的结构生成把握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解决了起源研究忽略主体性、只注重事

件形式而不注重功能的不足。与起源研究相比,发生学研究具有客观性与历史性。 因此,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发生学强调的是对主客体共同作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运用,这样,发生学就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事件的发生以及相关的起源概念明显地区分开来。正是由于观念发生与事件起源的不同,严格意义上的发生学就具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意义,作为认识论,它有别于强调认识结果的经验主义;作为方法论,它有别于研究事件起源的实证主义。 发生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与范式,是从自然科学“嫁接”到人文科学的。如果说自然科学发生学研究应归功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那么,人文科学发生学研究则应该归功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是解释新的事物是怎样在知识发展过程中构成的,其前提是,知识是不断构造的结果,在每一次理解中,总有一定程度的发明被包含在内;知识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总是以一些新结构的形成为标志,而发生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关于新结构的构造机制问题。因此,发生学探究与认识相关的结构生成,不仅研究认识如何发生,也研究认识为何发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生学从自然科学“嫁接”到人文科学标志着人文科学学术范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为从静态的现象描述到动态的历史—发生学分析,从注重外在形式要素的研究到注重整体内容与功能的研究,从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研究到主客体相互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题目及答案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科学方法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0456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2.题录、索引、题要、文摘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3.历史研究法中属于第二层次的研究是( ) A.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 B.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C.搜集、整理和分析处理史料 D.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4.对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鉴别是否善本、“精本”或作者本人的稿本,需要采用( ) A.辨伪考证法 B.校勘法 C.年代考证法 D.作者考证法 5.根据观察的方式,教育观察研究可以分为( )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6.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 A.访谈调查 B.问卷调查 C.测量调查 D.调查表法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 A.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B.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D.电话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 8.按实验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D.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9.使用取样记录法,要求观察者在开始之前就确定( ) A.观察范围 B.观察目的 C.观察时间 D.观察类型 10.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 A.调查报告 B.实验报告 C.经验总结 D.学术论文 11.在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中,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常用的 方法是( ) A.教育观察法 B.发生学方法 C.教育调查法 D.教育实验法 12.判定定性研究内在信度的主要指标是( ) A.研究的差异性 B.研究的一致性

育种学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培育植物优新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的科学。 2.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经细胞复制增殖,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最后从转化细胞中筛选有价值的新类型构成工程植株,从而创造新品种的一种定向育种新技术。 3.种质: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4.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在引种、选择育种工作中用来作为选择、培育或改造对象的那些植物。 5.品种:品种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栽培和选择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生产资料;是适应一定地区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下栽培的园林植物群体生态类型。 6.简单引种: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简单引种) 7.引种:引种驯化简称引种,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8.驯化引种: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驯化引种)。 9.单株选择法:把从原始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的种子分别收获、保存、繁殖的方法。 10.混合选择法:从一个原始混杂群体或品种中,按照某些观赏特性和经济性状选出彼此相似的优良个体,然后,把它们的种子或种植材料混合收取、混合保存、混合繁殖,然后与标准品 种比较、鉴定,从而选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11.芽变:一种体细胞突变,即植物芽的分 生组织细胞自然发生遗传物质变异,当芽萌发成 枝条时,在性状上的表现与原来类型不同的现 象。 12.芽变选种:将具有特殊优良性状变异的 枝条进行选择、鉴定,从而培养出新品种的方法。 13.杂交:基因型不同的配子间结合产生杂 种的过程。 14.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 个体之间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选择、培 育以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15.近缘杂交:指品种内、品种间或类型间 的杂交。它用于提高后代生活力及选育新品种。 16.远缘杂交:指种间、属间或地理上相隔 很远不同生态类型间的杂交。它主要用于创造更 丰富的变异类型。 17.优势育种:通过选择配合力良好、产生 非加性效应大的亲本组合进行杂交,从而获得杂 合程度很高、表现出很强的优势的F1杂种,并 将F1杂种直接用于生产。 18.回交:两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与亲本之 一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19.重组育种:通过杂交,使不同亲本的遗 传物质发生重组,从而选出具有双亲优良基因组 合的新品种 20.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性不 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生长势、 繁殖力、抗逆性、品质、产量等方面,优于其双 亲的现象。 21.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 有功能的花粉,而雌蕊仍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 的花粉而受精结实。 22.不育系:选育出的雄性不育株能够稳定 遗传,育成稳定的不育株系。保持系:用来 保持不育系的留种问题,而本身通过自交来繁育 的系统。恢复系:不育系杂种恢复可育性,为 生产提供优势较强的杂交种。 23.诱变育种: 人为地利用各种物理、化学 和生物等因素,诱导植物产生遗传性变异,根据 育种目标,从变异中选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4.辐射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中具有 辐射能的物质进行诱变。 25.化学诱变育种:利用化学诱变剂所进 行的诱变育种。 26.内照射:将放射性元素引入植物体内 进行照射的方法。 27.外照射:受照射的材料接受的辐射来 自外部某一辐射源。外照射通常采用钴源,X射 线源和中子源进行照射。 28.多倍体:细胞核内含有三个或三个以 上染色体组的植物称为多倍体。 29.多倍体育种:选育细胞核中具有三套 以上染色体优良新品种的方法。 30.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1.单倍体育种:人工培养花药,使花药 中的单倍体细胞(花粉)单性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经染色体加倍成为纯系,然后进行选育的一种育 种方法。 32.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 统称。 33.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 状。 34.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5.测交:杂种子一代(F1)与隐性纯合体交 配,用来测定杂种第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36.完全显性:在杂合体中,显性基因占 绝对优势,把隐性基因的作用掩盖。 37.不完全显性:在杂合体中,显隐性基 因的作用都表现出来/嵌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遗传型不同(突变型或原始型)的细胞在同一 组织或器官中并存的现象。 38.连锁遗传:凡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 基因将不能自由组合,而表现在另一种遗传性, 称连锁遗传。 39.自交衰退:自花授粉植物在进行连续 多代自交后会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支柱 生长势、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弱,生活力下降等, 这种现象称为自交衰退。 40.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 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41.品种退化:园林植物原有的优良种性 削弱的过程和表现。 42.多亲杂交: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 参加的杂交,又称为复合杂交或复交。 43.自交不亲和: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 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子, 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44.配合力:又称组合力,是横梁亲本系 在其所配的F1中的某种性状的好坏或强弱的指 标。 45.选择育种:指从自然界中挑选符合人 们需要的群体或个体,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 以改进园林植物群体的一船组成或从中选出营 养系品种。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历年试题1

全国2010年1月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试题 二、填空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 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 2 -无分。 21.研究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创造知识;二是______整理知识 __。 22.一个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____科学性 23.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_____.核心 24.在选择、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_____创新 25.问卷调查法使用的基本工具是___问卷 26.在教育测量中,_____信度 _是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27.作为实验设计质量的评鉴标准,___外在效度 __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28._演绎 ____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29.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并为 一类的过程叫_____分类_。 30.假设检验是建立在概率论原理中的___正态分_基础上的。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引文查找法引文查找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的方法。 32.教育观察研究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3.访谈调查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作答,以搜集调查对象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 34.发生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是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以分析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把 人之的现象从某种原始状态中分离出来, 进而探究这个发展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和 趋势。 35.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指研究者借助于 数学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 计分析,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分,每小题6 分,共30分) 36.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有何作用? 理论构思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 用:(1)使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 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2)规范调节着教 育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教育科研 的科学水平;(3)理论构思制约着研究成 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 解释。 37.简述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1)历史 性。研究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事件的考察探寻教 育的历史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过程是按 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展开;并就其发展 趋势提出预言;(2)具体性。研究建立在 丰富而具体的文学资料基础上,揭示教育 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行驶、全 部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从而探 寻基本规律;(3)历史研究以逻辑分析为 主,由于历史研究常常以不完整的证据为 基础,必须透过推测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 因来填补空缺,因此逻辑分析法就显得十 分必要。 38.简述教育现场观察的优缺点。教育现场 观察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在于(1)所获资 料自然、直观、真实,可靠性高;(2)能 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缺点 在于(1)在观察过程中及对观察结果的解 释都受主观因素的干扰;(2)需要观察者 有较高的协调人际关系及处理突发事件的 能力;(3)真正用于观察的实践不是很多。 39.简述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诊断作用、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评 价作用、预测选拔功能。 40.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归纳法 的具体方式有三种,安全归纳法、简单枚 举法、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 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各个部分归纳出 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简单枚举 法是指简单考察研究对象一部分事实或要 素而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科学归纳 法又称因果联系归纳法,它是根据事物的 因果联系,通过考察某研究对象一部分事 实或要素的特征,推论出该研究对象所有 的事实或要素都具有某种特性的推理方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 41小题12分,第42小题13分,共25 分) 41.结合实际,说说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的表述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基础上的创新;(2)观点 和材料的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的借鉴吸收;(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 文字简练、简洁,表述准确完整。 42.试析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 得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 汇总、归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 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 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 程。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 的方面的规定性;(2)定性分析的对象是 质的描述性资料;(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 序具有一定的弹性;(4)定性分析主要是 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5)定性分 析对研究者及研究背景的敏感性 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 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是( A.理论 研究水平 2.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 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 象时,就叫做( A.总体 3.在取样的基本方法中,分层随机取样也 叫( C.配额抽样 4.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确定资料的真 伪或真实性的评论被称为( B.外部评论 5.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B.揭示历史事 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

组织胚胎学--习题及答案-循环系统发生

循环系统的发生 1. 原始血管最早发生于 A.内胚层 B.外胚层 C.胚内中胚层 D.胚外中胚层 E.滋养层 2. 人胚胎最早的造血场所是 A.肝 B.骨髓 C.脾 D.尿囊 E.卵黄囊 3.胚胎原始心血管系统形成并开始血液循环的时间是 A.第2周末 B.第3周末 C.第4周末 D.第5周末 E.第6周末 4. 原始心脏发生于 A.脊索腹侧的中胚层 B.口咽膜头端的内胚层 C.前肠腹侧的中胚层 D.口咽膜头端的中胚层 E.以上都不对 5. 心管最先出现的3个膨大从头至尾依次为 A.心房、心室、静脉窦 B.心球、心房、心室 C.心房、心室、心球 D.心室、心房、心球E.心球、心室和心房 6. 心球参与形成 A.左心室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右心房 E.静脉窦 7. 心内膜垫发生于 A.心球与心室之间的心内膜 B.心室与心房之间的心内膜 C.心房与静脉窦之间的心内膜 D.静脉与静脉窦之间的心内膜 E.动脉与心球之间的心内膜 8. 原始心房分隔时出现的第1房间孔是 A.第1房间隔与心内膜垫之间 B.第2房间隔与心内膜垫之间 C.第1房间隔上部变薄穿孔形成 D.第2房间隔上部穿孔形成 E.以上都不对 9. 胎儿左、右心房间的血流方向是 A.右心房血经第1房间孔至左心房 B.左心房血经第1房间孔至右心房 C.右心房血经卵圆孔至左心房 D.左心房血经卵圆孔至右心房 E.左、右心房血经卵圆孔双向流动 10. 原始心房最终演变为 A.心房的全部 B.心房的大部 C.心房的静脉开口根部 D.心耳 E.萎缩退化 11. 左、右心房完全分隔是在 A.胎儿第4个月 B.胎儿第6个月 C.胎儿第8个月 D.出生前不久 E.出生后1年左右 12. 室间孔位于

蝴蝶研究对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的发生学意义

第35卷第5期2011年9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5No.5 Sept.,2011 蝴蝶研究对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的发生学意义* 赵君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广州广东510632) 摘要: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痴迷及科学研究活动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即他的科学活动对他的小说美学思想具有发生学意义:对蝴蝶的迷恋与研究培育出纳博科夫独特的“元学精神”,并让他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异质同构的“审美狂喜”的特征,由此而导引出他独特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本质论。 关键词:纳博科夫;蝴蝶研究;元学精神;小说美学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1)05-0130-04 一、蝴蝶研究对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的发生学意义 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之一的纳博科夫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异类缪斯”,他那些违背“常规”美学原则创作出来的“另类”文学作品,企图超越一切“常规”文学观念、跨越科学与艺术的鸿沟、以“艺术”为旨归的独特小说美学思想,以及身处大动乱、大变革风口浪尖上的他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奇特的“纳博科夫现象”。 将“纳博科夫现象”放入文学史的大语境中去考察,无疑会给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以诸多的启示。遗憾的是,过往的纳博科夫研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纳博科夫小说谜语般叙事的破解之上,以致认为纳博科夫小说文体的独创就等于是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的全部内容。其实,奇特的小说叙事背后必定蕴涵着艺术家独特的美学思想,说纳博科夫所有的作品都是他对其美学与艺术主张的演绎确非妄语。我们再进一步逆向追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本源,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向其蝴蝶研究。可以这样说,终生对蝴蝶的迷恋和精心研究从骨子里影响着纳博科夫的艺术哲学,科学研究成为孕育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的胎盘。从“科学”的视角切入文学理论思考也许不是纳博科夫的首创,但文学史上,像纳博科夫那样兼具科学家与文学家身份的人本就凤毛麟角,而引入“科学思维”去系统反思文学艺术内在特性,并从本人的科学经验自然而然地“内在”切入,从而窥见文学艺术自身发展与本质特征之堂奥的作家,可以说没有出纳博科夫其右者。 用图示可简要说明其艺术作品、艺术主张与蝴蝶研究之 间的关系: 纳博科夫艺术作品生发于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生发于纳博科夫蝴蝶研究 蝴蝶早已成为纳博科夫最具个人特色的标志性符码,其人生和艺术皆与蝴蝶结下不解之缘。纳博科夫曾多次声言,如果不是命运的播弄,他会终生从事蝴蝶研究,而根本不会考虑靠写小说来维持生计。不过事实却是,勤劳一生的纳博科夫不但成为一代小说大师,而且也基本实现了作为一个著名鳞翅目昆虫学专家的毕生心愿。 从他7岁到78岁去世的70余年间,蝴蝶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双栖活动”成为纳博科夫人生轨迹的双行线。 蝴蝶给纳博科夫的生命和艺术打上深深的烙印,因而,寻绎出他的蝴蝶研究与其本人根本内在、深层次的联系,方能从原初意义上解读出纳博科夫如何借助捕蝶活动与蝴蝶研究培育出贯穿其一生的将个体生命融入学术体悟的“元学精神”,解读出其“异常”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生发的超乎常规的美学思想及其内在根由,从而解读出其“异类”作品与“异类”美学思想之间的隐秘联系。 二、纳博科夫的“科学激情”与他对艺术本源的认定 长期的科学探索活动从骨子里影响着纳博科夫本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小说美学思想。从根源上看,我们完全可以认定,蝴蝶研究对纳博科夫小说美学具有发生学意义,这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对蝴蝶的长期研究让纳博科夫对于大自然的本性 031*收稿日期:2011-05-01 作者简介:赵君(1964-),男,四川大竹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及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 美国文学和比较文艺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纳博科夫诗学问题考辨》(项目批准号:09BWW00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 一、有关常识: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着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定量分析的对象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数学分析的方法。 9、好的实验的特征有: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数据;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代表性;省力原则。 10、列联相关对变量测量标准的最低要求是两变量都用名称量表测量。 11、参数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t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非参数检验的类型有:X2检验(列联表分析)、惠特尼U检验等;相关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费舍Z转换检验等。 12、建立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要求:客观性、可测性、简易性、可行性。 13、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名词解释:

发生学

绪论 一、土壤发生学: 研究土壤形成条件(成土因素)—形成过程(成土过程)—土壤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土壤学分支学科。 任何发生学理论都是建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映了时代的水平。 二、土壤分类学:研究划分土壤类型的土壤学分支学科。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以土壤发生学和土壤分类学为基础。 四、土壤与土地的关系 1、土壤的本质是肥力,但没有肥力的土地是不能 2、土壤一旦被利用,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共同起作用,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3、土壤可以移动,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但土类同样不能移动。 4、盆土与地里的土不一样。 五、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2、人地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3、有度开发,合理利用 A B C 景观功能支撑功能A 层B 层 C 层 景观功能 生产功能 生态功能 A 层 B 层 C 层景观功能A 层生态功能B 层C 层景观功能

六、课程教学原则与框架 1.原则:(1)反映较成熟的土壤学研究成果与最 新研究成果相结合;(2)土壤地理学基本理论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2.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课程的理论基础,土壤发生学与土壤分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土壤形成的地学基础。 第二部分:介绍我国主要土类的发生、性质和地理分布规律,从中消化、吸收、深化土壤发生学与土壤分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部分:将土壤作为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介绍区域土壤资源、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土地评价,以及世界土壤资源。 第一章土壤的发生与分布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B.B.道库恰耶夫之前的地质学派 19世纪80年代,B.B.道库恰耶夫:Π=f(К、О、Γ、Ρ)Τ Π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Γ代表岩石;Ρ代表地形;Τ代表时间。 概念模型,经验与传承 1、土壤形成因素的基本内涵:各成土因素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同等重要和不可相互代替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每个因素在成土过程中,又表现了不同的影响,其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土壤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变化是永恒的,目前的土壤只是运动变化着的土壤的瞬间片段。 2、有关土壤地带性理论 成土因素有地带性,故土壤也呈有规律的纬向和经向的地理变化(道氏在广阔的俄罗斯大平原上做土壤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